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賭輔導員 認識賭博心理 助求助者走出困境

Untitiled

有人以為賭可以令人一夜致富,但其實賭可以令人頃刻一無所有。不少賭博沉溺者不能自拔,甚至他們的家人、朋友也因着他們的賭博行為而受到精神困擾。要為賭徒及其家人提供恰當的協助,除了有戒賭輔導員外,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士,如社工、醫護人員、教師等也可以透過進修加深了解賭徒的內心世界及掌握戒賭輔導的竅門。

面對沉迷賭博的人,十居其九其親人都無法幫助他們從賭海中拯救出來,有時候甚至連家人及身邊的至親至愛也被拖累。作為戒賭輔導員要怎樣做才可以與賭徒建立互信,繼而協助他們戒賭?

認識借貸手法 助處理債務

香港明愛展晴中心督導主任鄧耀祖不諱言,戒賭輔導員的工作特點之一,是先要協助求助者處理債務,之後才會進一步幫助他們解決沉迷賭博的問題。他表示,他服務的機構有不少求助者是出於債務纏身,到了無法處理的地步才向他們尋求協助。

「一般求助的賭徒及其家人對大耳窿追數都會感到恐慌,也害怕生命受到威脅而產生情緒困擾,因此負責處理個案的戒賭輔導員,都需要清楚了解銀行、財務公司處理債務的方法、程序,同時也要知道大耳窿收數的慣常手法,這樣才懂得如何安撫及協助求助者走出困境,及為求助者提供適切的幫助。」

了解男女賭徒世界 增戒賭成效

鄧耀祖強調,戒賭輔導員必須了解賭徒的內心世界及想法,才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男女賭徒各有不同的特質,不少男性賭徒常存有一些非理性思想,諸如『有賭未為輸』、『唔賭唔知時運到』,有些則當馬會是銀行,認為日後會連本帶利回本。」

鄧耀祖指出,男性賭徒的性格一般比較喜歡鑽研、分析數據,他們認為透過分析數據會有助提高賭博勝算,因此較多屬於思考型。戒賭輔導員可針對他們的特質,透過說話技巧啟發他們明白到賭博並非想像中合乎經濟原則。

「例如可以問他們『賭咗咁耐,可以攞到幾多錢出嚟?』、『會不會有入無出?』像談生意般與他們溝通,又可以跟他們計數,例如買 100 元六合彩,其中已扣取 6 元馬會行政費、25 元獎券收益徵稅、15 元獎券基金等,所剩無幾。這樣一步一步引導他們思考自己的賭博行為是否值得。」

至於女性賭徒,有些中年婦女因踏入「空巢期」,由於過去一直專注照顧家庭及子女,到子女長大成人或婚後搬離居所,部分婦女變得失去自我價值,或婚姻、人際關係出現問題而寄情於賭博,久而久之便會沉迷。面對女賭徒,戒賭輔導員可花多點時間聆聽她們的情感抒發,再逐漸引導她們。

調節心態 突破輔導障礙

鄧耀祖指出,戒賭者來自五湖四海,任何背景、階層的人士都有。「過去到中心接受戒賭的人士有大學講師、區議員,也有黑社會背景或是從事收數活動的人,因此對於戒賭輔導員來說,平日多留意身邊事情,例如在茶餐廳、街市,都可以聆聽及了解各階層圈子的話題、行業習性,這對輔導工作很有幫助。」

他又提到,對戒賭輔導員另一挑戰是價值觀的衝擊。「不少曾接受過社工訓練的專業人士都會受到價值觀的衝擊,因不少賭徒為了獲得金錢及解決賭債問題,都會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會使用壓榨方法來威迫家人清還賭債。這些都會衝擊到輔導員的價值觀。」

戒賭輔導員除了要輔導賭徒外,鄧耀祖補充,也會為其家人提供輔導及支援服務。

「在輔導過程,我們會觀察對方的戒賭態度,因有的只是想逃避債項,有的則是為敷衍家人,若發覺他們本意並非決心戒賭,我們會提醒其家人應先保護自己。不少接受過輔導的家人亦較從前『硬淨』,不輕易被欠債的親人所欺壓而影響了生活。」

了解賭博方法、工具 賭場觀察賭博行為

香港明愛展晴中心定期開辦「註冊戒賭輔導員訓練課程」,目的是培訓相關專業人員協助治療賭徒。「課程內容會有一日訓練營,可讓學員參觀澳門的戒賭中心外,亦會讓他們親身到澳門賭場,入內觀察賭博者的行為,還會安排他們到荷官訓練中心學習賭博,讓他們加深了解賭博工具及術語,這樣有助他們的戒賭輔導工作。過去報讀課程的學員有從事精神科護士、教會牧者、教師及社工。

新秀社工延續工作熱誠 輔助年輕人探索、規劃目標

青少年處於成長階段,要面對選科、升學、就業的抉擇,未必人人能夠稱心如意。現職社工鄺浩權 (Eric),以自身的經歷,配合大學教授的專業技巧、累積的工作經驗,為迷惘的學生提供生涯規劃輔導服務,成功協助他們自我探索及規劃目標,尋找人生
方向,他更獲得第24屆優秀社工選舉的「新秀社工」獎項,他坦言,不怕蝕底、主動、全情投入工作是當社工不可或缺的條件。

「我未必有能力改變世界,但希望能協助身邊人及受助者找到人生目標,令生活變得充實和有方向感。」──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負責社工鄺浩權(Eric)(左一)
「我未必有能力改變世界,但希望能協助身邊人及受助者找到人生目標,令生活變得充實和有方向感。」──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職志輔導計劃」負責社工鄺浩權(Eric)(左一)

高中時唸商科的Eric,有感商科競爭大,有同學疑因學業壓力大導致行為異常,甚至患上抑鬱症,令他反思人生的意義,加上在青年中心當義工,替新來港學童補習,看到社工以足球國旗作為補習地理科的工具,對社工工作背後所花的心思深受感動,故他大學時入讀社工系,以成為社工、服務青少年為事業目標。

畢業後,他加入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的「職志輔導計劃」,一直為全港不同中學的學生提供生涯規劃輔導服務,包括舉辦模擬放榜活動,讓考生及家長及早了解放榜當日的流程,及早思考個人未來目標,然後從各種升學就業途徑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出路,訂立個人升學就業計劃;以及個案輔導等。

與受助者一起成長

社工是一門助人自助的職業,Eric認為,藉着與學生們一起成長、經歷,協助他們探索和規劃目標的同時,也給予自己反思人生的機會,學懂熱愛生命及珍惜身邊的人與物。

憑着對工作的熱誠及堅持,入行5年的他早前摘下優秀社工選舉的「新秀社工」獎項。「正如很多職場新鮮人一樣,入行初期,當然覺得工作很好玩、充滿新鮮感,但工作久了,熱情能否延續,就要靠使命感和責任感。」

工作注入新元素 延續工作熱情

為延續工作的熱情及使命感,Eric在籌辦不同的參觀活動、性格問卷以外,更從年輕人的喜好、潮流玩意方面着手,有助建立跟他們的關係。舉例:加入戲劇環節,以提升參加者的投入感;又或是與商場合作舉行放榜前打氣活動,以及舉辦輔導音樂會等,紓緩文憑試考生的緊張情緒,希望能讓考生感覺並非單獨面對放榜,有人與他們同行。

他更修讀了心理學碩士課程,既可把所學應用於現時的工作上,以便理解受助者的背後行為,亦能為自己開拓更多就業出路。Eric提醒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社工要為人成熟,工作過程也要承載受助者的負面情緒,要學懂適時抽離;若在修讀課程或工作期間,發覺自己難以承載,或可考慮投身其他「對人」的工作,如人力資源、公關、教育訓練等工作。

【提提你】

有志成為註冊社工的同學,須持有社會工作者註冊局認可的社會工作學歷(碩士學位、學士學位、副學士、高級文憑、榮譽文憑等)。按學歷不同,社工分為兩個職級,持學位者及持非學位者可分別由助理社會工作主任及社會工作助理起步。除了學歷條件,社工還需具以下的性格特質:關心社會、擅於與人溝通、心智成熟,亦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情緒智商,以及敏銳的觀察能力。

同學可利用課餘時間到社福機構參與義工服務,接觸不同的服務對象,提升對弱勢社群及社區問題的關注,此舉有助了解自己是否適合投身這個行業,也可藉此請教社工有關日常的工作及進修途徑。

書本樣式

job16_a04-1
job16_a04-2

 

 

阿懷:街舞讓我重歸正途 化身活動助理

20歲的阿懷,是協青社24小時開放的青少年中心「蒲吧」的活動助理,平時工作多在戶內,也曾跟隨「暴走車」夜出兩次。認識蒲吧前,他常在沙田婚姻註冊處外面練舞,只撿來幾塊紙皮鋪在地上就跳。當時阿懷覺得「街舞就要在街上跳才有文化」,但來到街頭,他們要面對別人的誤解和投訴,甚至被警察驅趕。

從街舞建立自信

阿懷

阿懷坦承入過黑社會,但跳舞後讓他找到許多以前在黑社會得不到的東西,令他決心離開:「入黑社會,只是掩飾自己沒有安全感。跳舞帶給我自信,也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給我很多人生意見。」他用跳舞去填滿自己的生活,克制自己不再去接觸黑社會:「就算聽到都當聽不到。」他說這個過程不容易,但只要有決心就能做到。

數年前,阿懷因協青社舉辦的街舞比賽而認識蒲吧,後來成為蒲吧會員,開始在裏面練舞。對於他來說,蒲吧最好的是沒有時間限制,想跳多久就跳多久。後來協青社招攬他成為員工。從此他不僅跳街舞,凡是年輕人喜歡的他都去學。

協青社的社工阿琪稱,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白天的世界不屬於他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遵守成人制定的規則;夜晚卻給了他們自由,成人都入眠後,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協青社深宵外展隊

讓年輕人培養興趣

協青社深宵外展隊每晚都會出車,尋找在街上流連的青年;逢周五、六更會出動「暴走車」,它由貨車改裝,車身以塗鴉作裝飾,車尾寫着「街頭文化特遣隊」幾個字;車上有電子遊戲機、滑板、卡拉OK等設備,等於把「蒲吧」搬到戶外。

暴走車已跑了七年,當年外展隊在東涌發現一群年輕人因為無聊而在玩蟑螂,暴走車因而誕生,給這些年輕人提供夜間活動。外展隊盡力拉年輕人去學跳舞。他們抱着一個理念,叫「取代文化」。阿琪解釋:「年輕人有一些負面行為,我們不是只跟他們說不要,而是培養他們其他興趣,如跳舞、踩滑板,去取代他們過往的行為。」在他們推動下,街舞場終於熱鬧起來。

阿琪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進入年輕人生命的同時,年輕人也進入自己的生命。」

【知多點】

深宵外展社工負責接觸在晚上流連街頭的「夜青」,了解他們面對的家庭、社交、就業、情緒等個人問題並提供支援,避免他們誤入歧途。深宵外展社工需要於夜間甚至凌晨工作,工作時間與其他日間工作的社工不同。

書本樣式

job16_a03_cap1
job16_a03_cap2

 

 

 

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誕生

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人士基於語言差異,日常處處碰壁,過去甚少少數族裔能當上社工輔導同鄉人。年近30歲的印巴裔青年Jeff及Abbas二人,在港土生土長,同樣面對適應困難,Jeff更曾誤入歧途因偷竊被捕。不過兩人後來決心升學,在明愛專上學校協調下,獲批准以通識科取代傳統屬必修的中文學分,入讀社工系副學士課程,近日終成為首批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Jeff說,盼以自身作「橋樑」,以社工專業協助其他少數族裔在絕望中尋找到出路。

Jeff及Abbas

融樂會研究主任葉皓羚表示,現時社工註冊局無明文規定註冊社工須懂得中文,但他們必須在認可機構修讀社工課程,奈何現時本港課程的入學資格,一般都要求有會考或文憑試中文科成績。直至數年前,明愛專上學校「破格」取錄少數族裔生,決定以課程的通識科取代中文科學分,並獲社工註冊局認可,突破限制。除了上述二人,至今仍有5名少數族裔生就讀社工課程。

另5 少數族裔生明愛讀社工

9歲的Jeff月初取得社工註冊證,是少數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社工,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他說,自小就讀的中小學都並無常規中文課程,語文障礙始終未解,至2002年會考,成績只得2分,自此他經常在尖沙嘴一帶流連生事,2004年曾因偷竊被捕;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經常會「煩」着他,也是Jeff的朋友圈之中,唯一在他被捕時接聽電話與求情的人。自此,Jeff驀然發現「浪費了整整兩年時間」,輾轉到電視台與社福機構工作,至今已在機構當個案工作員5年,主要到重慶大廈協助難民及負責油尖旺區少數族裔外展工作。

礙於語文問題,少數族裔生在港升學有一定困難。

同入讀明愛的31歲Abbas為巴基斯坦裔,也是在入學前開始在社福機構任職。兩人都表示,少數族裔對外展社工的認識不深,加上部分人不諳中英語,無法與社工溝通,懷疑對方會跟其父母、警方等聯絡,故意避開導致難以接觸。Jeff說,即使他在實習期間接觸少數族裔邊青,他們也會有戒心,需要近一星期時間才能建立關係。

稱港欠文化差異教育致忌諱

Jeff 在年少得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圖)協助,找到出路。
Jeff 在年少得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圖)
協助,找到出路。

同樣地,Abbas與本地青年接觸時,對方亦會懷疑他不是社工、不懂廣東話等,甚至到學校舉辦活動,會有學生指他「咁黑、咁大隻」;他認為無論是哪一方,問題都源於本港缺少文化差異教育,才會產生誤會和忌諱,正如他們讀書多年,直至進入明愛才有華人同學「坐喺隔籬位」。

兩人年近30歲才重拾書本,雖說課程盡量以英語授課、有英文筆記,但難免出現中文專有名詞,不懂寫與讀,兩人都要向同學請教,每日放工後仍要上課3-4小時,還要經歷近半年實習。壓力下,二人的堅持最終令他們當上註冊社工,Abbas希望未來可多做政策倡議工作,提高少數族裔對自身權益認知;Jeff期望繼續擔任少數族裔的外展工作,「想好似Fermi(王惠芬)一樣」,協助他們在絕望中尋找出路,但遺憾年少時曾浪費時間,未及令去年患癌離世的母親看到他畢業,唯有把註冊證帶至墳前告知。

【想一想】

1. Jeff年少時曾誤入歧途,為甚麼最後能順利升學成為註冊社工?

2. 在升學路上遇到困難時,你會如何面對?

書本樣式

job16_a02_cap1
job16_a02_cap2

 

 

 

社工懷着同理心 伴受助人抗逆

社工(左)會多與受助人(右)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陪伴他們經歷情緒困難時刻。

「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同理心,跟受助人同行,但亦要明白自己的專業角色,不能把受助人當朋友,這是一個頗困難的角色定位。」從事社會工作近10年的余健新說。余健新已逐漸退下火線,成為香港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參與管理工作,但他笑言前線工作確實為社工帶來無法比擬的滿足感。

余健新中學時代一直想從事以專業技能治療或幫助別人的工作,當初希望大學攻讀心理學,但因高考成績未能入讀心儀學科,最後改為攻讀商科。後來他得知香港大學有社會工作學碩士課程,於是在大學畢業後報讀。他說,其實很多大專院校均有開辦類似課程,但聽說港大課程有較多實習機會,於是選擇該課程。

急於應用理論 弄巧反拙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兩年課程中,余健新曾在3個機構實習,各機構的服務對象不同,包括融合教育學生、正在接受感化令的青年及精神病患者。他回憶接觸精神病人的經驗,表示曾因太急進想應用學過的理論,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更弄巧反拙,受助人與他見面4次後沒有再出現。不過,那次失敗沒有令他退縮,他畢業後加入了香港心理衛生會當精神科社工。

很多人不了解社工和臨牀心理學專家的分別,余健新表示,社工的角色偏向陪伴受助人經歷情緒困難時刻,協助他們重新建立社交關係,有時更會陪同受助人覆診,或家訪提供生活上的協助。當然,社工也可提供簡單的臨牀治療,但受助人一些比較複雜或深層次的問題,會交由臨牀心理學專家治療。事實上,社工與臨牀心理學專家、精神科醫生、護理人員、職業治療師的工作環環相扣,緊密合作。

每宗個案都是學習機會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
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在香港心理衛生會工作近10年,余健新感到港人對精神病和情緒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主動求助個案也增加。他認為以往大眾對精神病抱「忌諱」態度,但透過近年的公眾教育,加上間中有明星也勇於承認自己有情緒病,令大眾現時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近10年的社會工作經驗中,余健新接觸不少個案的受助人都令他印象深刻。「我記得接觸過一個因吸毒入獄的女子,她有幾名子女,出獄後辛苦經營家庭,雖然面對很多困難如金錢問題,但她憑着堅毅捱過去。這些個案令我有很多反思,而且每次處理個案也是學習機會。」

余健新指出,一般青少年個案受助人年齡約15至25歲,他處理過年紀最小的青少年個案是16歲。他說,香港的青少年因功課考試、家長期望、對自己的要求等而承受不少壓力,一旦變成負面思想,會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余健新提醒青少年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注意均衡生活,例如確保有充足睡眠,「心理和身體健康很重要,一旦受損便很難『返轉頭』。青少年如察覺身體無故出現毛病,例如在考試、交功課日子突然生病、思想負面,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胃口變差等,便要主動求助」。余健新指有時候自身很難察覺有不妥,要靠家人和朋友的觀察和關注。

明白自己的限制

余健新近年退居「幕後」參與管理,希望在前線工作以外接觸更多領域,也希望透過管理層身分,向政府反映政策上的不足。他認為,從事社會工作必須有同理心,而且要open-minded(開明)、思想正面,「更重要是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因為社工幫助人之餘,更需要推動受助人在未來『自己幫自己』」。他又說,社工工作量不輕,每周最高工作時數約44小時,有時候需要負責一些額外工作,例如舉辦活動。但他認為「多工作就是多學習」,初入行他就是抱着這個心態。他建議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做義工汲取經驗,亦要培養獨立和多角度思維,「而且不要把當社工想成賺大錢的工作」。

【知多點】

社會工作可分為以下不同的服務範疇:

服務範疇 工作內容
長者 關注隱蔽長者問題、支援安老服務等
兒童及青少年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童、青少年發展及就業輔導等
家庭及社區 協助面對困難的家庭
(如少數族裔、面對暴力的家庭等)
復康 推動殘疾人士就業及無障礙環境等

書本樣式

job16_a01_cap1
job16_a01_ca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