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不童:建立學生自信 推動社會共融 最美教師激發特殊童追夢

師生情誼——摩菲亞(中)小一入讀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譚蘊華(右)已是他的中文老師,笑言「看着他長大」。花莉亞(左)則是她近年的學生,一對一的書法課令師生情增進不少。(圖︰劉焌陶)
師生情誼——摩菲亞(中)小一入讀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譚蘊華(右)已是他的中文老師,笑言「看着他長大」。花莉亞(左)則是她近年的學生,一對一的書法課令師生情增進不少。(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外表上的美會消失,但內在美不單持久,還有強大的影響力。內地中央電視台每年舉辦「最美教師」選舉,在特殊學校任教20年的譚蘊華,今年獲選為10名最美教師之一,成為首名獲獎的香港教師。除用心教學,她更在身體有障礙的學生身上,看到無窮潛能。在她的鼓勵幫助下,有學生成為繪本作家,也有學生在年宵擺檔寫書法,紛紛踏上追夢路途。

「一點去到清水灣,一撇去到牛池灣,列車轉彎,列車轉彎,列車再轉彎,叮叮噹噹。」猜猜這是哪個中文字?只要按提示一筆一筆畫出來,便知道是我們常用的「為」字。一般人寫字不用念口訣,但對SEN(特殊教育需要)孩子來說,要記住部件位置、寫對筆順,絕非易事。為了讓學生寫好中文字,譚蘊華便創出多首口訣歌。

2008年,她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表揚其在特殊教育領域的貢獻,今次又獲央視選為最美教師。單看名銜,加上在特殊學校任教廿載的背景,譚蘊華不難給人一種極具愛心的印象,她卻笑言自己急性子,「我天生行路、食飯、說話都快,是在特殊學校的教學經歷,使我出現改變」。

剛從羅富國教育學院畢業時,譚蘊華沒想過要成為特殊教育教師,入行首4年,她在一間國際學校教中文,學生個個做事快、有創意,「教學上有很多可能性,例如要教錯別字,便帶大家走到街上圈錯字。學生感到有新鮮感,老師都會開心」。

轉捩點發生於進修期間,她一邊教書,一邊修讀香港大學的教育課程,課程裏有一科與學習障礙相關,「由於國際學校學生的中文程度不高,當時我設計了特別的中文教材。那一科的教授見到後,覺得很適合SEN學生」。她萌生了到特殊學校任職的念頭,考慮過後,便來到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

針對弱點 解決難題

這所全日制特殊學校內,除了有身體弱能的學生外,部分學生亦有智障問題,譚蘊華頓覺挑戰重重,「教學初期,滿足感可以說是零,無論說什麼、做什麼,學生都沒有反應,跟國際學校相差很遠」。

但她聽到隔壁課室傳出不少聲音,大感好奇,便請教同事,又抽空去觀摩課堂,「從同事與學生的互動方式中,我明白到不應依賴學生給予反應,而是創造一個學習環境,讓學生自然投入」。她改變了心態,接納SEN學生的程度的確跟主流學生有差別,「不要想『為什麼這都不懂』,而是了解他們遇上的難題,幫他們解決」。

中文口訣歌就是由此而來,按筆順、部件聯想成故事,再化作口訣,正是針對了SEN學生的弱點,「他們很難記住部件擺位,而且語言發展較弱。透過唱口訣,他們能琅琅上口,一方面記得部件位置,另一方面訓練表達能力」。

學生進步 增滿足感

見到學生進步,她的滿足感不停增加,「即使行動不便,學生為了我提出的要求,仍會很努力地寫中文字,這推動我更用心教學」。心急的性格也因而改變,「學生讓我明白到,有些事情急不來,多心急也好,他們也不會一下子達到要求。但循序漸進去教時,他們真的有進步」。

以電子學習為例,學生剛開始用平板電腦時,課堂運作大受影響,「輪入密碼只是第一個步驟,他們都要試很多次才能登入」。原來大多數學生的觸感較弱,會按得太大力或長按,明明想打一個「2」字,結果出了一大串數字。不過,經過多番嘗試和練習,他們終於掌握到竅門,到現在,電子學習已順利在全校推行。

SEN孩子克服障礙圓夢

適應了教學模式後,譚蘊華更想推動學生追夢,「每個人都有想做的事,身體有毛病也好,這份渴望都不會消失」。談起追夢,有時連健全人士都感到遙遠,譚蘊華卻帶SEN孩子實踐夢想。

像腦麻痺的花莉亞,右半身缺乏力量,卻夢想成為書法家,譚蘊華便每周給她上書法課,教她認識文房四寶、執毛筆、磨墨、臨帖等。摩菲亞則患有肌肉萎縮症,只有頭部、手掌和手指可郁動。見他喜歡畫畫,譚蘊華鼓勵他創作繪本,又為他四出找出版渠道。

至今摩菲亞推出了三本作品,譚蘊華更安排他舉行分享會,既建立他的自信,更想藉此告訴大眾,身體弱能的人一樣有長處,「作為資深的特殊教育老師,我的眼光不止停留在校內,現在更大的使命是推動社會共融」。

回想起十多年前,她曾跟同事帶隊外出參觀,展覽的工作人員卻拒絕他們進入,「當時同事據理力爭,讓孩子成功入場,我看在眼內,明白到要為他們爭取平等機會。如今社會的歧視少了,但偶爾也會聽到『輪椅阻路』等說法。我希望帶學生到社區、學校,當他們勇敢地分享個人經歷,外界的歧視能慢慢消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66期]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