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課程教家長訓練早產兒

諾呈(右二)將雙腳交替放於積木上,再用力向膠樽拋球,藉此訓練身體兩邊的平衡力。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麥艷玲(右一)從旁指導,諾呈媽媽Joanne(左一)和爸爸Kevin(左二)在旁邊學習訓練方法。(李紹昌攝)
諾呈(右二)將雙腳交替放於積木上,再用力向膠樽拋球,藉此訓練身體兩邊的平衡力。協康會物理治療師麥艷玲(右一)從旁指導,諾呈媽媽Joanne(左一)和爸爸Kevin(左二)在旁邊學習訓練方法。(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早產嬰兒有可能因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出現困難,醫管局和社會福利署雖有為特殊需要的嬰幼兒提供治療,但有家長稱久等。有慈善團體推出影片和課程,教授家長訓練方法,盼助嬰幼兒盡快糾正問題。

未滿37周出生的嬰兒視為早產嬰,根據醫管局,過去5年公立醫院每年平均有3325名早產嬰,部分發育未完全,肢體控制較同齡孩童差。現時3歲3個月大的諾呈,在母胎33周便出世,當時體重僅1.475公斤,除了有先天性心漏病,體能發展亦較遲緩。

諾呈媽媽Joanne表示,諾呈兩歲前一直接受醫管局物理治療服務,惟每次治療需輪候兩至三個星期,每次僅約45分鐘,又說「諾呈到1歲都未企到,其他小朋友1歲都行第一步,而諾呈19個月先行第一步」。

Joanne說,幸得醫生提醒,盡早輪候社署資助的特殊幼兒中心服務,諾呈兩歲時入讀,接受一星期5天各類物理、言語及職業治療。經過一年訓練後,諾呈現已能自行上落樓梯,大致追回同齡學童的能力,入讀主流幼稚園K1,不過Joanne說,知道有小朋友需等候近2至3年才可入讀特殊幼兒中心。

特殊幼兒中心輪候需時

協康會最近推出「親.早.啟動-早產嬰幼兒親子支援計劃」,透過家居訓練實習課程和網上影片,針對早產嬰幼兒0至6歲期間肌力不足、平衡力弱等問題,教授家長於家中訓練孩子的方法,如通過踢氣球加強平衡力。

協康會高級物理治療師蘇健勤表示,要把握孩子發展的黃金期,盡早改善發展困難。

與別不童:上堂嫌悶鬧情緒 課外另闢新天地 迷上科學 資優童不再搗蛋

最愛沙灘——樂信熱愛戶外活動,沙灘更是他的最愛,媽媽不時會陪他周圍去「放電」。(圖︰受訪者提供)
最愛沙灘——樂信熱愛戶外活動,沙灘更是他的最愛,媽媽不時會陪他周圍去「放電」。(圖︰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聽到孩子屬於資優,你會覺得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很多人對資優有誤解,以為智商爆棚、毋須為學業煩惱,童年肯定無憂無慮。事實是有苦自己知,資優兒童成長時,要面對許多情緒和社交問題,家長要照顧好他們,反而挑戰重重。其實,要處理這些資優孩子的問題,必須找出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情緒支援,才可幫助他們展現得天獨厚的潛能。

說起11歲的兒子鄭樂信,媽媽阿菁坦言哭笑不得,明明讀書成績不俗,上堂的表現卻不時被教師投訴。最常見的行為是不舉手便回答問題,教師未發問,他就不停把答案大喊出來;又試過不停談天,在堂上大聲說話,當然會被教師責罵。

直到去年讀小五,學校社工經過觀察,相信樂信不是因頑皮才搗亂。經過評定後,終於知道樂信是資優孩童,數學的能力尤其高。阿菁也恍然大悟,「以前問他為什麼上堂不專心,他只簡單答一句『因為很無聊』,現在才知道背後原因。原來堂上教的東西,他很快就學會,所以較難專注」。

雖然學業不成問題,樂信的情緒控制和社交,卻叫阿菁擔心不已,「他非常容易暴躁,一跟別人意見不合就會吵架,班上有同學因而疏遠了他。由於牙尖嘴利、轉數快,要他讓步都不容易」,即使面對年長7年的姊姊,樂信也從不示弱,兩姊弟聊天時,一言不合便吵起上來,「樂信很少認錯,只會用一大堆說話護航,變相一有衝突,局面便難以收拾」。

情緒失控 曾向教師動手

樂信的情緒問題,曾經令他在學校闖出禍來。有一天早上,班主任對大家打招呼,樂信貪玩唱反調,明明是在早上,卻跟老師說了晚安,結果被罰企。一心只是想開玩笑的樂信,沒想到會被罰,情緒一下子激動起來,「他自問沒有惡意,感到被誤解而很不開心,竟然用手打了班主任」。

那次樂信出手不重,未至於令人受傷,但他的情緒問題已經不再適合繼續留校上課,校方致電媽媽將他接走。阿菁收到消息的一刻,壓力亦隨即湧現,「碰巧我剛轉新工作才幾天,清早便要離開工作崗位去接放學,有點在意同事的看法」。

身為資優孩子的家長,阿菁深感肩上負擔不輕,最怕是給學校帶來許多麻煩。事實上,每次教師跟阿菁投訴,她都不免低落,「每次老師跟我說:『孩子今天的表現不太好』時,我都不知如何應對」。唯一可以做的是回家後跟兒子傾談,希望他能漸漸改變。

參加資優計劃 學機械變專心

幸好,數理方面的出色表現,成為樂信轉變的契機。在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新鴻基地產香港單車節贊助的「新地資優科學創意發展計劃」中,樂信上堂學習機械工程、航天等較深的科學知識。阿菁說兒子的行為亦有所改進,「他說上堂會很專心,不會跟人聊天,否則追不上進度」。

樂信學習砌四驅車,理解摩打推動齒輪的原理;又用飛機木試做氣球飛機,動手裝嵌機翼、螺旋槳等。回到家中,很多成品都會被他親手拆掉,「他拆開再砌,試試是否有能力做好。最終有些會失敗,但我留意到他對科學有濃厚興趣,希望日後有機會讓他發展」。

融合戶外活動 學變通思維

在科學堂以外,資優計劃也安排他去許多戶外活動,正好符合樂信的需要,「他一向喜歡去沙灘、打籃球等,討厭被困在一個室內空間」。戶外活動的內容跟科學有密切關連,他曾去觀察不同石頭,認識它們的結晶形態;又去過馬鞍山石礦場,初次接觸礦洞,礦洞深入地下水層,一陣陣涼意湧出,樂信至今印象猶新。

不過,若只在科學堂上行為良好,而平時故態復萌的話,稱不上是真正的改變。所以在知識層面外,也要在情緒上着手。資優計劃裏有高層次思維的課堂,教導孩子統整、分析、收集數據等,對日常生活都有幫助,「他好像比較懂變通,做事情時遇到阻礙,他能停一停再試,或者想出其他方法,而不是一下子變得焦躁」。

同時,資優計劃裏的社工也跟阿菁接觸,教導她如何跟孩子溝通。現在樂信情緒差時,她不會刻意講道理,「反正他都聽不入耳,更可能提及令他不快的事物,情緒變得更加激烈。我學習忍耐一下,待他平靜下來,才對他作出提醒」。

滿足探究心 多元學習發揮潛能

資優兒童智商較高,容易對周遭事物感到沉悶,是否一定會導致情緒問題呢?香港小童群益會註冊社工卓子揚指出,兩者並沒有必然關係,但他提醒家長,資優孩子只是腦部發展較快,不代表身心成熟,「他們學習上沒問題,但遇到困難或被責備時,一樣會不懂處理,要留意他們的情緒反應」。

由於他們覺得課堂沉悶,在教導資優兒童時,一來可加深難度,二來可嘗試多元的方式,「為什麼平日無心上課,但去到資優計劃的科學堂,孩子能夠專心?不止是因為內容加深,亦因為學校以書寫、背誦為主,他們覺得欠挑戰性。有多些實驗,讓他們動手做,學習興趣便會增加」。

另外,專為資優兒童而設的課程,通常邀請專家授課,如大學教授等,「這跟孩子的特性有關,他們大部分有尋根究柢的精神,舉一反三的能力高,因此引伸出很多疑問。由專家來教導他們,便確保孩子提問時,能夠得到答案」。這可維持他們的專注力,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揮潛能。至於在校內課堂,教師未必有空間一一解答問題,但如果事後能跟進,也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衝突後檢討 創新思維解決問題

情緒方面,每當有衝突發生,都可跟孩子檢討,目的不是叫他們道歉或反省,「既然他們有能力,就以高層次的思維,對剛發生的事情作分析」。假如他們能發揮創新思維,想出第二個方法來解決問題,就會避免激烈的爭吵。

文︰李樂嘉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2020年前全港中小學有特教主任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包括將原屬關愛基金資助的特殊教育統籌主任(SENCO)試驗計劃恆常化。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透露,首階段新增120間學校設統籌主任一職,連同原本參與試驗計劃的124間,現時全港共有244間中小學有相關職位。黎又指得悉有團體期望將基本職級教師提升至主任級教師負責,表示局方會作相關檢討。

位於沙田的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有約630名學生,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包括自閉症及智障等佔逾一成。

244間已有

校長梁偉基指學校於2015至2016年參與試驗計劃,現時新設SENCO一職,便把校內具相關工作經驗的英文科教師陳曉藝調任該職位。梁指自有SENCO一職,學校可更有效調配及安排資源迎合SEN學生的需要。張認同對於部分推行融合政策經驗較少的學校來說,若貿然「空降」一名初級職位教師統籌校內相關工作,會有一定難度。

陳曉藝表示自己在校從事相關工作約7年,學校亦積極推行相關政策,如按學生能力分配不同程度功課,故對SEN學生有一定認識。她指SENCO最大的難處是要推動全校一起參與,若部分學校的SEN學生較少,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學生需要」。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表示,預計2019/20學年,所有官立及資助中小學均有統籌主任;另將檢討試驗計劃成效,估計最快明年11月完成報告。

教師犧牲暑假製畫具 智障生享光影作畫樂

光畫的原理是將電筒照去塗有感光物料的平面,從而產生「顏色」。(劉焌陶攝)
光畫的原理是將電筒照去塗有感光物料的平面,從而產生「顏色」。(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一支電筒,一塊感光布,便可作畫。有特殊學校的視藝科教師在網上觀看過光畫影片後,深被影像吸引,遂將光畫定為視藝科主題,其後更將其轉為興趣活動供智障學生參與。然而光畫在香港並不流行,如作畫的畫布難購買得到,加上教師們亦未曾學過光畫;眾人游走不同地方蒐購合用的電筒,甚至犧牲暑假自己縫製畫布,目的是讓學生盡情享受作畫的樂趣。

電筒照感光布留痕

今年16歲的周國山,利落的用小電筒在布板上畫出一條鯨魚;「肚腩、橫線、大魚、水」,教師自創口訣讓學生記着畫鯨魚和大海的步驟,他不消一小時已學會。國山今年與其餘9名來自不同年級的同學,還有一名舊生,一起參與藝術表演,以聖經中的創世記為主題表演光畫。創世記講述神如何創造天地,視藝科教師王麗瑋笑言就如在學校推行光畫的過程,由零開始。

摸索適合物料

3年前,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學校以「光影藝術」作為高中視藝科的主題學習,皮影、光影圖騰統統嘗試過,王麗瑋於是上網找尋新靈感,忽看到有關光畫的影片——不同種類的電筒照在感光畫布上,光線如畫筆般留下光痕,她被光畫獨特的效果所吸引。因為「漂亮又操作簡單」,王麗瑋與兩名視藝科教師討論後,決定將光畫定為科目主題。

找遍不同美術用品店,均沒有專用的吸光畫布,王當時想:「既然沒有專用畫布,那就自己做吧。」3人買來帆布,塗上感光顏料;帆布太厚,透射不到光,轉用布紋較疏的麻布。她們又買了不同燈具如小燈泡、不同顏色的電筒等,試了又試,終於摸索出需使用光源集中的電筒,方可在布板上留下清晰的光線;而感光顏料對藍光和綠光最敏感。3人花了整個暑假,縫畫布、塗感光顏料、搭支架,有離職教師更特意回來,為他們設計穩固的畫板底部;甚至連校工也幫忙切割底部鐵板。一年教學過去,學校將光畫定為興趣活動,讓更多學生參與。

大畫布可共同創作演出

下月7日,11名學生及舊生將於由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辦的《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演2017》中演出。光畫的好處,只要布板較大,便可容納多人共同創作。教師因應學生的不同才能分配崗位,有人肢體動作較靈活,被安排扮演蝴蝶;又如周國山擅長畫畫,便由他繪畫鯨魚。花上大量時間製作和訓練,這群教師毫無怨言,倒為學生接觸到新事物而感興奮。

明報記者 王丹麟

特殊學校「最美教師」助學生逐夢

花莉亞(左一)、摩菲亞(左二)和譚曉霞(右一)在譚蘊華老師(右二)協助下,分別追尋學習書法、出版繪本以及創作頭飾的夢想。(劉焌陶攝)
花莉亞(左一)、摩菲亞(左二)和譚曉霞(右一)在譚蘊華老師(右二)協助下,分別追尋學習書法、出版繪本以及創作頭飾的夢想。(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一點去到清水灣、一撇去到牛池灣」,對一般人來說,這句話可能毫無意義,但對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就好像魔法咒語,輔助他們牢記文字的筆順。創造魔法的並不是魔法師,而是一名教師。她不僅為學生拆解文字奧秘,還為他們築起前往夢想的階梯。

一點一撇創口訣 學生能寫幾百字文章

穿上一件淺藍色的花花襯衣,就如同她為學生創造出花花世界一樣。47歲的譚蘊華,剛被內地中央電視台選為「中國最美教師」之一,當年因為好奇走入紅十字會戴麟趾學校任教中文,一教就是20年。學生大部分因身體弱能和智力受損,導致記憶力減退。她於是自創生活化口訣,將筆畫形象化。「為」字口訣︰「一點去到清水灣、一撇去到牛池灣,校車轉彎……叮叮噹噹」。她說,自此學生對寫字少了抗拒,現在寫幾百字文章也不成問題。

學生突去世 悟抓緊時間幫忙

出版繪本、設計頭飾、配音……譚蘊華不時為學生的夢想奔波。患有腦癱的巴基斯坦裔花莉亞,右半身行動不便,夢想成為書法家,用筆墨寫出巴基斯坦文,譚便開始教她書法,還邀請書法教師指導。不善表達的花莉亞斷斷續續地說:「多謝……譚老師一筆一筆教我……我想送個『愛』字畀譚老師……因為佢好有心機教我。」譚又四處張羅,為喜愛畫畫、患肌肉萎縮症的摩菲亞尋找出版繪本的資源。

多年來譚蘊華枱頭放着一名學生的功課,每當她工作疲累就會再翻開細閱,而這名學生早年因意外去世。「我接受唔到,可能太突然……經常提醒自己時間唔等人,可以做都想幫佢哋。」譚蘊華哽咽說,「他們學習進度比人慢,更加要把握時間,做到他們好想做的事。」

央視「中國最美教師」之一

能夠脫穎而出,獲中央電視台節目評為「中國最美教師」之一,成為香港首名獲此稱號的教師。譚蘊華不認為獎項是很大的推動力,反而冀外界能改變看法,視其學生為「另類天賦」或「多元人才」,協助他們就業。譚又希望,能善用自身經驗推動內地特殊教育發展。

解釋規矩 必須說明背後原因 自閉童學守規 融入校園

不懂規則含義——自閉症學童被投訴破壞課堂秩序,但其實往往是他們不明白規矩的具體含義。(設計圖片)
不懂規則含義——自閉症學童被投訴破壞課堂秩序,但其實往往是他們不明白規矩的具體含義。(設計圖片)

【明報專訊】新學年伊始,相信不少新生還在適應之中,而對於一班患有自閉症的學童來說,要他們重新適應新的同學、班主任、時間表,甚至學習新的上課規矩,挑戰就更大。作為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克服這些難關,使他們盡快融入校園生活呢?

開了課十多天,當別的學生已逐漸適應新環境,不安逐漸減少時,自閉症學童碰釘的情况卻可能愈來愈多。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張燕鈴(Melody)表示,這類學生最棘手是社交和溝通障礙,並且不時做出一般人眼中的「怪異」行為。

不明事物關聯性 加強說明

她解釋,自閉症小朋友最大問題是經常陶醉於自我世界內,難以跟別人建立關係,在溝通過程中,不明白對方或被對方明白,「其實問題的核心,是因為他們對於事物關聯的概念完全掌握不到,亦因而會做出很多被視為古怪的行為,例如重複老師的說話、突然離開座位,甚至是發脾氣打人等」。

Melody舉例,曾遇過一名高功能自閉症的學生,他坐在班房中間位置,有次上課期間,這名學生突然站起來,老師立即吩咐他︰「坐下來,你這樣會阻礙其他同學的。」這名學生果然坐下來,然而過了不久,他又再次站起,但今次,這名學生走到班房最後排,於是老師又再責備他︰「剛才不是叫你坐下了嗎?為什麼又站起來?」這名學生大惑不解,又返回自己的座位,這次他沒有再離位了,但卻唱起歌來。

「在老師眼中,這名學生不聽教,但何解他會重複犯錯呢?顯然是他理解不到『阻礙其他同學』是什麼意思。這名學生告訴我,他認為老師指『阻礙其他同學』的意思是說『阻礙其他同學看黑板』,因此他不明白為何坐下來、在不阻礙其他同學看黑板的情況下唱歌又有何問題?」Melody指出,這個例子正好說明,自閉症學生缺乏關聯概念,他們意識不到「阻礙其他同學」應解作「分散同學的注意力,令同學焦點落在他身上,影響同學上課」。因此,家長若想糾正孩子偏差的行為,便要用孩子明白的方法(包括示範),說清楚不可以做這件事的背後原因。

分享行為 利他終利己

人際關係亦是自閉症小朋友很弱的一環,Melody以小息分享食物為例。假設媽媽想教導自閉症孩子小息時和同學分享薯片,如果分享的理由是「因為同學沒有薯片吃很可憐,你大方些請他吃吧」,以自閉症小朋友的思維模式,他們肯定不會理解的,所以,媽媽必須要解釋分享薯片這種「利他」行為,其實最終是「利己」的。

她建議家長可以這樣說︰「今天你分享一塊薯片給同學,因為你的分享行為,他日可能換來班內其他30名同學也請你吃薯片,犧牲一塊可以換來30塊!」重點是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知道,他待人好,得益的是自己,因為會換來有人跟他玩、陪伴他小息等。雖然是功利一點,但只有這樣,才能實際地幫助到自閉症小朋友結交朋友,他們需要的,不是一些虛無縹緲的人際關係大道理。

指導孩子 宜正面角度解釋

此外,由於不擅於表達情緒,自閉症學童也較容易和其他同學產生衝突,這方面,家長也要作適當引導。Melody舉了以下的場景︰假設自閉症小朋友跟其他同學玩遊戲時,因為不服從遊戲指示而引發爭執,家長會選擇A或B的句子回應呢?

A.「你不可以跟同學吵架的,這樣會令同學對你留下壞印象,下次便不跟你玩耍。」

B.「如果你想跟同學有好的關係,即是有同學跟你玩,你便要主動邀請同學去解釋一下遊戲規則,如有不明白,便提出你的疑問。」

Melody解釋,A和B句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管教取向。A句是預防焦點導向,說明可能出現的負面後果,較傾向想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B句則是促進焦點導向,說明可能出現的正面後果,從而推動他作出某些行為。她說,大多數家長習慣使用A句去回應孩子的行為,然而,較理想的回應方法卻是B句,尤其針對自閉症小朋友的特性,因為B句具體指導了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做些什麼,更有效幫助孩子作出社交應對。

文:沈雅詩

圖:沈雅詩、資料圖片、Tomwang112、wavebreakmedia@iStockphoto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科技×特殊教育 事半功倍 測試SEN徵狀 尋最佳學習法

梁智熊
梁智熊

【明報專訊】一旦懷疑孩子有SEN(特殊教育需要),家長都會心急地找評估服務,但排期的人龍愈來愈長,輪候期間是否完全無計可施?香港教育大學去年成立「整全成長發展中心」(I-WELL),以多項先進儀器,測試學童的SEN徵狀,更協助孩子找出最合適的學習方法!結合科技測試與傳統的專家評估,SEN學童就能加倍受惠。

教大去年5月正式成立I-WELL,至今運作一年多,分別透過學校及機構,接觸了60多個中小學生,到場接受測試。I-WELL副總監兼教大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梁智熊(圖)表示,以科技結合特殊教育是十分新穎的做法,「近十年來,一直有人鑽研如何將神經科學等技術,運用在SEN人士身上,但都徘徊在研究的層面,甚少付諸應用」。

教大主理發展中心 測試準確率達九成

要得知孩子有沒有SEN,通常要倚靠醫生、心理學家等作出專業評估。如果使用科技做測試,首要確保儀器的準確性。為此,I-WELL投入服務之前,便使用了儀器為用家測試,評估他們有沒有SEN徵狀,之後與專家的評估互相印證,「我們希望得知儀器得出的結果,跟專家的結論是否近似,最後發現準確率達九成」。

到I-WELL做測試大約要兩小時,裏面有多部不同儀器檢視SEN徵狀等,而且結果十分仔細。以專注力為例,除了有高低之別外,也會細分成視覺專注、聽覺專注,即測試小朋友較易集中在視覺還是聽覺信息,抑或兩者不相伯仲。

不過,I-WELL不會為用家斷症,換言之測試完畢,小朋友也不能正式被評為患有自閉症、ADHD(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等。那為什麼仍然要做測試呢?首先,I-WELL會為每個小朋友撰寫報告書,提供精確數據,家長帶孩子做評估時可作為參考;其次,家長可按孩子實際情况,提供相應訓練。

像13歲的子佑,就算是已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家長吳太仍然報名安排他接受I-WELL測試。吳太表示,子佑3歲半時證實患有自閉症,十年來情况飄忽,「初小的時候不算嚴重,高小時開始自言自語,脾氣和與人相處都變差了,加上近一兩年進入反叛期,我感到更吃力」。

追蹤眼球軌迹 反映社交能力

戴裝置玩遊戲——小朋友一邊玩遊戲,一邊戴着Mindwave,即時分析專注及放鬆的程度,但由於要夾着頭部,小朋友起初或會感抗拒。
戴裝置玩遊戲——小朋友一邊玩遊戲,一邊戴着Mindwave,即時分析專注及放鬆的程度,但由於要夾着頭部,小朋友起初或會感抗拒。

I-WELL眾多儀器中,以眼球追蹤儀最能幫到子佑。屏幕上會展示出不同事物,包括人的臉部、動物圖像、文字等,儀器會追蹤小朋友的視線軌跡,從而知道他們看東西時,視線集中在哪部分,「有了這個儀器,我才知道子佑望人時,九成時間看着鼻子以下的位置,但要明白到一個人的情緒,最重要是看眼睛,變相他難以與人溝通」。

吳太便針對這問題多作提醒,同時I-WELL也建議了訓練方法,「有一個遊戲,所有玩家都要展示一張圖卡,然後其中一人形容自己心目中的圖卡,其他人便要猜是哪一張。過程中,子佑要多留意別人的說話,我也叫他觀察發言者的表情、態度,從中窺探出正確答案」。數個月後,子佑再接受眼球追蹤的測試,發現他看鼻子以下位置的時間減至一半,其餘時間會留意眼睛,進步明顯。

I-WELL另一重點儀器是腦電波分析系統(EEG),小朋友頭部戴上網狀檢測儀器,經過約45分鐘掃描,便能收集腦電波及分析腦細胞活動,專注力、記憶、認知、語言能力等,都屬於檢視範圍。

小朋友亦會接受注意力多項參數測試(T.O.V.A.),按視覺及聽覺指示給予反應。視覺方面,當看見屏幕上方出現正方形便要按掣,若在下方則毋須按,根據準確度及速度,了解專注程度;聽覺方面,戴上耳機後,聽到任何聲音都要按掣,言語治療師會不斷調整音頻,以找出小朋友的聽力範圍,「試過家長以為小朋友有言語問題,測試後才知是聽力欠佳,聽不到句子中的低音字,因此不能正常地對話」。

I-WELL還有一類服務對象,他們不但已確診SEN,更一直有社工跟進。雖然沒必要再作評估,但可藉儀器了解治療成效。I-WELL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YMCA)合作,為23名ADHD中一生提供腦電波測量輔助器(Mindwave)。當他們接受小組治療,儀器會偵測出其專注度,以及心情是否放鬆。

以科研實證療程成效

游家雅
游家雅

YMCA學校社會工作部社工游家雅(圖)表示,這些中一生會戴着儀器,參加遊戲治療小組。之後他會細讀腦電波數據,找出小朋友玩什麼遊戲較專心,「每個同學都不同,有些玩聽力遊戲時特別專注,便知道要幫助他們,就要多作出口頭指令、提醒」。在芸芸遊戲中,以砌LEGO最能提升專注力,「先將一大袋LEGO按顏色、形狀分類,然後鬥砌高或砌得有特色。Mindwave數據顯示,大部分同學整個過程都能專心」。

Mindwave能顯示出放鬆程度,其實也是一項重要指標,特別在遊戲治療中,更要確保他們能享受過程。游家雅分享,有一節小組要徒手劈板,大受學生歡迎,「他們先寫上期望,如學業、興趣、識朋友、戒掉壞習慣等,然後把木板劈開。很多同學起初都沒信心,其實只要夠專心,將力量集中在手掌上某一點,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到。更重要是,同學劈板時心情最放鬆,沒有一個人不喜歡」。

梁智熊期望,除了為孩子找出合適的治療方法,長遠更可設計成教材,「知道哪些遊戲有效後,便可繼續採用及優化,與言語治療師、社工等合作,推出教材套供學校使用」。另外,由今個月起,I-WELL也會開展到校服務,去中小學為學生做測試,「以往要由老師、社工帶學生來教大,令不少學校卻步。今年添置了可攜式的EEG裝置及眼球追蹤儀,相信更多學生能受惠」。

斥資近千萬 初步諮詢免費

I-WELL由教大斥資近千萬元成立,除了有不同儀器,也有不同專業人士提供評估及臨牀治療,其中以言語治療、職業治療及輔導的需求最大。I-WELL接受學校及機構轉介個案,也歡迎家長自行聯絡,尋求協助。

服務對象:幼兒、中小學生及其家長

收費:初步諮詢免費,如需要進一步專業評估及治療則需收費
網址:www.eduhk.hk/iwell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小模特兒:Matthew

中學生嘗讀大學課 科大資優班增工程科

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舉辦「中學/大學雙修課程計劃」,讓資優中學生報讀高中至大學程度的數理科課程。圖左起為課程舊生,現就讀科大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系三年級的陳穎及張婉雯、中心輔導心理學家鄧軍樂、聖言中學中四生李達生及中心助理經理鄭佩群。(鄧宗弘攝)
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舉辦「中學/大學雙修課程計劃」,讓資優中學生報讀高中至大學程度的數理科課程。圖左起為課程舊生,現就讀科大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系三年級的陳穎及張婉雯、中心輔導心理學家鄧軍樂、聖言中學中四生李達生及中心助理經理鄭佩群。(鄧宗弘攝)

【明報專訊】資優學生如對某特定課題感興趣,並有過人的學習能力,現時學校未必可完全照顧他們的教育需要。科技大學舉辦資優學生課程,協助學生發展潛能。資優中學生可預先接觸大學程度課程,課堂由大學教授及導師指導,並為學生及家長提供輔導等;課程今年新增工程學科供選擇。

分4程度 最多資助九成學費

曾參與課程,現就讀科大生物化學及細胞生物學系三年級的張婉雯(Kathy),小時候已能處理較同齡朋友更高程度的數學題。升中後,她一直以為自己的能力「只局限於中學的第一名」,直到中三參與科大資優發展中心的「中學/大學雙修課程計劃」,始知自己可掌握大學程度的數理科。她更早在中五時通過英國高考(GCE A Level),提早升大學。Kathy同學陳穎(Isabel)亦曾參加課程,她憶述曾選取遠古病毒作研究題目,其中要解讀非自己能力所及的航海圖等,最終在組員齊心合作下始能完成;該次經驗令她明白每人均有自己的長短處。

課程共分4個程度,包括預備階段及階段一至三,學生可選修數學、物理、生命科學、工程或化學科;每階段由10或11月開始,修讀15至16周。第二及第三階段為大學學分課程,後者須按大學時間表上課。有興趣學生要由中學提名,名額不限,學生須表現對相關科目的興趣及能力,預備階段至階段二的費用分別為每年5000至6000元,第三階段則免學費,但收1500元手續費。有經濟需要學生最多可獲九成資助。

非為考試「拔尖」 為發掘潛能

資優發展中心總監周敬流表示,現時教育制度「以最少成本照顧最多人」,課程設計以適合大部分學生為主,資優學生需要受忽視。他澄清課程並非以應付考試為目標,亦非「拔尖」,而是希望發掘資優生的潛能。周透露不少家長抱「上了課便可升大學」或「課程令子女更加厲害」的心態,勸喻家長應讓子女享受學習樂趣。他又表示學校不容許中學生每星期請假兩天上第三階段課程,上課人數由預備及第一階段的400至500,第三階段只餘下5至10人,笑言期望中學「放人」。

2017年9月4日

SEN青年氣球扭轉人生 改善專注力 走入校園教同路人技藝

兩師徒——家俊(左)曾參加Verdi(右)開辦的扭氣球班,現在又是YM Balloon員工,Verdi笑指他各方面都有明顯進步,唯獨寫會議紀錄時,仍然有「瞌眼瞓」的情况。
兩師徒——家俊(左)曾參加Verdi(右)開辦的扭氣球班,現在又是YM Balloon員工,Verdi笑指他各方面都有明顯進步,唯獨寫會議紀錄時,仍然有「瞌眼瞓」的情况。

【明報專訊】縱然很多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童,學業成績未必比得上別人,但只要能夠發掘到他們的興趣,一樣可以才華盡展。像22歲患有ADHD(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的涂家俊,雖然考不上大學,但卻是獨當一面的氣球會場規劃師,他還利用自己的專業,指導一班SEN中學生扭氣球,替同路人打氣。

來到元朗天主教中學,途經學習支援組課室的走廊,記者瞥見一名年輕人正全神貫注地扭氣球,完全沒想過,他就是涂家俊!「或許長大了,我周身郁的情况比從前稍為好一些,至少我也可以勉強集中到精神開會。」家俊腼腆地說。

易分心成績差 學扭波改變苦悶職途

教扭氣球——為期兩年的「快樂『球』學」計劃,YM Balloon業務主任Douglas(右一)將聯同家俊(左一)走進30多間中學,藉扭氣球活動,增強學生自信心和人際溝通能力。
教扭氣球——為期兩年的「快樂『球』學」計劃,YM Balloon業務主任Douglas(右一)將聯同家俊(左一)走進30多間中學,藉扭氣球活動,增強學生自信心和人際溝通能力。

家俊自幼上課容易分心,愛聊天,又愛自顧自地玩東西,他念高小時,家人帶他做評估,證實有ADHD,「醫生曾給我藥吃,但我很討厭吃藥後那種呆呆滯滯的感覺,所以只吃了半年便沒有再吃」。

家俊不單有ADHD,還有讀寫障礙,「讀和寫對我來說也很困難,我明明有溫書,但翌日便忘記得一乾二淨,加上我常常寫錯字,會把字體反轉來寫的,因此讀書成績向來不太好」。

完成中六課程後,家俊因為考不上大學,於是到職業訓練局修讀酒店管理課程,畢業後,也曾在酒店工作了一陣子,但實戰過後,方發現,原來酒店工作並非他興趣所在,「在酒店,我每天都是重複又重複做一式一樣的工作,感覺很沉悶,忍耐不到,便辭了職」。

在尋覓路向之際,家俊重遇當年在YMCA(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做義工時教他扭氣球的導師,即社企YM Balloon創辨人兼註冊社工黎宇(Verdi),雙方一拍即合,促使他踏上氣球會場規劃師之途。

Verdi形容家俊在扭氣球方面有天分,「他看見一個造型,也大概猜到要怎樣扭出來,而且表現得愈來愈有信心」。

社企走進校園 專教SEN生

容易學習——元朗天主教中學學習支援組老師陳佩玲說,扭氣球是實務性學習,相對平日的學術課堂,SEN學童是較容易掌握的。
容易學習——元朗天主教中學學習支援組老師陳佩玲說,扭氣球是實務性學習,相對平日的學術課堂,SEN學童是較容易掌握的。

YM Balloon是YMCA轄下社企,現聘用了兩名全職及六名兼職氣球師,當中包括聽障人士;此外,社企還配合不同學校需要,開設氣球工作坊。在2016年至2018年期間,YM Balloon響應「恒生—YMCA快樂『球』學計劃」,進入不同學校,專門培訓SEN學生扭氣球,以提升他們的專注力、自信心及人際溝通能力,在元朗天主教中學即將升中六的倩彤,便是其中一名受惠學生。

倩彤在小學時被評定有特殊學習障礙(SLD),她的理解及組織能力較一般同齡學生差,「我上課時經常聽不明白老師在說什麼,英文、數學科特別弱」。然而,這位學術成績平平的女生,在「快樂『球』學」計劃中,卻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她笑言:「原先參加這個計劃,我只想克服對氣球的恐懼,因為我很害怕氣球爆破的聲音,所以從小至大也不敢觸碰氣球。但估不到我同時也學懂了扭氣球,還扭出蛋黃哥、阿愁、三眼仔,我送了不少作品給媽媽和教會的小朋友,他們都很開心。」

學會合作 聽障生不再做「獨行俠」

 學習合作——有SLD和聽障問題的財俊(右),甚少跟同學有互動,但在「快樂『球』學」計劃中,他要經常和學員一起合作,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突破。

學習合作——有SLD和聽障問題的財俊(右),甚少跟同學有互動,但在「快樂『球』學」計劃中,他要經常和學員一起合作,對他來說,也是一個突破。

比起倩彤,剛剛中六畢業的財俊,其學習路途更艱難,他除了有SLD,亦是一名聽障學生,加上不善社交,在學校一直是獨行俠,人緣麻麻,但參加「快樂『球』學」計劃之後,情况有所改善。元朗天主教中學學習支援組老師陳佩玲指出︰「他願意與同學合作、說話的句子也長了,成功扭出作品時亦會有笑容。」

作為計劃的導師、亦曾經是SEN學生,家俊有很深刻的體會,「看見這班同學,就像看到昔日的自己。所以他們不專注、嬉戲的時候,我也不會責罵他們,因為我明白他們並非故意的,只會引導他們,把精神集中回來。」

9呎高氣球布幕展示 學員親手做

獅子布幕——元朗天主教中學「快樂『球』學」計劃的學員,將在氣球藝術展上,展示這幅獅子造型的布幕。
獅子布幕——元朗天主教中學「快樂『球』學」計劃的學員,將在氣球藝術展上,展示這幅獅子造型的布幕。

YM Balloon業務主任鄭健成(Douglas)表示,針對SEN學生普遍專注力、學習動機薄弱的問題,「快樂『球』學」計劃的課堂是經過刻意設計的,「為了推動學員努力學習,我們先設定目標,就是完成了8堂扭氣球及佈置技巧訓練後,他們會有展示日,學員要合力用氣球砌出一個9呎高×9呎闊的布幕設計,交由他們親手做,是很震撼的」。

此外,課堂強調「做多過講」,Douglas也要一改他說話「長氣」的作風,「指導SEN學童時,真的要一句起兩句止,把重點說完後,便要立即讓他們動手去做、去試,讓他們感覺好玩,否則集中力便維持不到。另外,我們每堂的節奏也很快,每次一個半小時的課堂,最少會教幾款造型,當同學掌握到,他們的滿足感會特別大」。

「快樂『球』學」計劃將於9月2日及3日於鑽石山荷李活廣場舉行全港首個最大型氣球藝術展,屆時會展出有份參與計劃的16間學校、合共128名SEN學生的創意製作及氣球藝術設計,同場亦會有親子工作坊、攤位遊戲,以及關於SEN學童的資訊展覽,費用全免,歡迎公眾人士到場參觀。

文:沈雅詩
圖:蘇智鑫、受訪機構提供

盲人組管弦樂團 耳機聽指揮 最小成員6歲 免費獲訓練

【明報專訊】很多人認為視障人士只能夠「聽」音樂,有沒有想過他們也可以和常人一樣演奏,甚至組成樂團呢?「香港盲人管弦樂團」昨午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成立典禮,成為全球第5個由視障人士組成的大型管弦樂團。樂團音樂總監杜永政表示,視障人士學音樂的速度較常人快,會幫助團員考取皇家音樂學院資格及升學,為他們提供另類出路。

樂團31人 多自心光盲人學校

香港盲人管弦樂團由31名視障人士組成,年齡介乎6至46歲,當中有24名學生來自心光盲人院暨學校。

樂團音樂總監杜永政表示,他們會向每名參加者贈送相關之樂器,再透過免費的專業管弦樂訓練,為團員提供演出機會,心光盲人學校免費提供訓練場地。

杜永政向參加學生的家長承諾,只要學生願意學習音樂5年,樂團會保證他們能夠考獲皇家音樂學院8級資格,繼而推薦他們升讀大學或到管弦樂坊教音樂。

指揮麥克風發指示

杜永政續稱,視障人士學習音樂的速度較常人快30%至40%,他們因為失去視覺,聽覺比較敏銳,相信「盲人做出來的音樂一定會好過正常人」。他補充指樂團昨於典禮上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花之圓舞曲》,是由一群未經過音樂訓練的視障人士,在9個月內練成。

有別於普通樂團,盲人管弦樂團的指揮在演奏時會透過耳機向團員發出指令。為了有效地指揮視障樂團,杜永政特從美國購入一部可同時處理100個耳機的儀器,透過麥克風向學員發出指示。

而樂團的訓練技術則參考韓國盲人管弦樂團,該團連導師都是由視障人士組成,至今已發展至第五代,杜永政盼望「香港盲人管弦樂團」能有所成就,他未來會吸納更多人加入樂團。

11月將演出

「香港盲人管弦樂團」會於11月到一個為災民籌款的音樂會上與歌手鄭秀文演出,杜永政表示,團員最大願望就是與不同的明星同台表演,及參與下半年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演出。

香港盲人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杜永政(前右一)在成立典禮上用耳機指揮視障樂團。31名團員與6名樂團導師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花之圓舞曲》。(曾憲宗攝)
香港盲人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杜永政(前右一)在成立典禮上用耳機指揮視障樂團。31名團員與6名樂團導師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花之圓舞曲》。(曾憲宗攝)

指聽覺記性好 團員稱有優勢

44歲的張兆龍6年前因患青光眼失明,在樂團內負責吹奏長號的他表示,學習吹長號初期感到困難,總是無法吹響樂器,因當他緊張時嘴唇會收緊,吹出來便會走音,花了很多時間才找到放鬆嘴唇的竅門。

長號手目標考8級

由於團員看不見,導師上課時要求學生要背誦樂譜,這對張兆龍而言反而不是難事,笑言「自從看不見之後,記性變好了」。他現時每星期會花約7小時練習,目標是考取英國皇家音樂學院8級資格。

與張兆龍相識近20年的好友杜永政指出,張兆龍從前是收入豐厚的電腦奇才,現時只能做盲人按摩師,他認為視障人士應有更多選擇,使他們能夠發揮所長,故受到張的感染而創立樂團。

另一名負責演奏長號的余安琳是樂團中造詣最高的團員,她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目前有1800度遠視,大約可看到眼前20米範圍內的事物。她認為「失明人學樂器比正常人更快更好」,因為她們視力欠佳,故比起一般人對聲音更敏銳,聽音樂時會更仔細,「就算好小的走音,我們都聽得出」。她希望未來可以成為填詞人或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