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記圖片說故事 一機一鏡 帶領讀者看世界

正所謂有圖有真相,一張相片勝過一堆文字。《明報》攝影記者黃志東(阿東)入行兩年半,在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院修讀副學士課程時,無意中發現自己對攝影的興趣,畢業後進修攝影技術,再到攝影室跟不同師傅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術。即使攝影記者工作絕非輕鬆,但他仍然認為值得,更強調攝影是一門專業,不會被輕易取代。

阿東強調,攝影不是有部相機便成,攝影是一門專業,拍攝任何東西都有講究。
阿東強調,攝影不是有部相機便成,攝影是一門專業,拍攝任何東西都有講究。

阿東中學畢業後,入讀香港教育學院持續專業教育學院修讀美術與設計副文學士課程(現已停辦),課程其中一個必修科目為攝影入門技術,通過課程始發現自己對攝影的興趣,加上家人送了一部相機予阿東作生日禮物,令他決定向攝影界發展。

完成副學士課程後,阿東繼續進修攝影,到攝影室跟師傅學習不同技術,把攝影知識推向更高層次。他肯定自己的技術後,便決定加入《明報》,主要為副刊擔任攝影工作,但亦會按需要負責其他版面。

攝記工時不定 要抱有熱誠

攝影記者的工作充滿未知之數,即使是副刊版,也要事前一、兩天才會知道工作流程和時間。了解安排後,便要與同行採訪的記者溝通,討論當天拍攝情況。阿東指,負責不同版面的攝影記者,工作方式都有所不同,他以港聞版和副刊版為例:港聞注重觸覺,要捕捉一剎那間的情況;而副刊會更講究鏡頭、燈光等技術運用。他提醒,有意入行者必需對工作有熱誠。

圖片說故事 更勝千萬語

圖為阿東到塞舌爾群島拍攝的嘉年華盛況,相片於報紙以半版刊登,令他感到非常高興。
圖為阿東到塞舌爾群島拍攝的嘉年華盛況,相片於報紙
以半版刊登,令他感到非常高興。

攝影記者工作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做到「圖片說故事」,即是以一幅圖片說明事情,他說:「攝影記者要以一張相片交待整件事。其他人寫一篇文章,但我以一張相片解釋所有東西。」阿東認為,要達成此目的是攝影記者最大的挑戰。由於讀者一打開報紙會先留意圖片,他認為圖片要有吸引力,讀者才會繼續看下去。攝影也講求創意,要動腦把簡單的東西拍得美麗。

樂觀面對 等待更好結果

阿東覺得,外國人會很歡迎其他人為他們拍照,但本地人則相反,即使沒有惡意,很多本地人仍然對鏡頭感到抗拒。他憶述,蘋果iPhone推出時,阿東需要拍攝顧客拿着新電話時的一刻喜悅,但不能被發現,可惜事與願違,被拍者更要求他出示記者證及揚言會投訴。初時,阿東感到很無奈和有點難受,但只能尊重被拍者的要求,即場刪除相片。習慣這些事情後,阿東便開始抱着樂觀心態面對,更會提醒自己只要繼續守候,必定會拍攝到更好的相片。

攝記縱使辛苦 但仍值得

圖為阿東跟其他行家攝記拍攝許仕仁於荔枝角收容所之情況。
圖為阿東跟其他行家攝記拍攝許仕仁於荔枝角收容
所之情況。

雖然工作辛苦,但阿東仍覺值得。他憶述,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被起訴還押期間,他需要拍攝許仕仁於收容所的情況。他要隱蔽在山上,從早上一直等至接近日落才拍攝到該張相片,即使過程很辛苦,但能夠見證社會事件及獲得第一手資料,阿東認為很有意義。他亦提到,自己曾經到過塞舌爾群島(印度洋島國)拍攝當地嘉年華會的盛況。後來,他所拍攝的其中一張相片以半版刊登,令他感到相當高興。

攝影是專業 難以被替代

現今手機攝影普遍,人人都可以拍照,更有云人人都可以當記者,但阿東卻不認同。他認為攝影是一門專業:「不是有部相機便影到好相。」他指,即使拍攝一隻手錶,用甚麼角度和技巧來拍攝都是一門學問。要慢慢累積經驗才能拍攝到好相片。阿東稱,直至目前為止,不同題材的內容他都有拍攝過,他希望將來有機會到一些偏遠地方,接觸生態攝影。

【提提你】

Job17_A06_pto01攝影記者的工作時按拍攝安排而定,不同類別的版面所需的技巧也不同。此外,攝記採訪時要帶備不同的器材,重量至少也有5公斤,因此有意入行者需具備良好體力,以應付拍攝工作。

錄像分享

書本樣式

job17_a06_1

job17_a06_2

 

 

 

多媒體編導一腳踢 一機走天涯 體驗比人多

Job17_A05_pto01多媒體編導吳家耀(Tony)自小喜歡拍攝和看電影,中學畢業後曾當文職,後來發現不太適合自己,便毅然報讀當時由兩間大專院校與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首辦的電影專業培訓計劃,成為首屆畢業生。Tony於2008年加入《明報》,任職性質類似導演及影片製作的多媒體編導。拿著攝錄機,不論是動態或是靜態節目、社會大事或是知名節目,Tony都一一經歷拍攝。

不同電視節目編導 多媒體一腳踢

Tony完成電影專業培訓計劃後,曾於衛視電視台負責剪片工作,至2008年加入《明報》任多媒體編導。他指出,電視台工種一般較專門,通常一個人只會負責一種工作,而多媒體編導工作則截然不同,任何環節都需要編導參與。多媒體編導除了負責拍攝和後期製作,更需要為節目構思內容,再與各部門主管和編輯討論,若節目中有主持和嘉賓,便需與他們溝通,商討拍攝內容。

一般後期製作包括很多工序,Tony提及,工作時間視乎交影片的日期,若客人希望盡快看見完成品,便有機會要通宵達旦或假期工作。擔任多媒體工作,必須懂得操作相關製作軟件,例如Adobe Photoshop、Premiere及Illustrator等。有人會混淆多媒體編導和電視編導的工作,兩者雖然在拍攝流程較接近,但電視方面團隊會較大,器材也更專業。

本地海外工作 見識比一般人更多

節目製作過程中,多媒體編導不論是策劃、拍攝及後期製作,都需要參 與其中。
節目製作過程中,多媒體編導不論是策劃、拍攝及後期製作,都需要參與其中。

Tony指出,參與「佔領中環」拍攝令他有更多見識,也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範疇,與及去一些外人較難去到的地方。在「佔中」清場期間,他可以站在前線見證更多事情的發生,比電視觀眾看到更多真相。Tony平日工作會預先作出計劃,但拍攝「佔中」則完全不同,要留意周圍環境發生甚麼事,「一有甚麼風吹草動便要第一時間跑上前線把整件事紀錄」,整個過程對他而言是一個特別的體驗。

除本地工作外,Tony外地工作經驗同樣豐富。他曾經到過德國拍攝汽車節目,此行讓他見識到全球獨一無二的車款,更有機會親身前往一條秘密賽道拍攝。Tony稱:「多媒體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接觸不同範疇的事物。」

體能不可或缺 知識也要與時並進

Tony曾參與拍攝很多節目,他認為體能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他憶述,於新疆拍攝旅遊節目時,需要登上海拔3,000米高原拍攝,更出現高山反應,「沿途上山經已不斷嘔吐,過程相當辛苦」,幸好另一名同事沒有不適,節目最終順利完成。除體能上的要求外,對精神的磨練也是必須。Tony表示,客人的要求永遠不能估計,很多時即使已認為製成品完美,但仍需要根據他們的要求,重複地對同一片段作出修改。

Tony提醒有意入行的同學,應變能力是多媒體編導必備的條件,他提及自己於北京拍攝時遇上惡劣天氣,需要即時想出解決辦法。隨着科技日新月異,擔任多媒體工作不可以「食老本」,需要終生學習,與時並進。Tony指出,自己當年入行後,也要再修讀軟件課程增值自己。

手機只能作記錄 絕非多媒體工作

多媒體工作包括拍攝及後期製作技術,涉及不少知識,非一般民間記者 可取代。
多媒體工作包括拍攝及後期製作技術,涉及不少知識,非一般民間記者可取代。

現時,網上新聞及多媒體逐漸普及,街上不少人都會用智能電話或平版電腦瀏覽新聞。從現時的趨勢來看,Tony可以預見文字會漸被影像取代,多媒體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大。近年不少市民喜歡自行拍攝生活事件,成為民間記者,Tony則不認為他們能取代多媒體行業,他指出民間記者多以手機作拍攝,只能用作紀錄一件事情,但多媒體世界中的拍攝及後期製作技巧等,都比民間記者的工作多,也不是一部手機便可做到,不少範疇和知識都並非民間記者所能取代。

【課程速遞】

有志從事多媒體行業者,可報讀有關多媒體或電視電影課程。例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開辦的多媒體創作高級文憑、電影及電視高級文憑。除了於電視台及電影公司外,畢業生亦可任職廣告公司、內部錄像製作部、新聞通訊社、網絡電視公司、公關及籌劃公司、多媒體公司及教育機構等。

錄像分享

書本樣式

job17_a05_1

job17_a05_2

 

 

 

記者要做足準備 主播須具六條件

新聞工作者把社會上不同的事件呈現在市民眼前,予人「好玩」、富挑戰性的感覺。「好玩」背後,新聞工作者要遵守應有的操守和態度,工作內容並不輕鬆。

記者做工不易做 愈危險愈要去採訪

「受訪者一定會接受記者的提問嗎?邀約訪問一定會成功?」不少人對記者工作都有類似問題,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李家文透露,記者工作不易做,一篇訪問稿要多次「碰釘」才能筆中生花。

「有很多人問過我,做訪問遇過最害怕的事是什麼?我說最怕不是在惡劣情况下採訪,而是要安排記者去危險的地方做訪問。」李家文憶述,2009年她在無綫電視擔任助理採訪主任時,遇到新疆烏魯木齊維族人針刺漢人事件,當時她了解訪問的危險,但基於「記者愈危險的地方愈要去(採訪真相)」,內心掙扎下,冒着被針刺的危險,安排記者深入新疆。李家文道:「我們只知道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等,但忘記自己也是『漢人』、記者等多重身分」。她指記者要對自己的「身分」有更深入的了解、視野要開闊,更要留意別人鮮有留意的事,「當人人低頭按電話,你就要留意身邊的事物」。

在李家文眼中,記者要醒目、「一眼關七」,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勤力。她以特首梁振英2012年剛當選後即對記者不聞不問為例,當時有記者直接問他:「是不是做了特首就不答記者問題?」迫使他折返回答。李家文指提問的記者能急中生智,事前準備工夫一定很充足,當受訪者迴避問題時,「便要用(特別的)方法提問」,而且要保持禮貌,「所有的鏡頭都對着他(受訪者),全世界都(可以透過鏡頭)知道他是什麼人」。不過,做記者不同於評論員,只需將事實、事件的真相呈現,再由公眾定奪。

主播舉止要大方 良好語文能力不可少

Job17_A04_pto03除了記者,主播亦是新聞界中令人熟悉的職位。無綫電視前記者兼新聞主播方健儀,以自己的經驗解釋成為主播的六大條件—要口齒伶俐、懂得管理情緒、具時事觸覺、語文能力佳、具應變能力,以及舉止端莊大方。

方健儀認為不少人說話都有懶音,如果想成為主播,必須「趁年輕,好好鍛煉一下發音」。她認為主播要有敏銳的時事觸覺,以及出色的語文能力。如方健儀曾負責直播中美元首會面,她需要在直播中即時翻譯胡錦濤及奧巴馬的談話內容,幸好事前做好準備工夫,蒐集了以往中美元首會面經常談及的主題,以及將特定英文名詞先譯成中文,以便直播時讀出,結果順利「過關」。她指這次經歷不但考驗語文能力,「亦考驗自己做好準備工夫的能力」。

控制情緒 隨機應變

主播在報道新聞時會遇到很多突發情况,方健儀表示無論遇到什麼情况,「千萬不要將不快樂或很開心的情緒顯露出來」,要盡量控制情緒。2010年她報道馬尼拉人質事件時,首次在直播中看到屍體,內心雖感到驚慌,「(但)即使驚慌,也不能(在直播中)顯露出來,完成直播工作後,才讓情緒慢慢顯露」。方健儀又提到主播須懂得隨機應變,她以一次親身經歷為例,指主播每逢遇到突發事情,便會以「信號故障」為由,然後冷靜地重複先前的內容,待技術人員解決好問題再繼續直播,這種應變能力要靠累積經驗而來。最後,她說主播不一定需要樣貌標致,只要舉止端莊大方便可,她笑言自己稱不上美女,但也做到主播,相信「每人都可以做到,各位同學也可以做到」。

【提提你】

李家文指記者工時長,薪金相對較低,而且在現今社會不算是受人敬重的行業,工作要求卻高。

不過她認為,如能做到幾篇具人情、能鼓勵別人的報道,對記者工作而言已經別具意義。「由小事開始想,想一想當中有否新聞重點。例如一個調查報告,能否從中發現些公眾關心的話題?」她提醒,小事往往可發展成重要報道,不必一開始就想着要報道大型事件或訪問重要人物,「你永不知道有什麼新聞會在身邊發生,由小故事入手,才有機會做到大新聞」。

書本樣式

job17_a04-1
job17_a04-2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尋新方式揭露社會實況

陳健敏(Olivia)中學時被老師委派成為校園電視台的「開荒牛」,與另外幾個同學從零開始「孕育」校園電視台。這個任務亦令Olivia對傳媒產生興趣,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從實習經驗中確立自己的目標,希望未來可發掘反映社會現況及大眾真正關心的新聞題材。

開墾校園電視台 埋新聞興趣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園電視台及電台
Olivia當年因為參與校園電視台,培養了對傳媒行業的興趣。

Olivia初中時被老師委派「開發」校園電視台,「我和其他幾個同學成了『開荒牛』,當時可用的器材不多,直至中四、五時,我們才有自己的錄影室,可以製作直播節目,我也有嘗試做主播。」Olivia坦言小學時對新聞行業興趣不大,但中學參與校園電視台的經驗累積,令她對傳媒行業產生興趣,大學選科時便選了新聞傳播。「中學時上課都是教師教、學生聽,少有發揮創意的機會,我希望大學可轉換學習模式。而且我個性頗外向,應該也適合讀新聞傳播吧!」

Olivia還記得當年參加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面試的情形:「教授問我的興趣是什麼,我回答說是打排球,後來我們談到排球運動員一般都是較年輕的,教授要求我即場構思一個活動,向較年長的人推廣排球運動。我後來就知道其實讀此科不止是學跑新聞,也要訓練思維和創意。」

「反抗」教師批評 訓練思維

Olivia入讀前已聽說過此科很吃力,從處理器材、拍攝、剪接等都要親力親為,由於已有心理準備,Olivia認為課程與想像相差不遠。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程分三大專業範疇,包括新聞編採、廣告與公關及創意媒體與新媒體,現時就讀學院三年級的Olivia對新聞編採最有興趣。她稱創意媒體與新媒體範疇要求相當程度的創意,廣告與公關則比較商業,「反觀新聞編採範疇,我們與教師有更多討論空間。我們可以『反抗』教師的批評,提出自己觀點,如果有道理的話,教師亦會接受」。

行17_A03_pto02
Olivia曾負責不少港聞採訪,包括報道雷曼迷債事主發起的遊行。

學院的學生多數於二年級暑假實習,Olivia選擇了到Now TV新聞部。她坦言原本首選是電台新聞部,因初時對電視新聞採訪興趣不大,但後來決定一試。Olivia實習首3天跟隨現職記者外出採訪,熟習工作程序,到第4天便要獨自採訪一個樓盤發布會。首次獨立工作,Olivia相當緊張,加上那是她不熟悉的題材和工作環境,幸得同場行家和同行攝影師幫忙和「教路」,才順利完成工作。

電視台實習 了解新聞運作

在電視台的3個月實習中,Olivia嘗試過財經、港聞和外電等崗位。她認為不論在哪個崗位,團體合作都是新聞工作重要一環。「當你在外採訪,留守公司的同事已在準備其他資料,在外的記者亦可打電話回公司與同事保持聯絡,互相支援才可做出好新聞。」

確定路向 盼輕鬆發掘文化專題

完成實習後,她仍在NowTV兼職跑新聞,一星期工作兩天。Olivia也會向上司提出採訪對象的建議,例如她有興趣嘗試製作一些偏向文化專題的特輯。畢業後,Olivia希望可以繼續做電視新聞採訪,但她認為現時香港的電視新聞很制度化。「市民習慣了一貫的新聞節目模式,認為報新聞都應該有專業用語、主播都要很嚴肅等等……其實我覺得新聞可以很生活化,例如外國不少新聞台都以較輕鬆的角度去看時事,用語也較貼近生活。報道新聞的方式沒有對錯,我希望可嘗試一些新角度和方式,棄用一些正式用語,如『有關當局』等。」

Olivia認為有意入讀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首先要多留意新聞,嘗試以新聞事件建立自己立場,但不要太偏激,「建立個人立場前不要先入為主,要仔細客觀地分析,了解事件本質」。她又認為性格外向、健談的同學較適合成為記者。

【想一想】

Olivia於中學時參與校園電視台,令她對傳媒工作產生興趣。你在學校參與了甚麼課外活動?這些課外活動有令你對某些行業產生興趣嗎?

【提提你】

一般有關新聞與傳播的課程面試,都會較注重同學的表達和思考能力,建議同學在面試前多留意新聞,建立自己對不同事情的意見和想法。

書本樣式

資深體記黃家倫:和受訪者交朋友 有線記者陳月慧: 關心受訪者情緒

無論任職電視台或報館,記者的工作同樣是進行採訪。《明報》體育版資深記者黃家倫與有線記者陳月慧大談他們與受訪者接觸的心得,亦分享不少當記者的經驗。

黃家倫長時間採訪體育新聞,與不少運動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是半個朋友,半個受訪者,如此訪問能更深入、詳盡,往往能發掘出運動員的另一面」。例如他早前訪問倫敦奧運單車女子競輪賽銅牌得主李慧詩,便發掘出她喜愛寫作、打算在40歲前出自傳的故事。

「遇運動員負面新聞 保持中立」

「盡量令自己成為受訪者的朋友」是黃家倫的採訪秘訣,「還有就是當自己是嬰孩,對任何事都好奇,不停發問,問到受訪者覺得煩就會記得你,而不是為『交功課』,像隱形人在一旁抄抄抄」。但「朋友」與「記者」身分也有兩難的時候,遇到相熟運動員涉及負面新聞,他會堅守記者身分,保持報道中立客觀,「但仍會為他們受罰而難過。」

涉及廣泛知識 記者不一定讀傳理

有人認為當記者須修讀大學傳理系,大學翻譯系畢業的黃家倫笑言這只是美麗的誤會,「一組人中,有各種學識的人才能解決不同的問題,新聞報道很多時涉及不同的範疇,如生物、數學、社會學等,若清一色讀新聞出身,便會有很多『死角位』。」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有線記者陳月慧: 其實我很膽小

20120830   第15屆校園記者 有線記者陳月慧:其實我很膽小 陳月慧 (右) 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說「星之約會」是十分搶手的活動,每次她報名參加也總是落空。   何美珊、蕭麗雯、古晨燕、劉慧盈攝
陳月慧(右)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

另一位記者陳月慧則自認很膽小。「我最怕打電話約受訪者做訪問。每次打電話前我都要深呼吸,磨磨蹭蹭,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打電話,因為我很膽小。」也許你不會想像到陳月慧曾經如此害怕致電給受訪者。陳月慧現職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也是第3屆《明報》校園記者校記計劃的參加者。她憶述當年參加校記並非自願,只是為了「陪同學」。她笑言昔日自己是個膽小和不愛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當其他校記努力爭取發問時,我只會低頭拚命地抄筆記」。因緣際會下,害羞的她因參加校記計劃的工作坊和採訪活動,初嘗當記者的滋味,更發現自己對記者工作感興趣。陳月慧表示計劃令她了解記者工作,繼而在大學選修傳理系,最後踏上傳媒之路。

關心受訪者情緒

陳月慧指出,當記者要不怕冷、不怕熱、能捱餓和捱眼瞓。除了要有強壯的身體,也要有堅強的心靈,必須懂得處理情緒。她指採訪時少不免會接觸天災人禍,容易觸動情緒;然而報道時須保持中立,因此要學懂收放情緒,才能專業地工作。

她更提醒有志當記者的同學:「要記住,做記者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採訪之餘,也要關心受訪者的情緒,這是記者應有的操守。

【提提你】

當記者不一定要在大學修讀新聞系,但必須有熱誠,能分清事實與意見,以及平衡正反意見。

書本樣式

 

有線主播黃穎嘉:錯了也要提起精神

有線電視新聞主播黃穎嘉曾經是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的一分子。她憶述當年參加的原因,是緣於心中的正義感,「當時我是一名中六學生,開始思考將來的出路,有感自己愛抱不平,語文和表達能力亦不俗,便毅然踏上傳媒的路」。

後來,黃穎嘉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曾於有線電視實習和當兼職記者,畢業後適逢主播部門有空缺,便鼓起勇氣一試。說起來雖一帆風順,但背後也偶有挫折,「剛剛當主播的時候,真的很緊張,怯場時便會『食螺絲』。當時情緒低落,後來提醒自己錯了也要立即調節心情,提起精神,觀眾不會牢牢記着你的小錯誤」。

認清是非黑白 懂批判思考

要成為一位出色的傳媒工作者,黃穎嘉勉勵大家要多留意時事,培養新聞觸覺,抓緊傳媒角度。但她認為只看新聞並不足夠,必須多角度思考和關心社會,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以早前釣魚島事件為例,主播必須掌握背後的歷史和時、地、人等資料,緊貼每一則新聞,否則你會連登島的人是誰也認不出,亦可能錯過很多最新資訊。」最後,她寄語有興趣從事傳媒工作的年輕人,要好好裝備自己,認清是非黑白,懂批判思考,遇上挫折和低谷也要輕鬆面對,一步步向着目標進發。

黃穎嘉 (中) 與校園記者對話,表示計劃讓她更清楚傳媒理念和新聞道德,更有決心從事傳媒工作。

 

 

【提提你】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提供不同類型培訓,邀請現職採訪主任、圖片編輯等主講工作坊,傳授實戰採訪技巧和攝影心得;他們更可走進報館,直擊報章誕生過程。另外,校園記者有機會到新聞現場進行實習採訪、走訪名人政要、出外交流,大大擴闊視野,讓學生認識傳媒工作及操守。校園記者完成計劃後,可再參加「傳媒teen使」計劃,擔任《明teens’》的實習記者,參與採訪工作。

更多資訊: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書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