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助走出抑鬱 後補女狀元讀醫效謝婉雯

【明報專訊】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被寄予厚望,學業壓力與日俱增,至高中情緒爆發,文憑試考生陳曉汶形容大腦猶如被黑客入侵,曾一度萌起輕生念頭,及後確診抑鬱症,幸得班主任勉勵走出陰霾,鼓起勇氣應考中學文憑試。來自官立中學的曉汶成功覆核文憑試(DSE)成績,「後補」成為女狀元,亦是2018年唯一來自非傳統名校的狀元。她盼日後成為醫生,通過關心有需要的人,感染他人的生命。

大腦如被黑客入侵

18歲的曉汶成功覆核通識科成績,由5*升至5**級,總成績7科5**(DSE成績分7級,包括1至5級,及5*及5**)。她形容感覺「好不真實」,解釋自己就讀的將軍澳官立中學「不算出名中學」,沒想過能考獲14粒星星,同時憶起高中時因學業壓力患上抑鬱症,形容大腦好像被「Hacked(黑客入侵)」,看不到人生意義,「(身邊人)對我有好多期望……壓力是好正常的事,對自己的要求亦都高,會介意別人如何看自己,最終情緒爆發,試過尋死」。

曉汶幸得班主任黃老師勸勉,醒悟要給機會自己找出路,「很多人正尋找人生的答案,或許這一刻看不到希望,但不代表未來也是一樣,不要因為這一刻大腦(猶如)被黑客入侵,而抹殺了將來的自己」,及後重新出發,中六時亦有參加越野跑減壓,「起碼可擺脫壓力,因大多跑山和野外,大自然好舒服,可放放鬆到」,同時鍛煉意志力。曉汶備戰DSE時,亦規定自己每日溫習約10小時,晚上8時後不再溫習,會到海邊閒逛和在家做運動放鬆。

陳曉汶(中)備戰文憑試時,晚上8時後不再溫習,會抽空到將軍澳海旁散步減壓。曉汶慶幸自己低潮期間,獲李同學(左)和張同學(右)等好友扶持,讓她衝破困境。(鄧宗弘攝)

晚8時後不溫習 閒逛運動放鬆

親歷情緒低谷,曉汶說現時會主動協助有情緒困擾的人,擔當聆聽者角色,也盼自己的關心能感染到別人的生命。被問及曾患躁鬱症的女子音樂組合at17成員盧凱彤於寓所墮斃,曉汶說要走出情緒很困難,「情緒湧上來,頂不順,不是平時的自己」,她認為此時需要找信任的人傾訴。

中學時立志成為醫生的曉汶,成功覆核成績前已獲香港大學醫科取錄,她解釋當醫生是因為敬佩謝婉雯醫生在2003年SARS時的無私奉獻,希望自己日後能幫助病人紓困。

 

「為錢」讀法律 女生一個月退學回歸音樂路 背棄理想 未必誰人都可以

【明報專訊】梁顯恩是DSE過來人,兩年前接過文憑試成績單,結果出乎意料地好,絕大部分學科也可輕易入讀,但遞交大學志願時,在「現實」與「夢想」之間,她選擇了前者,入讀了未來生活較安穩的香港大學政治與法律雙學位,放棄自小的音樂夢。然而大學開學近一個月,顯恩從沒有真正笑過,最終鼓起勇氣追夢,放棄被視為前途康莊的法律課程。直至遞交退學申請的那一刻,一直繃緊的嘴角才緩緩放鬆,因為她知道,自己始終可以重新踏上音樂之路。

明報記者 劉家豪

中六時一心考進大學音樂系的顯恩,一直將浸大和中大音樂系放在大學志願首兩位,然而2016年文憑試放榜後,她考得最佳5科30分,親戚好友紛紛祝賀,同時着顯恩不要「浪費分數」讀音樂,讓顯恩猶豫,「他們覺得音樂在香港搵食艱難,出來工作看到讀音樂的朋友好辛苦,覺得我既然有這個分數,就應該選好一點的科目,讓之後生活安逸些」。自言難接受不穩定性的顯恩,最終改選港大政治學與法學,是考慮到該科是雙學位,出路好,就算當公務員也是穩定工作。

考獲5科30分 親戚勸「勿浪費」

然而到了開學日,顯恩卻反問自己,「為何不是在讀音樂?不斷質疑自己,重新反思當時這樣想(追求安穩),是不好的價值觀,十分世俗」。顯恩說自小已知自己不愛文書工作,惟律師很多時間是做這些工作,加上對法律興趣不大,講師「講10次」也聽不懂,內心不斷自責改選時「為了錢」選法律系,朋友也察覺到她終日愁眉苦面。

兩年前為求畢業後生活安穩的梁顯恩(圖),放榜後選讀香港大學政治學與法學雙學位,入學後卻發現自己興趣不在法律,最終退學,翌年再報讀浸會大學音樂系。顯恩盼以歌曲《In My Fantasy》勉勵應屆文憑試考生,不應追求穩定而選科,反應放手追夢。(黃志東攝)

忐忑近一個月,顯恩多次與父母傾談,更一度熱淚盈眶,幸得家人體諒,終遞交退學申請。顯恩說,交回學生證那刻如釋重負,朋友亦發現她變得不同,笑言「第一次見你笑得這樣開心」。顯恩隨即到浸大音樂系碰運氣,看看能否插班入學,儘管系主任當時記得她的名字,說她若將該科放第一志願,無疑可入讀,惟礙於新學年已開始近一個月,最後還是不能酌情處理。

退學交回學生證那刻如釋重負

顯恩只好待翌年再報聯招,其間把握時間學樂理,一年內考獲八級,翌年聯招放榜終入讀浸大音樂系,顯恩覺得上天為她「開了一道門」,反思過往「追求金錢和權勢」的價值觀,忽略上天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顯恩說,選科錯誤讓她更勇於接受生活中的「不穩定」。

兜兜轉轉,最終讀回最愛的音樂,20歲的顯恩寄語應屆文憑試考生忠於自己,千萬不應被分數蒙蔽,亦不要為追求穩定而選科,排志願要問心無愧。

視力剩一成 白化症女生盼讀商科助殘障者

【明報專訊】有患白化症,視力只餘一成的女考生憑個人努力,在校內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更希望修讀商科,日後幫助傷殘者。

上課要用放大鏡讀課本

18歲的鄧麗銘患有白化症,視力同樣受影響,原本就讀視障學校心光學校,因該校不設高中,麗銘中三開始在主流中學就讀。由於只得一成視力,麗銘上課時要用放大鏡閱讀課本,因看不清,她更要犧牲與同學玩樂的時間,利用小息等加緊抄寫筆記,追回進度。因為身體問題而在學習上遇到許多困難,麗銘希望修讀商科後,透過營運基金來發展相關科技產品,幫助其他傷殘者。

患有白化症及只有一成視力的應屆考生鄧麗銘希望修讀商科,日後幫助傷殘者。(apm提供)

 

商場apm及青年協會分別就DSE考生壓力等作問卷調查,前者在2018年6月下旬訪問了425名應屆考生,結果顯示有逾五成考生對自己的文憑試成績表現沒有信心。

職業教育 七成考生仍視次等

青協則在2018年6月初至7月初以問卷及電話訪問722名應屆考生,以1分為壓力最低,10分最高,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者表示壓力達7至10分;另近七成認為即使考生減少,亦沒有改變入大學的機會率。

青協調查顯示,逾九成受訪者期望繼續升學,六成表示以大學學位為升學目標,13%則以副學位課程為目標。調查亦反映不少考生仍對職業專才教育有誤解,近七成受訪者認同,與傳統學術教育課程比較,職業專才教育會是較次要的選擇;又有五成半受訪者認為畢業於傳統學術教育課程的人,較職業專才教育者有更佳就業前景。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調查反映學生對職業專才教育仍有誤解,視之為次一等選擇,她認為有些人未必能入讀或適合傳統學術教育,修讀專才訓練課程反而有助就業發展。

「最難教學生」記教誨發憤 肌萎生考7分 班主任喜泣

就讀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田綺玲學校、患有肌肉萎縮症的應屆文憑試考生凌子軒(左)考獲6科7分成績,班主任袁志斌(右)不禁落下男兒淚,因他沒想過子軒有將他的說話放在心裏,發憤圖強讀書。(王丹麟攝)

【明報專訊】小小課室內,患肌肉萎縮症的考生凌子軒拿到文憑試成績單後,高興得與父母抱作一團,打算報讀文憑課程後,與家人一同吃飯慶祝。旁人也許不明為何他如此高興,當了3年班主任的袁志斌看到子軒,更不禁落下淚來,因他沒想過當年自己一句「難道想10年都在家中坐嗎?」,令子軒有所反思,繼而發憤,最終考獲心中佳績。

明報記者

不知能活多久 當初只顧享樂

子軒文憑試考獲6科共7分,父母在旁笑言最初沒有任何期望,因依靠電動輪椅代步的兒子能完成考試已很了不起。子軒昨午已到自資院校報讀平面設計文憑課程。

班主任袁志斌對子軒的喜悅感觸良多,原來子軒最初對文憑試不以為然,更不接受老師好意,不時向說﹕「阿sir,不要逼我吧!」又說﹕「這個病,我不知自己能活多久。」子軒並非對將來絕望,倒是因為自知人生苦短,想捉緊享樂的時間。

袁志斌昨早收到學生成績單時,率先看了子軒的成績,說着說着,忽然流下淚來,「(他是)最難教的學生……好像常常都不聽我的說話」。為了勉勵子軒,袁曾反問子軒﹕「難道想10年都在家中坐嗎?」他想不到這句話,終令子軒發憤圖強。放假期間,子軒每天溫習約4小時,雖然仍會打機減壓,但已較以往勤力溫習。子軒自言喜歡攝影,尤其拍攝大海,夢想成為旅遊攝影師,母親笑言假日不時帶他到不同地方拍照。

屬特殊學校的香港耀能協會賽馬會田綺玲學校今年共有5名文憑試考生,當中同患「玻璃骨」的姊弟曹美怡和曹偉邦亦是袁志斌的學生。曹偉邦昨考獲5科19分,期望報讀中大經濟系,曹美怡則說或報讀與設計相關的課程。

玻璃骨姊弟盼被當正常人看待

姊弟倆昨不約而同說,從小希望別人能當他們是「正常人」看待,即使看到勵志報道,文中一個「殘」字,已令他們感到被標籤。姊弟倆不喜別人因身體上的問題而特別照顧或對待他們,曹偉邦說﹕「不需要將一些事件無限放大,只是很普通。」

姊弟由今年2月起開始每天溫習6至7小時,昨收到成績表一刻,曹偉邦說只是「開心了一下」,期後與姊姊一樣,即擔憂自己前途,因見不少身體上有特殊需要的人即使大學畢業,亦未能找到理想工作。

奪正能量青年金獎 樂觀弱視生﹕人人天生有缺陷

韋瑪莉(左)及謝翱駿(右)雖各自面對學習中文及視力上的挑戰,但兩人未有埋怨,更努力克服,獲得「正能量青年選舉」金獎。謝翱駿視力不佳,放大鏡是長伴他的工具。(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謝翱駿總是坐在班房第一行,他更享有「特權」,上課可以用手機,同學不但沒不滿,更大方分享自己的筆記給他抄寫,全因他看不清楚。翱駿兒時確診「先天眼球震顫」,眼睛難對焦,稍遠的事物已變得模糊。面對這個罕有病,翱駿一笑置之,更常向好友自嘲,因為在他看來,這個病是「上天賜予的機會」,讓他學習獨立。

明報記者 王丹麟

看不清遠物,加上400度近視和300度散光,謝翱駿要將手機放到鼻前才看到;上課即使坐第一行,他亦看不清黑板上密麻麻的字,又不願學校額外印非縮印版的工作紙,他選擇用手機拍下黑板的照片,回家再放大翻看,又或用放大鏡閱讀工作紙。

由於視弱,小時候的翱駿不能分辨顏色,父親便與他一起玩遊戲認顏色,持續了整個月。父母每天花上大量時間陪伴,翱駿感內疚,因家中尚有姊姊,家人的精力彷彿都用在他身上,「覺得有點對不起姊姊」。善良的他對身邊人亦是如此體諒,小學同學收起他的物品捉弄他,翱駿亦沒心存怨恨。他有感長者在服藥上有困難,今年更與同學研發提醒長者服藥的儀器,以此參加科學比賽。

父母灌輸﹕已比盲幸福

父母從小跟翱駿說「你已比一些盲的人幸福」,他亦如此認同,「每人天生有缺陷」。縱沒怨恨,他亦知自己與他人不同。被問有何夢想,現在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讀中四的翱駿說,自己校內成績雖不錯,卻沒把握考上大學,他希望修讀電子工程系,「當一個平凡人,養育父母」。

翱駿的樂觀讓他在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舉辦的「正能量青年選舉」少年組中獲得金獎,該選舉共分少年組及青年組,需要由校方或社工等推薦。

巴裔女生中文A級同獲獎

青年組金獎得主是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中五生韋瑪莉,她4歲從巴基斯坦移居香港,為了融入香港生活及日後在港發展,她在升中後發憤學好中文,每天用交通時間看報紙,課後又勤加練習中文,至中二時中文程度已追上主流程度。她在GCSE及GCE中文科分別考獲滿分及A級,更報考明年文憑試中文科,冀能進一步挑戰自己。

成績差缺自信 父曾嚇唬脫離關係 男生演劇尋回價值 首獲嚴父稱讚

就讀匯知中學的中四生楊浩然(左)和何欣童(右)小學時就讀同一地區名校,兩人均成績不佳,常被教師及家人責備致自信心低落。兩人升中後被老師發掘參與戲劇學會,逐漸找到自己的才能及價值,兩人在學校戲劇節中同獲傑出演員獎。(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小時候沒有人跟楊浩然說「天生我才必有用」,身邊朋友及師長對他們的態度與學習成績掛鈎,楊父更因兒子成績差,一度嚇唬要跟他脫離父子關係,浩然亦一直任由成績和他人的評論來貶低自己的價值。直到升上中學接觸舞台劇,他發現自己喜歡表演。那個自信心低落的害羞男生,舞台上卻發光發熱,表現收放自如,更獲得傑出演員獎。他終學會欣賞自己,亦明白人的價值不止取決於學習成績。

「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到,好像一個廢人。」浩然以此形容小學時對自己的感覺。他在地區著名小學就讀,但成績幾乎全部不及格;老師從沒推薦過他參加學校活動,同學排擠,即使是父親亦常常罵他。小四某一天,父親看過成績表後,神色凝重的跟他說如果再不及格,18歲便和他「脫離父子關係」。楊回想,苦笑道︰「他應是說笑而已,可那時我只有小四,怕得很。」努力後,成績依舊。

奪獎打動父親看表演

後來升上直資學校匯知中學,浩然參加學校升中前暑假戲劇課,獲老師劉文清稱讚並邀請加入戲劇學會,「很高興,第一次有老師讚我,看到我有才華和天分」。自此他參與不同校際戲劇比賽,「對自己有信心了很多,亦清楚多了自己性格,原來我不是一個什麼都做不到的人,我都可以有一條自己走的路」。

父親忙於工作養家,兩父子見面時間不多,話題亦只有成績。浩然多次邀請父親觀賞表演,父親認為舞台劇沒有前途,以「你先考好一點」拒絕前往。去年中三在學校戲劇節獲得傑出演員獎,浩然參加了訓練班並邀請父親觀看公開表演,父親終答應,更在完場時跟他說「做得好」。浩然想了想,說「應是(父親)第一次讚」。

得獎女生籲諒解人各有志

何欣童與浩然就讀同一間小學及年級,在老師的眼中,欣童就讀成績最差一班,是不折不扣的壞學生。有次被同學惹怒,她將整支白膠漿倒在別人座位上。欣童說老師每天花大量時間指摘學生,眼神充滿不屑,沒人在意她的自信心其實一直下降。與浩然一樣,中學老師發現她的潛能,邀請她加入戲劇學會,她更在最近一次學校戲劇節擔任女主角,並獲得傑出演員獎。

是次匯知中學憑講述「將中學畢業的女生與朋友歷經不同矛盾,終明白人生必會有分離」的舞台劇,在學校戲劇節獲得傑出劇本及傑出導演等5個獎項,當中更是首次全數11名演員獲得傑出演員獎,包括浩然及欣童。浩然夢想入讀演藝學院;欣童笑言現時希望努力讀書,先考好校內試,她嘆言︰「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讀書,社會很奇怪,好像不支持人有夢想。」期望他人諒解人各有志,勿只以成績來衡量。

看準子愛學自己 贈相似戰車引興趣 教單車練社交 慈父為自閉兒破風

爸爸李家威(右)與兒子李泓樂(左)現時每星期均會踏單車兩天,李家威憶述,約3年前在沙田科學園附近的單車徑,前方騎單車者臨時煞車講電話,泓樂為閃避他而撞牆。李家威指泓樂當時並不能表達身體哪裏受傷,讓他非常擔心,幸好最好泓樂只是手腳擦傷。(劉家豪攝)
爸爸李家威(右)與兒子李泓樂(左)現時每星期均會踏單車兩天,李家威憶述,約3年前在沙田科學園附近的單車徑,前方騎單車者臨時煞車講電話,泓樂為閃避他而撞牆。李家威指泓樂當時並不能表達身體哪裏受傷,讓他非常擔心,幸好最好泓樂只是手腳擦傷。(劉家豪攝)

【明報專訊】「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誰要下車……」儘管李氏父子不像《單車》一曲中的主角,騎在同一輛單車上,但爸爸李家威以單車構築起的溝通媒介,則猶如槌子般,鑿破自閉症兒子李泓樂為隔絕自己而豎起的屏障,打開通往外界的缺口。李家威只盼他日年老,再無能力並肩同行時,兒子仍能在人生路上破風前行。

明報記者 劉家豪

哭聲響徹整個商場,當年6歲的泓樂,隔着櫥窗,凝望擱在陳列架上的公仔,淚水長流不止,但李家威顯得置若罔聞,沒打算着店主酌情出售陳列品,「任由他叫喊吧,(他)知道無用,下次便會喊短些,再下次就再短些。但如果你給他很大反應,便中計了,以後他會變本加厲」。

兒子難控制情緒 惹冷言冷語

現年15歲的泓樂,在幼兒園已被診斷出中度自閉症,自小較難控制情緒,李家威說:「(他)想得到的東西,如果得不到,便會發癲。」面對旁人冷言冷語,李家威一直毫不忌諱,「那時候(商場)保安認得我,說你又跟他(泓樂)來商場?我說是呀,你不喜歡嗎?」

泳賽屢獲獎 轉踩單車盼多溝通

泓樂個子隨年月長大,李家威在泓樂6歲時讓他學游泳,寧靜的水底,恍如為泓樂度身訂做的舞台,造就他在殘障泳賽中屢次獲獎。惟因游泳只與時間競賽,缺乏溝通,李家威總希望尋找一種運動,讓泓樂融入社交圈子,湊巧就在深圳一輛小單車上看到曙光。

「他自小很想模仿我,我曾經買過單車給他,他不喜歡並拒絕。看到那架黃色單車,跟我那架很相似,我想他一定有興趣。」不出所料,當時11歲的泓樂非常喜歡,兩父子從此結伴踏車。

子隨單車班 父觀察相處

去年兩人同步在粉嶺港鐵站出發,李家威騎車至古洞附近,卻不見了泓樂,手機隨即響起,話筒另一邊廂,只傳來一句話,「爸爸,我失蹤。」「我說仔呀,你在哪裏?他又說不出來。」李家威唯有掉頭找泓樂,但沿路分岔路甚多,四周搜尋不果,幸好最後在粉嶺港鐵站的茫茫人海中找回泓樂。李憶述事件時說:「人生未試過心跳得這樣快!」事後李家威回家後遭太太責備,着他不要再讓泓樂踏車,但他始終相信,踏車可引領泓樂成長。

數年前,兩父子機緣巧合,在單車徑遇上一批跟隨教練踏單車的小朋友,李家威靈機一動,着教練讓泓樂與其他小朋友一起踏,「(我)永遠都離得很遠,遠眺着他,看看他能否與其他正常小朋友交流」。

子不再怕陌生人 抗壓能力增

李家威深知,現時讀中三的泓樂在特殊學校畢業後,便會失去支援,期望趁着這幾年,透過單車讓他與人相處,融入社會,笑言自從泓樂開始踏車,已不怕陌生人,亦提高了抗壓力,不開心也不會亂發脾氣,只會用其他方法表示不滿。

母親師長伴克服學障 準教師以愛還愛

有讀寫障礙的陳潁釗(圖)現為教育大學教育榮譽學士(英國語文)課程五年級生,雖然現已差不多克服讀寫障礙,但去年於一間小學實習時,每遞交一份文件,仍會反覆核對四五次,確保準確無誤。潁釗盼成為小學教師,以自身經驗輔助孩子成長。(劉家豪攝)
有讀寫障礙的陳潁釗(圖)現為教育大學教育榮譽學士(英國語文)課程五年級生,雖然現已差不多克服讀寫障礙,但去年於一間小學實習時,每遞交一份文件,仍會反覆核對四五次,確保準確無誤。潁釗盼成為小學教師,以自身經驗輔助孩子成長。(劉家豪攝)

【明報專訊】潁釗聚精會神,看着一個個英文字母,腦海中卻彷彿有一面鏡,讓他下筆時總將b和d左右倒轉。高小時刻苦學習,英文科成績卻未如人意,100分的測驗只考獲30分,猶幸母親和老師循循善誘,通過遊戲等方法訓練認知能力,終讓有讀寫障礙的潁釗於文憑試英文科考獲5*,考進教育大學,一圓成為小學教師的夢想。他今年畢業後將踏進校園,以自己的生命,協助與他一樣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衝破障礙。

23歲、就讀教大教育榮譽學士(英國語文)五年級的陳潁釗,初小發現書寫中英文特別困難,「睇又好,寫又好,例如d,睇和寫就變了b,c又會反轉,又或者看東西、書寫時會跳行」,及後於小三確診患有讀寫障礙。

只有中學學歷的媽媽得悉後並沒氣餒,四處蒐集資料,又報讀英文班,期望增值自己,輔助潁釗學習,最終發現以遊戲方式讓潁釗識別字母效果顯著,「譬如d、b、p,她就會用手指方向,問我『哪個字是什麼字呀?』向這邊(左邊方向)指,是什麼字呀? 我會說d。(過程)好互動,我很喜歡玩,又有獎勵」,其後潁釗認英文字母能力漸漸改善。

王先生白小姐坐石上 學識碧字

除倒轉字母,潁釗寫中文字時亦會混淆部首,例如將「碧」字中的「王、白、石」三個組成部分轉換,其母親便會以故事形式,加深潁釗的印象,「王先生跟白小姐,他們坐在一塊石頭上賞月,這一個字我到現在也記得,全靠我媽媽這樣有耐性,給了一個故事」。若潁釗功課書寫整齊,母親亦會給予10元以示鼓勵,讓他買零食;小學期間潁釗亦有接受言語治療和小肌肉等訓練,改善手腦協調。

老師犧牲午膳時間補課 推動繼續奮鬥

費煞思量突破學習障礙,惟臨場表現難免會失準,高小一次英文考試,100分為滿分,潁釗只考獲約30分,「(老師)那時候知道我花了心機,並沒責怪我,下課後走過來跟我說﹕『不要緊,每個人都會試過考得好、考得不好,但我見到你的付出』」。潁釗頓覺被認同,而老師又犧牲午膳時間替他補課,讓他繼續奮鬥。

DSE英文獲5* 媽媽哭出來

潁釗升中後逐漸克服讀寫障礙,更愛上閱讀英文書和電影,遇到生字都會抄寫在簿上,隨後英文成績有進步,至中四選科,立志要以生命影響生命,中六時亦有到教會義教幼稚園和小學生,「小時候有很多人在我身邊,幫助過我好多,我想嘗試充當一個角色,去幫助其他人」。潁釗最終於文憑試核心科目加一科選修科考獲20分,英文科更考獲5*,「那一刻我記得媽媽哭出來」,及後他考進教大,轉眼間今年畢業,即將以老師身分,陪伴學生成長。

明報記者 劉家豪

中大師生特製義肢 截肢漢自如揮琴弓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4年級葉昆宜(左起)、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及學系研究助理陳守健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一起為左手截肢者岑幸富(右一)特製專門用來拉小提琴的義肢,讓他可以更順暢地拉奏音樂。(王丹麟攝)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4年級葉昆宜(左起)、學系助理教授劉達銘及學系研究助理陳守健與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一起為左手截肢者岑幸富(右一)特製專門用來拉小提琴的義肢,讓他可以更順暢地拉奏音樂。(王丹麟攝)

【明報專訊】一個正在上學,一個正在上班,兩名男生因為一名傷殘人士而結緣,合作製造「特別的義肢」。為了助傷殘人士圓音樂夢,即使兩人不懂得拉奏小提琴,他們上網看了又看相關影片,設計圖改了又改,反反覆覆測試製成品,只是希望製作出最合適對象所用,專門用來拉小提琴的義肢。

意外失左手 半途出家學音樂

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4年級生葉昆宜去年暑期有感「無所事事」,詢問該系助理教授劉達銘有沒有任何活動推介,剛好當時劉達銘接獲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義肢及矯形部的邀請,共同為左手截肢者岑幸富(阿富)研製專門用來拉小提琴的義肢,葉昆宜一口答應。與此同時,劉達銘亦邀請了學系研究助理陳守健一同參與,兩名年輕人在劉的指導下,開始為阿富特製義肢。

阿富15年前因交通意外致左手上肢一半以下位置截肢。3年前,他受到另一名熱愛小提琴的截肢朋友影響,開始接觸小提琴,原不懂音樂的阿富說要像小孩子般從「閱讀樂譜學起」。因缺了左手,他改以右手按弦,並請求威院義肢及矯形部製造一隻可用來拉小提琴的義肢。阿富原本的義肢是將長鋁片釘在上臂套筒末端,再加一個大文件夾用以夾實琴弓。由於該義肢套筒較硬,加上鋁片角度未算準確等因素,阿富只能拉到三分之一弓,某些音符因義肢「頂着胸口」而未能拉奏。威院其後邀請劉達銘共同製造新義肢,由醫院製造義肢套筒,中大負責義肢末端設計及計算固定角度。

葉昆宜不懂樂器,陳守健只會彈結他,對小提琴可說是一無所知,與阿富會面的時間亦有限,陳笑言「總不能叫他(阿富)長駐在實驗室吧」。為了解什麼設計適合岑幸富,他倆特意上網閱讀有關小提琴的知識,又不停看健全者及傷殘人士拉小提琴的影片,觀察兩者的分別。葉昆宜憶述過程中常計錯義肢末端固定角度,因而未能靈活拉奏,曾一度「想過放棄」;而陳守健指最少畫了8至10幅設計圖,與以往製作機械不同,是次除了畫圖,還要「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考慮」。

不停看拉琴片段 計角度最難

新義肢套筒由高溫塑料及纖維樹脂製,較原有套筒柔軟及有彈性;而兩人以3D打印聚乳酸(PLA)方式製造義肢末端,好處是較輕;另以勾扣方式扣緊琴弓。阿富約在個多星期前始收到最終製成品,大讚新義肢不但較輕,使用上亦更靈活,可以拉到三分之二弓,笑說可更順暢地拉奏心愛的《天空之城》主題歌。

明報記者 王丹麟

34日越大西洋破紀錄 渡洋划艇女生豉油解鄉愁

4名成員黎曉冰(左起)、孟亞潔、陳鈺麗和梁敏甜性格樂天,在海上共度30多天,培養出深厚感情。她們尷尬地笑言互相看過對方脫去衣服入海中「裸體清潔船底」,甚至要忍受隊員排泄物的味道。她們2人一組輪流划行,4人的手掌都有厚厚的繭。(蘇智鑫攝)
4名成員黎曉冰(左起)、孟亞潔、陳鈺麗和梁敏甜性格樂天,在海上共度30多天,培養出深厚感情。她們尷尬地笑言互相看過對方脫去衣服入海中「裸體清潔船底」,甚至要忍受隊員排泄物的味道。她們2人一組輪流划行,4人的手掌都有厚厚的繭。(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由西班牙戈梅拉島,向西划行至中美洲島國安提瓜及巴布達,4名汕頭大學年輕女生不分晝夜在大西洋足足划行了3000海里(5000公里)。努力得來回報,她們不單是首支划渡大西洋的中國隊伍及亞洲隊伍,更以34天完成賽事,打破女子划艇隊的最快紀錄。

就讀汕頭大學、來自廣州的隊長陳鈺麗、黎曉冰、梁敏甜及來自河南省的孟亞潔組成划艇隊「功夫茶茶」,上月中參加「橫渡大西洋挑戰賽」,用了34天13小時13分完成賽事,打破原本的40天8小時26分女子紀錄;4人平均年齡只有23.5歲,更是比賽史上最年輕的參賽者。4人昨日在香港接受訪問,談起比賽的過程,之所以記憶猶新,除了因比賽完結後需隨即來港接受媒體訪問,及與支持她們的汕頭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李嘉誠見面,更因為比賽途中有太多深刻的事情:第一次超過一個月不能上網、第一次一個月不連續睡超過兩小時、第一次感受死亡離自己如此近……

為姿勢爭吵 跳海清船底恐懼

她們要2人一組輪流划行,每次休息時間只有兩小時,4人的手掌都有厚厚的繭。除此以外,她們要密切留意太陽能板的用電量。在海上生活34天,黎曉冰說因沒有後補船,加上體能消耗量大,「肚子一天到晚都是餓的」,她們一共帶了640包脫水食物、120包濕糧和200包零食。因船顛簸,為免發生意外,她們只好用經化淡後的冷水來冲泡脫水食物。黎曉冰笑說,為了解鄉愁,她們特意帶了內地名產「老干媽」辣醬及豉油等,「放進食物裏,有點中國味道」。

海上的天氣陰晴不定,時而下起暴雨,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次翻起3層高的巨浪,弄翻她們的艇,「很恐怖……幸好只有調味料跌進海裏」,4人異口同聲說道。有一段時間,划艇速度一直未能提升,後面的隊伍急起直追,孟亞潔憶述大家「不免感到有點煩躁」,有時因為隊員的姿勢等問題而有小爭吵。她們又說在大西洋首次跳進海中清潔船底的海草和貝殼等,有人被海水嗆到,有人對深海有恐懼。陳鈺麗說最初只有她自己一人在海裏清潔,上船後因擔心比賽不禁哭了起來,加上翻艇,她們直言那段時間不免有點灰心。

遇到不同問題,海上的生活又枯燥,樂天的4人很快便回復活力,繼續自得其樂。她們笑言一直聊天,「把過去20多年的人生都聊完,或是一齊唱歌」。上岸一刻,她們說未知打破紀錄,只想「好好擁抱對方」。前天來到香港,她們雀躍地說想吃咖喱魚蛋和雞蛋仔等,但她們最想的是「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