糅合創意表達藝術治療 戲劇治療師助SEN兒童表達情緒和感受

戲劇治療是創意表達藝術治療的一種,它運用戲劇歷程來進行心靈治療,以整合個案的情緒、轉化生命經驗,促進個人成長。戲劇治療的應用很廣,由醫院(如精神科)到學校也有,介入的手法和媒介也有所不同,一般有言語、音樂、感官(如聲音或觸感)等。而對戲劇治療師來說,讓兒童參與和感受戲劇的力量,尤其是SEN(特殊學習需要)兒童,有助提升自信心和抗逆力,主動表達情緒和感受。

用心了解 助SEN兒童尋找個人強項
在Mo眼中,每個個案都是獨特的,「SEN兒童在主流教育制度下深受多方壓力,如功課、課堂常規、社交生活等,戲劇治療給予他們一個被肯定和尊重的表達空間,助他們尋找個人強項及優勢,以提升自信心及抗逆力,更重要是讓他們理解到表達情緒和感受的重要性。」

戲劇治療師會蒐集不同的物品,如布偶作為治療的工具。

SEN兒童各有溝通特質 利用合適媒介提升興趣
她指,不同SEN兒童各有溝通特質,如自閉症兒童需要簡短清晰的指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兒童需要「邊動邊參與活動」、讀寫障礙的兒童偏向以畫畫及動作作表達等。治療師明白他們特質的話,能更有效地達到治療效果,建立互信關係,讓個案自立、面對生活挑戰。

「SEN兒童的強項不一定是在讀書、體育、美術等方面,可以是在創意方面,例如創作一個獨特的故事結局。」Mo有時會利用創作故事去引導兒童,舉例:兒童不想面對轉變,她便講述一些改變的故事,有時會加入即興演繹,提升他們的興趣。

戲劇治療師、輔導員及戲劇導師Mo Mak

陪伴是重要一環 樂見個案改善和轉變
Mo強調,在治療過程中,陪伴是重要的一環:「要讓個案在一個安全、自由的空間(如治療室)內面對自己的困難,同時發掘及預演不同的方法,以克服或尋找共存的辦法。」她分享,曾有一名中度語障的高小女童,本身情緒問題不算嚴重,只是有點自信不足,在初期建構一個家的活動時,女童由朋友做主導,及至中後期,女童跟Mo說想親自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為何會有這樣的轉變呢?原來過程中Mo跟女童分享了一個鯨魚擱淺的故事,令她明白弱勢的人只要願意開口求助也是有作為的。Mo後來得悉女童在課室的表現較以前主動,個案的改善和轉變便是她的工作滿足感。

戲劇治療師須靈活變通 利用不同的介入手法作治療
她認為,戲劇治療師要為人開放、接納度高、靈活變通,例如面對一名多重障礙的兒童時,她會以肢體動作、音樂及五感去帶領活動,取代故事形式的介入手法,讓兒童以其狀况及能力去參與、感受戲劇的力量。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1年12月3日)

克服選擇性緘默症+讀寫障礙 「怕醜女」當上言語治療師

Wincy的童年雖受着選擇性緘默症和讀寫障礙的雙重困擾,但憑着不放棄的精神,她一樣學有所成。(賴俊傑攝)
Wincy的童年雖受着選擇性緘默症和讀寫障礙的雙重困擾,但憑着不放棄的精神,她一樣學有所成。(賴俊傑攝)

【明報專訊】孩子在課堂上勇於發問嗎?做功課是否有條不紊?這些往往是大家用來「預測」小朋友是否讀書材料的準則。但既是註冊言語治療師,也是註冊教師的鄭穎賢(Wincy),兒時卻患有選擇性緘默症,是個非一般的「怕醜」女;兼且有讀寫障礙,功課作業永遠做得一塌糊塗。然而,Wincy最終跨越了這條崎嶇的學習路,取得雙碩士學位。誰敢說SEN孩子,就一定不是讀書的材料呢?

不論是昔日當幼稚園教師,還是現在轉做言語治療師,Wincy都一直「靠把口搵食」,很難想像她患有選擇性緘默症。這是社交焦慮症的一種,患者雖然有正常的語言能力,但在某些環境下會表現退縮,難以張口說話。

儘管讀障問題沒有「痊癒」,但Wincy有小工具幫忙,一樣可以享受閱讀樂趣。她習慣用黑間尺指着逐行看,一來更聚焦,二來可遮蔽已看完的段落,減少視覺上的干擾。(賴俊傑攝)
儘管讀障問題沒有「痊癒」,但Wincy有小工具幫忙,一樣可以享受閱讀樂趣。她習慣用黑間尺指着逐行看,一來更聚焦,二來可遮蔽已看完的段落,減少視覺上的干擾。(賴俊傑攝)

上堂答問題 聲音「卡」在喉嚨
「這個情况我小學時比較嚴重,在教師眼中,我『文靜』、『內向』,但實情是我很緊張、說不出話來,甚至背後有同學取笑我是『啞』的。」Wincy回想最經典的一幕,是有次教師要求她答問題,她站起來答了,但教師說聽不到,「就連身旁的同學也說聽不到」,結果她走到教師的耳邊再說一遍,對方還是說聽不到,「那時我以為自己講了,現在才知道其實沒有,根本說話一直卡在我喉嚨,沒有說出來」。

Wincy的「害羞」問題,直至升中後才有改善,「可能轉了新環境,又遇到一班比較包容和接納我『唔出聲』的同學,情况慢慢好轉」。說到目前的狀况,她強調不影響日常工作,「當我帶着身分角色去跟別人溝通,例如我以言語治療師身分處理個案時,沒問題的」。只是,她仍然抗拒坐小巴,因為不敢叫下車,亦害怕致電給陌生人,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

Wincy針對讀障學童的需要,精心設計不少教具。(賴俊傑攝)
Wincy針對讀障學童的需要,精心設計不少教具。(賴俊傑攝)

讀障困擾 拆字抄寫助記憶
選擇性緘默症雖然影響Wincy的童年社交,但困擾遠不及讀寫障礙,「寫鏡面字、串錯英文、抄中文經常多一筆或少一撇、看書時跳行跳字,這些問題我統統都有」。小時候的Wincy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已經很努力,卻換不到好成績,「父母只歸咎於我粗心大意」。

為了避免「粗心大意」,Wincy不斷找方法幫自己,「中文比較難,唯有盡量用口訣去記,像『聽』字,會念成『耳』、『王』、『十』、『四』、『一』、『心』;亦很有警覺去提醒自己,把字拆細看,檢視每個部分有否多一筆或少一撇。更愚蠢的方法,就是抄寫很多遍,希望加深記憶。」

由讀障女孩到今天成為專業人士,Wincy走過的路並不平坦。她中五畢業後,先後修讀旅遊業和酒店業的文憑、高級文憑課程,再銜接海外大學,但她只在相關行業工作過很短時間,便轉攻讀教育文憑、教育碩士,「因為一直很想教書」。Wincy表示,修讀專科反而比起中學時更輕鬆,「因為主要用英文讀,我懂得phonics,便幫我解決到部分串字的問題,而且學科經常都是用一堆固定的生字,會比較容易應付」。

Wincy曾在浸大攻讀教育學碩士,當過幼稚園教師。(受訪者提供)
Wincy曾在浸大攻讀教育學碩士,當過幼稚園教師。(受訪者提供)

及早識別治療 讀障少冤枉路
至於後期修讀言語治療,又是另一個故事。Wincy當上幼稚園教師後,接觸到很多SEN學童,或許由於自己都是同路人,很想幫他們,但發現在課程框架下能做的不多,「那時幼稚園的師生比例是1:15,我要兼顧教學進度,實在沒太多空間幫到這班小朋友」。

於是她毅然重返校園,修讀言語治療,畢業後決定自己執業,希望有更大的彈性,能在自己的範圍內做更多,「現時每個月,我都會騰空2至3日,為有需要的基層SEN學童免費做言語發展進度檢查」。她說,SEN尤其是讀障的孩子,只要及早識別、介入治療,他們的能力可以有很大的提升,不用像她當年走那麼多冤枉路。

(註︰本版相片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文︰沈雅詩
文章刊於:[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3期] (2020年12月8日)

幼師與 SEN 學童、家長疫境同行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散,全港學校復課延期再延期。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童,即使是資深特殊幼兒工作員黎嘉燕也一度被「考起」,如何直播課堂,令隔着「mon」的學童都能夠保持專注力及投入度?如何配合家居環境、資源,轉化為訓練場地?如何跟家長配合進行家居訓練?「疫」境下,特殊幼兒工作員及幼兒工作員的工作挑戰殊不簡單!有專家建議,無論是網上教學或復課前後,起碼有 5 點要注意,以免學童在復課後較難適應。

「XXX同學,請坐好,上課時間到了!」在疫情下,聖雅各福群會銅鑼灣幼稚園特殊幼兒工作員黎嘉燕(黎老師)在一個多月前起現身熒幕,由以往與 SEN 學童進行面對面訓練,改為錄製教學短片,讓家長協助進行家居訓練;及後更以視像對話形式,與學童保持每周兩節的 Live 課堂,一起聊天、唱歌仔、講故事、玩遊戲。

考驗 SEN 學童專注力 老師靈活變通
「每節通話時間約 20 至 30 分鐘,每次安排3個訓練活動,更會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希望藉此協助家長了解更多教學技巧及方法。」幼兒較欠缺耐性及專注力,黎老師不諱言,有小朋友於首堂 Live 課堂因未習慣使用視像通話,不太理睬她,更在課堂中途離開,需要家長的幫忙;第二次課堂,她利用教具、小遊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之餘,更投其所好,待小朋友完成兩個指定訓練活動後,便讓小朋友作主導,一起玩他們喜歡的 UNO 或分享家中的事情等。

設計訓練活動 因應家居環境就地取材
如何配合家居環境、簡單的資源,讓學童進行多元訓練,達到不同的目標?由於她曾家訪,故對學童的家居環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她現時度身設計適合學童的家居訓練活動。她指,設計訓練活動時,需配合學童的特性、興趣及發展需要,並要考慮家長對訓練方法的掌握程度。

.訓練手眼肢體協調能力:如拋接豆袋、拍波等體能活動;

.訓練小手肌:家長可讓小朋友幫忙做家務如抹枱、扭毛巾、搣橙皮 / 柑皮;

.提升認知能力:如學習上下、側邊、前後的位置詞,可透過雙腳跳把小球運送到指定位置,兼可訓練大肌肉,尤其適合活潑好動的學童;

.提升說話及社交能力:家長可多運用家中的煮食玩具、棋類遊戲等,透過遊戲互動,讓小朋友學習說出正確的社交用語,並可訂立遊戲規則,讓小朋友學習接受輸贏結果;

.提升認讀字詞能力:在製作字卡教具時,可用不同顏色突出字體的某部分,刺激學童的視覺,更易記下文字。

家長從旁協助家居訓練 了解子女進度
黎老師說,以往家長未必充分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但藉着這次家居訓練,需要家長的協助下,相信有助了解更多。為了讓家長掌握有關訓練目標、方法,她更錄製教案短片及與家長視像對話,講解重點及示範有關技巧。

停課期間,她深深感受到與家長溝通、家校合作、強化資訊科技技能十分重要。持有「教育碩士(幼兒教育)」學歷的她,已計劃進修網上教學的相關製作、編寫及設計 SEN 學童的訓練活動、家長培訓工作等技巧,以應用於工作上。

汲取SARS經驗 幼稚園制定應變措施
有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愈見嚴峻,聖雅各福群會銅鑼灣幼稚園校長梁碧珊指,汲取當年SARS經驗,預計停課會持續一段日子,故早已計劃拍攝教學短片、製作學具、預備圖工物料、網上與實體功課,並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繫,以提供適時支援。

由於該校早已開始電子化,如使用電子通告、電子 Memo、Google Classroom 等,只是因疫情關係加強了運用 Google Classroom 的其他功能,故老師與家長不難適應。

在製作教學短片的過程中,老師主要是利用手機、相機等簡單器材,並沒有遇到太大困難,反而較難掌握上載短片權限的技巧,故學校找了 IT 公司,提供相關支援服務。

教學短片以外,二月中該校更開始使用 Google Hangouts 與幼兒視像見面聊天,隨後一星期開始進行分組 Live 教學,由起初的每周一次增至兩次,最大的挑戰是家長時間上的配合,因需要他們的協助,才能進行;幼兒起初未能習慣面對鏡頭、專注力不足亦是另一挑戰。

老師分享實戰經驗:製造互動場面 提升教學趣味
如何為網上教學製造更多互動的場面?她分享該校老師的網上教學心得:

.老師拍攝短片時會運用不同技巧,如角色扮演、自製場景及有趣環節,如叫喚幼兒姓名、加入對白如:「XXX你說得對了!」「見到XXX你很留心呢!」「不如XXX你嘗試講……」「XXX見到你很努力嘗試。」「XXX為何你會知道答案呢?」「XXX給你估中呢!」讓幼兒感到老師猶如在他面前教學般。

.老師進行 Live 教學會唱一些幼兒熟悉的歌曲,如說故事前會唱「故事歌」、點名前會唱「點名歌」,以增加親切感。

面對復課時間難以預計,她指,已制定應變方案,計劃把7月至8月中該校原有的暑期活動取消,課程編排會順延,讓幼兒進度得以持續進行,盡量減低對學習的影響。

專家建議:別讓幼兒「不停學」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HKBU-SCE)副院長(課程拓展)暨幼兒及基礎教育部總監李南玉博士讚揚,幼兒教育界因應疫情發展,適時作出應對安排,推行網上教學,足證從業員應變能力高,然而她提醒,網上教學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平衡網上、非網上學習活動
李博士強調,幼兒的學習經驗始終要透過對事物的探索、操弄和實際的體驗,並與成人、同伴和環境的互動建構而成,建議老師及家長可同時配合非網上學習活動、親子遊戲,如透過一起煮食學習科學概念,藉以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延伸學校的常規訓練。無論是網上教學或復課前後,李博士提出以下 5 點注意事項,值得老師及家長參考。

.網上教學時間 20 分鐘為限:幼兒記憶力較短,透過網上平台,可讓他們與老師及同學保持聯繫。要推行網上教學,她建議每次以 20 分鐘為限,以顧及幼兒的視力發展和健康。

.上課前先點名:每次上課前,她建議老師應先點名,讓學童習慣及適應 Live 課堂。「老師可善用軟件如 Zoom 的『舉手』功能,提升課堂互動。」

.參考學校常規日程編制時間表:小朋友(特別是 SEN 小朋友)很着重常規,故建議家長應參考學校常規日程,包括作息時間,為子女編制時間表,否則日後復課後,或會較難適應及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

.復課前教授生命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家長及老師可從生命教育、衛生教育等方面着手。「要讓學童明白,疫情始終會過去,人有免疫力,即使病了也可以康復,也可以渡過人生中每一個難關。」她強調,藉此提升小朋友的逆境智商、培養正面價值觀等都是十分重要,有助他們將來面對逆境。

.復課後互相支援:老師可先與學童建立感情,以及給予情緒支援,讓他們對復課感到安心;若是高班幼兒升小一,則可讓他們多做一些工作紙,協助他們追回進度。

課程加強 IT 元素 回應行業需要
李博士不諱言,目前幼兒教育及特殊幼兒教育的職前培訓均沒有教授網上教學法、電子教學法,但涉以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了迎合行業所需,HKBU-SCE 計劃加強相關元素於課程科目及習作中,包括操作相關器材、軟件、不同的教學法,以強化「準」幼兒 / 特殊幼兒工作員的技能,以面對未來種種的工作挑戰。

針對現職幼兒教育工作者、家長的需要,該學院更開辦了多個不同長度、學歷程度的課程,當中包括一系列短期的「幼兒教師及家長專業培訓課程」,設有「促進幼稚園階段的家長教育工作」、「家長管教支援」、「如何促進幼兒讀寫能力」、「認識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兒童」等課題。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0年3月20日)

教局每年增撥6200萬 支援自閉生融合教育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右)稱教育局將增撥更多資源,於全港公營普通中小學推行「分層支援模式」,協助不同程度自閉症學生。旁為教育局高級專責教育主任(教育心理服務/新界西)李瑞霞。(蕭愷情攝)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右)稱教育局將增撥更多資源,於全港公營普通中小學推行「分層支援模式」,協助不同程度自閉症學生。旁為教育局高級專責教育主任(教育心理服務/新界西)李瑞霞。(蕭愷情攝)

【明報專訊】主流學校實施融合教育多年,教育局一直以「3層支援模式」幫助在主流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生。當局昨宣布從2020/21學年起,每年增撥6200萬元,幫助更多學校使用「3層支援模式」,由現時約90間增至600間公營普通中小學,料約1萬名學生受惠;當中加強「第二層支援」與非政府機構協作,提供額外小組訓練。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稱,仍需時間觀察資源和配套是否到位。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稱「分層支援模式」並非新事,自2011起已在89間中小學推行先導計劃,比較學生參與計劃前後的數據,結果反映重點支援的學生於三大學習範疇(學習適應、社交適應和情緒適應)均有顯著進步。她又稱過去10年,本地確診自閉症學生人數顯著上升,學校普遍認為教導有自閉症的學生具挑戰,因此將增撥資源,協助全港公營普通中小學實行。

支援模式分3層,包括正向環境支援、額外小組訓練和個別化加強輔導和訓練(見表)。教師根據不同程度自閉症學生,提供適切分層支援。今次增撥6200萬元,主要加強「第二層支援」。教育局將招標與非政府機構協作,提供額外小組輔導或訓練。第一層和第三層支援由教育局安排教育心理學家、學校發展主任和督學組成跨專業團隊到校協助。

教育局高級專責教育主任(教育心理服務/新界西)李瑞霞表示,自閉症學生需適應情緒、社交和學習範疇,因此需要預習未來或面對的情况。她稱,「第二層支援」小組訓練內,學生學習社交技巧和金句,透過不同模擬情境,如有學生大聲罵人應如何回應,學生從中學會控制情緒,處理爭拗。

支援手冊派全港中小學

蔡若蓮稱「3層支援模式」屬全校參與,其他同學會了解支援模式和技巧策略,「希望同學在差異中學會跟不同人相處」,從而與有自閉症的學生共融相處。教育局又將適用於初小至初中學生的策略結集成支援手冊,派發全港中小學;另適用於高中學生的資源套則於2020年中派發全港中學。

葉建源:歡迎政策 仍需觀察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表示歡迎加強支援學童的政策,相關措施仍需時間觀察,以了解資源和配套是否到位,如教師是否接受足夠培訓,學校專業輔助人員包括心理學家是否足夠等。

文章日期:2019年10月4日(五)

港大生AI車 國際賽奪季

港大生設計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車輛,於微型城鎮「行車」,過程有不同任務,他們於人工智能駕駛奧運會(AI-DO)的車道跟蹤挑戰賽中贏得季軍。(港大提供)

【明報專訊】由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蔡綺琼講師指導的學生團隊,早前參加由DuckieTown基金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2019國際機械人及自動化會議舉行的「人工智能駕駛奧運會(AI-DO)」,奪得季軍。AI-DO比賽要求參賽隊伍利用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學相關技術,確保其機器人車輛(Duckiebot)根據攝像機的影像自動導航。機器人車輛會在一個模擬自動駕駛環境的微型城鎮(Duckietown)中「行車」,大會以行駛距離和生存時間綜合計算選出得分最高的機器人車輛。

港大學生團隊於車道跟蹤挑戰賽贏得季軍,對手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192支參賽隊伍,當中不乏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技術人員。蔡綺琼稱,學生透過今次比賽,在模擬環境的微型城鎮中,實踐他們對解決自動駕駛問題的構想,過程獲益良多。

文章日期:2019年9月12日 (四)

拍片實測電影橋段 科大師生免費教STEM

科大「STEM@HKUST」網站定期上載與STEM教育相關的短片,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胡錦添(左)也粉墨登場。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2018年推出「STEM@HKUST」網站(stem.ust.hk),由師生包辦度橋上鏡,每月上載與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相關的短片,免費供教師作教材。短片有取材自影視作品的「科幻橋段」,拍攝靈感來自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胡錦添,他平日看電影常反思情節能否成真,「《盜海豪情:8美千嬌》有一幕講主角用眼鏡來做3D掃描,並打印成仿製珠寶『偷龍轉鳳』」。他指珠寶因表面反光,難被掃描收集數據,故做法並不可行。胡笑言團隊「無錢買鑽石」,故以較便宜的蘇聯石作多次實測,最終證實他的想法。

胡錦添說拍攝最大的挑戰,是拿揑短片時間長短。他與團隊另一作品,是拆解比卡超絕技「十萬伏特」的威力。他說空氣的導電能力差,「電壓需超出3000伏特、攻擊對象要在2.5米範圍內才奏效,團隊經多重fact check,由理論以至法規,要花不少工夫」,但他仍覺值得,期望平台跳出課本理論,在中學推廣STEM教育。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61期] (2019年9月10日)

理大團隊研STEM網上遊戲

理大開發Cell Game網上比賽遊戲,可供多人同時參與,教師可利用問題庫建立題目,讓學生寓學習於遊戲。(理大提供遊戲畫面截圖)

現時智能手機普及,由理大主要負責的團隊,早前取得教資會約1050萬元經費,開發網上遊戲、應用程式及網上交流平台等,推動大學STEM教育,暫已推出13個項目,獲約5000名本地及海外教師採用。其中「Cell Game」結合遊戲與教學於一身、容納多人同時使用的網上比賽遊戲。Cell Game問題庫題目分6種,包括選擇題、文字作答題等,教師可利用問題庫建立題目,開設自己的遊戲,讓學生從中學習。

另外,團隊亦開發在課堂使用、名為「Badaboom!」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可輸入如數學程式的問題和答案,並會獲得分數和名次。程式至今已輸入逾1000次測試,每月全球使用者達800位。理大將開發程式第二代「Badabing!」線上問答遊戲平台,以支援更多不同類型的課堂題目,應用於大班課堂。

文章日期:2019年9月2日 (一)

一技之長﹕120小時體適能培訓 康文署認可教練資歷

【明報專訊】近年興起「全民運動」,藝人的「爆肌」形象更使不少人趨之若鶩,紛紛跑到健身房鍛煉。喜歡運動不等於懂得運動,要改善體態和健康,正確使用運動器材之外,亦需掌握運動科學知識。有院校開辦「體適能導師證書」課程,為有意投身健體事業的人提供專業培訓。

全港僅兩課程獲康文署認可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與許士芬博士體康研究中心開辦「體適能導師證書」課程,屬資歷架構第二級,讓有志成為體適能導師及對該方面有興趣的人報讀。課程一年開辦兩次,為期6個月(共120小時),年滿18歲、完成中五或具同等學歷者就達到基本入學資格,學費為11,000元。雷雄德表示,現時只有浸大此課程,以及中國香港體適能總會的課程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認可,畢業學員將符合申請康文署教練的資格,「浸大此課程已有20年歷史,可說是同類課程中歷史最悠久。坊間的健身課程很多只教(健身)動作,沒有教授理論,我們的課程以運動科學理論作基礎,學術意味較重,希望學生得到相關知識後,再去應用及調節」。

雷雄德說,修讀體適能導師證書的學生於浸大上課,大學備有健身設施供學生學習及使用。

一年開課兩次 理論「操機」兼重

雷雄德指出,體適能導師證書課程共有11個科目,包括解剖與生理、運動心理學、急救及運動創傷處理等,也有重量訓練實習課,學生有理科底子會較容易上手。他說學生來自不同背景,有紀律部隊人員、營養師、護士、物理治療師等,其工作涉及體適能,希望增進相關知識。他舉例,很多人喜歡跑步,但不懂配合飲食增強表現,修讀體適能課程有助學生增值。

除了培訓有意投身健體行業的學員,此課程亦有運動愛好者報讀。文國明(Michael)有12年業餘長跑經驗,為增進運動科學知識,他2017年3月報讀體適能導師證書課程,將於2018年10月取得修業證書。Michael說,上學期的課堂多教授理論及書本知識,下學期就學習使用健身室器材,上下學期各有一次考試,「上學期只考MC(選擇題),下學期就MC加practical(應用)考試,要到健身室選定器材示範動作,清楚向考官作講解做這動作是哪部分肌肉在發力、雙腳放在器材上要設定的距離、調校的重量等」。他認為,此課程比坊間只集中訓練體能的課程多元,班中亦有同學正職是健身教練,特意修讀課程進修。Michael又說,常聽到朋友講起「練習得多就會跑得快」,但要提升表現其實需要一定的計劃及程序,「我個人觀察發現,大家對運動科學不太有概念,很多時運動會受傷,是因為不了解肌肉的運作和正確姿勢,以及不知道應該吃什麼。玩一項運動,應該先要認識該運動」。

■知多點:提防健身陷阱

過去有大型連鎖健身中心突然倒閉,不少已購買健身會籍的顧客「血本無歸」,亦曾有健身教練安排客人到財務公司借錢購買會籍,銷售手法備受爭議。消委會2018年4月建議就健身、美容等5類合約設立不少於7日的強制冷靜期,市民購買健身服務時除了留意教練的資歷外,也要提防「糖衣陷阱」。雷雄德說,現時政府沒有對健身教練資歷作規管,全靠業界自律,「私人健身中心講求噱頭及新意,以『吸客』為目標,學生完成(體適能導師證書)課程後,如想成為私人健身教練,可因應市場需要再進修」。根據院校資料,此課程畢業生只需於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完成部分指定課程,便可獲頒高級私人體適能教練證書。該證書獲「國際運動、帶氧訓練及體適能聯邦協會」(FISAF)及多個國家認可。

若對健身感興趣,同學可考慮先到康文署轄下的健身室「試玩」,收費比私人健身中心相宜。要使用康文署轄下的健身室,須先參加該署的免費「正確使用健身室設施簡介會」並通過筆試。

文:伍琬妮

圖: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明路—生涯規劃 第29期]

青協調查﹕教師支援SEN生技巧薄弱 外購服務訓練 學生未能應用

SEN_2018_05_29_b1【明報專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愈來愈多,但學校支援未必到位。青協一項有關小學SEN學生支援調查發現,教師對SEN學生的支援技巧薄弱,5分滿分只有3.5分平均分。青協註冊社工何遂心表示,學校為SEN學生安排的外購服務訓練,與學生實際上能否應用技巧存有差距。

調查訪問了555名公營和私立小學的教師和校長,發現校內所提供的支援服務不足。以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學童為例,受訪教師認為自我管理、情緒管理及社交與人際關係對ADHD學生來說較重要,以5分為最高分,1分最低分,分別為平均4.5、4.5和4.29分;但當評價校內支援服務時,則僅得平均3.48、3.50和3.42分。

家庭方面亦有改善需要,受訪教師大多認為家長掌握管教SEN子女的方法一般只有3.01分,家長參與程度則只有3.09分。SEN家長更需與教師溝通,以了解子女的學習情况和進度,但問及家長與教師間的溝通是否足夠時,卻只有3.48分。

青協全健思維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指出,學校為SEN學生提供的支援是否到位,仍有改善空間。何遂心亦指SEN學生參與小組活動後,仍未能把學習到的技巧應用出來,「上完那麼多班,學完溝通技巧,但卻不能對應課堂行為」,令學生繼續感到挫敗。另一方面,很多SEN學生家長都對學校支援不了解,亦未能配合在家訓練。

青協推「度身訂做」訓練助SEN學生

有見及此,青協將在下學年推出結合轉介兒童精神科服務和到校支援SEN學生的「Project COACH-專責支援SEN服務」計劃,到校為較嚴重的SEN學生「度身訂做」所需訓練,亦會擔任「中間人」,為學生和家長與小組導師、社工和SENCO(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溝通,盼學生能用得着從訓練學會的技巧。另外,因輪候SEN識別評估需時,計劃亦會為基層家庭安排轉介識別服務,最多2至3周便能見醫生。

機械人做話劇 教自閉童社交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設計機械人話劇,故事涉及多個日常生活場景,如坐巴士、上學等,助自閉症兒童學習社交技巧。(中大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設計機械人話劇,故事涉及多個日常生活場景,如坐巴士、上學等,助自閉症兒童學習社交技巧。(中大提供)

【明報專訊】自閉症兒童普遍有溝通和社交障礙,尤其在非語言溝通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昨宣布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NECHK)合作,以該公司開發的社交機械人HUMANE,設計話劇表演,教導自閉症兒童在家、學校等各場合的適當行為、社交技巧,改善情緒問題。

負責研究的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於2015年研發藉社交機械人,協助教導自閉童辨認手勢及以手勢溝通。結果發現,自閉童接受訓練後,可同時以手勢及口語表達情感,手勢表達能力可以追上一般兒童的水平,有關研究已經在學術期刊《分子自閉症》(Molecular Autism)發表。

團隊今年推出新計劃「機哥伴小星」,為3至7歲的自閉症兒童提供話劇和模擬情景等介入治療。蘇詠芝稱,話劇內容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如坐巴士、上課及看醫生等,「例如巴士誤點,扮演自閉症兒童的機械人會發脾氣,這時父母機械人會解釋情况,並教孩子如何恰當表達情緒」。

記錄孩子表情肢體語言

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玉娟表示,該機械人設有傳感器,可記錄與孩子溝通時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方便收集數據配合治療。黃指公司目前已向中大借出10部HUMANE機械人,但未透露租借金額。

上述計劃將在6月尾推出,費用全免,現有逾130多名家長報名,中大團隊將為其子女評估。蘇稱,日後會再擴計劃名額,讓更多家庭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