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迷思解構隱蔽青年現象

社會對隱青認知不足,形成很多誤解。
社會對隱青認知不足,形成很多誤解。

隱蔽青年是指長期留在家中,閉門不出,不上學、不上班,除了家人外,幾乎不與他人交流的年輕人。提起隱蔽青年,很多人第一時間聯想到頹廢、不事生產,終日沉迷打機上網,這種社會現象在香港以至鄰近國家及地區均引起關注。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陳康怡博士自2007年起研究隱蔽青年現象,她表示其成因繁雜,由於公眾對其缺乏認識,因而產生誤解,甚至貼上負面標籤。

陳康怡博士研究隱青現象多年,從嶄新角度分析背後成因。
陳康怡博士研究隱青現象多年,從嶄新角度分析背後成因。

隱蔽青年(簡稱隱青)在各地有不同稱呼,在台灣稱為「蟄居族」或「家裏蹲」;日文喚作「引き籠り」,有「抽離」和「隱居」的意思;英文為「Hikikomori」,是由「引き籠り」的羅馬拼音翻譯而成。陳博士指,日本是全球最先關注隱青現象的國家,早在1998年已有精神病科學家開展相關研究;韓國和台灣亦有類似研究進行。她稱﹕「目前,各地對隱青尚未有統一定義,基於日本對此有較為充足的研究,故我們採用日本的定義,把持續隱蔽六個月或以上的青年定義為隱青。」而隱蔽的成因相當複雜,當中包含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因素。他們因從生活經歷中感到與社會的期望不符,或者受到嚴重的負面社會標籤,為應對社會壓力,故選擇隱蔽,進入次文化作為適應社會的方式。

隱青人數難估計
「隱青現象很普遍,曾經有學者於2017年提出全港約有14萬名隱青。我認為實際情況遠超這個數字,加上不容易接觸他們,所以難以統計真實人數。」陳博士續稱,由於長期缺乏認識和了解,不少人對隱青產生負面印象,如上網成癮、沉迷打機、貧窮和低學歷,甚至將其聯繫到患有精神病或具危險性。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解釋︰「很多隱青喜歡上網,但他們並不是成癮,純粹為了消磨時間,或在網上跟志同道合的網友聯繫和社交,部分隱青甚至不喜歡打機。」

有趣的是,陳博士發現不少隱青來自中產家庭,父母都有穩定收入,能夠供養他們,才能容許他們不上班。根據她的統計,有逾三成的隱青持有大專以上學歷,另有接近五成具有賺錢能力。「他們有些在遊戲平台中指導參加者以提升其技能;有些替人製作動漫角色扮演(Cosplay)服飾;有些擅長翻譯動漫影片的字幕;有些會幫人設計手機軟件程式。」陳博士形容,不少隱青都有獨特的專長和才能,只是這些才能不被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認同和接受。至於精神健康方面,部分隱青確實有抑鬱情況,但並非所有人都有情緒病。將暴力行為跟隱青掛鉤,其實是偏見。「他們隱蔽只不過是不喜歡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背後沒有對與錯的批判。」

不少隱青喜歡打機,但不一定成癮。
不少隱青喜歡打機,但不一定成癮。

嶄新角度剖析成因
陳博士續稱,以往關於隱青現象的研究都是從精神病和心理學角度出發,焦點放在個人因素的層面,嘗試從個人成長經歷剖析年輕人成為隱青的原因。相關支援措施都偏重於引導隱蔽青年重投社會,如教導他們與人交往,建立社交,或教授求職面試技巧,鼓勵他們投身社會工作。然而,部分年輕人重投社會後,反而因為找不到出路而再次出現不適應的問題,再重歸隱蔽以作應對。究其原因,陳博士認為關鍵是未能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難以對症下藥。

陳博士覺得個人因素並不是主因,反而社會因素的影響更大。正如前文所言,不少隱青都擁有特別的專長和才能,只是得不到主流社會認同,沒有發揮的機會。與其勉強做不喜歡或不感興趣的工作,他們寧願隱蔽在家做自己喜歡的事。陳博士和其隸屬的香港城市大學青年研究室(Youth Studies Net),近年積極推廣嶄新的支援服務,重點並非幫助隱青重投或適應主流社會,而是提供機會讓他們的才能跟社會接軌,鼓勵他們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讓社會認同和肯定他們的才能。例如針對擅長翻譯動漫字幕的年輕人,研究室會替他們物色翻譯工作的機會,讓他們盡情發揮其才能。陳博士期望透過相關的支援服務,幫助隱蔽青年塑造屬於自己的身分,消除社會對他們誤解,撕掉負面標籤。最後,她希望社會各界尊重青年的意向和選擇,減少批評,多給予鼓勵。

文章刊於:明報升學網 (2020年4月15日)

寫字有法﹕一塊擦膠傷親子感情? 練小手肌學執筆 寫出好字

專家教揸筆 告別鬼畫符  (圖:kiankhoon@iStockphoto)
專家教揸筆 告別鬼畫符
(圖:kiankhoon@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到底你有沒有用心寫?簡直就是鬼畫符!」「媽媽,不要再擦我的字啦!」這些廝殺場面,每晚在無數個家庭裏發生,一塊小小的擦膠,足以破壞一段親子關係。

家長與其每天「扯火」,倒不如認真想想,何解你家的小朋友,字體永遠東倒西歪?真的純粹出於貪快?無心機?懶惰?抑或還有其他原因呢?不打不罵,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幫助孩子寫出一手秀麗的字體?

作為兩女之母,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Joanne)表示,她記憶中只擦過女兒寫的字一兩次,如此忍手,皆因她深信家長擦字的舉動十分不智,弊多於利。「如果是因為家長不斷幫小朋友擦去寫得不像樣的字、不斷重複改正,而最終令他能交出一份漂亮的功課,表面上是贏了,但實際上卻輸了讓孩子學習的機會。久而久之,小朋友會變得被動,總覺檢視字體是媽媽的責任,跟他沒有關係。」

况且,Joanne認為孩子能否寫出一手靚字,背後牽涉很多因素,如果家長不先作了解,只是邊罵邊擦去小朋友所寫的字,傷害是很大的。「當小朋友已經用盡方法去寫,但成年人一味用擦膠去回應,會很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她補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人都總想自己表現優秀,除非是那些常遭指摘、辱罵的人,才會產生「自證預言」的心理,他們會因為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刻意「做衰」自己。「在這個前設下,我希望家長明白小朋友字體醜陋並非刻意跟你作對,而是他們根本在書寫方面出現困難,力有不逮。」

小手肌弱專注力差 影響寫字

據Joanne觀察,新生代的兒童,他們的小手肌普遍發展得較弱,這也是導致他們字體不工整的原因,「上一代的孩子,玩具不多,唯有自製小玩意,因此常常摺紙、剪剪貼貼,這些動作都有助訓練小朋友的小手肌。但時代進步了,加上科技發達,現今小朋友接觸得最多的是電子產品,運用小手肌的機會反而減少了,到他們要執筆寫字時,便會表現得不理想」。

另外,小朋友的視覺能力發展、眼球追蹤速度、空間感是否拿得準確,亦會影響他們的書寫能力。「如果視覺能力弱,孩子寫字時,部件與部件之間的距離會很大,他們難以控制筆畫的長短,也很容易出格,字體看起來便不端正。」

除了以上原因,專注力不足,亦可導致孩子書寫困難,Joanne說︰「寫字是需要專注力的,如果小朋友缺乏專注力,眼睛不能專注於功課上,他們便很難一筆一畫把字體寫好。又或者對於一些高能力的兒童來說,他們壓根兒就不喜歡重複的抄寫,這種抗拒心態,亦難以叫他們寫出靚字。」

Joanne提醒家長,每個小朋友也有強弱處,最重要是針對他們的需要去施教,「倘若是小手肌弱、視覺能力有問題,甚或是專注力不足,其實大可透過訓練去改善的。事實上,家長要知道,每個小朋友的發展步伐也不同,只要他們情緒穩定,時刻保持對學習有動機、有趣味,便一定慢慢學到,實在毋須經常對孩子動氣」。

鼓勵孩子修正非擦掉

她強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妨從旁鼓勵,並着眼於他們做得好的地方,減少批評,「如果孩子只有三個、五個生字寫得漂亮,我們便集中讚賞這三個、五個生字,其餘寫得不太好的,可以鼓勵他修正,但修正與否,應該由他們自行決定,並交由老師評分,家長不應肆意擦掉孩子所寫的字」。

文︰沈雅詩

封面圖:kiankhoon@iStockphoto

圖︰馮凱鍵、沈雅詩、資料圖片

開學情緒管理 父母別把焦慮傳染孩子

互相影響——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往往互相影響,媽媽愈緊張,孩子愈焦慮。(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互相影響——父母的焦慮與孩子的焦慮往往互相影響,媽媽愈緊張,孩子愈焦慮。(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明報專訊】開學兩個星期,雯雯患了感冒,在家休息了三天……老師說今年考呈分試,所有同學要加倍努力,而自己一開學就病了,想到這裏,雯雯就哭起來。媽媽回想起去年農曆新年假期後,雯雯不肯上學,擔心她又重蹈覆轍……

現今學生,背負不少壓力﹕朋輩的比較、父母的期望、社會的要求……如果壓力未能得到適當紓緩,難免出現負面情緒,這也是正常反應。父母和教師需要了解和包容,給予適當的引導和協助,接納孩子慢慢學習掌握管理情緒的竅門。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在驚濤駭浪中真正地茁壯成長。

■個案

媽媽事事擔心 孩子緊張病倒

在暑假完結前一個星期,媽媽已經有點心緒不寧,經常催促雯雯準時起牀、檢查暑期作業完成沒有、打點開學的文具和書包,晚上催促雯雯9時半就要上牀睡覺……

而這個星期,媽媽的說話也有點特別,經常追問雯雯有沒有準備好上學,有沒有擔心升五年級,有沒有擔心功課太多……

開學兩個星期,雯雯患了感冒,在家休息了三天。雯雯在病假後上學前一天的晚上在牀上輾轉反側,擔心自己要補做病假功課而追不上學習進度,又想起老師開學時說過今年考呈分試,所有同學都要加倍努力,而自己一開學就病了……想到這裏,雯雯就哭起來。結果第二天她起牀時覺得有點肚痛,不願起牀。媽媽見雯雯不肯起牀上學,便心急起來,大罵雯雯是否又想偷懶。原來媽媽回想起去年雯雯農曆新年後假期不肯上學的情况,擔心雯雯重蹈覆轍……

身體信號反映焦慮

雯雯的個案,並不罕見。孩子的焦慮往往與父母的焦慮互相影響。雯雯的媽媽擔心去年孩子不願上學的情况會再次發生,所以她在開學前已經開始焦慮起來。這從她在生活細節的表現已可見。她愈是想雯雯準備好迎接新學年,她就愈緊張,結果媽媽的焦慮變成了孩子的焦慮。

孩子的焦慮通常從身體的信號可以看出來。因為對開學感到緊張,又加上對升小五的擔心,結果雯雯的身體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或產生輕微痛症,例如肚痛和頭痛,還會影響睡眠和動力。

對某些孩子來說,開學是每年的一大挑戰,尤其是那些曾經經歷過情緒困擾和上學問題的學生。所以當他們又再一次面對挑戰的時候,身邊人的鼓勵和接納,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在求學階段的孩子,特別是小學及初中學生,他們需要累積經驗,才能學會怎樣面對壓力和焦慮,所以屢敗屢戰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階段。身邊的人要有耐心,容許他們慢慢掌握處理情緒的技巧。

良好親子關係 解決孩子困難良藥

同時,家長也要學習面對自己的焦慮。年紀愈小的孩子,就愈會學習身邊人怎樣管理情緒。如果父母每次面對挑戰和壓力時,都不能好好處理,甚至把壓力不自覺地加在孩子身上,試問他們又怎能學習得到呢?

曾經有一名媽媽來見我,她說﹕「是我6歲的兒子叫我來找你,他說有病的是我!」說罷就痛哭起來,將一直以來抑壓着的委屈、擔心、矛盾和憤怒一下子爆發出來。原來她的兒子每天做功課時總會跟媽媽大吵起來,每次都要打鬧收場。媽媽的焦慮和憤怒漸漸變成了一個負面循環,母子都走不出這個胡同。我建議她的兒子接受評估,才確診兒子患有讀寫障礙,開始接受訓練和在學習上調適;而媽媽要學習接納孩子的困難,也一直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和跟孩子溝通的技巧。兩母子最終重拾昔日良好關係。現在,兒子快要升上中學,兩母子每次來見我的時候,總是拖着手,有說有笑地跟我訴說兒子近來的困難。看着他們像朋友般一起討論解決的辦法,我更深深感受到,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解決孩子困難的最佳良藥。

■給爸媽的話:愛惜自己鬆一鬆 調節情緒

管教孩子實在面對不少壓力,家長除了學習管教技巧外,切記也要調節自己的情緒,管理自己的壓力:

● 不要將孩子的世界變成自己的世界、孩子的成就等於自己的成就

● 沒有人一生出來便懂得做父母,每個父母都需要一面學習,一面改善管教技巧

● 要愛惜自己,最少每星期一次做些自己喜歡的事,例如﹕逛街、看電影,或跟朋友、伴侶聚會,放鬆一下心情

● 嚴選信息,減少接收令自己緊張的信息,例如避免經常瀏覽和過分在意在社交群組中那些流傳「必讀課程」或「必做補充練習」,或那些將孩子之間的成績和在學校表現互相比較的信息,以增添自己和孩子不必要的壓力

對於焦慮的孩子,父母可以﹕

● 建立跟孩子溝通的習慣,每天安排時間跟孩子說笑聊天,了解孩子在學習、社交、活動等情况。從孩子說話中,了解他們的情緒和可能遇到的困難

● 耐心聆聽,不要太快打斷、反駁,或教導孩子,讓孩子有空間慢慢說出心裏的話

● 接納孩子有負面情緒,避免否定孩子的感受

● 讚賞孩子願意分享他的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和他的心情,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可以解決,鼓勵孩子一起找出辦法

● 留意孩子的身體信號,例如頭痛、肚痛、疲倦、睡眠質素、胃口轉差,如果次數太頻密,或情况轉差,並同時出現情緒變化,例如情緒低落或暴躁不安,應該盡早帶孩子見兒科醫生、兒童精神科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作出診斷和治療

■給教師的話:課餘多跟學生傾心事

教師也是孩子世界中重要人物,很多時學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都是由教師首先發現。一些很熱心的教師,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也十分關顧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願意用課餘時間,跟學生傾心事,也願意跟我在他們休息、午飯時間開會,討論協助學生在處理學習和情緒上的事宜,實在令人感動。

我曾經在一間學校開會討論一名學生的情緒問題,兩名副校長、訓導教師、輔導教師、學校社工和班主任,盡心盡力地一起想辦法,盡量協助這個學生在情緒和學習上得到最大的支援。他們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視,實在值得欣賞。

作為教師,可留意學生的情緒、行為:

● 課堂表現:是否出現明顯變化,例如學生在課堂表現得很疲倦或睡覺、情緒容易波動、心不在焉

● 出席紀錄:是否經常遲到或缺席

● 學習表現:成績明顯退步、欠交功課、拖延功課,或在功課(周記)上表達負面情緒

如學生是小學生,便須跟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變化。如學生是中學生,可先向學生表達關心,了解情况和需要,然後再跟家長討論,作出跟進。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小孩爭執 拉開就算? 趁衝突學相處 訓練小萬人迷

認識情緒——小朋友玩耍時常會出現爭執,父母可把握機會,教導小朋友認識情緒,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圖:kiankhoonz@iStockphoto)
認識情緒——小朋友玩耍時常會出現爭執,父母可把握機會,教導小朋友認識情緒,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圖:kiankhoonz@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搶玩具、爭食物……小孩子間爭執甚至互相推撞,常有發生。父母老師為了平息爭執,會第一時間宣判誰對誰錯?或是盡快分隔雙方,遠離事端。

適當處理孩子間的衝突,是孩子學習與人相處的好時機,同時讓他們認識和學習表達自己情緒,了解情緒對自己的影響。長遠而言,有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朋輩關係。

案例﹕一次學生小組中,6歲的進賢不小心撞倒子僑,子僑額頭上出現了一道紅印。雖然沒有大礙,但子僑就抱着頭立刻大哭起來,並隨即要求進賢在他面前跪下道歉,因為子僑覺得進賢故意撞他。進賢雖然有點歉意,但要在眾人面前跪下道歉,感覺始終不是味兒。一個大聲哭鬧,一個拒絕回應,情况就此僵着了。我們看到後,趕緊分開他們,隨後幫助孩子們各自了解自己的情緒、感覺和需要。

小朋友間的衝突,是家長最大的煩惱之一。作為家長,首先不要害怕衝突,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其次不要過於擔心和生氣,衝突的發生也是人生寶貴的教育時機,處理得當,可以使孩子更懂得管理情緒並解決衝突。

怎樣幫助小朋友妥善地化解衝突呢?

1. 身體表現 反映情緒

事實上,我們的情緒可從身體反應呈現出來。比如當子僑被撞倒時,他的呼吸急速,胸口有較強烈的起伏,拳頭緊握着。這是身體的本能反應,顯示了他非常生氣。至於進賢,子僑嚷着要他下跪道歉時,他眉頭用力的緊皺着,滿面通紅,但視線卻不敢直視子僑,這顯示進賢也有着羞愧之心,卻難以啟齒,但情緒已從肢體動作顯示出來。所以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意識到這些身體的變化,以及用怎樣的態度來回應內在情緒。

2. 引導比喻 描述情緒

要兒童描述自己的情緒當然並不容易,這時候我們可以用比喻的方式。例如我問子僑:「你生氣了啊?」

他立刻回答﹕「是!」

我不着急讓他平息憤怒,接着問他﹕「在身體何處感受到憤怒呢?」

他指着胸口說﹕「在這裏。」

我問﹕「是不是好像有些東西從心口內爆發出來呢?」

他說﹕「正是!有一顆炸彈在我胸口要爆炸了!」

我隨即說:「憤怒是否也令你感覺很辛苦!你害怕它像炸藥般爆炸嗎?」

子僑小聲說﹕「嗯,有一點點。」

引導孩子描述當下的情緒,目的是使孩子的大腦在情緒和理智之間快速切換或轉化,不僅讓他們更容易平靜下來,還使他們理智與情緒的聯繫更為緊扣;同時在過程中重複提到情緒的名稱,是為着令孩子多熟悉這些字,使他們倘若將來經驗相同的情緒時,可以清晰地向別人表達。

3. 小小技巧 安撫情緒

幫助兒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還需要訓練一些情緒管理的小技巧。比如進賢覺得特別委屈傷心,他說﹕「心都碎了。」我們建議他把小手放在胸口處輕輕的拍着,其用意是給自己安慰與支持。幫助兒童冷靜下來,我們也可教他們做幾次深呼吸,再用水拍拍額頭,都是一些較有效的調節情緒方法。

4. 握手擁抱 笑走衝突

最後是教導孩子向對方表達衝突事件的想法與感受。我們鼓勵孩子以某種形式結束衝突,比如握握手,擁抱一下,說聲「對不起」等。進賢和子僑冷靜下來後,在老師的鼓勵下握了手,以歉意的態度來相互地擁抱一下,之後兩人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總結:提升社交能力良機

就進賢和子僑的例子,衝突是學習與人相處的良機。描述身體感受和情緒變化時,需要同時運用思考和語言;配合情緒管理的技巧,便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及安撫自己的情緒;再用語言向對方表達痛苦、傷害、需求及不滿,增加孩子們彼此諒解,這是解決衝突重要的一環。長遠而言,有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從而獲得良好的朋輩關係。

文:梁淑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讀醫熱潮﹕「輸在起跑線更著數」 陳家亮:成仁醫首要謙卑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學醫先學做人。(圖:劉焌陶)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學醫先學做人。(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俗語有云:行行出狀元。偏偏六個狀元,六個都想行醫!今屆DSE唯一一名超級狀元林莉雯,順利入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另有四名7優狀元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最頂尖學生爭相投身杏林,有人在社交網絡上怒罵他們思想狹隘,網友亦質疑他們只是向錢看。難道真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醫高」?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以個人經歷告訴大家,成績好固然是入醫學院的基本入場券,但當中要面對的學習、挑戰,一點不容易,尤其是要學會如何對待病人,所以他說:「醫生的知識技能易學,但學醫也要學做人,學做人是一輩子的。」

無可否認,在不少父母眼中,孩子做醫生,整個家庭都被加冕了光環,因為由過去到現在,本地兩間大學醫學院錄取的都是公開試中考獲最頂尖成績的那批學生,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曾在本報的專欄中提到:「過去中學生投考本地大學的統計數據,成績最優異的500名學生中,差不多有400個想入醫學院。」醫學院收的都是頂尖成績的學生,身為院長理應高興,他卻直言是個奇怪現象,「這400人當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熱誠去做醫生?抑或美化了這個行業呢?」

劇集電影美化醫生

陳家亮(右)推崇師徒制,學生由早到晚跟着老師去看診、巡房、開會、入手術室,起初老師大感不習慣,後來卻明白對學生的益處。(圖:劉焌陶)
陳家亮(右)推崇師徒制,學生由早到晚跟着老師去看診、巡房、開會、入手術室,起初老師大感不習慣,後來卻明白對學生的益處。(圖:劉焌陶)

他所講的美化,源於年輕人的想像,也跟社會價值觀有關,「醫生行業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好像特別神聖和有意義,電視劇、電影都深化了這印象。加上香港的出路較窄,喜歡讀文學、考古學的學生,相對少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十個父母有八個想子女成才,做醫生無疑是成才的證明,「除非社會變得多元,否則這現象會持續一段長時間」。

醫學院的學生都是公開試中的天之驕子,但就像陳家亮所言,有幾多人真心想做醫生?還是想要頭上一個光環?而且醫學院訓練真不如電影電視般浪漫,可以放工去Pub吹水,「我不擔心學生讀不來,畢竟考得入醫學院,學習能力一定高,而且互聯網發達,毋須把所有資訊記入腦。不過,到了真正做醫生,壓力就大得多」。事實上,每年有99%的中大醫學生順利升班,但去到醫院,就算沒發生醫療事故,單是每日排山倒海的病人、部分病人和家屬的惡言相向,以及實習那年連續當值(on call)36小時,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是很大挑戰。

難忘實習撞板被痛罵

陳家亮正是過來人,當年他在中大醫學院以一級榮譽畢業,更獲得了「外科金牌」,即等同在外科考獲第一名,兼獲得本港和海外教授認同。他滿懷信心地迎接實習,結果卻不斷撞板,「最深刻一次,病人有便秘,我幫對方按肚子,覺得沒異樣,同日黃昏,我的supervisor拉低病人的褲子,發現有嚴重的小腸氣問題,惡化下去可能令腸部組織壞死,甚至致命」,他被督導召去病房當眾大罵,令他無地自容,但自此他學懂要小心檢查。

對於向來是精英的醫科生來說,要面對挫敗一點不易。所以陳家亮不斷強調,要學醫先要學做人,而謙卑亦是要成為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的基本條件,「很多年輕人來醫學院面試,都有種『我想拯救生命』的理想,實際上又能救到多少生命呢?他們要明白,生命不是靠自己就能控制,有了這種謙卑的態度,才會有心改進。相反,個性驕傲的年輕人就難教得多」。

面試注重是否謙卑

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想讀醫,陳家亮認為與社會出路單一有關,如果大環境不改變的話,讀醫熱潮仍會持續。(圖:劉焌陶)
成績優異的學生都想讀醫,陳家亮認為與社會出路單一有關,如果大環境不改變的話,讀醫熱潮仍會持續。(圖:劉焌陶)

年輕人謙卑與否,從面試時的態度、身體語言,大約看得出來,「試過有人拿了一份厚厚的個人履歷,詳列多年來拿了什麼獎,去過什麼地方體驗、實習。我請他說出自己的三個強項,他很快便羅列出來,可能讓他講三十個也可以。到了問他弱項,他卻好像要好辛苦地才想得出」,這次面試中,陳家亮與另一位教授分開評分,大家都不約而同給這個考生一個偏低的分數,最終也沒有取錄他。

因此,當家長崇尚贏在起跑線時,陳家亮卻笑言,要成為一個好醫生,「輸在起跑線」也許更着數。像他本人,幼稚園時已經常常被罰企,並不是教師眼中的好學生,他也不是出身於富有家庭、醫學世家,「我由細衰到大,經常要面對挫敗。當然不是說富家子弟一定會比人驕傲,但你覺得起步比人慢,就有努力提升的心,也較易去謙卑學習」。

出外增見聞 培養同理心

另一個栽培未來醫生的方法,就是盡量讓孩子多探索,「很多孩子在受保護的環境下長大,其實不妨多離開課室、家居,讓他們接觸民間疾苦,包括貧困、先天疾病,或者留意外地戰火等資訊」,不單為了增廣見聞,更關鍵是培養同理心,「病人和醫生不是對等的關係,醫生的知識、技術、地位的確較高,但如何運用這些優勢呢?就要先知道病人和家屬在憂心什麼,懂得跟他們溝通」。

他舉例說,早前有名兩度中風的病人,不太喜歡遵守醫生的指示,有時不肯服食通血管藥,直至他第三次中風,終於導致半身不遂要坐輪椅過活。「他問醫生:『是否我不聽話才中風?』你聽得出他心裏有鬱結,醫生卻回應他說:『是吖,現在你知道不應該不聽話了。』」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陳家亮解釋,病人本來已深感後悔,這句話更可能令他記一輩子。「換轉是我,我會說:『不要再追究原因了,每次中風都有好多成因。這次的創傷很大,但我們向前望,現在要做的是避免併發症。』」

正面而客觀的回應,不是一朝一夕練成,陳家亮笑着憶述,自己從前也常常說錯話,「有糖尿病人覆診,血糖指數比較高,我跟他說:『你的血簡直是糖水,是否不要命了?』」當年想「靠嚇」來令病人聽話,現在回想,哪個病人不想自己身體健康?「不如了解他的難處、可以如何幫助他。」

要助學生學做人,陳家亮主張雙管齊下,既要身教,也有課程配合。自2013年上任院長一職後,陳家亮大力推動師徒制,由早上醫生巡房、午飯直至收工,都帶着兩三個學生,「一山還有一山高,學生見到醫生技術高,卻是個謙謙君子,自然學懂謙卑」。而2015年起,生命倫理課程亦變成中大醫學院必修科,學生上足6年,堂上會播放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答,之後學生要分析哪些話說得好,哪些無心的說話,可能會傷害到病人,從中學習同理心。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麥明詩媽媽、貴花田教路 創造良好英語學習環境

麥何小娟(中)以遊戲、閱讀,以及生活化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令麥明山(右)、麥明詩(左)兩兄妹學得輕鬆又開心。(資料圖片)
麥何小娟(中)以遊戲、閱讀,以及生活化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令麥明山(右)、麥明詩(左)兩兄妹學得輕鬆又開心。(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如果孩子從小對英文感興趣,絕對有助奠定基礎。所以不少家長都致力製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十優港姐麥明詩(Louisa)媽媽麥何小娟、港台DJ貴花田,都是成功例子。

麥太:一邊逛街一邊認字

麥太是資深職業治療師(兒科),去年在著作《我的女兒麥明詩——一張白紙到10優的培育經歷》分享育兒心得,今次她大談如何培育語言能力。雖然Louisa和哥哥麥明山都曾在澳洲生活,但對學英文幫助則不大,「哥哥6歲前在澳洲,但當地不太注重幼兒串字,Louisa更是2歲半回港,英文讀寫基本上由零開始學」。

麥太憶述,Louisa小時候認字不算叻,「她到了高班都覺得『葡萄』(Grapes)這個字好難記,所以當時我不太覺得她英文能力高」。她便用遊戲去提升子女的英語,例如棋類遊戲裏有英文指示,便跟他們一邊玩一邊學。升上小學後,麥太多讓子女讀英文書,「選書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符合小朋友的程度,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為了提升語言能力而選艱深的書」。同時要留意孩子的喜好,「Louisa喜歡看以一群女生做主角,以及有探險元素的圖書。每個小朋友興趣不同,找到後可以作為切入點,推動孩子多閱讀」。

演講、唱歌中輕鬆學習

除了讀寫外,麥太也刻意製造聽、講機會,包括鼓勵Louisa參加朗誦比賽,甚至廣邀小朋友到訪,在家中大搞才藝表演,孩子可用中英文演講、唱歌等,過程輕鬆愉快。不過,她甚少在家中講英文,「我的口音始終不太正宗,帶有中文口音,我寧願多善用媒體,看電視時會提議他們看英文節目」。

麥太認為,一般學校傳授英文的方式較傳統,「串字、記文法等當然可取,但家長可補其不足,循其他方向入手」。她教英文十分生活化,每逢周末都帶孩子出外,街道、商場都充滿學英文的機會,「路牌有英文街道名、左右等方向。超級市場的產品標籤、餐廳的菜單,很多時都中英對照。一邊逛街一邊認字,就不覺得有學習壓力」。

◆貴花田:家中電視只播英語卡通

貴花田(右)在諾諾(右)和穎穎(中)年幼時,已重點培育他們的英文,兩兄妹英文科成績也名列前茅。(資料圖片)
貴花田(右)在諾諾(右)和穎穎(中)年幼時,已重點培育他們的英文,兩兄妹英文科成績也名列前茅。(資料圖片)

港台DJ貴花田在節目中「大癲大肺」,其實她心思縝密,孩子尚幼時已盤算好怎樣把他們栽培成才。如今長子諾諾和次女穎穎,已分別15歲和13歲,均順利升上英文中學伊利沙伯中學,總算沒有枉費她的心機,「我和丈夫的英文程度都不高,一直很希望子女能學好英文。經過多年浸淫,現在兩人確實很喜歡英語,不論聽、說、讀、寫都掌握得不錯」。

以她的經驗,孩子學語言是由「聽」開始,「記得諾諾當年只得2歲,某個晚上,他邊看邊聽着《超級無敵掌門人》不斷重複經典對白『辣辣壽司邊個食……』,不消一會兒,他竟然可以模仿着說出來。那刻,我才驚覺電視的威力這麼大,從此,家中的電視機就只播英語卡通了!」

對於尚未入學的小朋友,貴花田建議父母製造多些英語語境,「不是說要極端到No Cantonese,像我,因為家中有菲律賓女傭,所以他們年幼時,我會在家刻意說多一點英語,因為他們實在有需要學習英語詞彙,跟女傭溝通。亦慶幸我家女傭很愛惜這對小兄妹,每天都一起朗讀英文圖書,令他們會話和閱讀能力進步不少」。

讀喜愛書籍有助寫作

當諾諾和穎穎適齡入學,貴花田和丈夫有了共識,認為一定要選一間由外籍老師任教的學校,結果,兩兄妹入讀了著名的約克幼稚園,「他們K3已經學會Phonics和國際音標,對升小很有幫助」。其後更考上「爭崩頭」、有「平民化國際學校」之稱的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就讀。

由於保良局陳守仁小學有優秀的英語語境,貴花田不擔心子女的聽、說問題,便把重點放在閱讀和寫作上,「我不會指定他們要看什麼英文書,而是他們按喜好選擇。多看書,寫作自然好,他們常仿效故事書,在作文時描寫一些古靈精怪的情節,文章水準便會有提升」。

文:李樂嘉、沈雅詩
圖:資料圖片

網上教英文吸納28萬粉絲 蕭叔叔流利英語靠煲劇

讀英文書不但能學到生字,更能留意句式的變化和節奏感,蕭叔叔就抽出書中押韻的句式,跟小朋友分享。(圖:黃志東)
讀英文書不但能學到生字,更能留意句式的變化和節奏感,蕭叔叔就抽出書中押韻的句式,跟小朋友分享。(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論近年冒起最快的KOL(網絡紅人),網絡英語教師蕭叔叔一定榜上有名。不論「方丈份人好小器」、「食住花生等睇戲」等潮語,還是「有米」、「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等地道用語,他都可以一一教你用英文講出。如此破格,難怪即使不見真身,有聲冇畫,但他在社交網絡上依然賺到28萬Likes。

作為家長,你可能嫌他的選材不夠文雅,但至少他學英文的經驗,就好值得參考。當你的孩子為成績而學英文,他卻處處從興趣出發;你叫孩子逐個生字記入腦,他就煲劇背對白。由大學初期「英文超差」,到練就出現時的一口標準英式口音,蕭叔叔這番工夫,下得一點都不苦。

跟蕭叔叔初次見面,他一開聲講英文,印象分立即增加:流利得來,又帶有英式口音,加上聲線本身帶點磁性,想模仿都未必學得來。所以Facebook專頁「蕭叔叔英式英文學會」成立短短一年多,已經累積超過28萬粉絲,出聲不出樣地教英文,一樣大受歡迎。

為看懂法律案例 發憤讀英文

蕭叔叔認為,找到孩子喜歡的事物,鼓勵他們鑽研下去,比催谷他們做補充練習,更能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圖:黃志東)
蕭叔叔認為,找到孩子喜歡的事物,鼓勵他們鑽研下去,比催谷他們做補充練習,更能培養孩子的英文能力。(圖:黃志東)

不用刻意「chok」,開口就是英式英語,肯定是從小常講常聽吧?事實上,蕭叔叔只能勉強算「浸過鹹水」,說的是在香港大學畢業後,才去英國讀哲學,而且半途放棄回港。在這之前,蕭叔叔在香港土生土長,媽媽略諳英語,爸爸完全不懂,家裏主要以廣東話溝通,頂多跟家傭姐姐對話時用上幾句英文。

他小時候對英文毫不重視,跟典型學生一樣,連教科書內的英文都不太想讀,更遑論閱讀或進修,「雖然讀英文中學,但上課通常中英夾雜。我也不會無緣無故去借英文書,由小學至中學都沒完整讀過一本英文圖書,連閱讀報告都是直接抄封底的簡介」。結果會考英文科拿B,高考拿C,不算特別標青,幸好其他科成績好,夠分入香港大學法律系。

讀法律成為了改變的契機,皆因教授與同學的英文都十分好,「一入大學就驚覺自己英文超級差!班上一百個學生裏,我大概是最差的那十個,想看懂法律案例都有困難」。有心不怕遲,大學一年級的後期,他開始發憤讀英文。

背詩背對白 要先了解前文後理

在英文兒童書中,蕭叔叔最推介The Gruffalo,更親身跟小朋友講故事,教大家欣賞這本有趣的圖書。(圖:黃志東)
在英文兒童書中,蕭叔叔最推介The Gruffalo,更親身跟小朋友講故事,教大家欣賞這本有趣的圖書。(圖:黃志東)

在蕭叔叔英式英文學會,他教人用英文講廣東話潮語,又緊貼城中熱話來「抽水」,形象如此盞鬼,想必學英文都有新穎方法。怎料他淡淡地說,學語言萬變不離其宗,「離不開多讀寫、多聽說,前者訓練書面語,後者訓練口語」,如何在當中找到趣味,才是學習的關鍵。

當年為了訓練讀寫,他挑選喜歡的作家,背他們的詩,遇上陌生詞語就查字典,「正如學中文,背古文都有助理解,也訓練到好文筆」。口語方面,他煲劇時不忘背對白,將句子抄下來,一句句甚至一整段地背。一口地道的發音,也許就是從Yes Minister、Doctor Who和Friends中鍛煉回來。

看詩要背,看劇也背,蕭叔叔叫大家分清楚,背誦跟死記硬背有很大分別,「有人反對背誦,我個人則覺得背是很有用的,前提是要知道前文後理(in context),而不是列出二三十個生字,逐個記入腦」。透過看劇學英文,隨着劇情發展,明白了每句對白背後的語境、情緒,才能掌握句中生字的用法。

放膽講 不恥下問

The Gruffalo的劇情簡單而有趣,吸引小朋友專心聆聽。(圖:黃志東)
The Gruffalo的劇情簡單而有趣,吸引小朋友專心聆聽。(圖:黃志東)

在蕭叔叔眼中,學英文最易是學生字,只要肯查字典,詞彙量自然會增加,但要善用詞語來表達,難度就高得多,「要意思通順,還展現出因果關係、流露情緒,每句句子的變化可以很大」。他現在開班教說話技巧,上堂的不是中小學生,而是專業人士,他們不少都有表達能力不足的問題,「我會叫他們放膽講,將他們的說話錄音,然後逐個字寫出來,再跟他們一起分析:同一意思,到底怎樣才講得更好?」

回想昔日學英文,從沒有人用這些方法去啟蒙他,「整個過程算是自學,要自行摸索方法,也要自我督促」。幸好他不恥下問,身邊的老師、朋友也樂於襄助,「查完字典都不明白的地方,便會去問人,連年紀小的人都不怕問。讀大學時,我幫中學生補習數理科,有些學生的英文好,我也向他們請教」。

找到狂熱東西 成學習動力

相比起在英語環境中成長,蕭叔叔似乎輸了在起跑線,他卻不覺得比人吃虧,「有些人從小學英文,或者從小到大在外國讀書,固然是有優勢,但他們未必經歷到進步的過程。我本身英文夠差,才會有自學的機會,現在才懂得去教別人,明白學生的難處。這些都是賺回來的」。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他絲毫不覺辛苦,「我不是想着『要學英文』,而是想着感到興趣的事情」。他喜歡法律,最想表達到箇中法理邏輯,便要看得明、寫得好,「如果因為英文欠佳,而做不到喜歡的事,其實好可惜。只要這麼想,就有了學英文的動力」。

表面上是研究英語的狂迷,實際上蕭叔叔的興趣多籮籮,法律以外尚有哲學、飲食、科學等。他喜歡以火爆見稱的地獄廚神Gordon Ramsay,於是跑去看他的訪問、自傳,知道他跟隨過一個英國廚師Marco Pierre White學廚,便去看這名師父的飲食節目、著作和食譜;看了關於進化論的書《自私的基因》,又跑去看達爾文的自傳。

套用到今日的孩子身上,如果他們喜歡哈利波特,家長不妨陪他們欣賞所有電影系列,然後看相關演員、作者、導演的訪問,「與其花時間做一大堆補充練習,不如觀察孩子有什麼興趣。找到令孩子很狂熱(absolutely crazy about)的東西,他們會想鑽研下去,英文也接觸得多」。

學到哪個程度 視乎個人目標

培養興趣之餘,還要花心機去了解孩子的目標,「假設孩子將來的目標,是在英語通行的地方生活,加入Google、蘋果等大企業,英文當然要超級好」。相反,假設孩子想做普通話教師,教學對象是本地人,那學好普通話、廣東話,遠比英文重要,「家長想小朋友學好英文是很正常的,但說到底,英文只是一個比較多人用、方便的語言。要學到哪個程度,先要視乎個人目標」。

◆蕭叔叔小檔案

香港大學法律系畢業生,其後往英國修讀哲學碩士,惟未完成課程。曾任中學英語代課教師,亦為本地公司撰寫文案、講辭等。去年開設「蕭叔叔英式英文學會」Facebook專頁,透過網絡教英文成名。現時主力經營專頁,間中與商業機構合作,賺取廣告收入,並為專業人士提供說話技巧訓練。

文:李樂嘉、圖:黃志東
小模特兒:Hannah、Christy、Aiden
埸地提供:Seeds Children’s Bookstore

辣媽CEO:如此PaMa 為下一代悲哀

【明報專訊】我要先多謝各位親愛的讀者朋友對小T的諒解和鼓勵,我真心希望總有一日,大小T會主動要求和我一起寫專欄。其實他們成長中每個階段都有很多有趣小故事,當中有血有汗有淚,當然亦有快樂有歡笑,如果可以分別從我們三個人的角度及感受各自出發寫,啟發性應該會更大,我就放眼將來,看看有沒有機緣和大家分享吧!

孩子需要的 非錢能換

不是我自吹自擂自我抬舉,大小T的確幸福,我不是有錢人,但我給他們兩個的,全屬無價!當中最寶貴、最無敵又無價的,是我一直在身旁陪伴他們成長,還有不管喜怒哀樂都攜手度過的經歷。以物質來說,他們的童年並不充裕,一年只有一次選擇一件玩具的機會,其他小朋友機不離手的電子遊戲機Game Boy,他們兩個從未擁有過。而且我這個辣媽規矩多多,日常生活作息時間一律井井有條,淨係講食飯就有排講,長幼有序,由入座到進食到食飽離座,都有規矩要跟足。他們兩個從小都畀人讚賞有禮貌有教養有家教,三歲定八十,我敢認居功至偉。

還有他們小時候的生日會,我親自為他們準備食物,做蛋糕,至今仍為朋友們津津樂道。小T的超人造型,依然成為我們一家人的笑點,每次講起都笑得人仰馬翻。大T的成長路走得如何曲折離奇荊棘滿途,我們母女,悲喜與共同心連心走過。

我跟一對子女的親密關係,絕無僥倖,是我努力地、頑強地、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

8歲仔打機等人餵 唉!

長篇大論,是因為眼見電子奶嘴當道,怪獸變態父母用錢買教育的態度,在一切都是買賣計算之下,孩子的成長片段及回憶,將會是些什麼?更可怕的是一批無知家長,打正旗號要給子女自由,所以自小放任孩子,不管在任何場所任何場合,總之為所欲為,不理不管不教,只要子女開心就得?莫講黑白是非不懂得分,任由完全不知安危是什麼的小孩子四圍玩火,會有什麼結果?簡單如自我吃飯飲水的能力,做人基本禮貌都缺乏,不要講謀生,連生存都很有困難。

太多活生生的例子在身邊日日發生,前陣子我去吃餃子,坐在最前面桌子的一家三口,坐中間的寶貝仔至少有七、八歲,全程低頭,雙手未離開過平板電腦,是茶來飯來同樣只需張口的現實真人版示範。媽媽負責把食物剪碎,爸爸負責把吸管對準,分別直接放入寶貝仔口中,過程的暢順,兒子的淡定,兩夫妻的默契,只能講句配合得天衣無縫。

愈見奢華浮誇動輒五位甚至六位數的天價暑期興趣班及遊學團,沒有最黐線,只有更黐線的,是未戒奶的三兩歲幼兒班人仔去歐洲,究竟是什麼心態?幼兒又可以增廣見聞些什麼?

小孩子在生命中、成長中最需要的,都不是用錢能夠買來或換來的,但究竟有幾多父母明白得到?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四校聯合演出音樂劇 藝術x品格教育 「奮青」舞台上成長蛻變

參與演出的中學生,要接受長達5個月的訓練,暑假期間更要每周排練四五天,務求令演出盡善盡美,達到專業水平。(圖:黃志東)
參與演出的中學生,要接受長達5個月的訓練,暑假期間更要每周排練四五天,務求令演出盡善盡美,達到專業水平。(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4年前,音樂劇《震動心弦》震撼學界,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楊紫燁,更把中學生參演綵排過程拍成紀錄片《爭氣》。2017年,《震》劇的幕後推手何力高(Nick),再度發動音樂劇力量,甄選了80多名中學生參與9月份公演的熱血音樂劇《奮青樂與路》,參演學生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國籍,大家一同接受長達5個月的專業舞台訓練,Nick表示整個製作班底均為行內頂尖人士,他亦希望學生到時能有專業演出,而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過程中建立自信,突破自我,他說:「這是一場『品格×藝術之旅』,而要二選一的話,一定以品格為先。」

星級製作班底 教師也投入

有參加的學校派出音樂科教師,提升學生的歌唱技巧,亦教他們透過歌聲表達感情。(圖:黃志東)
有參加的學校派出音樂科教師,提升學生的歌唱技巧,亦教他們透過歌聲表達感情。(圖:黃志東)

先看看《奮青樂與路》的製作班底,作曲人高世章、作詞人岑偉宗都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得主,編劇莊梅岩更五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導演方俊杰是剛出爐的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監製何力高(Nick)說這是一齣專業音樂劇,因此對演出的學生們都有一定的要求,他認為年輕人只要專注認真努力,沒有不成器之理,而他出動到這些音樂戲劇界的頂級班底,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夠透過一個專業的舞台訓練,練就出做人應有的品格。

這讓人想起4年前的紀錄片《爭氣》裏的片段,一班參差不齊的中學生,透過參演音樂劇而脫胎換骨。Nick擔任聯校音樂劇《震動心弦》的編劇及填詞人,當年準備升中六的許賀然在社工建議下報名,開展了難忘的暑假,「我以前經常不上學,試過因出席率太低而留班,但見到老師支持我出演音樂劇,覺得學校重視自己,對校園的感覺從此扭轉,竟然不太捨得畢業」。這次經驗讓他愛上音樂劇,今年也以「超齡生」姿態回歸,參與《奮》劇。

賀然口中的全力支持,不是口頭上的打氣,而是實際支援。何力高表示,他要求合作學校必須派出教師參與整個籌備,例如派音樂科教師負責教唱歌、視藝科教師教製作道具,「校長願意付出人力資源,代表他們真心想學生成長,而不是把他們推給別人去教」。

演出前訂目標 寫信給自己

除了自己學好唱歌、跳舞外,亦要跳好群舞,要與其他演員動作同步、排好隊形,相當考驗團隊精神。(圖:黃志東)
除了自己學好唱歌、跳舞外,亦要跳好群舞,要與其他演員動作同步、排好隊形,相當考驗團隊精神。(圖:黃志東)

事隔4年,何力高回到母校香港培正中學擔任副校長,仍沒忘記音樂劇的威力。今年他挑戰監製的角色,培訓來自香港培正中學、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的80多名青少年,出演聯校音樂劇《奮青樂與路》。

《奮》的內容講述憤世嫉俗的名校生,因與教師意見不合而退出學校合唱團,反而與一班青少年組成另類合唱團,參加公開比賽;本身志在勝出比賽,吐氣揚眉,過程中他卻學習面對自身缺點,也重拾唱歌的樂趣。

由憤青變成「奮青」,既是劇中情節,也是何力高的期盼,「一套音樂劇要排練近半年,是成長的絕佳平台」。在正式排練前,他先安排演出者參加營會,互相認識和練歌之餘,更鼓勵他們訂立目標,「我問他們:『到了公演那一天,你希望有怎樣的轉變?』再叫他們寫信給公演日的自己,表達這份期望」。

培養紀律 遲到常客變乖仔

至於他最想見到的,是演出者培養「4D」,即紀律(discipline)、投入(dedication)、自我認識(self-discovery)和滿足感(delight)。正如當日賀然常常遲到,又試過弄哭其他演員,何力高多次跟他開火,終於教到他守紀律,「我要求演員守規、有團隊精神,他違規便責備他。但他感受到我是疼愛他的,漸漸少了遲到,也學懂認真對待喜歡的事物」。

雖然是中學生音樂劇,但Nick卻一再強調:「我希望做到專業水準,如果輕輕鬆鬆就能了事,他們好難有熱誠。」把目標訂得高,不是噱頭或者大想頭,說到底都是為了一班學生。

學生組成了道具組,認識不同種類的顏料和布料,再用來做音樂劇所需的道具。(圖:黃志東)
學生組成了道具組,認識不同種類的顏料和布料,再用來做音樂劇所需的道具。(圖:黃志東)

專業水平的唱歌跳舞,本來就不容易,對於失去視力的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奮》的舞台卻會出現數名視障學生。中三的楊恩華是其中之一。他曾就讀心光學校,今年回到主流學校讀書,老師見他喜歡拉二胡、對音樂有興趣,便提議他去參演。

視障人士欣賞音樂劇,都是透過聽歌和對白來了解劇情,但要參演其中,手腳不免要動起來,「這是我第一次跳舞,平日連郁動都少,簡單如拉筋已經好痛苦,當然舞步和動作也學得慢」。更難是要與他人配合,在一段群舞中,前後兩排的演員要交換位置,恩華行前時往往會與人撞上。

幸好他找到解決方法,秘訣在於信任,「聽到什麼就做什麼。當身旁的人輕輕拉我,我便知道要蹲低一點。當要站起身時,他們又會細聲提示我」。自此他體會到團隊的可貴,「視障人士的群體活動不多,以往放假,我通常獨自在家拉二胡,現在卻結識到無所不談的朋友,還會一起從車站行去排練場地」。

菲裔學生 拼音記歌詞

至於非華語學生,演出難題則在於廣東話對白和歌詞。中六的Armin是菲律賓裔學生,平時上堂以英文為主,卻因為對藝術的熱情,毅然接受挑戰,「起初不太敢參加,但我喜歡面對觀眾,很想體驗真實的劇場演出,便決定把握機會參演」。

在劇中,Armin至少要唱20首歌,「難免有點壓力,但不停告訴自己做得到」。她會在歌詞上寫拼音,每天重複地聽,大約兩三日就唱到一遍。完整地唱出來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她會背熟和理解字句意思,以便準確地表達角色情緒。

印度裔的中三生Joyce,一樣要克服中文帶來的困難,她卻抱着樂觀的心態,「從入選做演員那天,我就學習到要知足,因為我竟然有份參與中文劇目的演出,是件很難得的事」。Joyce中一、二時表演話劇,愛上了演戲,但音樂劇難度進一步提高,「跳舞時有點害羞,也要好努力才跟上拍子,我便多在朋友面前練唱歌、跳舞,聆聽他人的評語」。

■《奮青樂與路》

日期及時間:9月8至10日晚上8:00、9月10日下午3:00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500、$330、$160、$100
購票方法:(網上)www.urbtix.hk、(信用卡)2111 5999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musicalsingout
查詢:5936 8303

備註:6歲以下恕不招待

文:李樂嘉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赴考前父冒雨換車胎 難忘無私付出 森美:發憤全因好爸媽

【明報專訊】大家從電台、電視節目及司儀工作上認識的森美,是個口才了得、頭腦靈活又懂搞笑的主持人;現實中他卻絕少公開家庭生活,直到去年開始為《HappyPaMa教得樂》撰寫專欄,裏面經常提及自己的教仔心得以及與子女相處點滴,才令人醒覺這位大男孩原來已當上爸爸十多年了。

專欄是一扇窗,讀者可以透過這小小的窗框認識森美的另一面。他打開心窗說亮話,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啟發讀者;另一方面,他也期望以文字留住與孩子的相處點滴。

pama_2017-07-26_a1

森美與太太育有14歲長子及10歲女兒,從前因為家人並不喜歡常常被提及,才較少公開。直至近年他開始踏足親子界,撰寫親子專欄,「父親」的身分才更鮮明,不過他坦言現在又有點後悔。

「我以為孩子長大了,便不用再那麼封閉,原來未必。最近我跟別人說兒子將到英國留學,於是人人見到他便問:『你要去英國嗎?』他便覺得很煩。因為寫文章時,有時重點未必是放在某一事情上,可是人們看上去卻偏重於某着眼點,例如我說他由中二到英國跳班念中四,人人便覺得他好叻,『嘩,跳班喎!』其實他的年紀升中三或中四也可以,但大家卻因為放錯着眼點而簇擁着他。」

平日為不同報章撰寫專欄,近年亦有出書,但森美說孩子從來沒有看他的文章,「其實我在家已是一個『講古佬』,我會跟他們說很多道理。兒子在小學時,問我可否給他看我的文章,當時我說他未適合看,因為很多內容,以他的年紀未必明白。我一直都想把這些文章留待他們長大後閱讀,那時他便會明白,啊,原來自己爸爸是信那一套的」。

與孩子做朋友 洗脫責備「污點」

森美今年結集本刊的親子專欄「森底話」,於書展推出《提早和孩子做朋友》,他說希望和孩子做朋友,竟然是想洗脫責備他們的「污點」。「我跟他們做朋友,例如上網看到好的文章,會叫他們一同看;我也會教他們一些生活常識,和他們常談天。但我一樣會罵仔女,例如他們做錯事,會告訴他們嚴重性,要他們明白為何我那麼憤怒,又會罰他們不准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例如打機。」

從錯誤中改善中英文教育

森美指女兒曾向他表示想跟爸爸一樣將來做DJ,「我是典型父母,最不希望兒女做自己那一行!於是我對她說,你可以做,只要你畀心機讀書,考得醫科後便可以再做DJ。」
森美指女兒曾向他表示想跟爸爸一樣將來做DJ,「我是典型父母,最不希望兒女做自己那一行!於是我對她說,你可以做,只要你畀心機讀書,考得醫科後便可以再做DJ。」

森美說兒子這個年紀開始自我,喜歡自由,認為自由是人生中最美的事,一旦被剝削,他就要花時間解釋為何要這樣做。「即使和孩子做朋友,也要他們懂得家規。我的家規是手機一定不能拿進房間。因為手機娛樂那麼多,在客廳,我還能知道他們在看什麼,但一拿進房,他們就可以為此而不睡覺,也可隨便瀏覽各種娛樂遊戲,我就再也管不來。」

森美自言是個傳統型父親,自己也是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初為人父時,我看很多有關教養的書籍,例如《哈佛女孩劉亦婷》,或者一些早期教育的書。漸漸會覺得,外國的教育很美好,例如德國不可讓孩子在六歲前寫字,我覺得很正確!因為硬要他們認字,會減低其創造力。我在早期偏於教兒子英文,令他對中文興趣大減,到現在也很少看中文書。所以到女兒出生,我就盡量保持中、英文平衡地教她,雖然她還是比較喜歡看英文書,全套Harry Potter已看過幾遍。」

森美也是個支持全人發展的父親,希望子女不止偏重讀書,而是在學業、音樂、運動等各方面,都應該做好。「我自己也是一樣,當年玩劍擊,我不是要入到港隊,拿過獎牌已經很滿足。人生毋須每件事都強迫自己去到最頂峰,我相信的是勤力和堅毅。」

感激父母為入學奔走 用心讀書

森美小一開始在聖方濟愛德小學念書,初中升讀聖士提反書院,中三插班入讀喇沙書院,及後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森美念的都是不少家長趨之若鶩的名校,但他長大後才發現,原來自己自小有專注力不足,那麼多年來,是如何考得好成績呢?原來其父母在他成長中的付出,就是令他努力讀書的最大推動力。

「小時候家住葵涌,為什麼去到石硤尾讀書?升小學前,只記得媽媽帶我去不同學校考試,她並不是讀書人,只是聽別人說哪間好,便帶我去考。當時年紀太小,沒有問媽媽為什麼要考學校,我也不記得自己考不考到,應該是在waiting list吧,我只知道她後來走到校務處求校長收我。到了中學選校,仍然是媽媽替我選,當時我們樓下有間五金舖,老闆的兒子是牙醫,媽媽問他兒子在哪兒讀書,老闆說是聖士提反,又說可以寄宿,於是便跨網替我選了這間學校,又幸運地給我派了進去。當年爸爸月薪9000元,要花近2000元給我寄宿,那時候,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家庭為我的付出,所以從中一開始,我就很努力讀書,中一那年更是成績最好的一年,考得全級十幾名。」

父冒雨下車一幕 如港版《背影》

森美努力讀書,是要回報父母的付出,這個恩,他一直銘記於心。「始終在赤柱上學太遠,加上龐大支出,中二時我已經開始考九龍區的學校,希望插班。記得當時爸爸兼職的士司機,當年喇沙插班考生需要在不同日子考中、英、數三科,考英文的那天,爸爸載我由赤柱到九龍城,當天非常大雨,的士卻在半路突然爆胎,爸爸用一個大膠袋蓋着頭,冒雨下車推着車胎去換。那個時候我還未會感動,還覺得考到就讀,考不到便算,最後也無法應試。可是最後考少了英文一科卻獲取錄。我長大後回想,爸爸冒雨下車的那一刻,可以媲美朱自清的《背影》。」

森美說他沒有「特異功能」,即沒有一項運動或技能特別標青,又指喇沙不會因為學生運動出眾而考慮作取錄條件之一,「我打排球最叻,但我在喇沙也沒有打過排球。現在回想,能夠順利入讀不是奇蹟是什麼?」

「遊魂」難集中 將勤補拙取佳績

他指自己經常「遊魂」,難以集中,但願意將勤補拙,中五那年打從12月開始,便過着每天放學後便溫書、每晚都溫習到晚上十一二時的生活,到了A-Level時,每天更長駐圖書館,「別人三小時便讀完三課,我要三小時才讀完一課」。他發覺自己聆聽時記憶較好,以前會用錄音帶把課文錄起來再播放,那麼便更容易入腦。「我很希望把自己的讀書方法整理起來出一本書,因為不少家長都問我有沒有讀書方法,他們對子女成績都非常緊張,看見小朋友在發呆又不能集中精神,束手無策時會感到非常無助。」不過他坦言家長覺得焦急,是因為大家仍然相信讀書不成會很痛苦,「其實讀得好也不能保證一定成功,只是我希望把我的經驗和方法告訴他們,讓他們不要太擔心」。

文︰顏燕雯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