定立生命計劃啟發別人 陳啟邦擁抱自由空間

陳啟邦 (圖:楊柏賢攝)
陳啟邦 (圖: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生命計劃和志業……你有想過人生必須完成的東西是什麼嗎?資深社工陳啟邦就總不忘跟青少年說,要定下你的生命計劃,而他為自己定下的計劃,正是啟發別人。這問題聽起來有點大!如何摸着邊際?雖然有點難,但只要有熱情和目標,總能邁開步伐擁抱自己的志業。陳啟邦的方法,是開了一家不一樣的解憂雜貨店——自由空間,把藝術、戲劇和音樂結合到社會工作去。

「自由空間」默默冒起,不是因為陳啟邦有多紅,而是因為他創立的公司所搞的活動實在很好玩,令我城為之一亮。因此沒法不去尋找誰是陳啟邦Aki。

自由空間賣什麼東東,叫人眼前一亮?去年在大澳棚屋咖啡座Solo,自由空間就有個「失戀雜貨店」,是一天音樂會及展覽活動,你會看到漁民公公少年時代的初戀,竟至今依舊又苦又甜在心頭;轉頭,你已回到城市,在灣仔又遇上自由空間和街坊搭電車,在電車上,他們與街坊一起一人一故事劇場,電車經過麵包店,電車經過舊唐樓,街坊緩緩記起從前在此買麵包,那就把故事加進去,電車成了每一位乘客的故事劇場……

今年39歲,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的Aki,很怕去理髮,他說或許因為這樣就留了長髮。2016年他跳出大機構,獨自創立了「自由空間」:「原因?在機構裏,有很大的局限和框框!」是不是因為人自由了,所以決定把新成立的公司叫「自由空間」?「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事情;而我認為,你攬着的安全感,就是安全嗎?人生本來就是無常,你不如揀一個令自己快樂的選擇,我就是這樣大步邁開來。」

論壇互動劇場 推動友善社區

自由空間或許有點像結合社工和街坊生活的《解憂雜貨店》(日本暢錫書,故事圍繞一家同時賣雜貨也幫忙街坊解憂的小店),同樣關注街坊的故事和情懷。若然這很抽象,不如先來看看他們的長者友善社區計劃在搞什麼,Aki以論壇劇場(一種劇場表現方法,演出者及在場觀眾可以加入討論甚至改變角色的劇情發展)推動長者友善社區: 「長者友善社區是自由空間的其中一個工作,我們想要的是雙向的友善,從而影響長者友善的生活設施。」他以關愛座為例子,說:「關愛座好像是有需要才用,老友記在論壇劇場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他們也不想奉旨,而是希望大家尊重他們是有需要才使用關愛座,而不僅是『你被照顧了』。」透過論壇劇場,Aki希望大家在社區裏更能互相尊重和包容。

脫離大機構,也擴闊了「生存」空間:「好像『失戀雜貨店』,以前在機構裏也有搞個類似的活動,叫『失戀市集』,但我們計劃原先是每一間房都有一人一故事的主題,那時合作的年輕人剛好失戀,就讓他們發揮,他們計劃把走廊及通道都有連貫的展覽,可是,我們工作的寫字樓雖然有八間房,但結果我們只能用一間,其餘有的是存貨,有的託管及自修室等,年輕人沒足夠空間發揮創意。」

Aki長髮飄飄打扮簡樸,也看得出衫褲鞋襪都是穿了很久的衣服,但簡樸中看到充滿個性,好像他近年特意由屯門搬入大澳生活,又好像他偏愛Flat White咖啡 (紐澳飲法,薄泡由奶直接拉花),而他自己也是一個充滿生活故事的人,這些不同的故事影響着他今天的自由空間。先從他離開comfort zone ,如今只有以前一半的收入說起吧,因着不想受「交數」及交報告之局限,自由空間不採用社企模式,即是「無阿媽湊」的社區服務機構;有人為他擔心,你有老婆和兩個仔女要養啊?「若問我離開大機構會否驚?我覺得我有一種體驗,我內心有一股無力感,這股力量有多大,我就有多大的力量去面對uncertainty……」

一人一故事劇場,是Aki的其中一項專長, 他也是無名劇團藝術總監及言遇劇團核心成員。這種即興劇場活動,近年在香港流行,演員運用形體動作、音樂或戲劇的形式演繹觀眾分享的故事、感受和難忘的生活片段。你可以拿布條作海浪,將快掉下的椅子當作船邊,演繹Aki幼兒時突然從漁船上掉下水浪裏,最後被大人用撈箕撈上來,那份驚恐和無助。Aki說:「潛意識裏,(這兒時片段令)我有一股很強的無力感。為何我這麼積極生活,我相信就是要打這場無力感的仗。」

Aki本人確實有說不完的驚奇和可貴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像《解憂雜貨店》為聽者帶來正能量和自由的空氣。「我相信人是自由的,有不同的選擇。我為自己定下的人生使命,就是去inspire別人。而我也找到生命的價值,那就是人與人的connection,人並不是如我少年迷惘時所想,什麼也沒有。」

他來自漁民家庭,1980年代和父母及妹妹還有一班漁民親友被安置到屯門公屋。「我們是屯門的開荒牛,在屯門,我上小學和中學,媽媽是個樂於助人的家庭主婦,外號『大眾奶奶』,爸爸由攞魚去了做叻架工人(rigger,即吊運工作工人)。父母是從不會說一句『我愛你們』的話,但就從來無怨無悔地生活,和街坊關係很好,我也受他們影響。」Aki小學念母語教學小學,但升中卻上了英文中學,令他成績一落千丈,學習的挫敗加上少年思考人生,他走入了生命的死胡同,總是不停問自己許多人生本質的問題,當一切沒有答案時,出路卻是返教會:「教會令我關心其他人,而不是只處於自己的不開心,我逐漸很想明白別人的傷痛,很想陪伴他們,於是成為我念社工的動力。」

生命計劃引導尋找人生志業

自由空間現在的寫字樓是工廈單位,Aki和四個自由工作者合作,大家各自有自己的工作,又相聚在一起搞活動。他說他喜歡現在的工作,因為九成時間都在人群裏,走進社區,他最愛和青少年分享另一片天空的故事:「這班青少年之間,他們有些吸毒,有些感到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因為爸媽說他們無用,根本不想生他們。這時候我就會給他們講一個故事,我在年輕時遇到的Steven教授,教給我的Life Projection概念。」

在1990年代末時,Aki在香港中文大學念社工系,他在哲學課表現很好,考卷分數卻很差。如今低分學生會去質問教授,但那時卻是倪錫欽Steven教授親自約見學生,見面時,Steven跟他說,他的卷改了又改,一次沒看名來改,第二次重改是看到是平日上課表現好的Aki,於是再改,但仍然給他低分。教授跟當時的Aki說,你太任性,只關心自己喜愛的課題,不愛的就遊魂不管。但那天最重要的片段,是教授問了Aki一件事——你的Life Project(生命計劃)是什麼?

就是當年Steven教授這番話,將這棵「生命計劃」的種子放進了Aki心中。這棵空中飄蕩的種子, 引導他尋找人生志業 ,也長出自由和選擇的特性。「教授把學生看作人,而不是一名交功課的學生,他對學生的關懷,影響我今天對人的關懷。」這棵種子也長出現在的「自由空間」,長出後來他以個人感情重新出發的「失戀雜貨店」、拉近市民和長者關係的「長者友善社區論壇劇場」等活動,把藝術、戲劇和音樂結合到社會工作去,讓Aki繼續將他的想法inspire別人,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繫。

■ Profile

陳啟邦

39歲,來自漁民家庭,幼兒時隨父母從西貢漁船搬往屯門公屋生活,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美國一人一故事劇場中心,現為自由空間總監,熱愛音樂和劇場,也是木偶師及心理治療實習心理劇治療師。同時為註冊社工,曾在大機構任職社工15年,2016年離開服務機構,開創「自由空間」,一方面以創意和社區參與形式,推行社區活動。特意不以社企形式經營,因為厭倦整天花時間提交達標人數及使用效益等報告,選擇一人公司,結合伙伴合作模式。

文:朱一心

圖:楊柏賢、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玥玲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