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戲曲藝術 培育演藝、音樂、管理生力軍

Job_2015-09-11_b1戲曲藝術並非「老餅」!「讀番書」的蔡蔚珊及學習二胡多年的佘嘉樂,從修讀戲曲藝術相關學位課程的過程中,堅定了入行的決心,已分別計劃日後從事藝術行政管理及教育工作,憑所學和經驗傳承這門傳統藝術下去。

同是香港演藝學院 (下稱演藝)「戲曲藝術學士 (榮譽) 學位」課程學員的蔡蔚珊 (Mitche) 及佘嘉樂,前者源於對粵劇的鍾愛,後者卻是誤打誤撞下入讀,兩人卻在學習戲曲藝術的過程中,不約而同領略到箇中的「苦」與「樂」。

Mitche (主修粵劇表演)

個人背景﹕
英國倫敦大學語言學系畢業生。自小唸國際學校卻對粵劇情有所鍾,12 歲起便學習粵劇,反串小生,加入千連芯青少年粵劇團,師承著名粵劇大老倌文千歲、梁少芯,得知演藝開辦全港首個相關學士學位課程,便即時報讀。

學習「苦」與「樂」
雖說已有一定的粵劇底子,但基本功仍欠紮實,一字馬、拉筋、落腰、翻身等都需苦練,才能表演得揮灑自如;由於中文根基欠佳,每次面對新劇本、新曲詞必須尋求老師及同學的協助,以了解箇中意思及如何分句,猶幸日子有功,現在已改善了不少。「樂」在於學習一門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即使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也樂於面對及克服。

事業目標﹕
隨着油麻地戲院、高山劇場、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等表演場地相繼啟用,有利本地粵劇的發展。她希望能憑所學,結合語言學與粵劇兩門知識,能勝任藝術行政管理有關工作,向市民及旅客推廣粵劇藝術,實踐全民教育之使命。

佘嘉樂 (主修粵劇音樂)

個人背景﹕
學習了二胡多年,本投考演藝音樂學院,但在學院代表的建議下,入讀粵曲課程,不諱言對戲曲藝術零認知且感抗拒,卻從學習的過程中,領略出趣味之餘,更愈讀愈起勁,修畢深造文憑後,現正修讀相關學士學位課程。

學習「苦」與「樂」﹕
「苦」在於粵劇音樂創作非易事,基於演繹不同的劇情內容、氣氛及風格,所採用的樂器和個別的演奏組合有所不同。「樂」在於修讀課程過程中愛上了唱粵曲,若有機會也會嘗試其他崗位,發揮個人潛能;另外,每次演出,能得到家人及觀眾的支持,令他大感鼓舞。

事業目標﹕
希望能任職演藝,執起教鞭,為業界培育新血;同時有感傳統粵劇音樂旋律較難吸引年輕觀眾,故希望在創作方面,滲入流行曲元素,以啟發中、小學生對欣賞戲曲藝術的興趣。

提升軟硬件配套 培育中國戲曲人才

作為廣東地區主要戲曲劇種的粵劇,於 2009 年被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擁有舉足輕重的藝術文化地位。近數年政府投放了不少資源在發展粵劇上,如增建表演場地、定立「粵劇日」、康文署舉辦免費粵劇表演活動等,不過,要全力保存、推廣及發展粵劇藝術,硬件設施以外,軟件的人才配套亦同樣重要。

為培育中國戲曲人才及提升業界人士的學術水平,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院長毛俊輝博士稱,學院早於 1999 年開辦相關課程,提供兼讀制文憑/深造文憑 (粵劇) 課程,至 2013 年才開辦 4 年制「戲曲藝術學士 (榮譽) 學位」課程。

他續稱,上述課程分為粵劇表演及粵劇音樂兩個主修範疇,並加入中西及其他不同元素,包括修讀人文學科,以及中樂、中國戲曲、西方音樂及表演理論及現代舞台管理等,同時鼓勵學員多作學術研究及到外地交流,以培養他們的嶄新思維,從而拓闊個人的藝術眼界。

累積演出經驗 勝任演藝、教育不同崗位

學員更可積極參與演藝於數年前成立的演藝青年粵劇團,透過演出和音樂伴奏累積更多實戰經驗,有助提升臨場表演能力。

畢業生可考慮投身演員、樂師、作曲家、樂團領導、舞台製作設計師、編劇、劇團行政人員、藝術行政人員、戲曲展覽策展人、教師、研究助理等行列。以從事教育工作為例,粵劇課題已列入新高中課程之中,令學校對相關人才的需求也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