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掉餐廳轉研數碼膜 初創老闆:創業要能冒險

【明報專訊】「打工是以時間計算回報,如果你喜歡這種付出多少、收穫多少的模式,就去打工,無問題;但創業的人喜歡計算『效率』,例如我用一年時間鑽研一項產品,這一年間完全沒有收入,但我下一年卻(可能)掙到別人用10年時間才能掙取的回報。」Toby自言是個喜歡計算效率的人,但曾經創業失敗的他亦特別提醒:「成果不一定像你所預計,所以選擇創業的人要能承受風險。」

位於大埔的香港科學園(圖)提供不同的資助計劃予初創企業,Toby的公司亦是受資助對象之一。

「創業前先打工」 體驗職場壓力

公司位於香港科學園,原本家住西九龍的Toby於3年前搬到大埔,每天步行上班,「創業的人最重要是全身投入(事業),不要給自己有偷懶的餘地。我每天早上7時回到公司,有時晚上11時多才離開……即使下班,都在想公司的事」。他說公司設於科學園也有好處,附近沒有太多娛樂設施,可專心工作。科學園設有「科技創業培育計劃(Incu-Tech)」,為科技範疇的初創公司提供3年資助,Toby的公司現為該計劃的資助對象,「租金、水電煤都毋須自己支付,甚至有時會撥資源給我們聘請實習生。現時的創業環境比我最初投身社會時好,政府也不時設基金贊助年輕人創業,門檻並不高」。支援計劃多,不少大學生剛畢業便選擇創業,對此Toby有所保留,「我建議先工作幾年,因為創業面對的壓力必定比『打份工』大得多。若你不先體驗職場的辛苦,貿然創業,可能會低估其中的壓力」。

Toby 1998年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2016年創立Film Players Limited,研發智能數碼膜,能調校顯示顏色,可貼在玻璃窗上代替窗簾,「其實(數碼膜)就是液晶顯示器(LCD)技術,都是與化學相關,所以我算是做回『老本行』」。他當時想到「以智能數碼膜代替窗簾」的概念,原因是市場較少同類產品,「產品的『競爭者』是傳統窗簾,我們要說服客戶,智能數碼膜較窗簾更有優勢,例如清潔過程方便、可選擇顯示圖案」。經營創科公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經營第二年(2017年)客戶只得三數個,加上產品意念較新,如何說服客戶接受也是挑戰,「例如想向學校推介,就會強調數碼膜的時間功能由電腦統一顯示,方便考試,毋須每間課室都要校準時鐘」。

用家把智能數碼膜貼在窗上後,就能調校數碼膜的顯示顏色及圖案,代替窗簾遮擋陽光。

「能否做得比你好?」 打工仔轉做老闆

創業前先打工體驗職場壓力,是Toby的經驗之談。他大學畢業後參加了韓國Samsung的海外見習生計劃,在當地工作3年,「因為不懂韓文,又是新人,時常被當地的『前輩』(資歷深的員工)欺負」。由於語言不通又沒有太多娛樂,令他能專心工作,學習當地的LCD技術。回港後,Toby加入研發LCD的初創企業,「工作了幾個月,不禁想,若是我自己做(老闆),能不能比你做得更好?我想所有創業者打工時都會有類似的想法」,最後他把想法付諸實行,開設LCD工廠。靠着工廠賺取的資金,Toby繼續其創業路,2003年起他輾轉投資過餐廳、髮型屋等,有的賺錢,有的虧損,但最終都因利潤不理想,或有感市場競爭漸大而結束營運。

談到過去創業成功和失敗的例子,Toby認為可藉失敗累積經驗,也不能總是回想過往的成功,創業者應抱「相信自己下一個(企業)會更成功」的心態。

回望失敗與成功的創業經歷,Toby保持樂觀,認為每次創業的經歷都有得着,累積到人脈和管理技巧,學會思考大環境因素,「2007、2008年時投資開設網上洗衣舖,當時覺得意念很好,但實行時才發現未有考慮到科技配套。那時還未有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件,客戶要透過電郵落單,過程不夠快捷,最終只能結業」。他又在2012年開設西班牙餐廳,緣起是之前創業時結識到一些西班牙廚師,餐廳業務終在2016年結束,其時餐廳數量達5間。「始終餐飲不是自己最熟悉的『老本行』,管理營運時會面對許多問題,例如廚師們未必肯服從你的指示。」Toby也因此決定重回「老本行」,研發智能數碼膜,同年成立Film Players Limited。

網絡科技發達 籲創業放眼世界

由創業到創科16年,Toby鼓勵年輕創業者放眼世界,別把自己局限在香港,「昔日香港有轉口港的優勢,其他國家經香港與內地做貿易,我們能從中得益,但現在網絡方便,加上內地物流業發達,香港(創業者)是時候思考新的發展方向」。創業類型繁多,餐飲、服飾,以至「密室逃脫」等,「我們的經營方式不同,如『密室逃脫』是外國引入的意念,並非獨創,市場大但可以預見同類競爭者會愈來愈多,因為只要有資金,誰都可以加入戰場」。作為研發新產品的初創企業,Toby現時的目標是開拓更大的市場,「過去的客戶都是酒店、連鎖餐廳,早前參與了貿發局的『香港家庭用品展』,也有不同市民參觀我們的展攤,或能吸引一些『散客』」。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58期](2019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