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治療 助康復者重整生活

2014年,本港約有1,700名註冊職業治療師,但相信很多人對「職業治療」感到陌生,或將之與物理治療混淆。葵涌醫院一級職業治療師何卓一在此分享作為職業治療師7年的工作點滴。

職業治療,英文是Occupational Therapy,不少人對「職業」一詞有誤解,認為療程只是針對因工作受傷的患者。何卓一解釋,「職業」定義廣泛,包括一般日常生活,「工作只是其中之一,自理、娛樂、運動等也是『職業』的一種」。接受職業治療的原因很多,包括內外傷(燒傷、骨傷)、中風、腦退化症、兒童學習障礙、精神疾病等,而職業治療的最終目標,就是幫助患者回復至受傷或患病前的生活方式和水平。

治療範圍廣 不限工傷

劉進圖在職業治療師陪同下嘗試使用單拐走進商 場、使用自動電梯到銀行櫃員
機提款、乘升降機往超市買東西及過馬路、坐車返回復康院。

不少人混淆職業治療和物理治療,何卓一引述《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受傷後撰寫的一篇文章說明,「職業治療的復康概念和物理治療不同,物理治療看的是身體機能的恢復,職業治療看的是生活方式的恢復,病人就算體能未回復,如果在起居飲食、工作消閒等方面,通過各種器材輔助,可以和原來生活相若,就算是達成復康目標了」。何卓一笑言劉的文章對兩者分別解釋得很清楚,並表示兩者出發點不同,但相輔相成,現時不少患者會同時接受兩種治療。

何卓一現時任職精神科職業治療師,以復元為本的治療協助精神病康復者融入社會。他表示大多數患者並非主動求診,因此治療師要用耐性和同理心,觀察入微並解釋、說服患者接受治療,令他們早日重新建立生活。他記得兩年前接觸過一名不工作、不吃藥的男性精神病患者,何卓一花了半年時間慢慢了解患者情,雖然對方肯與他傾談,但患者由於沒有服藥導致出現幻覺和幻聽等徵狀,「患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自搬到劏房居住,但因為缺乏自理能力,導致衛生情況極差。我跟他的母親討論,希望擬定一些計劃幫助他,例如申請搬到中途宿舍,後來患者情況好轉,現在更找到兼職工作。」

分析患者習慣 度身打造治療

註冊高級職業治療師馬楊秋玲示範運用剪刀下
方加設「U」形裝置,便可輕力操作,病人運
用輔助工具,能重投日常生活。

表面看來,職業治療跟心理學家、社工的工作相似,但其實職業治療重創意,幾乎是為患者度身打造治療計劃,「每人病情也不同,職業治療師要分析個案,了解患者行為的原因,從而對症下藥,透過患者生活環境、起居習慣的小改變,從而幫忙他們」。何卓一舉例,有些患者不工作的原因可能是缺乏工作動力、無法集中或無法建立上班習慣,又或只是沒有生計壓力。治療師要先透過與患者交流,理解他們,助他們衝破障礙。何卓一笑言剛入行時,可能功力不夠深厚,往往花了很多時間治療卻不湊效,後來因為經驗累積和年齡增長,明白治療師一字一句都可能影響患者的情緒,也知道要先耐心理解患者的需要,與他們建立互信關係,才能幫他們重整生活,訂立目標,重拾生活動力。

需求增 畢業生供不應求

何卓一中學畢業後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職業治療學士課程,他認為職業治療很特別,需要創意而且能幫助不同病症的患者。舊制大學課程3年間,學生必須分5次完成1,000小時的實習,地點包括醫院、非政府組織等。何卓一曾到內地醫院實習,處理燒傷、工業意外等個案。他說職業治療範圍廣,學生可透過實習選擇自己較有興趣的範疇作為未來工作的重心。畢業後,何卓一選擇投身精神科,加入葵涌醫院至今7年,剛晉升為一級職業治療師。他說,現時每年職業治療系畢業生有約90人,惟第一代的職業治療師將近退休年齡,市場對職業治療的需求也漸漸提升,所以仍是供不應求。

【想一想】

假如你要當一名職業治療師,需具備甚麼條件?你又會如何裝備自己?

書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