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桌遊室 大富翁改編教材 棋癡校長推桌遊教學

桌遊屬群組遊戲,無形中有助改善小朋友的溝通和人際相處技巧。
桌遊屬群組遊戲,無形中有助改善小朋友的溝通和人際相處技巧。

【明報專訊】近年,教育局力推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教育,強調運用電子科技來協助學習;然而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卻「反璞歸真」,在校園推動桌上遊戲(下稱桌遊),並把它融入學科之中,使學生透過探索、思考、創作、設計、討論和對話,建構不同的知識。

近大半年,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馮立榮校長把大部分心思和時間,都投放於桌遊之上,但這並不代表這間學校科技落伍,相反,該校的電子學習計劃發展十分成熟,早年已與科技公司合作設計數碼遊戲,在網絡上的虛擬社區內,學習教科書內的知識。然而,馮校長笑言﹕「上得雲端太多,有時也要返回地面吧!我相信,當電子遊戲教學推動得太強時,也要找回些實質東西去平衡一下。」

與電子遊戲教學平衡發展

「棋癡」馮立榮校長,在校園內增設桌遊室,大力推動學生參與這種益智遊戲。
「棋癡」馮立榮校長,在校園內增設桌遊室,大力推動學生參與這種益智遊戲。

校長本身是圍棋高手,亦非常喜歡桌遊,便順理成章在校園推動起桌遊文化來。為吸引學生主動接觸,他更特意把數學室重新裝修,改裝成一間色彩繽紛的桌遊室,讓學生在小息時段或午飯後的多元智能活動時間內,可以大伙兒到桌遊室一起玩。

跟馮校長參觀桌遊室,推開門,觸目所及,都是一盒又一盒的桌遊產品,既有圖板遊戲、卡牌遊戲,也有骰仔遊戲、紙筆遊戲等,「最初設立這間桌遊室時,由於產品數量和款式都不夠多,因此我把很多私人珍藏捐出來;後來聯絡到不同桌遊公司,他們都很認同我的教學理念,於是慷慨送贈了很多桌遊產品給我們。粗略估計,現在桌遊室大約有300款桌遊產品」。

遊戲運用課本知識更入腦

輔導室也有桌遊,原因是部分遊戲有助改善孩子情緒行為。
輔導室也有桌遊,原因是部分遊戲有助改善孩子情緒行為。

成立桌遊室只是第一步,馮校長更大膽地聯同老師,把經典「大富翁」遊戲編寫成教案,以《香港是我家》作課題,用跨學科形式,在四年級試教。他舉例,同學需用點列式說明文,寫出一篇「大富翁」的中文遊戲說明書;遊戲時玩家與「地主」則要使用英語交易。成員各有1500元本金,他們要運用「加、減、乘」的運算方式來計算繳付及找贖;最後,同學們透過參與遊戲,要歸納出當「大富翁」的策略。

向來推崇「遊戲教學」的馮校長深信,遊戲不單能提升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也能更有效鞏固知識,「當遊戲能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學生能夠實際應用出來時,這些知識便能深深地烙印在他們腦海之中」。

馮校長心水推介

奇雞連連
奇雞連連

◆奇雞連連(Gobblet Gobblers)
貪吃的公雞可以吃掉(套住)比自己小的公雞,如果你可以讓自己的三隻公雞排成一條直線就勝利了!
培養:記憶及認知力、解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閃靈快手(Geistes Blitz)
翻一張卡片,如果圖案上任何一物品跟對應的實物物品顏色一致,就鬥快去抓取該物品;否則,就要抓取無論顏色、類型均與卡片不同的物品。抓得多便勝出
培養:記憶及認知力、視覺判斷能力、專注及觀察力、逆向思維能力

文﹕沈雅詩
圖﹕曾憲宗、劉焌陶

辣媽CEO:怪獸及他們的後代

【明報專訊】講起來,我這既得利益者應該多謝怪獸的存在,沒有他們的層出不窮,沒有最怪獸只有更怪獸的父母,哪來沒完沒了的專欄題材?記得曾問過大家,地球是否已經沒法阻止怪獸的侵略蔓延,問來其實確多餘,怪獸已經發展到無孔不入的地步,相識的、陌生的,總有一個在附近。長此下去,我的朋友可能只剩無孩一族或是獨身人士。

常識,結果原來冇人識?

不是沒有想過裝聾扮盲,當自己時運高睇唔到,但實在太過分忍無可忍。在快餐店及所有自助形式的食店咖啡店,排隊落order等食物全都是自助,食完之後清理好桌面是食客的責任,我以為是常識,結果原來冇人識?一家大細食完之後就是拍拍屁股走人,留下垃圾一大堆,污糟邋遢,汽水、茄汁、醬汁濺到枱面和椅子,未知在家中開飯,他們又是否一樣如此不知所謂?還要任由孩子在擁擠的人群托盤中左穿右插,險象環生撞到人,不但全無歉意,那嘴臉可以用得戚衰格來形容。

白鴿眼是怎樣學成的?

不要以為無家教無禮貌的全都是強國人,香港人五十步笑百步,連自我感覺良好的資格都沒有。幾個阿太穿戴轉身華麗,帶着幾個穿著名校校服的子女歎下午茶,話知係幾多星級的酒店會所,旁若無人we哇鬼叫,難得幾個做阿媽的依然神態自若,如同安坐家中。其他客人忍不住側目皺眉頭,換來的是阿太們的怒目,即時擺起準備開火戰鬥格。對侍應生服務員呼喝,無禮貌無教養都未算,最難頂,更難抵的是那幾個小學雞人仔細細,半點童真都沒有,眼神盡帶的是不屑,究竟與生俱來就是如此白鴿眼,還是後天被誰教、是如何、怎樣學成的?

完全缺乏禮貌公德心

我們的未來,要靠這班目中無人完全自我的少爺小姐,我們的明天,還能有希望嗎?不要講到公民意識公民責任咁偉大,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禮貌,公德心都完全缺乏,甚至根本不知為何物。不知者不罪,我不怪孩子,講到底他們都是無辜的受害人,但我對怪獸的種種惡行,無知自私縱容自大,深痛惡絕。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明明怪獸卻堅拒承認自己是怪獸,有錯都是學校、老師、社會制度出錯,把身為父母責無旁貸的教育管教子女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香港教育制度唔得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學校始終是父母揀的,子女不適應,讀得不開心,絕對有自由權利隨時轉校的。懂得四周鋪文投訴學校老師功課考試,種種諸多不滿。子女年紀小小要承受各種壓力,一個禮拜補足七日習,莫講玩耍,連睡眠休息的時間都被剝削,很慘很可憐,但就忍心堅持要子女繼續讀落去,因為名校好難考入的嘛!

填鴨式教育不合時宜

洗腦倒模填鴨式的教育,在講求創意靈活着重critical thinking、problem solving能力的今日,完全背道而馳,更加不合時宜。我既是大小T的辣媽,又是CEO,信我者,得救!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辣媽CEO:孩子的選擇

【明報專訊】雖然我堅持做父母前應該要考牌,最低限度決定生孩子前,必須要知道父母的天職除了愛,更有責任教育和管教,否則傳宗接代成了禍延下一代。究竟孩子應該怎樣教?不少讀者問我教子女之道,朋友誇讚我本事,教大小T教得很出色。誇讚我本事我不敢當,一對子女待人接物的確有規有矩有禮貌,長幼尊卑有序。我要是說,這不是我刻意調教出來的,大家可會相信?

勿認定年紀小不懂事

我想我和現今大部分父母最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從沒有把子女當作小朋友看待。小朋友的意思是,總是認定他們年紀小不懂事,或者認定我們身為父母,食鹽多過他們食米,能為他們作主,做最好的決定。更甚是認為父母高高在上,子女理應俯首低頭聽命,所以不必事事樣樣和子女討論交代。我的為母之道很簡單,就是以我自己成長所經歷過的作為參考借鑑,我所不欲勿施子女,制止自己以阿媽的身分地位,堅持子女跟我的意願做選擇。我自小讓他們獨立思考做取捨,就是為了培養他倆為自己作決定,以及為所有後果負責任。萬大事有商量,選個麵包一樣有商量,但經過我溫馨提示之後,還是決定要買的話,無論喜不喜歡,都必須要吃完。

讓子女思考做取捨

最近看了一段短片,令我想起和3、4歲左右的小T曾經在地鐵站內的小故事。先講短片,是美國一個社會實驗,夏日炎炎,父母帶着小朋友上街,路旁有架雪糕車,父母給子女$1美金買一杯雪糕,但行人路上有一衣衫襤褸的華裔流浪漢,希望有路人捐助。孩子們要在雪糕車和流浪漢中做選擇,是完全自由的選擇,父母不得干涉。影片中的孩子不是沒有猶豫,但最終還是選擇把錢交給流浪漢,雖然空手而回,但帶着滿心喜悅跑向父母,得到一個大擁抱回禮。只有最後一個女孩,左思右想之後還是跑向雪糕車,那父親很不高興。但雪糕到手,小女孩開心地轉送流浪漢,然後快步跑回欣喜不已的爸爸的懷抱裏。

至於我和小T那個小故事,是我看見一對老人家在地鐵站內徬徨找出口,我雖然趕時間,但還是拖着小T主動走去幫忙,陪他們一起走到出口,確保沒有閃失。和老人家道別之後,小T拉着我的手笑着說﹕「媽媽,我哋今次又幫到人真係好開心!」雖然我們不是富有人家,我一直身體力行隨緣樂助慷慨捐輸,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綿力扶老扶幼扶弱扶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及榜樣,怎麼樣的父母,就教出怎麼樣的子女,毋須刻意打造。最怕講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只能成為最佳的反面教材。

父母最忌講一套做一套

做父母之難,難在每個子女都是獨一無二,獨立的生命個體,沒有通書可以參考。我以這為座右銘,時刻提醒我自己﹕”Live so that when your children think of fairness, caring, and integrity, they think of you.”——H. Jackson Brown, Jr.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許智峯身教「三不政策」 不用奶粉 不聘家傭 送上學不求人

【明報專訊】立法會議員許智峯常把家人掛在嘴邊。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口頭質詢吳克儉談TSA,他以自己一對子女即將入讀小學作開場白;在《香港家書》中談保育,他又以「Dear daughter」作上款。

拒絕移民——許智峯(後左)說,即使對香港前景不感樂觀,也不會跟子女移民,寧願他們在亂世中做個清醒的人,「屋企嚟㗎嘛,屋企幾差都好,有強盜入咗嚟都好,無理由走咗去,咪戰鬥到最後一刻囉」。(圖﹕劉峻陶)
拒絕移民——許智峯(後左)說,即使對香港前景不感樂觀,也不會跟子女移民,寧願他們在亂世中做個清醒的人,「屋企嚟㗎嘛,屋企幾差都好,有強盜入咗嚟都好,無理由走咗去,咪戰鬥到最後一刻囉」。(圖﹕劉峻陶)

許智峯自言重視家庭,對教養孩子也有不少堅持,堅持不聘請家傭,堅持每日親自送子女上學,都是希望盡量爭取時間,讓孩子多接觸多親近爸媽,性格品行更像父母。

在今天的世代,許智峯算是早婚,27歲結婚,29歲當爸爸,大女兒一諾出生前四個月的2011年當選區議員,爸爸跟議員的角色差不多同一時間開始,自此並行。當上區議員一年後迎來兒子一鳴,去年踏入立法會時是一家四口的支柱。他的議會生活也不乏兩個孩子的身影,他帶過女兒到區議會開會,又試過留守民政事務處數天抗爭,太太帶着手抱的兒子到場探班,跟他隔着玻璃相見。許智峯對民主信念堅持,在教養小孩上亦然﹕他堅持讓孩子吃母乳、堅持不僱外傭、堅持每天親自送兩個孩子上學。

堅持餵母乳 長輩壓力爸爸頂

親子合照——許智峯的立法會辦公室,房間仍是空空,沒多少文件雜物,枱上放着兩張跟孩子的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親子合照——許智峯的立法會辦公室,房間仍是空空,沒多少文件雜物,枱上放着兩張跟孩子的合照。(圖﹕受訪者提供)

「我們常驕傲地說,我們一家是餵哺母乳的典範,因為我們帶大了兩個孩子,一罐奶粉都未買過。」許智峯相信母乳對寶寶的好處,更喜歡媽媽餵奶時跟孩子的親密,有了信念便勇往直前,慢慢拆解當中的困難,「小朋友不是一開始就會吃,要跟媽媽配合,那時太太精神壓力很大,我的角色就是頂住外力」。上一輩說需要餵水餵粥仔餵麵包,他就解釋說不可以;太太餵不了,就跟她一起見專科護士,上課,一起到健康院。現在兒子剛滿三歲,仍然繼續吃人奶,「她現在回想,常說不是我鼓勵,陪着她,她已經放棄了」。爸爸精神上支持、親身陪伴媽媽,缺一不可,許智峯說﹕「在餵人奶的家庭中,爸爸的角色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政府常在說母乳時,說漏了爸爸的角色。」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許智峯堅持的,還包括不聘請外傭來照顧小孩。事實上,在他當選立法會議員後,太太才辭去區議員助理的工作。有好一段時間,兩夫妻都要上班,家住中西區的他們,又跟雙方父母的住處有一段距離,那時許太每天先將寶寶帶到屯門給祖父母照顧,再到元朗上班,下班後再接寶寶一起回家,非常勞累,但兩口子仍然不想把孩子交給外傭,「我們認為外傭不太注重教育……她們會陪你玩,照顧你,但是教導小朋友就不會有熱情」。他們還相信身教的重要,希望兩個寶貝的一言一行都是依照爸媽的樣式,「身教會令到小朋友更加像我們,我覺得是很大的美德和好處」。

會議夾縫騰空檔 接女兒放學

為了方便工作,也為了增加相處時間,許家從元朗搬到了中西區,許智峯開始每天親自送一對子女上學,「一起上學的時間很重要,跟他們一起換校服,準備書包,一邊說說昨天發生了什麽事,學校發生了什麽,玩了什麽?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時光」。至於放學,兩個孩子讀長全日制幼稚園,許智峯未當選立法會議員前,就在會議跟會議之間找時間接女兒回家,再回辦公室開會工作。

許智峯珍惜跟孩子們相處的每分每刻,包括每晚臨睡前的親子時間,「我完全不覺得要他們獨立,要分房瞓,或要抱少些」。女兒快五歲,兒子則剛滿三歲,現時一家四口晚上同一房中一起睡,「我們每晚都四個人一起睡在牀上聊天,說到睏才睡。這些臨睡前的親子時刻也不會錯過」。

夫妻扮睡 聽兩姊弟對話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不做樓奴——許智峯新婚時曾在元朗自置物業,後來出售套現,搬到中西區租住單位。看着樓價節節上升,也不太着急。他說大不了一世租樓住,想用金錢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被一層樓束縛。(圖﹕受訪者提供)

「有時我和太太扮睡着了,聽聽他們兩姊弟說什麽,一個四歲多跟兩歲多的小孩之間的對話很有趣的……(他們)會虛構一些無厘頭故事,或是說說在學校做了什麽。譬如姊姊會問弟弟在學校有沒有打人,打了誰,弟弟就答有,又說給老師罰了。我們扮睡着了,聽聽他們在說什麽,聽到了就覺得很好笑。」許智峯滔滔不絕地分享,「(同房睡)又可以聽到他們發開口夢,如果分房睡,就聽不到了」。

「這些點滴都很重要,你更加看到小朋友的可愛。」許智峯笑着總結。

文﹕譚凱韻
圖﹕劉峻陶、受訪者提供

龍鳳胎爸爸譚文豪:不因名氣選校 不夾硬改變自己

【明報專訊】訪問當天正值民航處新空管系統問題頻生的日子,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天天見報爆料跟評論,飛機師形象比選舉時更深入民心。在風和日麗的早上,幾個周末都沒有放假的他,帶着一臉倦容來到立法會餐廳,談起一對兩歲半的龍鳳胎成長點滴。他說加入議會後,照顧家庭的時間大幅減少;反而,全職當機師時假期多,寶寶們出生的頭一年由他在夜間主力照料,更笑說湊B難過揸飛機。

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圖:曾憲宗)
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圖:曾憲宗)

「湊兩個真係好辛苦㗎!」譚文豪的一對龍鳳胎於2014年7月出生,當時仍是全職飛機師的他雖然常常出差,但每月有十多天休假,假期晚上都由他來值夜班,讓太太休息。想起那一年多的夜班生涯,雖是疲累,但卻愈說愈興奮,「冲奶粉、餵奶、掃風,還有換片,再?瞓覺」,兩個寶貝不會同時起牀吃夜奶,即使同時醒來,一個成人也處理不了,「四小時一次循環,一個BB是四小時,但兩個BB的話,中間就要餵另一個。兩小時一次,簡單來說,就是整晚也不用睡」。

二人家庭變成了四人家庭,雖然譚家也有家傭幫忙,但帶小孩的工作仍由兩夫婦分擔,「開始時自己處理會小心一點,如果有什麼事情,如小朋友受傷了,都是自己的錯。如果是因為交給其他人而出了問題,我自己會『過唔去』」。

兩個寶 奶樽另有學問

兩個寶寶同時出現,嬰兒用品也要有特別要求,「譬如烚奶樽機,一定要買有烘乾功能的……你想想,一個BB起碼要六個奶樽,兩個的話,就是十二個;有些人會將奶樽放入雪櫃,但你想像十二個奶樽放入雪櫃,還哪有位置放別的東西?」又例如兩個小朋友需要兩款不同的奶樽和奶嘴,以免生病後交叉傳染,「這些東西很細微,但其他人不用想,我們卻要想清楚」。

譚文豪說,帶BB的困難在於他們的「不能預測」,「成人做事,特別是當機師,是很logical(合邏輯)的」,但BB哭鬧沒有邏輯,也未必找到原因,讓人手足無措。「小朋友哭了,為什麼哭呢?是否尿片濕呢?不是濕了,是否肚餓呢?不是肚餓,是否熱呢?」譚文豪說着,語氣有點無奈,「那你為什麼哭呢?從這三大途徑,應該可以找到原因吧……可惜BB不是這樣,他們不能預測,沒有邏輯」。揸飛機還是帶小孩比較困難,他毫不猶豫回應﹕「不用想,一定是帶BB難!」

爭取時間相見 與囝一起洗澡

譚文豪愛電單車,會開電單車到立法會開會,已過身的爸爸在他小時候也會駕駛電單車。兒子Ethan亦愛電單車,除了會騎玩具電單車拍照外,譚文豪看電單車雜誌時,他也會一起看,拿着邊掀邊「車車、車車」的叫過不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譚文豪愛電單車,會開電單車到立法會開會,已過身的爸爸在他小時候也會駕駛電單車。兒子Ethan亦愛電單車,除了會騎玩具電單車拍照外,譚文豪看電單車雜誌時,他也會一起看,拿着邊掀邊「車車、車車」的叫過不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小朋友日漸成長,現在正讀學前班。以往放假的日子,譚文豪會帶子女去跑啟德郵輪碼頭草地,或到住所附近公園玩滑板車兼溜狗;現在立法會開會時間長,周末亦有不同活動要出席,家庭時間因而大幅減少,唯有把握每一次親子機會。訪問前一天囝囝Ethan不肯洗澡,譚文豪就邀請他跟爸爸一起洗澡。不能天天相見,能坐下來一起聊聊,發現小朋友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兩個孩子對)動物都好像突然識多了很多,以前只會分豬牛羊,現在已經識樹熊、蜥蜴,我覺得很厲害呢,兩歲半來說,我覺得『算係咁喎』!」

親子時光 不是放棄公義藉口

孩子三歲前樣子天天在變,學習也快。在一對子女成長的黃金階段,轉換工作環境,減少相處時間,值得嗎?譚文豪說:「有些人很消極,讀書期間不想搞太多事,覺得爭取公義,留畀大人搞啦;到讀大學,又說屋企等人養,要快些讀完書出來工作……」如是者,開始工作、儲錢結婚、小朋友出生、直至子女大了,都有不同原因不參與爭取,「我想說的是,你在每一個時機總會找到藉口,不去為自己的信念衝出去」。今天做的,除了為自己的信念,也是為了孩子,「其實我覺得前景灰暗……但我們應否作出一些付出和努力,去保護香港和制度呢﹖我覺得有責任……若到最後,所有方法試過仍然不行的話,我起碼可以跟下一代說,爸爸試過了,不是我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到。希望你原諒我,希望你比爸爸做得更好」。

教育理念﹕不迫子女上興趣班

譚文豪1990年到澳洲升讀中三,中文只有中二程度。早前在立法會誤將「馬首是瞻」讀成了「馬首是『膽』」,引來取笑。訪問期間,他亦屢次用上較少人用的「隨波逐『浪』」,不過其實他挺重視中文的。

一對龍鳳胎現時兩歲半,譚未有接納中產朋友們的勸告選擇國際學校,而是讓孩子入讀一家教會營辦的happy school學前班,為的就是不想他們「不喜歡中文,不喜歡學習中文」。至於小學,他說未做資料蒐集,只希望一對子女於小學階段一起學習,所以會選擇男女校,但到底是官校、直資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則未有定案;只是一再強調,不會因為名氣而選校,亦不會為入學而要孩子報讀沒興趣的興趣班,「我見到有些家長,為了入某一些學校,就學齊『聽都未聽過嘅嘢』,看看怎樣增加入學機會,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他堅決地說,「我不會因為一家學校很有名,就用盡方法去tailor made自己……好像拍拖一樣,明明不是那種人,但想對方喜歡你,就夾硬改變自己,結果通常也無幸福」。

想小朋友有膽發聲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想造就一個怎樣的人,他寄望一對子女願意幫助身邊人,有正義感,能獨立思考,「我每年都做一次機師入職講座,不少人也認為這行業很難入職,但其實某程度上,就要怪香港的教育制度,因為這裏有一種文化要尊敬父母和老師,尊敬到一個點,是老師要求你做就要做」。譚文豪說,「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

文:譚凱韻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

辣媽CEO:輸了比賽贏了什麼

【明報專訊】2017年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先祝各位親愛的讀者闔府上下平安喜樂!有好幾個題材都想寫,但新年好日子,決定息干戈怒火,為大家送上心靈雞湯。這則台灣新聞,在怪獸當道,滿腦子只有贏不能輸,樣樣要第一的今日,絕對是濁流中的清泉。

讓殘障同學跑最後一棒

話說上月中,台中市黎明國中舉辦運動會。其中3年1班是接力賽跑的常勝軍,不過這次全班決定「置輸贏於度外」,把最後一棒交給天生有腦麻、弱視、患X型腿要坐輪椅的楊同學。比賽當天,前19名同學奮力跑,希望多拉開和對手的距離,為楊同學爭取更多時間。腳上穿著2公斤鐵架支撐的他,接到最後一棒,「從來沒有挑戰過,和大家並肩作戰」。在同學的陪伴和加油聲中,順利跑完全程。最後校長在頒獎台上頒發「生命鬥士獎」給他,楊同學說他「真的太開心了」!大家為了讓他一圓心願,全班陪着他跑到終點,那場面除了勵志,更是感人,我自己讀到時都激動得哭了。

明明可以繼續贏,繼續稱霸,威風威水,竟然為了一個連站起來都有困難的同學而放棄,值得嗎?如果一班同學歧視看不起殘障的楊同學的話,如果學校老師家長不是同心協力及支持的話,這場比賽,這個必輸的賽果,有可能發生嗎?

師生家長協力 締造「必輸」賽果

把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為的是什麼?是為了學識應付測驗考試成為尖子高材生?然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傑出成功專業人士?不管如何包裝,講得多動聽也好,說穿了不就是一台台考試機器?又或者,只是父母們拿出來互相比較炫耀的寵物?

教育的真諦 「愛的教育」

這場必輸的比賽,就是教育的真諦,是孩子們最需要「愛的教育」之最佳示範。經過這次比賽的洗禮,這班學生的成長中的一段經歷,懂得了什麼是同理心,如何關懷體諒別人的難處短處弱處,長大後視關懷幼小弱小為必然之任。這種胸襟胸懷,比讀書成績如何卓越,更加優秀,更為重要!傷健共融不是空叫的口號,需要的是理解及支持,不要偏見歧視,以及所謂「自我感覺良好」的廉價氾濫同情。推己及人已經很不容易,捨己為人,是做人最高的境界。

雖然我當年年少輕狂又鹵莽,我很慶幸有贈醫施藥仁心仁術的爸爸、厲言疾色要我謹慎言行,制止我出口傷人的虎媽,我終身受教受用。我亦以同樣方法身教言教大小T,要以和藹親善的態度對待所有人。每當看見那些看起來健全的父母帶着子女,對傷殘人士的歧視鄙視目光及閃避態度,我都怒火中燒!一個社會究竟有幾文明,只看這個社會的人,如何對待弱小的態度,就一清二楚。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只能說聲實在慚愧!

輸了比賽,贏了友誼,贏了比賽,彰顯了人性的善良及光輝,超越了隔膜障礙,打破了成見偏見,輸得太有價值了!人間有愛,無價!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7歲兒子屢奪國際獎 母親:不做虎媽 孕育天才小畫家靠放手

Stephanie喜歡透過Vinci親筆畫的畫作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一談到繪畫,兩母子便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圖﹕馮凱鍵)
Stephanie喜歡透過Vinci親筆畫的畫作來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一談到繪畫,兩母子便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不少「進取型」的家長,給子女學彈琴,便想他們擁有莫扎特的成就;給孩子學繪畫,就以為可塑造第二位畢加索。完全沒可能嗎?又不能這樣武斷。像資深繪畫導師葉麗雅(Stephanie),便成功把自己的兒子孕育成天才小畫家。

今年只得7歲的陳永治(Vinci),在過去四年,已先後奪得四項全球金獎、一個全球亞軍、三項藝術評審大獎及兩項傑出作品獎等。Vinci之所以有如此佳績,除天分外,更重要是他沒有一位「虎媽」!「欲速則不達」是Stephanie的育兒宗旨,她寄語天下父母,愈放手,反而愈得到更多驚喜。

Vinci是兒童畫壇頒獎台的常客,媽媽手持出自他手筆的《追逐星星的孩子》。該作品使他在「聯合國太空周國際兒童及青少年繪畫大賽」中,勇奪「全場總冠軍」最高殊榮,並獲評審團激讚他是「天才小畫家」。(圖﹕馮凱鍵)
Vinci是兒童畫壇頒獎台的常客,媽媽手持出自他手筆的《追逐星星的孩子》。該作品使他在「聯合國太空周國際兒童及青少年繪畫大賽」中,勇奪「全場總冠軍」最高殊榮,並獲評審團激讚他是「天才小畫家」。(圖﹕馮凱鍵)

在Stephanie眼中,兒子確實有少許繪畫天分,但憑二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她,小朋友作畫,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眼界和創意,「Vinci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小朋友,他覺得這個世界很漂亮、很有趣。他很喜歡看書,基本上,他吃早餐、午飯和睡覺前,都會看書。於是,我們家中便放了一個大書櫃,給Vinci做小型圖書館,擺滿他心愛的圖書,尤其是有關動物、科學題材的書籍。」

藝術無對錯 孩童作畫看創意

各地的博物館都留下兩母子的足迹,圖為他們早前參觀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圖﹕馮凱鍵)
各地的博物館都留下兩母子的足迹,圖為他們早前參觀位於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圖﹕馮凱鍵)

她笑言,一家人去旅行,有兩個景點必定要去的,一是動物園,二是博物館,「兩個地方都是Vinci至愛,或許就是這樣,造就出他的靈感和創意來。有次他坐一部透明升降機,竟幻想到自己身在水族館,眼前看到的東西,便是魚,真可笑!」

兒子兩歲半起正式跟她學繪畫,與其他小朋友一樣,年幼時多做一些觸摸性的作品,例如印畫、剪貼等;進入小學階段,便開始接觸混合媒體,包括水彩、塑膠彩、油畫顏料、木顏色、乾粉彩、麥克筆、鋼筆、針筆等。

Stephanie說﹕「我主張教混合媒體,是希望學生什麼物料也涉獵到,因為從不同物料之中,也探索到他們的強弱處,我期望學生的畫作有創意、有自己的看法。」她強調,藝術並非數學,沒有絕對的答案,可給予小朋友更多想像空間。

這幅天馬行空的「自畫像」,令Vinci勇奪日本的中村凱斯哈林藝術特別評審大賞。(圖﹕馮凱鍵)
這幅天馬行空的「自畫像」,令Vinci勇奪日本的中村凱斯哈林藝術特別評審大賞。(圖﹕馮凱鍵)

最怕家長只彈不讚

Vinci早前應MCP新都城中心邀請擔當小導師,與兒童心臟基金會的病患兒童齊心合力以手掌作畫。(圖﹕馮凱鍵)
Vinci早前應MCP新都城中心邀請擔當小導師,與兒童心臟基金會的病患兒童齊心合力以手掌作畫。(圖﹕馮凱鍵)

作為導師,她笑言最怕遇上兩類家長,一是給予太多意見,二是「有彈無讚」,「我試過叫學生自由選擇畫一種動物,有小朋友想畫一隻豬,但媽媽卻認為豬太簡單,硬要他畫一條龍;亦有學生歡天喜地拿着作品給家長看,家長劈頭第一句便說『嘩,很核突』,當作品質素高時,家長又不相信是出自孩子的手筆,這些言談舉動,只會令孩子感到挫敗,失去信心」。

相反,Vinci便幸福得多,只要符合題目,Stephanie都會放手由他喜歡畫什麼便畫什麼。像一幅題為《自畫像》的畫,Vinci便在畫紙上畫滿喜歡的動物、昆蟲,他說﹕「我除了畫自己,也畫了最喜歡的八爪魚、猴子、小鳥、蝴蝶和很多花朵陪伴着我。」誰想到這幅天馬行空的作品,最後竟在日本第七屆中村凱斯哈林美術館國際兒童繪畫大賽中榮獲「中村凱斯哈林藝術特別評審大賞」呢!

對Stephanie母子來說,獎項不過是錦上添花,反而藉着繪畫,更能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畢竟Vinci年紀尚小,很多時未必能好好表達所思所想,但一本畫簿、一盒顏色筆,可以讓我了解他更加多,以及增進話題,他亦可以抒發情緒」。

Stephanie(左)擔任繪畫導師近二十年,她認為藝術無分錯對,家長應放手給予孩子更多想像空間。(圖﹕馮凱鍵)
Stephanie(左)擔任繪畫導師近二十年,她認為藝術無分錯對,家長應放手給予孩子更多想像空間。(圖﹕馮凱鍵)

文﹕沈雅詩
圖﹕馮凱鍵

辣媽CEO:家

【明報專訊】相比很多年輕人,我家大小T自小向來「黐家」,除了飲茶行街旅行全家總動員之外,買衫買鞋買餸去超市街市,時至今日他們兩個都一樣主動陪伴,惹來很多朋友的艷羨目光,問我究竟如何培養出來的。坦白講,並沒有什麼特別,只是自小養成的習慣而已。他們年紀小的時候,不管去什麼地方,我總是帶着他們在身邊,除了可以教他們生活上的各種知識,還有待人接物應有的禮貌,更可令他們了解身處的地方,認識身邊一切的人和事。

家是味道也是愛

對大小T他們來說,家,除了有感覺,還有味道。只要是我煮的,不管是什麼菜式,他們兩個都食得津津有味,放學未踏入家門,聞到味道就已經興奮大叫。因為我親自下廚的,必定是他們喜愛吃的。所有媽媽煮的菜,重的不是味道而是那份無微不至的愛!就是這份愛,維繫家庭成為核心。所以每逢過時過節,無論如何必定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談天說地,不亦樂乎,這是每個媽媽夢寐以求的事,可惜偏偏愈來愈難得。

我雖然是個職業婦女,職場上,不怕失禮,敢講自己頭頂半邊天,但買餸煮飯我視為份內事,除了是盡母親的職責,更是做女兒的孝,還有兌現當日say yes時許下照顧丈夫的諾言。亦不關什麼男女平等事,只不過我向來對飲食很有興趣,難得家人欣賞鍾意我煮的食物的程度,遠超越米芝蓮三星,我絕對非常樂意攬上身。

拒請祖父母吃飯 皆因米貴?

之所以長篇大論,是被一對年輕夫婦小兒子三人之間的飲食對話觸動了我的神經。俗語有話冬大過年,年輕爸爸問太太要個日子和父母做冬,提議剛好新居入伙,不如請爺爺嫲嫲回家食餐飯,讓老人家開心下。年輕妻子當場發脾氣,從來最憎的就是煮飯,再講,莫講煮飯,在家連家務也不用做,質問丈夫為什麼要她為他父母煮飯。然後轉頭問幾歲的小兒子,喜不喜歡爺爺嫲嫲,願不願意請他們回家吃飯。果然幼承庭訓,小兒子竟然說米很貴,要留給自家吃,說他不喜歡見爺爺嫲嫲,反問爸爸為什麼要讓他們去新居。

老竇養仔仔養仔的殘酷現實在現實真人眼前上演,年輕爸爸馬上緊張的說不去就不去,會通知父母工作實在太忙回不了去就算。如此自我無禮不知所謂的人,是被怎樣的父母調教出來的?完全沒有家庭觀念的人,根本不適合結婚,還要荼毒下一代心靈,那個小孩子在這種觀念環境薰陶之下長大,可憐兒子小小年紀自私自利,只知米貴而不知愛為何物。

我知道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很開明,講明養兒不是為了防老,心底裏願望無非想見多兒孫幾面,但在個個都習慣用忙做藉口,把沒有時間回家以及陪父母理所當然合理化,肯回家吃飯是奢侈,還是施捨?家的意義,究竟何在?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四孩之母「蜘蛛女」 聖誕願望:再生兩個 鄭麗莎盼組好好好家庭

【明報專訊】聖誕老人今年提早送大禮,而且出手非常闊綽啊!兩屆搶包山皇后、人稱「蜘蛛女」的鄭麗莎(Lisa)繼兩年前收到一名男丁做禮物後,今年聖誕老人再度加碼,一口氣送她三個BB,一屋兩仔兩女,剛剛湊成「好」、「好」兩個字。

不過,貪心的Lisa尚未滿足,原來她今個聖誕節已悄悄許願,希望聖誕老人在五年內再送她兩個BB,組成一個非常「好」、「好」、「好」的大家庭!

pama_2016-12-21_a1

盼兒女成群 享天倫樂

要鄭麗莎(Lisa)替四個孩子裝身影聖誕大合照,難度比她平日做攀石練習更高。剛搞妥哥哥(大孖)晉孝,妹妹(細孖)尤嘉又突然掉下聖誕帽來;幫尤嘉重新戴好後,姊姊尤霏(二孖)又睡着了,要不斷搔她、喚醒她;那邊廂,大仔晉頤已不耐煩,開始耍脾氣,Lisa唯有出動糖果引誘他,「哈哈,真的被他們搞到我頭暈了!」口裏雖說煩,但嘴角甜絲絲的笑容,一看就知Lisa口不對心。

當Lisa還是單身貴族時,早已決定將來一定要組織一個大家庭,皆因她有兩兄,連同父母在內,一家五口樂也融融,因此她一直渴望自己也能兒女成群,老來享受天倫樂。難得後來遇上同樣喜歡小朋友的Mr. Right,兩人婚後不設防,翌年即誕下晉頤,10月剛滿兩歲的他,現正念幼兒班。

懷三胞胎 堅拒減胎

三年抱四——Lisa三年抱四,今年有兩仔兩女陪她過聖誕,開心得笑不攏嘴。(圖﹕黃志東)
三年抱四——Lisa三年抱四,今年有兩仔兩女陪她過聖誕,開心得笑不攏嘴。(圖﹕黃志東)

讓肚皮稍事休息一會兒,Lisa又再蠢蠢欲動。為抓緊時間添一名猴B,她在醫生指導下吃排卵丸,沒料到因而懷了三隻馬騮仔,「當醫生告訴我是三胞胎時,第一個反應是難以置信,感到極度驚訝!甫定神來,正想歡喜之際,醫生便說出連串懷三胞胎的風險,叫我慎重考慮減胎」。

思前想後了兩個星期,Lisa最終力排眾議,決定「一個都不能少」!她說﹕「作為媽媽,怎捨得隨便放棄任何一個骨肉呢?我知道香港也有媽媽成功誕下三胞胎的,個案雖然不多,但並非完全沒有,為何人家可以,我又不能呢?况且我是運動員出身,身體應該有足夠肌肉量去支撐巨肚子,加上我年輕,只得三十歲,所以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應付這項艱巨任務的。」

大家對Lisa最深刻的印象,或許是她榮膺兩屆長洲搶包山女子組冠軍,但其實Lisa是退役港隊攀石運動員,也是首位奪得世界運動攀登速度賽冠軍的華人;此外,她亦是健美小姐,並曾榮獲世界小姐健體冠軍,來頭不小。

順利誕3B 有賴強健體魄

正如Lisa所料,強健的體魄有助她順利孕育三個小生命,「那當然較懷第一胎辛苦,嘔吐特別多,亦經常流鼻血、流牙血,而且小便頻繁,但幸而最終三個BB都健康出世。想起來,一胎生三個也蠻不錯,節省很多時間啊!」

坦白說,三個「倒模」兼年紀一模一樣的BB,記者着實分不清誰是誰,不知媽媽有沒有這些烏龍事呢?「最初偶爾也會把哥哥和妹妹搞亂,因為兩個體型差不多,而姊姊則較多頭髮,最容易辨認。但現在哥哥突飛猛進,明顯長肉得最多,因此,再沒出現認錯B事件了。」

首重培養孩子品格

在香港,常說養大一個小孩子要花400萬元,加上讀書壓力大,令不少夫婦寧可養寵物,也不願生BB,Lisa的勇氣,確實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像我以前那一代,也是天生天養的,什麼資源都沒有,又沒有補習老師,還不是這樣長大嗎?我不一定要子女讀名校、學業成績怎樣亦不重要,最重要是培養他們有良好的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加上具創意的話,他日要在社會立足並不困難」。

留港開派對迎聖誕

說回今個聖誕節,因為三胞胎年紀尚小,Lisa決定留港慶祝聖誕,屆時或會與親友開派對狂歡一番,「我相信未來兩三年,都難以一家六口齊齊出動去旅行了!」

那當然吧,因為未來五年,Lisa還要隨時準備接收聖誕老人送來的兩個BB呢!

■Lisa小檔案
2010年 世界健體小姐冠軍
2010年 世界健身小姐亞軍
2008年 東亞健身錦標賽冠軍
2006年 運動攀登世界盃速度賽金牌
連續6屆香港健體小姐冠軍
連續8屆香港女子速度攀登第一
兩屆長洲搶包山女子組冠軍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辣媽CEO﹕惜物惜福惜人

【明報專訊】小時候我是很喜歡聖誕節的,不是為了聖誕禮物更加不是為了聖誕大餐,是一家人商量怎樣度過,然後一起歡度每一段快樂時光。我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父母對我的影響很深遠,自兩個孩子出世之後,聖誕節的活動安排,一定是舉家上下六口齊齊出動,行程由我一手包辦。三年前母親走了,爸爸本來不好的身體變得愈來愈差,數月前家中不慎跌倒做手術之後,只能臥牀,起居飲食都要被照顧。要帶他出外旅行,舟車勞頓只會令他受苦,所以已是不可能的事。

知道有教會為露宿者送暖,探訪露宿者兼派發舊衣物,望着爸爸的衣櫃,西裝領帶恤衫皮鞋還有所有要扣鈕的禦寒衣物,對他已經不再適用,希望為爸爸種福,這幾天逼自己狠下心,把我們一家人的衣物整理好,還有一些媽媽的舊衣物一直捨不得捐,也一併捐出去。講到底都只是身外物,留在腦海中的記憶,暖在心中的感覺,最真實珍貴。花錢能買的不外是物件,與價值無關。但很多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陪伴子女,習慣了用禮物、物質去補償,當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只是靠價錢維繫的時候,能有什麼美好回憶,還有什麼溫暖及親情可言?

不鼓勵用物質巴結子女

我從來不為兩個孩子買聖誕禮物,因為食得飽穿得暖有瓦遮頭有書讀,還有愛有關懷,已經是日日過聖誕。再講,我從不鼓勵更不贊同用物慾去引誘巴結子女,我亦會趁機會講解每個節日背後的意義,自小進行洗腦教育,教他倆身在福中要知福,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灌輸,我自問不遺餘力。曾經和他們兩個坐在電腦前看貧窮戰亂落後地區兒童的生活,然後問要是各給他們$500買玩具的話,他們會選擇買什麼玩具,還是捐出去給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他倆不假思索答我選擇捐出去,令我感恩兼欣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教孩子同情心去施捨,遠不如教孩子感同身受同理心。懂仁慈會慈悲,普天之下眾生平等,不會因為自己是施予者飄飄然感覺良好高高在上,只因自己有能力付出能夠幫助別人,已是最大的恩典及福分。善無大小,盡心就好。

今年聖誕注定冷清,原來的一家六口,媽媽已經不在世,爸爸住在護養院,大T身在韓國,只得我們仨在家。要是小T真的明年要出國讀書,家中雖然更冷清,但我肯定我們的心永遠記掛對方,永不會冷。父母會老,孩子會大,始終有一日會離開,不能讓自己措手不及和悔不當初,所以我一直努力,不斷為記憶提升增值,好讓自己不管活到什麼歲數,都可以不斷回帶重溫美好甜蜜片斷。

時間是給親人最寶貴禮物

過了聖誕節就是新年,之後話咁快就是農曆新年,無論如何抽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吧!別浪費金錢心神買禮物。時間,就是我們能給親人最寶貴的禮物。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