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讀劍橋、住劍橋

pama_2017_09_12_a1早前到有線電視,在一個以「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否還合時宜」為題的節目擔任嘉賓。節目前,有線先打來問我意見,我立場鮮明,講明完全不合時宜。以前靠務農為生,為了保障日後年紀大,體力衰退,當沒辦法勞動,希望還有飯食時,的確要靠子女接濟照顧。要落手落腳耕種,當然是人多好辦事,加上毫無節育的概念,兒女成群,兒孫滿堂,被視為有福氣。

但時至今日,知識型經濟,幾乎所有家長一面倒將「唯有讀書高」奉為宗旨,講起來亦是土地問題,地價飈升,即使想務農都無田可務。供書教學之外,起居飲食一切開支所費不菲,又要把子女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只能集中資源,一個起兩個止。養兒育女,父母不再為防老防飢,只求仔女活得開心唔辛苦,就心滿意足——很多父母講得很口響,說子女長大了,不奢望回報,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就得。但實情呢?年紀大了,做孤獨老人的滋味,何止百般滋味在心頭?

安排住老人院等於不孝?難講!

當日節目上有家庭觀眾來電,這位爸爸既憤慨又感嘆,說自己捱生捱死,供兒子到英國讀劍橋(當然兒子成績亦要好)。結果學成歸來,搵到好工,有好收入,這位父親的下場,是被兒子安排住劍橋(護老院)。清官難審家庭事,一家唔知一家事,即使父母子女一場,關係千絲萬縷切不斷,但不代表大家能夠和睦相處。和父母同住,從來都是一門藝術,需要很多諒解、體諒和包容。但就這位爸爸的申訴,家事從來難分對錯,沒有我置喙批評的餘地,不過凡事總有不同角度的看法,這兩父子很可能各有各的難處。

換着以前,我毫無懸念,一定破口大罵做仔的不孝不是,怎可能棄辛勞父親於不顧,狠心送入老人院咁殘忍?如今我這個過來人,親身經歷冷暖自知,有了另一番不同的見解。如果父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兒子工作繁忙或者需要經常離港出差,為了讓父親得到最妥善適切及時的照顧,入住老人院是無可奈何下的最好安排。不知道那位父親入住劍橋只是求押韻的戲言,還是真的被安排入住這類老人院。如果是真的,又不是經濟上負擔不起的話,就確實很慘情。

我想奉勸各位做子女的一句,不要因為和父母的爭執,一時氣上心頭,作出日後恨錯難返的決定;我更想各位做父母的,能夠豁達一點,看開一點,生孩子是自己的決定,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獨立個體,不能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在子女身上。養育子女長大成人是父母天職。

我那看透世情的媽媽,最愛用「簷前滴水依還在」開解子女兒孫不孝順的老友。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的選擇是,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