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表情了解學生需要 「AI老師」因材施教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林苑莉認為,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劉焌陶攝)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林苑莉認為,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一直為人詬病,學校着重操練,學生功課量大,老師亦要花很多時間批改作業。為了改變操練文化,本地初創企業Find Solution AI研發了人工智能(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降低老師的工作量。

Find Solution AI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林苑莉有12年的教學經驗,她表示自己教導學生時,是透過觀察學生的表情,來推斷他們是否明白書本內容,「無論是補習社、學校或學習軟件,都只能猜測學生是否明白,若到公布考試成績時才發現(學生不懂),已經太遲。」此外,老師授課需要面對多名學生,難以根據每位同學的情况來因材施教,故她希望將科技應用於教育層面,為學生「Find their own solution(尋找適合其個人的學習方式)」,這也是公司名字Find Solution AI的含義。

林苑莉在2011年創立FS Education Centre(富成教育中心),在2016年中心把科技團隊分拆出來,成立Find Solution AI,並於同年推出AI學習軟件。她指分拆是因為補習社的日常工作與科技團隊的工作有很大分別,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可應用於多個行業,例如老人醫療、企業管理,甚至是B2C(企業對顧客)業務。她覺得分拆後,除了方便管理,也讓科技團隊有較大靈活度去做研究。公司會做補習社及軟件研發兩種業務,學習軟件會用來幫助學生學習,補習社將來會變成研究中心,公司可直接了解學生的使用情况,進一步完善軟件。

即時檢測情緒 同步調整學習模式

公司研發的AI學習軟件4 Little Trees,通過平板電腦的前置鏡頭,來檢測使用者的眼睛、面部肌肉及情緒變化,分析學生在做題目時,那一部分遇上困難,「可看到學生是在題目的甚麼地方皺眉頭,是不知道題目問甚麼,還是不懂計算。」當軟件發現學生不懂時,會給予學生提示和調低其他題目難度,並會找出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林苑莉舉例:「某學生做題目的上限是20條,做了20條題目後,他就會很累,不願再做。」軟件便會因學生的學習模式作出調整。倘若發現學生對該課題的理解清晰,學生便不用繼續做,直接跳到下一個課題。軟件更可讓學生溫故知新,通過加插早前課題的題目,來測試學生有否忘記以往學到的知識,長時間量度學生的學習表現。

此外,軟件能夠實時分析使用者的表現,例如他們的情緒指數及專注度。老師可以知道同學解題時有甚麼地方不懂,然後集中教授那些部分。林苑莉認為不少老師因為資源不足,未能為學生量身設計教材。即使有資源,他們也不清楚適合每名學生的功課數量和教材需要微調的程度。在AI學習軟件下,老師的課堂時間可管理更好,不用批改功課,工作量大幅減少。學生也可得知自己的學習模式,有效率地學習,

「大概半年時間,學生便可提升約12%成績。」她稱由於學校考試是用來評估學生的程度,當學習軟件可以做到相同效果,學校甚至不用小測及考試。

暫只提供數學科教材

在收費方面,林苑莉表示軟件年費由數十萬至過百萬元不等,公司可以派中心導師來培訓老師、為同學作特別指導、設計教材和學習資源,收費將按學校所需和學生人數來調整。現時軟件只有提供數學科題目,但學校可以把其他科的教材輸入至程式內。

不過,使用軟件時,需要開啟前置鏡頭,或會引起侵犯私隱問題。林苑莉解釋公司在設計時已考慮到這方面,軟件不會牽涉到任何錄影,只會分析用戶的面部肌肉變化和眼睛移動,以保障用家的私隱和安全。另外,公司有跟出版社合作,提供數學教材和練習,而學校上載至軟件的教材只供學校內部使用,不會與其他用戶分享,毋須擔心版權問題。

合作中小學 冀年底拓至10間

林苑莉透露公司在研發AI學習軟件時投入了500多萬元資金,預計今年營業額大約1500萬元。公司已跟7間中小學簽約,與部分學校仍在洽談中,目前進展順利,她期望年底時公司的合作學校數目可以升至10間。

明報記者 鄺月婷

[新經濟新天地]

言語治療師服務對象廣泛 訓練幼兒至長者 開拓新服務機會

job_2017_12_01_a1政府計劃從 2018/19 學年開始,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為常規服務,當中的跨專業團隊中包括言語治療師。此外,衛生署將推出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亦將就言語治療師根據認證標準進行有關認證程序……近年社會對言語治療服務的認識和需求均有增加,投身者的數目亦有增無減。不過,有學者表示,政府建立人手和制度需時,外購服務的合作形式乃是未來趨勢,有志加入言語治療專業的人士,不妨嘗試開發新的工作機會,面向更廣的服務對象。

言語治療師 Jessica 訓練方案 助幼兒克服困難

「言語治療師工作甚具意義,如服務對象是幼兒的話,幫助的不只是個案本身,其實也是在支援家長及整個家庭。」——言語治療師 Jessica

加拿大留學回港的 Jessica,大學時修讀雙主修:心理學和語言學,曾在當地小學任職助教兩年,協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童。自此她對言語治療產生興趣,後來決定回港進修,並選擇了香港教育大學 (下稱「教大」) 的「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

Jessica 強調,言語治療師的工作,所幫助的不只是個案本身,還有支援其家長甚至整個家庭。透過進修,令她增長了知識和對研究工作有興趣外,在不同的學習體驗中,她學懂了體諒,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曾經遇上一名對幼兒呵護備至的媽媽,了解背後原因後,始知幼兒曾有不愉快的經歷,媽媽因此而自責。」

按幼兒性格和需要 制定不同訓練

碩士畢業後她加入社福機構任職言語治療師,至今入行兩年,現時她主要負責社署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每星期要到不同的幼稚園,為有特殊服務需要的幼兒提供言語治療服務,當中包括進行個人和小組訓練。

服務過程中,她要跟不同的專業人士合作,包括教育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特殊幼兒工作員等,共同評估幼兒情况,「每個個案都不一樣,我們要根據幼兒的性格和需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

Jessica 表示,言語治療部分會集中言語訓練和發音方面,部分幼兒有整體遲緩或自閉症譜系。「一般來說,三歲幼兒可說三個 (或以上) 字詞的句子,例如『媽媽吃蘋果』,如幼兒只能說單字或達不到應有的能力,有機會屬發展遲緩。」

與家長保持溝通 提升訓練成效

她分享,曾有一名中度遲緩的幼兒,他初時連單字也未能掌握,經過一年的治療和訓練後,進展至輕度遲緩。「這個學年重遇他時,他跟我說了一句完整的句子:姑娘點解咁耐無搵我?」Jessica 當下感動非常,也深明這幼兒因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好,加上一直有父母的支持,故對訓練和治療效果有更大幫助。

跟幼兒溝通有哪些技巧?最主要是要尊重他們,多聆聽他們的意見。「有時更可讓他們作主,如挑選玩具的款式或玩法等,藉此跟他們打好關係。」

現階段,她希望在家長溝通方面做得更好,「課堂時間始終有限,我們十分鼓勵家長陪伴幼兒上堂,對治療和訓練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在日常生活細節互相配合,有助提升果效。」她坦言,看着幼兒的進步和成長,箇中的成功感是難以言喻的。

特殊教育需要類別 多涉及言語及語言障礙等症狀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袁志彬博士表示,在政府推行融合教育下,九大類的特殊教育需要類別的學生中,大部分類別均涉及言語及語言障礙等常見症狀,因此從事言語治療工作者,如具備相關的特殊需要知識,更能有效支援有言語、語言、溝通等學習障礙的學生。

其中教大開辦「教育言語及語言病理學暨學習障礙理學碩士」課程至今已有 3 屆畢業生。「以美國為例,每 10 萬人口,平均有 40 至 45 名言語治療師,相對現時香港,估計每 10 萬人口,平均人手也不超過 10 人。」由於該學系本身提供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課程,故以上課程能夠涵蓋較多的特殊教育需要內容。

每年逾百畢業生 言語治療師有需求

袁博士表示,課程首兩屆畢業生就業率 100%,但隨着近年提供言語治療相關課程的院校增加,畢業生數目也有所增,估計現時每年有 100 至 120 名新人投身行業,本屆畢業生至今就業率約 7成。

然而,他並不擔心人才供過於求。「社會對言語治療師始終有需求,只是有待時間消化。」他指,政府將於 2018/19 學年起,將「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納入為常規服務,加上推行多時的資助小學「加強言語治療計劃」,均有助帶動幼兒、學童範疇的言語治療師需求。

訓練長者 改善吞嚥困難

現時本港的言語治療師雖未有正式的註冊資格,但就衛生署將推出的「認可醫療專業註冊先導計劃」中,言語治療師可參與自願註冊制度,估計明年的畢業生將獲行政規管資格,獲認可的人士將會列入衛生署的中央管理名冊,供市民查閱。

此外,社會老齡化,長者數目趨增,對復康服務的需求增,當中包括言語治療服務,例如長者出現吞嚥困難,可能導致食物「落錯格」,引起肺炎甚至有生命危險。「言語治療師可作評估及治療吞嚥障礙的工作,如透過調校食物和水分的濃稀度及質感進行訓練,以協助長者較容易和安全地進食,逐步改善情况。」他表示,現時大部分院舍均沒有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主要依賴公營醫院的門診或到診服務,故仍有發展空間。

他不諱言,政府建立人手和制度需要時間,外購服務的合作形式乃未來趨勢,畢業生宜放遠目光。「數十年前,本港並未有言語治療師職位,行內人也是憑自己建立工作機會。畢業生不妨開發更多新的工作機會,如到偏遠地區的院舍或社福機構提供言語治療服務。」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