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步步為營 精準毫釐不爽

【明報專訊】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重視,例如消費者委員會早前測試發現部分人造牛油含基因致癌物,市民知悉結果後能有所警剔,生產商亦可改善。研究助理簡悅至(Cindy)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化學系,再修讀1年分析化學碩士課程,其後在浸大理學院化學分析中心(CTS)工作,至今3年,為商戶提供食品及藥物樣本化驗。她指出,化驗人員針對非常微細的成分做檢測,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同時重視誠信,只依據測試結果說真相。

化驗做什麼?
化驗行業主要分為「醫療化驗」及「一般化驗」兩類:

◆醫療化驗

檢驗如血液、癌細胞等,涉及生物、病理方面的知識,入行者須修讀醫療化驗相關的證書或學位,才可取得註冊醫務化驗師資格

˙第II部分醫務化驗師:須持有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頒發的醫療化驗技術普通證書/高級證書,或香港理工大學頒發的醫療化驗科學高級文憑/醫療生物科學理學士學位/醫療化驗科學理學士學位等

˙第I部分醫務化驗師:須持有港大校外課程部頒發的醫療化驗技術高級證書,或理大頒發的醫療化驗科學高級文憑/醫療生物科學理學士學位/醫療化驗科學理學士學位,以及不少於3年認可工作經驗(包括兩年本地經驗)

◆一般化驗

不屬醫療方面的化驗,涉及層面廣泛,包括電子產品撞擊測試、衣服纖維拉力測試、建築物料穩固性測試等物理方面的化驗,亦會檢測玩具、食品、藥物等內有害的化學成分。每間化驗所主要檢測的產品不同,視乎化驗所本身擁有的儀器。而化驗所、檢驗機構及認證機構須通過香港認可處的評審,方獲認可資格,以提供其認可服務範圍內的測試服務。浸大理學院化學系講師何觀陞博士指出,做「一般化驗」不需經註冊制度即可入行,具一定工作經驗後,可經香港測檢認證協會(HKTIC)「檢測專業人員認證計劃」的考核取得認證,提升競爭力。他說,計劃涵蓋十大範疇,如化學、建築材料、食品、微生物等測試,各範疇設「認可專業測試技術員 (CTT)」及「認可專業測試師(CTP)」兩個級別。

部分資料來源:醫務化驗師管理委員會網頁

■針對檢測物質 設定測試方法

研究助理簡悅至(Cindy)平日會按客戶要求測試蔬菜、護膚品、中藥等產品,檢驗樣本內有害物質的含量。不少客戶不熟悉化驗流程,「例如會說希望化驗一款護膚品是否含有害成分,但什麼叫『有沒有害』?我們就會『企咗喺度』,要有個檢驗目標,才可做相應測試」。她化驗前會要求客戶列出希望化驗的目標,之後針對該物質設定合適的測試方法。一般而言,針對農產品會做重金屬及農藥測試,牛奶會化驗雌激素含量,護膚品則化驗當中的致敏原等。

化驗檢測屬分析化學範疇,微細誤差會影響檢測結果,「所以要對欲尋找的物質(特性)非常熟悉,做一些保護措施,以免樣本受污染,影響化驗結果」。Cindy舉例,「有些農藥『見光死』,我們就要找方法遮住(光線),不可以用透明樽(盛載樣本);如檢驗重金屬,蒐集樣本的過程不可以用金屬(容器接觸樣本),要用塑膠容器」。實驗過程亦要細心,一般農藥會放入機器檢驗,若檢驗如防腐劑「二氧化硫」的含量,就要人手以「滴定法」(titration)檢測,再仔細觀察及記錄化學反應。

完成整個化驗過程後,化驗所會向客戶發出檢測報告,並列明樣本中指定化驗物質的含量。Cindy表示,政府有立法規管不同有害物質的成分上限,故報告會附上規定數字供商戶參考。

化驗重誠信 「做數」零容忍

化驗除講求精準,亦注重化驗人員的誠信,「例如我們驗出某間公司的產品有農藥,根據國際管理認可證書(ISO/IEC 17025),我們不可(對外人)公開化驗結果」。化驗人員亦要忠於結果,「我們不可以貪污,例如有客戶要求可否『做靚個數』,是一定不可以,不合格就是不合格,這是行業非常重視的(品格)」。

過去有不少食品被揭發有安全問題,如淡水魚曾被驗出有孔雀石綠、有住宅食水驗出含鉛,Cindy說:「通常該類產品出事後,就會較多人檢測有關物質」,部分商戶為保障產品安全及增加消費者信心,也會委託化驗所做檢測,並藉化驗為產品作「品質檢查」(quality check)。如月餅鹹蛋黃常加入可致癌的染料蘇丹紅,部分製造商會交上鹹蛋黃做檢測,「有時出事的不是製成品,而是原材料,(如發現原材料有問題)生產商便可馬上終止該原材料的供應,並更換供應商」。她又舉例,保健食品生產商欲將貨品放到指定連鎖藥房或超市上架發售,需提交報告證明成分安全,「健康食品列明成分是純中藥,就不可包括西藥成分。例如減肥藥,我們會先列出數款常用於減肥的西藥,然後做化驗,再出報告證明產品不含該數款減肥西藥」。

■化驗三部曲

Cindy平日處理蔬菜化驗樣本時有3個步驟,簡單如檢驗番茄的農藥成分,也得非常細心!

1 採集樣本

化驗人員隨機抽取蔬菜供應商送來的番茄樣本,將之絞碎使其成分均勻分佈。

2 檢測

抽取指定分量的樣本作「樣本處理步驟」,抽取所化驗物質及清除其他雜質後(圖右),便放入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LC-MS/MS)及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成分。

抽取指定分量的樣本作「樣本處理步驟」,抽取所化驗物質及清除其他雜質後(圖右),便放入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LC-MS/MS)及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成分。

3 分析檢測結果

儀器完成檢測後,化驗人員需分析數據,並在化驗報告列出樣本的農藥含量,再交予商戶參考。

◆夏天屬化驗旺季 暑期實習機會多

Cindy說,不同規模的化驗所分工有異,例如大型化驗所因樣本數量較多,分工較仔細,各部門專責某類測試,工作或較單一;在中、小型化驗所工作,多要接觸整個實驗流程,她現時工作的化驗所便屬此類。又因化驗所附屬大學,她可將工作結合研究,例如與團隊研究提取西蘭花內抗癌物質的方法,亦有機會應用最新的檢測技術,過去曾有研究生向他們提供檢驗微塑膠的最新方法。

有意入行的同學除要喜歡實驗,Cindy認為亦需具備「不恥下問」的精神。實驗樣本的分量、溫度、步驟等皆可影響檢測結果,「很簡單,用什麼容器盛載樣本亦可以是很大問題。例如我要落1毫升的溶液,應用什麼工具呢?有時這類問題讀書時(老師)未必會教」。Cindy笑言,化驗行業也有淡旺季之分,如夏天有較多糉、月餅等樣本要處理,故同學可在暑期時應徵做實習,切身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入行。香港檢測和認證局網頁會有實習工作的資訊,同學可多加留意。

個人裝備圖

◆入行貼士

.分「醫療化驗」及「一般化驗」兩類,兩者屬不同範疇,前者須具註冊資格

.化驗要求精準,故需對檢測物質的屬性有充分認識,行業重視誠信

.不同規模的化驗所分工有別,附屬大學的化驗所有機會將工作與研究成果互相配合

職業技能值

 

 

英語老師Jeff Rotmeyer告別校園 天橋底創無家者中心

Jeff Rotmeyer(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人生無論處在什麼位置,生命總離不開悲與喜。Jeff來港教書12年,朝夕相對天真的小學生,本來快樂無比,但面對有如追數的測驗和考試制度,也重如大石;四年前他開展了一個博客群組,初時只是每月一次探望無家者,活動叫作Kindness Walks,事件很快比滾雪球還滾得快滾得大,如今已有三千義工。Kindness Walks幾乎每月每晚walk不停,最棒的是他們有超過十個不同國家不同族裔的義工,他們帶着衣服和蚊香、回收膠DIY的地蓆,不同面孔出現在香港各處天橋底。

棒的還是可能連Jeff也不知道的「距離感」,因為他們來自他方,睡在街上的朋友對這批義工更感好奇,兩者之間更有化學作用。

讓無家者在Guestroom看電視休息

「這是我四年來幫助無家者最快樂的故事。去年十月我在北角探望無家者時,認識了瞓街的三口之家。對啊,我們不僅服務深水埗大角嘴,我們全港都去,這家人的丈夫患有嚴重糖尿病,行動不便,失去工作,無錢交租,只好瞓街,社署也帶走了夫婦的幼兒。 」Jeff坐在大角咀Guestroom活動空間的小閣樓說。Guestroom就是他四年前啟動的博客群組,如今以無家者為服務對象的慈善機構ImpactHK便以Guestroom為活動中心,這裏有大廳讓無家者進來看電視和休息,有免費食物和茶水,這裏的開放式廚房和物資分類架,一看就看出是自己落手做,上去閣樓,看到那些超大件不大合適放閣樓的長梳化,就感到是來自某人的家居。洗手間內的洗手盆是一個大煎pan,Guestroom很raw但別具創意。

Jeff問記者:「你記得嗎?十多年前香港難民(尋求庇護者)足球隊,便是我去教足球。」是的,當時傳媒也有報道,他還為香港唐氏綜合症兒童搞了足球隊。Jeff身材高大健碩,在閣仔站起來頭髮快要貼頂,叫人感動的是他穿著的T恤和褲,看來已洗水褪色,而他總是笑容滿臉:「運動可以幫助改善生活,包括記憶、快樂水平和健康,尤其是年輕人玩team sport,能建立信心、溝通和組織能力。運動太好了,所以我總是把運動放進我的項目裏。」

夢想以運動的正能量幫助別人

回到他的小朋友時代吧!Jeff Rotmeyer出生於加拿大卑詩省素里市(Surrey),自小已是運動狂,十八般運動無所不能,游泳、足球、籃球、網球……夢想以運動的正能量幫助別人,在大學時擔任校隊足球門將,更每周去帶邊緣青年打籃球:「他們的問題包括毒品、飲酒和流連不上學……」

來到現在,ImpactHK則是照顧無家者。「這個六月天,我們終於幫北角一家三口離開街頭,找到房子居住,社署也把孩子交還他們。」Jeff把這個快樂的消息和一家團聚的照片貼上fb,他們不說,根本不知道曾經流浪街頭。

「我們不會給無家者金錢,錢不能建立信任和友誼,但我們會幫他們找住處或劏房。」ImpactHK會以資助形式替他們付按金和首月租金,接着他們要自食其力,自己交租。

我們對露宿者的感覺,大概是社工也束手無策,因為他們不理你。「在街上,你若叫他們,Hey,你來吧,來參加我們的項目,之後還要填表,調查問題,看是否合資格,他們會很怕,因為這些無家者每人都有沉痛的經歷和痛苦的故事。反而,我們是建立友誼和互信做起,我們的Kindness Walks就是先去say Hi,陪他們坐坐談天說地,重複去關心他們,建立友誼。友誼不是能夠強迫出來的,你要讓他們相信你,透過不斷探望去表達誠意,讓他們看到。例如我們在雨中探望,肯定他們有否足夠食物。」

雖有喜,也有悲。Jeff心裏藏着許多無家者故事。「每日在街上,你都會見到這些不快樂的人。今晚我約了一個來Guestroom的女士,她大概四五十歲,丈夫去世,她對人和藹可親,是我街上最好的朋友,我希望她每周來三次,但她來兩次,就不來了,她很想改變重回社會,但她有太多痛苦在心頭。」

同樣是六月天,他也貼上了告別小朋友的消息,辭掉同樣令他悲喜交集的教職,全情投入他創立的兩個NGO。「我喜歡我的學生,但很怕香港的教育制度。」

Jeff這麼積極,父母的鼓勵功不可沒,尤其是阿媽。「我阿媽成日話,我們不去做邊個去做呀?」不經不覺,熱愛運動的大男生,來港12年,當時才二十出頭,現在已三十多歲,12年間他在香港成家,結婚生女,還吃了素,以運動一步一步認識香港。「我怎麼來香港?我在美國的大學畢業,去了一個工作面試,是來香港一間傳統小學當英文老師,一試成功,就這樣來了!」人人都知他喜歡教書,但這個暑假,他突然在fb貼上:「I’m really going to miss the classes and beautiful students who make me laugh and smile every day. (我真的捨不得那些每天逗我開懷大笑的可愛學生。)但我對那些被遺忘的人,亦有一份很大的熱情和清晰的願景,從這個夏天,我辭掉教職,全情投入ImpactHK和Love 21 Foundation。」

兩個NGO雖然今年五月才成為註冊慈善機構,但已運作多時,ImapctHK幫助無家者,Love 21 Foundation則結合運動及營養,幫助自閉症及唐氏綜合症兒童:「Love 21 Foundation現時有九種運動,男生足球、女生足球、日落瑜伽、行山、淺水滑板、網球和跳彈網等。運動和營養對這些兒童最重要,我是從最初搞唐氏綜合症兒童足球,逐漸知道他們身體較難消化某些食物。」

他一邊說,一手接過社區工作員昌哥從樓梯爬上來送給記者和他的兩份通心粉:「你看,我沒叫昌哥給我們食物,但他想到中午了,我們肚餓。你看他對人的善意,昌哥曾在街上露宿三年,認識了我們,他願意改變。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重過健康的生活,我們的做法是先以Kindness Walks認識他們,再要求他們每周當三次社區工作員,每周見一次輔導,為他們安排運動。」

若從旺角亞皆老街穿過櫻桃街摸到大角嘴Guestroom的地舖,經過多條天橋時,會發現另一面的香港,橋底都分佈了無家者的紙皮屋,再從這往深水埗走,紙皮屋就更多了。上文提到的那位憂傷女士,就住在深水埗天橋底。

不知大NGO對Jeff的行善方法,有什麼看法,會否感到不專業?但當不少香港人整天說要移民,又當不少青年人都說着對政府心灰意冷,他,一個來自舒適區的八十後,家中獨子,讓遠方的父母掛念來到香港,抱着地蓆拿着飯菜在街頭探望無家者:「我一直喜歡香港,方便、效率高,人與人可以信賴。經歷雨傘運動,我也以香港的年輕人為傲,還有,我愛這城市的安全,這讓我放心女兒在這裏成長。你們說我們是外國人,但其實香港是國際城市,我們是大眾之一。」

「我想分享Kindness!」

那問Jeff,是否想借訪問發放運動的正能量,鼓勵香港人熱愛運動?出乎意料,他竟然說:「No, 我想分享Kindness!把人們美好的東西帶出來吧!不要說我的NGO,就說大家平時公司工作吧。若遇到不喜歡的人,你發脾氣,那不如反過來bring the best to this person ,減少他們對人的煩擾, 用仁愛改變要改變的。」

七月天氣飄忽,時而暴雨時而驕陽;這個鬼佬是否很不一樣的港人?他那句「阿媽教落,我們不去做邊個去做喎?」 卻帶點很香港師奶味的古道熱腸。

■Profile

Jeff Rotmeyer

香港小學英語老師,2018年夏天辭去教職,創辦並全身投入兩個香港NGO——ImpactHK及Love 21 Foundation。ImpactHK以幫助無家者重回社區為目的,Love 21 Foundation則結合運動與營養,幫助自閉症及唐氏綜合症兒童和家庭。加拿大土生土長,美國Marian University畢業,12年前來港教書,喜歡香港,熱愛教育和運動。已婚,女兒八歲。他是家中獨子,暑假有空必回加拿大探望雙親。

文:一心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90後戲偶師創藝術劇團 黃景豪一人一偶玩轉劇場

黃景豪(圖:馮凱鍵)
黃景豪(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從外形看,90後的黃景豪King是個表情酷酷、蓄着小鬍子、一身黑衣的年輕小伙子,右手套著一頭塌眼崩牙紅鼻子的綠色長毛布偶,只見他倆瞪眼對望,然後King把腰一彎,左手拉動操作桿,彷彿力量灌進戲偶,一人一偶,嘩卡卡雙口一張,表演起來。

遇啟蒙良師 戲劇成另一頭「家」

「這是一頭開口戲偶,口裏是個內袋,可以表演吃東西。」他晃動一下手中那頭「軟扒扒」的戲偶。King對戲劇的興趣,始於中一時參加課外活動。「之前從沒看過舞台劇,加入劇社是隨機選的。」人生第一個舞台角色,是飾演一名說話帶鄉音的漁佬。負責老師李sir一直有玩劇場,初出茅廬為人師表,給予King不少發揮機會。「中三時,他給我一個演出日期和財政預算,便放手讓我籌備組班,自己搞套戲出來。」不出所料,問題百出,安排亂得一團糟,老師最終看不下去,捉着他「照肺」。「他用了足足兩節課堂,跟我分析人手配合、排練宣傳等各方面的問題,然後逐一尋找解決方法。」這經歷,King仍記憶猶新。自小父母離異,King在那裏找到家和成長的感覺;自此,他更加珍惜在人前講話的機會,但凡有司儀主持、公開演出的學校活動,都見到King的身影。

King的會考成績一般,自覺留港升讀理想學系的機會渺茫,於是萌生出國讀書的念頭。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他,聯絡agent找學校,直至收到入學和獎學金的通知信,才正式和媽媽商議。2006年,King赴英修讀戲劇預科,並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大部分香港人眼中,戲劇工作是一種非主流的職業。「有時填form會發現自己沒選擇,我到底是表演者?演員?抑或是藝人?還是藝術工作者呢?」至於家人,身為職業女性、從商多年的媽媽,對家中獨子選擇以戲劇為志業,始終抱持開明的態度。King曾自薦在香港某劇團實習,舞台助理劇本創作文書倉務一腳踢,五個月裏忙得天昏地暗,幾乎沒有時間回家。「媽媽認為這是我對戲劇的一項投資,所以她OK。」

赴英學戲劇 屢敗屢戰終被錄取

在英國,戲劇學院一般以面試表現取錄高考生,於是King一次過申請了11家大學,「面試基本就是先參加一個小型工作坊,然後在評審面前表演一段獨白。」結果,他沒有收到任何一家大學的offer,包括他之後再次申請,並獲錄取入學的East 15 Acting School。「我猶記得面試後,表演專業(BA Acting)的課程主管當着所有人說:『你的表演不錯,但口音和語言能力不適合留在英國,還是回香港吧。』」對方評價中肯,但當下難免感到悲忿和失望。

後來,戲劇預科的老師認為King四肢靈活,相關學科成績良佳,建議他報考形體劇場專業(BA Physical Theatre)。當時已是面試期尾聲,King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再接再厲,這趟竟然一擊即中,首輪面試即被錄取。「一般其實要過三四關的,說真的也挺出乎意料。」King道。好奇問他,假如命運弄人,當時全盤出局呢?「不做戲劇我應該會去當老師或者sales,然後公餘繼續學戲,如果就此放棄,也證明自己對戲劇沒那麼狂熱吧。」

在三年大學課程中,除了傳統劇場表演外,King還需修習空中雜技、舞台格鬥、即興喜劇、面具、操偶等科目。問及留學的最大得着,「我本以為自己好奇心強,自發性高,原來只是在已有之事上發掘和建立。但在英國,同學們早已習慣無中生有,從零開始探索和創造。」

戲偶創作空間大 踩界說盡弦外音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King在英國還遇上現時積極投入的興趣——戲偶。「我喜歡戲偶自由度高,創作空間大。」在完成一個學期的課程後,King繼續在外進修;2014年,他透過「藝能發展資助計劃」,認識紅褲子出身的資深戲偶師黃暉,跟他學習中式戲偶。「透過戲偶,表演者可以盡情講些不便直說,或者『踩界』的內容,觀眾都有共識這些是公仔說的,反而更方便說故事和接受其中的信息。」

戲偶世界變化萬千,King起初學的是源自日本的「三人偶」。「換言之就是三個人要同時合作,才能操縱戲偶所有部位。一個人的話,只夠轉動它的頭和其中一隻手。」他解釋。表演者要練習手腳協調,鍛煉觀察和應變能力,方能將戲偶操縱得行雲流水,活靈活現。「在製作方面,西式戲偶多用海綿和布這類軟性物料,中式則多以木造,注重五官細節,從面相上塑造角色。」至於舞台表演,他覺得西方着重整體表現,角色和觀眾之間的連繫相對緊密;而中式追求細緻精準,講究形神兼備,表情動作要到位。「中式戲偶表演的一大用途是神功戲,傳統上用以答謝神恩,惠及幽魂,觀眾其實不只是人類呢!」

2014年,King與拍檔陳安然Onnie及陳安立Brian,成立藝術劇團「Banana Effect」,積極將潛入式遊戲劇場(Immersive Game Theatre),融入在不同類型的戲劇演出之中。

遊戲劇場多互動 教學相長更滿足

「在外國,潛入式遊戲劇場亦是比較新穎的概念,特點是要求觀眾參與互動。」King曾觀賞英國劇團Punchdrunk策劃的The Drowned Man,是一套長達5小時,以一幢工廈為舞台的劇目。「最吸引自己的是——觀眾既可以選定某位演員,觀察他的故事,一同推進劇情發展,亦可以隨時離開,追蹤其他角色,更可以選擇坐在角落,當一個完全的旁觀者。」拍檔Onnie主修進階現代劇場(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擁有潛入式遊戲劇場的創作知識和經驗;Brian的主持人身分,有助劇團貼近觀眾想法和市場需求。「我主要負責執行,將面具、小丑、戲偶等舞台技巧,融入和展現在表達故事之中。」

成立4年,劇團獲邀在公眾地方,如銅鑼灣鬧市和中環海濱活動演出短劇,亦曾在藝術中心演出原創劇目《你喪心.我病狂》和加入布偶元素的親子劇目《嘰哩咕嚕夜精靈》。但香港人不是出名冷漠嗎,如何拉得動觀眾?「事實又不然,成年人有時比小朋友更high。試過邀請一對父子站到台前,爸爸興奮得忘了兒子,自己先跳出來,小朋友反而站在一旁不知所措,一臉尷尬。」

除了戲場演出,King亦熱中教育工作,在學校和機構開班,教授西方戲偶,他的學生年齡層覆蓋小學生至長者。King曾為本地一家小學舉辦為期一整學年的戲偶班。「當中有個小女孩有輕微亞氏保加症,因為溝通能力較弱,辭不達意,同學們都不願跟她同組。」

但戲偶表演涉及團體協作,同伴之間必須建立默契。「他們試過堅持自我、忽略別人,結果是不斷出錯,無法順利操作戲偶。」於是,King要求大家一起耐心聆聽,慢慢地,同學們發現小女孩的想法更勝一籌,對她的信任增加;小女孩亦漸漸建立自信,改善表達能力。「後來老師跟我說,這群同學的小組功課表現特別好,那位小女孩亦從以前不受歡迎,到現在同學都喜歡圍着她團團轉。」

「坦白說,相對舞台演出,擔任導師得到滿足感更大。」教學相長,King喜歡和別人分享如何製造和操作戲偶,感動參加者在過程中的變化。「剛完成一個長者工作坊,公公婆婆跟我說,戲偶令他們明白小朋友的想法,成功跟孫兒溝通,很是開心和實用。」課程完結後,還請King飲茶謝師。「有個婆婆還送我她在印度靜修時得到的傳統手雕戲偶,說是寶劍贈英雄。」他笑道。

現時,King跟隨黃暉師父學習提線木偶。「師傅很開明,知道我學西方戲偶,提議不如來場中西合璧的演出,互相交流。」除了教班,他正籌備劇團在今年9月的公開演出。「仍有時間的話,我想學腹語。」為什麼?「純粹覺得懂這技巧好型!」他哈哈笑道。

■Profile

黃景豪King Wong

90後戲偶師。英國East 15 Acting School形體劇場學士(BA Physical Theatre),回港後致力推動戲偶和潛入式遊戲劇場(Immersive Game Theatre),現為藝術團體Banana Effect行政總監及創辦人之一。

文:陳芷寧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龍英顥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學習放下都市人的傲慢浮躁 花道男兒梁偉怡

梁偉怡(Verdy)
梁偉怡(Verdy)

【明報專訊】花中自有謙遜,花中自有和諧……

這是日本花道蘊含的元素,偏偏跟港人總是匆匆忙忙常因小事氣炸的態度成對比。

你可能會想,不是吧,插幾支花有這麼深奧?

噢,這就是普遍城市人的浮躁和儌慢,急於求懂;或許,先讓這位香港花道男兒梁偉怡細說花道「稽古」,讓他帶領我們去看安靜而又富活力的花道世界。

梁偉怡(Verdy)風華正茂,他在12年前放下多媒體藝術家的身段,從零開始學習花道,以前他相信自己很有天份,現在他相信沒有天才,只有努力。如今他是香港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支部長。

不同於踢波和打籃球,打波是練習,但劍道和花道在日語中則是「稽古」。而花道簡單來說,就是和花溝通和表達自己對花的感受,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現,也是大自然世界的呈現,再說下去,可以很深奧,朝代興替、四季轉變、夕陽殘照與夏蟲的生命力,都透過插花無言而喻。

重複練習 稽古而習新

這天記者來到位於太子靠近花墟的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找支部長Verdy教授做訪問,他一出現,就叫人眼前一亮,一身磨花牛仔褲 一件碎花淡藍襯衣,很是好看(拍照和訪問當天不同衣服)。他帶點酷又笑容可親的給我們解釋日本的花道「稽古」:「稽古,是重複練習你曾經做過的技藝,透過舊的東西,學習新的東西;好像我插過的燕子花已過千盤,每次在稽古的過程,仍然發現新的東西。」

在日本,有些人窮一生追隨花道,世代相傳,Verdy說,華道家元池坊,是最初花道的起源,「花」的古字為「華」,故「花道」又名「華道」:「我們或可以功夫來比喻,花道好像功夫,有很多派,我們叫流派,但池坊不叫流派,它是最原初的花道起源,就是花道的掌門,無論什麼流派,最根源都是華道家元池坊。所以不會叫池坊流,不會叫池坊派。」池坊現已傳至第四十五代,創立於五百多年前。不說別的,Verdy卻想先破解大家對插花很女兒家的既有印象。Verdy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書,翻開對頁,展示一盆松樹花道,古木蒼蒼,如老松樹置身眼前;他淡然微笑說:「你看這古典花道,怎會覺得女性化?如同大自然的景觀,這些景觀的呈現,與歷史有關,花道已有千年歷史。我最小的學生只有八歲,其他學生什麼人什麼年齡也有,專業人士較多。」

到台灣看陶瓷 被瓶上的花吸引

12年前,Verdy踏上了尋覓花道之路。這位從前不愛種花插花的大男孩,那時是多媒體藝術家及講師,剛好到台灣陶瓷重鎮鶯歌旅行,自此一頭裁進花道的世界。

「我原本是看陶瓷,視線卻移了看瓶上的花,在人家的店已看到不好意思,好似攪攪震。於是我扮離開,再折返去看……怎麼花可以插得這樣美?」回港後,他開始尋覓之路,初時先去學其他花道流派,但卻感到不是在鶯歌觸動他神經末梢的那杯茶。尋覓復尋覓,「結果我找到有一種花道叫池坊,跟我看到的感覺接近,我於是開始在香港學。」他初時學得頗瘋狂,一星期跑去上六堂課,他當時任教多媒體和電影課程,總能安排空檔去插花。

往後的日子,就是香港日本兩邊走,每到一定程度就到日本進修。「現在有空我就陪貓,因為時常飛,已盡量早回來,但貓畢竟不同人,只有十幾年壽命,很短。」Verdy的兩個喵星人Michael和Billy,分別11歲和8歲,陪伴他走上尋找和稽古花道的歲月。

雖然他現時已是池坊香港支部長,卻希望未來能更進一步,「我很希望在香港推廣池坊花道,讓人知道花道的千年歷史,老師們累積的東西,有一套系統,有根有據,我看着老師如何教我,我又如何教我的學生,過程是一步一步,每一步後又再推動行遠少少。美是無止境,道也是無止境,你問我會不會夠了不再行下去,那是不會的啊。」

「正如花道一樣,若你不認為要走下去,花道的生命就已經死了。」今天Verdy所講的進一步,已然與12年前他的所思所想截然不同。

Verdy中學時被音樂老師啟蒙,逐步愛上電影和藝術,大學修讀電影,他的獨立電影作品,曾獲香港短片及錄像比賽獎項及入圍台北金馬影展。他開始學習花道時,心裏也一如過往所想——那種普遍香港人心態,三年要獲獎,五年就登天,「我想,我美感這麼好,又有天分,這個花道很快搞通吧!」也是很快,他就搞通了,卻不是花道,而是搞通了自己,放下那種快手快腳set好dealine的學習方法:「花帶我去看插花深層的感覺,花像和你談話,剪了下來的生命本是垂死的,為何我看到的是生命和活力?」

沒有火速但不代表怠惰,反之,他很努力:「自古出了這麼多很叻的人,你夠不夠他們本事呀?如果不夠,你就要努力體會,才可以得到。任何人只要努力,都可插到有自己感覺的東西,不用跟別人比較。家元(始祖)有這樣講:沒有天才,只有努力。」他曾獲日本池坊中央研修學院頒發「橘獎」(花道最佳表現獎),目前是唯一獲此獎項的香港人。

謙虛的花道,也改變了他的劣根性,你若見一些港人見人稍為慢一點就覺得人家蠢,他熱情的笑說:「我以前就是十足十這種!」

他自小熱愛看書,卻不大愛讀書,兩個姊姊哥哥及家族的表兄弟姊妹都是名校尖子,父母天天苦口婆心這個小兒子上大學做醫生律師,怎料他卻與眾不同,喜歡開闢一條不一樣的路,父母看着憂心,後來這小子竟能上到大學,父母就已「柯彌揭諦」,哪敢管他念電影還是藝術。「很多年以後,我偶然仍會發着同一個夢,就是:『死啦,明天考A Level了,未溫到一半試卷……』可以想像這種家庭氛圍影響我多深?」他自小和這種氛圍對抗,感到世界不一定是這樣的,在花道世界,他更體會這一點:「傳統的插花,有一定的規距,例如什麼瓶和花盆,顏色美感,所以入門者不用擔心無從入手,任何人都可學到;但也可以完全沒有固定一套,透過慢慢練習和經驗稽古,升上去再插立花。 」

「立花」是最傳統的日式插花花型,其他還有生花和自由花。立花的結構由七至九個基本部分「役枝」(即主枝,傳統的正風統體有九役枝,分別為真、正真、副、請、見越等 )組成,用以表達大自然景色的華麗或雄偉。「立花」為忠實再現大自然,並蘊藏創新、豐富變化和適應新時代環境奧秘的一種獨特的插花方式,起源於十六世紀。

花道令Verdy從無耐性變得虛心,也看到世事的優點:「在花中,你看到美,才會插下去,而不是像我們平時只看到人家的醜。」你擔心花道太深奧?Verdy有趣的說,不是人人要去學插花啊,沒有人迫你去學,你在家中插兩枝花已可以美化空間了。「如果說花道太深了,是的!花道很深奧,但如果你看到插好的花型感動你,你覺得美,就已是和花有一種溝通,就是這麼簡單!」

一位青年對花道的追求,帶來超越香港急忙的生活態度,也帶來放下傲慢浮躁的學習體驗。時值春末,香港山裏雨粉霧氣圍繞,漫山遍野小花大花,在霧裹,隱約看到Verdy教授和學生正一起插花……是真是假?他好像不曾在霧裏插花啊?其實是我們在霧裏看花吧,漫長反覆的插花,對比着我們城市生活的急速和喧鬧?這裏面充滿答案,也可以沒答案,但人類生存的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把美麗的東西,薪火相傳。

■Profile

梁偉怡

大學修讀電影,後成為獨立電影導演及多媒體藝術家。12年前一次往台灣鶯歌旅行,原想欣賞陶瓷卻被瓶上的插花吸引,回港後開始學習池坊花道。現為華道家元池坊香港支部長,獲日本池坊頒授花道教授資格,並成為首位於有數百年歷史的日本「舊七夕會全國華道展」比賽中獲獎的外國人。熱愛花道,熱愛運動,閒時最愛陪伴家中兩隻喵星人(一聰穎一超嗲)。

文:朱一心

圖:劉峻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玥玲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大自然的原始聲音 音樂人許少榮推廣陶笛文化

許少榮(圖:鄧宗弘)
許少榮(圖:鄧宗弘)

【明報專訊】將興趣化為事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事音樂工作的許少榮,多年來以身兼多職的「slash族」模式,默默實踐他的理想。他曾在電視台當配樂,以填詞人身分參與不同類型的音樂製作;他同時亦是一位樂器老師,教授學生吹奏中式管樂。近年他和拍檔成立「香港陶笛文化協會」,致力向公眾推廣這種原始質樸的傳統樂器。

吹笛的男孩 受武俠劇啟蒙

1970、80年代,武俠風潮大行其道,許少榮跟很多少年一樣,喜歡追看小說和電視劇,嘗試自己寫故事、畫漫畫自娛。「劇裏總有懂吹笛的男角,不少主題曲還以笛聲配樂。」他說。他首次接觸樂器,是小六時跟鄰居比賽,鬥快把笛子吹響。升上中學,許少榮參加中樂團,學習吹奏笛子,才知道笛跟簫的分別,而電視劇總是搞錯這兩種樂器。

中七預科成績欠佳,許少榮選擇投身社會,成為一名辦公室信差,卻發現自己不擅處理行政事務。「那時沒有Google Maps,送件總是迷路,影印又經常搞亂頁碼,不斷被上司誤會,做什麼都事倍功半。其實到今時今日,我還是看不懂電器的說明書呢!」他自嘲道。

事業沒有方向,前途一片迷茫,許少榮嘗試藉填詞抒發和排遣情緒。他曾改編張國榮的《有誰共鳴》,送給離港遠行的好友留念,後來更憑這首作品在音樂創作比賽獲獎,在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公開演唱。漸漸地,喜歡唱歌的許少榮確定自己在音樂的志向。工作兩年後,他獲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錄取,主修笛子。

到了1980、90年代,香港樂壇深受日本潮流文化影響,不少流行曲以日本原曲改編廣東歌詞,《青年周報》、《商報》等更設有音樂專欄版,於是許少榮利用課餘時間,起勁創作投稿,還順道學成一口流利日語。「當時流行大街大巷當眾播歌,一首流行曲很快街知巷聞。改編歌詞是新手入門的基本練習,這類二次創作很是平常。」他心想,既然自己喜歡音樂和文字,而填詞同時滿足這兩樣愛好,以此為職業,應該是件不錯的事吧?

一字一音 言情達意

演藝畢業後,許少榮加入亞洲電視台,負責配樂。「我的工作是將原本只有對白聲的劇集,配上適合的歌曲或旋律;比如兩人在談情,便套上浪漫抒情的背景音樂。」後來得到上司黃邦賢賞識,許少榮有機會為電視劇主題曲填詞。他試過臨危受命,在一天之內完成作品。「那是電視劇《肥貓正傳》的主題曲《原來你是最親近》,描寫母子親情。原本事後還想修改一下,豈料對方回覆說已錄好音,幸好坊間反應不錯。」他說。「有時是要寫得快,在限期內完成工作,無得完美。」許少榮曾參與不少電視劇和電影的填詞工作,電視劇《西廂奇緣》、《御用閒人》和電影《鴻門宴》和《被偷走的那五年》的插曲,均出自他的手筆。

一般填詞的工作流程,是填詞人收到demo帶,內裏記錄歌曲的大綱,包括旋律分段和簡單編曲。如果沒有提供樂譜,許少榮會先行寫譜,然後才填寫對自己感受最深、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從編曲大概了解歌曲風格,然後我會塑造主題和角色,代入其中創作。」他認為填詞最好玩的地方,是在歌曲的結構和規範下,一字一音、言情達意,以歌詞感動自己和聽眾。

和商業設計師相似,許少榮試過成功「比稿」,以填好曲詞的樣本作品,直接得到唱片公司的青睞。「那首歌原本是描寫病態賭徒,後來成為張栢芝的《賭愛》。」當然他也需要配合製作團隊的要求,很多時候作品要「過三關」,經過潤飾修改,導演或音樂監製才收貨。「最理想當然是有機會事前和製作團隊溝通,了解他們和歌手的想法。」

許少榮寫過兒歌,替教育電視節目配樂,亦曾加入著名音樂監製方樹樑的製作室,在「好人有限」製作室,為Boy’z、吳浩康和葉宇澄等流行歌手填詞。近年,他較多參與舞台劇的音樂製作,例如「浪人劇場」的《體育時期2.0》和「樹寧.現在式單位」的《進擊的天使》。「兒歌要具啟發性,歌詞不能太殘忍,前輩韋然教路,如要寫『愛吃的魚』的話,改成『愛吃的粟米』會更好。」許少榮笑道。「流行曲的受眾多是十多廿歲的少年人,歌詞傾向直接淺白,反而舞台劇文學性較強,可以用多些象徵語句。」

至於收入,填詞人通常以項目形式和製作團隊合作,情况一般是「先付訂金,完成後結算餘款」,如項目屬商業性質,涉及廣告收益,或會有版稅收入。行業生態不易改變,收入和工作不穩定幾乎無可避免。為了生活,他當過保險從業員,在中學做過8年的音樂科老師,現時則開班授徒,教授笛子、洞簫和陶笛等樂器。

吹奏陶笛 猶如在山谷裏飄蕩

2010年,許少榮被邀公開演出,他請來笛子班一位學生幫忙間奏,卻意外造就自己與陶笛結下不解之緣。「那位學生識吹陶笛,練習期間好奇問我懂不懂,結果一試之下便愛上了。」他覺得,陶笛音色樸實清脆,是一種屬於大自然的原始聲音。「陶笛吹奏起來,猶如在山谷裏飄蕩,有些人喜歡用來靈修打坐;笛子的發展則相對成熟,更像是在庭園間聽到的奏樂。」當時他正值人生低潮,吹奏陶笛還對自己起着安撫情緒、平靜心靈的作用。

記者一直以為,陶笛圓圓的像龜殼,大概是某種台灣民族樂器吧?「這是大眾對陶笛的誤解!」許少榮解說,現代陶笛(ocarina)的設計源自19世紀的意大利,通常以陶泥窰燒造成。「有些以紫砂或青花瓷燒製的,價格貴一些。」其形狀不一,並無硬性規範。「如龜殼般的屬於六孔陶笛,另一種常用的是十二孔陶笛,外形像一隻在水中游泳的鵝。」他補充,中國亦有一種和陶笛相似的古老樂器,名「塤」,形狀像鵝蛋,同樣屬於閉管式樂器。

在演奏方面,由於製作過程中能做出不同音調,所以陶笛既可作獨奏,亦可以樂隊形式表演七重奏。許少榮曾參加在湖南張家界舉辦的鄉謠音樂節,在山林瀑布之下,用陶笛吹奏自己的原創樂曲。「一時興起還跟外國參加者現場jam歌!我擅長演奏中國風的歌曲,但陶笛本身是一種世界性的樂器。」

為進一步推廣,許少榮和拍檔蔡美華在2011年創辦「香港陶笛文化協會」,組織樂團連結一群喜歡玩樂器的朋友。「陶笛造型小巧可愛,加上不難吹響發聲,所以頗受小朋友歡迎。」他的學生既有小學生,亦有長者。「老人家比較專注,連續練習個多小時仍然興致勃勃。」協會幾年間打出名堂,獲外間機構邀請演出。「我們曾在紀念哥哥張國榮逝世十周年的活動裏,以beatbox配搭陶笛,吹奏經典快歌Monica。」 2016年,協會跟親子讀書會「綠腳丫」合作,改編繪本《再見小樹林》,與布偶戲操偶師及小學生以音樂劇形式,演繹保育大自然的故事。

「陶笛在大眾的印象像玩具多過樂器,有時也覺得不易推廣。」許少榮坦言。「但見證它不斷發展改良,又感到很高興。」他曾赴韓參觀陶笛工場,了解其製造過程;為了順利與商家溝通,避免錯買顏色型號,甚至走去修讀韓文。在剛過去的三月底,他還和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一群租戶,結伴舉辦「我在JCCAC十年」展覽。三十多年來,許少榮一直在音樂路上且行且進。「我覺得自己對音樂多情,但不貪心,雖不怕窮,卻也沒有發達啦。」他直率的說。

■Profile

許少榮

跨媒體音樂製作人。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香港陶笛文化協會」創辦人之一,同時亦是一位樂器老師。

文:陳芷寧

圖:鄧宗弘、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幼稚園社工 及早識別介入 處理學生及家庭危機

job_2018_04_20a1政府早前提出推行為期 3 年的幼稚園社工先導計劃,為全港幼稚園提供社工服務。作為幼稚園駐校社工所面對的個案會有什麼不同?宜具備哪些條件才可令服務更到位?有業界指,老師和社工屬不同的專業,社工熟悉社區資源,遇上愈見複雜的學生或家庭問題時,兩者可彼此協作,相信可成為及早識別和介入的首個防線,更能適當地處理危機。

「當察覺小朋友悶悶不樂、家長垂頭喪氣、表現畏縮等,便要多加留意,盡量跟他們溝通,觀察反應。我們要從學生和家長的各項『表徵』中,做好『把脈』的工作。」

家庭結構轉變 需要支援增

香港非牟利幼稚園聯會主席、愛群道浸信會呂郭碧鳳幼稚園校長盧愛蘭表示,幼兒的成長過程極受家庭影響,隨着本港家庭結構的轉變,問題趨複雜,幼兒及家長需要的支援亦漸增。

有婚姻及家庭治療碩士學歷的她不諱言,過往的進修和工作經驗使她對家長和小朋友的需要十分敏感,其幼稚園早在 17 年前已開始聘請駐校社工。「學校未有社工前,我會自己跟進個案,然而有些事情往往發生在一剎那,只靠我和老師的力量,未必能夠提供最快和最適切的幫助。」現時該校除社工外,盧校長及宗教主任亦會參與輔導工作。

一般要跟進的個案包括:子女教養及學習期望、特殊教育需要、夫婦溝通、婆媳關係、家庭經濟、親人去世、升學等問題,「不少家長為雙職父母,如工作要求、壓力提升時,易影響家庭運作和親子時間。」

個案趨複雜 社工經驗判斷

該校駐校社工陳美英表示,幼稚園社工要具備敏銳的觸覺,面對高危個案時,要懂得從不同角度了解和接觸個案,並憑經驗判斷。隸屬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社工的她,已入行18年,從事綜合服務,如青少年、家庭個案,亦曾在小學工作過,現為 3 間幼稚園駐校社工的陳姑娘表示,曾處理一宗家長自殺個案,由於涉及數名就讀幼稚園和小學的子女,情况複雜,其服務機構遂安排臨牀心理學家等協助跟進,並成立危機小組,支援個案家庭。

「雖然現時有不少機構提供兒童輔導的相關服務,但很多學校和老師均不大熟悉社區資源,可由社工協助轉介。」

老師與社工各有專長 協作處理危機

盧校長表示,老師的工作以培育小朋友整體發展為主,社工則着重輔導方面,兩者各有專長,屬不同專業。「社工熟悉社區資源,有較廣的人脈網絡,一旦遇到問題時,兩者可彼此協作,給予意見和支援,以助處理危機。」

社工受過專業訓練外,每人亦各有所長,「其中陳姑娘具備遊戲治療知識,在跟小朋友溝通和處理情緒方面均有經驗,加上她對小學課程有認知,能提供不同的升學資訊給家長。」

陳姑娘說,一般幼稚園聘請社工的要求較小學高,如最好有處理個案的經驗。「小學生與幼兒所面對的問題相似,惟小學生較懂得表達;另不少幼稚園家長屬新手父母,經驗較缺乏。」

多觀察幼兒行為情緒 遊戲中找問題癥結

她日常會於課堂和學生進校時,觀察幼兒的行為和情緒,或透過老師的轉介,協助有需要個案,其他工作包括電話跟進、教成長課、家長小組、教育講座、親子活動等。

轉眼投身幼稚園社工 6 年的陳姑娘,為打開幼兒的心窗,她會運用不同方法跟他們溝通,「曾有幼兒因怕弟妹出世搶走父母對自己的愛,又不懂表達感受,惟有用某些行為表達……我會代入他們的年紀和思維,用其高度、眼光去看事情,從『玩』之中觀察和找出問題癥結。」遊戲治療外,她亦曾進修家庭治療、哀傷輔導、調解技巧等,期望能加強工作成效。

近年幼兒情緒病、SEN 學童個案增加,社工可協助家長和老師辨識個案,盡早找出原因及接受訓練。「我們也可提供情緒支援、實際援助等,如申請資助、協助進行評估等,使有需要家庭生活穩定,當家長知道有出路,會安心很多。」陳姑娘坦言,工作滿足感源於獲得小朋友和家長的信任外,還有能夠為老師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箇中意義甚大。

社工與學童比例 1:600 社工角色發揮難

早前政府提出為期3年的幼稚園社工先導計劃,為全港幼稚園提供社工服務,初步預計社工與學童比例為 1:600。盧校長以其幼稚園為例,有約 350 名學生,社工每星期駐校兩天,加上學校有兩名輔導人員協助,彼此配合下,暫可應付工作量。她坦言,政策建議的社工與學童比例並不足以應付服務需要,社工難以發揮角色。「若政府認為是必須的,應盡量提供足夠的資源,做好未雨綢繆的工作,以助減少日後的社會問題。」

至於暫未設駐校社工的幼稚園,對新計劃又有何看法?聖雅各福群會教育服務 (幼稚園 / 幼兒中心) 鄭嘉儀校長表示,如學校設駐校社工,老師可專注教學,社工可協助跟進支援的家庭,彼此合作發揮專業能力。「不只幼兒和家長,社工服務對老師也有很大的裨益,如可協助提供培訓、服務,建立團隊精神、危機小組等。」

與幼兒建立溝通需時 每周最少駐校兩天

鄭校長說,雖然該校暫未有駐校社工,但有老師兼具註冊社工資格,「如有需要,總會可作支援,學校可將個案轉介。」她指,機構旗下的幼稚園曾商討一起聘請社工,因此他們很支持政府的先導計劃。「除輔導、個案經驗外,由於校內兼收 SEN 學童,而社工對這方面有了解,更能在治療黃金期提供協助。」

盧校長、鄭校長均指,與幼兒溝通,需要較多的時間觀察和建立關係。鄭校長說:「因此大校最好一校一社工,小校也希望兩校一社工;另每星期最少兩天有駐校服務,及設有督導支援,最重要是考慮效果是否到位。」盧校長補充:「有效的支援最少駐校三天,而一校一社工為理想方案,其中駐校兩天為最低限度的過渡方案。」

幼稚園社工服務常規化 人手需求漸增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系主任林靜雯教授表示,上述計劃開展後,若以每間幼稚園百多名學生,及社工與學童比例為 1:600 計算的話,每名社工或要輪流走訪 3 至 4 所學校,「社工人手需求雖未必在短期內大增,但估計在服務常規化後,人手需求便會漸增。」

林教授說,現時本地中小學大多設有社工服務,各院校在社工課程上亦有提供相關的培訓。「無論從事哪個範疇的社工,首要樂於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如幼稚園社工,必須對幼兒感興趣外,投身者也要性格成熟、具相關工作經驗及學位資格。」

以中大的社工本科課程為例,內容涉及不同範疇的社會服務,其中與兒童服務相關的有:家長工作、危機介入、社區資源、跨專業合作、家庭輔導等。對兒童工作有興趣的同學,可選擇到相關服務機構實習。「基本培訓外,我們亦會舉辦各類工作坊,協助學生入職或實習。」學生從中可學習不同的輔導技巧、介入方法和治療法,以至接觸家庭治療和遊戲治療。

入行 Tips:

綜合受訪者的意見,投身幼稚園社工者需具備以下條件:

‧首選社工學位資格

‧有社工督導支援和機構背景更佳

‧具備兒童工作和個案經驗

‧曾接受相關訓練,如特殊教育、遊戲治療、婚姻及家庭治療等

‧熟悉社區資源,能作適切轉介

‧具親和力、敏銳觀察力、能與小朋友互動、跟家長作良好溝通

‧對兒童發展、小學課程有認知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

電影業人才斷層 新人機會增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新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舉行在即,會否勾起你的電影夢?有資深行內人士指,合拍片、合拍劇當道,電影人紛紛北上發展,業界面對人才斷層,新人不難覓得工作機會,如助理製片、場記、製作助理、編劇、美術助理等皆是需求持續的入門工種,然而要突圍,仍需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磨練,以及累積人脈。你願意投放時間、心力及熱誠實現電影夢嗎?

科技令近年拍攝電影變得容易。寰亞綜藝集團聯合創辦人、資深電影監製莊澄表示,一部智能手機已可拍攝微電影 / 短片,製作門檻低,吸引更多人參與電影製作拍攝或計劃入行,亦可視為新人訓練實踐的好機會。

他坦言,即使近 3 至 5 年不乏年輕人投身電影行業,但仍不足以填補業界空缺,因不少較富經驗、資深的行內人士早已北上發展,參與製作電影及網劇等。

事實上,近年中港合拍片、合拍劇仍然是趨勢。資深電影人陳學人表示,暫仍以大製作為主流,但他估計,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能讓本港小製作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有約1億人口,而主要以廣東話溝通,加上文化相近,有助本港電影界人才較易融入當區發展,亦能減低製作成本。」

多元工種適合年輕人起步

有意入行者,陳學人指,一般都要由低做起,以入職助理製片、場記為例,報酬會以部頭計算,月薪約 10,000 至 12,000 元。若喜歡文職工作者,莊澄則建議,可考慮加入電影發行部,一般由秘書、行政助理起步,以類似師徒制形式接受培訓。「大型電影公司一般都設有發行部;小型獨立製片商則一般依靠發行公司在海外市場銷售影片,故職位空缺相對較少。」

入行途徑:修讀課程、參與實習及公開比賽

陳學人及莊澄均建議,有志入行者應先增值自己,掌握基本電影理論、業界所需技術及了解行業運作,有助日後工作及早上手。

擔任浸大「創意電影製作高級文憑」課程主任的陳學人以該課程設的 5 個專修範圍為例,包括導演、編劇、表演技巧、電影攝影與燈光,以及剪接與混音,讓學員對業界工作有更多的認識。「跨專修學員更可一起參與製作拍攝習作及畢業作品,體現團隊工作之餘,很多導師都是現今活躍電影市場的資深業界人士,過往不乏有潛質的畢業生受賞識,獲引薦工作機會。」

莊澄說,業界協會如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電影導演會等亦有舉辦培訓課程,如導演郭子健也是透過此途徑入行。

電影「點五步」導演、浸大電影學院畢業生陳志發認為,修讀相關課程與累積實踐經驗同樣重要,「即使是現在,我每周也會閱讀一本書,以及留意 MV、廣告、時事新聞,有助訓練創意思維。」

不少業界公司都會從實習新人中「揀蟀」。陳志發於在學 (大專及大學) 期間,把握實習機會,繼而獲轉兼職跟師傅學習,及後更擔任剪接及動畫設計師,作品涵蓋音樂錄像、廣告及演唱會,汲取不同的經驗,紮實基礎。

另可透過參加公開比賽提升獲賞識的機會。莊澄以「樹大招風」導演之一的歐文傑及「一念無明」導演黃進為例,也曾於「鮮浪潮國際短片節—本地競賽」中獲獎。

助製、執製起步 初嘗製片挑戰大

中五畢業後,區暐蔆 (Flora) 修畢浸大「創意電影製作高級文憑」課程,繼而投身電影界,由助理製片起步,及後任職執製、製片,現踏入第 5 年,已參與多齣作品:「變形金剛:殲滅世紀」、「Z 風暴」、「指甲刀人魔」、「九龍不敗」、「大樂師.為愛配樂」等。

為何由助理製片做起?在老師陳學人的介紹下,她為電影「冰封俠:重生之門」擔任助製,「當時我毫無電影相關工作經驗,但卻想一試。」性格非細心的 Flora,入行初期經常「撞板」,「曾試過接機前不懂得更新航班狀况,結果航班提早抵港,全部工作人員在大堂等我,我被製片責罵至無地自容。」「90 後」的她,並不希望因此被負面標籤為「不負責任」,故學懂跌低起身的道理,漸漸愈做愈起勁。

Flora 不諱言,助理製片的工作猶如打雜,連買飯盒、送件等都要兼顧周到,但工作卻讓她意識裝備自己的重要性。「我需負責對外聯絡,如『盜馬記』一片要到布拉格等地取景,出埠工作經驗讓我掌握處理器材申請文件、工作簽證等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敢於說英語,對我之後獲得『變形金剛:殲滅世紀』的助製工作機會不無關係。其次懂得使用 Excel,有助製作工作人員的聯絡清單,效果更清晰。」

製片角色 如影片行政工作監督者

電影圈着重人脈關係、團隊合作,Flora 視「Z 風暴」執行監製陳偉楊為伯樂,感激他的提攜。她更獲電影監製陳果的賞識,邀請擔任電影「淪落人」的製片。「製片作為影片行政上的監督者,負責預算的分配、工作團隊的組建、制定拍攝進度等工作。」

首當製片的她不諱言,此崗位工作挑戰極大,考驗她的溝通、財務頭腦、管理、分析、游說等能力。她有感自己當執製經驗仍不足,故希望累積更多實戰經驗,待人接物更成熟後,才考慮其他崗位。她另計劃進修英語、商業溝通的相關課程,為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鋪路。

短片製作 Tips : Content is King

近年不少年輕人喜歡拍攝微電影。陳志發指,為迎合網絡速食文化,相對以往的「植入式」廣告短片,近年廣告短片長度減少,趨向以故事形式推銷概念,以 4 至 5 分鐘為佳。

莊澄則表示,「微電影的概念,是內地流行的說法,實際就是短片,只是『movie format』不同,近年引起了香港廣告界、商界及政壇的注意,成為新興的宣傳推廣渠道。以軟銷方法感動人心,容易引起共鳴,有助吸引更多人轉發和分享短片,不過,『Content is King』仍是製作的首要元素;拍攝整合速度亦講求快捷。」然而他坦言,仍有不少企業老闆對新媒體的熟悉度、接受度仍不足。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企業家來港做打星 似狼人得名 狼森愛當港片奸人堅

狼森(Philippe Joly)(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狼森(Philippe Joly)(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稱他「斜號達人」超級奸人堅,並不為過!先是他現身港產片都是奸到出汁,不是殺手就是黑幫。不用殺人時,他安靜的住在大嶼山,以為他迷上山山水水,他卻說閒時最愛玩魔術。他其他的斜號身分是中小企業家/獨立短片導演/寫書……以為他想當Slash族,他卻說超級愛當奸人堅,如今演戲已成正職,企業變了副業,最想說的是:找到你喜歡的工作,明天爬起牀你就不必返工。他叫狼森(Philippe Joly), 以香港為家,以動作演員為業。

狼森在Facebook上載過一張在空曠的大貨倉圍着一桶柴火取暖的相,他說:「劇組前天roll機16小時,昨天又24小時,現在休息等另一個難度鏡頭,氣溫只有幾度,我開始感到睏,已不知今天是幾號;但這就是電影,比人們想像的艱辛,然而我喜歡電影,不會動搖。」他拍的是內地電影《終極代碼》,吳治廷及飛躍道運動開創人David Belle主演,平時狼森的角色多是行又行先,死又死先,今次卻是帶起整個故事主線的野心科學家Mr.M,戲分頗重。

他貼上post後,有外國朋友回應說不應如此拍戲,會捱壞身子,卻沒料到狼森竟以近千字片場感言回應,解釋電影是創意工業。不是很多人會這樣回應吧?這多少也反映他的認真和熱情,也不是很多人能邊拍戲日夜顛倒,邊選擇住在離島。這天奸人終於放下機關槍,穿上休閒服,漫步梅窩海灘,他是這裏十多條村的村民之一。

前企業家香港落腳 獨愛梅窩美景

「現在我很忙,我想可能因為和我拍過戲的人,認為我肯做和認真,一個介紹一個,也因為我這種鬼佬奸人很渴市。」渴市也有原因,好像在網劇《反黑》中他演大壞蛋的保鏢,吊着威也,不用替身,被汽車撞到飛起彈落地。他身高1.81米,身材健碩,走路卻輕盈,臉孔冷峻,且還有深邃的眼神,他在梅窩村子踩着單車飄過,都很吸睛,街坊開始問他是誰:「幾靚仔喎,似意大利人……」「我話他似殺手……」

就是這樣,街坊告訴筆者,他們村子裏住了一個殺手奸人堅。尋尋覓覓,原來狼森就是他,只是在港產片中我們不去問他是誰。在 《王牌逗王牌》他演殺手;在《賭場風雲》他演美國爛仔。他曾在離島遇上發哥,到現在他還以為發哥跟他一樣住在離島。美麗的誤會,原來奸人也純情!

七年前他其實是全職小小企業家,和拍檔搞手機和電腦軟件業務,2011年還寫了一本書叫Potemkin, Inc.,以華麗搭建的波特金村為書名,寫的正是個人創業的經歷和背後的成與敗;也是那一年,拍檔想調回歐洲,叫他來香港試試看。這天狼森坐在梅窩海邊茶座,呷着黑咖啡說:「我初來香港,住在愉景灣,租好貴!搬了去中環,人多又嘈!跟住搬來梅窩,原來香港可以這麼漂亮。」

他記得初搬來離島是十一月,他在窗下寫劇本,腳上踢着拖鞋,身上一件單衣,他跟自己說:「好爽啊!就是喜歡這樣無拘無束。」就此決定以香港為基地。

劇組富人情味 愛上香拜神收「大吉利市」

這斜號族怎麼跳得那麼快?突然就跳去窗下寫劇本? 他今年四十出頭,三十而立時希望生活有突破,給自己一些衝擊,就開始製作動作短片和寫劇本。製作短片導演後,也造就演員狼森。「因着自己的短片製作,有人叫我去試鏡,從此奸人戲一部接一部。第一日進片場,大家就叫:『啊!你是狼人!』第二天如是,第三天也是,說我像電影X-men系列的狼人!去年在大陸拍片時,劇組便直接在電影簡介刊物上寫上『狼森』的名字。」

雖然在戲中狼森做盡奸人,但他的口中卻盡是好人。「我在《風林火山》中,看劉青雲做戲,他很nice,跟我說演戲技巧,要看鏡頭是特寫還是長鏡,在拍大頭時要演得細緻,若臉和頭動靜太多,頭和眼神就像晃來晃去。我回家,再看電影,練習這種細微的表情。」

「還有,我喜歡香港電影劇組的人情味。」他喜歡開戲前大家一起上香拜神,更喜歡梁家輝的「死亡利市」,「死亡利市」?吐口水講過,應是「大吉利市」;「這是香港拍戲的獨有文化,如果你在戲中被殺,他們會給你一封利市,梁家輝很慷慨,利市很大封!」他把「大吉利市」一封一封收好,作為祝福,作為工作紀錄。

狼森在莫斯科出生,四個月大時父母把他帶到巴黎,接着的生活都有點像黃秋生,父親原來在巴黎有另一頭家,子女都比狼森大十多歲,狼森七歲時父母離異,留下母親獨力撫養孩子,一個俄羅斯女人仔帶着俄法混血兒,在1970、80年代的巴黎郊區貧民窟生活。但母親很棒,努力學法語,後來找到俄羅斯航運公司的翻譯員工作,支撐單親家庭。狼森中學時考上巴黎最好的中學之一,母親守得雲開見月明。他說:「我和前法國總統Jacques Chirac同校。」

電影海報啟發做動作明星 習多國武術

「我住的移民區,一班少年都愛看成龍、李小龍和尚格雲頓的電影。」他深刻記得12歲時,在家中貼上一張《拳霸天下》的電影海報,海報中人就是旋風腿的尚格雲頓,相隔多年,他回想這張海報:「當時,我望着它,夢想自己也可以當動作明星……總之,我永遠不會想當會計師教師,因為我自小熱愛武術,很認真練習柔道、空手道和跆拳道。」他19歲離開了巴黎,去過哈薩克、意大利、泰國和愛爾蘭等地工作,每到之處,閒時就是習武,在泰國練泰拳,在愛爾蘭練Krav Maga(近身格鬥術)。

但如果你給狼森一張紙,他會熟練地將它搓成小球,手一掃,就從掌上變走。他玩的是近距魔術,因為熱愛,從小練習,每練成一個魔術,母親必是他第一個觀眾。

明星夢似魔術 成功無捷徑

「魔術很有用,可以破冰,打破隔閡。好像這次我在內地拍戲三個月,有一個月我們留在敦煌,我常去一家小店買雜物和水,但我的普通話不靈光,他們很少見外國人,士多老闆娘好奇的打量我,於是我在她面前表演魔術,她看了哈哈笑,我們就此熟絡了。」

現時學習近距魔術的人也多,問狼森有何捷徑掌握魔術之道:「 There’s no short cut! 」 他斬釘截鐵的說: 「有些動作我練了二十年仍在練。選擇不同難度層次的魔術,先練易上手的,去表演給媽媽看,她話好,就再去練難的,她話好看,就去朋友面前表演壯壯膽。你必須很努力,才會成功。」

「你要相信夢想,努力走下去,夢想可成真。」鬼佬奸人堅說的也不僅是魔術,更是自己的明星夢:「2015年我參演《致命追擊》,我演的也是壞蛋,奇妙的是和我一起演戲的正是尚格雲頓,我12歲那年貼在牆上的海報訴說我的夢想,如今夢想成真。」

奸人不是拿槍就拿刀,問他怕不怕周身傷?他卻說:「劉偉強告訴我,你若沒有撞到藍藍瘀瘀,你就沒拍過動作片。」 他露出略帶神秘的笑容,續說:「人生若找到你喜歡的工作,明天爬起牀你就不必返工。我找到了!」

■ Profile

狼森(Philippe Joly)

演員/中小企創業者/魔術師/短片導演/劇本及作者。70後,法俄混血兒,在巴黎長大,現居香港,懂俄羅斯、英語、法語及意大利四國語言,練習不同武術,包括跆拳道、柔道及泰拳等,也懂近距魔術及撲克魔術。近年在港產片及合拍片專演奸角,計有《賭場風雲》、《天將雄獅》、《反黑》及《棟篤特工》等。19歲離開巴黎到世界闖蕩,創立手機及電腦軟件公司,著有Potemkin Inc一書,分享創業成敗經驗;近年愛上當動作演員,喜愛在亞洲生活,尤愛香港離島,愛踩單車和吃小籠包。

文:一心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編輯/龍英顥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旅居台灣 獨力出版雜誌 陳盈盈堅信生活有選擇

Mini Cherry b 陳盈盈(圖:黃志東攝)
Mini Cherry b 陳盈盈(圖: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80後的陳盈盈,一身日本山系打扮,是個開朗愛笑、充滿正能量、說話時語調不自覺上揚的女子。2015年,她以旅居形式在台灣生活,並將自己最喜愛的兩件事——繁體字和山林,合二為一,出版獨立紙本雜誌《今日大吉》。

潮流雜誌記者的使命

旅居台灣之前,陳盈盈(Cherry)一直在潮流雜誌界打滾,曾任記者和廣告部撰稿人。有人認為,這類雜誌淨是推介潮流事物、講飲講食,鼓吹消費主義,對社會似乎無甚裨益。大專修讀傳媒和文化研究的Cherry,卻從另一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我希望讀者能夠從自己的文章了解品牌背後的文化歷史,或者商品在材質物料、造工技巧的心思,購物時,或許作為參考,從而體驗生活是有選擇的。」她解說道。「我給自己的使命是——用最顯淺的手法,在普及文化層面接觸更多群體。」

小一時已決定以「文字」為職志的Cherry,家裏有整整一面牆的書架。「書架上最多的是字典和歷史書,爸爸媽媽都愛看書。」媽媽是學校書記,爸爸公餘時則喜歡繪畫。潛移默化之下,Cherry培養出閱讀習慣,中學時期經常流連圖書館。「借書不花費,喜歡文字不用花什麼錢」。

「我也永遠記得升小二時,因為搬家轉校,中文科錢老師特意問我:『你的作文好好呀,可以給我留念嗎?』」一句不經意的讚賞,不但稍稍緩解Cherry面對環境轉變的緊張,更建立她在中文寫作上的自信,長大後以此為生。不過,傳媒行業出名薪金低,埋版趕死線很多時深夜才下班,家人沒有意見?她認真的想了想,「我做過教學助理,但那段時間好像特別沒勁,媽媽大概看出自己諸般不適應,某天突然和我說:『你還是回去做記者吧。』」30歲前後,大概是很多人職場生涯的轉捩點。當時已有8年記者經驗的她,毅然辭職,決意在台灣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因為我女友是台灣人,這至少省下租屋費用!」Cherry笑道。另一原因,則是過往經常出差台灣,累積不少友誼人脈。「我本來只打算待1年,積蓄花光便回港。」Cherry以停留簽證(在台停留180天內),隔數月便出入境往返港台的模式,結果在台灣旅居了3年。

這份敢於離開慣性的勇氣,大抵來自她年少時參加制服團隊得到的視野。升中四時,Cherry在媽媽半逼半哄之下,報名參加「香港航空青年團」,在成年團員的領導下,進行戶外訓練,學習航空知識。「我試過在直升機裏坐在機師旁邊,載上耳機聽他直接跟控制塔聯繫,確認航道!」Cherry興奮說。表現優異的學員,甚至有機會負笈海外,在航空基地接受培訓。對中學生來說,這是在恆常學習生活以外一份既珍貴又難忘的體驗。「感覺就像一整座圖書館聳立面前,告訴你世上有這麼多事情可以去試試看」﹗

「每天都是萬事皆宜」

萌生出版紙本雜誌的想法,是Cherry作為文字工作者的浪漫。「虛擬世界太易改變,轉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反之,出版紙本雜誌,上面印着偏愛的繁體字,是相當實在的紀錄。「我還希望日後在profile欄上介紹的是自己的作品,一份屬於自己的履歷」。至於雜誌取名《今日大吉》,則是希望讀者能夠抱着「每天都是萬事皆宜」的樂觀心態去生活。

有了想法便有行動,Cherry透過眾籌平台「嘖嘖」,發布出版計劃,成功集得4萬台幣(約1萬港元),以支付三期雜誌的印刷及郵遞的費用。「這是一個很棒的宣傳方式!既能將計劃曝光又能確保自己完成承諾」。朋友得悉自己的動向,紛紛表示支持。其時還不懂排版的Cherry,便獲得前同事Stan Tsui義務設計第一期雜誌,當成送給自己旅居台灣的禮物。

內容策劃方面,從前一班同事開會,互相交換資源想法,現在擬題採訪寫稿攝影通通一腳踢,靈感從何而來?「內容其實有點像遊記,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和反思,介紹台灣在旅遊景點以外的面貌」。比起書本,雜誌在設計方面彈性更大,現在Cherry已懂得使用軟件InDesign繪圖和排版。在《今日大吉》裏,不乏以多圖相片拼貼設計的專題報道,或分享在苗栗參加「女子限定」的營會,或用上三天兩夜走營,穿越南投的水漾森林,來慶祝自己的生日;亦有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訪問在台南開設戶外用品店的老闆;還有生活專欄,推介自己喜愛的展覽或小店。「和台灣人約訪較容易,他們大都願意花時間分享故事,即使最後訪問沒有在任何平台出現,好像也不太介懷。反觀在香港時,受訪者較多顧慮,或許這裏的生活成本太高昂吧」。

台灣消費真的那麼便宜?

文青生活看似很美好,但Cherry試過因為freelance薪金未收到,口袋裏僅餘35台幣(約9港元),只好乾啃麵包。香港人習慣儲錢旅行,天天跑景點吃吃喝喝,然後把錢花光;而旅居雖預算有限,時間卻相對充裕,讓她有機會融入當地生活,得到一些有趣的在地體驗,比如乘搭火車上的「單車卡」,席地而坐從台東回到台北。「有時候,我們嘟嘟嚷嚷喊着『台灣消費很便宜啊』,卻無視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這種不自覺的比較,我的台灣朋友說聽得多其實不太開心」。

一人出版雜誌,亦讓Cherry接觸記者角色以外的編務——印刷和發行。《今日大吉》是一本B5尺寸、共36頁、以120gsm書紙、大豆油墨印刷、騎馬釘釘裝的雜誌。「第一二期以合版印刷,第三期碰巧在台南找到一家晒圖行,除了現代印刷外,還提供傳統藍晒技術。年輕老闆運用超高的數碼印刷技巧,人手一本一本,細心地幫我完成才不過200本的訂單」。對印刷不熟悉,加上手工印刷容易出錯,Cherry坦言幾乎每次都有點小失誤。「例如沒有搞清楚書脊是左揭還是右翻,原本的跨頁連圖被剖開兩邊。」她續道,「起初也不知道台灣沿用日本標準,B5尺寸跟國際ISO的標準有異,結果成品留了白邊,唯有拜託老闆裁去多餘的部分。」

一份份紙本從檔案印成實物,接着是交付到讀者手上。Cherry將《今日大吉》郵寄給港台兩地的眾籌支持者,偶爾還會夾着一片枯葉,附上親筆的問候紙條。「除此之外,我也試過親自叩門,在書店放下樣書,詢問寄售事宜」。雜誌曾在台灣藝文界兩家頗負盛名的書店——台北松菸的閱樂書店和台北華山的青鳥書店,以及香港的kubrick書店上架。在剛過去的2月,Cherry更獲邀參展由台灣獨立出版聯盟和田田圈文創工作群舉辦的「誌世代My Zine」獨立雜誌展,《今日大吉》成為展品之一。

現在,Cherry已回港3個月,重投傳媒行業。問她在台灣旅居3年,兩地生活節奏截然不同,是否適應?「現在每天搭巴士上班,我會跟司機講早晨,即使他沒反應,或其他乘客投以愕然的目光,都不會介意;也堅持在交通燈轉綠時才過馬路」。這些在台灣養成的生活習慣,她繼續遵守。「我們在外地時願意尊重當地的規則和文化,認同那些是好習慣,為什麼在香港就做不來,馬上打回原形呢」?

Cherry身體力行,努力實踐美好生活;公餘時繼續寫作,鍛煉設計技巧。「我最近竟然成功接到一單設計的外快!」她雀躍地說。當然還不忘籌劃第四期《今日大吉》,繼續推動「生活是有選擇的」本願。

■ Profile

Mini Cherry b 陳盈盈

80後,浸會大學通識科及倫理學文學碩士,潮流雜誌記者及撰稿人。曾旅居台灣3年,獨立出版不定期雜誌《今日大吉》。Facebook專頁:todayholucky。

文:陳芷寧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資訊科技人員與時並進 強化金融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知識 增實力

job_2018_03_23a1銀行 Chatbox、區塊鏈技術、唇語密碼……以上的新科技你可能已聽過,甚至接觸過!身處在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產品或服務已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今天,資訊科技人員在各行各業已發揮着重要的角色。如金融行業可透過數據和信息進行關鍵的決策;醫生可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企業可使用商業智能協助開拓業務等。無論是資訊科技人或生力軍,宜早着進修先機,與時並進,以免不進則退。

隨着信息科技的發展,近年很多行業都正在轉型。香港浸會大學 (下稱「浸大」) 計算機科學系碩士課程副總監李原曦博士表示,對很多行業來說,資訊科技部門以往在公司屬於支援角色,但近年明顯趨重要,現已成為不少行業和機構的策略部門,領導或協助創建新的商業模式,對公司的發展和管理有着一定影響。

IT 人角色趨吃重 涉決策和創新工作

「以前 IT 人員集中軟件開發、網絡維護等工作,現時各行業對 IT 人員均有需求,工作更多元,如推展至 e-marketing、商業智能、金融決策投資等方面。」

在醫療科技中,除已廣為人知的電子病歷外,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幫助識別病情也是新趨勢,「如將診斷報告作數據分析,有助醫生作輔助診斷,優化治療方案。」中醫方面,也有在研究使用人工智能、圖像處理模式協助進行舌診等。

金融界別近年已有銀行引入人工智能 Chatbox,「運用機器學習,模擬人腦的思維方式與客戶溝通,其他如電子支付、區塊鏈技術等都是與金融科技有關的新技術。」其中有浸大教授更研發了一套唇語密碼,以系統讀取和驗證嘴唇動作和密碼,來進行身分驗證。

增加人工智能、大數據 掌握創科技術

李博士指,浸大在未來 10 年的策略發展計劃中,其中一個重點的發展領域是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 (Data Analy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X)。「舉例:以圖像識別分析和掌握人的情緒變化,是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之一,我們期望新技術可應用在人本工作上,並推廣至社區,協助處理社會問題。」

浸大計算機科學系開辦的「高級信息系統理學碩士」課程,着重信息系統的技術和方法,涵蓋主要的信息系統領域:企業信息系統、金融信息系統及健康信息系統。「有學員將雲端運算的知識,包括架構、系統整合、保安等方面,應用在工作上,有助公司提升效率,業務運作更靈活,並達到節省成本。」

她強調,課程必須更切合市場的需要,故將於 18/19 學年增設新領域: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當中科目包括金融科技、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讓同學掌握創新科技行業的最新知識。

設計思考方法 以人為本解難

課程中也加入了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方法,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設計時要考慮用家的行為和需要,結合人文環境、使用便利等,提出具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舉例:長者不懂使用智能手機的視訊通話功能,設計師遂設計出一部自動開啟視訊功能的長者手機。

李博士表示,透過主修科,穩固學員的基礎和專業知識,在選修科目中則多吸收不同學問,提升創意,以實現完整的解決方案。課程設講座、工作坊及IT論壇,邀請不同範疇的專家和IT人出席,分享業界行情及資訊。「曾有金融機構 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參與教學,在行業和專業知識方面提供意見,當中曾有任職IT中層管理人的學員問及如何為晉升 CIO 做準備。」

行業變化快 因應工作考取專業資格

另也有海外實習機會,如到其他國家參觀當地政府機構、醫院、企業的IT部門,學習跟不同國家的人溝通,了解當地文化和交流處理不同問題的方法等。

具備相關碩士學歷外,有意投身者是否要考取其他專業資格?李博士稱,由於行業變化速度很快,進修和考取哪些專業資格則要視乎不同的IT工種,舉例:如工作涉及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 (AWS),IT 人員要考取 AWS 認證。

UI/UX 工程師 Iris:進修金融科技 工作派用場

進修之路:大學本科自動化工程→浸大「高級信息系統碩士」課程

工作經歷:現於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任職 UI/UX工 程師

在國內修讀本科自動化工程的許曉暉 (Iris),兩年前來港進修碩士課程,並自選了金融範疇,「自動化工程出路較狹窄,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進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都市,擁有成熟的金融體系,加上金融科技工作很有潛力,相信業界對人才持續有需求,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Iris說,課程涉獵面廣,在「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和「Financial Analysis and Decision Making」,學習到關於金融、商業流程的知識,在「Programming for Web and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s」中掌握了設計介面、編程等學問,對現時工作很有幫助。

新設職位 理解客戶要求設計方案

畢業後,她投身研究院任職 UI/UX 工程師,至今約一年,現時主要負責金融科技、區塊鏈相關的項目,工作包括網頁和應用程式的開發和設計。「設計介面時,實用之餘,還要顧及介面的美觀、人性化設計、資訊性等,由於這是公司的新職位,部分工作需靠自己慢慢摸索。」

作為職場新人,有何工作挑戰?她坦言,讀書時所做的是功課,現時則是作商業應用,「初面對客戶,除了要學習如何跟客戶溝通,也要懂得調整心態,理解客人的要求是否合理等,當面對不可能的要求時,要懂得解釋和提供其他可行的方案。」Iris 希望在金融業發展IT工作,逐漸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認知更多行業運作和技術的變化。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