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仔爸返工媽拒倒模育兒 公園弄污雙手 即興欣賞汽車零件

湊仔爸阿樂(左)自小遭母親嚴格控制學習生活,返工媽Cindy(右)則在自由探索中成長,兩人取用不同路徑向同一方向走,意識到當中的差異,令他們今日選擇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一步是滿足其好奇心。(黃志東攝)
湊仔爸阿樂(左)自小遭母親嚴格控制學習生活,返工媽Cindy(右)則在自由探索中成長,兩人取用不同路徑向同一方向走,意識到當中的差異,令他們今日選擇讓孩子自由發展,第一步是滿足其好奇心。(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家長不是要lead(領導)孩子,而是要與孩子一起成長」,阿樂和Cindy異口同聲地說。爸爸阿樂為了抽更多時間陪伴兒子,辭掉大專教職,每天與兒子穿梭公園街道,是名副其實的「湊仔爸」;媽媽Cindy則是「返工媽」,把握放工和放假的時間陪伴孩子。他們不求兒子成龍,但求兒子成為一個對世界有熱情的「好人」。

夫妻皆教師 見證制度框住學生

阿樂曾任教中小學和大專,Cindy現時則於大專任教,但眼見本港教育千瘡百孔,家長和孩子都被制度框着,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在小學任教時,每天也見證着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孩子」,阿樂說。為了不讓兒子成為「default」(預設)孩子,他們自行研究教育學說,又修讀蒙特梭利課程,盼能助孩子自然地發揮獨有的能力,早前還開設facebook專頁「湊仔爸與返工媽」,與其他家長交流分享。

他們的專頁自去年年底成立,最多讚好的是一張「理想與現實」的圖,理想中的孩子在1歲時有大人陪伴,但現實中的孩子卻要拿着書本閱讀;至4歲時,理想中的孩子在玩積木,現實中的則應付功課、被家人送往補習……阿樂認為,香港人很怕做異類,「但家長要做的,是按小朋友的興趣發展」。他們的兒子阿豬現時兩歲多,夫婦倆不求兒子將來飛黃騰達,只求他開心、好人、懂得思考,「我見到有些小朋友,兩歲便懂得唱畢全首歌,還懂得背誦A至Z,但阿豬現在不懂的啊,即使聽歌,也是我們聽什麼他聽什麼,如前陣子他很愛聽林子祥(的歌),現在則喜愛節拍強勁的,一邊聽身體一邊打拍子」,Cindy說。

子看蟲摸石小孩跟隨 家長怪責

到遊樂場玩,你可能會想起滑梯、鞦韆,但阿豬在公園玩的,卻遠多於此。阿樂每天也會帶阿豬逛街,「我們會隨孩子玩,他愛看葉子、小蟲、花朵,甚至在草地上觀察石頭也可,我們便在旁邊解說,只要他那刻感興趣的,我們都會一起駐足細看。」有時候,阿豬也會吸引其他小朋友和他一起摸石頭、看落葉,「有些家長會怪責我們,為何讓孩子這樣做,弄得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做,弄污雙手,但其實有些小朋友對一草一木都很感興趣的,和平共處有何不可?」除了公園,街上的林林總總也能吸引阿豬的眼球,有次他們本已計劃好行程,但阿豬途中被一輛車頭蓋掀起、師傅維修中的汽車吸引,「也許他沒看過車子的零件吧,專心地欣賞了半小時」,這對父母當時決定讓孩子滿足求知慾。

滿足求知慾 培養自學

Cindy憶述,一次乘搭巴士時,看見有母親不斷考核兒子,如「12+59等於多少?」那小孩顯得極不情願,「其實那趟車程也不是很長,休息一下不可以嗎?」她指有些對小朋友的傷害,家長是不自覺的,過度壓迫會削弱孩子的解難能力,阿樂便是好例子。

爸爸小時壓力大 解難遜媽媽

阿樂的媽媽從小非常着緊他的學業成績,他到公園玩也要一個星期前申請,生活就只有做功課和溫習;Cindy則相對自由,父母從事手工藝行業,講求靈活拼湊,平日容許她做手工、閒着無事發夢。Cindy說,未知是否與成長背景有關,處理突發事件時,她總能較阿樂快一步想到紓緩方法,如在一個黑雨天,家中數個地方滲水,滲水速度很快,水桶不消一會兒又注滿了水,當時已屆夜深,如睡着又換不了水桶,便會導致水浸。正當阿樂思索解決方法之際,Cindy已想到利用膠文件夾和膠紙製成「引水道」,把滴水引至洗手盆,漏水問題暫得紓緩。

她認為,學校再非知識的唯一或主要來源,很多知識也能從網絡世界找到,父母當務之要是培養孩子自學,引導其追求知識,將令孩子受用一生。

明報記者 黃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