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

台灣的洪蘭教授除了是神經科學教授,也是實驗心理學博士。教授可算是個多產作家,除了在各大傳媒寫專欄,近年來也出版很多有關教育的著作。近日看到洪蘭教授一篇〈我們如何看失敗 決定孩子的命運〉,在這個崇尚贏在起跑線,子女許勝不許敗的大環境下,我實在要急不及待和大家分享。

有很多實驗已經證明,原生家庭對每個人日後成長的影響豈止是根深柢固。洪蘭教授引述史丹福大學一個研究,發現父母對失敗的看法,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機。她寫道:「一旦孩子覺得他的智慧是固定的、不能改變的,他的學習不可能進步,就會放棄。但其實智慧是可以改變的,大腦也是可以改變的,古今中外有很多偉人大器晚成,完全沒有三歲定終身這回事。」

史丹福大學還設計了問卷,給父母回答:

○你認為失敗是個正向的經驗,孩子可以從中得到好處

○失敗的經驗會幫助孩子成長,促進他學習

○經驗失敗能強化孩子的表現和生產力

○經驗失敗抑制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經驗失敗削弱孩子的表現和生產力

○失敗的效果是負面的應該要避免

以上6條問題,家長撫心自問究竟認不認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日出人頭地。今年LinkedIn發表了未來職場最需要的Top 5軟技能,分別是創造力、說服力、協作力、適應力、EQ,全部都不是讀書能夠讀得到學得到,只能從不斷嘗試重複撞板犯錯,從磨練中學習領悟出來。

如果父母認同錯誤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然,信任子女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自然有信心克服失敗。

如果父母認為失敗是錯誤,證明自己不如人,犯錯就是一件羞恥的事。子女自然逃避面對失敗,無勇氣膽量作出任何新嘗試,畏首畏尾,總之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如果父母認同錯誤是學習過程中的必然,信任子女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自然有信心克服失敗。愛因斯坦有此名言「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誰的人生不是在跌跌碰碰,邊走邊摸索中成長活出來的?

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鏡子。我曾在網絡上看到一篇譯自陶勒和米勒有關教養孩子的座右銘,希望所有父母好好細讀。

“在責備中成長的孩子,苛於責人。

在敵對中成長的孩子,好勇鬥狠。

在猜忌中成長的孩子,徨惑自疚。

在恐懼中成長的孩子,抑鬱憂愁。

在悲哀中成長的孩子,自艾自憐。

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責己過嚴。

在嘲笑中成長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接納中成長的孩子,愛人如己。

在讚賞中成長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自信滿胸。

在公平中成長的孩子,正氣凜然。

在認同中成長的孩子,意明志堅。

在安全中成長的孩子,信心滿載。

在友愛中成長的孩子,終獲真愛。”

文﹕張慧敏
文章刊於:[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2020年4月7日)

阿仔太曳,放洋無眼睇?

【明報專訊】問:「我個仔好曳,真係唔識教。想趁有BNO去英國讀public school,也有條件送佢去讀boarding school,等人幫我教,等佢知死。佢今年7歲,係唔係愈早去愈好?我想揀名校,可以介紹一些給我參考嗎?」

養狗養貓都不會完全聽從你指示
呢個家長完全捉錯用神!我絕對不怕得罪,這種心態真的要不得!如果不是覺得有BNO去英國讀書有着數,會不會考慮在這個時候送兒子去英國讀書?7歲頂多是個小學二年級學生,好曳就是壞?肯定是因為他不聽話,你叫極兒子都不聽,很氣餒,所以說自己不識教。這一點我不能同意更多,因為你的確不適合,不過責任不在兒子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

你想要一個完全聽你話、聽指令的兒子,根本不可能。莫講他是個人,本來就是獨立個體,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完全個人的獨特性格;即使你養寵物,養隻狗養隻貓,都不可能完全聽從你的指示,你叫佢點就點,對不對?

你兒子好曳,你認定是壞事。但凡事總可以從多角度看,在我看來,你兒子肯定生性聰明、活潑好動、很有主見、好奇心強兼每事問、打爛沙盆璺到㞘、不輕易妥協,令你覺得很難應付。因為不能含糊其詞,或者企圖蒙混過關,煩到一個點,你寧願把他盡早送走無眼睇?

莫講養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即使種盆栽,都不能買回來後就任由它自生自滅吧!必須要有營養的土壤,勤灌溉施肥,提供充足的陽光,還要因應植物特性,適合在室內還是室外培養栽種,才能夠生長得健康茂盛。

以為有錢搞掂 將教養責任外判
你兒子的性格特性,絕對需要父母有愛心、耐性去發掘和栽培,因材施教,孩子才能茁壯成長,成為他們最好的自己。要求子女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是完全扭曲的教育觀念,子女沒有責任,更加沒理由為了滿足父母而達成父母的意願而活。相反,子女是由父母製造帶來這個世上的,我們要對他們的生命負責,可惜太多父母以為一切有錢搞掂,將教養教育責任全部外判,自己乾手淨腳,還要用旁觀人的身分姿態,指點江山,本末倒置。

我敢斷言,你把兒子送出去,就是親手葬送你們之間的關係。你這個決定擺到明是把兒子流放放逐,你個仔咁聰明,豈會不知?對他的心靈造成的創傷有多大?實在難以想像!始終他只得7歲,如何釋放自己的壓抑和憂慮?他的行為性格只會變得更加極端。

而且不少兒童心理學專家已講過,孩子行為頑劣,無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其實他們是內心極度不安,缺乏安全感。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愛和關懷,影響的是他們的一生!

你迷信名校,兒子在香港讀的肯定亦是名校,有否想過他的所有行為,出於承受太多無法承受的壓力而導致呢?要揀名校,坊間有很多教育機構幫到你,毋須問我。我真心替你兒子難過,你的問題很荒謬但更悲哀,衷心希望你站在兒子的角度、福祉去好好想想,應該如何修補建立你們之間的關係,最是重要。

文﹕張慧敏
文章刊於:[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5期] (2020年8月4日)

出國讀書的6個準備

各位父母不論因為任何原因,決定送子女出國讀書,請記住這不是單方面的決定,必須先搞清楚誰是出國讀書的主角。以下寫給家長們的6個提點,懇請好好參詳斟酌,如何真正放子女一條生路。

放心——放心,是父母給子女最大的尊重,要做得到的先決條件,是對子女的所作所為、人德品格有信心。父母的天職,很多人以為是供書教學,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好,錯得離譜!父母的天職,是教育養育栽培子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什麼該為不該為,什麼可為不可為,是非黑白原則底線都清楚明白,無論子女在什麼地方讀書生活也好,還有什麼不放心?

放手 由日常生活開始
放手——很多父母總是怕子女辛苦,擔心孩子不懂照顧自己,起居飲食,樣樣事事照顧得無微不至,造成子女連最基本的自理都不懂。先不講能力技巧,他們連自理意識到缺乏,被父母無所不用其極打造成殘孩。放手,由日常生活開始,十指不沾陽春水,連煮個麵、煎隻蛋都不會,開熱水爐用微波爐都不懂。去到外國,除了靠自己,還可以靠誰來照顧?

只要心連心 毋懼身在何方
放開——一係放,一係唔放,既然決定放,就要放開懷抱,放得徹底,不要三心兩意,一時一樣,令子女無所適從。子女長大了,出去闖屬於他們的新天地才是正常的事,父母不可以自私地把子女留在身邊陪伴自己。出國讀書又不是放逐,人與人之間最短和最長的距離,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只要心連心,不管身在何方,一樣零距離!

父母們 請放生自己吧
放生——人生本來就有不同階段,父母對子女好是應該,無條件的愛很偉大,但一切都是自願,不可以用來大模廝樣情緒勒索子女,要他們絕對聽教聽話,事無大小全部都一定要遵從父母的意願。父母們,請放生自己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子女的路就由得他們自己走吧!

放下——不知道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是香港的畸形教育制度,造就一班盲目相信讀書只是求分數的怪獸家長;還是愈來愈多沒有最怪獸、只有更怪獸的家長們攜手推波助瀾,令香港教育制度變得更畸形?我肯定知道的是,受害人屬誰?就是不論任何年紀,同樣備受壓抑、壓制的所有學生們。放下執念,不要再追求什麼名校了,不要再把子女當貨物和其他人比較了,選擇一間配合子女興趣能力的學校,讓他們重拾讀書的樂趣可以嗎?

放學——出國讀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開眼界,擴闊視野。吸收知識不再局限於那些了無生趣、完全過時的教學樣辦書,還有枯燥乏味到一個不斷操練答試卷攞分的不知所謂的教育方法。去到外國,真正的學習是在放學之後、課堂之外,包括語文能力、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等。所有未來社會新人需要,但都極度缺乏的軟能力,這些都不是在課堂內學得到的。

放學了,開學了,愉快學習,學習愉快!

文﹕張慧敏

文章刊於:[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1期] (2020年7月7日)

出國讀書的主角

【明報專訊】最近做了一個關於英國升學的網上直播訪問,同時回答了家長們的提問。當中有一個家長經常問的問題,但是他們卻完全捉錯用神,就是「孩子應該幾多歲送出國讀書最好?」

就送孩子出國讀書這件事,究竟誰才是主角?應該以誰的意願做依歸?考慮時又該以什麼角度出發?最終的決定權應該由誰說了算?對很多家長來說,有經濟能力送孩子出國讀書,是孩子的福氣,理所當然應該欣然接受;膽敢有異議不識好歹的話,「身在福中不知福」尚方寶劍一出,誰與爭鋒?孩子只能乖乖就範。

幾歲去留學 應該問自己兒女
香港教育制度一塌糊塗不知所謂,教育局長一蟹不如一蟹,沒有最差只有更差,這毋須多講了吧?會否送孩子出國讀書該是早有安排預備,和子女有商有量,因應他們的自理能力、性格興趣做決定才是。香港的DSE及考試制度有幾荒謬,毋須最近的試題風波事件大家都清楚知道,家長們反而樂此不疲,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求學就是求分數,最怕就是無得計分數。所以不斷補習,不斷催谷,逼子女操試卷試題。講起洗腦教育,最成功真正被洗腦的,就是這班盲目的怪獸家長。眼中只有成績數字,完全看不見孩子的需要和獨特,在打造平庸的教育制度之下,家長、學校教師不懂得欣賞孩子的獨一無二、與別不同之餘,還要聯手打壓。愈聰明、愈有思想、愈有想像力、愈懂得思考發問的孩子,就愈讀愈壓抑。很多在香港讀書成績長期見紅,被學校教師評為頑劣的學生,出國讀書後反而出類拔萃,成績標青,我的靚仔小朋友英識教育創辦人陳思銘的經歷,就是人辦。

香港頑劣學生 出國變英才
所以當父母問我,應該幾歲送孩子出國是最佳的時候,我突然心一酸,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是問主角,問最應該有say的孩子?其實對大人來說,在什麼地方讀書都一樣,但對10歲的孩子來說,突然要離開他最熟悉的地方、最安全溫暖的家,還有一班日日見面的好朋友,遠赴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真正舉目無親,還要適應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模式,衣食住行環境,樣樣要獨立自理有規律,突如其來的轉變,子女會有幾恐慌,不難想像吧?在香港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公主王子,要適應談何容易?

最重要是溝通 互相尊重
孩子年紀小,父母擔當引導的角色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和孩子坦白,為他們做好思想及心理準備,因為靠自己學習、照顧自己,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成長。在被過分照顧溺愛下孩子根本不能成長,絕對是壞事。但很多家長放心、放手不了,把孩子送出國,其實是放了孩子一條生路。最要不得的是因為覺得孩子難教,送出去讀書無眼睇,被放逐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可是一生的!

所以回歸基本步,最重要的是和子女溝通,任何關係都需要互相尊重及被尊重。只要心連心,無論身在何方,孩子都能感受父母的愛和關顧,幾時去、到哪裏去讀書,還有什麼可怕和擔心?

文﹕張慧敏

文章日期:2020年6月23日 (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出國讀書的考慮

一般人都以為,亦相信出國讀書最大的考慮是經濟能力,其實完全錯重點。莫講本身讀的是國際學校,那學費足夠去外國讀書有餘,即使直資學校的學費,再加活動費用,所有使費加起來,亦肯定夠數。即使一般官立學校,不用交學費也好,很多家長花在補習興趣班各種課後活動,還有我不明白為何連小學生都要出外交流考察的活動,每個月使費動輒5位數字以上。我曾經公開講過,只要家長肯放鬆放手,不介意子女讀書成績能否入讀精英班,把那些學前教育小學中學的課外活動補習各樣花費儲起來,肯定夠送孩子出國讀大學。

家長大費周章左計右計四周圍問人,問天問地求神拜佛,偏偏忽略了當事人,即是子女對出國讀書的看法和意見。

海外升學 子女準備好了嗎?
最近的DSE歷史科試題出了問題,動搖了很多家長對DSE考試制度的信心,立即想辦法讓孩子轉讀IB制的學校,有些紛紛向海外教育機構查詢,急不及待送子女走。站在家長角度來看,當然這一切都是為子女好,所以一定沒有錯,子女一定很樂意接受安排,否則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只不過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教育體制,子女能夠短時間內適應嗎?突然間要和香港的同學朋友say goodbye,子女的心理生理準備做好了嗎?

突如其來的轉變,會令子女覺得惶恐缺乏安全感,如何能夠令孩子理解明白,送他們走,任由他們一個人在外國孤獨地生活成長,是為了他們好的一個決定,怎樣能夠令孩子安心,父母可曾考慮過?

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香港讀書有香港的問題,到外國讀書一樣有問題,分別在於,香港是我們熟悉的地方,身邊有父母家人陪伴支持,樣樣事有商有量。獨自在他方,種族歧視個個國家都會有,孤立無援的孩子如何勇敢堅強面對,如何解決和面對的不單是學業上的問題,還有是如何和同學、老師相處的問題?

口講民主其實極權
有的父母因為管教不了子女,所以決定把他們送到外國,是極其自私,最不負責任的做法,形同把孩子放逐。在無王管的情况下,只會令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加疏離,更破壞彼此間的感情。鞭長莫及,子女只會更加不聽話,性格行為只會變本加厲愈見乖張。更差劣要不得的,不知是贖罪還是無眼睇費事煩,以金錢作補償或掩口費,結果更加不堪想像。

所以出國讀書的首要考慮,是要和孩子好好溝通。父母當然更加應該從旁引導指導,但不能口講民主其實極權,口講有商量,根本無商量。

有些基本功,不管孩子會否被送到外國讀書,都應該自小好好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還有自理自立和其他人相處的能力,如果能夠令孩子主動學習積極發問,和父母樣樣事有商有量,這樣的孩子,在什麼地方讀書,都一樣出色。否則,所謂學成歸來,又能有幾出色?

文﹕張慧敏

文章日期:2020年6月9日 (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讀大學之外的其他出路

「Hi Son姐,我成日睇你的文章和video。我是住外國的單親媽媽,最近好煩,兒子讀12班,之後可以入大學,但數學成績0分,不能畢業可能要輟學。當然他有進步空間,但他太懶惰了,跟不上。之前一向有單對單專業補習,還可以啱啱升到班,唉!他想去做救護員,讀完第10班就可以讀3年職業訓練,但不想他讀完12班,中途輟學!同前夫說,沒有反應,Son姐,我有點無助,兒子18歲了,他可以自行決定,我應該點做?可以畀一些提議我?知道你好忙啊!謝謝你!」

大學證書≠出人頭地
天下母親一樣心,千般心思萬般心事,都希望子女出人頭地,搵到好工,有能力過好日子。不過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說話,的確已經不合時宜,今時今日要讀書,不用揸住本書,除了電腦,手機平板一樣得。而且除了大學正規課程,還有無數網上課程隨時隨地可以上,大學畢業證書已經證明不了什麼。莫講大學畢業生的身分不稀罕,即使碩士生博士生的身分亦沒有什麼大不了。

讀書成績不好,不願意補習,就等於他太懶惰?明知數學不及格便不能夠升讀大學,你的兒子堅持不肯補習,其實是用行動告訴你,他有多麼的不喜歡讀書,還有讀大學不是他想要的出路。只是你一廂情願,認定讀大學才有前途。他痛苦時你亦痛苦,其實何苦?傷害了母子之間的關係感情,完全不值得!

放手讓孩子跟着興趣走
多麼難得你兒子知道自己興趣所在,講到明想做救護員,不是一份工作咁簡單,要有崇高理念還有使命感,才會選擇做這職業。而且如你所言,讀完第10班,已經可以讀3年正規職業訓練班,他雖然志不在此,但依然捱到第12班,你兒子相當生性實屬難得!你應該支持他的決定才是,何必勉強叫佢讀大學?

職業訓練畢業生在今日社會,比大學畢業證書更有賣點,更容易搵工。有什麼好得過學以致用?有什麼幸福得過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媽媽的心事,我是媽媽當然懂,但子女的心事,似乎我比你更懂。換轉是我,兒子讀完第10班,跟着興趣走,轉去讀職業訓練,我何止不反對,說實話,我高興還來不及!

成為孩子後盾才是最重要
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長大了,我們做父母的,隨着孩子年歲的增長,一定要學習一步一步放手,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未來,是屬於他們的,不要讓「為你好」成為孩子成長的金剛圈緊箍咒,窒礙了孩子的無限可能。真正愛孩子的話,就做他們永遠的啦啦隊,在他們背後最強大有力的後盾吧!

後記開心分享:「Son姐,多謝你之前的提議關於兒子學校問題,我決定放手給他自己選擇去做救護員,和他關係也好了,你說得對,不一定讀大學的!衷心的多謝!」

文:張慧敏

文章日期:2020年1月14日 (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辣媽CEO:儀式感養出幸福小孩

很多朋友羨慕我和一對子女的親密相處關係,經常問我是如何做得到的,希望我分享一下心得。

之前不是我不願意分享,但實在是很難具體地說得清楚。直至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很難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原來我在一對子女的成長中,單純地以愛做出發點,所做的一些看似平凡的慶祝儀式,包括幼稚園畢業典禮,每年開的生日會,家中各人生日必定一齊慶祝食餐好,過年全家一起貼揮春等都是造就幸福家庭,是幸福成長環境的必須活動。

毋須物質為基礎 體現對生活尊重
文章中有一句寫得非常好:「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儀式毋須物質做基礎,體現的是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上學前的擁抱,臨睡前的晚安小故事,新學年一起包新書,為孩子做餸菜點心準備飯盒,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看似微不足道,但當中充滿愛,這種安全感和幸福感,足以陪伴、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十分重視孩子的童年,因為書一輩子讀不完,學做人一輩子也學不完,但愉快童年只有一個,有什麼比讓孩子快樂地成長更為重要?都說原生家庭對我們的一生影響最為深遠,我母親對所有儀式的重視,對我的影響遠比我想像中更深更遠。

講起來,大小T的幼稚園生日會,大T每年有不同造型的Hello Kitty大蛋糕;小T的Superman造型及他親自挑選的不同主題的生日蛋糕,除了朋友們津津樂道,那場景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每次講起我們三母子都互相挖苦嘲笑,樂不可支笑個人仰馬翻。我想,幸福,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一句安慰一句祝福 幸福滿滿
當日我決定創業,就是為了可以自己話事,有安排自己工作時間的自由。不管我工作有多繁忙,飛來飛去也好,大小T的學校家庭活動、節日party、運動會畢業典禮,參加各大小比賽,我都不會錯過,必定在場做他們的啦啦隊長。贏了比賽去慶祝,輸了比賽更加要獎勵,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失敗,對不對?

做父母難,難在每個孩子都是唯一又獨特的,究竟應該怎樣教如何栽培,真的沒有方程式。父母只能步步為營,握着他們的小手結伴同行,一起摸索,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想起來,我的童年是幸福的。雖然和媽媽的關係總是水深火熱,但每年的生日會,不同節日的大餐慶祝,從來不缺。尤其是我父母都非常注重傳統節日,還有每一日一家人一起吃的晚飯,周末假日必定總動員一家人一起遊車河,四周圍去食盡全香港。我爸爸嘴饞又識食,對食物品質,還有服務都非常挑剔有要求,我盡得他真傳,還要青出於藍。

還給孩子愉快童年快樂成長的機會吧!能花在孩子身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是時間,是心機。一個擁抱一個生日蛋糕,一句安慰一句祝福,幸福感滿滿,無價!

文:張慧敏

文章日期:2020年3月24日 (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辣媽CEO:沒出息的孩子

剛剛看到一個台灣電器連鎖店廣告,廣告中的爸爸是個在街邊擺攤檔的廚師,兒子讀書不成,告訴爸爸想學做廚師,爸爸堅決反對,責罵他一句「沒出息」!兒子憤而離家拂袖而去,追隨自己的興趣夢想,到餐廳由學徒洗碗做起。一步一步,有一日主廚,委派他為餐廳製作甜品。

沒想到他的父母剛好到餐廳食飯。兒子想起以前小時候參加比賽未能奪冠,回家鬱鬱寡歡,爸爸鼓勵他,未能奪冠沒所謂,得了優異獎已經很值得慶祝,特別為他做了一個蜜瓜雪糕。當晚,兒子就為父親做了一個蜜瓜雪糕。侍應送上時,爸爸一見當場愕然,然後心領神會,離開時經過廚房,和兒子四目交投,盡在不言中!

可惜這樣美麗的結局,在現實中並不常見。子女奪門之後從此失去聯絡的有,老死不相往來的亦有。破裂的關係、破碎的家庭,造成幾多家庭悲劇,造成幾多子女心中永遠無法彌補的傷口,一生無法磨滅的傷痕。明明是愛,為什麼偏偏把愛變成害?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樣活得那麼累,不捨得子女要像自己一樣拼得那麼辛苦。想盡辦法要孩子另闢新天地,出人頭地,不要重複自己的沒出息,日日夜夜營營役役,委屈妥協,咬牙忍痛,掙扎求存過日子。

步父母「後塵」有何問題?
但其實這不正正就是最好的身教嗎?所有憑自己雙手,用自己血汗,掙錢養活自己及家人的人都高尚,所以職業無分貴賤。子女生性發憤圖強,就是因為不忍心見父母為自己犧牲,堅持奮鬥,幾經辛苦都不肯放棄,那一口氣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父母爭的。

故事中的爸爸覺得自己沒出息,不想兒子步他的後塵做廚師。但在兒子眼中,爸爸是英雄,是他最欣賞最尊敬最愛的人。

講起來,大T小時候最愛玩收銀機玩具,我曾開玩笑地問她長大後喜歡做什麼,她即時答是收銀員。當時我衝口而出的,也是一句沒出息。我至今都為當日講過這一句話,覺得非常慚愧。如果向好處想的話,這件事成為了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警惕。我發誓,只要子女頂天立地,對得住天地良心,我的子女做什麼職業,我絕不阻撓,絕不批評。

所以當日大T未能升上大學而要出來找工作,跑去乳酪店做侍應,我舉腳支持。所有人問起我女兒的近况,我都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告訴他們大T的工作。年輕人最需要的,是社會經驗,好好學習如何做人,怎樣處事。子女有出息沒出息,來日方長,前面還有很長的路,大家何妨走着瞧?

世界很大,未來是屬於他們的,真心愛惜子女,就不要讓他們活在我們的陰影之下,更加不應要求子女們彌補我們當日求之不得的一切。

家是避風港,不是監獄;父母是孩子的守護神,不是閻羅王。放手讓孩子們飛,追隨夢想理想,展翅飛翔吧!

文:張慧敏

文章日期:2019年12月3日 (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0期

破迷思解構隱蔽青年現象

社會對隱青認知不足,形成很多誤解。
社會對隱青認知不足,形成很多誤解。

隱蔽青年是指長期留在家中,閉門不出,不上學、不上班,除了家人外,幾乎不與他人交流的年輕人。提起隱蔽青年,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頹廢、不事生產,終日沉迷打機上網,這種社會現象在香港以至鄰近國家及地區均引起關注。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陳康怡博士自2007年起研究隱蔽青年現象,她表示其成因繁雜,由於公眾對其缺乏認識,因而產生誤解,甚至貼上負面標籤。

陳康怡博士研究隱青現象多年,從嶄新角度分析背後成因。
陳康怡博士研究隱青現象多年,從嶄新角度分析背後成因。

隱蔽青年(簡稱隱青)在各地有不同稱呼,在台灣稱為「蟄居族」或「家裏蹲」;日文喚作「引き籠り」,有「抽離」和「隱居」的意思;英文為「Hikikomori」,是由「引き籠り」的羅馬拼音翻譯而成。陳博士指,日本是全球最先關注隱青現象的國家,早在1998年已有精神病科學家開展相關研究;韓國和台灣亦有類似研究進行。她稱﹕「目前,各地對隱青尚未有統一定義,基於日本對此有較為充足的研究,故我們採用日本的定義,把持續隱蔽六個月或以上的青年定義為隱青。」而隱蔽的成因相當複雜,當中包含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因素。他們因從生活經歷中感到與社會的期望不符,或者受到嚴重的負面社會標籤,為應對社會壓力,故選擇隱蔽,進入次文化作為適應社會的方式。

隱青人數難估計
「隱青現象很普遍,曾經有學者於2017年提出全港約有14萬名隱青。我認為實際情況遠超這個數字,加上不容易接觸他們,所以難以統計真實人數。」陳博士續稱,由於長期缺乏認識和了解,不少人對隱青產生負面印象,如上網成癮、沉迷打機、貧窮和低學歷,甚至將其聯繫到患有精神病或具危險性。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解釋︰「很多隱青喜歡上網,但他們並不是成癮,純粹為了消磨時間,或在網上跟志同道合的網友聯繫和社交,部分隱青甚至不喜歡打機。」

有趣的是,陳博士發現不少隱青來自中產家庭,父母都有穩定收入,能夠供養他們,才能容許他們不上班。根據她的統計,有逾三成的隱青持有大專以上學歷,另有接近五成具有賺錢能力。「他們有些在遊戲平台中指導參加者以提升其技能;有些替人製作動漫角色扮演(Cosplay)服飾;有些擅長翻譯動漫影片的字幕;有些會幫人設計手機軟件程式。」陳博士形容,不少隱青都有獨特的專長和才能,只是這些才能不被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認同和接受。至於精神健康方面,部分隱青確實有抑鬱情況,但並非所有人都有情緒病。將暴力行為跟隱青掛鉤,其實是偏見。「他們隱蔽只不過是不喜歡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背後沒有對與錯的批判。」

不少隱青喜歡打機,但不一定成癮。
不少隱青喜歡打機,但不一定成癮。

嶄新角度剖析成因
陳博士續稱,以往關於隱青現象的研究都是從精神病和心理學角度出發,焦點放在個人因素的層面,嘗試從個人成長經歷剖析年輕人成為隱青的原因。相關支援措施都偏重於引導隱蔽青年重投社會,如教導他們與人交往,建立社交,或教授求職面試技巧,鼓勵他們投身社會工作。然而,部分年輕人重投社會後,反而因為找不到出路而再次出現不適應的問題,再重歸隱蔽以作應對。究其原因,陳博士認為關鍵是未能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難以對症下藥。

陳博士覺得個人因素並不是主因,反而社會因素的影響更大。正如前文所言,不少隱青都擁有特別的專長和才能,只是得不到主流社會認同,沒有發揮的機會。與其勉強做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工作,他們寧願隱蔽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陳博士和其隸屬的香港城市大學青年研究室(Youth Studies Net),近年積極推廣嶄新的支援服務,重點並非幫助隱青重投或適應主流社會,而是提供機會讓他們的才能跟社會接軌,鼓勵他們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讓社會認同和肯定他們的才能。例如針對擅長翻譯動漫字幕的年輕人,研究室會替他們物色翻譯工作的機會,讓他們盡情發揮其才能。陳博士期望透過相關的支援服務,幫助隱蔽青年塑造屬於自己的身分,消除社會對他們誤解,撕掉負面標籤。最後,她希望社會各界尊重青年的意向和選擇,減少批評,多給予鼓勵。

文章刊於:明報升學網 (2020年4月15日)

大T的成長路

【明報專訊】首先我必須要代大T多謝各位對她的支持及愛護,是她難得的福氣。早前文章內提及她四月即將開攝影展,好友讀者紛紛表態想出席參加。十分抱歉是我疏忽,沒有講清楚大T的展覽會在韓國首爾舉行。展覽場地在一間咖啡室的地庫,詳細地址會在我的面書專頁公開,敬請留意。我亦會嘗試現場直播,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喜悅。

好幾位忠實讀者媽媽留言,說欣賞我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個年輕朋友覺得很詫異,問我究竟是不是真的會讓大T開攝影展。我答當然不可能是假的,他說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從未見過一個媽媽會任由女兒讀書期間「不務正業」,不把所有時間精神精力專注在學業之上,在一般人父母眼中是十惡不赦,不可容忍的事。所以我這個非一般媽媽的所作所為,贏得這名年輕人擊節讚賞,頻說我這個媽媽好難得。所有的讚賞,都太過獎,我只是盡力做好媽媽這個角色而已,沒怎麼偉大,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份內事。

 大學生活為投身職場做準備

大學生活本來就不止是讀書咁簡單,是為了他日投身職場做實習作準備。除了學習知識亦要增長技能,否則讀死書死讀書,白白錯過了人生難得的自由自主學習階段。要是大T對攝影沒有自發的濃厚興趣,不是瘋狂地熱愛那韓國男團的話,就沒有今次的攝影展。說是誤打誤撞,對大T太不公平,沒有刻苦認真付出過心血努力,不可能憑三分鐘熱度得來的結果。

講起來我要和編輯講聲對不起,每每要提我交稿,令她本來經已很繁忙的工作百上加斤。我一向紀錄良好,自動自覺交稿,近來失準,因為每天工作排得密密麻麻忙得不可開交。但無論如何我都不會放棄繼續堅持寫,只希望藉我一對子女的成長經歷經過,能為各位不知如何教育取捨是好的家長們作參考,互相打氣扶持加加油。

大T能有今日,雖然說不上成功或有什麼成就,她有幾多學識,我不知亦不敢誇口。但論膽識見識,不是誇獎,我敢講女兒比大多數的同輩年輕人,更見出色。這不是我刻意栽培的結果,我沒有什麼心得,思前想後,無非相信尊重和放手。

 天生我材必有用 讓孩子追夢

因為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即使徬徨,即使不知女兒前路如何,我從未有半點猶豫或有一刻想過放棄,堅持和她一起發掘興趣探索未來。我尊重生命,尊重女兒是獨立的個體,有自由自主權,從未嘗試,更加不會企圖操控主宰她的人生。為了讓兒女能做最好的自己,不是為了任何人包括父母而奮鬥,如何難離難捨我都要捨,放手讓大小T遠走高飛,追夢覓理想。

只要父母可以放下對名校的盲目追求,朋輩間拿子女出來比較的包袱,就像我對大小T一樣,每個孩子都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天。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文﹕張慧敏

文章日期:2018年3月6日 (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