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體記黃家倫:和受訪者交朋友 有線記者陳月慧: 關心受訪者情緒

無論任職電視台或報館,記者的工作同樣是進行採訪。《明報》體育版資深記者黃家倫與有線記者陳月慧大談他們與受訪者接觸的心得,亦分享不少當記者的經驗。

黃家倫長時間採訪體育新聞,與不少運動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是半個朋友,半個受訪者,如此訪問能更深入、詳盡,往往能發掘出運動員的另一面」。例如他早前訪問倫敦奧運單車女子競輪賽銅牌得主李慧詩,便發掘出她喜愛寫作、打算在40歲前出自傳的故事。

「遇運動員負面新聞 保持中立」

「盡量令自己成為受訪者的朋友」是黃家倫的採訪秘訣,「還有就是當自己是嬰孩,對任何事都好奇,不停發問,問到受訪者覺得煩就會記得你,而不是為『交功課』,像隱形人在一旁抄抄抄」。但「朋友」與「記者」身分也有兩難的時候,遇到相熟運動員涉及負面新聞,他會堅守記者身分,保持報道中立客觀,「但仍會為他們受罰而難過。」

涉及廣泛知識 記者不一定讀傳理

有人認為當記者須修讀大學傳理系,大學翻譯系畢業的黃家倫笑言這只是美麗的誤會,「一組人中,有各種學識的人才能解決不同的問題,新聞報道很多時涉及不同的範疇,如生物、數學、社會學等,若清一色讀新聞出身,便會有很多『死角位』。」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有線記者陳月慧: 其實我很膽小

20120830   第15屆校園記者 有線記者陳月慧:其實我很膽小 陳月慧 (右) 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說「星之約會」是十分搶手的活動,每次她報名參加也總是落空。   何美珊、蕭麗雯、古晨燕、劉慧盈攝
陳月慧(右)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

另一位記者陳月慧則自認很膽小。「我最怕打電話約受訪者做訪問。每次打電話前我都要深呼吸,磨磨蹭蹭,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打電話,因為我很膽小。」也許你不會想像到陳月慧曾經如此害怕致電給受訪者。陳月慧現職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也是第3屆《明報》校園記者校記計劃的參加者。她憶述當年參加校記並非自願,只是為了「陪同學」。她笑言昔日自己是個膽小和不愛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當其他校記努力爭取發問時,我只會低頭拚命地抄筆記」。因緣際會下,害羞的她因參加校記計劃的工作坊和採訪活動,初嘗當記者的滋味,更發現自己對記者工作感興趣。陳月慧表示計劃令她了解記者工作,繼而在大學選修傳理系,最後踏上傳媒之路。

關心受訪者情緒

陳月慧指出,當記者要不怕冷、不怕熱、能捱餓和捱眼瞓。除了要有強壯的身體,也要有堅強的心靈,必須懂得處理情緒。她指採訪時少不免會接觸天災人禍,容易觸動情緒;然而報道時須保持中立,因此要學懂收放情緒,才能專業地工作。

她更提醒有志當記者的同學:「要記住,做記者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採訪之餘,也要關心受訪者的情緒,這是記者應有的操守。

【提提你】

當記者不一定要在大學修讀新聞系,但必須有熱誠,能分清事實與意見,以及平衡正反意見。

書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