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學苑1/4學員「不自豪」 要求極高不快樂 情意教育助開懷

「1+1」親子小組會透過圖畫及泥膠讓家長及學員表達對對方的想法。(資優教育學苑提供)
「1+1」親子小組會透過圖畫及泥膠讓家長及學員表達對對方的想法。(資優教育學苑提供)

【明報專訊】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稱,資優生較一般學生更易出現情緒問題,該機構今年訪問500名學員及校友,發現多達25%學員及近四成校友自評「沒有任何感到最自豪的成就」。該機構指資優生對自我要求極高,即使取得非一般的獎學金,也認為「很平常、不夠勁」,較少欣賞自己,普遍來說並不快樂,學苑遂於去年起推行情意教育,增強學生抗逆力及改善心理質素,也讓學生家長更明白子女。

「不欣賞自己,怎會開心?」

資優教育學苑3月委託中文大學訪問302名中學學員及199名校友,發現有5.8%受訪校友在中學文憑試考獲5科5**或以上成績,較全港平均數字0.1%為高,另亦分別有逾六成及逾八成學員及校友曾得校內或校外獎學金。該機構研究經理馮子豪稱,學員及校友都是「非常叻」的學生,但最後「竟有」25%學員及近四成校友指他們沒自豪成就,「不欣賞自己,怎會開心?」

另外,研究又顯示八成中學學員及六成校友指學苑課程有助提升相關學科的知識,不過,只有四成人認為課程有助改善社交及溝通能力,反映學苑要加強學生於後者的訓練。

處境訓練學解難

學苑一直留意到資優生的情緒及社交問題,但以往欠缺有系統的訓練課程,遂於在去年10月推出「1+1」親子小組活動,教導學生創意解難能力,學生可透過不同個案了解不同處境及某些人遇到的問題,最後與組員共同商議解決方法。去年曾參與「1+1」的學生徐子晴說,未參與課程前,自己不時會發脾氣或不開心,但參與課程後,懂得開解自己及告訴自己「其實件事也不是那麼壞」,令她受情緒困擾的次數減少。

院長:部分資優生社交能力稍遜

吳大琪說,部分數理能力強的資優生,在與人溝通或社交方面能力稍遜,例如曾有一名熱愛化學的學員,經常抱着沉甸甸的化學書,更將家中浴室變成實驗室,眼中只有化學,與人溝通時亦不會站在別人角度思考,說話易傷人,師長只好不斷提醒,但要走出「舒適區」,仍要靠學員走出第一步。

吳說,資優生活在自己世界不是問題,但會多提點他們「間中走番出來」與社會接觸。近年學童輕生情况惹關注,吳大琪指出,資優生容易受情緒困擾,亦曾有學員自殺或自殘,當中不乏學業非常頂級者。吳認為情意教育需由小做起,他又希望政府多投放資源在所有學生的情意教育,令他們更了解及懂得欣賞自己。

2016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