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玻璃港孩

【明報專訊】早前獲有線電視邀請做節目,探討「玻璃港孩」問題現象,我才知道港孩現象已經由「殘孩」退步演變成觸碰不得的玻璃。節目中邀請觀眾投票是否認同玻璃港孩的存在?結果超過八成以上都認同。以這個節目的播放時段目標觀眾來說,我敢講,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當中更有不少是為人父母者。如果以社會上一般少數服從多數來做準則,我們是否應該接受玻璃港孩的存在,根本沒有改變的需要?因為節目時間有限制,更要尊重顧及每位嘉賓的發言權及時間,討論話題中,還有幾點我有絕對不一樣的看法,在此好好和大家分析探討。

孩子的定義是指幾多歲的小朋友?我會認為直至小學階段,被稱為孩子很恰當;一旦踏入中學階段,就是青少年,不應被視作孩子看待,不應再獲得孩子的待遇。我指的不是一刀切,明明暑假前還是孩子,不可能暑假後升上中學就馬上成為一個青少年。

生活技能 需不需要學?

的確是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引導教導,培養他們獨立自理的思考技巧及能力。但在大學都已經幼稚園化的今日,以上所講,真正談何容易?當然綁鞋帶都不是必須要學,因為可以選擇毋須綁鞋帶的鞋;也不需識煮即食麵,我親耳聽過家長說,我家孩子不會吃這種垃圾食物,所以不懂煮有何問題?但究竟什麼是生活技能?一切只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及考試技能就可以?再講,誰有資格去決定小孩子有什麼需不需要學?我想問大家,在大、中、小學學過的知識,有多少人畢業後出來社會做事做人時,會真正大派用場?但這是否代表這些知識毋須學習呢?對我而言,不可或缺日日用得着的只有乘數表,是否代表我只要小學數學程度就夠用,之後再學就全屬多餘?

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

高中年輕人的自卑,完全缺乏自信,參加什麼歷奇訓練跳幾次海就可以克服建立,看這些訓練五花八門長賣長有,而又竟然可以歷久不衰,就知道大有捧場客。最可憐又可悲的是,捧場客中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人沒有包袱,不是應該勇於嘗試,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的嗎?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失敗,最後靠自己的意志能力克服問題難關,才可慢慢建立起來的。

誰把孩子像貨物般比較?

當然少不了的,是父母的鼓勵關懷,全天候擔當避風港的角色,孩子受傷了,仍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機會及地方。孩子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認定自己樣樣事做不來,更加不如人,這個認定,必定是從過往的比較中得出來的結果。到底是誰把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孩子逼出來像貨物般的比較?歸根究底,打造玻璃港孩的元兇,究竟是誰?見死不救,還要推波助瀾的幫兇又有幾多?是孩子真的不長進不長大,還是從來未曾有空間機會讓他們好好學習自立、自理及長大呢?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