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懷着同理心 伴受助人抗逆

社工(左)會多與受助人(右)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陪伴他們經歷情緒困難時刻。

「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同理心,跟受助人同行,但亦要明白自己的專業角色,不能把受助人當朋友,這是一個頗困難的角色定位。」從事社會工作近10年的余健新說。余健新已逐漸退下火線,成為香港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參與管理工作,但他笑言前線工作確實為社工帶來無法比擬的滿足感。

余健新中學時代一直想從事以專業技能治療或幫助別人的工作,當初希望大學攻讀心理學,但因高考成績未能入讀心儀學科,最後改為攻讀商科。後來他得知香港大學有社會工作學碩士課程,於是在大學畢業後報讀。他說,其實很多大專院校均有開辦類似課程,但聽說港大課程有較多實習機會,於是選擇該課程。

急於應用理論 弄巧反拙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兩年課程中,余健新曾在3個機構實習,各機構的服務對象不同,包括融合教育學生、正在接受感化令的青年及精神病患者。他回憶接觸精神病人的經驗,表示曾因太急進想應用學過的理論,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更弄巧反拙,受助人與他見面4次後沒有再出現。不過,那次失敗沒有令他退縮,他畢業後加入了香港心理衛生會當精神科社工。

很多人不了解社工和臨牀心理學專家的分別,余健新表示,社工的角色偏向陪伴受助人經歷情緒困難時刻,協助他們重新建立社交關係,有時更會陪同受助人覆診,或家訪提供生活上的協助。當然,社工也可提供簡單的臨牀治療,但受助人一些比較複雜或深層次的問題,會交由臨牀心理學專家治療。事實上,社工與臨牀心理學專家、精神科醫生、護理人員、職業治療師的工作環環相扣,緊密合作。

每宗個案都是學習機會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
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在香港心理衛生會工作近10年,余健新感到港人對精神病和情緒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主動求助個案也增加。他認為以往大眾對精神病抱「忌諱」態度,但透過近年的公眾教育,加上間中有明星也勇於承認自己有情緒病,令大眾現時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近10年的社會工作經驗中,余健新接觸不少個案的受助人都令他印象深刻。「我記得接觸過一個因吸毒入獄的女子,她有幾名子女,出獄後辛苦經營家庭,雖然面對很多困難如金錢問題,但她憑着堅毅捱過去。這些個案令我有很多反思,而且每次處理個案也是學習機會。」

余健新指出,一般青少年個案受助人年齡約15至25歲,他處理過年紀最小的青少年個案是16歲。他說,香港的青少年因功課考試、家長期望、對自己的要求等而承受不少壓力,一旦變成負面思想,會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余健新提醒青少年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注意均衡生活,例如確保有充足睡眠,「心理和身體健康很重要,一旦受損便很難『返轉頭』。青少年如察覺身體無故出現毛病,例如在考試、交功課日子突然生病、思想負面,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胃口變差等,便要主動求助」。余健新指有時候自身很難察覺有不妥,要靠家人和朋友的觀察和關注。

明白自己的限制

余健新近年退居「幕後」參與管理,希望在前線工作以外接觸更多領域,也希望透過管理層身分,向政府反映政策上的不足。他認為,從事社會工作必須有同理心,而且要open-minded(開明)、思想正面,「更重要是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因為社工幫助人之餘,更需要推動受助人在未來『自己幫自己』」。他又說,社工工作量不輕,每周最高工作時數約44小時,有時候需要負責一些額外工作,例如舉辦活動。但他認為「多工作就是多學習」,初入行他就是抱着這個心態。他建議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做義工汲取經驗,亦要培養獨立和多角度思維,「而且不要把當社工想成賺大錢的工作」。

【知多點】

社會工作可分為以下不同的服務範疇:

服務範疇 工作內容
長者 關注隱蔽長者問題、支援安老服務等
兒童及青少年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童、青少年發展及就業輔導等
家庭及社區 協助面對困難的家庭
(如少數族裔、面對暴力的家庭等)
復康 推動殘疾人士就業及無障礙環境等

書本樣式

job16_a01_cap1
job16_a01_ca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