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社企助弱勢社群 經濟、社會效益兼得

做生意、搞 startup (初創企業) 想成功就要有創新精神,經營社企亦一樣。有社企專家表示,香港的中小企一般有 3.7 年壽命,社企有 9.3 年。社企兼顧營運之餘,亦肩負社會責任及使命,既希望賺錢又能造福社會,是各社企管理人的目標之一,箇中亦涉及營運、財務、可持續發展等的管理學問和技巧。有年輕人成立文化導賞服務的社企助弱勢社群,並且透過進修,學習社企經營之道,體會到「難趣」的寶貴。

根據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編製的《社企指南》於 2015 至 16 年度,本港有 574 間由非牟利機構、社會服務團體或私人機構開辦的社會企業,較 2014 至 15 年上升 8.9%,當中不少是提供零售、飲食及醫療護理服務。

新興社企 追求體驗式工作

基督教豐盛社會企業會長紀治興博士表示,這數年以來,社會企業數目除有穩定增長、壽命較一般中小企長外,服務對象更趨多元化。若以每間社企聘請 10 人計算,現時全港社企有約 5,000 多名僱員。

「其中餐飲行業的比例較多,因為它能開拓較多的就業機會,以及適合一般弱勢社群投身。但由於開設餐廳的成本較大,近年市場多了追求體驗式工作的社企,如跟教育、旅遊、科技等行業相關的文化導賞、手機 APP 工作等,這類項目的成本較低,相對適合年輕人創業。」

紀治興說,社企與一般商業機構的營運目的相同,同樣講求經濟效益,除此以外,社企更要兼顧社會效益,兩者需取得平衡。「政府提供的福利如綜援所做到的只是扶貧,但社企目的不只扶貧,也能要協助弱勢社群建立工作能力,達致脫貧。」

社企扶貧效益較綜援高

以政府提供 100 萬元的綜援福利為例,對弱勢社群的扶貧效益便是 100 萬。但如政府提供 100 萬元的資助予社企,在營商的乘數效應下,以每年給予弱勢社群員工 50 萬工資計算,6 年後,社企的扶貧效益是 300 萬元,其成本效益是綜援的 3 倍。

其中民政事務總署推行的「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每項核准計劃最長 3 年及最多可獲得 300 萬元的資助。計劃自 2006 年推出至今,共批出約 2.49 億元撥款,資助了 198 個社企項目。

紀治興以幫助更生人士就業的社企豐盛髮廊為例,主要是培訓年輕釋囚或邊青成為髮型師,髮廊不只教授他們知識技能,而是全人發展,使他們建立信心,重新做人。「完成 18 個月的培訓期後,他們便會投身公開的就業市場,而髮廊又可以繼續幫助其他人。」他指,髮廊工作不只助更生人士賺取收入、過穩定的生活,更有助減低他們的重犯率,使懲教的資源更有效運用。

配合數據表達社會效益

boss_2017-05-22_A1現時很多社企的職位都設全職和兼職的工作模式,「部分員工的就業目的非為賺錢,主要是透過工作,過回正常社交生活;另部分人或因身體問題未必適合長時間工作,以上情况大多得到社企僱主的諒解。」

其中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HKU Space) 的「社會企業管理」課程,為社企管理人提供培訓,內容包括社企的可持續發展管理、財務可行性和營運效率等。兼為 HKU Space 金融商業學院社會企業管理課程講師的紀治興表示,課程會教導學員用數字表達社會效益。

「以社工背景的學員為例,他們以往申請計劃撥款時,會較着重以故事打動人,但如計劃內容能夠配合數據,效果會更為立體,有助獲得認同和支持。」課程學員包括社福界及商界從業員等。

經營社企 掌握市場定位、調查技巧

無論是經營社企或其他生意,掌握市場調查方法和技巧都是必要的。課程中包括考察實習,學員要就所選的社企類別,作出市場研究,當中包括地貌調查、擔任神秘客戶、離開客戶調查、人流統計和深度訪問。另外又要到店鋪進行實地考察,例如:學員想開設髮廊,他們需先蒐集該區髮廊的價格,就不同環境、服務等作出評價,然後再決定社企髮廊的定位,是以收費平取勝,還是主打服務。

「雖然學員未必具備經營社企的經驗,但由於他們來自不同教育和工作背景,已具備多元知識和經驗,導師只需提供他們框架和方法,教授不同的業務模型,一般很快便能領略。」

設立社企 培訓和支援少數族裔

boss_2017-05-22_A2大學時期,黃靜虹 (Eva) 在一次海外義工服務中,體驗到不同文化的人,原來只要能夠互相尊重,便可透過溝通和笑容,打破彼此的隔膜。回港後,她認識了一班在港居住的少數族裔,了解到他們面對的困難,如語言、就業、居住等,「其中文化的差異,最容易令人對他們產生誤解。」

為了支援少數族裔,透過溝通推廣種族共融的信息,Eva 遂於大學畢業後,全職從事學生輔導主任工作外,亦跟友人成立社企「愛同行」,初時只是以兼職形式營運,「我們主要安排海外文化交流工作坊及培訓,希望藉着提倡多元文化,減少社會對少數族裔的種族歧視,提高港人對他們文化的認識。」

兩年後, Eva 決定突破事業的瓶頸,全職投身愛同行。「我們進一步為少數族裔提供培訓,讓他們有機會成為文化大使,協助進行多元文化工作坊和香港文化導賞團,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提升自信心和對自身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體會易趣、難趣 經得起時間考驗

愛同行至今成立約 6 年,在大學修讀產品分析及工程設計學的她坦言,雖曾學習項目管理,但始終缺乏營商的經驗,她深明如果想社企進一步發展,便需進修裝備,她希望學習量度社會效益,遂報讀了 HKU Space 的「社會企業管理」課程。

課程中,導師分享很多營商和社企的經驗。另外亦有教授設計問卷調查的技巧,「過去做過的問卷調查,大多集中活動的好玩程度,方向並不正確。進修後知道要了解活動的果效,可循參加者活動前後對少數族裔的認識和改變出發,當中可用 1 至 10 作為量度指標,或給予具體的形容詞。」

除了社企管理技巧的訓練外,導師在課程中亦有涉及個人成長、生涯規劃的部分。從導師分享中,認識了兩種人生的趣味:「易趣」和「難趣」。「跟朋友吃飯傾偈,是易趣,雖快樂但很快便會忘記;另一種是難趣,因得來不易,更經得起時間考驗,像跑馬拉松得到的體驗和快樂。現階段我視學習經營社企為難趣,正期待努力所得的成果。」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