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傳媒閱歷多 助建立事業根基

曾從事傳媒逾十個寒暑的方健儀,讀傳播系出身,深信做傳媒獲益良多,學到聲線、身體語言等溝通技巧,即使現在做司儀或多種自由工作,過往的經驗都幫到她建立今日不同範疇的事業,加上做傳媒有各種各樣的經歷,令人加速成長。她還說:「如果再揀一次,我也會再選擇做新聞報道員!」

方健儀畢業後先後在電台及電視台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在傳媒行業打滾了13年,最深刻莫如2010年馬尼拉人質事件,當時電視台直播2小時,令有份報道的方健儀刻骨銘心。「我純粹是對著鏡頭,畫面出現什麼便說什麼,但這也很靠團體合作,因為很多資料都是由同事提供給我的,在那種情況下,其實也是情緒的鍛煉,雖然見到一些不開心的畫面,但要學會不在鏡頭前流露悲哀的情緒。」

昔日在電視台當主播的訓練,對方健儀日後在不同範疇的工作皆有幫助。(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與受訪者建友誼 做記者最大滿足
當年奮力跟進菲律賓人質事件的方健儀,深信報道可以影響人。「因為我知道倖存者往後的生活才是最大考驗,我很想落力去跟進,希望我的報道對他們起到一些幫助,希望大眾也了解到他們的情況。」當年的衝勁,卻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因她事隔7年重遇倖存者易小玲,得悉她的整形手術順利,甚感欣慰。「我覺得做記者最有成功感的,不只是建基於利益,或獲得獨家報道,而是可與受訪者建立友誼。」

即使現在已不在傳媒行業工作,但方健儀仍很鼓勵大家去做新聞報道員,姑且不計收入,她認為對一個人的成長很有幫助。「與其他職業不同,你每日會遇見不同的人,由草根階層以至達官貴人,你接觸的人多了,見識也隨之拓闊不少,所以很有用。」

學會不亢不卑 溝通最重要
從事電視新聞行業,學會的人情世故固然處處用得著,同時也學會神態自若與自信。「因為就算你滿腹知識,如沒途徑及自信傳播開去,也是徒然的。」她認為做新聞報道員正可練就不亢不卑,不怯場。

自信十分重要,因它是溝通技巧的一環。「做新聞報道員最重要是聲線與身體語言,雖然你的身體不動,但面部表情、一舉一動及語氣所發出的氣場,都是溝通裏重要的元素,我覺得我讀了新聞5年,最重要就是學會這種東西。」

方健儀表示,多年來累積的功力,今日全部用得着。「我以前的採訪經驗或執生技巧,對我做司儀很有幫助。」她又舉例,做公關時就很清楚記者需要什麼,正確給予需要的資料,令工作得心應手。

從事新聞主播口才了得,擔任活動司儀得心應手。(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做傳媒出路廣闊
方健儀現時身為自由工作者,很多工作都與社交網站有關,要拍片,也要做網站直播,覺得與過往工作相若,能學以致用。「一個廣告中介人說過,找有傳媒背景的人寫作或做網站直播,好處是很順暢,背稿不用花很長時間,而且還能很流暢地說出來。」方健儀透露,舊同學、舊同事做過記者後都轉了行,有做經紀公司的、非政府組織的,也有人加入政府,而她則更精采,同時兼顧數種行業。

方健儀指出﹕「做新聞報道員對於人的成長有不少幫助,人也較成熟,視野廣闊,也是一個很好的根基讓我去建立其他事業。如果讓我再揀一次,新聞報道員仍是不二之選。」

行業概況、晉升階梯及升學資訊

傳媒(新聞工作)

香港傳媒數目愈來愈多,除了傳統的電台電視,報章雜誌外,新媒體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網上即時新聞愈見普及,行內對新聞工作者的需求也愈來愈大。

職能範疇

張健宗關注亞視員工的環境20150101劉焌陶攝幕前工作包括主播或新聞報導員,幕後工作則包括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採訪主任、編輯等,務求以持平客觀的態度把事實真相用文字、圖片或影像呈現。一般來說,記者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採訪、調查及搜集新聞資料,並在分析及整理資料後撰寫新聞稿件。攝影記者則會專門採訪某類新聞,並拍攝有新聞價值的照片,撰寫圖片說明或提供有關資料。編輯則專責修訂稿件以符合版位所需,亦會負責檢定報導內容,以免內容與法律有所抵觸或帶有誹謗成分。不過,新聞工作者很多時候需要兼任不同崗位,所以要具備各方面的才能,集採、編、播於一身,才可在行內繼續晉升。

傳媒的責任是把社會上發生的事件如實報道給市民大眾,有助資訊流通,亦對社會上的各機構起監察的作用。

考考你

你能認出他們嗎?

(1) (2) (3)
(4)jobB17_B01_pto05_crop (5)jobB17_B01_pto06_crop (6)
有萬人迷新聞女郎之稱的31歲無綫女主播周嘉儀,被傳因與無綫48歲已婚主播許方輝,於去年7月因合作選舉論壇而頻密接觸,及後更私下單獨約會。 周嘉儀甚多擁躉,所以她未有親自澄清傳聞,亦令一眾粉絲牽掛兼失望。(電視圖片)

入職條件

大部分新聞工作職位都要求申請人擁有大學學歷,以及良好的語文能力。此外,專業的新聞從業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更要具有創意、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懂得靈活變通。

新聞系畢業生入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是必要條件。每一個學系的同學們都可當記者,例如:讀社工的可以當上政治版的記者,讀經濟的可以做經濟版記者,讀電腦科的亦可以做網頁記者。

晉升階梯及薪酬

job17_b01_path

 

升學培訓課程

一般院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系會提供與新聞編採、廣告、公關及新媒體有關的課程,有意成為新聞從業員的同學可選修與新聞編採有關的學科。課程內容大致包含大眾傳媒的介紹、新聞及傳播學主要理論、中英文新聞採訪、寫作及編輯技巧,亦包括新聞攝影及影像處理等技巧,理論與實務並重,為同學提供全面培訓,部分課程更提供短期實習,讓同學在暑假期間到傳媒機構實習,了解行業實際運作,汲取相關經驗,為未來投身傳媒界作好準備。(詳情請按以下連結)

 

香港賽馬會
青少年體育記者培訓計劃
計劃由香港賽馬會策劃和推動,對象主要為有意成為體育記者的同學,學員完成五天基本理論課之後,會獲派採訪工作。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計劃包括各類培訓,例如:名人採訪、新聞現場實地採訪、迎新營、專題報道比賽、多媒體工作坊等,亦有交流活動及親身製作,讓同學認識傳媒工作及操守。

考考你答案:(1) 利君雅 (2) 潘蔚林 (3) 左:伍家謙;右:方健儀 (4) 方東昇 (5) 黃婉曼 (6) 周嘉儀

書本樣式

job17_B1_1
job17_B1_2
job17_B1_3

林亦非踏上 獨立新聞攝影路

林亦非
林亦非

【明報專訊】2014年,在西非國家塞拉利昂一家婦產科及兒童醫院,一攝影師隔着病房的玻璃窗,用相機將小朋友生命擱淺的時刻定格。「在同一張病牀上,第一天拍的十三歲男孩當天晚上死了。第二天拍的兩歲男孩也在那天晚上死了。第三天拍的女孩被轉送其他醫院,護士估計她回不來了。」獨立攝影記者林亦非(圖)曾這樣撰文,而同一張病牀,第四天他就沒拍了,也沒問病童的病情。近十年他踏遍半個地球,以鏡頭記錄無數生離死別。一向習慣隱身在鏡頭後用相片講故事的他,這次親說自己的故事。

嘆本地新聞攝影地位低

乾淨俐落的短髮、泥黃色襯衫、全黑防水背囊,一身耐髒打扮的林亦非受訪當日來到添馬公園,在此拍下2014年佔領運動一幕幕場景的地方,細說入行到近幾年的採訪經驗。

2005年,林亦非加入本地紙媒的財經版。作為新入職的「小薯」,初時只要看到作品登上報紙一隅,他就感到滿足。但日復一日,他開始發現本地傳媒生態是:相片與文字比較下,地位卑微得很;相片的編輯工作多由文字編輯兼顧,效果並不理想,「攝影師用不同角度影相,在現場已經做了裁切,影像已是成品,之後文字編輯再做裁切是不理想,例如有時在wide shot(遠鏡)cut個大頭出來,但明明有張close up(近鏡)又不用」。

轉做「自由身」 主動發掘各地新聞

6年後他辭別主流媒體,反客為主變身freelancer(自由職業者),不再等公司派題材,而是主動發掘全球各地的新聞,親身飛到當地採訪,再將相片賣給國際新聞機構,如《紐約時報》、彭博通訊社。

鏡頭前後的生死搏鬥

在塞拉利昂那家婦產科及兒童醫院,很多小朋友送院一兩日後就過身。「情緒很容易投入……但要習慣,如果自己很感傷,就完成不到拍攝工作。」記錄死亡並不容易,如果當事人是自己認識的,就更揪心。幾年前,林亦非為一個患有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攝影師朋友拍下他生命最後一段日子,朋友去世之時,林亦非比在2008年四川地震中看到一地屍體更難過。「四川地震那時,我拍下死屍、被壓着的人、倒塌的學校、家長去挖小朋友,但感覺都沒看着一個人由生到死那麼難受,因為我跟朋友之間有經歷。」

槍林彈雨間「捕捉」紅衫軍 「我都驚死㗎」

泰國紅衫軍反政府示威:2010年12月,林亦非到泰國曼谷拍攝紅衫軍佔領運動。他特意以黑白相呈現,令力量更集中。(林亦非攝)
泰國紅衫軍反政府示威:2010年12月,林亦非到泰國曼谷拍攝紅衫軍佔領運動。他特意以黑白相呈現,令力量更集中。(林亦非攝)

鏡頭前上演着生老病死,鏡頭後攝影師同樣面臨死亡威脅。2010年12月,泰國發生紅衫軍佔領運動,林亦非主動前往曼谷拍攝。「(當時我目睹)開槍、爆炸、流彈……(軍人)開槍的時候,全部人躺在地上(躲避),開完槍,我再站起來拍照。」子彈在面前橫飛,同行的文字記者受驚過度,提早回港看心理醫生。林亦非坦言:「我都驚會死㗎。」但語氣依然平靜。「害怕是好的,因為危機意識會強些。」林亦非認為攝影師要慢慢「試」自己對危險的接受程度,不能一下子就到槍林彈雨的戰地做新聞。

朝鮮「逃走」三句鐘 拍攝神秘國度真面目

金正恩2011年繼位成朝鮮最高領導人,曾經一度停辦的中國往朝鮮旅行團復開。林亦非亦參加了,「其實去的時候未知可以做什麼,如果(監控人員)全程『押解』着我們,我想不到可以做到什麼。」林亦非本未有頭緒,但同團的內地團友在酒店興致勃勃討論偷走大計,「大陸人真是很勇。」林亦非加入偷走小隊,找來幾個決定留守酒店的團友支開導遊,他們就伺機溜走。方法有點兒戲,但他們成功了。在被導遊「捉回」前,在朝鮮享受了沒有被監視的三小時。

格式化記憶卡逃避檢查

秘遊朝鮮:金日成廣場附近晚上漆黑一片,唯一燈光照在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畫像上。(林亦非攝)
秘遊朝鮮:金日成廣場附近晚上漆黑一片,唯一燈光照在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畫像上。(林亦非攝)

林亦非以鏡頭記錄了偷走經過,又去到著名景點金日成廣場,在附近拍下周圍大廈滅了燈、唯一的燈光打在該國已故領袖金日成畫像上的一幕。「如果只是跟導遊早上去看,其實未必見到,但這些都是有意思的影像。」不過,這些外來人看起來「有意思」的影像顯然不會令當地政府高興,在離境時要瞞天過海,帶走相片又要花點心思。「走的時候有人檢查我們拍的照片,有張記憶卡內是我拍下那些很官方、導遊帶我們去看的東西,我就讓他們檢查這張。另一張記憶卡才是我要的相片,那我就藏起來。」林亦非將另一張記憶卡先格式化,再放進另一部相機,所以照片就不能顯示,回港再「救回」相片。

到內地拍攝敏感題材,如北京水災、四川地震、烏坎村維權事件等,當局對記者的監控就更嚴密。林亦非說公安已有他的資料,為了避開監控完成拍攝,他唯有不停換住宿,或捱到晚上11、12時才入住,翌日又盡早離開。「無辦法呀,有港澳人士入住,酒店可能會通知公安,就會來找我。」早前他又到過汕頭的文革博物館,「很多公安呀,我穿那些內地人很喜歡的運動短褲——咪好鬼短嘅。」隱藏記者身分,打扮得像個當地人是他的另一招。

盼用影像喚醒讀者塵封記憶

「一些大家已經不記得的新聞,我會頗想做」。林亦非指出在傳統媒體未必有這個空間,因為「次次做完訪問,就要(按公司指示)跳去下一單。我們做freelance的,則可以控制做什麼題材」。林亦非記得2002至2003年SARS肆虐時,醫院「困獸鬥」,病的病、死的死,內地有人驚恐得從醫院爬出來。「但原來最慘未必是當時……」,林亦非2013年到北京拜訪一個曾受感染的男人。男人當年避過死亡一劫,但因為治療需要服用類固醇,副作用令他患上骨枯、無法走動,要依靠年邁的妻子貼身照顧。事隔十年,SARS不復再,林亦非發覺原來有些痛苦不會隨時間過去而消逝,然而當事人的景况,似乎沒有人再關心。

「有時新聞就是這樣,你採訪完他,那他10年、20年後呢?」他自問自答:「沒有人報道了,沒有人記得了。」走訪戰後重建地區,林亦非又會因為牆上一個子彈洞想得入神。「場仗打完了20幾年,但牆上的子彈洞還未修好,那些人現在的生活是怎樣呢?」林亦非希望,用相片將被遺忘的故事重新帶到公眾面前。

難忘山西臨汾市採訪

在山西省臨汾市的採訪是他最有成功感的一次。臨汾是全國最大能源供應地,煤礦、發電廠、化工廠遍佈全市。當地大量輸出電力的同時,為人民招來嚴重水土污染,不少嬰兒與生俱來一身殘疾,遭父母遺棄。2012年夏天,林亦非親身走進這個被劣評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找到一名收養了31個孤兒的六旬駝背老婦,拍下老婦照顧殘疾小朋友的一輯相片。

報道刊登後,不少人主動捐助老婦和孤兒們。「如果做完報道,可以令件事有進步、有改變,會是頗大的滿足感。鯊魚那次報道完之後(捕鯊業)都執得七七八八,算不算是另一種進步?」談到改變,他的思緒跳到5年前在浙江省溫州蒲岐拍下一地鯊屍、紅血的駭人畫面。

內容深度比美感重要

從事新聞攝影逾10年,由傳染病拍到輻射區,從水災講到革命,林亦非的鏡頭涉獵過無數範疇,但比起影像的美感,他更重視相片的新聞性,「攝影只是我報道新聞其中一種手法」。

為了令公眾更重視新聞攝影,並將多年來和國外媒體合作的採訪經驗帶到本地,2016年林亦非和7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教導公眾欣賞紀實攝影。「與其在傳媒爭取空間去做我們想做的,不如從公眾着手,教市民什麼是新聞攝影,到這件事成為潮流,大家打開報紙是對張相有要求,媒體的老闆就不會再忽視這個板塊。」林亦非表示他們現正尋覓舖位,打算辦攝影展覽,定期舉行講座分享新聞攝影的知識,又會和本地小食店合作,用意是一邊品嘗道地美食、一邊「睇相展」,吸引對攝影沒甚興趣的市民。

當年辭去穩定工作,林亦非受過家人質疑,經過幾年打拼,已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寄語年輕人:「不要將社會規定當是唯一,不要被世俗局限,你去付出努力,是會有不同的可能性。」

文:王寶熒
圖:王寶熒、受訪者提供

合組平台ATUM 攝影記者當自強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俄羅斯攝影師Sergey Ponomarev去年在希臘的萊斯沃斯島(Lesbos),拍下了載滿難民的小船登岸一刻,相片奪得普立茲攝影獎。早前他應邀來港交流,在一個訪問說:「在現場,我不需要使用連拍功能,也不用拍攝太多張照片,你要自己去決定什麼時刻才是最好的。」正好與本地新聞攝影光怪陸離的生態形成鮮明對比。

無間斷的閃光燈,攝影師比示威者還要多的盛景,多年游走於國際及本地新聞現場的攝影師林亦非試圖解釋:「可能是個競爭,大家覺得元素一定要齊,好不好是其次。大型新聞事件中的分工可能是,今天你專門守住大廈天台,你負責跟住某一個人,太機械性了,外國不會這樣做,你派一個攝記落場,應該由他自己去感受現場,再去找他覺得值得報道的事去影。」

香港新聞現場 不能承受的近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早前他與另外七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希望將曾經看過特別圓的外國月亮,也帶到本地的新聞攝影界中,今天邀他們為記者上一課有關新聞攝影的入門,也好從中折射出本地新聞攝影的百態日常。

咖啡室內甫坐下,五個年輕攝影師便七嘴八舌。Sam念電影系出身,輾轉摸上新聞攝影的大門:「你在香港有什麼書?關於攝影記者,你只知道Robert Capa的Slightly out of focus,他的生活就是這樣,拍吓拖,影吓相,就係咁×有型,最尾就係畀個地雷炸×死,如此浪漫的一件事,但你在香港不是。」

戰地攝影記者Robert Capa曾經寫過︰「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靠得不夠近。」在香港,卻是不能承受的「近」,曾聽說有一巴西籍的路透社攝影師來港,嘩然本地攝影師與被拍者之間的距離,新聞人物在千軍萬馬簇擁下,平時用開的24mm廣角鏡立時被廢了武功,要換上14mm。外國和香港有關新聞攝影的操作,不獨體現於焦距之上,還有選圖品味上的鴻溝,Sam憶述:「那時做政治版,老細會強調,人物一定要拍正面四正,不可以有太多奇特動作或表情,因為有時政客會打電話來投訴。」

消失的圖片編輯 「得個頭」的圓圈

和Sam在傳統本地報紙同時入職,同時離職的還有Karma︰「比如陳振聰有張相,哨牙仔,淨係得一棚牙,大眾未必受落,如果圖片編輯沒把關,出不到那張相,大家的視野便停留在陳振聰一定要見到整個樣的方向。」陳振聰「未見其人,先見其牙」相片,在2010年的新聞攝影比賽贏得人物組冠軍。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圖片編輯是把關人,要平衡大眾的接受程度和相片的美學和新聞性,但在香港的媒體,更多時候是連相關的位置也沒有。五人之中阿輝相對資深,曾經在多份報章雜誌工作︰「比如講攝影主任,可能都是管理同事做什麼assignment,一個提供service的apartment,你派assignment畀我,我就影影影,影完畀記者揀,出哪一張無話事權。」好相有時難免不見天日,畢業之前,煒豪曾在一份本地報章實習︰「見到同事是好有心機影,撳個photobase,你會發覺,嘩好正喎,但到你揭開份報紙,係咩一回事呢?啲相裁到得返個頭,現在報紙好流行那種圓圈排版,大大個老細(受訪者)頭,他們可能沒有想過,張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即使一個記者會,攝記也會用好多心機去拍。」九九年時任特首的董建華在記者會上歡迎陳方安生續任政務司長,例行公事的一場記者會,有攝記卻拍得一張二人相對而笑,經射燈投射在牆上的身影卻「背對背」的相片,正好呼應了當時政圈指二人口和心不和的傳言,該相片後來奪得攝影比賽新聞組冠軍。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其餘四人說自己在本地媒體工作的經驗,Anthony沒有插嘴餘地,他從外國回流,曾在多間通訊社工作,回港不久便和其餘數人同時投身一家新媒體:「係囉我又未做過傳統。」眾人群起揶揄︰「你咪試下囉」、「做唔到㗎喇」、「返唔到轉頭啦」,說畢齊聲大笑。曾經滄海難為水,當時眾人加盟的新媒體,有相對大的空間和自主性,於影像上幾乎完全放手︰「會和每一組的文字編輯去deal,為什麼要出這些相?比如對方要出一個表,要求你放相上去,我們會拗︰你文字可以表達到的,為什麼要用相?如果張相是沒有意義的,你用來做乜?」這一種合作形式,也經歷過一番磨合,曾經試過,對方要求在相上面加字,類似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改圖,他們企硬︰「相就是相,字就是字,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會不慣的,我們便嘗試解釋,相和文字應該排埋一齊來睇,而不是側重一邊。」阿輝名片上寫的是「圖片編輯」,傳統觀念中圖片作為輔助工具,為文字補充和說明,但他認為影像在作為配圖以外,還可以從視覺的方向去講故事,不一定跟足文字的走向,至於兩者如何相互配合,不是貌合神離,便是關鍵︰「所以這也是photo editor的責任,我們要了解個故事,攝影師也有責任要知道個古仔點樣走。」

記者的經驗,大部分時間約訪,攝記大哥在大堆assignment纏身途中抽空趕至,也來不及了解訪問的前因後果,匆匆為受訪者拍下兩三張特寫照,又要再趕赴下一場。「也有機會會這樣,但做了訪問先,不緊要,之後花一日去跟他囉。」Karma以自己早前為一則羅冠聰的專訪拍照為例︰「判刑前那天,他要在一個茶餐廳拍宣傳片,工作人員寫大字報給他念對白,他也背不進,到凌晨兩點幾才完成,回到家已經好累,便會有一些影像可以表達到。(個分別好大?)好大,和你15分鐘前去到叫他影張相,深度完全不同。」做法聽來奢侈,記者不免在問題中加入「資源」兩字,引來一輪熱議︰「其實全世界,根本你講新聞,就已經無資源去做呢樣嘢㗎啦」、「係睇你資源點運用嘅啫」、「通常好多係放咗係一啲……」、「拿我唔知放咗係邊啊……」、「高層度囉……」、「咁係正常嘅(笑)」……

「比如無啦啦叫你去影收市牌、影配相,配相是需要的,但不用那麼多人囉……」阿輝試圖整合眾人意見,旁邊手足又忍不住插嘴︰「攝影比賽嘛,五六個影天氣熱,你去公園,我去海邊,影人著背心。」

以商業工作養活新聞理想

資源運用需要變革,然而本地新聞業經營環境嚴峻,卻是不爭事實,他們早前任職的新媒體近日要縮減預算,眾人不甘心目中對新聞攝影理念的追求就此灰飛煙滅,於是自組公司,改以合約形式和對方合作︰「香港是養活不到一個團隊很專注地做新聞的工作,於是大家想用一個team的形式去接多點工作,養活返大家想追求的那一種東西。」

主事人林亦非說,起初高調成立平台ATUM,是希望以多接商業性質的工作去支撐做新聞的部分,沉澱下來之後,認為更長遠的方向是希望藉着平台,將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帶回社區和公眾之中,開拓和更多不同媒體合作的可能︰「為什麼行業如此差和局限,好大原因是新聞機構的老闆覺得,市民不會看,不介意那個分別,便不會投放資源落去。」改變行業陳舊結構,由公眾的美學教育開始︰「如果由讀者把口或行動表達出來,他真的會買A報不買B報;到時便不會再有理由不投放資源到攝影,由下面改變上面,令整個行業的環境變好。」ATUM的名字源出古埃及神話,是日暮夜臨之際掌握光線的神,他們希望藉着攝影,用光線來說故事,以影像的力量為社會帶來一點改變。

後記:不是影相佬!

問一眾攝記大佬如何看待香港攝影記者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再次引來七嘴八舌︰「師傅囉,喂師傅啊師傅」、「低角度喎記得」、「影相佬囉」、「一定係阻住人嗰個來」。阿輝一錘定音︰「有時個形象是自己做出來的,你不夠好,會同人嘈,明知個地方好高級都著住條短褲衝入去。」外國回流的Anthony看透世事︰「泰王去世,你不要理那邊多熱,全部外國攝記都知道要全黑西裝出席,再拎住支炮。」還是Sam的形容最貼行情,記者會上受訪者遲大到,攝記assignment纏身,難免燥底︰「『喂唔到啊?唔到走㗎喇喎,唔影喇唔影喇。』(攝記)對住個公關講︰『仲唔嚟啊?45分鐘喇,好多嘢做㗎,再唔嚟走喇。』 」

然而眾人認為香港不乏好的攝影師,缺的是讓他們發揮的土壤。業界要自強,文字記者也要爭氣,聽過有記者在Sergey的訪問中,難得有機會訪世界級大師,問題竟是︰「你如何保管自己的器材,不怕被難民偷?」也許文字記者可多花時間了解新聞攝影,身邊不少有心攝記,將沒有被公司選取的心頭好放上社交媒體、開相展,或者,可以由他們開始。

文:梁仲禮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焦點職業:多媒體編導

行業概況 

062_pto01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新聞影像播放再非電視台的專利,大眾可在網上觀看不同的多媒體資訊。而不少傳媒機構開始發展新媒體的業務,為新媒體製作人員帶來工作機會。

工作內容

多媒體編導的工作性質與導演及影片製作相似,但負責工作較廣泛,要同時兼顧策劃、拍攝及後期製作。多媒體編導可於報館、雜誌社或網絡媒體機構工作,為機構的網上平台拍攝不同類型的影片。雖同為編導,但多媒體編導與電視編導的工作有所不同,電視台的團體較大,使用的器材不盡相同。多媒體編導的具體工作包括:

  • 與各部門主管和編輯討論、構思節目內容
  • 節目期間,操作攝影器材進行拍攝
  • 拍攝後,使用相關電腦軟件剪輯片段
  • 為片段配上背景音樂、字幕等

入職及晉升學歷要求

062_pto02要任職多媒體編導,中學畢業即可,有修讀過多媒體或拍攝課程者較有優勢。由於工作上涉及較多器材及軟件操作,因此技術比學歷更為重要。

晉升路徑及薪酬

初入職者可擔任製作助理,協助編導處理雜項工作,並從旁學習。累積約兩年經驗後,可按表現獲晉升機會。以下為參考薪酬水平:

職位

薪酬

高級多媒體編導 $15,000以上
多媒體編導 $10,000 – $15,000
多媒體製作助理 $9,500起

入職性格要求

  • 良好體能、刻苦耐勞:多媒體編導需要帶備大型拍攝器材,四出走訪,因此要有良好體力
  • 良好應變能力:製作節目過程中,有機會遇上突發情況,多媒體編導便要靈活地處理

升學或進修課程連結

有意入行者,可報讀與多媒體及電視電影拍攝相關的課程,學習操作器材及剪接製作技巧。

相關高中科目

  • 應用學習科目(電視資訊節目製作)

工作環境

  • 062_pto03戶外
  • 錄影廠
  • 後期製作工作室

工作時數

  • 工作不定時,按拍攝進度而定

焦點職業:新聞主播

行業概況

060_pto01近年,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除了令大眾觀賞更多休閒娛樂節目,亦能在時事節目上有更多選擇。通訊事務管理局規定,免費電視必須提供每日兩次的詳盡新聞報道,因此,增設免費電視牌照亦令新聞主播的人手需求增加。加上收費電視、網絡媒體亦需主播來報道新聞,大大增加了主播的工作機會。

工作內容

新聞主播是指新聞節目裡的主持人,主要負責面對鏡頭報道新聞,亦會按需要兼任撰稿及採訪工作。此外,主播的工作包括:

  • 進行資料搜集、採訪並撰寫稿件
  • 熟讀稿件,了解新聞節目中的報道安排
  • 與節目中的編導、編輯、其他主播、記者協作流程
  • 在鏡頭前正確及流暢地讀出字幕機顯示的新聞稿件
  • 在突發新聞中,即時對直播畫面作描述講解
  • 主持特備時事節目,包括人物專訪、專題探討等內容

入職及晉升學歷要求

主播的入職要求為大學或大專學歷,新聞及傳播學系的畢業生較有優勢。另外,由於工作中需要大量閱讀文稿,在突然事件中或要即時翻譯或描述事件,因此語文能力相當重要。

晉升路徑及薪酬 

060_pto02新聞主播的薪酬約萬餘元起,電視台會按主播的出鏡次數另付出鏡費。初入職者要不斷進行訓練,在出鏡前學習使用字幕機及熟習報道流程。主播累積一定經驗及名氣後,可獲得更高的薪酬。

晉升方面,業界沒有統一的主播架構,部分電視台特設「主播組」,主播可升為高級主播、首席主播及總主播。但一般而言,由於主播會兼任採訪及編輯工作,晉升後會負責統籌事宜,成為採訪主任或新聞編輯。 

職位

薪酬

採訪主任 $20,000 – $80,000
助理採訪主任 $20,000 – $50,000
新聞主播 $11,000 – $30,000

入職性格要求

  • 具應變能力、靈活處事:在直播過程中,或會出現機件故障及報道突發事件,主播要迅速作出反應,即時向觀眾解釋畫面情況
  • 良好表達能力:主播的工作是把新聞事件告知大眾,因此必須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咬字清晰及流暢尤為重要
  • 臨危不亂、懂得管理情緒:主播要報道不同類型的新聞事件,包括轟動性的事件及令人悲傷的天災意外,主播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臨危不亂地把事件報道
  • 具新聞觸覺:主播要熟悉時事,對不同的議題及公眾人物有所認識
  • 舉止端莊大方、態度和藹:主播是否能獲觀眾信服,決定了主播或電視台新聞部的公信力。因此,主播要保持舉止端莊大方,具親和力,以獲「觀眾緣」,取信於大眾

升學或進修課程連結

 一般院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系會提供與新聞編採、廣告、公關及新媒體有關的課程,有意成為主播的同學可選修與新聞編採有關的學科。課程內容大致包含大眾傳媒的介紹、新聞及傳播學主要理論、中英文新聞採訪、寫作及編輯技巧,亦包括新聞攝影及影像處理等技巧。部分課程更提供短期實習,讓同學在暑假期間到傳媒機構實習,了解行業實際運作,汲取相關經驗,為未來投身傳媒界作好準備。

相關高中科目

  • 中國語文
  • 英國語文
  • 應用學習科目(電視資訊節目製作)

工作環境

  • 錄影廠

工作時數

  • 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10小時
  • 輪班制,沒有固定工作時間,會按需要通宵工作

焦點職業:攝影記者

行業概況

063_pto01相比起文字,影像往往較能吸引讀者的注意,而新聞圖片更能直接顯示報道的內容,加強資訊性。香港傳媒數目愈來愈多,近年不少網絡傳媒機構紛紛成立,當中除了文字資訊外,亦要在輔以圖片增潤報道內容,對攝影記者有一定的人手需求。攝影記者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工作,但隨著近年攝影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大眾可更易接觸到相關器材,增加入行機會。

工作內容

攝影記者的工作集攝影師與記者於一身,拍攝的照片既要具視覺效果,亦要能說明新聞內容。報館、雜誌社、電視台、新聞通訊社及網絡媒體均會聘任攝影記者,不同類型的記者工作各異,例如:報章記者多固定為某版面進行拍攝工作,但亦會按情況而借調至其他版面;雜誌記者則會按雜誌內容主題拍攝所需的照片。一般而言,攝影記者的工作如下:

  • 向編輯了解每日工作安排,了解採訪的人物及事件內容
  • 與文字記者協商,了解報道方向,構思畫面
  • 出發前準備器材,並檢查是否有充足電源、正常運作
  • 到達採訪地點,運用攝影技巧進行拍攝
  • 進行後期工作:撰寫圖片說明、調整照片光暗等

入職學歷要求

雖然攝影記者的工作是攝影技術與新聞觸覺並重,但基本入職條件是以攝影為先。有意入行者必須要對攝影有認識,熟悉操作相機。業界對攝影記者沒有劃一的學歷及經驗要求,中學畢業即可。曾修讀新聞或攝影相關課程者較有優勢,工作時亦較易上手。

晉升要求、路徑及薪酬

晉升方面,攝影記者當累積一定年資和經驗後,可升為圖片編輯,負責統籌整個攝影記者團隊的工作,在拍攝方向、選圖方面給予意見。

職位  

薪酬 

圖片編輯 $22,000 – $30,000
高級攝影記者 $13,000 – $18,000
攝影記者 $7,000 – $12,000

 入職性格要求

  • 良好體力、刻苦耐勞:採訪時要帶備不同的器材四出走訪,器材重量至少也有5公斤,加上沒有固定工作時間及地點,因此要以良好體力應付工作
  • 有耐性、對攝影有熱誠:攝影記者或要經過長時間等待,憑耐性及熱誠才可完成工作,例如在選舉票站等待公布結果的一刻
  • 良好觀察能力、懂隨機應變:採訪中或會出現突發情況,此時便要細心觀察事件,靈活變通地處理工作
  • 具美感、時事觸覺:新聞攝影要求技術與內容並重,拍攝時要兼具美感及時事觸覺

升學或進修課程連結

要為新聞攝影工作做好準備,可修讀與傳播或攝影相關的課程,了解更多業內運作及行業知識。

如有意對新聞深入了解,可報讀各大專院校的新聞、傳播及媒體相關的課程。課程內容除了教授新聞及傳播學主要理論,亦包括新聞攝影及影像處理等技巧。部分課程更提供短期實習,讓同學在暑假期間到傳媒機構實習,了解行業實際運作,汲取相關經驗,為未來投身傳媒界作好準備。

除了學習新聞理論,同學亦可報讀多媒體及攝影課程,學習專業的拍攝技巧,了解不同照片帶來的視覺效果,以便應用在將來實際工作中。

相關高中科目

  • 視覺藝術
  • 應用學習科目(新媒體傳播策略)
  • 應用學習科目(電影及錄像)

工作環境

  • 記者會
  • 攝影棚
  • 新聞事件現場
  • 傳媒機構辦公室
  • 按需要到海外工作

工作時數

  • 因要對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進行採訪,工作時間不定

焦點職業:記者

行業概況

香港傳媒數目愈來愈多,除了傳統的電台電視,報章雜誌外,新媒體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網絡媒體愈見普及,行內對新聞工作者的需求也愈來愈大。

工作內容

061_pto01一般來說,記者的主要工作是外出進行採訪、調查及搜集新聞資料,並在分析及整理資料後撰寫新聞稿件。記者工作講求效率,要於有限時間完成稿件,把資訊如實帶到觀眾及讀者眼前。

記者可在不同類型的媒體機構工作,包括電視台、電台、報章、雜誌及網絡媒體,當中所負責的工作均有所不同。例如:電視台記者要面對鏡頭向觀眾報導新聞,甚至要兼顧主播工作;而報章及雜誌記者則注重文稿撰寫,採訪時或會按需要兼任拍攝工作。

入職及晉升學歷要求

記者的基本學歷要求為擁有學士學位,新聞系畢業生入職有一定的優勢,但不是必要條件,擁有良好的語文能力更為重要。而修讀不同學科的同學都可當記者,例如讀經濟的可以成為財經記者,讀體育的可以成為體育記者。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掌握攝錄及影像等多媒體技巧亦有助進行採訪工作。

晉升路徑及薪酬

職位

薪酬

高級採訪主任 $35,000 – $50,000
採訪主任 $30,000 – $35,000
副採訪主任 $20,000 – $25,000
助理採訪主任 $15,000 – $20,000不等
首席記者
高級記者
記者 $10,000 – $14,000

入職性格要求

  • 良好的溝通能力:記者需在工作時跟不同人士進行採訪,因此要以良好的溝通能力與受訪者溝通。
  • 良好觀察能力、懂隨機應變:採訪中或會出現突發情況,此時便要細心觀察事件,靈活變通地處理工作。
  • 組織及分析能力:記者在採訪中或會得到零碎的資料,因此便要把資料重新整理及分析,組織為完整的資訊。

升學或進修課程連結

一般院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系會提供與新聞編採、廣告、公關及新媒體有關的課程,有意成為記者的同學可選修與新聞編採有關的學科。課程內容大致包含大眾傳媒的介紹、新聞及傳播學主要理論、中英文新聞採訪、寫作及編輯技巧,亦包括新聞攝影及影像處理等技巧。部分課程更提供短期實習,讓同學在暑假期間到傳媒機構實習,了解行業實際運作,汲取相關經驗,為未來投身傳媒界作好準備。

相關高中科目

  • 中國語文
  • 英國語文
  • 應用學習科目(新媒體傳播策略)

工作環境

  • 新聞事件現場
  • 記者會
  • 傳媒機構辦公室
  • 按需要到海外工作

工作時數

因要對不同時間發生的事情進行採訪,工作時間不定,但必須要在限期前完成工作,因此或要超時及長時間工作。

體育新聞王子伍家謙:一生離不開體育

伍家謙

「家謙,交畀你講體育!」過去在晚間新聞報道中,觀眾不時聽到這句說話,不過自無綫電視新聞部前體育組首席記者伍家謙在2014年尾離職後,觀眾已難再透過熒光幕看到西裝筆挺、有「體育新聞王子」之稱的他報道體育新聞。他坦言未來「一生也離不開體育」,辭任記者,全因想在體育場外多看一點。

伍家謙站在鏡頭前報道體壇新聞逾11年,連同大學時兼職、實習的時間,擔任體育記者足有14年。他採訪過兩屆奧運,多次大型比賽如世界盃、全運會、亞運會,以及無數次NBA、英超、溫布頓等賽事,他笑言「欄王」劉翔也在他面前倒下兩次(北京和倫敦奧運)。體育記者的工作,成為他成長的重要部分,但他認為是時候接受其他挑戰,所以在採訪巴西世界盃後決定辭職。

「輕率」入行 一做逾10年

回想當初入讀新聞系和入行,伍家謙自言「頗為輕率」。伍家謙小時候頑皮又多嘴,曾被教師問:「伍家謙,你只會說話,將來『用把口搵食』嗎?」面對大學選科一度迷惘,他未如其他同學早有明確目標,放榜後接過成績單,用「剔除法」篩走不喜歡的課程,最後剩下的是新聞系,便順理成章報讀。大學時他在《新報》當兼職體育記者,又試過在亞洲電視實習,他笑言自己是「死腦筋」,畢業後認定要繼續擔任體育記者,隨即加入無綫電視新聞部。

港足東亞奪金「吐氣揚眉」 印象最深刻

「我常跟人說,最深刻的(採訪)是2009年東亞運香港足球隊贏日本隊,奪得金牌。」伍家謙多年來認識不少本地球員,球員和他算是共同成長,甚至有看着他們出身的感覺。港隊表現常被外界看淡,伍家謙見他們逐步晉級,在政府資源不足下成功奪魁,令他同有「吐氣揚眉」的感覺。他認為,體育吸引之處在於這種凝聚力和感染力,甚至能讓人增強對國家或地區的身分認同感;體育新聞更因為時刻見證歷史「發生」的一刻,別具意義。

獨家訪劉翔 「辛酸也值得」

而印象深刻但又讓伍家謙頭痛不已的受訪者,就是劉翔。他指劉翔成名後,幾乎每次都要在運動場內外與近百中外傳媒「肉搏」,才獲得採訪機會。他尤其記得2012年倫敦奧運,劉翔再次腳傷,多個中外媒體在倫敦威靈頓醫院門外等候回應,但他遲遲未出現。不少傳媒放棄採訪,只剩伍家謙和另一家本地傳媒堅持守候,最終他們獲得獨家訪問的機會,「連外國傳媒也不能做到(採訪),但我們可以,一切辛酸都是值得」。

對不少人來說,體育新聞與世界大賽畫上等號,但伍家謙認為,運動員背後所受的辛酸及訓練過程,同樣值得社會關注。不過隨着無綫六點半新聞報道取消體育新聞環節,他明白到電視新聞時間始終有限制,開始思考如何讓大眾隨時關注體壇新聞。

「你們上次用心觀看電視新聞報道是多久之前的事?而上次打開手機,瀏覽社交網絡、觀看片段又是多久之前?」伍家謙留意到網絡發展的趨勢,他認為社交網絡興起,令體育新聞和資訊變得更全面、更具體。現在他有參與網上平台的體壇報道,如以主播身分報道東方足球隊賽事、追訪拳壇「神奇小子」曹星如練習情况、台灣籃球學界比賽等。

跳出公仔箱行前一步 發掘更多可能

伍家謙離開電視台後似乎仍離不開運動,不時與朋友組隊參加籃球比賽,他更說「自己一生都離不開體育」。當體育記者成為他一生難忘的經歷,其恩師、已故無綫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體育新聞主播伍晃榮更深深影響其工作態度、做人處世之道,甚至「打呔」方法。伍晃榮曾對伍家謙說:「除非在無可奈何下,否則應該比其他人行前多一步。只要一小步便足夠,因這一小步足以令你比其他人成功。」因此,他決定「行前少少」,離開記者崗位,看看自己除了報道體育新聞,還有什麼可能。

■伍家謙小檔案
無綫電視新聞部前體育組首席記者,2014年尾離職,現為自由工作者。加入傳媒工作十多年,自言深受已故無綫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體育新聞主播伍晃榮影響。離職後他嘗試不同界別的工作,如拍攝微電影、廣告等,更希望將當體育記者時的所見所聞結集成書。

菲林攝影打穩基本功 從心出發 用相片說故事

「影相要由心而發,相片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資深攝影培訓導師表示,雖然現時數碼攝影已大行其道,但對攝影新人來說,學習傳統的菲林攝影有助打穩基本功,更可了解攝影大師作品的技巧,有助提升用相片說故事的能力。近年無論是媒體採訪、市場推廣等,均加入活動影像,因此攝影師宜兼備攝錄、剪片等技巧,對事業發展不無幫助。

「以往攝影大師的作品均採用菲林拍攝,因此要先學好基本功,也要參考大師的作品,再慢慢建立個人風格。」青年會專業書院的「夜間攝影專修全科文憑」課程高級課程導師翟錦文 (翟 Sir) 表示,攝影新人最好由傳統的菲林拍攝學起,如只管學習數碼攝影的話,較難明白相機的構造和攝影的原理。「菲林攝影不能即時看到成果,拍攝數目又有一定限制,因此更能夠訓練拍攝者的技巧和觀察力。」

新人掌握攝影原理 作品要描寫內容

他指,出色的攝影作品要做到的是「描寫」內容,而非只是「表現」內容。「即以相片說故事,利用畫面所看到的一切,如光線、笑容、紋理等,描寫出拍攝者的意思,舉例:相片中是一位滿佈皺紋的婆婆,所看到的是還有她經歷過的歲月痕迹,這就是相片背後的意義。」

翟Sir說,該校的攝影課程設全日制及夜間兼讀制,全日制對象主要是有意投身攝影藝術相關工作的年輕人 (如中六畢業生),理論部分較重,內容及實習機會亦多。而夜間課程則以興趣為主,適合在職人士報讀,着重拍攝及分析部分。

「近年很多記者要兼顧影相工作,因此要具備攝影知識。夜間課程的學員不乏傳媒工作者,大學生等。」新聞系畢業生周錦銘是其中之一。

兼讀攝影課程 投身新聞攝影

曾在報館當實習記者的周錦銘,由於工作關係經常要拍攝,久而久之便愛上了攝影。他曾進修青年會專業書院的「夜間攝影專修全科文憑」課程,希望提升攝影技巧。他表示,進修以上攝影課程,學習到的不只是關於攝影的知識和技巧,最重要的是思維上的啟發,例如:學懂如何思考、處事、與他人合作等。

現職通訊社攝影師的周錦銘,選擇投身新聞攝影,希望以攝影記錄一切。他認為此範疇的攝影工作別具意義。「隨着年月的增長,相片會成為歷史,而且愈來愈有價值和味道。」他說會多留意社會的發展,配合需要,增強各方面的知識和技術,使自己進步。

從理論到執相技巧 實習提升技術

翟Sir說,兩個課程由傳統至現代的攝影理論、電腦執相技巧等均會一一涉獵,如拍攝和沖曬黑白相,相片的調子等,「同學經過實習後,將來用 Photoshop 電腦執相時,會較易掌握調校的技巧。」

他表示,畢業生可從事不同範疇的攝影工作,包括:雜誌、報紙、電視台、廣告攝影及婚紗攝影等,學員可在學習過程中對不同範疇的工作了解更多,一般由助手做起,起薪約 7,000 至 8,000 元。

見習攝影師起步 宜兼備攝錄技能

從事媒體的話,以投身報館為例,部分由見習攝影師做起,負責地產、經濟版面或記者招待會的拍攝工作,晉升至攝影師後或負責港聞、副刊、國際版面等,起薪約 10,000 元起。另部分累積足夠工作經驗的攝影師,會以自由身接洽工作。

翟 Sir不諱言,近年很多宣傳渠道以網上為主,其中活動影像更具說服力。「因此現時很多攝影師的工作不只拍攝相片,同時要兼顧拍攝錄影、剪片等,投身者最好具備多元的攝影、錄像等知識,航拍也是其中一種。」

他寄語,初入行者,不要計較工作量及時間長,除攝影知識外,具備設計、繪畫及電影等美學知識有一定優勢;另培養個人風格及專業操守亦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