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算2030年欠2600醫護 倡增學額留退休醫 業界批未解人手不均

【明報專訊】食物及衛生局完成檢討醫療人力規劃,推算多個醫療專業至2030年將鬧人手荒,假設現有服務模式不變,醫生料缺1007人,最壞情况更會缺少1575人;另因人口老化增護理服務需求,普通科護士及物理治療師將缺少1669人及933人。報告提出五大建議,包括增加學額、鼓勵增辦自資課程及挽留退休醫生等。醫療業界批評建議未能對症下藥,因現時醫生人手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應調動資源至缺人專科。

13醫療專業 10料人手荒

政府於2012年成立督導委員會,並委託港大以2015年為基準年,參考現有醫療服務模式及已知將會推行的政策,推算未來醫療人手供求。研究結果顯示,至2030年,13個醫療專業中,有10個將面對人手短缺,包括醫生、護士、牙醫及物理治療師(見表);精神科護士、藥劑師及脊醫的人手相對充足。政府消息人士稱,倘政府因應研究結果調整政策方向,人手需求便隨之改變,例如藥劑師人手既足,代表有空間拓闊服務範疇,「計劃可進取些」,不等於毋須新血加入。

cn_2017-06-15_A2

陳沛然:需針對調資源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說,現時公立醫院人手分配不均,急症室、內科、兒科及婦科是「重災區」,尤其季節性流感等高峰期人手更緊張,但報告未有點出此問題。他認為政府需針對調動資源,才可紓緩缺人壓力。

報告指出,本港人口老化,安老及復康服務需求增,致護士及物理治療師短缺加劇。報告認為政府雖於過去10年逐步增加教資會資助的培訓學額,例如物理治療師每年學額由60增至130個,仍未能滿足需求,建議鼓勵自資界別增辦培訓課程。

護協:未反映實際需求

香港護士協會指出,現時公立醫院的護士病人比例為1:10至1﹕12,遠低於國際水平的1:4至1﹕6,且精神科服務嚴重不足,社區照顧尤甚,每名個案經理照顧約60至80名嚴重精神病患者,然而報告只按現時服務模式作估算,未反映實際需求,亦無助改善服務,對此感失望。護協認為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及釐定合理服務標準,再按此規劃人手。

組織憂增自資課程難保水平

「物理治療起動」召集人列明慧批評政府沒有承擔,依賴自資課程填補空缺。她說,目前物理治療師畢業後毋須再經審核便可執業,倘自資課程湧現,擔心難監察其專業水平。她認為政府應鼓勵兩間設醫學院的大學增辦物理治療課程。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自資課程需設評估機制,審核院校資歷及課程畢業生是否符合專業要求。

醫界指低估私營承受力 誇大短缺

政府最新研究推算,醫生及護士人手至2030年將嚴重短缺,建議增加培訓學額、挽留人手及透過有限度註冊增聘醫生等,解決困局。不過,有醫生質疑研究團隊低估私營市場的承受能力。(蘇智鑫攝)
政府最新研究推算,醫生及護士人手至2030年將嚴重短缺,建議增加培訓學額、挽留人手及透過有限度註冊增聘醫生等,解決困局。不過,有醫生質疑研究團隊低估私營市場的承受能力。(蘇智鑫攝)

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出,包括公私營醫療系統的醫生人手,至2030年料缺少逾千人。醫學界質疑報告低估私營市場承受能力,建議將部分公營醫療系統病人分流至家庭醫生。

消息﹕短期要靠增海外醫生

按現時機制,醫科生入讀本地大學至完成專科培訓,需時13年。政府過去已逐步增加醫科學額,2016/17學年醫科新生增至470人,比2005/06學年250人增近倍,惟研究顯示,這批新血仍不足。報告指出,因全港九成住院服務和三成基層醫療服務均由公營醫療系統提供,應優先解決醫管局人手短缺。

消息人士稱,增學額遠水難救近火,短期要靠增聘海外醫生及挽留退休醫生,前者可考慮增加辦執業資格試的次數,以及調整有限度註冊安排等。食衛局長高永文昨說,若醫委會改革獲通過,有限度註冊年期由1年增至3年,有助吸引醫生回流。

醫界倡公院病人分流私營

醫學會會長蔡堅質疑報告低估私營市場的承受能力,誇大人手短缺。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吳志豪亦說,私營醫療「未用盡」,醫管局部分如糖尿病及高血壓等病人,理應可分流予私家醫生跟進。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政府近年有增加醫科學額,「但加學額有上限,要考慮兩間大學醫學院的承受能力」,若公營醫療系統要改善服務,短缺的人手或不止千人。他認同引入海外醫生是較彈性的解決方法。

報告倡強制醫護持續進修

除了醫護人手供求情况,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亦檢視各醫療專業的規管機構,包括其調查投訴及紀律研訊機制。醫務委員會接投訴最多,過去3年每年平均有約580宗,由收到投訴至完成紀律研訊,平均需6年。牙醫管理委員會則平均每年接到140宗投訴,需時3年處理。研究建議各規管機構應檢討機制,縮短處理投訴時間,並探討在處理不涉及專業失當的投訴個案時,以調解方式解決。

促規管機構加快處理投訴

報告另指出,強制醫護人員持續進修是世界趨勢,建議各規管機構跟隨。本港目前僅專科醫生、專科牙醫及註冊中醫有強制要求,其餘均是自願參與或不設自願參與計劃。報告亦建議規管機構應有至少25%業外委員,目前醫委會及助產士管理局未達標。政府早前已建議修例,若獲通過,業外委員比例將由14%提高至25%。

此外,《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將於明天刊憲,下周三交立法會審議。條例草案涵蓋醫院、日間醫院中心、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若獲通過,將規定該些機構須委任持牌人,為機構運作負全責,機構亦須符合收費透明度要求。同時,私營機構將設獨立投訴委員會處理投訴。

2017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