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忽視癌父心靈 醫科生誓醫人醫心

香港大學醫學院昨邀請今屆入學的6名成績優異新生,分享矢志從醫的故事。其中21歲的易嘉瑩 ( 右二 ) 兩摯親患癌經歷令她決心從醫,而岑仲彬(右三)從中學義工活動中感到醫生除治療病人,也應給予心靈照顧。(劉焌陶攝)
香港大學醫學院昨邀請今屆入學的6名成績優異新生,分享矢志從醫的故事。其中21歲的易嘉瑩 ( 右二 ) 兩摯親患癌經歷令她決心從醫,而岑仲彬(右三)從中學義工活動中感到醫生除治療病人,也應給予心靈照顧。(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醫生是什麼?」這是醫科新鮮人都會想的問題。易嘉瑩是今年香港大學的醫科新生,童年喪親令她體驗無力救摯親的痛苦,也明白到醫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的重要;岑仲彬是嘉瑩同學,中學從事義工的經歷,給予他另一雙眼睛感受智障病人所受的歧視。兩名新鮮人背景及從醫原因均不同,但有同一份理念 ︰醫人也醫心。

易嘉瑩說過要成為專治癌症的醫生,清晰志向的背後,與童年的痛苦經歷有關。嘉瑩生於內地,父母二人原本合力打理時裝店,可惜嘉瑩爸爸在她7歲時得了大腸癌,當年家中成年人為怕其爸爸得悉患上絕症後失去生存意志,商量後告知嘉瑩要一起幫忙,瞞着爸爸。

未與家屬商量爆病情

難過不許說出口,但小小心靈確實痛苦。「他患病時,還常常照顧我,說要陪我買衣服。那時候他腳很腫,但我只可以在牀邊望着他,我覺得自己很無用。」無力感令嘉瑩很難受。某一天,院方在嘉瑩一家不知情下,告訴其父病情。易爸爸知道後大發脾氣,拒絕一切治療,雖然個多月後他重新服藥,但不久離世。嘉瑩14歲時,其祖父因長期吸煙而得肺癌離世。

家中兩人患癌,嘉瑩決定自強,希望有能力為病者減輕痛楚,立志行醫,還是學會理解病者的心靈,她不忘爸爸得悉患癌後發脾氣的一幕,「為何要在病者不接受或很脆弱的情况下打擊他?可否先跟家人商量,在最適合的時機再告訴他們病情?」

義工心酸經歷 學懂關心病人

另一醫科生岑仲彬的行醫夢,由中學擔任義工時開始。他接觸很多智力有問題及患上唐氏綜合症的朋友,最記得一名智力只如10歲的中年人,「他說有時會坐在一角哭,因覺得無人關心」,仲彬感到心酸,令他決心做一名花時間關心病人的醫生。

行醫的熱誠燒得旺盛,但現實是醫生工作量很繁重,如何兼病人心靈?「人生是個輪迴,既然生老病死無法避免,那可否在每個階段都給予他們最大的尊嚴?」嘉瑩說。而仲彬想要在能力範圍做好 ,希望自己多花些時間慰問每個病人。

2016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