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尿袋」內置實時檢測 隨時隨地租還 2元租半小時 每日最高收費20元

MOBIJUCE執行總監黃靖葦(中)認為,香港人流密集,商店和智能手機用戶量多,產生的數據量大,將來公司可靠數據分析和廣告擴闊收入來源,所以選擇香港作為首個試點,單單在港項目已投資逾千萬元發展。旁為市場成長魔術師洛凡(左)及公司營運及市場總監袁念祖(右)。(鍾林枝攝)
MOBIJUCE執行總監黃靖葦(中)認為,香港人流密集,商店和智能手機用戶量多,產生的數據量大,將來公司可靠數據分析和廣告擴闊收入來源,所以選擇香港作為首個試點,單單在港項目已投資逾千萬元發展。旁為市場成長魔術師洛凡(左)及公司營運及市場總監袁念祖(右)。(鍾林枝攝)

【明報專訊】近年內地掀起共享經濟熱潮,這股風氣亦慢慢傳到香港,繼共享單車進駐香港發展後,本地初創公司MOBIJUCE留意到時下手機充電器租借服務未能滿足市民的需求,故推出共享手機充電器服務。賣點是利用GPS技術,令有需要的用戶知道附近哪裏有充滿電的充電器可借用,而且租金低至每半小時2元。

MOBIJUCE於今年3月成立,主打共享手機充電器業務,客人需要先安裝MOBIJUCE的手機應用程式,使用前先打開手機程式,透個地圖的GPS定位,尋找附近的共享手機充電器租借站,到達租借站後,用MOBIJUCE的程式掃描租借站上的二維碼(QR code),再選擇借用什麼類型插頭(如Apple或Android插頭)的充電器,之後手機充電器便會由租借站的充電裝置中彈出,客人便能租借充電器。歸還時,只需把充電器放置在租借站的充電裝置空位上便可。充電器在滿電的情况下,大約可讓iPhone手機充滿兩次電,借用充電器收費為每半小時2元,一日最多收取20元,若客戶在48小時後仍未歸還充電器,MOBIJUCE將會向客戶收取129元,充電器並歸客戶所有,客戶可當作普通充電器使用。

擬設於地鐵站商場餐廳 自助借還

MOBIJUCE將於不同地區設立多個租借站,包括商場、餐廳、百貨公司和地鐵出口等位置,客人不需原址歸還充電器。為節省成本,MOBIJUCE的租借站無工作人員,客人將以自助形式來借還充電器。

營運及市場總監袁念祖表示,坊間店舖提供的手機充電器服務,客戶一般需要先繳交按金,令不少人對租借充電器卻步。對客戶來說,他們亦未必知道該店舖有沒有充電器可供借用,MOBIJUCE的手機應用程式是實時檢測,客人在程式上可看到可供借用的充電器數量。公司利用雲端技術,把充電器的電量訊息透過4G卡發送至雲端,若充電器未充滿電,是不能借出,充電器會被租借站的充電裝置鎖緊,即使大力拉扯也無法取出充電器,確保每部借出的充電器是滿電。

不少市民都擁有手機充電器,加上MOBIJUCE的收費低廉,令人懷疑其業務是否可行。袁念祖透露公司在選擇推出共享手機充電器服務前,曾委託獨立機構做了市場調查,於今年4月在旺角、尖沙嘴、銅鑼灣、九龍塘及中環地鐵站訪問了1100名市民,了解他們對手機充電器的需求。結果發現無論受訪者有否購買手機充電器,85%受訪者在一星期內有一次手機會完全沒電。而俗稱「尿袋」的數目愈多,受訪者在一星期內手機沒電情况就愈嚴重,所以公司認為很多人即使買了充電器,也會忘記攜帶或者忘記為充電器充電,市民對租借手機充電器有一定需求。

港投資逾千萬 收集數據擴收入來源

執行總監黃靖葦表示,公司選擇香港作為首個試點,單單香港項目將會投資逾千萬元,因香港人流密集,商店和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多,產生的數據量大,將來公司可以靠數據分析和廣告擴闊收入來源,即使充電器的租借費低,但最主要成本是前期的硬件投入,隨着公司的服務點愈來愈多,回本的時間便能愈短,目標是第一年便有盈利。她指出,公司將於10月下旬開展產品測試階段,到11月便會正式推出,期望年底可在全港設300至500個租借站,未來公司會考慮進駐其他亞太區城市。

月底開始測試 冀未來進軍亞太城市

在借用電子產品時,市民最關注是安全問題,黃靖葦稱公司在產品設計時已考慮到這個問題,故充電器的外形是看不到鑲嵌位,在不能拆開充電器的情况下,不法之徒便不能在充電器安裝惡意程式,同時充電過程亦不會涉及任何的資料傳輸。此外,公司收集的用戶資料只會作內部用途,不會向其他公司出售。

最近蘋果公司推出手機無線充電器,她透露公司已研發與蘋果兼容的無線充電器,待iPhone 8或8 Plus和iPhone X相繼面世後,公司將會推出無線充電器。她認為隨着科技發展,即使未來有不同的快速充電器,公司也會跟隨市場潮流研發更多產品,以迎合客戶需要。

明報記者 鄺月婷

[新經濟新天地]

智能家居裝置VR街機登場 業界:有力成完整生態系統

模擬飛行 VR遊戲街機
模擬飛行 VR遊戲街機

【明報專訊】近年,「智能音箱」和「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技術吸引業界注意。這兩個星期,香港貿易發展局和環球資源(Global Sources)分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和亞州博覽館舉辦大型電子產品展,兩者的參展商分別展出配合「智能音箱」和VR技術的產品,有關技術和產品開始成熟,大有可能形成整個生態系統。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周啟良表示,電子業是香港最大的產品出口創匯行業,去年香港電子產品出口按年增長2.5%,達23,502億港元,佔香港總出口的65.5%。今年1月至8月,香港電子產品出口已達16,070億港元,按年升10.6%。其中,個別市場更錄得顯著升幅,包括出口到中國內地增長10.6%,出口日本增長12%,出口印度15%,台灣和荷蘭市場分別增長23%和21%。

周啟良續稱,貿發局曾經在今年4月向1200名買家進行調查,他們大部分都表示,看好智能家居和物聯網方面的產品。此外,今屆香港秋季電子產品展吸引來自25個國家及地區約4300家參展商,以參展商數目來說,已是全球數一數二。

港電子產品出口首八月升逾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貿發局是於去年10月,才首次在香港電子產品展內設立「初創」專區。最初只有48家初創公司參展,今屆已增至接近100家初創公司,大增近一倍。而且,參展的初創公司亦愈來愈國際化,不限於本地。

記者觀察到,其中多家公司都不約而同的展出了同時支援多個「語音助手」(Voice Assistant)、可以配合多個陣營的智能音箱運作的周邊產品,包括插頭、排插、LED燈,甚至門鐘和門鎖等。因為智能音箱的銷量愈來愈高,業者看好智能音箱大有發展成為一個生態系統的趨勢。

初創公司參展大增近倍

另一邊廂,在亞洲博覽館環球資源亦分別於上星期和本星期舉行秋季「環球資源消費電子展」和「環球資源移動電子展」,合共提供超過6500個展位。其中,好幾家內地公司展出的 VR遊戲產品,吸引了不少外國買家試玩。

明報記者 薛偉傑

中大與倫敦國王學院 合辦法律雙學位課程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Stuart Hargreaves(左起)、卓敏法律學教授Lim Chin Leng、院長Christopher Gane,以及法律博士課程主任張明暉昨日宣布,中大將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合辦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鄧力行攝)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助理院長(本科課程)Stuart Hargreaves(左起)、卓敏法律學教授Lim Chin Leng、院長Christopher Gane,以及法律博士課程主任張明暉昨日宣布,中大將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合辦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鄧力行攝)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作推出法學士及法律博士(LLB-JD)雙學位課程,修讀此課程學生可於4年內取得兩個學位。學生首兩年將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上課,其餘兩年則於中大修業,名額5個。

各讀兩年 兼得學士博士

目前本港大學的法學士課程均為4年制,上述新課程將讓修讀課程的學生在4年內取得倫敦國王學院頒授的法學士學位,以及中大頒授的法律博士學位。學生將於倫敦國王學院修讀一系列普通法核心科目,以及歐洲法律基礎課程,並在中大完成有關香港司法制度、普通法闡釋及其在中國憲制框架中的角色之課程。學生亦須在一系列選修課程中作出選擇,內容包括金融與商業法、人權法、刑事法、互聯網與技術法、國際貿易法等。

名額5個 1月中截止報名

中大法律學院院長Christopher Gane表示,法律業務愈趨國際化,這個雙學位課程正好回應了業界對相關法律專才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一個兼修英格蘭、威爾斯和香港法律專業資格的途徑,同時讓他們有機會在兩所著名法學院上課。

2018/19年度的課程現已開始接受報名,有興趣學生可於明年1月15日前,透過英國的大學及院校招生事務處(UCAS)向倫敦國王學院遞交申請。

入學基本要求是文憑試選修科獲1科5*和2科5,核心科目獲4,IELTS獲7分;或IB課程獲35分;或英國高考獲1科A*和2科A。通過入學要求的考生,將被挑選出席倫敦國王學院與中大聯合舉辦的面試。

科大畢業生創茶葉品牌 推銷海外

兩名科大畢業生施煒恒(左)和王路陽(右)冀將中國優質原片茶葉推廣至外國,6月正式成立自家品牌「茶活」,至今售出逾千盒茶葉。(科大提供)
兩名科大畢業生施煒恒(左)和王路陽(右)冀將中國優質原片茶葉推廣至外國,6月正式成立自家品牌「茶活」,至今售出逾千盒茶葉。(科大提供)

【明報專訊】中國每年輸出大量茶葉,當中最好的茶葉多供內銷,但中國茶葉品牌在國際市場卻未有打響名堂。兩名自小喜歡喝茶的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花了10個月時間走訪內地7個地方,蒐羅不同品種的茶葉,創立自家品牌,冀將好茶推廣到海外,並曾在機場以「打游擊」方式贈送茶包給離境旅客試飲,成功將茶葉推廣至外地,3個月內售出逾萬個茶包。

直接找內地茶農入貨

施煒恒(Raymond)和王路陽(Leo)均是科大商學院的畢業生,因常分享創業經驗而成為好友;施是密室逃脫遊戲《逃出香港》的創辦人之一,而王則創辦了音樂分享手機應用程式公司Sensbeat。施煒恒指兩人的祖籍分別是盛產茶葉的福建和雲南,自小均喜歡喝茶,亦愛向身邊外國友人推廣喝茶文化,發現外地甚少有知名的中國茶葉品牌。兩人去年開始走訪浙江、福建等地,與當地茶農打好關係,直接採購,不但獲得優質的原片茶葉,售價更較外國同等級的茶葉便宜25%至50%。

到機場送遊客茶包推廣

創業初期,兩人帶着製成品到機場向外國旅客推銷,更不時移動地點,以免機場的保安人員生疑。施煒恒憶述,有旅客曾笑問他「是否毒品」,新穎的營銷手法成功為他們帶來首批客人。他們又發現外國人習慣將茶葉放在容器內長時間浸泡,致味道變苦,故同時推出上層有濾茶器的玻璃壺,免茶葉過度浸泡。品牌在今年6月正式創立,集中網上發售,現時共售出逾千盒茶葉。

新手父母壓力大 常徹夜不眠 智能嬰兒襪 減照顧寶寶負擔

Peacify Limited共同創辦人何家立(右)、羅偉倫(左)從家人和舊同學處得知,新手父母時刻擔心嬰兒可能出意外,故決定研發智能嬰兒襪,實時監察嬰兒的生命體徵,減輕父母的負擔。(曾憲宗攝)
Peacify Limited共同創辦人何家立(右)、羅偉倫(左)從家人和舊同學處得知,新手父母時刻擔心嬰兒可能出意外,故決定研發智能嬰兒襪,實時監察嬰兒的生命體徵,減輕父母的負擔。(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新手父母經常要捱眼瞓照顧初生嬰兒,又要時常察看他們能否安睡,怕一時疏忽,會生意外,例如較常見的意外是不小心把被子蓋過了頭,令孩子窒息。為減輕父母照顧嬰兒的負擔,有初創公司研發出「智能嬰兒襪」,可以實時監察嬰兒多種生命體徵,當偵察到異常迹象就會發出警告訊息,猶如小孩的貼身看護。

Peacify Limited共同創辦人何家立、羅偉倫表示,雖然該公司5名創辦人都未有子女,但他們從家人和舊同學得知,初為人父母者往往每晚都無覺好瞓,既疲倦,壓力亦很大。這是因為新手父母擔心嬰兒睡覺時可能會出現意外,所以每晚都要多次起身去看嬰兒才放心,以致本身無法正常休息。他們在網上翻查新聞亦發覺,的確不時會發生一些嬰兒在睡覺時猝死的意外。

他們察覺到,美國有一些穿戴式設備,可以配合手機App,實時監察嬰兒的血氧濃度(SpO2)和心跳。在亞洲卻好像沒有同類產品。於是,他們便想到開發一款智能嬰兒襪,功能比上述的美國產品更多,性價比更高。這就是Peacify Sock的由來。

他們在2016年10月成立Peacify Limited,沒多久已成功申請到「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CCMF)的10萬元資助,研發出第一個原型。截至訪問時,已經開發至第五個原型。

何家立和羅偉倫表示,Peacify Sock配合手機App,可以實時監察嬰兒的4種生命體徵,包括血氧濃度(SpO2)、心跳、皮膚溫度,以及身體轉動等,功能更勝美國的類似產品。

血氧心跳溫度 手機隨時觀看

其中,前三個數據若有異常,父母將會從手機接收到警告訊息。至於監察嬰兒的身體轉動,則可以組成報告,從中得知嬰兒在那段時間熟睡,在那些時間清醒過來,這也是父母最想知道的資料之一。

為了讓父母不在家中時,仍然可以觀看到以上的數據,Peacify Sock並不是直接和智能手機連線,而是先透過藍牙連接至一個基座,而後者再透過WiFi或網絡線,連接至家中的電腦上網。這樣,不論父母是上了班,還是到了外地公幹,都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到以上的數據。若有問題時,亦可以即時通知家傭或其他家人帶嬰兒看醫生。

每套零售價約1500元

由於Peacify Sock要長時間穿在嬰兒的腳上,所以他們在設計時,亦要特別小心。首先,是布料要採用有機棉,而非一般的化學纖維或棉布,以避免嬰兒幼嫩的皮膚出現敏感。其次,整隻襪亦要設計到非常纖薄和柔軟,原則上和普通嬰兒襪沒有分別。第三,是內裏的機件要防水,以防被嬰兒的尿液浸壞。至於外層的襪套,則可以拆下來清洗。

截至訪問時,他們已找了約20個嬰兒短暫試用過Peacify Sock。他們計劃在今年底前要再造出幾十個原型(或者可稱為「預量產型」),然後再找大約300個嬰兒試用,每個試用10日,以微調產品設計(例如當中的演算法等)。然後,在明年6月進行眾籌預售,9月開始付運。至於每套Peacify Sock的零售價,則估計大約是1500港元,已包括2至3隻不同尺寸的襪、基座和手機App。至於下一代的Peacify Sock,他們亦已經初步構思了一些改進的地方。例如,襪子可以由有線充電改成無線充電;而基座則加入量度室溫和濕度的功能。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

陳繁昌:STEM如語文 學生須懂 促檢討新學制 盼收生更靈活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劉焌陶攝)
科大校長陳繁昌(左)強調應把握大灣區發展香港科研,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右)則建議政府帶頭使用本地科研產物。(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本地研發總開支倍增至每年約450億元,又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資助本地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銳意發展科研。政府推動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表示科技佔人類生活比重只會愈來愈高,冀學生可有更多機會接觸相關教育,又建議教育局檢討新學制,並讓大學收生更有靈活性。

陳﹕不應只選「神科」

在陳繁昌的眼中,生活與STEM息息相關,不止是學科般簡單,「如是否需要使用核電?吃不吃日本食物?有人說可能有輻射」,認為所需要的知識和探討的內容都與STEM有關。他說STEM是文化一部分,「好像語文學科」,學生應對其有基礎認識。現時入大學的最低要求為4科成績達「3322」級數,即中文和英文科達3級,通識和數學達2級;有意見指此制度令學生專注於必修科。陳繁昌指出,教育局「是時候review(檢討)」新學制,又表示期望大學在收生方面能有更多「自主性」及「靈活性」,但未有進一步解釋是否希望取消「3322」的要求。

工程學生不懂微積分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李行偉表示,本港1980年代仍有許多工業及基建發展,如1989年後提出興建新機場計劃,工程科屬「搶手」學科,因學生畢業後有發揮的空間。不過,他指出近20年來經濟發展「偏向地產發展」,產業單一,浪費科研人才。他笑言部分數理科對基礎知識有一定要求,「如工程科,(工程學生)沒理由不認識微積分」,現實卻真的有工程學院學生未曾學過微積分。

大學學科彷彿等同畢業出路,陳繁昌指「沒有人有crystal ball(水晶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表示年輕人有本錢,不要介意承受一點風險,要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又指「這個世界有很多機會,不應只選擇『神科』」。

幼師、社工、保健員 投身三大專業 進修為助人事業增值

(明愛專上學院提供)
(明愛專上學院提供)

護理、社福、教育三大專業,在本港面對人口老化、社會問題趨複雜和發展兒童早期教育日趨重要等前提下,人手需求成為一大課題!有志成為幼師、社工或護理前線之一的保健員,如何以專業知識、技能和同理心,在不同崗位上發揮助人所長,為個人事業增值。

中港幼兒教育需求增加 幼師工作機會增

東華學院人文學院教授 (幼兒教育) 鄭佩華表示,隨着新學年推行免費優質幼稚園教育政策,幼師需求殷切;加上內地實施「二孩政策」,此對中港的幼兒教育需求亦有所增加,故近年本港不乏幼師北上發展,並在國內引入不同模式的幼兒教育課程。

幼師除要喜歡小朋友、有愛心外,也要抱持續學習的心態,才可與時並進,將知識傳授下一代。「凡事以幼兒角度出發,才能真正明白他們的想法和需要。」她說,以遊戲中學習為教學的軸心,讓幼兒在過程中探索環境,建構經驗,並從中觀察他們的特質,引發其學習動機。

鄭教授表示,現時本地幼稚園分半日制、全日制及長全日制,其中「長全」主要配合在職家長需要,幼師與學生有較多的相處時間,安排活動時較具彈性。半日制幼稚園的幼師,一般要負責上、下午班的正教、助教職務。

其中東華學院開辦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課程,着重培訓學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態度,他們有機會參觀不同幼教機構,與業界分享等,另須參與 320 小時實習。畢業生可申請該院的幼兒教育 (榮譽) 學士課程第三年課程,也可選擇先就業後進修,現時幼師起薪約 20,000 元,其他出路包括出版社、兒童相關工作等。

學習識別特殊需要學童 運用合適方法助成長

就近年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人數趨增,以上課程亦加入特殊教育內容,並由該院的護理和職業治療專業人員參與課程設計及教學,「每名幼兒的發展領域有不同先後,課程會教授如何識別特殊需要學童,運用合適的方法協助幼兒發展。」

她補充,現時很多幼稚園設特殊教育需要協調主任職位,一般由資深老師或主任兼任,負責跟跨專業服務團隊 (如職業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等) 溝通,統籌校內融合教育支援策略的制訂、推行及檢討,以加強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的效能。

入職途徑:想投身特殊幼兒工作員者,可進修社署認可的「一年制在職特殊幼兒工作訓練課程」或相關課程;完成該院幼兒教育學士課程,並修畢指定的特殊教育科目,亦可獲取相關資格。

投身準備:本地幼師提供的是全科教學,而非中小學老師的專科教學,因此投身者最好具備多元的社會接觸面和經驗,曾在幼稚園或其他機構擔任義工或接觸小朋友有一定幫助。

投身社工 長者、復康人手需求持續

近年香港人口老齡化問題趨嚴重,對社福界服務和人手需求亦有一定影響。明愛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昌熙博士表示,現時不同範疇的社工,以長者和復康的人手較緊張,「由於此範疇的工作需要較多的照顧性質,部分年輕人未必能調整心態而加入。」

朱博士指,青少年範疇相對較受年輕社工歡迎,一來他們跟服務對象年齡較接近,容易投入工作;另外活動亦見多樣性,符合他們的特質。其他還有家庭服務和社區發展等範疇。

社工助人解難 需處事成熟、具分析能力

他不諱言,社會存在很多複雜問題,人們生活中遇到不少障礙,社工其中一項職能是幫人解決問題。另外就社會制度的一些問題,社工可作為中間人協調群體的矛盾,化解彼此的衝突,令大家融洽相處,增加社會整體質素。因此投身社工者最好性格成熟、擁有自我認識、分析能力、懂人情世故、人際關係、情緒管理等,具備社會工作經驗更好。

以該院的「社會工作高級文憑」課程為例,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鼓勵他們走出課堂,認識自己和社會;同時強調與人相處技巧。「課程設有 700 小時的實習和 100 小時的預備培訓。部分學生在接觸個案時,情緒易被牽動,容易有疑慮或挫敗感,導師會提供支援,以助穩定情緒。」社工課程的學員中,不乏曾在社福界工作的人士,希望透過進修成為社工。因此社工課程學員的平均年齡較成熟。

入職途徑:現時一般社工副學位課程的入學資格是 DSE 成績「22222」,朱博士以自資課程為例,15 分以上人士會較具優勢。畢業生可由社會工作助理 (起薪約 20,000 元) 職位起步,負責一般個案工作。具備大學學歷的社工課程畢業生,則可以由助理社會工作主任 (起薪約 30,000 元) 做起,除部分前線工作外,也要兼顧行政工作,如小隊管理、項目統籌、申請資助等。若未達副學位課程的入學要求,如只具備中五或以上學歷,可先修讀毅進或該院的綜合教育文憑課程,然後再進修社工副學位課程。

投身準備:曾任職活動助理、參與社區工作、義工;或曾進修輔導、社會學、歷奇輔導、領導才能、人際關係等相關課程,均有助突顯申請人對助人和社工工作的興趣和熱誠。

保健員工作富意義 多元增值助開闊事業

安老服務中,院舍保健員是重要崗位之一,他們要具備護理知識和技能,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 (HKEDS) 保健員文憑課程導師、註冊護士李倩婷表示,保健員一般職責包括派藥、量度生命表徵、鼻胃管餵飼、安排護理員工作等。

安老服務屬厭惡性行業,她希望員工懂得欣賞自己的工作,「他們得到的不只是金錢,有時服務對象或家屬的一句多謝,就已經足夠。明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才會做得投入。」投身者要有同理心,將服務對象當作家人,易地而處,用心對待。

目前私營和津助院舍均對保健員有一定需求,加上市場對家居照顧員的需求趨增,此亦增加了保健員的就業機會。李姑娘指,很多私院是家庭式經營,由保健員擔任院長,此類院舍的工作彈性較大,但保健員要兼顧的工作較多,因未必每間院舍有聘請護士。

保健員肩負管理角色

至於津助院舍,如由社福機構開辦的,不少是由社工和註冊護士擔任院長、副院長。此類院舍較有規模和制度化,分工會較仔細。兩類院舍的薪酬和工時略有不同,私院保健員每天工作約10小時,新人起薪約 13,000 至 16,000 元;津院保健員每天工作約 8 小時,新人起薪 15,000 至 16,000 元。另還有一些由醫院營辦的院舍,以醫院模式管理,多由註冊護士擔任院長。

其中 HKEDS 開辦的「保健員文憑」課程,由講解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解剖學等開始,然後教授不同長者疾病的護理方法、藥物和預防知識等。有意繼續進修者,除可考慮報讀高級保健員、登記護士等課程外,也可作橫向發展,進修不同的護理課程,如糖尿病、腦退化症、英文醫學詞彙等。

入職途徑:具備中五 (5 科包括中英文) 或具同等/以上學歷,可報讀認可的保健員課程,畢業學員通過課程評核後,可向社署安老院牌照事務處申請註冊成為保健員。

投身準備:保健員除了要進修考牌外,如曾修讀護理員課程,會更具入職優勢。護理員職務以個人護理工作為主,保健員則涉及制定護理程序等工作,如保健員是「由低做起」的話,在管理或安排工作時會更得心應手。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林鄭30億助學金吸本地生 大學指加研究生額更實際

study_2017_10_13_a1【明報專訊】為吸引本地生投身研究工作,特首林鄭月娥於其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資助修讀政府資助大學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資助額相當於學費。比較八大的研究生數據,城市大學2016/17學年本地研究生比率佔9%最低,嶺南大學有33%最高。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則表示,對於該校的本地研究生只佔15%感到不滿意,認為與「出路問題」相關。他指施政報告提出注資30億元,「有點治標不治本」,若學生在修讀課程後有較好出路,相信會有更多學生願意修讀,但他認為措施對學生而言有一定吸引力。

陳繁昌﹕倘出路好學生願讀

林太提出向教資會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研究課程的本地生提供助學金,盼可吸引更多本地生投身研究,配合推動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根據教資會近5年資料,本地生佔資助大學研究院的研究課程比率,由2012/13學年的約24%,降至2016/17學年的20%。現時八大非本地生中的內地生所佔比例最多,普遍佔約68至69%(見表)。

理工大學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指出,本地生和內地生所佔研究生學額懸殊是因為先天條件,「香港得700萬人,內地14億人口」,認為比例上香港不算差;加上研究生採用摘優而錄,「收生只看成績,不論其出身、種族,申請者成績好面試好便取錄誰」,故內地生較多不難理解。他指坊間有意見指內地生修讀本地研究課程是「用公帑益別人」,他卻認為若本港長遠要向科研發展,最重要是留得住人才,故內地尖子在港發展是好事,「但有些學生訓練完又返回內地發展便幫不到本港」。

助學金如加人工幫助不大

至於推出助學金是否有助吸引本地生修讀研究院研究課程,衛認為「有好過冇」,但整體來說「如學生因減免學費而讀的機會不大」。他解釋,現時研究生可申請每月約1.6萬元研究生津貼,每年學費攤分每月只為3000多元,「學生每月還有約1.2萬剩,如果單身來說都夠生活」,助學金猶如讓研究生每月「加人工」,幫助不大。

他建議政府可增加研究生學額,讓更多本地生可報讀更實際。被問到會否令成績不太優異者都能被取錄,衛指出,成績並非最好的學生,做研究有機會更好,因成績好的學生偏向信任權威,「但做研究最重要是挑戰權威和定律」。

2020年前全港中小學有特教主任

【明報專訊】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36億元教育新資源撥款,包括將原屬關愛基金資助的特殊教育統籌主任(SENCO)試驗計劃恆常化。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透露,首階段新增120間學校設統籌主任一職,連同原本參與試驗計劃的124間,現時全港共有244間中小學有相關職位。黎又指得悉有團體期望將基本職級教師提升至主任級教師負責,表示局方會作相關檢討。

位於沙田的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有約630名學生,其中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包括自閉症及智障等佔逾一成。

244間已有

校長梁偉基指學校於2015至2016年參與試驗計劃,現時新設SENCO一職,便把校內具相關工作經驗的英文科教師陳曉藝調任該職位。梁指自有SENCO一職,學校可更有效調配及安排資源迎合SEN學生的需要。張認同對於部分推行融合政策經驗較少的學校來說,若貿然「空降」一名初級職位教師統籌校內相關工作,會有一定難度。

陳曉藝表示自己在校從事相關工作約7年,學校亦積極推行相關政策,如按學生能力分配不同程度功課,故對SEN學生有一定認識。她指SENCO最大的難處是要推動全校一起參與,若部分學校的SEN學生較少,教師可能「不太了解學生需要」。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黎錦棠表示,預計2019/20學年,所有官立及資助中小學均有統籌主任;另將檢討試驗計劃成效,估計最快明年11月完成報告。

病理教授讀舞台燈光設計受啟示 5年半完成課程 「同樣不起眼卻影響人」

在中大醫學院任職榮譽臨牀副教授的陳碧云,6年前報讀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她指不應受社會風氣限制自己的發展。(郭慶輝攝)
在中大醫學院任職榮譽臨牀副教授的陳碧云,6年前報讀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她指不應受社會風氣限制自己的發展。(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在醫院,她躲在實驗室內分析病人的組織樣本;在學校,她教導學生病理學。嚴肅的外表下,工作時間外,陳碧云化名陳一云,游走藝術界;6年前,她更跑去讀燈光設計碩士,由毫無認知到學會不同燈光效果背後的原理,足足花了5年半時間。身分看似毫不相關,陳碧云卻嘆言社會過分功利,規限了人的可能性;認為讀書不單為追求知識,更可啟迪心靈。

中學時的陳碧云已對戲劇感興趣,一直參與校內劇團,另一方面立志當醫生,「小時候寫我的志願,就是很普通,很單純地想做醫生和救人」。那時有中六暫取生計劃,資格是會考須獲得6科或以上A級成績,成績一向標青的陳碧云成為暫取生,順利入讀中文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實習、成為醫院「病理科」專科醫生,並在中大醫學院任職榮譽臨牀副教授。

醉心戲劇 學燈光盼不求人

另一邊廂,陳碧云沒放棄舞台劇夢,脫下醫生袍,她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劇團,無間斷創作。

小小的劇團,幾乎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唯獨舞台燈光設計,需要專業的知識;有次公演前一晚,團隊發現請來設計燈光的人竟然沒有安排後排燈光,「我們根本沒有人懂燈光設計,只好臨時花錢請人裝回,弄了一整夜」。那次不愉快的經歷,陳碧云想想總不能每次花錢請人,索性報讀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碩士,主修燈光設計;她又提及父親從事電器維修,小時候看慣父親焊接和駁電等,「也可能因為長期接觸,對手工特別有興趣」。

休學一年籌備畢業作 職業興趣結合

身兼三重身分,陳碧云笑言平日的工時算是穩定,兼讀碩士每周只需上2至3小時課,尚算應付到。眾多科目中,陳碧云說學習燈光技術最具挑戰性,當中需了解運用不同燈具的原理,還有思考技術出現的原因。對於從沒學過相關知識的她來說,猶如進入一個新世界,「怎樣運用、衡量使用(燈具)的原因等,全部都是很專業的知識,這課程不單是學習一項技巧,更要反思使用不同燈具的原因」。

兼讀碩士課程本需4年,她延遲了畢業,足足花了5年半,當中一年停止上課,用來沉澱自己,創作畢業作品《病理誌》。

作品中,陳碧云將職業知識與興趣結合,講述不同疾病的歷史,當中用上大量鎢絲燈及光管等;表演甚至在醫院教學實驗室內進行;去年始正式畢業。

醫院教學實驗室上演

醫學被標籤為理性;舞台劇則是感性的代表,陳碧云從來覺得兩者有共通點,分析病人組織和燈光設計,「看似很不起眼,卻會影響別人」,她不會直接與病人接觸,病人的治療卻取決於她的組織分析結果;而燈光設計不如演員般明確呈現在觀眾面前,但效果足以影響整場演出。對於陳碧云來說,她更希望透過實踐,證明人可以有不同發展。

明報記者 王丹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