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公司改良工具 減員工勞損

煤氣公司早前自行研發機械臂,可把油壓炮或風炮升高,將其重量分散,工人提舉風炮時便能節省氣力,減低肌肉勞損的風險。(郭慶輝攝)
煤氣公司早前自行研發機械臂,可把油壓炮或風炮升高,將其重量分散,工人提舉風炮時便能節省氣力,減低肌肉勞損的風險。(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今年至今已有超過10名建造業工人喪生,為改善員工的職業安全,煤氣公司投資數十萬元,研發機械臂及氣動吸泥機等,減少前線員工在工程期間勞損,減低工業意外風險。

機械臂減重免肌肉勞損

平日煤氣工人進行開挖工程時,需使用風炮或油壓炮等,每支重約25公斤,工人鑽挖時要不停提舉,容易造成肌肉勞損。煤氣公司年初自行組裝機械臂,利用油壓唧及穩定器等,將風炮升高,令重量分散,減至約5公斤。工人借助機械臂提起風砲,就能節省氣力,亦可以減低肌肉勞損的風險。

煤氣公司配氣操作部科技發展工程師何俊燿指出,機械臂除可用於工地外,亦可應用到貨倉或搬運業等,相關組件市面上均有售,相信業界可以廣泛應用。

吸泥機免地底搬泥

另外,煤氣公司亦研發氣動吸泥機,協助工人在地底人手挖掘時,利用壓縮空氣原理,快速吸走地下喉管上的沙石到地面的收集桶,省卻從地底搬走沙泥的工序。

每套機械臂組裝費用約需5000元,而吸泥機每部需1.2萬元組裝,現時已各有3部供前線工人使用。另外,煤氣公司耗資逾25萬元在貨車尾板加設LED燈,及以近5萬元研發6輛電動運泥車等。

煤氣公司企業健安環及保安總監鄺超靈認為,相關投資非常值得,因可以保障工人安全,並提升他們的生產力。他亦希望能將相關設備推廣予業界廣泛使用。

少數族裔文化團 摒港人偏見

愛同行創辦人吳宗麟稱,若社會對少數族裔有偏見而避免接觸,是變相拒絕了很想融入香港的少數族裔。
愛同行創辦人吳宗麟稱,若社會對少數族裔有偏見而避免接觸,是變相拒絕了很想融入香港的少數族裔。

【明報專訊】根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於去年6月的《香港少數族裔人士的貧窮情况》資料,在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少數族裔約佔本地人口4%。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香港人較少接觸少數族裔,亦對他們的文化不太了解,因而產生誤會。社企WEDO GLOBAL(愛同行)創辦人吳宗麟,有見本港缺乏認識不同族裔及多元文化的活動,於是與同學黃靜虹創辦了愛同行,為少數族裔和港人搭建橋樑,讓他們互相認識雙方的文化。

吳宗麟及黃靜虹於2011年成立社企愛同行,社企於2012年正式營運,當時他倆參加了理工大學微型基金計劃,獲得10萬元種子基金作為資金。創業初期,資金是最大的困難,他們要做兼職來維持生計,吳宗麟笑言他和另一創辦人為創業設下兩年的時限,來試試可不可以經營下去,如果不行,便把公司關掉。幸好,其後公司的營運漸上軌道,亦有獲得一些社企基金的資助,公司達至收支平衡,現時每月平均收入接近10萬元,團隊成員有12至17人(5名全職員工、2名長期兼職員工和5至10名導賞員),超過八成的員工是少數族裔。

逾八成員工為少數族裔

吳宗麟透露公司的員工均是經現有員工介紹或者社工推薦,而公司會傾向聘用愛溝通和分享的人士。為了讓員工熟習社企的運作,少數族裔的員工會先從事兼職,他們主要負責帶領導賞團的工作,當他們發現這類型的工作適合自己,他們便可轉為全職,全職員工除了要帶導賞團外,亦需處理行政工作,例如聯絡學校及企業客戶、開會等。

愛同行舉辦少數族裔文化導賞團、工作坊、海外交流團及多元文化大使培訓課程等活動,客戶有公眾、學校和企業,公司會因應客戶來調整活動內容,吳宗麟表示學校活動會有較多知識和分享環節,而企業的活動比較開心輕鬆,例如有冲奶茶、打板球和做薄餅,讓企業員工建立團隊精神。

此外,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文化導賞團,吳宗麟指公司舉辦了灣仔錫克廟文化導賞團、深水埗和元朗社區店舖導賞團,去年亦開辦了尖沙嘴九龍清真寺導賞團。公司會與少數族裔開設的商店合作,導賞團參加者可用兌換券到這些店舖換取飲品、食品和小禮物,當兌換券累積一定數量後,公司便會向店舖支付一定款項,讓店舖有額外的收入來源。

公司有不同族裔的員工,吳宗麟覺得員工相處上並沒有太大影響,惟彼此的宗教及文化不同,工作上需要互相遷就。「我和員工會去餐廳一起吃飯,一間不行就會繼續找。」因伊斯蘭教(即回教)教徒不吃豬肉,只可進食以清真(Halal)方法宰殺的家畜、海鮮和素食。另外,穆斯林(伊斯蘭教徒)需要每日做5次禮拜,每次大概花10至15分鐘,公司在辦公室備有地氈,以便員工禮拜。吳宗麟說:「他們只需面向正確的方位(伊斯蘭教聖城麥加的方向)禮拜,很多僱主以為他們要拜神燒香,其實禮拜是要安靜地做。」

擬主力拓企業市場 改變僱主價值觀

社會對少數族裔仍抱有誤解或負面印象,吳宗麟認為這是因為有些壞分子利用穆斯林的宗教特徵來做壞事,他舉例:「伊斯蘭教婦女佩戴頭巾、穿黑色長裙或長褲,並包裹全身手腳,是因為她們要把最珍貴的東西留給家人看,這也是對女性的保護。」他覺得無論任何族裔都有好人和壞人,不應先對少數族裔存有偏見,避免與他們接觸,「這樣變相拒絕了一些很想融入香港的少數族裔」。

近年社會的歧視情况已有改善,吳宗麟表示這是有賴於香港政府及其他機構,包括愛同行的努力,讓香港逐漸成為共融社會。公司會繼續從教育方面入手,以改變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最近,愛同行與樂施會合作,設計了一個互動劇場,把少數族裔的故事向觀眾呈現,例如他們學習中文、日常生活、找工作遇到的情况。吳宗麟指出公司已與超過100間學校和10間企業合作,未來公司打算拓展企業市場,希望把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帶給不同企業,讓這些企業在設計服務或產品時,也為少數族裔着想。

明報記者 鄺月婷

[社企新天地]

新型發熱紡織物料 禦寒保健用途廣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業務拓展總監陳慧欣表示,新型發熱紡織物技術成熟,可以用來製造多種產品。圖為以新型發熱紡織品製造的成衣。(劉焌陶攝)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業務拓展總監陳慧欣表示,新型發熱紡織物技術成熟,可以用來製造多種產品。圖為以新型發熱紡織品製造的成衣。(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氣溫一度急降,暖袋、暖包等保暖用品大為暢銷。但不說不知,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近年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發熱紡織品,並轉移技術至一家港商開始在本地小量生產。這種新型發熱紡織品外表與一般紡織品無異,毋須內置電池,數十秒內可發熱。除了製造禦寒衣物,新型發熱紡織品亦可在醫療領域上應用,市場潛力不能小覷。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業務拓展總監陳慧欣表示,該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合作研發新型發熱紡織品(Wearable Thermal Functional Textile)已有一段時間。早在2014年的「第42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有關技術已獲頒一個銀獎。至2016年,該中心與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開始製作出一些產品的原型。到近期,有關技術已相當成熟及成功商品化,並且已轉移給一家香港公司,開始在本地小量生產以及在網上(www.knitwarm.com)銷售產品。

如一般紡織品 可手洗機洗

從訪問當日展示的發熱手巾看來,這類新型發熱紡織品與一般毛巾同樣柔軟,亦不覺得它特別厚或者特別重。

陳慧欣強調,新型發熱紡織品的用途很廣泛,亦相當耐用,沒有加熱次數限制。它除了可以用來造手巾之外,亦可製造任何外套、外衣、頸巾、帽子、護墊、咕?以及高性能的戶外服裝。在香港貿發局近日主辦的香港時裝節秋冬系列,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亦有展示以新型發熱紡織品製成的外套。除了應用於禦寒衣物,新型發熱紡織品亦可以在保健醫療領域應用,例如物理治療等。

理論上,新型發熱紡織品甚至可以用來製造很纖薄的T恤或內衣。只不過,以發熱紡織品來製造直接接觸皮膚的衣物,或會有灼傷的風險,這就如一般暖袋不宜直接接觸皮膚使用。因此,她們不建議以新型發熱紡織品製造貼身衣物。

內藏導電紗線 外接「尿袋」充電

陳慧欣解釋,這套技術的原理,是在紡織品中加入導電紗線,透過導電紗線的電阻,在紡織品中產生熱力。紡織品毋須內置電池,電力完全由外部提供。用戶只需將發熱紡織品表面的兩個電極連接一個有線遙控器以及一個「尿袋」(流動充電器),即能使用。若用戶在室內使用,可以連接電腦的USB接口來為紡織品供電。外接電源設計的好處是,發熱紡織品的內部結構較簡單,也較輕巧纖薄,用途更為廣泛。而且,它亦不怕被雨水淋濕,更可以手洗或機洗。不過水洗時不能使用漂白水、衣物柔順劑,或者太高溫的熱水,亦不能乾洗。

現時,新型發熱紡織品透過一個有線遙控器控制。用戶可選擇發熱時間,有1小時、3小時、6小時三個選擇。另外亦可選擇發熱度,分別為低、中及高。發熱紡織品表面的實際溫度可達40多度。

擬推手機App及恒溫功能

陳慧欣表示,下一步該中心將在新型發熱紡織品加入藍牙晶片和溫度傳感器,以及開發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用戶將可以透過手機App選擇溫度,而且在紡織品加熱後,也可以做到恒溫的效果。再下一步,則是將發熱紡織品的最高溫度提高至60至70度,這將可增加其用途,例如製造加熱奶樽或飯盒的保溫袋等,相信可解決父母和上班族的煩惱。陳慧欣表示,這改進技術不太複雜,只需提高導電紗線的密度,或者多織一兩層導電紗線。現時,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正和一家港商合作改良技術。

截至現時,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在新型發熱紡織品的研發上已使用近160萬元,其中78.39萬元是來自創新及科技基金的資助,81萬元則來自一家港商。

由於該港商較早介入,並提供一半以上研發經費,故其本可擁有技術的獨家使用授權。惟該港商因技術原因,未能自行生產,於是它委託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再授權給其他業者使用。結果,knitwarm.com成為首家使用這套技術量產產品的公司。陳慧欣表示,畢竟一家公司的產能、客戶群或地域影響力都會有限制,若能夠透過協調安排,將技術授權給其他廠商使用,也是善用資源和共贏的做法。

明報記者 薛偉傑

[企業創富]

初代走進大灣區圓動漫理想 今闖AR卡牌遊戲市場 冀年輕人豁出去發揮無限可能

錢國棟(中)作為初代走進大灣區的創業者,結合傳統玩具 生產,開展了動畫製作,近年更闖AR卡牌遊戲市場。

新冠一「疫」,令很多原需要頻密穿梭中港兩地工作的人「滯港」。亞洲動畫多媒體有限公司兼深圳市方塊動漫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方塊動漫」)行政總裁錢國棟(Gordon)也不例外。不過,兩地業務並沒有因疫情而停擺,他更在已為人熟悉的《超智能足球》、《甜心格格》和《正義紅師》等原創動畫作品基礎上再下一城,結合AR科技元素開拓卡牌遊戲市場,再透過「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生力軍加入動漫製作和創作團隊,期望年輕人能夠放遠眼光、豁出去在創意行業中發揮無限可能!

去年初 Gordon 無法北上之餘,內地員工亦無法正常上班。Gordon心想動漫進度會大受影響。「豈料內地資訊科技部的同事,竟將公司的伺服器搬回家搭建臨時伺服器,讓設計和製作部的同事可以在家工作,工作流程在短時間內重回軌道。」

亞洲動畫多媒體有限公司兼深圳市方塊動漫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錢國棟(Gordon)

疫下新常態 員工迅速變陣工作如常
Gordon坦言,以往只是數步之隔已可以跟其他同事商討工作,但去年所有交流都已轉至網上平台,團隊上下都努力適應這種「疫下新常態」。幸好隨着內地疫情漸受控,這樣的工作模式維持了約3個月,同事們已可以重回到公司工作。

不過,全球疫情影響下,實體玩具生意銷量下跌;而動畫製作因為投資額鉅大,為減低風險,亦減少了產量。縱然市道艱難亦前景未明,Gordon卻沒有裁員,反而選擇在「危中找機」!

「在疫情下不少人都要留家抗疫,帶動了公司自家製動畫的海外發行數量,更不乏從未開拓的新市場如印度、以色列、非洲等國家問津,發行量更上升了約20%!」

香港和內地公司各有分工,深圳約 40人主要負責設計和製作動畫。

實體玩具生意減 結合AR開拓卡牌遊戲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留港的Gordon,去年更透過網絡落實跟杭州一間科技公司合作,銳意結合傳統的玩具生產、動畫製作和AR等科技元素,開拓嶄新的手機AR卡牌遊戲市場。

「玩具雖是傳統的行業,但是當注入AR元素便可以成為嶄新的遊戲產品,我們的卡牌遊戲已陸續推出市場,亦開始收到不少訂單。」港、深和杭州三地,如何分工呢?他表示,杭州公司主負責編寫遊戲程式;深圳方塊動漫則負責畫圖、設計動畫等工序;而香港則已累積一定客戶渠道,遂主力卡牌遊戲的銷售工作。

Gordan帶領團隊參與了不少內地的博覽會。

聘具潛質年輕人成多媒體助理 大灣區工作起步
Gordon 深信是時候注入新思維、新動力,透過港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與香港信和集團合作共同招聘有潛力的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透過此合作他預期會招募3至4名具熱誠、創作天分的年輕人。訪問當日,Gordon親自擔當面試官,成功招募了一名主修藝術的回流大學畢業生。「看到這個年輕人帶來的作品,覺得有畫功和藝術天分。我跟他提及設計卡牌遊戲,他不單有接觸過,並提出相關的創作意念,因此取錄他成為多媒體助理,希望他可為卡牌遊戲美術設計,發揮更大潛能。」

他強調,無論是動漫或卡牌遊戲市場都是講求速度和創意,因此即使是新人甫入職、在深圳隔離期間已要進入工作狀態,當然主管會先給予員工指引,讓新人多了解公司的作品和工作流程。

香港和內地公司各有分工,深圳約 40人主要負責設計和製作動畫。

動漫製作流程緊湊 前中後期需人力物力
動畫製作需時、流程緊湊,Gordon表示,單是一套26集的動畫最少需要9個月才能夠完成,整個流程涉及不少人力物力。工序簡單地可分為前、中、後期:

前期設計包括故事概念、編劇、台本(storyboard),然後設計人物角色、道具、主要場景等。完成前期工作後,就會進入中期製作,將故事製作成 2D 動畫(又稱原畫製作)、3D電腦動畫或者Flash動畫,將人物和背景合成、加入特效。後期製作人員就會為動畫進行剪接、為角色配音,加入音效和背景音樂等等直到輸出影片。

「香港和內地公司各有分工,深圳約40主要負責設計和製作動畫,而香港除了有導演、監製、人物設計師等需穿梭兩地外,還有部分人要負責對外銷售,將播放權外銷到國際市場。」

內地動漫市場具前景 把握市場策略佔先機
展望未來,Gordon深信內地動畫市場仍具潛力,不過,面對變化急速、動畫種類、產量繁多等前提下,如何能覷準目標市場呢?他分析,如早前的《大聖歸來》3D動漫賺取了9億元票房、《哪吒》更賺取40億元以上的票房收入。

「內地年輕人市場十分重要,首要了解他們的日常喜好、習慣和用語。進行市場策略時亦不可以因循守舊,如果仍沿用平面廣告的宣傳手法,忽視他們喜歡的社交媒體平台,就難以吸引年輕人的注意。」

寄語年輕人 豁出去體驗不同工作
Gordon 寄語年輕人或職場新鮮人,何不豁出去把握不同的工作機會,無論是走到內地或外地工作都是個人事業的一次體驗,作為過來人的他深信:「世界很大,年輕人的眼光不應只局限在香港,大可放眼大灣區、中國其他城市或世界,每一趟經歷,都可以成為日後事業發展的借鏡。」

實戰知多啲
見證大灣區發展 內地不乏高手、「工作狂」

主修電腦電子機械工程的Gordon,為何不做工程師,而成為新一代的動漫老闆呢?他笑言,兒時是拆玩具、拆電器的「專家」,加上父親經營玩具生意,令他早跟「公仔」結緣至今。大學畢業回流香港後,既傳承玩具實體生意,05年更跳出香港,走到深圳,冀能實現動漫理想。這一闖,讓他開闊了眼界!

作為第一代走進大灣區創業的「先頭部隊」,Gordon親眼見證內地十多年的變化。他坦言,內地城市發展一日千里,由當年遍地都是地盤,塵土飛揚,到近數年已變身成一棟棟聳立的摩天大樓、商場;由以往隨身必備的舊鈔票到近年僅需一按即付的電子支付,相信非鮮有踏足內地的港人能想像。

他形容接觸過不少內地老闆、合作伙伴和員工,當中不少是講求高效率,儼如「工作狂」,即使假期也無休止地工作!就連他旗下的一些員工也不乏畫功和速度兼備的「高手」。

年輕人能否把握機會 取決於自己
他分享曾有內地漫畫師,在工作桌面貼上人生目標:工作、賺錢、買樓、結婚等,眼見他每天埋首鞭策自己,果然畫出不少優秀的作品,多勞之下,也獲得豐厚的薪酬,令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疫情加上經濟不明朗,年輕人在事業路上如何找到自己的「機會」呢?Gordon表示,曾有外地和本港實習生到深圳方塊動漫實習,前者表現積極肯學,後者卻被主管發現在工作時間打盹,結果前者獲得聘用機會。他坦言,即使主管有意培訓新人,若無法或無心投入工作,反而耽誤了工作的生產周期和進度,也浪費了其他人的實習機會。

採訪:謝美芳 文:夏穎欣 圖:黃永昌、受訪者提供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1年6月11日)

棄置麵包穢土轉生?回收麵包自釀手工啤 發展共益企業商業模式

【明報專訊】香港每日都棄置約3,662噸廚餘,佔棄置於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約34%,為最大類別。有本地初創企業效法英國公司,回收剩餘的白麵包來釀造手工啤酒,將它重新帶進食物供應鏈,既可以減少將廚餘運往堆填區變成廢物,同時又可以升級再造(Upcycling),轉化成有經濟價值的東西。

Breer Limited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營銷官Deevansh Gupta表示,公司4名創辦人都是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萌生回收麵包來釀造手工啤酒的意念,因有一次他們在一家餐廳吃晚飯,看到餐廳員工準備棄置很多未賣出的麵包。他們在好奇之下,追問餐廳員工,獲回覆稱,每日都會預多了麵包,難免有賣不出的要棄置。於是,他們上網搜尋資料,看看剩餘麵包這個問題在外國有沒有解決方案。

這是為Breer代工的手工啤酒廠內的部分設施,在本地的眾多手工啤酒廠當中,該廠屬於較具規模者。

複製英「共益企業」商業模式
他們發現,英國有兩家企業做得不錯,其中成立於2016年的Toast Ale Ltd,在英國大量回收賣不出的麵包,交給合作的啤酒廠釀造手工啤酒,盈利全部作慈善。該公司更在2017年9月獲得「共益企業」認證,成為英國第一個獲得該項認證的啤酒品牌。「共益企業」(B Corporation)是指有關企業運用商業力量,解決環境和社會問題,建設更具包容性及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並獲得國際非牟利組織「共益實驗室」(B Lab Global)驗證。英國在2017年出現另一家企業Crumbs Brewing,同樣是回收剩餘的麵包來釀造手工啤酒。

之後,他們開始研究香港的情况,發現食肆會棄置剩餘麵包之外,連鎖超市、便利店及麵包店的棄置量更大。其中,連鎖超市和便利店棄置食物當中,超過40%是麵包。所以,他們在去年8月成立Breer Limited,計劃在香港複製回收麵包釀啤酒的商業模式。

該公司接觸香港其中一家大型連鎖麵包店集團,多次在一間廠房回收白麵包,每次都回收到300公斤,並將這些白麵包交給香港一些手工啤酒廠代工試產,發覺可以代替30%的大麥麥芽使用量,每批次300公斤白麵包可以用來釀製成4,000公升手工啤酒。

Breer第一款手工啤除大部分以罐裝形式發售之外,亦有小部分以桶裝形式供貨給酒吧和其他食肆。

300公斤白麵包釀4,000公升啤酒
該公司已多次試產用回收白麵包釀製的手工啤酒,計劃用於零售的罐裝,亦打算供貨給酒吧的桶裝。其中,一家位於中環的英式酒吧月前曾購入3桶試賣(每桶30公升),在一星期內沽清。

大約在本文見報時,會正式推出首批4,000公升產品,分成9,000罐和30桶兩種包裝。其中,罐裝會批發給幾家網店和實體店銷售,每罐批發價20元,零售價介乎30至35元,該公司網站也會銷售。至於桶裝,計劃供貨給酒吧和其他食肆。

每罐批發價20元 零售價30至35元
由於他們4人未畢業,只能在課餘時間打理公司,加上以財務穩健為先,所以短期內未能做到定期回收白麵包。每次從那間麵包廠回收300公斤白麵包,交給手工啤酒廠釀製成4,000公升的手工啤酒,完全賣出之後,才會回收第二次。

薄餅餅底試製:Breer已計劃下一步回收剩餘的薄餅餅底來釀製手工啤酒,以樽裝推出。圖為試製的產品。(賴俊傑攝)

Gupta承認,公司在分銷方面暫時較弱,因此有意和代工的手工啤酒廠商議加強合作關係,希望借助其成熟的分銷網絡來分銷產品。雖然是初次創業,但他認為,在穩紮穩打,每賣出一批啤酒後才去生產第二批的情况下,風險有限,預期明年第四季公司可錄得營運盈利。另外,他們曾經嘗試回收剩餘的薄餅餅底來釀製成另一種口味的手工啤酒,當站穩陣腳後,會以樽裝形式推出,成為第二款產品。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文章刊於:明報JUMP(2021年8月17日)

自辦婚禮見商機 冷水化創業動力

Peter說創業初期辛苦,公司利潤遠不及過往工作的薪金,但捱過艱難時期後很快便達至收支平衡。(林若勤攝)
Peter說創業初期辛苦,公司利潤遠不及過往工作的薪金,但捱過艱難時期後很快便達至收支平衡。(林若勤攝)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不止影響學生上學日程,也打亂了準備共諧連理新人的婚禮安排。「限聚令」下新人們避免出外,酒店亦為免增加傳播風險,暫停招待客人到場地察看。為令顧客可安坐家中了解展覽或婚宴場地,網上平台「Bespoke Wedding婚享會」利用虛擬實境技術(VR),為提供婚宴場地的合作伙伴安排VR影像拍攝及宣傳服務,讓新人能夠攜手跨越籌備婚宴的難關。

各行各業受疫情影響步入寒冬,以網絡作業務平台的「Bespoke Wedding 婚享會」生意卻比之前理想,總瀏覽量急升。Peter說人人長留家中,正準備籌備婚禮的新人由過往以「雙腳」行結婚展覽,到用「手指」走遍各個婚禮資訊網站,增加了平台的瀏覽量。他表示,公司業務着重業務推廣,但疫情肆虐使合作伙伴經營困難,所以這段時間公司資源重心投放於VR影像拍攝上,讓計劃參加展覽、來自世界各地的參展商或合作公司能善用科技察看場地。

Peter說,每次VR拍攝服務需準備約半個月,包括場地勘察、整理場地佈置等。(受訪者提供)
Peter說,每次VR拍攝服務需準備約半個月,包括場地勘察、整理場地佈置等。(受訪者提供)

「婚享會」平台為提供婚宴場地的合作伙伴安排VR影像拍攝及宣傳服務,Peter先安排員工在拍攝前先到場地堪察,檢視場地佈置、燈光等,再請合作伙伴整理場地,才邀請拍攝團隊利用紅外線攝影機作定觀拍攝,為顧客提供具互動兼真實感的體驗。他早前為某個婚宴場地完成VR全景拍攝並宣傳後,一周內有逾50對新人登記表示希望了解場地。在接觸VR科技前,Peter曾參考不少外國研發的科技,但發覺不少技術只能涵蓋小型場地如家居設計等,所以尋覓了半年,才能找到現時適合拍攝大型展覽的VR技術。為了令日後的客人能事前掌握場地資訊,他表示平台會持續VR拍攝服務。

為了讓客戶有仿如置身於場地的感覺,即使每次VR拍攝過程費時,Peter樂意提供有關服務。
為了讓客戶有仿如置身於場地的感覺,即使每次VR拍攝過程費時,Peter樂意提供有關服務。
Peter表示現時婚禮的回禮禮物變化多端,除了常見的糖果、曲奇,還有自行調配的香水。
Peter表示現時婚禮的回禮禮物變化多端,除了常見的糖果、曲奇,還有自行調配的香水。

棄高薪厚職 小本創業一腳踢
Peter創業前曾投身酒店業、信用卡公司等,他笑言自己已做遍想擔任的職位,因此8年前毅然摒棄高薪厚職自行創業,設立婚禮資訊及評語平台。建立平台源於Peter自己籌備婚禮的經歷,當時他發現網絡上少有讓顧客發表評語的平台,部分平台更只以直銷推廣為主,亦有平台充滿「打手」,令新人得不到全面的婚禮資訊,繼而令他萌生念頭創辦港澳一站式網上婚禮資訊及評語交流平台「婚享會」,希望為新人提供真實評價。平台以給予顧客真實用戶體驗評語作招徠,會核實評價者身分、要求提供付款單據等證明評價的真實性;同時提供婚宴場地、婚紗攝影、化妝、場地佈置、囍帖印刷、婚禮評語等的最新資訊。

除了婚宴場地,婚享會資訊平台提供如攝影、選購飾物等不同相關服務的資訊予新人揀選。
除了婚宴場地,婚享會資訊平台提供如攝影、選購飾物等不同相關服務的資訊予新人揀選。

起初親朋好友不太支持Peter的創業決定,甚至拋下冷言冷語,「大多(朋友)都向我潑冷水,直斥生意無可能成功,因市場競爭大,更嘲諷看我能捱多久。」朋友反應無疑令他感失望,但他亦將潑來的冷水化為動力。創業初期資金不多,他「一腳踢」兼顧產品研發、推銷業務、客戶服務等不同崗位。幸得伴侶默默支持,由半職幫忙到全職加入打理公司事務,平台才能堅持營運至今。

與太太合作 相扶持學妥協
雖說獲太太全力支持發展事業,但面對工作時的現實考慮,兩夫妻還是會發生爭執。Peter提起一次聘請員工的經驗,太太執意聘用應屆畢業生,認為他們不會隨便轉工,較為穩定;他卻希望聘請有經驗的應徵者,認為他們工作會較快上手。Peter先跟隨太太意見、之後再按自己想法聘請員工,結果屢屢碰釘,職場新鮮人因欠缺經驗而做得一團糟,經驗豐富者則對數碼平台認知不足。最後他們決定互相調整聘用條件,在雙方達成共識下才作決定。他笑指適時要放下「男人的尊嚴」,更指學習與伴侶在工作上磨合比學做生意更難。

除了與太太合作,收到顧客致謝信息的一刻亦令Peter感到難忘,「對我們而言,每個感謝信息都是一份鼓勵,很開心原來有人會留意到,一個評價背後,有一整班團隊在付出。」他亦替每對能以自己想法而設計婚禮的新人感到高興。然而,做生意有喜亦有悲,甚至是驚。Peter透露,曾有客人於平台對合作伙伴留下負面評價,合作公司嘗試出價十萬元,要求將評語下架;又試過有公司屢次致電騷擾他們,甚至發律師信要脅平台刪除負面評語,他最後基於尊重客人的體驗評價而一一拒絕,並解釋公司的理念為提供真實體驗評語,望合作客戶理解和尊重。

Sam(左)和Fish(中)中學時已到「Bespoke Wedding婚享會」當實習生,現就讀大學二年級,繼續做兼職。Peter感激二人仍願意留在公司幫忙,形容他們是十分忠心且難得的年輕人。
Sam(左)和Fish(中)中學時已到「Bespoke Wedding婚享會」當實習生,現就讀大學二年級,繼續做兼職。Peter感激二人仍願意留在公司幫忙,形容他們是十分忠心且難得的年輕人。

學做team player 「不能一人打勝仗」
「Bespoke Wedding婚享會」每年會跟其他創業機構合作,如平台曾與賽馬會浩觀青少年創業培訓計劃合作聘請中四及中五學生實習。Peter起初委派他們做展覽活動助理,處理如展覽登記、派發簡介、解答客人疑問等工作。他表示,時下年輕人較少接觸陌生人的經驗,特意安排他們擔起服務他人的角色,從中訓練他們的溝通技巧、待人接物之道等。後來Peter陸續給實習生安排文字、校對稿件等工作,希望他們發掘對不同工作範疇的興趣。

身為建立初創公司的過來人,Peter十分鼓勵年輕人創業,但提醒有意創業者必須具備清晰且成熟的思路,「不要以為一定有人幫助自己,創業路上向來孤單。即使自己是老闆,亦要有心理準備要『落手落腳』完成所有事情」。他認為年輕人可多累積工作經驗才計劃創業,以他聘請的員工所見,部分年輕人想法有欠遠見,動輒便辭去工作,無法建立人脈,更難以累積職場經驗。他表示,學習成為「team player」很重要,「無人能一人打勝仗,永遠只有一個團隊才能贏」。無論創業還是當「打工仔」,宜持開放學習心態,花時間了解工作,嘗試了解個人興趣及優缺點。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93期] (2020年6月16日)

藥房?仔變老闆:投入興趣 事業自然來

【明報專訊】大部分人說起中學歲月,少不免雙眼發亮,因為青蔥熱血的事多數於那時發生,長大後工作則相對平淡無味。「Wecare 唯家」老闆魏戎鈞則相反,說起讀書年代,顯得有神沒氣;但說到藥房工作,精神就回來了。

「日本要學一門(料理)手藝,洗碗都要洗3年。」魏戎鈞形容藥房業亦看重浸淫,所以工作首兩年,他每天都在搬貨、理貨、執倉。(黃志東攝)
「日本要學一門(料理)手藝,洗碗都要洗3年。」魏戎鈞形容藥房業亦看重浸淫,所以工作首兩年,他每天都在搬貨、理貨、執倉。(黃志東攝)

17歲入行 每日搬貨10小時
招牌白底紅字,傳統藥房名字常存一份美德,如「信」、「誠」、「智」等,各類日用品重重包圍店舖,卷裝廁紙橫疊如積木,鐵架放滿洗頭水、洗潔精或漂白水。進入店內,空間驟然收窄,牆壁橫架放滿成藥、保健品,很多包裝設計如停留在舊日時光,中成藥走晚清民初風,異國營養補充品鐵罐上的棒球男孩永遠青春。狹窄空間仍可劃出一個小房間,名為「配藥房」,裏頭放滿處方藥物。

17歲時的魏戎鈞,未完成公開試便開始找工作,「早知不是讀書材料,又怕成為家庭負累」。好友已投身藥房行業,在對方介紹下,魏戎鈞獲得工作機會。「每日返13小時,6000元人工,一個月4天假。做不做?」他點頭。

藥房鄰近醫院,很多人手持藥單來配藥,但幫忙機會不屬於魏戎鈞的,原因是藥房行師徒制,剛入行的稱為「?仔」,負責搬貨、理貨、執拾倉庫,稍資深的稱為「大?」,直至升為「尾櫃」、「幫櫃」、「頭櫃」,才可以繞到玻璃櫃後,為客人提供銷售與配藥服務。整個晉升過程,數以年計。

「做專業的事」 忍痠痛捱責
「每日最少10小時,都在搬貨。」魏戎鈞說。就像做搬運工人?「慘過搬運。做搬運跟車,晚上8點下班。我收10點半。那時計過,人工比麥當勞還少。」為何堅持?「做這行,我覺得自己在做專業的事。」所以,他忍得到肌肉痠痛、師傅責罵、工作重複,同時伸手買了一本藥典。

自學藥典 勤抄寫再「補習」
「做廚房,你會想學煮食。維修車,你會希望學懂維修整架車。做藥房,我都希望學懂整間店的藥。」按行規,魏戎鈞要到幾年後才可學習配藥,但他不想呆等,於是每晚收工前15分鐘走到配藥房,就像考試衝線的考生,舉目見到英文藥名,就拚命地抄寫,「師傅無批准,亦無過問。總之他一罵人,走出房間就是」。2003年網絡未算普及,無YouTube自學短片、連登「你問我答」、「facebook大神」等指點迷津,魏戎鈞每周兩三天,帶着筆記與藥典到任職藥劑師的叔叔家中「補習」,叔叔會講解藥理、作用、英文串法,「如腸胃藥分好多種,有化胃氣、抑制胃酸、胃抽筋等。逐項去聽,會較易明白」。

快樂就是「讀懂藥單、識講解」
即使很多年後,問魏戎鈞從事藥房行業的快樂,他都是回答:「拿起一張英文藥單,全部內容讀得懂,可以向街坊講解藥的功用、副作用、服用次數、藥廠名稱。街坊有時經過店舖,會特意走來道謝。」然而,後來的10年,他與快樂漸行漸遠。

SARS疫情後,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港澳個人遊)政策出台,內地居民獲發簽證來港旅遊消費,當時被視為本土經濟的止痛特效藥。藥店自始不再逗留社區一角,隨鐵路上蓋商場、遊客區等而拓展。盛極一時,邊境地區更出現「藥房一條街」,專做水貨客生意。2005年魏戎鈞轉職遊客區藥房,「海鮮價」應百客,每天因應不同遊客,貨品開出不同價錢,「最初3個月至半年都適應不了」。雖然他認為「做錯了」,但亦覺得:「『海鮮價』(問題)是藥房特別嚴重嗎?不是啊,西貢(海鮮)都是這樣,每天價錢不同,有什麼問題?每個行業都有其特質。不過行業現在需要知情權、透明度高。金價為何不叫『海鮮價』?股價為何不叫『海鮮價』?因為有個機制,大家都認可。」

討厭「山寨」管理 拆伙離場
兩年後,魏戎鈞為朋友管理旺角的藥房,繼而轉為投資者,「一開二,二變四,四變八。最高峰時有25間分店,聲浪好像很大,但仍然很像傳統藥房」,制度就是缺乏的一環,無規可依,只能行「山寨式」人治,「店員會(在店內)抽煙、遲到,無HR(人力資源)部門、無打卡制度,喜歡何時上班下班都行」。

2015年,社會不滿內地水貨客瘋購藥房日用品問題猖獗,行李篋佔據道路,阻礙本地市民進出,亦致區內物價上升,多區出現反水貨客的「光復」行動。內地政府後來將「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水貨客與遊客人數下降。魏戎鈞說,「(旗下藥房)因為好『山寨』(無制度、無規劃、無願景),所以承受不了任何衝擊」,部分分店結業。他與伙伴討論前景,「自由行人數減少,不代表生意變少。為什麼不把握這10年,變成有信譽的公司?」伙伴不以為然,認為「賺到錢就行」。17歲時母親的話轉化為魏戎鈞心中的疑問,「我會否在這間公司做到60歲?」他最後不認同伙伴的意見而退出。

街上見到「藥房」與「藥行」,兩者差別在於藥房招牌有「Rx」標誌,有藥劑師駐場,可配處方藥物;藥行只能出售成藥。
街上見到「藥房」與「藥行」,兩者差別在於藥房招牌有「Rx」標誌,有藥劑師駐場,可配處方藥物;藥行只能出售成藥。

另起爐灶 明碼實價做生意
魏戎鈞以「搵快錢」與「揼石仔」來形容遊客區與社區藥房。於遊客區工作可以「搵快錢」,「稱不上開心。錢呢,賺到少少嘅」,社區藥房則「要慢慢捱」。他過去做到的、沒做到的,決定於自己創辦的藥妝店「Wecare 唯家」逐一實現。現時品牌有6間分店,持藥行牌照,為免顧客嫌老套,故店名改為藥妝店。店舖集中做街坊生意,每項產品貼有價錢牌,明碼實價。魏戎鈞訓練員工時,希望他們親切有禮,不像傳統藥房職員般寡言、無表情。現場所見,長者拖着街市「買餸車」,漫無目的於店內游走,跟店員說「我要買奶粉」,與其說是想購物,倒更像開場白。女店員果真有耐性,邊工作邊與長者閒話家常。

過去兩月,但凡出售口罩之處都出現人龍。魏戎鈞記得街上仍然無人戴口罩時,「店內一周已出售幾千盒口罩」。圖為1月底教協旺角總部外逾百人排隊等候開門買口罩的情况。
過去兩月,但凡出售口罩之處都出現人龍。魏戎鈞記得街上仍然無人戴口罩時,「店內一周已出售幾千盒口罩」。圖為1月底教協旺角總部外逾百人排隊等候開門買口罩的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自農曆新年起困擾兩岸四地,現時病毒更進一步擴散至歐美等國家,魏戎鈞年初二已在為店舖撲口罩,「要不要貨,只有5分鐘決定」。他有很長一段時間,每天只睡4至5小時,其餘時間像球場自由人,見位就補,「工作量多了三倍。過年好多工廠停工,要幫手採購穩定貨源。貨流量快了很多,運輸來不及,我們親自搬貨。若有員工不適請假,我會頂更,還要去幫倉務職員執貨。我不是坐在寫字樓,望着電腦就行」。75分鐘對答之間,他同時吃完一份早餐、接了四通公事電話。

不過,魏戎鈞對此甘之如飴。「以前讀書時,有好多時間向老師問問題,但我沒有主動去做,因為不覺得有事想學。」直至踏入藥房工作,他才知道想做什麼,「我不是學搬貨,我還要學買賣、藥物知識」。17年後,他想告訴17歲的應屆文憑試考生:「早些投入社會,愈早知道興趣。玩都得,打機都得,旅行亦行,總之要很喜歡的,喜歡到不停燃燒時間、都想完成的事。若找得到,錢就會來,或是事業就會出現。10年前,誰想過打機可以變成運動?去旅行拍片,現在可以是KOL。」雖然部分行業前景成謎,「但最重要的是,所有當事人都享受過程,好喜歡自己的事」。因此,即使說到每日工作13小時、比同齡人少玩樂,臉上的苦亦很淡。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84期] (2020年3月31日)

不斷嘗試 所以「一事無成」?

【明報專訊】翻看各科課本指引,常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等用字。放於人生脈絡,就是一種累積:知識累積,鼓勵大家由幼稚園讀至大學;經驗累積,浸淫在同一個行業或同一間公司,即使不是高薪厚職,也能獲得穩定生活,「頻繁轉工」則是污名,暗示當事人一事無成。「如果那人目標是不停嘗試,所以轉工,這也是一事無成嗎?」Wendy問。

Wendy今年32歲,聲音酷似歌手謝安琪,語調平穩。高中畢業後,她開始兼職生涯,單是簡介10多年來從事過的工作,便花了一個多小時,事後發現仍有遺漏。總體來說,就是衣食住行都接觸過。最初,Wendy一邊讀平面設計,一邊於日式小超市與旺角樓上咖啡店打工。在這之前,她的世界只有家庭與學校。日式超市內,她要為客人翻熱便當,人生首次使用微波爐,做起來要扮熟練;咖啡店有不少熱中談天的熟客光顧,內斂害羞的她自覺能夠搭嘴回話,已是突破。讀設計的下半場,她轉戰美食廣場,於日式咖喱飯店任收銀員,首次與異性同事共處,雖然異性同事全是廚房大叔,說話直接「麻甩」,粗口橫飛,卻很關顧這名兼職生。

抑鬱的一年,Wendy隨手抓起一張紙便畫,不介意是否白紙、單行紙,這讓她想起自己本來就不愛拘束。
抑鬱的一年,Wendy隨手抓起一張紙便畫,不介意是否白紙、單行紙,這讓她想起自己本來就不愛拘束。

迎合主流 陷入抑鬱
讀書半途,Wendy肄業,「以為自己喜歡的,真正深入做,卻不是那回事」。她喜歡閒暇畫畫,但討厭有主題的限制,更遑論以設計為事業,於是便到時裝品牌I.T當售貨員,一做便是兩年,「社會給我的觀念是:讀完書要找一份全職工作。最初很開心,因為有穩定收入,但到了後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我沒有目標,所以工作只是為錢。至於成功感,真的沒有」。她物慾不強,有時面對客人,要刻意推銷不是必需品的潮流玩意,更是顯得口拙,對話無以為繼。

那時,Wendy仍然以「找全職」為目標,下個5年轉任文職,公司是酒店與旅行社之間的橋樑,業務是將酒店房轉售給旅行社,她負責相關的文書工作、客戶查詢,「當你知道兩者(價錢)差額多大,以後都不會找旅行社訂酒店,搵笨!」當時Wendy長期加班,工作朝9晚11,只為妥當完成公事,「公司有它的一套規矩,但不是人人都跟足,若你要跟,就要翻查、修正很多資料」。一成不變的瑣碎雜務、從不變改的辦公室政治,磨人心志。後來旅業不景,公司重整,她失去工作。

「你只能把別人的故事當參考,照抄其實不行。」Wendy複製大眾「追求穩定」的理想,卻陷入抑鬱,一整年都躲在家,自覺沒用,「返工返工返工,你不會想自己喜歡什麼、追求什麼。只是跟隨社會教導『你要返工掙錢』」。連說3次「返工」,聽出那種深刻的氣憤。

厭墨守成規 愛自由兼職
窩在家中,Wendy重新畫畫。只要有靈感,便隨手抓起簿子、紙張來畫,經歷過發泄情緒至整頓心神的過程,她慢慢記起自己過去不按本子行事的隨意,頓感過去工作的墨守成規簡直違反本性。但她依然有道問題懸掛在心:「我無目標,怎麼辦?」恰巧,從事婚禮攝影的友人找她擔任助手,她遲疑地說:「我什麼都不懂。」友人肯定地答:「他們(攝影師)好肯教。」

擔任婚禮攝影助手時,Wendy與團隊通常一致穿黑色,營造專業感覺。
擔任婚禮攝影助手時,Wendy與團隊通常一致穿黑色,營造專業感覺。

Wendy換上黑衫褲,穿梭不同婚宴現場,為攝影師備妥器材、跟進行程,有時會負責簡單的拍攝。她好奇婚禮中不同人的工作,「婚禮統籌常常入鏡,於新人附近走來走去,攝影師覺得好頭痛」。她之後報讀相關課程,課程有教授婚禮佈置,她亦因此認識相關行業的僱主,開拓新一份兼職:婚禮佈置。兼職的首半年,人工只夠支付每月生活費與兩次外出吃飯的費用,日子卻異常充實,一洗頹風。後來Wendy再獲友人介紹,於出售天然護膚品的期間限定店工作,該店老闆重交流多於賺錢,時常分享護膚心得,「自始我對『護膚』的理念與常人不同」,與其了解精華液成分,倒不如查問顧客的生活習慣,「有些人臉上出油,便自以為是油性肌膚,但有可能是缺水,臉上才出油作保護。若還用去油護膚品,一定更糟糕」,但女性友人通常都不理,只愛問「買什麼」。

Wendy曾於本地旅舍工作,她自發每月創作一幅黑板畫,旅舍任她隨興發揮。
Wendy曾於本地旅舍工作,她自發每月創作一幅黑板畫,旅舍任她隨興發揮。

定義「成功」:開心、健康、做喜歡的事
很多人化興趣為事業,如愛下廚的人磨利一張刀,開食店;喜歡拍攝的人擦亮鏡頭,捕捉婚禮的動人畫面,而Wendy的興趣不在於鑽研一門行業,而是自由地探看社會。「各行各業」的英文是「all walks of life」,3年來她走進不同生活場景,約略觸碰到很多人的生命,她未細說的兼職場所還有本地旅舍、圖書館、商場專櫃等。有時接受工作面試,僱主一方亦會問她為何時常轉工,但只要她清晰有禮地講解原因,如兼職合約完結、原本工作哪兒不合,加上事前準備好面試,當場談吐淡定,多數順利受聘。至於會否懼怕被諷「一事無成」,她反問「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成功』可以是有車有樓,亦可以是做到喜歡的事。如果你覺得『不停轉工』等於失敗,這只是你的想法,我的故事由自己斷定。」Wendy姊姊所走的人生路與她截然不同,姊姊比她年長7年,成績優異,大學讀商科,畢業後投身金融界,是傳統成功人士。「姊姊自小常問我,為什麼讀書這麼差?為什麼每件事都做不好?我明白她為我好,想把一切(人生經驗)傳授給我,不想我走冤枉路,但你要這樣做,不代表我要跟你一樣。」Wendy自知所選的是「非傳統人生」,她確認自己是否過得好的標準,用的不是社會標準,而是重溫自己對「成功」的定義,「我是開心的、我做到喜歡的事、身體健康」。如果她的定義成為社會主流價值,今天有多少人是「失敗」?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81期] (2020年3月10日)

創業不怕輸「探險要趁早」

【明報專訊】氫氣球牽引視線,抬頭望向貼於氣球的祝福,亦間接看見背後的天空。Party Boz店主楊祖宜最初主打「派對盒」,有齊蠟燭、紙杯碟、彩帽等,客人一盒在手,便可開派對。2016年11月店舖開業,剛好迎來大學畢業禮熱潮,氣球繼花束、公仔後,躋身成為「畢業三寶」,氣球製作的生意因而最快冒起。

曾有公司一口氣向楊祖宜買400個氣球,塞滿工廈的升降機。
曾有公司一口氣向楊祖宜買400個氣球,塞滿工廈的升降機。

創業初期 「瘋狂道歉」
楊祖宜知道市場有不少同類型的店舖,亦有客人傳來淘寶網的價錢截圖,暗示她應該調低收費,但她有不輸他人的信心,「對手是多,但有質素的不多」。她使用來自美、韓的氣球,美國製的氣球優點是較持久、無異味,不怕影響孩子健康,缺點是顏色老套,韓國製氣球就彌補顏色的不足,如綠色已有4款深淺選擇。有廣告公司看中這點,所以前來下訂。楊祖宜亦會為氣球束襯色、注意字體設計,加上個人偏好柔和色系,與坊間部分售賣閃亮、強烈色彩的氣球不同,「我見到熒光粉紅羽毛,會接受不了」。

創業前,楊祖宜任職管理顧問,職責是以外人身分到訪一間公司,觀察內部的管理問題,再提出改善建議,後來曾加入親人創辦的公司,擔任管理層,「當時差不多打點全間公司,於是便想:既然自己有能力,不如也創業」。由於她經常舉辦派對,發現很多人都想辦派對,但懶得籌備物資,故萌生賣「派對盒」的念頭,「adventure(探險)要早些做。當年紀漸大、事業達到某個高位,就未必想離開『安舒區』」。仍然年輕的她願意接受很多意料之外,像創業初期送貨途中,氣球無故爆破,而只要其中一張單出事,隨後的送貨行程亦會延誤。楊祖宜試過送貨遲了兩小時,事後遭客人狂鬧,她形容那是「瘋狂道歉」的日子,皆因經驗不足。

楊祖宜大學主修物流工程及供應鏈管理,學習管理倉庫,她現在工作亦可實踐所學,大家收拾房間亦可偷師:視線直望範圍:放最常用的物件/低處:放不常用的重物/高處:放不常用,但輕的東西
楊祖宜大學主修物流工程及供應鏈管理,學習管理倉庫,她現在工作亦可實踐所學,大家收拾房間亦可偷師:視線直望範圍:放最常用的物件/低處:放不常用的重物/高處:放不常用,但輕的東西。

為學生省錢「好心做壞事」
「但創業的好處就在於可以任試。」例如楊祖宜試到何謂「好心做壞事」。有次她接到3張中大學生的訂單,學生都是來自同一學系。送往中大運費百多元,她安排同一時間送貨,一心以為學生可均分運費、減輕負擔。然而,當天只有一名學生準時到達,送貨師傅放下氣球即離開,由於她沒有跟車,最終學生要在原地呆等,直至另外兩名不相識的學生接收氣球,「客人事後說,這是很差的安排,儘管省了錢」,楊祖宜一邊用?刀準備貼在氣球的文字貼紙,一邊回憶。當然,氣球生意亦為她帶來好事,令她可以旁觀周遭很多的快樂事情,如嬰孩百日宴、生日、求婚,以及客人為父母慶祝40周年結婚紀念等,部分人更變成熟客,到訪店舖時會送上零食。

「不知是否我看來太瘦,大家都想餵胖我?」楊祖宜偏瘦,但揑她的手臂,卻是長有結實的肌肉。她幾個月前搬店,兩店位處的大廈相隔數分鐘步程。為了省錢,她在晚上獨自推着回收衣物常用的鐵籠車,裏頭塞滿工具、存貨、工作桌等,來回走了10轉,半途還有貨架跌在地上。獨立工作是楊祖宜的生活日常,平日她一人看店,工作桌放置製作氣球的工具材料,還有一部手提電腦,定期回覆客人查詢、更新網上專頁等。下班後,腦袋仍然圍繞生意而轉。開業首兩年,業績增長百分之一百,直至2019年,情况生變。

無條件退款 白做但心安
「兩年前很多客人來取貨,都會驚呼(氣球)漂亮,事後還會用手機拍照傳給我」,但楊祖宜說現在客人可能對氣球見慣見熟,反應不再像之前熱烈。她說,最初完成氣球作品,會停下來欣賞製成品,但隨着不斷重複吹氣球、紮繩、剪貼祝福字句等步驟,「連自己都覺得無甚變化,更何况其他人?」她覺得父輩能夠待在同一間公司、重複同一工作40年,是匪夷所思,「現在很多人正職以外,還會『炒散』(兼職),原因是可以嘗試不同事情,但收入都不差」。她不喜歡停留同一階段,故原本計劃於去年年尾旺季盡做生意,賺來的錢足以支付年頭兩個月的租金,到今年1月便能暫時不接訂單,專心構思新發展。然而,社會運動及氣氛吹散大眾慶祝佳節的心情。部分人擔心交通不順,未能前來取氣球,她無條件為客人的訂單改期,甚至退款,「開店的宗旨是在別人的人生大事或開心時刻,送上一點祝福。但若果當時我勉強逼對方要、照舊收錢,我又做不到」。從賺錢角度而言,她是白忙一趟,但至少心安。

楊祖宜早前亦有響應網上呼籲參與罷工,事前她先與當日取貨的客人商量,若對方想如期取氣球,她仍會待在店舖、備妥氣球,「如果不是特別日子,客人也不會找你啦。你不可能因為個人決定而影響對方。答應了的,就要做到。現在社會很多問題,不也是因為無誠信嗎?」她能夠做到的,就是當天不接單、不回覆客人查詢。

世事難料,但楊祖宜相信「There is always a way」(路一直都在),亦即是印在氣球的句子,「路好像沒法前行,但一定要行,別呆站半路,或是覺得無路可走便決定不前行。父親告訴我,本身你打算賣派對盒,沒想過手製氣球是成功的。你不向前走,又怎會知道呢?」

楊祖宜近日涉獵婚禮佈置,勝在工時有彈性,而且新人一早會預約日子,令收入有了保障。
楊祖宜近日涉獵婚禮佈置,勝在工時有彈性,而且新人一早會預約日子,令收入有了保障。

當老闆的好:忠於自己
返回決定創業的最初,楊祖宜丟棄家中的行政套裝,母親問:「不用面試嗎?」她設計網站、詢問朋友意見時,對方說了幾句建議後,又問:「何時找工作?」承受「不被看好」的壓力時,她問了自己兩個問題:

1. 我輸得起嗎?
2. 若輸了,我爬得起來嗎?
氣球可以毫無預兆下爆破,亦能於天空下持續發亮、飄揚。楊祖宜製作氣球賣祝福,未能預計可多走幾公里路,但最少當下能一直享受做老闆的好處:無關金錢,而是所有決定都可以忠於自己。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75期] (2020年1月7日)

考試及格 方可開店

【明報專訊】「因為你這間店,我胖了不少。」常來光顧的街坊對歇腳亭柴灣道店主Eva說。首次創業的Eva回應:「我則瘦了。」55歲的她2018年加盟歇腳亭,店舖已租、裝修完成,當時卻未能準時開業、白交一個月租,「因為我考試不及格」。

每店4人上課4周

來自台灣的歇腳亭總店要求所有加盟店開業前,派出最少4人上課4周,朝10晚6,學習煮珍珠、煲茶、收銀機運作,還有製作布丁、仙草、芝士奶蓋等配料。課程結束後需要接受考試,就像遊戲過三關,要於限時內冲調特定數量的飲料,由10分鐘冲10杯,延長至20分鐘冲20杯、30分鐘冲30杯,總店會派員試味,所有人通過才能開店。Eva自言年紀大、手腳慢,成為全店最後一個「留班生」,不斷重考至晚上10時,最後總店負責人見她如此努力,勉強予她及格,8月得以開張,「若能早些開店就好了,可以把握到世界盃熱潮」,6月至8月一般是台式飲料店生意的高峰期,踏入冬季市道便轉淡。店內,她謹慎地於水吧、廚房貼了茶譜,方便隨時查看,發現實習生搖晃飲料的次數不對,即時出言告知。

退休之齡創業 從頭學起「好爽」

開店前,Eva絕少買台式飲料,最多喝「凍檸茶少冰」。年近退休之齡,她不想將時間花在上茶樓、逛街、聊八卦的瑣事上,有次與朋友經過商場洗衣店,忽發奇想,「人們等待取衣服時,或許想飲杯東西?」店舖最終落戶巴士站旁,與最初的想像相距甚遠。選擇加入歇腳亭,原因是它的英文名,「『share』(感覺)好開心,而且(字體)是紅色,遠遠都看得見……我的思維是有些跳躍」。她形容簽約是「洗濕咗個頭」,之後才告訴丈夫與一對正在讀大學的兒女,「我開店,他們可以不支持,我自己負責;若未做已問他們,他們必定說『你一定不行』,我就會賴他們『都是因為你,所以才開不成店』,我不想這樣」。

多體力勞動更健康

曾於貿易公司與銀行任職,Eva過去多數處理文書工作,但開店涉及不少體力勞動,如日煮12次珍珠,不時要用力攪拌,亦要清潔店舖、送外賣、派單張等,「以前(文職)會腰痛,現在反而不會」,可能是手腳多了活動,愈忙愈帶勁,「我沒有特定的工時,他們(店員)做到喊救命,我就會過來」,語帶興奮。她覺得自己從前像「齒輪」,只是做部分的工作,但現在要負責店舖所有事,工作的驚喜會更多,「遇到不懂的事,就上網查囉。之前收錢,只可以用右手,現在左右手也行,50多歲還學到新東西,覺得好開心、好爽!」

擅長打交道 人事卻惱人

Eva守在收銀機前,常與客人閒談。見到學生熟客,會說:「你轉了新髮型啊?看起來有些壞。」尚未發育、比收銀桌矮的小六男生努力踮起腳尖,將飲管插入高杯,她看不過眼,「唉呀,我幫你!」她縱使看起來擅於與人打交道,但開店以來,難倒她的亦是「人」,「店內有不少兼職學生,他們有特定日子不能上班,要盡量考慮對方的要求」。6月她身赴外地參加女兒的大學畢業禮,守店的4名員工突然同時辭職不幹,「感覺像被耍」。風塵僕僕回來,等待她的是長期加班,亦要面對鄰店的生意競爭,「不過我沒理由嫌苦,好像生孩子,生了出來,難道不要他嗎?」

有次往工廈送完外賣,外頭突然下起滂沱大雨,沒有雨具的Eva笑着帶記者往近升降機外的空地,「這是我發現有冷氣的地方,夠涼快。只是過雲雨」。一個月後、實習生踏入店舖的那天,她說:「暑期請到的學生都很乖、有交帶。」就像工廈的那場雨,15分鐘後,天果然放晴。

文、圖:蔡康琪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65期] (201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