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課老師伴「反枱」 助特教生表達情緒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右)、張太(中)和教育中心創辦人陳卓琪(左)捧着的泥膠字母,可教導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學習英文單字「strength」。(蘇智鑫攝)
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右)、張太(中)和教育中心創辦人陳卓琪(左)捧着的泥膠字母,可教導患有讀寫障礙的兒童學習英文單字「strength」。(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上月初有自閉症孩子乘港鐵時,不慎踢到其他乘客引發爭執,引起社會思考育有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難處。有學者指現時中小學有近一成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認為應於兒童兩至三歲的言語發展黃金期內,識別其特殊需要,提供訓練。育有過度活躍症和讀寫障礙兒子的張太,起初不懂如何教育兒子,經專家指導後掌握訓練方法。

學者:應於兩至三歲識別特殊需要

張太兒子天樂約1歲起不時發脾氣,「浴缸有一條頭髮,喊好耐,扭好耐,唔願意落去」。至天樂幼稚園K2時,被醫生確診患有過度活躍症,及後再證實同時患有語言和讀寫障礙,言語發展遲緩約1年半,故天樂較難表達自己。

現年約6歲的天樂,去年到香港教育大學接受訓練,其間發脾氣,老師問天樂:「好想翻轉張枱?」老師隨即與天樂翻轉桌子和椅子,天樂情緒開始緩和。下課前老師着天樂將課室還原予下一名同學上課,「(天樂)笑住幫手收拾」。張太領悟,天樂藉翻轉物件發泄了情緒。

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教授冼權鋒認為,兩至三歲為言語發展黃金期,應盡早教育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童。

募捐平台利市籌款 2400元助一特教生

網上募捐平台「意贈慈善基金」舉辦利市籌款活動,每籌得2400元將資助一個特殊學習需要學童家庭免費上課,學習輔導和情緒管理技巧。

辣媽CEO:全日制 半日制 終身制

pama_2017_09_12_a1讀書辛苦,不是今時今日的事。我們以前小時候一樣測驗考試不停,升中試中五中六中七各有公開試。學位少,大學少,競爭一樣激烈。不過那時候有半日制的中小學,放學之後除了做功課,還有機會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小息時間真的可以休息,又可以和同學們追逐嬉戲,更愛去小賣部買零食。想起來真替今日上學慘過坐監的孩子們可憐。

講起來,大小T生得逢時,他們兩個小時候都還有半日制小學可以選擇。放學之後還有私人時間玩耍、午睡、去公園,對比今日的全日制學生生涯,確實是非常之奢侈。不斷有家長在論壇及群組中提出爭取回復半日制的要求,但如果家長繼續做怪獸,即使改了半日制,下午騰出來的時間,孩子根本也是空閒不了,時間一樣會被各種補習興趣班填得滿滿。

已經有育兒專家講過無數咁多次,幼兒6歲之前根本不適合揸筆寫字,應該鼓勵孩子多作新嘗試,多接觸不一樣的事物,啟發他們的思考想像力,激活孩子發展多元智能才是。偏偏現在的所謂教育全部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全部活剝生吞,怎能怪孩子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

有一部分家長提出不如home schooling,孩子留在家中自己教。先不講父母是否有時間耐性親自教育,孩子在與世隔絕般的環境下學習成長,對他們日後身心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可以從什麼途徑學習磨練交際溝通技巧,和其他人的相處和待人接物之道?要做得到,拿揑得好,絕對不容易。

全日制原意好 像夢中烏托邦

全日制原意本來很好,有點像夢想中的烏托邦。學生們早上在課堂裏上課,午飯之後有各類型不同的活動興趣班,讓孩子根據興趣自由參加。

功課不是死抄死記,可以走出課堂,從社會環境中探索找答案,這才是真正的活動教學,自然能令孩子們愛上學,視學習為樂趣。

不過,我怕到死那一天還是沒有辦法想得通,家長們怕子女學得少會蝕底的心態究竟從何而來。坦白講,學多一樣無壞,學少一樣亦不見得有壞,對不對?反過來講,學多一樣究竟能有什麼好?這些毫無意義,沒完沒了的比較比併,可把孩子折騰得夠慘了!

人生馬拉松 學習只有終身制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個人的起點終點,每個站的景點注定不一樣,做父母的,頂多只能盡力為孩子裝備,陪孩子跑他們起步的一段路。之後的漫漫長路,子女都要靠自己的能力繼續走下去。途中當然會有快有慢有得有失,只要不迷失,只要肯堅持,我們做父母的,無非希望見到子女活出他們的精彩的人生。讀書成績好不好,和子女日後的生活好不好,當中根本沒有必然的關係。

學習沒有半日制全日制之分,只有終身制。一個階段的得失成敗,算什麼?分數,who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