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EN學童音樂老師 獨臂琴手 生命燃亮生命

Adrian天生沒有右手掌,但戴上了特製臂帶,加上不斷地練習,終使他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現在更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SEN學童學音樂。(圖﹕黃志東)
Adrian天生沒有右手掌,但戴上了特製臂帶,加上不斷地練習,終使他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現在更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SEN學童學音樂。(圖﹕黃志東)

【明報專訊】世界知名音樂學院畢業生、哈佛大學碩士生、冬季奧運開幕禮演出嘉賓……聽到這些名銜,你大概以為此人應該是出身自音樂世家、得天獨厚的天才。事實是,殷兆基(Adrian Anantawan)天生沒有右手掌,加上語言發展遲緩,小時候想吹牧童笛也有心無力。

不過,他拒絕畫地為牢,在苦練下學成小提琴。如今,他以過來人的經歷和知識,鼓勵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挑戰別人眼中的不可能。他以網上常流傳的圖畫來解釋﹕三個身高不同的小孩,在接受不同程度的幫助下都能看出相同的風景,「這才是公平(equity)。如果你無視他們的差異,給予同等的資源,只是做到平等(equality),未能真正幫助他們」。

要奏出動人樂章,Adrian需要一把小提琴、一支琴弓,還有一條特製臂帶。33歲的Adrian是中泰混血兒,在加拿大長大,天生右手殘障,只有半截手臂。缺少了手掌,自然無法以手指握弓,但套上了塑膠臂帶,一樣能把小提琴拉響。

突破害羞 借樂抒情

對於媽媽Maria來說,兒子是否成為頂尖的小提琴家並非最重要,更令她高興的,是見到小提琴令兒子變得自信、快樂。(圖﹕黃志東)
對於媽媽Maria來說,兒子是否成為頂尖的小提琴家並非最重要,更令她高興的,是見到小提琴令兒子變得自信、快樂。(圖﹕黃志東)

這套裝備伴隨了他超過20年,Adrian早在9歲時已經接觸小提琴,當時他讀小學四年級,學校要求每名同學都要學習一種樂器。同學們紛紛吹起牧童笛,Adrian無法按到笛上所有孔,老師體恤他的特殊需要,容許他只做聽眾或唱歌,Adrian卻選擇突破自己,「吹不到牧童笛,便去嘗試其他樂器,這是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我還試過敲擊樂、吹小號、彈琴等等」。

終於,他發現自己最喜歡小提琴,一來音色優美,二來能表現豐富情感,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兼且個性害羞的他來說,這一點格外重要,「我喜歡音樂,因為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去與人溝通,透過演奏,我較容易表達到情緒」。即使少了半隻手,也無阻他學小提琴的決心,「當確定了興趣後,便不再有任何猶豫,而是要想方法把它學好」。

追求進步的背後,少不了一番苦功,Adrian分享說,他勤練小提琴之餘,也花了不少時間去觀摩別人的演出,如聽老師演奏或錄音帶等。訓練出一雙靈敏的耳朵後,就能分辨聲音的細微變化,「學音樂跟學語言一樣,起步時都是要多聽,以模仿為主,之後便知道要怎樣控制樂器,去發出一個好的聲音」。

在媽媽Maria眼中,讓兒子拉小提琴的原因很簡單,「以前我對樂器沒太大認識,誤以為小提琴不着重手部動作,只要固定好琴弓,上下拉動就可以」。但實際上,一般人拉小提琴時,常常要運用到手腕和手指,令琴弓轉動、改變琴弓的角度等。起初Adrian根本做不來,媽媽便陪他上堂,站在旁邊幫他控制琴弓。直至約一年後,Adrian在老師引導下,領略出一套獨門方法,用手臂就能控制琴弓。轉弓、換角度等細微動作,再也難不倒他。

指揮嘉許眼神 令母難忘

Adrian三年前已曾訪港,跟香港青少年管弦樂團攜手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Adrian三年前已曾訪港,跟香港青少年管弦樂團攜手演出。(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除了技巧變得純熟外,媽媽亦見證了小提琴如何塑造兒子的性格,「最重要是建立了自信心,因為在演奏的時候,大家的焦點都是音樂,沒有人會留意他的手有否殘障」。同時,內向的Adrian也學會與人相處,「與身邊人有了共同的話題,便會主動聊天,更結識了些一起成長、一輩子的好友」。

不過,當時Maria仍沒想過兒子會成為專業的小提琴家,直到一次公開演出,才改變了她的想法,「平日他獨自在家練習,我不知他拉得算不算好。那天聽到他和其他小朋友一同演奏,我才知道他沒有落後,甚至有不俗的水平」。那次演出後,指揮跟她四目交投了一下,「好像在說:『你看他可以做得多好』,這一幕,我深深記在腦海裏,到現在仍然非常清晰」。

對於這場表演,Adrian同樣印象深刻,「我才10歲,人生中第一次跟一班小朋友一起,向着公眾演奏,我仍記得演出前有多緊張」。在往後的日子,Adrian迎來了更多畢生難忘的事情:他很快成為古典音樂界的明日之星,入選了加拿大青年交響樂團,然後獲得全額獎學金,入讀音樂名校——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繼而獲兩名世界級小提琴家賞識,跟隨他們學習。後來,他在美國白宮舉行獨奏會,又擔任溫哥華冬季奧運開幕禮的特別嘉賓。

教學如演奏 「為人製造難忘回憶」

一把小提琴,為Adrian帶來許多不平凡經歷,但他並未滿足於此。正因自己透過音樂重拾信心、找到人生方向,他決定投身於音樂教育,「每個小朋友都應該得到機會,去追求喜歡的事物,我希望結合個人經驗和知識,讓他們享受演奏的樂趣」。在哈佛大學完成學業,取得教育碩士的資格,他自2009年起走訪美加多間學校和醫院,成為SEN學童的音樂老師。身兼音樂家和老師,Adrian覺得兩個角色很相似,「其實演奏或教音樂,都是在為人製造難忘的回憶」。

談到教導SEN學童,Adrian也有一套見解,他向記者展示一幅常在網上流傳的圖畫:三個小朋友站在圍牆前,最矮的孩子有兩個木箱墊腳,中間的孩子有一個,最高的孩子則毋須木箱,結果三人的視線都越過圍牆,看到同一片風景,「這才是公平(equity)。如果你無視他們的差異,給予同等的資源,只是做到平等(equality),未能真正幫助他們」。

正如當日有技工為他製作了臂帶,Adrian才能踏上音樂之路,今日他做的事如出一轍,「SEN學童的確有額外需要,你不能視他們為普通學生,用一模一樣的教學方法、資源來對待他們。我要做的,是給他們找來輔助工具,並設計合適的課程,推動他們學音樂」。

文﹕李樂嘉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曾躲廁所苦讀 終成物理治療師 讀障無阻有志者追夢

Thomas在會考和高考花了很多工夫,才能在兩科語文科取得及格成績,升讀理大物理治療系。
Thomas在會考和高考花了很多工夫,才能在兩科語文科取得及格成績,升讀理大物理治療系。

【明報專訊】當得知孩子患有學習障礙,家長難免忐忑不安,擔心他們讀書不成,未來的路也變得難行。兩名患有讀寫障礙的青年,他們小時候連字的左右也分不清,默書經常零蛋,一個在中學時慘被踢出校;另一個把書桌搬入廁所,希望自己專心讀書。誰會想到他們長大後會成為物理治療師和飛機工程人員。他們的經歷告訴大家,即使是有學習困難的孩子,一樣能達成夢想,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今年26歲的麥卓恆(Thomas)任職公立醫院物理治療師,自小喜歡科學、想從事醫療行業的他,可說已經圓夢,可是這條路,一路走來毫不順遂。Thomas小一時證實患有讀寫障礙,常把字的左右掉轉,看文章時又會跳行,「由於錯字太多,中英文考試從不及格,默書包保零分。只有數學科不需寫字而拿到高分」。

回想起小學坐在燈掣下上課,Thomas笑言,自己的視線跟黑板是呈水平,「到底老師想我看什麼?」
回想起小學坐在燈掣下上課,Thomas笑言,自己的視線跟黑板是呈水平,「到底老師想我看什麼?」

中英肥佬 被罰課室外上課

相比分數,別人的誤解對Thomas打擊更大,「分數本身是個數字,對小朋友是沒意思的,但老師見我成績差,叫我坐在班房邊旁燈掣下方或課室門外上課,說是令我專心,但我連黑板都看不到。做不好功課時,又要我放學後罰企,老師放工我也未放學」。直至小四,他轉到一間程度較淺的學校就讀,情况才好轉,「新學校老師不時鼓勵我,說及格三次就有獎勵,我開始有動力讀書」。

不過,升中後挑戰更大,中英文成績不及格居多,面對公開試,自己和老師都失去信心,「中三時老師說,語文不達標就升不到大學,不如早點去學維修升降機吧!我真的去了報維修課程,中五又報一次,但其實想做醫療工作」。

將勤補拙 會考中文獲B

雖然有讀寫障礙,但Thomas積極樂天的個性,令他勇於解決困難。
雖然有讀寫障礙,但Thomas積極樂天的個性,令他勇於解決困難。

在會考和高考前,Thomas決心放手一博,「放輕理科,全力溫習中英文,因為這兩科不及格就不能升學」。以中文科為例,他交了50多篇作文給老師批改,「勤力是最基本的,知道弱項是什麼就去操練。寫作過程中,我掌握到作者鋪排情節的手法、句子背後帶出的意思,對閱讀理解都有幫助」。結果他會考中文科考獲B級,高考也有D級,加上其他科成績不俗,成功升讀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系,最後成為物理治療師。

他笑言,讀寫障礙的影響仍然存在,「物理治療相關知識,如神經和解剖學,深奧之餘,還要是拉丁文。我便用熒光筆將內容分門別類,讀書又會讀出聲,方便記入腦」。他深信,面對學習障礙,最重要是積極找解決方法,「我當年讀到一篇文章,說在廁所不易分心,記東西最入腦,便自掏腰包去買香薰,搬小桌子入廁所,溫兩小時後出來『抖氣』。這未必有用,但你要肯去試,才會找到辦法幫自己」。

跟Thomas一樣,28歲的飛機工程人員霍逸軒(Hank)小一時接受評估,證實患有讀寫障礙,「我覺得中文字很複雜,默書前不停抄課文,總算應付到,但作文沒有範圍,不能事先溫好,一寫作時就記不起字是怎樣寫」。中學的中文科更是長期不及格,「有作文、實用文,以及完全無法理解的文言文,根本讀不來」。

自小熱愛汽車的Hank,最終從事飛機維修,組裝零件、觀察運作情况,一樣富有挑戰性。
自小熱愛汽車的Hank,最終從事飛機維修,組裝零件、觀察運作情况,一樣富有挑戰性。

被踢出校 踏上維修飛機路

Hank表示,飛機安全十分重要,檢查和維修期間都絕不能鬆懈。
Hank表示,飛機安全十分重要,檢查和維修期間都絕不能鬆懈。

中四時,老師明言因Hank成績欠佳,故要被踢出校,想不到這卻是人生轉捩點。他往美國升讀高中,校方讓他自行選科,他選讀最感興趣的汽車維修,「我從小很愛汽車,常常上爸爸的車研究,但整個中學階段都沒發揮這潛能。去到美國,老師教我拆掉汽車所有零件,逐一檢查,頓時得心應手」。回流香港後,他再報讀汽車維修文憑課程,學砌車和組裝零件,雖然要背理論,但考試以填充和選擇題為主,他就可以輕鬆過關了。

畢業後遇上飛機維修公司招聘,本來醉心汽車的他決定一試,「飛機的部件更多,可以近距離接觸這麼大的飛機,很有挑戰性。當飛機有少許不尋常,我便要逐個部件去測試,分析問題所在」。做過幾年學徒和維修員,近年他負責觀察飛機狀况,如果有需要維修,就會在工程師及維修員之間協調,促進溝通。

去美國讀高中,雖然只得一年時間,但已令Hank(中)找到人生方向。
去美國讀高中,雖然只得一年時間,但已令Hank(中)找到人生方向。

每日要處理的文件不少,再遇文字,Hank已不會叫苦連天,「畢竟是理想職業,便有信心克服困難,日後也可能去考工程師牌照」。因此他鼓勵有學習障礙的學童,在學業上,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自我認識、發掘興趣,未來自然會行上合適的路」。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開墾共融土壤 溝通無界限 聾健學生栽種無障職場

【明報專訊】青年投身職場,少不免要與人合作,學習融入團隊。但對於弱聽或失聰人士來說,跟普通人打招呼、閒談都成問題,要做到緊密溝通,似乎難上加難。那聾人是否難以立足主流社會?香港星巴克(下稱星巴克)青年發展計劃,就帶出了另一種可能。

健聽的耀麟(左)和弱聽人士嫚芝(右)以往都沒有耕種經驗,今次參加城市學田體驗,不但吸收了耕作知識,更學習到聾健溝通的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健聽的耀麟(左)和弱聽人士嫚芝(右)以往都沒有耕種經驗,今次參加城市學田體驗,不但吸收了耕作知識,更學習到聾健溝通的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計劃的青少年,有的來自主流學校,也有聾人同學,他們一同四出參觀之餘,最特別是要合力耕種。他們出盡辦法,既學手語,又創作身體語言來溝通。結果不單農作物有收成,他們更發現,普通人和聾人之間的溝通界限,絕非牢不可破。

在「青年發展計劃」中,不論出外參觀或落田耕作,主辦方都安排了社工(左)進行手語翻譯,聾人同學要跟上進度,就容易得多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年發展計劃」中,不論出外參觀或落田耕作,主辦方都安排了社工(左)進行手語翻譯,聾人同學要跟上進度,就容易得多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職場訓練 先學共融

每次正式耕作前,組員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手語名字,增加彼此認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正式耕作前,組員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手語名字,增加彼此認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啟動的「青年發展計劃」,本身不是一個共融項目,正如星巴克市場部主管Andrew Hui表示,計劃以培訓職場技巧為主要目標。不過,青年要進入社會工作,除了要有自信和溝通能力外,也需擁有共融的精神,學習與不同人士合作。出於這理念,今年主辦方找來路德會啟聾學校(下稱啟聾學校)合作,邀請了聾人學生加入。

計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有360名主流中學生參加,學寫履歷和模擬見工,再選出30人進入第二階段。他們會聯同15名聾人學生,一起到星巴克門市參觀,聽各個部門的員工分享工作心得,包括店面設計、日常營運等,之後要分組做匯報。參觀門市期間,手語翻譯員會從旁協助,讓聾人學生明白員工的分享。分組匯報也以共融為大前提,故在約6人的小組中,最少要有一名健聽和一名聾人學生,組員要找方法促進溝通,先是互相認識,進而商量匯報內容。

在社工帶領下,健聽和聾人同學會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社工帶領下,健聽和聾人同學會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表現出色的組別將進入第三和第四階段,分別是到主辦方店舖實習一星期,以及參加「城市學田體驗」。顧名思義,城市學田體驗的參加者,將會在市區內一嘗務農滋味,一連八個周六,他們會到啟聾學校的花園,在農夫指導下栽種農作物。

對於如何跟聾人同學合力耕作,來自主流學校的中六生海耀麟,起初茫無頭緒,更試過鬧出笑話,「我初初見到聾人組員,想表示善意,說一聲『你好』,便做了揮手的動作,怎料在手語的世界裏,這是『再見』的意思」。為免再引起誤會,耀麟以書寫的方式來跟組員交流,但耕作時總不能常常拿起紙筆,於是他將說話速度放慢,方便對方讀唇,又向人請教手語的做法,例如「你好」、「謝謝」等常用字句,也有「你正在這裏做什麼?」等問句,耕種期間不時用得着。

自創手語名字 溝通無障礙

在每次開始種植之前,主辦方都會安排服務聾人的社工,帶領參加者進行破冰活動。一方面,健聽學生和聾人學生會一起玩遊戲,有助他們打成一片;另一方面,社工會教授入門的手語,又試過鼓勵健聽學生為自己名字創作手語,過程中,耀麟也增加了對手語的認知,「原來要創作一個屬於自己名字的手語,是可以從全名中抽任何一個字,再做出其手語動作,我選了個『海』字,用海浪的動作來呈現」。

不過,要完全掌握手語,沒可能在短期內成事,耀麟唯有一邊學習耕種,一邊嘗試與聾人同學交流,「耕種有很多個工序,每組要自行決定如何分工。組裏各人負責什麼步驟呢?在沒有言語輔助下,很難表達清楚」。經歷了少許「雞手鴨腳」的階段後,他自創了交流方式,例如要用咖啡渣製作有機肥料,不懂咖啡渣的手語,便指向咖啡渣,再指向自己,表示由他負責把咖啡渣弄碎。即使不是正規手語,只要組員看得明白,耕種工序就能順利進行。

參加者會嘗試不同的耕作技巧,今次耀麟和嫚芝被編排同一組,他們跟組員合力進行收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加者會嘗試不同的耕作技巧,今次耀麟和嫚芝被編排同一組,他們跟組員合力進行收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翻泥插苗建默契

落田耕種之餘,他們也要善用咖啡渣、樹葉等物料,製作肥料。(圖﹕李樂嘉)
落田耕種之餘,他們也要善用咖啡渣、樹葉等物料,製作肥料。(圖﹕李樂嘉)

耀麟表示,耕作要求組員之間必須有互助精神,否則沒可能有收成。以移苗為例,他要把泥土翻鬆,預留一個小洞穴,由組員將幼苗放進泥土裏;雙方的時間要配合得剛剛好,不可分隔過久,以免鬆了的泥土變硬,「學習耕種跟共融,兩者看上去沒什麼關係,但提供了一個契機,我們為了完成目標,一定要想方法配合和建立默契」。

共同由零學起 聽障生添自信

同樣讀中六的梁嫚芝,是來自啟聾學校的弱聽學生,她不是首次參與共融活動,卻覺得學習耕種有特別之處,能拉近和普通青少年的距離,「以前我只學過種花,種其他農作物跟種花不同,很多時需要與人合作。另外,在群體中,我一向很少主動跟人交流,但這次活動分成小組進行,人數不多,降低了溝通的難度」。

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嫚芝也曾遇上困難,「我主要靠讀唇來理解對方的說話,但會誤讀一些字詞。最簡單例子是『一』和『七』,口形是一樣的。所以我有時會請對方書寫,或將說話放慢」。 但這點難題無阻她投入耕種,「我喜歡見到農作物成長的過程,而且耕種地點在我的學校,所以我每天回校,都會去澆水和打理農作物」。

以學習耕種推動共融的另一好處,在於大部分參加者都是由零學起。不論主流學校或聾人學校的青少年,平日都甚少接觸耕種,故計劃特意安排在每次學田體驗的頭一小時,農夫都會傳授有關技巧,由播種、施肥的步驟,以至如何製作天然防蟲劑、認識各類害蟲名稱,均會一一介紹。這點也有助聾人學生提升自信,「因為一同起步,又有社工做手語翻譯及PowerPoint輔助,在學習務農知識方面,我們不易落後於普通人」嫚芝說。

在「青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健聽和聾人學生會到星巴克門市參觀,之後分組匯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健聽和聾人學生會到星巴克門市參觀,之後分組匯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計劃詳情
香港星巴克青年發展計劃
由星巴克伙拍非牟利機構「國際成就計劃」(Junior Achievement,JA)香港部舉辦,由JA聯絡全港多間中學,招募14至18歲的學生參與。計劃由4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分四個階段進行,內容包括學習求職技巧、店舖導覽、實習及城市學田體驗,表現優異參加者可晉級下一階段。
網址﹕www.starbucks.com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Uber伙「龍耳」聘聽障司機 特製手機App 閃光代聲提示接柯打

【明報專訊】聽障人士面對就業困難,部分只能從事厭惡或後勤工作。慈善機構「龍耳」早前與Uber合作,轉介聽障者做Uber司機,除協助他們擴闊就業選擇外,亦冀透過與聽障者接觸,打破市民成見。

透過「龍耳」轉介,Uber目前有約10名聽障司機。從事維修工程的曾先生自8月底開始,在工餘時間任Uber司機,至今接載逾500名乘客。曾先生3歲時發高燒後嚴重聽障,戴助聽器後可靠觀察口形與乘客溝通。Uber亦為聽障司機設計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召車,畫面會以閃燈代替聲響提示司機;而乘客亦會收到提示,得悉司機是聽障,可利用短訊與司機聯絡,以代替打電話。

Uber聽障司機可選用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傳來訂單,畫面會以閃燈取代響聲提示司機,乘客亦可以短訊與司機聯絡。(黃志東攝)
Uber聽障司機可選用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傳來訂單,畫面會以閃燈取代響聲提示司機,乘客亦可以短訊與司機聯絡。(黃志東攝)

聽障司機上陣 盼破除公眾誤解

曾先生說,起初接載乘客時亦「心大心細」,擔心與乘客溝通出問題,但透過短訊及程式接收訂單,便可免卻誤會。曾先生說,部分乘客得知他是聽障後取消訂單,「起初很不開心,但後來想通了,不應該為了一枝花放棄整個樹林,我要行出這一步」,他希望透過接載不同市民,破除公眾對聽障者的誤解,「有乘客說『咦,你弱聽㗎?你都揸到車,揸得幾唔錯喎』,我都會解釋,我和其他人一樣,有手有腳,只是聽不到」。

「龍耳」中心主任鄺浩然指出,本港約七成聾人從事後勤工作,例如包裝及清潔等,猶如「生產鏈內的一粒螺絲」,令聽障者的潛能大受限制。因此中心透過與Uber合作,為聽障者提供新就業選擇,亦希望增進健聽者及聾人的互相認識,「乘客入面可能很多是僱主,透過5分鐘、10分鐘路程,了解更多聾人的情况,將來聘請員工時不會再覺得與聾人溝通不來而不去聘請他」。

Uber司機載客取酬曾罰停牌

今年初有Uber司機被控「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及「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在道路使用車輛」罪,被罰款及停牌。根據《道路交通條例》,任何人駕駛未領有「出租汽車許可證」的私家車,以任何方式「取酬載客」,即屬違法。Uber香港區總經理佘雋知則強調,公司會支持與他們合作的司機,並為他們提供法律支援。

2016年11月23日

了解自己 主動改善情況 特殊學習需要學生就業不特殊

現時社會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簡稱SEN,即自閉症、學習障礙、專注力失調症等)關注度日漸提高,他們由過往在就業上碰壁,到現時不少僱主均樂意聘用,可見大眾對他們的情況開始有所了解。資深臨床心理學家潘麥瑞雯博士表示,患有以上病症的學生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及教育,他們同樣擁有工作能力,可以為社會發展出一分力。

麥博士在課堂上向家長講解有關自閉症學生的資訊,讓家長知道如何幫助子女。
麥博士在課堂上向家長講解有關自閉症學生的資訊,讓家長知道如何幫助子女。

自閉症學生    予人「目中無人」錯覺

自閉症學生在社交上多出現溝通困難,工作時難以與別人合作。雖然一般自閉症學生都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他們能表達自己的需求,但在社交上卻比一般人遜色。例如他們不太懂得顧及別人的反應,對於某些較少人感興趣的話題會表現得非常熱衷,例如是巴士、歷史、動物等,對於一般流行及熱門話題卻不太感興趣,或因而給人「目中無人」之感。在這情況下,他們難以從事注重溝通的工作,例如售貨員、收銀員、客戶服務助理等。而且,他們說話時不會修飾語句,往往是「直腸直肚」,在同事之間容易造成誤會,甚至影響其工作表現。

長期記憶力高 擅長重複性工作

雖然溝通能力稍遜,但自閉症學生卻精於重複性工作,加上長期記憶力高,故能勝任文書職位。潘博士分享,一位自閉症學生於會計師樓任職,平日非常勤力用心,把文件分類得井井有條,成功獲得僱主的認同,順利通過試用期。另外,潘博士表示,自閉症學生精於技術性工作,不少學生都會成為電腦技術員。以上例子可見,透過適當的教育後,自閉症學生亦能於專業範疇中出一分力。

思考模式單刀直入 仔細教導減少犯錯

由於自閉症學生思考欠靈活,潘博士建議家長及僱主應仔細教導每個工序,減低出錯機會。潘博士分享,一位自閉症學生於咖啡店任職侍應,客人每次用膳後他也會立刻替客人結帳。原來他並不知道咖啡店是一個聊天空間,以為客人來到店裡純粹是為了喝咖啡。這例子可見,自閉症學生思考不及常人靈活,所以潘博士建議家長及僱主必須仔細教導自閉症學生,幫助他們了解工作內容。

麥博士不時與自閉症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如樂施會的毅行者活動(左圖),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又安排自閉症學生出外參觀電台(右圖),過程中教導他們一些工作技能。
麥博士不時與自閉症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如樂施會的毅行者活動(左圖),幫助學生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又安排自閉症學生出外參觀電台(右圖),過程中教導他們一些工作技能。

學習障礙症學生    利用圖像聲音助工作

而學習障礙症學生對於文字解碼感到困難,難以處理文字工作。他們難以認讀字詞、串字、拼音、理解文章內容,因此,他們並不適合從事於涉及較多文字的工作,例如是教師、文員、記者、資料輸入員等。雖然,學習障礙症學生對於閱讀及書寫文字感到困難,但是他們都具有常人智商。所以這類學生可選擇從事文字以外的工作,例如是集中涉及數字的電腦技術員,同樣能夠做出成績。

相比自閉症學生,學習障礙症學生較清楚自己的問題。潘博士建議學生可向僱主透露自己的病徵,讓上司及同事多以聲音或圖像取代文字與他交流,幫助他更順利地完成工作。

專注力失調症學生  調節工作環境減少分心

專注力失調症學生集中力低、欠缺耐性,難以於辦公室工作。他們除了專注力弱,難以集中精神聽從指令,同時,不能安坐。因此,專注力失調症學生難以從事一般文職工作。反之,由於過度活躍的關係,較適合一些勞動工作,例如是房務員、速遞員、派傳單員等。這些職業並不局限於辦公室,擁有較大的空間,專注力失調症學生較能順利完成工作。

由於專注力失調症學生容易分心,潘博士建議他們可調節工作環境,以改善工作情況。例如是在辦公桌上減少擺放工作以外的東西,從而防止有外物令其分心,讓他們可專注地完成工作。
家長可主動協助 投入學業及工作

總括而言,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病情有輕重之分,其實接受適當的治療及教育後,他們同樣擁有正常的工作能力。潘博士表示,這些學生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假若情況嚴重應主動告訴僱主,讓上司及同事皆有所準備,協助他們盡快熟習工作程序,順利完成工作。另外,潘博士建議自閉症學生的家長應主動為子女提供協助,以便他們學習及就業。

改善工作情況小貼士

自閉症學生

學習障礙症學生

專注力失調症學生

僱主及家長應仔細教導他們工作上的每個程序。 學生可減少使用文字,多以圖像或聲音與僱主及同事交流。 學生應調節工作環境,減少工作時出現分心情況。

文:鄧浩強

書本樣式

sen_b01_1

sen_b01_2

 

 

手語翻譯員伴讀 聾人大學畢業 讀特殊教育 實踐共融理想

【明報專訊】苦讀3年,全港首批透過手語學習的聾人大學生之一Joyce(潘頌詩)畢業了。10年的教學助理生涯令她深切體會,融合教育下師生互不了解,為雙方添了許多痛苦,她遂於3年前報讀教育大學學位,如今終可實踐共融教學夢。

Joyce自小便想當老師,但香港聾人學校太少,令她一早放棄理想。中學畢業後她留學美國,主修數學,回港後輾轉在朋友邀請下到聾人學校任教學助理,但還是不太接受學校以口語教學為主,一年就離開。其後朋友介紹她到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任聾人研究助理,該中心與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合作,讓Joyce再次成為教學助理,在小學輔助健聽教師教學。在學校,她教學生手語,讓健聽與聾人學生能溝通,再互助幫忙。

Joyce潘頌詩(圖)是本港首批使用手語教學的聾人大學生之一,在教大主修特殊教育,本周六正式畢業。(張嘉雯攝)
Joyce潘頌詩(圖)是本港首批使用手語教學的聾人大學生之一,在教大主修特殊教育,本周六正式畢業。(張嘉雯攝)

做教學助理 曾對特教感迷失

慢慢走來,Joyce發現弱聽只是特殊教育需要 ( SEN)的一種,其餘四處跑的過度活躍症學生、活在自我世界的自閉症兒童及學習能力弱的讀寫障礙生,她無法應付。她感到沮喪,不時嚴厲訓斥學生頑皮、自我中心及懶散,但學生沒好轉,她開始自責「是否我教學方式有問題 ?」

工作6年後,她決定進修,重新了解SEN。她報讀了教大的特殊需要教育學士課程,課程為期3年,每周上課3天,每天3小時。每次上課,她也要請手語翻譯員幫忙翻譯,但若課堂上播放無字幕影片或同學間激烈討論,她看手語翻譯的難度更高,但她一一捱過,以二級一等榮譽畢業。

3年過去,Joyce由不懂得處理SEN學生,到會以「坐定定」5分鐘的遊戲幫助過度活躍學生、以社會事件教導自閉兒童要有同理心。她說,共融教學不止是大家坐在一起,更是代入學生的想法,以合適方法助他們成長。

「我們不只做低下工作」

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石美寶說,Joyce是全港首批以手語上課的聾人大學生,雖然融合教育發展還是較慢,聾人教師前景如何亦未有定論,但這是個好開始。Joyce希望透過自身故事,讓聾人知道可以實現夢想,「我們不只做低下階層工作。曾有學生告訴我想做獸醫、老師,我都鼓勵。在美國,有聾人律師、醫生,聾人絕對可以實現夢想」。

小學手口雙語教學 聾童健聽生相扶持

聾人學生讀唇會有困難,因此不少聾人學生都希望接受手語教學。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展開「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與不同中小學合作,讓聾童及健聽兒童在同一校舍下,在口語及手語並用的雙語教學模式中共同學習成長。

健聽生要學手語

Joyce任職的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是其中一間與中大合作的學校。該校在部分班別安排健聽教師與聾人教學助理協作教學,Joyce會在課堂上用手語協助教學,讓聾童對老師的話一目了然。與此同時,健聽學生亦會學習手語,以便與聾人同學溝通,亦從中了解手語文化。

學校也提供「小小翻譯員」培訓,讓健聽學生將來能用手語為聾人及同學提供手語翻譯。至於聾童或弱聽學生,亦會接受學習輔導及言語治療師定期的訓練,讓他們更投入課堂,有更好的語文能力。

明報記者 張嘉雯
2016年11月17日

讀寫障礙老師辦學 創認字方法助學童

博雅思教育中心創辦人陳卓琪(右)、簡希彤(左)手中拿着協助讀寫障礙學童記憶中文字和英文字的卡紙,兩者都是陳卓琪自創的方法。
博雅思教育中心創辦人陳卓琪(右)、簡希彤(左)手中拿着協助讀寫障礙學童記憶中文字和英文字的卡紙,兩者都是陳卓琪自創的方法。

【明報專訊】對於有讀寫障礙的人來說,一般人不大理解他們的困難,也提供不到甚麼幫助。因此,有克服了讀寫障礙的過來人決定開設教育中心,專門為這類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方法,協助他們找回自己的價值。

博雅思教育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陳卓琪擁有一個學士學位及兩個碩士學位,還有教育文憑,實在想像不到她也有讀寫障礙,並曾經因此而吃盡苦頭。陳卓琪表示,正因為自己也曾深受其苦,明白對於讀寫障礙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協助他們找到適合和有效的學習方法。

自創學習法 強化認字記憶力

該公司另一創辦人簡希彤舉例說,一般人若要記住一個英文生字,只需順序唸出那些字母,串多幾次,或者抄寫多次。但對於讀寫障礙者,這些方法卻效果不大。有讀寫障礙學童被坊間的補習社罰抄一個英文字100次,仍然無法記住那字。這是因為讀寫障礙者腦部處理文字的方式出了問題,令他們無法好像一般人那樣,對文字進行解碼和記憶,或者將(字母)讀音和文字聯繫起來。

要讓讀寫障礙者較易記住生字,就唯有繞過這個問題,借助一些圖像,協助他們記憶。陳卓琪和簡希彤展示一些協助讀寫障礙者記憶英文字的卡紙,那是根據英文字的形狀而設計,目的是將該英文字和一個圖像聯繫起來,以強化記憶。

同樣道理,要讓讀寫障礙者記憶一個中文字,她們亦會借助圖像和顏色,強化該個中文字的上下左右對比,以及突出某些小處。例如,「就」字右上角那一點,就會畫成一個發光的燈泡。「因為讀寫障礙者常會出現遺漏細節的問題,漏了一點或一畫。」簡希彤說。同時,她們還鼓勵讀寫障礙學童自己創作和寫下一句說話,來聯想到一個中文字。例如,「有」字拆開來會變成「十月」。有小朋友剛巧在10月生日,他就寫下「十月我會有很多禮物」。

以上兩個分別用來記憶英文字和中文字的方法,都是陳卓琪讀書時自創的。還有一個從美國引入的方法,則是叫小朋友用泥膠砌出英文字,同時借助觸覺和形狀,來強化記憶。

sen_2016-11-11_a2

單對單授課 每小時逾600元

簡希彤表示,有讀寫障礙問題的小學生,利用以上的方法分別記憶到大約300個中文字和300個英文字之後,就會開始自己「捉到路」,不需別人提示,也懂得運用同一套模式,聯想和記憶新接觸的中英文字。但當然,小學、初中、高中的要求有分別,在這三個階段,該公司都會教授不同的學習方法。

學費方面,若是一名導師對一名學生教授,每小時約600多元至900多元。若是一對四的小組教授,則每小時200餘元至300餘元。現時,中心共有7個全職導師及2個兼職導師。每星期到其中心上課的學生,有接近100人。此外,中心每星期還派出導師到大約30間中小學,為600多名讀寫障礙學童作小組教授。

辦講座讓家長老師認識讀障

博雅思教育中心有限公司和一間廣告公司去年在中環合作舉辦「讀寫障礙日」,透過一些特別設計的路牌和海報,讓一般人感同身受,體會讀寫障礙者的苦惱。
博雅思教育中心有限公司和一間廣告公司去年在中環合作舉辦「讀寫障礙日」,透過一些特別設計的路牌和海報,讓一般人感同身受,體會讀寫障礙者的苦惱。

至於宣傳方法,除了靠口碑之外,中心亦經常為學校老師和家長舉辦講座,協助他們認識讀寫障礙。而陳卓琪還會定期在網上電台做節目。此外,間中還會在搜尋引擎賣一些關鍵字廣告,以及在facebook賣廣告等。去年,中心還和一間廣告公司在中環合作舉辦「讀寫障礙日」,透過一些特別設計的路牌和海報,讓一般人感同身受,體會讀寫障礙者的苦惱。

今年5月,陳卓琪和簡希彤獲得香港青年協會及貿易發展局頒發「創業日傑出創業項目大獎」。10月中,該公司又在香港青年協會主辦、匯豐贊助的「匯豐青年創業大獎2016」中獲得金獎。

市場乏類似服務 未能應付需求

全港只有大約6至8間類似的機構(包括NGO和私營機構)專門服務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她們相信,這個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現時,本地中小學可以為每名確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向政府申請資助,每年最多可獲資助2.3萬元。因此,本地中小學有資源聘請「外援」協助有需要的學生。

而且,這還未計算鄰近香港的城市。現時,就有2名澳門學生和1名深圳學生,每星期來港到該中心上課。此外,曾經有一名巴基斯坦小學生的母親,在網上認識該公司後,帶同兒子飛來香港,讓後者連續14日到該中心上課,由陳卓琪親自教授。該小學生回國後至今,陳卓琪仍然透過互聯網定期為對方授課。

陳卓琪表示,這個市場絕對是供不應求,只不過導師非常有限而已。由於該中心教授的學習方法大部分都是由她自創,所以聘請導師時,即使應徵者曾修讀特殊教育課程,亦要經過她們培訓,才可以授課。

創辦人是過來人 曾吃盡苦頭

由於染色體關係,男性出現讀寫障礙的機會,比女性高得多。其實學習障礙有很多種,除了讀寫障礙外,還有數理障礙、空間感障礙、感覺統合失調(如手眼協調)、口語障礙、專注力困難、過度活躍症(ADHD)等等。

一般相信,讀寫障礙為各種學習障礙中最普遍,而有些人亦會同時出現多種學習障礙。現時,博雅思教育中心除了向讀寫障礙學童教授學習方法,亦有為數理障礙及空間感障礙的學童提供服務。

陳卓琪透露,她自小亦因為讀寫障礙而吃盡苦頭。她在香港讀小學及初中時,就因為記不到生字,而非常苦惱。小學6年級時,更因為成績太差,而要留級。但那時,大部分香港人還未認識讀寫障礙。她母親帶她看精神科醫生,醫生只表示,她年紀還小,再觀察一段時間。

主動試驗學習方法 克服障礙

中二開始,她到英國讀寄宿中學,中學的老師仍然未發覺她是讀寫障礙,以為她只是英文不行。直至中四末期,一名老師發覺,她在考試時所交的試卷完全答不到;但平時在課堂上,她卻能以口語回答相同的問題,才知道不妥。那名老師找來教育心理學家為她進行測試,證實她是有讀寫障礙。當時,她已經16歲。

隨後半年,學校找到一名退休老師為她補習,教授一些有組織的記憶法。結果,她在英國會考(GCSE)考試中考獲2B、5C、1D。中六時因為沒有再找這名退休老師補習,成績又打回原型。學校老師告訴她,她沒可能考到大學,建議不如早一點工作。結果,她到一間社區學院繼續學業。隨後兩年,她開始主動尋找和構思、試驗學習方法,成績大有進步。當她從社區學院畢業時,所有科目都拿到A級。

她以這個成績回港入讀香港大學的工商管理學士課程。可惜沒多久,又發覺自己跟不上。一年後,轉讀體育科學及康體管理學士課程,由第一年重新讀起。陳卓琪形容,幾乎每個階段都遇過挫折。直至取得第二個碩士學位,她才覺得完全克服了讀寫障礙,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心理問題。

陳卓琪讀完書後,當過社工和老師。2013年12月,她和擁有相同理念的簡希彤合作成立博雅思教育中心。她建議,父母要在子女讀幼稚園高班時開始留意,他們串一些三四個字母的簡單英文字,玩認字遊戲,以及由1順序數到20時有否問題;以及寫中文字時,會否出現鏡像字。

2016年11月11日

失明社工求職路艱

香港失明人協會何家樑平日會利用具藍牙功能的點字器,接駁手機後便能透過觸摸凸字來操作手機及打字。他即場以點字器上的藍色鍵打字,輕輕連按數下,不消數秒就在手機上打到「Good morning」等字句。(郭慶輝攝)
香港失明人協會何家樑平日會利用具藍牙功能的點字器,接駁手機後便能透過觸摸凸字來操作手機及打字。他即場以點字器上的藍色鍵打字,輕輕連按數下,不消數秒就在手機上打到「Good morning」等字句。(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6間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合辦「敢聘」就業連網,昨舉行大型招聘會,提供200多個職位,以協助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就業,亦為有意請人的僱主提供協助。有社工學位畢業失明人士,6年前向社福機構求職時遭質疑不懂用電腦及要行樓梯等,致求職失敗,幸而他未有放棄,最終找到機構接納,成為從事家庭服務的社工。

殘疾招聘會 13企業支持

「敢聘」就業連網第二年舉行,參加的機構由4間增至6間,包括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香港失明人協進會、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傷健協會、香港復康會及利民會,今年有逾20間企業支持,其中13間參與昨日的招聘會,提供超過200個餐飲、文員、服務業等職位空缺。

質疑不懂電腦 社福機構拒聘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執行委員何家樑只能見到光與影,自小被醫生診斷為全失明,但憑自身努力取得大學學位及註冊社工資格。他回想,6年前向社福機構求職,對方願給面試機會,但得知他為視障人士後,即拒絕其求職,問他「用唔到電腦」、「公司門口有幾級樓梯」等,縱使他多番解釋可透過安裝軟件及點字器,便能使用電腦,仍遭拒絕。

何回想當年感失落,「讀完書,點解無法貢獻社會?」幸數月後有機構願意接納他,讓他圓夢成為社工,輔導不同家庭。他認為,殘疾人士已為投身社會做好準備,部分僱主仍不了解,期望長遠能改善。

招聘會發言人、香港傷健協會總幹事高潔梅期望,透過計劃協助傷殘人士就業,亦協助僱主接納聘請傷殘人士,解決機構面對的難題,例如向機構中人提供手語培訓、改建工作間等意見。

2016年9月23日

視障者伙拍領騎員 首征50公里單車賽

視障者與健視者將合騎雙人單車,由健視者掌軚領航。左為視障者廖德健(後)與拍檔陳鴻業(前);右為視障者朱健驊(後)與拍檔周德煒(前)。(李紹昌攝)
視障者與健視者將合騎雙人單車,由健視者掌軚領航。左為視障者廖德健(後)與拍檔陳鴻業(前);右為視障者朱健驊(後)與拍檔周德煒(前)。(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他們身患眼疾,但用身體每個細胞感受破風快感。視障單車手朱健驊和廖德健將於下周日(25日)單車節披甲上陣,成為首兩名挑戰50公里賽的殘障者,有望與領騎員雙騎跨越青馬大橋。朱說,領騎員猶如他的一雙眼,沿途口述路况和風景,令他看不見,卻似看得見。

22歲的朱健驊(朱仔)天生右眼失明,左眼現僅餘一成視力,只能模糊地看到物體輪廓,但他熱中運動,現為三項鐵人運動員,每周練足7日。他說今次參賽不求快,只想安全完成及享受過程。要達成目標,與領騎員的默契最為關鍵。

今年單車節首度有殘障者挑戰50公里賽,視障運動員朱健驊(後排右二)和廖德健(後排左二)分別伙拍健視的周德煒(後排右一)和陳鴻業(後排左一)上陣。前排蹲下者為消防單車會成員王洪烈。(李紹昌攝)
今年單車節首度有殘障者挑戰50公里賽,視障運動員朱健驊(後排右二)和廖德健(後排左二)分別伙拍健視的周德煒(後排右一)和陳鴻業(後排左一)上陣。前排蹲下者為消防單車會成員王洪烈。(李紹昌攝)

領騎員控方向 口述轉彎煞車時機

sen_2016-09-19_a3兩人共騎雙人單車,領騎員在前座控制方向,並靠口述指示何時轉彎、何時煞車。朱說,要不斷練習磨合速度和踏腳頻率,連喝水也要練,因其中一人鬆開手取水樽會影響車身平衡;又試過有領騎員在急彎前沒出聲,重心突然改變,朱反應不及便翻車。

朱說,享受踏單車時風在身邊吹過,最初怕落斜,後來掌握技巧便覺刺激。除了硬繃繃的指令,他更喜歡邊踩邊聊天,領騎員形容沿途風景,朱亦會主動問對方生活瑣事,從互動中建立默契,「像朋友般,對方壓力會小一些」。

朱將伙拍香港盲人體育總會主席周德煒出戰,兩人在月前的技術測試才首度合作,幸周速度快,與喜愛刺激的朱仔一拍即合。

另一選手、因患青光眼而視角變窄的廖德健顯得從容,笑言未識緊張,會「將個心交給他」,這個「他」是拍檔陳鴻業,「就算我不夠體力,Alan(陳)都會帶我踩上斜;何時快何時慢,全部由他話事」。廖德健說,坐上單車後「二為一體」,必須信任對方,「他沒事我便沒事(不受傷)」。

戴眼罩踩車 了解視障者需要

陳鴻業說,肩負拍檔安全難免感壓力,「自己放膽些,給拍檔多點信心」。他因熱愛單車而認識消防義工隊朋友,後加入領騎員行列。為了解視障者需要,他們試過戴上眼罩,蒙眼坐在後座踩單車轉彎落斜,「試過便知哪些情况要留意」。

消防單車會成員王洪烈說,希望視障者也能享受踏單車,但始終比賽人多車多,「最擔心健視車手沒為意,或實在太興奮,靠得太近或突然切線」。

運動擴圈子 走出求職挫折

對視障者而言,運動不止能強身健體,也可擴闊生活圈子,廖德健說,「始終我們生活圈子有局限,與教練和拍檔聊天,會知這個世界更多面貌」;運動的滿足感也助他走出求職屢碰壁的挫折。朱仔則計劃考取教練牌,將來幫助同路人,也希望證明視障者同樣有能力追逐理想。

2016年9月18日

港自閉症餐飲員揚威國際 曾不敢應客被投訴 社企經理助克服

【明報專訊】殘疾者一樣能夠站在頒獎台上贏取掌聲,為港爭光。社企餐廳iBakery的員工張家華,雖然患有自閉症,但能克服困難,以親切的態度招呼客人,今年3月在被譽為殘疾者技能奧林匹克的國際展能節餐飲服務賽中勇奪亞軍。

社企餐廳iBakery經理鄭仕禎(後中)說,張家華(前左)在國際展能節餐飲服務賽中奪得亞軍,以及其同事陳子鍵(前右)在「2016全港智障人士創意咖啡拉花比賽」奪冠的經歷,激勵了其他員工,發現「佢得,我都得喎」,令他們更努力改善自己。(郭慶輝攝)
社企餐廳iBakery經理鄭仕禎(後中)說,張家華(前左)在國際展能節餐飲服務賽中奪得亞軍,以及其同事陳子鍵(前右)在「2016全港智障人士創意咖啡拉花比賽」奪冠的經歷,激勵了其他員工,發現「佢得,我都得喎」,令他們更努力改善自己。(郭慶輝攝)

張家華說,比賽分兩日,首日做餐桌佈置、替客人落單等簡單工作,與日常工作流程相似,又即場示範以英文招呼客人的方法「Good afternoon sir! May I help you?(先生午安,有什麼可以幫忙?)」;但比賽第二日要求他切水果、做水果盤,他說這項目有難度,因平日完全沒有接觸過。

法國比賽首做果盤 遇困難沒放棄

陪家華到法國波爾多參賽的餐廳經理鄭仕禎說,到達當地後才得悉比賽要求做果盤,特意在當地蒐羅水果,讓家華練習。鄭笑稱比賽時也有「蝦碌」,因家華練習時以熟芒果練習「?花」,並將芒果反起形成花形,但家華比賽時的芒果「太生」,未能反起芒果,家華沒放棄繼續嘗試,最終都能成功。

比賽後「信心爆棚」 笑容滿面

26歲的張家華中學畢業後接受過餐飲服務培訓,3年前加入社企餐廳iBakery(愛烘焙餐廳),負責樓面、收銀等。餐廳經理鄭仕禎憶述,家華3年前剛到餐廳時經常被客人投訴,說他「唔應人」,見到客人舉手示意時,更會刻意走開逃避。鄭多番鼓勵,又親自帶家華到客人前道歉,着他待人要有禮,家華現已能獨立工作,處理客人需要。

鄭仕禎說,一直都對員工的能力有信心,強調最重要讓員工有機會嘗試出外比賽、吸收經驗,又觀察到家華在外比賽勝出後「信心爆晒棚」,心情開朗的他平日對待客人時亦笑容滿面,家華的經歷亦激勵了其他員工,令他們更努力改善自己。鄭又說,餐廳沒刻意標明其員工是殘障或智障者,因他相信每一個員工都能做到其他餐廳的服務水平。

明報記者 植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