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學苑1/4學員「不自豪」 要求極高不快樂 情意教育助開懷

「1+1」親子小組會透過圖畫及泥膠讓家長及學員表達對對方的想法。(資優教育學苑提供)
「1+1」親子小組會透過圖畫及泥膠讓家長及學員表達對對方的想法。(資優教育學苑提供)

【明報專訊】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稱,資優生較一般學生更易出現情緒問題,該機構今年訪問500名學員及校友,發現多達25%學員及近四成校友自評「沒有任何感到最自豪的成就」。該機構指資優生對自我要求極高,即使取得非一般的獎學金,也認為「很平常、不夠勁」,較少欣賞自己,普遍來說並不快樂,學苑遂於去年起推行情意教育,增強學生抗逆力及改善心理質素,也讓學生家長更明白子女。

「不欣賞自己,怎會開心?」

資優教育學苑3月委託中文大學訪問302名中學學員及199名校友,發現有5.8%受訪校友在中學文憑試考獲5科5**或以上成績,較全港平均數字0.1%為高,另亦分別有逾六成及逾八成學員及校友曾得校內或校外獎學金。該機構研究經理馮子豪稱,學員及校友都是「非常叻」的學生,但最後「竟有」25%學員及近四成校友指他們沒自豪成就,「不欣賞自己,怎會開心?」

另外,研究又顯示八成中學學員及六成校友指學苑課程有助提升相關學科的知識,不過,只有四成人認為課程有助改善社交及溝通能力,反映學苑要加強學生於後者的訓練。

處境訓練學解難

學苑一直留意到資優生的情緒及社交問題,但以往欠缺有系統的訓練課程,遂於在去年10月推出「1+1」親子小組活動,教導學生創意解難能力,學生可透過不同個案了解不同處境及某些人遇到的問題,最後與組員共同商議解決方法。去年曾參與「1+1」的學生徐子晴說,未參與課程前,自己不時會發脾氣或不開心,但參與課程後,懂得開解自己及告訴自己「其實件事也不是那麼壞」,令她受情緒困擾的次數減少。

院長:部分資優生社交能力稍遜

吳大琪說,部分數理能力強的資優生,在與人溝通或社交方面能力稍遜,例如曾有一名熱愛化學的學員,經常抱着沉甸甸的化學書,更將家中浴室變成實驗室,眼中只有化學,與人溝通時亦不會站在別人角度思考,說話易傷人,師長只好不斷提醒,但要走出「舒適區」,仍要靠學員走出第一步。

吳說,資優生活在自己世界不是問題,但會多提點他們「間中走番出來」與社會接觸。近年學童輕生情况惹關注,吳大琪指出,資優生容易受情緒困擾,亦曾有學員自殺或自殘,當中不乏學業非常頂級者。吳認為情意教育需由小做起,他又希望政府多投放資源在所有學生的情意教育,令他們更了解及懂得欣賞自己。

2016年10月26日

高能力自閉症 認知正常 做事較固執

羅婉萍表示,高能力自閉症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主流小學讀書,他們的優點是循規蹈矩,不過有時每件事都太有規有矩,不會變通。
羅婉萍表示,高能力自閉症的小朋友,基本上都在主流小學讀書,他們的優點是循規蹈矩,不過有時每件事都太有規有矩,不會變通。

【明報專訊】由於智力沒有問題,當高能力自閉症(前稱亞氏保加症)患者做出不合群、不妥當的行徑時,往往引致誤解,以為他們刻意搞破壞。以下就由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羅婉萍,講解此症的相關疑問。

問﹕如何分辨孩子是否患有高能力自閉症?

答﹕最重要留意小朋友有沒有出現自閉症的特徵,即是社交溝通出現問題,例如到了兩三歲都不說話、少眼神接觸,與人交往的動機不大。另外自閉症患者較難掌握社交禮儀,包括合適的身體距離、開玩笑的幅度等。如果小朋友出現自閉症傾向,但認知能力沒問題,則很可能患有高能力自閉症。

問﹕他們屬於自閉症譜系,是否代表欠缺說話能力,或拒絕與人交談?

答﹕不是。有些高能力自閉症患者,言語表達能力不錯,發音、句子完整度並無問題,只是「想法解讀」能力不理想,解讀不了說話背後的意思。例如他遲到時,對方問「現在幾點?」, 他會直接回答當時的時間,而不明白對方諷刺他遲到。

問﹕要糾正他們的行為問題,有什麼技巧?

答﹕如果面對智障的自閉症小朋友,或許用權威的方法,已能令他們跟從指令。但對於高能力自閉症小朋友,他們有理解能力,只是有時較固執和不懂看場合,才會做了不妥當的事,這時可以多加解釋和安慰,讓他們明白何謂合適的行為。

少數人擁有特別才能

問﹕高能力自閉症患者是否都擁有特別才能,例如超強的記憶力、運算能力等?

答﹕我接觸過一名患有高能力自閉症的小朋友,看完天氣報告後,能將主播的對白全數背出來,猶如人肉錄音機。不過,這類患者始終佔極少數,大部分患者的智力都與常人無異,也未必有驚人的技能。

問﹕既然智力正常,學業是否不會受影響?

答﹕不一定。由於他們個性固執,考試表現也可能受影響。例如考試時遇到不懂答的題,一般學生會先做下一題,但他們可能堅持順序完成。另外,有小朋友試過在歷史科考試中,對試卷上的獅身人面像圖畫很有興趣,仔細研究而阻礙答題。

團隊合作 改善社交 足球打破自閉童心牆

鼓勵長自信——自閉症足球班的教練不時要提醒學員專心,也會多用讚賞的說話,助學員建立自信。
鼓勵長自信——自閉症足球班的教練不時要提醒學員專心,也會多用讚賞的說話,助學員建立自信。

【明報專訊】大部分自閉症兒童都有接受言語丶行為等治療,但如果孩子本身是好動分子,那不妨帶他們走出四面牆,透過運動來改善社交能力!香港兒童足球學校舉辦的自閉症足球班,正是一個好例子。28名患有自閉症的小學員,在短短半年間,不但培養了對足球的興趣,更學會聽從指令及團隊合作,對與人溝通、結交朋友大有幫助。

低收入家庭學員 免費參加

教練一聲令下,原本四處跑動的小朋友,立即分成小組,在草地足球場上練傳球。他們看上去與一般小球員沒有分別,但其實他們全是患有自閉症的孩子。香港兒童足球學校(YSA)校長張秀蘭(Sherry,圖)表示,三年前開辦足球學校,班上已有不少自閉症學員,半年前乾脆增設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課程,透過社福機構招募3至10歲、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員,在香港北區扶輪社資助下免費參加。

搶球贏肯定——對自閉症兒童來說,能在球場上取得實際成果,如成功入球丶搶球,是很大的肯定和鼓勵。
搶球贏肯定——對自閉症兒童來說,能在球場上取得實際成果,如成功入球丶搶球,是很大的肯定和鼓勵。

斬件式教導助消化

打破障礙——文仔以前很怕有身體接觸,在球場上卻避無可避,漸漸地變得不介意被觸碰,令爸媽感到欣慰。
打破障礙——文仔以前很怕有身體接觸,在球場上卻避無可避,漸漸地變得不介意被觸碰,令爸媽感到欣慰。

要教自閉症兒童踢球並不容易,Sherry憶述,部分學員第一堂由頭到尾都離開大隊,在一角發呆。不過她和教練沒有氣餒,反而商討改善方案,「首先要與家長合作,請家長早半小時帶孩子到球場,多跑動和玩遊戲,『放電』後上課就能較專心」。教授方式亦要調整,簡單如一個傳球動作,也要「斬件式」傳授,「先教腳如何觸碰球,再教發力、控制方向等,分拆成很細微的步驟去教,之後才叫他們練習」。

對戰普通班 學面對輸贏

改善專注力——睿然十分投入足球班,在班上也認識到新朋友,而在接受足球訓練後,媽媽覺得他做事專心了。
改善專注力——睿然十分投入足球班,在班上也認識到新朋友,而在接受足球訓練後,媽媽覺得他做事專心了。

這些心機沒有白費,Sherry不久後就發現足球對學員十分有益,「自閉症患者傾向活在自己世界,聽不進別人的說話,而足球是群體運動,想踢好就要學習遵從指示,也要跟隊友配合」。最重要是足球給予他們進步的動力,「平日參加行為、言語治療等,導師會叫小朋友做一些任務,完成了便讚賞,這固然很好,但在球場上,他們得到的不止讚賞,還有實質成果,例如入球。這是很大的鼓勵,令他們很想聽教練說話和練習,追求更好表現」。

踢足球的另一個好處是在戶外進行,「小朋友踏上青草地,見到陽光,心情自然好起來,對情緒控制也有幫助」。她亦想增加自閉症學員與人的接觸,所以YSA暑假舉行的足球比賽中,她安排了自閉症班與普通班對壘,「起初都擔心自閉症孩子較難接受失敗,所以教練每堂都會安排學員分兩隊,對戰5至10分鐘,透過小型比賽教他們面對輸贏的態度」。

認真觀賽——教練每堂均安排學員分隊對戰,場上球員固然落力,場邊學員觀賽時亦十分投入。
認真觀賽——教練每堂均安排學員分隊對戰,場上球員固然落力,場邊學員觀賽時亦十分投入。

教練耐心教導 漸投入團隊

團隊合作——學員會分成二至四人一組,練習傳球,從中學習與隊友配合,建立團隊合作精神。
團隊合作——學員會分成二至四人一組,練習傳球,從中學習與隊友配合,建立團隊合作精神。

8歲的睿然是學員之一,除了自閉症,他亦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媽媽黃太每逢暑假都帶他去社區中心上興趣班,讓他學習與人相處,但睿然表現得很抗拒,而大部分興趣班導師亦無法照顧他的需要。他曾參加過其他機構的足球班,卻難以跟上大伙的進度,常常被責罵。有一次,睿然把球踢到偏離了目標,教練立即開聲責備,「教練罵他『你有沒有聽我講,我說要眼望前方來踢!』,但是要睿然緊記指示和一直只望前,的確有困難」。

就算黃太表明他有特殊需要,教練都無動於中,「畢竟不會因他一人而減慢進度,對着他,教練有兩種做法,一是每次他做錯都罵他,二是不理會他,任由他在旁邊自己玩」,無論用哪一種方法,睿然都學不到東西,也無法增強社交技巧。

共融參與——今年YSA舉行了沙灘足球活動,自閉症班和普通班學員一同參與,開心玩樂之餘,亦讓他們互相認識。
共融參與——今年YSA舉行了沙灘足球活動,自閉症班和普通班學員一同參與,開心玩樂之餘,亦讓他們互相認識。

直到今年他參加了自閉症足球班,終於遇到貼身輔助他的教練。由於所有學員都有特殊需要,教練教導時分外有耐性,「教練知道他們專注力弱,不斷提醒他們『專心一點』,但不是用責罵的語氣,又常常做示範,讓他們更易理解」,看似細微的舉動,對睿然來說十分重要。

另外,在學習傳球、搶球及對壘的過程中,睿然漸漸習慣與人互動,社交方面有很大進步,會主動跟別人聊天,「加上教練會讚他做得好,令他有信心,敢於發揮自己,現在他在群體裏較易投入」。

睿然其中一名小隊友,是今年6歲的文仔,他從小沒有表情,也不會跟人有眼神接觸。由於家庭經濟關係,除了言語治療和社交小組外,就再沒參與過課外活動,足球班是文仔的第一個興趣班。

挑戰新場地——沙灘踢足球與草地略有分別,經教練指導,學員掌握到箇中技巧,之後上演沙灘足球賽,自閉症班學員也有參戰。
挑戰新場地——沙灘踢足球與草地略有分別,經教練指導,學員掌握到箇中技巧,之後上演沙灘足球賽,自閉症班學員也有參戰。

不再抗拒身體接觸

媽媽陳太說,足球班對兒子的幫助很大,最明顯是變得不固執,「以前完全不聽人講,他覺得對的事就要做,他這天想坐巴士,你帶他坐地鐵,他會發脾氣」,踢足球卻讓他學會聽指示,「教練叫他不可推人,他一定會聽,因為不聽的話便犯規了」。而且踢足球能發泄精力,文仔的脾氣也沒以前那麼大。

自閉症患者另一特點,是害怕與人有身體接觸,以前爸爸放工回家,想摸文仔的頭,他會立即彈開,大叫「不要碰我!」,令爸爸十分無奈。但踢足球的過程中,特別是搶球時,無可避免要與人有身體接觸,「因為搶到別人的球,給他很大成功感,所以他不會逃避,久而久之,在家中也不怕被摸頭、牽手」。

陳太笑言,文仔上了足球班後,聽得他說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係得嘅!」,如果入球或搶到對手的球,他回家便會跟爸媽分享,「他每場比賽都有具體目標,做到後便自信大增,有了信心後,他比以往更敢於表達自己,也開始去結交朋友」。

香港兒童足球學校

香港兒童足球學校(YSA)校長張秀蘭(Sherry)
香港兒童足球學校(YSA)校長張秀蘭(Sherry)

2013年成立,教練與學員比例為1:7。在常規課程以外,亦會協助自閉症兒童,包括到專門收錄自閉症學童的愛培學校,舉行足球訓練班。

查詢﹕2542 2522
網址﹕www.ysahk.com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患結節性硬化症 腦瘤長不停損智力 積極抗腫瘤 畫出一片天

發掘天賦——瑤瑤(右)學習畫畫8年,起初媽媽Rebecca只是想她透過靜態活動,培養耐性,沒想到她天賦很高,還憑畫作獲獎。圖左為畫室導師。
發掘天賦——瑤瑤(右)學習畫畫8年,起初媽媽Rebecca只是想她透過靜態活動,培養耐性,沒想到她天賦很高,還憑畫作獲獎。圖左為畫室導師。

【明報專訊】去主題公園會開懷大笑、喜歡畫畫和唱歌……12歲的心研和18歲的瑤瑤,跟一般女孩好像沒什麼分別,但原來自小時候起,罕見病結節性硬化症一直伴隨她們,腦腫瘤不斷生長,導致腦癇、智障和自閉傾向,年紀小小已經常進出醫院,其他器官也有長出腫瘤的風險。

作為至親當然難過,卻從未灰心。心研媽媽安排女兒轉校,讓她重拾學習樂趣;瑤瑤媽媽則鼓勵女兒凡事嘗試,終於發掘出她過人的畫畫天賦。她們的故事證明,只要積極面對,患病也不能阻礙孩子活出精彩人生。

心研的媽媽池女士,本身是結節性硬化症的患者,這種每四萬人才有一人患上的疾病,主要特點是腫瘤不斷生長。在兒童階段,腦部會受最大影響,腦神經被腫瘤破壞,令孩子出現腦癇現象,亦很大可能導致智障和有自閉傾向。

腫瘤影響腦神經 不斷抽筋

憑畫獲獎——瑤瑤晝的這幅描繪錦鯉的水彩畫,將會製成紀念版郵票發行。
憑畫獲獎——瑤瑤晝的這幅描繪錦鯉的水彩畫,將會製成紀念版郵票發行。

心研出生20周就確診遺傳了媽媽的病,不時抽筋至失去知覺。起初醫生為她處方止抽筋藥,但後來病發次數頻密,藥物分量已到頂,不能再上調。7歲時接受過腦腫瘤切除手術,抽筋停止了3年,之後卻繼續復發,「當她抽筋時,我沒什麼可以做,只能移走旁邊東西,免得撞到頭部,到抽筋5分鐘以上就召救護車」。去年下半年,心研就因頻頻入院,整個學期都幾乎沒回校上課。

即使能上學的日子,心研也難以適應校園生活。她升小時接受智力評估,證實患輕度智障,但職業治療師說她可接受主流教育,故池女士沒安排她入讀特殊學校,「我心知可能是『掹車邊』,但又不想一下子扼殺她讀主流學校的機會」。不過女兒明顯讀得吃力,考全班倒數幾名,「無論溫習多久,第二天一定把課文忘記得一乾二淨,久而久之便氣餒」。

出遊見識——今年4月,Rebecca和同事們一同去澳洲,不但帶瑤瑤同去,母女倆還帶頭攀登悉尼港灣大橋。
出遊見識——今年4月,Rebecca和同事們一同去澳洲,不但帶瑤瑤同去,母女倆還帶頭攀登悉尼港灣大橋。

除了課文深淺程度外,另一難關是師生對此病欠缺認識,無法了解心研的需要。試過在體育課上,同學嬉笑期間把籃球擲向心研,擊中了後腦位置,「由於腦部神經有問題,被擊中頭部是很危險的,老師也沒意識要留意她有沒有異樣。幸好後來只是頭痛,沒有抽筋」。

轉讀特殊學校 慢慢學不催谷

新學年剛開始,心研本應升讀六年級,但池女士終於決定讓她轉讀特殊學校,由三年級讀起,原本一年的課程,學校容許她用兩年完成,「很開心學校讓她慢慢吸收,因為她真的不能催谷,壓力也會引致抽筋發作。我只期望她讀得開心,學到基本知識」。

遺傳得病——心研和媽媽都是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媽媽懷孕時,超聲波已照出胎兒心臟有瘤,很大可能遺傳了她的疾病。
遺傳得病——心研和媽媽都是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媽媽懷孕時,超聲波已照出胎兒心臟有瘤,很大可能遺傳了她的疾病。

到處遊歷體驗開眼界

學習跆拳——心研從K1起學習跆拳道,可惜去年抽筋次數頻密,現在暫停學習。
學習跆拳——心研從K1起學習跆拳道,可惜去年抽筋次數頻密,現在暫停學習。

相比起心研,瑤瑤患病更令家人晴天霹靂,因為她沒有結節性硬化症的家族病史,卻在5個月大時基因突變而得病。媽媽Rebecca憶述,瑤瑤連續兩天在牀上全身抖震,她覺得不尋常便求醫。由於結節性硬化症太罕見,醫生花了半年時間,反覆檢查才確診,「半年內病情一直惡化,一個月抽筋160次,我好難過,難道她一輩子都這樣?」

瑤瑤20個月大時接受了腦腫瘤切除手術,雖然手術成功,但腦部早已受損,形成輕至中度智障及有自閉傾向,不但自理能力低,學習上也有困難。媽媽安排瑤瑤念特殊學校,沒給她任何壓力,反而希望她多開眼界,「多認識一個字對她不太重要,我寧願她增加體驗,所以每年都帶她旅行,去過澳洲、泰國、日本、台灣等,無論她多論盡都不會只把她留在家」。

發展才藝 畫畫添自信心

難追上主流——池女士表示,心研小時候不討厭上學,也會參與學校活動,可是在主流小學追不上進度,令她漸漸氣餒。
難追上主流——池女士表示,心研小時候不討厭上學,也會參與學校活動,可是在主流小學追不上進度,令她漸漸氣餒。

除了出遊長見識,Rebecca堅持讓瑤瑤發展才藝,學過畫畫、唱歌、游泳、非洲鼓等,「我知道她有限制,但我注重參與多過她的表現。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盡展所長,我不會因為她的病而把她困在死胡同,認定她沒法發揮才華。可能她每上完一堂興趣班,吸收到的東西連1%都沒有,那如果有0.5%呢?都很值得」。

Rebecca的心機沒有白費,瑤瑤學畫畫8年以來,畫了近300幅畫,由最初不懂控制力度,頻頻弄斷畫筆,漸漸畫出個人風格,今年更憑一幅描繪錦鯉的水彩畫,在世界關顧自閉日的郵票圖案設計比賽中獲獎,作品將製成郵票,「她本來自信心低,見人時會低頭,知道自己畫畫不錯後,更有自信,會主動跟人打招呼」。

醫生解說:腫瘤可蔓延其他器官 用藥控病情

遊覽樂園——心研喜歡到主題公園玩,雖然未能玩刺激的機動遊戲,但能跟卡通人物合照,一樣興奮。
遊覽樂園——心研喜歡到主題公園玩,雖然未能玩刺激的機動遊戲,但能跟卡通人物合照,一樣興奮。

心研和瑤瑤接受過腦腫瘤切除手術,但卻仍有後顧之憂,池女士和Rebecca最擔心的,是她們身體其他器官也出現腫瘤。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鍾侃言醫生表示,在兒童階段,疾病對腦部影響明顯,但隨着孩子長大,皮膚會出現很多小腫瘤,腫瘤也有可能在腎臟、肺等器官不停生長,以及形成脂肪肝,「長遠來說,家長不能只尋求腦神經科的治療,亦要留意孩子身體不同部位有否出現異樣」。

患者三成遺傳 七成基因突變

他指出,結節性硬化症之所以形成,是因為體內的mTOR蛋白質失控,而mTOR負責控制細胞繁殖,失控的話就會導致細胞過度增生,形成腫瘤。至於成因,約三成患者因遺傳父母而得病,約七成則源於基因突變。

切除難根治 藥物仍在試驗

由於腫瘤會自動增生,單靠切除手術不能根治,加上部分腫瘤位於較危險位置,切除的風險很高,因此未來治療方向會以藥物為主,使用mTOR抑制劑阻止細胞繁殖,醫生也可以用超聲波,監察患者的腫瘤數目和大小。目前mTOR抑制劑仍在試驗階段,未納入藥物名冊,心研和瑤瑤亦參加了試驗計劃,獲得資助使用此藥物控制病情,為期兩年。

病人支援

  • 香港結節性硬化症協會
    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和家屬組成,舉辦交流會及公開講座,邀請醫生講解病徵,以及由病友分享親身經歷。
    查詢:2255 4538
  •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由不同罕見疾病患者、家屬及專家組成,舉行研討會、電影欣賞等活動,促進患者及家屬交流。
    查詢﹕2708 9363
    網址﹕www.hkard.org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李樂嘉、受訪者提供

唇讀芷君大學成績近滿分 新亞校董盼助升牛津哈佛

【明報專訊】多年來雖然看不見,觸不到,但小小嘴唇卻吻過無數文學經典,助「唇讀女生」曾芷君走過大學時光。尚餘一年就要告別大學校園,GPA(平均積點,滿分為4)高逾3.9的芷君不捨之餘亦正思考前路,自覺知識層面不夠廣闊,打算到海外升讀文化、社會學系。她昨亦不忘到閩僑中學鼓勵視障學生。

曾芷君因先天視覺神經萎縮而失明,再因觸覺神經有問題,不能用指頭感受凸字閱讀,要改用「唇讀」。她3年前憑着無比毅力考入中文大學翻譯系,轉眼離畢業尚餘一年,「希望到外地升學,接觸不同文化,讓自己將來有更多選擇」。她又說,希望學成後可以付出更多時間貢獻社會。

新亞院長:其他同學應慚愧

昨是閩僑中學開學首天,曾芷君(左)一大清早就到校園陪視障中三插班生恩華(右)開學,陪他出席早會、課堂。二人雖然首次見面,但毫不「見外」,恩華不時向芷君請教讀書及交友心得,芷君亦傾囊相授,希望助他盡快融入主流學校。(郭慶輝攝)
昨是閩僑中學開學首天,曾芷君(左)一大清早就到校園陪視障中三插班生恩華(右)開學,陪他出席早會、課堂。二人雖然首次見面,但毫不「見外」,恩華不時向芷君請教讀書及交友心得,芷君亦傾囊相授,希望助他盡快融入主流學校。(郭慶輝攝)

中大新亞書院院長黃乃正表示,芷君比一般同學投入多倍努力,學分超過3.9,近乎滿分,3年來奪得校內多個獎學金,「付出有目共睹,其他同學應該要感到慚愧」。他透露,得知芷君有意升學後,多名校董都想辦法,「希望她可以入讀牛津、哈佛等最好的學府,甚至完成博士學位」,現階段要先了解其升學志向,隨後與相關學府協調日常照顧等問題,但是否由母親同赴海外陪讀,仍言之尚早。

適逢開學,芷君在閩僑中學教師文佩欣邀請下,昨到該校探望新入學的視障學生楊恩華,跟他分享當年由心光盲人學校轉到英華女學校讀中一的經歷。

芷君笑言,當年踏進校園時,不知該往何處報到,「在大堂猶豫了一會,見同學(黑影)都往課室走,就跟住去課室」,但眼睛只能見到人影而不見輪廓,故未能確定老師是否在班房內,就一直站在門外不敢內進。未幾,她聽到有幾名同學以愉快的心情喚她進內,又有人陪她找尋位置,「當時覺得同學都非常熱情,而且待我如常人」;令她最感動的,是鄰座同學每天早上都會比她早回校,在她返回座位時,就立即伸手拖她,示意坐下,「我見到伸手的影子,即使手未拉到我,都已經覺得好溫暖」。

同學熱情相待感溫暖

芷君也在老師的鼓勵下成長,她當年因怕點字機的聲響影響同學,所以最初使用盲人字牌,但觸覺欠佳,手指欠靈活,摸字牌十分吃力,老師在開學數天後,好奇她為何不用點字機,她坦言「怕嘈到同學」,老師隨即鼓勵她:「大家都會習慣。」自此她用點字機,但會在老師不說話時使用,盡量減低聲響。

陪視障學弟開學 鼓勵享受學習

「多嘗試,不要怕錯;嘗試過,哪怕最後達不成目標,過程已是學習」,芷君以過來人的身分到閩僑中學,鼓勵視障插班生楊恩華,寄語他前路雖崎嶇,仍要享受學習機會。

接觸二胡重拾動力

今年19歲的恩華在內地出生,出生時在氧氣箱吸入過多氧氣,自小只有一半視力,小五時更患上白內障,只剩一成視力。他當時在內地主流學校讀書,視力惡化後一度自暴自棄,至中二轉往特殊學校,開始接觸二胡。當時教師放大樂譜助他學習,他發現「原來音樂可以與人溝通」,而且演奏二胡為他帶來自信,他始重拾生活的動力。

相熟教師牽線

兩年前,他來港與家人團聚,入讀心光盲人院暨學校,讀畢中三後,今學期入讀閩僑中學重讀中三,他說:「我過去做離開(主流學校)的人,今次是進來的人。」笑言除了追上英語的進度外,希望長大後可成為二胡演奏家,或當教師作育英才。

今次二人相遇緣於芷君曾在閩僑中學校監兼中大新亞書院校董林泗維的邀請下,到閩僑畢業禮向學生分享經歷,並帶該校學生參觀中大校園,閩僑教師文佩欣與芷君相識,希望她在新學年首日陪伴恩華上學,藉此鼓勵他勇敢面對新生活。

明報記者 葉真真
2016年9月2日

度身訂做課程 改善社交學習行為 自閉童愉快融入主流校

【明報專訊】不看老師「眉頭眼額」,又不一定聽從指令,自閉症學童在學校裏,學習上往往出現問題,也難以結交朋友。其實患有自閉症並不表示智力低人一等,只要有適當指導,提升社交技巧和專注力,他們就能跟其他小朋友一樣發揮才能。香港設有專門服務自閉症兒童的私立小學,也有機構提供升小適應課程,助自閉症孩子融入主流學校,擁有愉快融洽的校園生活。

走進愛培學校的課室,同學們跟記者揮揮手丶打招呼後,便繼續專心上課。看他們專注的樣子,很難想像他們全都患有自閉症。入讀這間全港唯一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私立小學,他們不單學習知識,更重要是改善行為,最終目標是轉到主流學校讀書。

兒子就讀愛培學校期間,Ada(左)與校長文麗萍(右)保持緊密溝通,確保能配合學校的教學計劃。(李樂嘉攝)
兒子就讀愛培學校期間,Ada(左)與校長文麗萍(右)保持緊密溝通,確保能配合學校的教學計劃。(李樂嘉攝)

試堂了解個性 對症下藥

教師會按學生程度設計功課,教加減法時,能力較高的學生要答文字題,其他學生則計直式。(李樂嘉攝)
教師會按學生程度設計功課,教加減法時,能力較高的學生要答文字題,其他學生則計直式。(李樂嘉攝)

今年7歲的Ethan(化名)正是融入主流學校的過來人。約4年前,幼稚園教師說Ethan的行為出現問題,上課無法專心,又常常離開座位,經心理學家評估後,發現他有自閉傾向,發展也遲緩了半年,媽媽Ada十分徬徨,「他本身可以原校直升小一,但校方覺得不適合,建議我去愛培學校。起初都很掙扎,是不是真的要兒子入讀一間非主流學校呢?日後能否跟主流接軌呢?不過跟家人商量後,決定一試」。

每個入讀愛培學校的新生,都要先參與一至兩小時的試堂,讓教師了解其主要問題、情緒反應等。該校文麗萍校長形容,試堂與面試不同,「不是表現差就出局,而是了解學生個性,教學時對症下藥」。

要「對症下藥」,小至一件文具都要仔細挑選,「有學生討厭開口求助,教師便會給他一把很大的剪刀,請他剪東西,他無法操控時,自然會找教師幫忙」。有學生則以違規來吸引注意力,如敲打課室裏的物件、把東西亂放等,教師不可經常責罵,反而要刻意不理會,望他一眼便移開視線,讓他明白壞行為無法吸引目光,不如以好行為換取讚賞。

至於Ethan,試堂時老師發現他無視社交禮儀,喜歡對着空氣說話。所以教師平日會叫他幫忙傳達指令,尤其是一些長指令,既促進與人溝通,又讓他不能輕易抽離。

師生比例1﹕2 提升學生專注力

學生上課表現好會得到「星星紙」,儲夠指定數量,就能換禮物或遊戲時間,但文校長表明並非每堂都派發,因為主流學校也不會時時有獎。(李樂嘉攝)
學生上課表現好會得到「星星紙」,儲夠指定數量,就能換禮物或遊戲時間,但文校長表明並非每堂都派發,因為主流學校也不會時時有獎。(李樂嘉攝)

愛培學校的教學模式,每班只有8至10人,師生比例高達1﹕2,即是每堂課至少有4名教師在場。他們各自擔當着重要角色,有5至8年教學經驗的主教師負責授課,也要設計獎勵計劃,學生投入課堂就可得分,下課後換取獎品。

當個別學生無法專心,主教師會將他們抽調出來,組成小組,由班上另一教師出任小組導師,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形式講課。另外有一名觀察教師,視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填寫行為量度表,例如有沒有聽從指示、能否回答問題等。下課後,教師會按這份表及課堂錄影帶,調校翌日的教學程度和方式。

為了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學校裏所有功課和課程都是度身訂做。以高年級英文科為例,其中一課以消化系統為主題,工作紙張張不同,有學生要以連線配對器官的英文名和圖片,有的要以句子介紹消化系統的功用,有的要上網找資料。雖然教師工作量大,卻能避免學生因追不上進度而分心。

家校配合 用同一教學標準

課堂以外,家長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教師和家長會定期會面,並更新教學計劃,雙方共同執行,Ada舉例說﹕「在校午膳時,Ethan食得快就有多些遊戲時間,在家中也要用同一標準,他才能建立專注吃飯的習慣。教師訓練他聽指令,我也會設相同規矩,如果叫了他的名字五次,他都不回應,我就不讓他吃最愛的食物。」

在愛培學校讀了一年半後,Ethan有明顯進步,「以前跟他說話,十問九不應,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現在他會即時回應。去年他到主流學校升讀小二,老師說他操行好到不得了,學業大致跟得上,不用重讀小一」。

愛培學校知多啲﹕最快半年回歸「主流」

愛培學校由愛培自閉症基金於2007年創立,是全港首間及唯一專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小學,至今有33名學生銜接到主流學校就讀,佔71名離校生中逾45%。這些學生大多只需半年至一年半時間,就能轉到主流學校,部分能回到原校升讀,亦有部分轉讀國際學校。

由於未得到特殊學校資助,愛培學校每年學費需26.4萬元,校內以小班教學,採用美國丶台灣等地普遍認可的「ABA應用行為分析教學法」,全校教師都接受過相關培訓,他們會觀察每個學生的行為問題、做行為紀錄,為學生個別制訂學習目標、功課程度及教導方法。

學校按年齡而非學術程度分班,有5至6歲、7至8歲、9至11歲、12至13歲、14至15歲的班別。設14科,部分學生全修讀,部分不用(視乎需要和離校時間等因素),除了中英數等科目,也有社交課、自理課等,又會到校外進行體驗活動,例如去飲茶、燒烤等。另設有15至18歲班別,以就業訓練為主,學生有機會在校內經營小型果汁店、時裝店,吸收入貨、推銷等實戰經驗,確保離校後能順利投身社會工作。

文﹕李樂嘉
圖﹕李樂嘉丶受訪者提供

走出歧視陰影 讀唇生挑戰自我口試獲5*

【明報專訊】兩名有嚴重聽力障礙的文憑試考生,不需用手語、靠僅餘的聽力和讀唇與人溝通,對答如流,在文憑試中分別奪取佳績。來自匯基書院(東九龍)的陳永昌在幼稚園及小學時曾遭教師及同學歧視,幸自高小起獲同學接納,他逐漸建立自信、成績名列前茅,期望未來的工作能「以笑容帶來笑容,以生命影響生命」。

嚴重聽障考生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自幼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讀唇訓練,訪問期間能對答如流,不需做手語或靠翻譯員協助,兩人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楊柏賢攝)
嚴重聽障考生陳永昌(左)及周子晴(右)自幼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讀唇訓練,訪問期間能對答如流,不需做手語或靠翻譯員協助,兩人在文憑試中考得好成績。(楊柏賢攝)

主動說再見 幼園主任不理睬

聖保羅書院的失明學生楊展匡於文憑試取得4科5*,分別為中文、通識、中史及中國文學,父母盼他入讀港大法律系,熱愛中文的他卻心儀中大中文系,他會再向父母表達意願。(馮凱鍵攝)
聖保羅書院的失明學生楊展匡於文憑試取得4科5*,分別為中文、通識、中史及中國文學,父母盼他入讀港大法律系,熱愛中文的他卻心儀中大中文系,他會再向父母表達意願。(馮凱鍵攝)

陳永昌天生患嚴重聽障,他引述媽媽稱,幼稚園主任很討厭他,例如他主動向主任說再見會不獲理睬、媽媽在家長晚會上亦被忽略,後來幼稚園辭退該主任,情况改善。

上台發言改變「怕醜仔」形象

永昌自3歲起在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接受約5年訓練,讀初小時,他獲安排坐在課室第一排,以便聆聽教師講課,同學卻誤以為他享有特權,亦有同學覺得他戴助聽器奇怪,在分組討論時不願與他同組,「我要周圍找位置,看看可不可以『楔』(進去)。」直至小四,同學漸漸接納他,永昌感到幸運,開始擴闊社交圈子,「同學從此知道我不是如此奇怪的一個人」。

永昌中學時有上台發言的機會,逐步改變以往「怕醜仔」的形象。永昌原可豁免考中英文口試,但他充滿信心挑戰難度,更獲得中文口語5*的佳績,文憑試5科共考獲25分。

要求戴儀器曾遭教師嘲

就讀佛教善德英文中學的周子晴,雙耳均屬於極度嚴重聽障,若脫下助聽器,恐連炮仗聲都聽不見。

周子晴自兩歲起在宣美中心接受聽說訓練,昨奪得最佳5科20分的成績。

小學時期,子晴曾被同學取笑口齒不清,一次她代表組員作口頭匯報,卻遭同學質疑「她會拖衰我們」。又有一次,她要求代課教師戴上無線調頻系統(FM機),讓她可以從接收器直接聽到教師的聲音,但遭教師嘲諷「這不是聾啞學校」。起初子晴以為老師說「龍蝦學校」,直至回家向媽媽提起,媽媽才猜到老師的說話帶嘲諷意味,遂向學校投訴,最終教師向子晴道歉。子晴坦言當時心情低落,她自覺能力並非不如人,「我有植入人工耳蝸,其實聽力和正常人差不多。」

子晴和永昌慶幸成長路上獲家人扶持、同喜同憂,他們也努力克服身體缺陷,花更多時間溫習,如遇不懂的內容會積極向師生求教。永昌希望修讀教育文憑或浸大傳理課程,以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使命;子晴自言小五時從新聞得知六四事件,受到政治啓蒙,故打算報讀社會科學或新聞系,期望將來從政或成為公務員。

脊柱裂皇仁生奪6優

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雖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但仍能在文憑試中奪6優。昨天他拒絕受訪,惟不忘多謝家人、老師、朋友及同學。(李紹昌攝)
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雖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但仍能在文憑試中奪6優。昨天他拒絕受訪,惟不忘多謝家人、老師、朋友及同學。(李紹昌攝)

克服身體障礙應試的,還有因患眼癌須摘除眼球的聖保羅書院學生楊展匡,當年為免令母親擔心,承諾比別人更用心,升中前已看完不少名著的點字書;他靠打點字機應考文憑試,昨奪得4科5*佳績。而患先天脊柱裂病致行動不便的皇仁書院學生丘鈞銘,昨奪得6優。

肌萎症考生達副學士要求

患脊髓肌肉萎縮症的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學生梁培健,要將筆固定在手腕處,用手腕寫字。他考獲6科13分,雖成績未如預期,但達到城市大學副學士的有條件取錄要求,仍感到高興。

唱課文學英文 SEN學童興趣增 英文化協會培訓 教師填詞

【明報專訊】8間小學自去年10月起參加英國文化協會的「童心同唱」計劃,通過唱歌助學生學習,教師會將一首首耳熟能詳的兒歌填上課文,例如不同季節、天氣及節日等內容。參與計劃的教師指出,曾有英文基礎差的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童,甚至聽不懂「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等指令,上課一直望窗外或趴在枱面,但拍手唱歌可提起其興趣,現時上課會望着老師,更主動舉手在全班面前示範拍手等。

「童心同唱」自2013年起展開,現時全球共17個國家或地區參與,計劃希望通過唱英文歌,幫助有困難的學童更融入課堂,同時讓學生學習詞語配搭、句子結構等。去年10月起,有來自8間小學的15名教師參與計劃,接受了4日培訓,由童心同唱藝術總監Richard Frostick教導如何用歌唱輔助教學。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左)指出,在課堂上用唱歌教英文後,學生更投入、更易記得有關內容,且能學以致用,例如其中一首歌關於聖誕節、農曆新年等節日,有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用了歌詞內容。(馮凱鍵攝)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左)指出,在課堂上用唱歌教英文後,學生更投入、更易記得有關內容,且能學以致用,例如其中一首歌關於聖誕節、農曆新年等節日,有學生在寫作文時也用了歌詞內容。(馮凱鍵攝)

拉近特教融合生主流生距離

歌曲旋律不少為耳熟能詳的兒歌,英國文化協會會提供一些歌曲資料,歌詞則由教師們自行創作,例如以《小小姑娘》旋律配上「summer’s hot, summer’s sunny(夏天很熱,夏天很晴朗)」歌詞,讓學生認識季節與天氣。教師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唱,再配以簡單動作,唱完後會就歌詞內容向學生提問,令特教融合生更投入課堂,拉近與班上主流學生的距離。

上課拍手跟得上 自信增強

參加計劃的仁濟醫院羅陳楚思小學教師陳懿嘉表示,她曾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幾乎聽不懂英文,「open your book(打開你的書)」這類指令也不明白,故過往上課時一直望向窗外,或趴在枱面。後來她在上課時加入拍手及唱歌,見到該學生突然打起精神,開始跟着她的節奏一起拍手,相信是該學生覺得能力所及,自信增強。陳又指雖然該學生英文考試仍是不及格,但感覺到其對課堂有更大興趣,「至少上堂時望老師而非望窗外」。故雖然要作歌令工作量增加,但她認為值得,因可有效促進學生學習,事半功倍。

仁愛堂劉皇發夫人小學教師葉天樂指出,唱歌有助學生更快記憶所學內容,「例如教完有關節日的歌曲,學生在作文中真的會寫這些節日」。

教師走音 學生更放膽唱

參與教師多數沒有音樂背景,陳懿嘉指反而可令學生放下包袱,「聽到老師都走音時,小朋友就唔會怕醜唔敢唱了」。

2016年5月30日

馬會擬擴自閉生支援計劃 推情緒四色表助表達 學生脾氣大減

【明報專訊】賽馬會撥款1.6億元研究自閉症學童在主流學校的適應問題,並連同社福機構為中小學提供支援,助自閉生適應學校生活。研究發現,近3000名受訪自閉生中,九成在社交及情緒方面有適應困難,學習有顯著困難的也有86%。社福機構會教導教師及自閉生不同方法,例如以不同顏色代表發怒、疲累等狀態,助自閉生正面表達情緒。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中)手持人形拼圖,可讓教師移除眼和手等,以提醒自閉生沒投入課堂。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副校長何芷君(右)手上的「四色情緒卡」,可供自閉生指着以表達情緒。該校教師陳曉藝(左)稱,以黑珠代表學生所做的事令人有負面印象、紅珠代表正面印象,可令他們更易理解其行為對錯。(田青青攝)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中)手持人形拼圖,可讓教師移除眼和手等,以提醒自閉生沒投入課堂。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副校長何芷君(右)手上的「四色情緒卡」,可供自閉生指着以表達情緒。該校教師陳曉藝(左)稱,以黑珠代表學生所做的事令人有負面印象、紅珠代表正面印象,可令他們更易理解其行為對錯。(田青青攝)

研究:九成顯著學習困難

「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由馬會連同香港大學及6間社福機構合作推行,由上學年開始,為期3年,現有311間學校參與。馬會擬擴展參與學校的數量至380間,學校如有需要可瀏覽計劃網頁。

港大的學校支援團隊早前通過訪問教職員及家長,了解其中2783名學童的適應情况,其中逾九成在社交及情緒方面明顯有適應困難。港大心理學系助理教授何德芳說,研究亦發現自閉童個別差異大,故需「度身訂做」訓練計劃。

獎紅珠罰黑珠 助辨對錯

明愛康復服務項目策劃主任謝蘊妍稱,社工會免費為參加計劃的中小學提供校本小組訓練,每年12節,教自閉學童及教師控制情緒、適應課堂等技巧。她指因自閉學童難理解抽象概念,故應盡量提供圖像信息,例如訓練時可用玻璃杯作道具,若學生表現好,便放一粒紅珠入杯;表現差便放黑珠,杯的顏色代表其他人對該學生的印象,故學生上堂時若發脾氣,教師提醒他「這樣做會得到黑珠」,學生便能明白其行為不正確。又例如,教師可用拼圖「公仔」協助教學,若學生上課不專心,眼睛望向其他地方,教師便可拿走公仔的眼睛作提醒。

東莞工商總會張煌偉小學是受惠學校之一,教師陳曉藝指該校有自閉生不時在課堂上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於是明愛協助該校制定控制情緒的方法,包括使用「情緒四色表」,藍、綠、紅、黃分別代表疲累、舒適、不安、憤怒等情緒,學生可通過指着顏色來正確表達情緒,老師會再以圖像卡提示他冷靜,例如深呼吸、在心中倒數20秒及畫卡鼓勵自己等,最後該自閉生發脾氣頻率大減。

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稱,除提升自閉童適應能力外,計劃還希望讓教師掌握教育自閉生的方法,及蒐集處理不同類別自閉生的技巧與策略,建立資料庫供全港學校參考。

2016年7月7日

獨自面對心力交瘁 同路人互助學教養

【明報專訊】蔣太回首20多年前,「也不知自己為何會捱得過,完全不敢想像將來,一點光也沒有」。她曾為管教患自閉症的兒子心力交瘁,後來向社福機構求助,與其他自閉症兒童的家長互相扶持,並學習教養技巧,其子如今擔任活動助理,幫忙製作教具供自閉症童學習。

蔣傑丰2歲多時確診自閉症,蔣太說,兒子小時不願睡,午睡時睡上兩小時已算好,但往往是分開5、6次睡,她後來才知自閉小孩經常睡不酣。她又憶述,兒子小時經常自轉,又將多本雜誌打開鋪滿地上,玩玩具時則把它們排列起來。

蔣太向香港明愛求助,認識了許多自閉童的家長,令她不再感到獨自一人,「即使跟有兒子的同事訴說,他們也想像不到我是那麼心力交瘁,但與自閉孩的家長傾,他們一說便明,頓時鬆了很多,終於有人明白」。

患自閉症的蔣傑丰今年24歲,現為「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助理,有耐性且記性好,社工陸潔玲說他「很幫得手」,圖為他替自閉症童製作教具。(黃津琪攝)
患自閉症的蔣傑丰今年24歲,現為「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助理,有耐性且記性好,社工陸潔玲說他「很幫得手」,圖為他替自閉症童製作教具。(黃津琪攝)

愛「出位」自閉兒 現當活動助理

明愛起初將自閉童分組,每組均有導師帶領,家長從旁觀察如何與自閉童溝通。如傑丰小時愛在課堂上「出位」,無故走到黑板前,曾被同學投訴,蔣太在中心學到讓兒子帶紙條回校,貼在桌上,提示自己「我可以靜靜坐好」,萬一兒子興起欲「出位」,老師便敲敲桌子,提醒傑丰「我可以做到」。

傑丰現於「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擔任活動助理3年,主要負責製作教具、送文件及資料輸入,他說工作後才知「返正常工好困難」。明愛協調主任兼註冊社工陸潔玲說,傑丰現時情緒控制比初上班時好,也沒以往執著,且會主動向人打招呼,問「有事可以幫手嗎?」她說自閉生一般較專注、記憶力強及守規矩,可以發揮得很好。

201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