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應用有增無減 進修做個與時並進 IT 人

網上攻擊、資訊保安等已是全球必須面對的問題,要面向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除了IT從業員要與時並進外,各行各業人士也需要提升對新科技的認知,並要懂得適當地應用,相信有助工作的發揮,若能配合創新研發的精神,事業發展空間定能更廣闊。

科技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香港大學 (下稱「港大」) 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鄒錦沛博士指,IT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如在歐美興起多年的金融科技 (Fin Tech),香港近年亦大力發展,以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預期在政府的推動下,其發展與應用將成為金融業未來的重要趨勢。

job_2016-12-23_a1

資訊保安問題愈受重視 人才吃香

IT 技術在社會發展中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然而當中涉及不少風險,例如資訊保安問題。鄒錦沛不諱言,全球網上攻擊變得愈來愈專業,入侵手法也層出不窮,攻擊的目標已由針對個人電腦擴展至流動和互聯網設備及伺服器,令各公、商營機構都願意投放資源,加強防禦措施,以保障市民及機構的利益。

「大數據的運用及雲端運算等新科技,加上網上銀行、電子商貿服務大行其道,令資訊安全及保安工作倍加重要,市場對相關人才十分殷切。部分大型 IT 公司、金融機構更開設相關部門,專責有關職務;而資訊保安/網絡安全顧問公司亦愈開愈多。」

要投身資訊保安工作,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以外,他指,求職者若考獲相關認證也有一定的入職優勢,如 CISSP、CISA 等行內熱門的認證。

課程設 4 大分流 涵蓋資訊保安、金融計算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鄒錦沛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資訊保安及密碼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鄒錦沛博士

新興技術不斷湧現,作為IT從業員務必緊貼市場步伐,定期更新技能;各行各業人士也不能故步自封,掌握 IT 技能,既有助提升個人競爭力,亦能應用到日常業務中提升工作效率。

港大開辦的「計算機科學理科碩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Computer Science)」課程,着重教授學員較深入的計算機科學相關知識和技巧,並讓學員掌握科技潮流走勢。擔任課程主任的鄒錦沛指,為配合市場需要,課程於去年起提供資訊保安 (Information Security)、金融計算學 (Financial Computing)、多媒體計算學 (Multimedia Computing),以及一般計算機科學 (General)4個分流,讓不同工作需要、事業發展目標、興趣的學員,專攻某一範疇,又或是學習廣泛的相關知識。學員需修讀 8 個單元及完成畢業論文。

打穩金融計算知識 發掘事業更多可能性

進修之路:港大理學士課程 (主修:數學;第二主修:風險管理;副修:精算學」→港大「計算機科學理科碩士」課程
工作經驗:商業銀行數據分析師 (Data Analyst) → 市場風險經理 (Market Risk Manager)

喜愛數學的林福明 (Tony),畢業後選擇加入了銀行,由數據分析師起步,主要負責分析與國際貿易有關的數據,工作涉及寫腳本語言 (script)、協助寫程式;兩年後,他決定轉職市場風險經理。

「現時的工作崗位更富挑戰性,不僅要面對來自不同金融市場的數據,工作亦更講求良好的分析力,如有新金融產品推出,需評估市場風險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潛在價值損失。另工作同樣要協助寫程式。」

金融計算學 涉獵跨學科知識

林福明 (Tony)
林福明 (Tony)

大學時期沒受過程式設計訓練的他,邊工作邊自學寫程式。眼見美國金融市場興起採用演算交易 (Algo trading),即利用電腦程式的演算法來作出買賣決策的一種交易工具,他深感興趣,於是透過互聯網搜尋有關資料,掌握入門技能。及後他索性進修「計算機科學理科碩士」課程,希望對金融計算學有深入的了解。

Tony 不諱言,金融計算學涉獵金融、數學、統計學及程式設計的知識,故入讀此分流者要有心理準備需接受跨學科訓練的挑戰。以他為例,學習挑戰之一是要花時間克服個人較不擅長的程式設計,從中讓他磨練出堅毅的意志力。「程式開發及編寫需要屢敗屢試,即使只是寫錯一丁點,所得出的結果也不一樣。」

為了應用所學、累積實踐經驗及測試個人的實力,他參加了「時富全港大學演算交易比賽 2015/16」,建立及測試自行研發的演算交易投資策略,結果獲得全場總冠軍大獎,明年 2 月將出戰一項與量化金融相關的國際賽。

鑽研演算交易課題 考取專業資格實踐興趣

想獲得好收成,便需先下苦功,紮好根基方能夠開花結果,職場亦然。Tony 認為,年輕人應把握機會增值、嘗試和經歷不同的事情。「上司支持我修讀碩士課程,並曾提議升職一事,不過我認為進修不應只為升職、加薪,突破個人局限,發掘自身潛能,使事業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亦十分重要。」公司亦計劃發展金融科技,他期望日後能把所學派上用場。

入行逾 3 年的他,持有風險管理師 (PRM) 專業資格、完成了部分精算專業試,計劃修畢碩士課程後,或會到美國攻讀與演算交易相關博士學位,擴闊視野,為未來朝着此方向發展鋪路。他分享,其碩士論文正是以演算交易為研究題目,負責指導他的教授更找到基金,有望可實踐有關技術方案。「待我累積更多工作經驗後,或會嘗試一下創業的滋味呢!」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四孩之母「蜘蛛女」 聖誕願望:再生兩個 鄭麗莎盼組好好好家庭

【明報專訊】聖誕老人今年提早送大禮,而且出手非常闊綽啊!兩屆搶包山皇后、人稱「蜘蛛女」的鄭麗莎(Lisa)繼兩年前收到一名男丁做禮物後,今年聖誕老人再度加碼,一口氣送她三個BB,一屋兩仔兩女,剛剛湊成「好」、「好」兩個字。

不過,貪心的Lisa尚未滿足,原來她今個聖誕節已悄悄許願,希望聖誕老人在五年內再送她兩個BB,組成一個非常「好」、「好」、「好」的大家庭!

pama_2016-12-21_a1

盼兒女成群 享天倫樂

要鄭麗莎(Lisa)替四個孩子裝身影聖誕大合照,難度比她平日做攀石練習更高。剛搞妥哥哥(大孖)晉孝,妹妹(細孖)尤嘉又突然掉下聖誕帽來;幫尤嘉重新戴好後,姊姊尤霏(二孖)又睡着了,要不斷搔她、喚醒她;那邊廂,大仔晉頤已不耐煩,開始耍脾氣,Lisa唯有出動糖果引誘他,「哈哈,真的被他們搞到我頭暈了!」口裏雖說煩,但嘴角甜絲絲的笑容,一看就知Lisa口不對心。

當Lisa還是單身貴族時,早已決定將來一定要組織一個大家庭,皆因她有兩兄,連同父母在內,一家五口樂也融融,因此她一直渴望自己也能兒女成群,老來享受天倫樂。難得後來遇上同樣喜歡小朋友的Mr. Right,兩人婚後不設防,翌年即誕下晉頤,10月剛滿兩歲的他,現正念幼兒班。

懷三胞胎 堅拒減胎

三年抱四——Lisa三年抱四,今年有兩仔兩女陪她過聖誕,開心得笑不攏嘴。(圖﹕黃志東)
三年抱四——Lisa三年抱四,今年有兩仔兩女陪她過聖誕,開心得笑不攏嘴。(圖﹕黃志東)

讓肚皮稍事休息一會兒,Lisa又再蠢蠢欲動。為抓緊時間添一名猴B,她在醫生指導下吃排卵丸,沒料到因而懷了三隻馬騮仔,「當醫生告訴我是三胞胎時,第一個反應是難以置信,感到極度驚訝!甫定神來,正想歡喜之際,醫生便說出連串懷三胞胎的風險,叫我慎重考慮減胎」。

思前想後了兩個星期,Lisa最終力排眾議,決定「一個都不能少」!她說﹕「作為媽媽,怎捨得隨便放棄任何一個骨肉呢?我知道香港也有媽媽成功誕下三胞胎的,個案雖然不多,但並非完全沒有,為何人家可以,我又不能呢?况且我是運動員出身,身體應該有足夠肌肉量去支撐巨肚子,加上我年輕,只得三十歲,所以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應付這項艱巨任務的。」

大家對Lisa最深刻的印象,或許是她榮膺兩屆長洲搶包山女子組冠軍,但其實Lisa是退役港隊攀石運動員,也是首位奪得世界運動攀登速度賽冠軍的華人;此外,她亦是健美小姐,並曾榮獲世界小姐健體冠軍,來頭不小。

順利誕3B 有賴強健體魄

正如Lisa所料,強健的體魄有助她順利孕育三個小生命,「那當然較懷第一胎辛苦,嘔吐特別多,亦經常流鼻血、流牙血,而且小便頻繁,但幸而最終三個BB都健康出世。想起來,一胎生三個也蠻不錯,節省很多時間啊!」

坦白說,三個「倒模」兼年紀一模一樣的BB,記者着實分不清誰是誰,不知媽媽有沒有這些烏龍事呢?「最初偶爾也會把哥哥和妹妹搞亂,因為兩個體型差不多,而姊姊則較多頭髮,最容易辨認。但現在哥哥突飛猛進,明顯長肉得最多,因此,再沒出現認錯B事件了。」

首重培養孩子品格

在香港,常說養大一個小孩子要花400萬元,加上讀書壓力大,令不少夫婦寧可養寵物,也不願生BB,Lisa的勇氣,確實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像我以前那一代,也是天生天養的,什麼資源都沒有,又沒有補習老師,還不是這樣長大嗎?我不一定要子女讀名校、學業成績怎樣亦不重要,最重要是培養他們有良好的品格、正確的價值觀,加上具創意的話,他日要在社會立足並不困難」。

留港開派對迎聖誕

說回今個聖誕節,因為三胞胎年紀尚小,Lisa決定留港慶祝聖誕,屆時或會與親友開派對狂歡一番,「我相信未來兩三年,都難以一家六口齊齊出動去旅行了!」

那當然吧,因為未來五年,Lisa還要隨時準備接收聖誕老人送來的兩個BB呢!

■Lisa小檔案
2010年 世界健體小姐冠軍
2010年 世界健身小姐亞軍
2008年 東亞健身錦標賽冠軍
2006年 運動攀登世界盃速度賽金牌
連續6屆香港健體小姐冠軍
連續8屆香港女子速度攀登第一
兩屆長洲搶包山女子組冠軍

文﹕沈雅詩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辣媽CEO﹕惜物惜福惜人

【明報專訊】小時候我是很喜歡聖誕節的,不是為了聖誕禮物更加不是為了聖誕大餐,是一家人商量怎樣度過,然後一起歡度每一段快樂時光。我是一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父母對我的影響很深遠,自兩個孩子出世之後,聖誕節的活動安排,一定是舉家上下六口齊齊出動,行程由我一手包辦。三年前母親走了,爸爸本來不好的身體變得愈來愈差,數月前家中不慎跌倒做手術之後,只能臥牀,起居飲食都要被照顧。要帶他出外旅行,舟車勞頓只會令他受苦,所以已是不可能的事。

知道有教會為露宿者送暖,探訪露宿者兼派發舊衣物,望着爸爸的衣櫃,西裝領帶恤衫皮鞋還有所有要扣鈕的禦寒衣物,對他已經不再適用,希望為爸爸種福,這幾天逼自己狠下心,把我們一家人的衣物整理好,還有一些媽媽的舊衣物一直捨不得捐,也一併捐出去。講到底都只是身外物,留在腦海中的記憶,暖在心中的感覺,最真實珍貴。花錢能買的不外是物件,與價值無關。但很多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未能陪伴子女,習慣了用禮物、物質去補償,當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只是靠價錢維繫的時候,能有什麼美好回憶,還有什麼溫暖及親情可言?

不鼓勵用物質巴結子女

我從來不為兩個孩子買聖誕禮物,因為食得飽穿得暖有瓦遮頭有書讀,還有愛有關懷,已經是日日過聖誕。再講,我從不鼓勵更不贊同用物慾去引誘巴結子女,我亦會趁機會講解每個節日背後的意義,自小進行洗腦教育,教他倆身在福中要知福,施比受更為有福的灌輸,我自問不遺餘力。曾經和他們兩個坐在電腦前看貧窮戰亂落後地區兒童的生活,然後問要是各給他們$500買玩具的話,他們會選擇買什麼玩具,還是捐出去給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他倆不假思索答我選擇捐出去,令我感恩兼欣慰。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不要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其實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教孩子同情心去施捨,遠不如教孩子感同身受同理心。懂仁慈會慈悲,普天之下眾生平等,不會因為自己是施予者飄飄然感覺良好高高在上,只因自己有能力付出能夠幫助別人,已是最大的恩典及福分。善無大小,盡心就好。

今年聖誕注定冷清,原來的一家六口,媽媽已經不在世,爸爸住在護養院,大T身在韓國,只得我們仨在家。要是小T真的明年要出國讀書,家中雖然更冷清,但我肯定我們的心永遠記掛對方,永不會冷。父母會老,孩子會大,始終有一日會離開,不能讓自己措手不及和悔不當初,所以我一直努力,不斷為記憶提升增值,好讓自己不管活到什麼歲數,都可以不斷回帶重溫美好甜蜜片斷。

時間是給親人最寶貴禮物

過了聖誕節就是新年,之後話咁快就是農曆新年,無論如何抽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吧!別浪費金錢心神買禮物。時間,就是我們能給親人最寶貴的禮物。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家有ADHD小孩 易生摩擦 家庭治療 讓親子停火

【明報專訊】俗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見到孩子無時停、衝動無禮,是否就代表「無家教」?妄下判斷前,會否忽略了孩子可能有特殊需要?當批評別人不懂做父母時,父母背後可能有不少辛酸,諸如童年陰影、為口奔馳而無力管教孩子等等,有什麼方法處理?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孩子,大多表現衝動、活躍和專注力差。在現今凡事講求人際關係、與人合作的社會,這些擁有跳脫思維的孩子,往往被看成不懂人情世故、故意刁難或作弄別人。

本港現時主要以藥物及行為治療來幫助這些孩子。這兩種治療模式對改善孩子情况有一定幫助,但在社會標籤與責備效應影響下,所有問題都歸因於孩子行為問題和家長管教不善,這些家庭往往變得孤立無援,教養孩子時百上加斤。面對社會重重壓力而苦無援手,家長與孩子困獸鬥,引發親子衝突甚至暴力情况。

11%ADHD家庭 曾親子互相攻擊

sen_2016-12-19_a1我們的團隊在去年於英國學術期刊發表研究。在44個臨牀案例中,25%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表示,曾受父親或母親不同程度的責備和體罰;21%家長被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語言及肢體攻擊;11%的家庭甚至同時出現上述兩種情况。在「家醜不外揚」的傳統文化下,相信有更多潛在家庭在照顧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時,面對嚴重親子衝突。

光仔(化名)在7歲被確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同年,光仔與媽媽參加了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及精神科學系合辦的多家庭小組,光仔爸爸因工作忙碌沒參與。那次小組共有6個家庭,孩子同樣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在一次小組活動中,光仔突然向媽媽揮拳,媽媽亦向兒子還手,二人情緒一觸即發。由於參與小組的家庭在小組介入下,已經建立互信互助的默契,其他家長見狀立即分工把二人拉開﹕一個叔叔一手抱起光仔離開房間,他沒有責備光仔,反而雙手擁抱着光仔,循循善誘地與他談話。光仔靜靜地聽着,高漲的情緒慢慢平復過來,也向叔叔哭訴對媽媽不斷催逼做功課的不滿;另一邊廂,三位來自其他家庭的太太走到媽媽身邊,給予支持,亦了解到光仔媽媽缺乏丈夫一起分擔教養孩子,倍感吃力。

這次小組中的衝突顯示出,家長們在小組發揮互助的精神;同時也揭示光仔一家的關係已到臨界點,於是邀請他們來大學的家庭及小組實務研究中心,接受家庭治療,作個別跟進。

家庭治療過程中,了解到親子衝突行為背後,是一個困難重重、缺乏支援的家庭成長歷程。光仔媽媽八年前與光仔爸爸結婚,並隨他從內地來港定居,一年後懷有光仔。但從懷孕至入院生下光仔期間,光仔媽媽也是獨自一人掙錢付醫院費用,爸爸從沒有陪伴在旁,也因不熟悉香港社會福利而未有尋求協助。光仔媽媽後來患上產後抑鬱症,多年來需要服藥控制情緒。當光仔一天天長大,學業壓力、學校投訴,再加上家庭經濟壓力,光仔媽媽的情緒日益轉差,往往不能自控地體罰光仔,日漸長大的光仔亦開始報以還擊,母子關係傷痕纍纍。

家庭治療的目標,是協助缺席的父親回家教養孩子。光仔父親在一次面談中娓娓道出他成長於孤兒院,從沒有感受過父愛,更不知道應如何為人父親,如何照顧家庭。他整天努力工作,但因生意失敗而負債纍纍,與太太婚姻關係轉差,也甚少回家與光仔相處。

我們與光仔一家見了八次,當中安排了兩次處理光仔父母的婚姻問題,逐步地加強光仔爸爸在教養孩子上的角色。母子之間的衝突情况、光仔媽媽的抑鬱情緒,以至光仔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亦慢慢改善。

從責備到接納 建立支援網

光仔一家的經歷,揭示了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孩子的家庭,面對重重社會壓力而苦無支援,陷入困境。我們的研究及臨牀案例顯示,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雖有一定幫助,但也有不足的地方,特別是沒有協助這些家庭處理家庭衝突和困難,把大家連結一起,互相支持和鼓勵。香港社會有急切需要建立多層面的社會支援網絡,加強面對同樣情况的家庭與家庭間的互相支持。

以光仔一家為例,通過多家庭小組建立互助網絡,以及通過家庭治療,重新發掘自己家庭內的資源,這些服務對恢復這些家庭的動力及面對困難的能力十分重要。此外,社會及專業人士需要對這些家庭深入認識和理解,讓家庭不再孤立無援,感到被接納。讓社會各界的聚焦點,從家長管教不善慢慢轉移到支援這些家庭跨越困難,讓孩子和他們的家庭茁壯成長。

文: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馬麗莊教授、博士學生羅頴嘉
圖: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男童院常客」獲義教六考IELTS圓留學夢

【明報專訊】由匯知中學前校長陳葒創辦的「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已運作5年,昨舉行嘉許禮,表揚一眾有心人及學生。曾視男童院為「度假村」的輟學青年,在陳校長幫助下重拾書本,他6次苦考IELTS,終可如願到英國升讀學士課程。

中三輟學 遇「陳校長」想念書

中三輟學的黎展傑獲嘉許為「傑出學生」,他於中三時輟學,經常三五成群犯事,他笑言多次進出的男童院就如「度假村」般,又稱「十多歲已熟習香港司法程序」。他於中心創立初期遇到恩師陳葒,得知陳提供免費一對一補習後,迷途知返,重拾學業。

黎展傑經陳葒推薦下,入讀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2+1課程」,主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黎在浙江完成兩年課程後,回港擔任全職美容顧問。他兩年前開始苦讀英文考IELTS,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在10月的第六次考試中取得5分,可於來年到英國巴斯思巴大學(Bath Spa University),攻讀餘下一年的市場學學士課程,戴上四方帽之時指日可待。

20歲出頭的小伙子形容經歷是「奇蹟」,黎展傑鼓勵同路人要堅持,「不要被他人界定你是什麼人,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感謝身邊人的支持,「沒有放棄我已是很大的鼓勵」。黎盼學成後回港工作,將助人精神傳承下去。

獲嘉許為「傑出學生」的黎展傑(左)由昔日男童院常客,轉眼已成為英國大學的準大學生。他對「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右)提供義教心存感激,希望用行動代替言語表達謝意,笑稱「男人間的事在心中」。(許芳文攝)
獲嘉許為「傑出學生」的黎展傑(左)由昔日男童院常客,轉眼已成為英國大學的準大學生。他對「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陳葒(右)提供義教心存感激,希望用行動代替言語表達謝意,笑稱「男人間的事在心中」。(許芳文攝)

綜援生獲補英文盼讀社工回饋

另一得獎者是慈幼英文學校中五生鍾卓豪,他自小入住兒童之家,現居於青年宿舍,靠領取綜援維生,甚少參加補習,幸好在社工介紹下加入中心。鍾同學於一年前遇到文職消防員葉恩賜,在其補習指導下重拾對英文的信心。鍾同學希望未來入讀理工大學社工系,回饋社會。

陳葒在台上感謝各界的有心人,「社會都沒有放棄,都有人關心他們(基層學生)」,他又公開多謝早前去世的妻子的扶持。陳葒承認義教「治標不治本」,要惠及所有基層學生,需從政策着手。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為2011年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機構,服務有經濟困難的弱勢學童,提供一對一補習、學前班、才藝班等課程支援。

2016年12月11日

寵物主人轉型動物護理員 裝備專業技能 樂與人和動物溝通

喵星人、汪星人當道 ?! 貓狗可算是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其次愛飼養兔、鳥、龜、魚的人為數也不少。若有興趣由寵物主人轉為獸醫護士、動物護理員等角色,便要裝備相關動物護理的理論知識、臨牀技巧等,才能夠發揮所長,護理更多的寵物、動物。

導師透過狗狗 Asko,與同學講解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知識。
導師透過狗狗 Asko,與同學講解應用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知識。

隨着寵物護理和動物福利愈來愈備受大眾關注,令相關人才如獸醫、獸醫護士、動物護理員等需求持續。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簡稱 CityU SCOPE)「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統籌阮穎嫻博士以獸醫護士為例,工作範圍甚廣,部分更需與獸醫一同或在其監督下進行。

她表示,獸醫護士的工作範圍主要包括:處理及安全約束動物進行檢驗和治療;護理受傷、住院及手術後康復中的動物;協助獸醫進行外科手術 (包括事前為患病動物和手術儀器的準備工作及監察動物在手術期間、麻醉後的狀態);以及手術前的各項技術性的程序如消毒工具、化驗和預備醫療儀器等。

入職者需有良好體格、溝通能力

要入職獸醫護士,她認為,具備專業知識、技巧以外,由於此崗位需負責抬起動物、清潔和移動器材等體能工作,故投身者需具備良好的體格。樂於與人溝通也是不可或缺的入職條件,因工作着重團隊合作,獸醫護士不單要協助獸醫,還要與其他動物醫護團隊的成員、動物主人溝通。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統籌阮穎嫻博士
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統籌阮穎嫻博士

香港目前並沒有設立獸醫護士的註冊制度,持有任何學歷的人士都可入行。CityU SCOPE 開辦的「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每年學額約 40 個,為有志投身行業者提供系統性培訓,包括專業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讓他們及早適應日後的工作環境及熟習工作。

20 星期實習 體驗照顧動物工作

阮穎嫻表示,上述課程由富有教學及臨牀經驗的老師任教,內容涵蓋麻醉護理及危疾護理、動物護理及預防疾病治療、外科及內科護理、獸醫學醫療影像及實驗室技巧等。課堂教授理論知識以外,亦設有技術訓練、考察和實習。「學員需參與合共超過 20 星期的工作實習,當中包括在課程初期,到動物收容所實習 6 星期,學習如何照顧一群動物。」

畢業生可投身動物診所、動物福利中心/動物收容所、動物公園機構、野生動物拯救中心、實驗室動物設施、動物護理及訓練服務中心及保育組織等相關機構工作。她以沒經驗的動物護理人員為例,起薪約 8,000 至 12,000 元。畢業生也可考慮升讀本港或海外教育機構提供之相關學士學位課程,如到英國、澳洲、美國等地,修讀動物行為及動物福利等相關學科。

學員:累積臨牀經驗 盼助被遺棄動物

葉姻伶 (Vanessa)
葉姻伶 (Vanessa)

家中飼養了北京狗、有志向動物護理界發展的葉姻伶 (Vanessa),本入讀某大專院校的「醫療科學學士 (榮譽) 學位」課程,完成了首年課程,因心儀的主修科 (動物健康學) 未能成功開班,得知 CityU SCOPE 新辦「動物護理學高等文憑」課程,於是索性轉讀此課程。

「我曾修讀坊間短期的寵物護理課程,然而所學到的是基本知識,希望透過此課程,學習更廣泛的動物護理學知識。」她笑言,過往所學有助她理解應用解剖學與生理學的概念;動物福利和倫理一科則予她學習上的新鮮感。「此科目很有趣,從動物的角度出發,動物福利更是近年的社會熱話呢!」

入讀約三個月的 Vanessa,對參與實習十分期待,希望從中累積實務工作及臨牀經驗之餘,亦能對業界運作有透徹的了解。對於行業的前景,她抱持信心,並期望能應用所學貢獻動物護理界,盡心服務所有患病、被遺棄的動物。

文:麥懷欣
圖:受訪者提供

林皮 貧病交煎 抓緊畫筆拼到盡

story_2016-12-14_a1【明報專訊】今次故事的主角,叫林皮,一個用生命畫畫的女孩。她在這裏出現,並非因為拿了什麼畫壇國際大獎,與幾百萬香港人一樣,她在這個城市中,每天掙扎求存。不同的,是她為了喜愛的繪畫,可以去到好盡!哪管眼睛發炎差點看不到,窮到銀行存款只得兩位數字,依然繼續畫。

林皮原名林沛,父母是印尼華僑,小時候一直用普通話稱呼她,「皮」與「沛」發音相近,林皮成了她的藝名。從有記憶開始,林皮已喜歡畫畫,雖然沒受過正規訓練,但認識她的人都知道,畫畫是她的強項。「我在屋邨長大,家裏不會有多餘錢給我去上興趣班,但所有老師都知道我喜歡畫畫,所以只要有表現的機會,都會叫我去。」順理成章,中五畢業後,林皮沒有選讀預科,而是報讀IVE(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平面設計課程。「我其實想讀插畫,但老師說較難找工作,建議我修讀平面設計,我聽從了他的建議。」

畢業後,儘管喜愛畫畫,還是要面對現實,林皮找了一份可以為生的網頁設計工作。「一開始我有嘗試投入工作,但覺得沒有什麼意義,很空虛。」她開始利用空閒時間畫畫,隨身帶着sketchbook,去到哪裏畫到哪裏,在三四年間,便畫滿三十一本。「內容從成長、朋友到自己的心情描述,什麼都有。有一天突然有一股衝動,很想將所有素描集結成書。」

辭職追夢 自資出書擺地攤

2005年,林皮自資出版了《林皮小記》。「我甚至辭掉工作,打算一邊畫畫,一邊做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又做了一些手作,帶着作品《林皮小記》擺地攤,可惜只維持了大約半年。」

林皮自小很獨立,投身社會後即搬出外住,從前當平面設計師月入超過兩萬元,後來擺地攤只有幾千元收入,沒有錢交房租。「家人覺得畫畫可以當興趣,不明白為什麼我要辭職。」林皮面對現實決定再找工作,剛好嘉道理農場聘請平面設計師,需要兼顧網頁方面,有相關經驗的林皮獲取錄。

全職畫畫的計劃不成功,但那半年,她首次嘗到被認同的感覺。「擺地攤遇過很多人,他們很欣賞我的作品,感覺很好,只是這樣不夠為生。農場環境、待遇均好,但我一直記得,我是屬於畫畫的。」林皮在農場做了兩年後,有了第二次圓夢的機會,和朋友一起申請租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單位獲批。「我們是後補,有人放棄我們才有機會,第一次有自己的工作室,我真的很開心。」

林皮再次辭工,全心投入創作;不過世界是現實的,她依然要靠兼職來「養」興趣,然後等運到。「頭三年都是在迷茫中度過,邊做創作,邊幫人做網頁設計掙錢,一天平均工作十幾個小時,每晚都是搭通宵車回家。」

兼職「養」興趣畫到眼睛發紫

運氣終於來了!2012年,一個商場主動找林皮合作舉辦復活節展覽。「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揀我,但這個機會很難得,我當然馬上答應。」林皮選擇了筆下其中一個角色「女飛賊」作主題。「那是我在2010年無意中畫的,當時借了兩個朋友的兩條鎖匙,忘了歸還,就創作出這個飛賊角色;翌年我搞了個名為「Before After」的展覽,將我撿來的一些木板、舊油畫等重新塑造,便將女飛賊畫進一幅舊油畫中,想不到效果非常好,這幅畫的名字是《偷來的風景》。」

一切都來得非常急,連女飛賊的名字「蘇飛」都是在商場要求下臨時起的,林皮也想不到角色會因此跑出。以為上天終於眷顧她,原來考驗才剛開始。「有一晚,我的眼睛突然間很怕光,不停流眼水,眼白發紫,要入院,當時好驚,眼睛對畫畫很重要。醫生說是虹膜炎,不知道發病原因,最後給了我一些類固醇眼藥水。」

掙錢醫病 每月藥費八千

「蘇飛」開始有人認識,進入搏殺期,她只能帶病繼續畫。「眼疾反覆發作達兩年,發病時眼睛會發炎,每次發炎都會分泌出白色物質遮住瞳孔,一隻眼好了又輪到另一隻,我很多時候都是透過一層白色阻礙物看東西和畫畫。」林皮坦言,被疾病折磨到有點「黐線」,「內心很矛盾,因為家人很擔心我的經濟,我當時覺得只要掙到錢養自己,他們就不會再擔心,見到有小小成績,一定要畫下去」。

因病情太反覆,林皮上網查資料發現虹膜炎是免疫系統病強直性脊椎炎的併發症之一。「有研究指患者家人患病風險較高,我哥哥是患者,於是我也去接受檢驗,不久即被確診。雖然已有心理準備,當時還是很傷心,因為我知道這個病會跟着我一世。」

回家的路上,林皮的眼淚沒有停止過,她只能告訴自己:「夠了!捱下去一定會有曙光,辛苦的階段一定會過去。」然後轉移注意力做其他事,例如畫畫,甚至洗廁所,用以平復心情。

醫生建議林皮注射生物製劑對抗病情,「每兩星期一次,每支針四千元,我有買保險,頭半年很順利。可惜半年後開始有其他併發症,要用另一款生物製劑,自己帶回家注射,不能夠留院,保險便不能報銷」。得知此事,林皮即時覺得烏雲蓋頂,「我對着醫生哭了出來,以後一直要注射這支針,每個月藥費八千元,要交租又要生活,根本不可能。但有健康才可以再畫畫,唯有嘗試」。

存款跌至雙位數

父母心痛她,知道她的困難馬上表示:「你的針藥費由我們負責。」她覺得自己有工作,加上父母本來已擔心她的生活費,她很希望可以自己去應付。「當時銀行存款長期處於兩位數字,接到工作一有錢就是交租和支付藥費,接不到工作時只能向家人借,連我舅母都來資助我。」林皮記下每一筆借來的藥費,累積達十萬元。「借了錢又會給自己壓力,會不斷叫自己接多一點工作。」

林皮苦笑,發病期間傳來好消息,她獲商廈邀請以女賊為主題舉行一個中秋展覽。創作不僅正式成為一個品牌,更獲得一個插畫獎,得到業界的認同。「就是一啖砂糖一啖屎,當你很灰心時,好像又見到曙光。」

雖然藥物還是未能治癒她的病,但林皮畫畫的心十分堅定。「今年我嘗試接受中醫治療和練習太極,病情受到控制,我不知道可以維持多久,至少肯定了,無論是掙錢維持生活或健康,都是為了能夠繼續畫畫。」借家人的十萬元藥費已清還,接下來的工作也可讓她自給自足,今個月她將聯同幾位本港藝術家到台中參展,雖未至於苦盡甘來,總算是另一個好開始!

■Profile

林皮,香港土生土長插畫師,自小愛畫畫,2009年到比利時探訪友人首次接觸紙糊,回港一試便愛上;愛以插畫、紙糊等為創作媒介,分享珍惜舊物之情;成名作「女飛賊蘇飛」,今年暑假獲邀登陸荔園成為主角。工作室設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文:黃翠絲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

牛津劍橋面試會問「你聰明嗎」 機構﹕忌只答是或否、等考官追問

【明報專訊】現時每年各約有300多名港生報讀英國牛津及劍橋大學,有機構指兩校面試條件包括創意思維及多角度思考,提醒有意入讀的港生要摒棄「死背書」思維。

5條件﹕學術、熱愛、創意、自信、目標

去年成立、主要從事學術研究的,早前委託升學策劃教育機構Norton House列出上述兩校的五大取錄條件,包括學術潛質、科目熱愛程度、多角度及創意思考、靈活及自信,以及目標明確。

應展示多角度思考 不亢不卑

晉德基金理事廖若兒解釋,兩校在篩選面試生時已考慮學生成績,面試時會重視考生求學熱誠、入讀目標及解難能力。她舉例,考官會面試學生:「你認為你聰明嗎? 」一般學生即時回答「聰明」或「不聰明」,待考官再追問。廖若兒說,考官傾向想學生滔滔不絕,展示多角度思考。她建議學生可先界定何謂「聰明」,然後分析自己處身不同情境時是否「聰明」,答案宜不亢不卑,且避免「一句起兩句止」。兩間院校其他面試題目還包括「你如何量度快樂?」、「人類怎樣才算正常?」、「請你描述這棵仙人掌」、「如果要用猴子去做一個實驗,你會用幾多隻?」

廖又指出,學生的性格十分重要,若遭面試官不停挑戰既有思維及反駁面試答案,是個好開始,因為改變及挑戰學生既定想法,是牛津和劍橋的教學目標之一。

年約700港生報 最多16%取錄

Norton House升學策劃部主管劉鑑賢說,港生報讀上述兩校的人數偏低,每年共約700,在2011至2015年,有介乎12.7%至16.1%報讀兩校的港生獲取錄。

他建議中學聘請全職升學輔導員,幫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助學生更易於理解牛津和劍橋的入學申請及注意事項,鼓勵更多學生報讀頂尖學府。

2016年12月14日

辣媽CEO:要BB單獨面試 誰是誰非?

【明報專訊】近日適逢幼兒園幼稚園收生面試旺季,當然亦是怪獸家長發癲、BB受難的時候。傳媒亦有不斷報道,家長不斷投訴,校方面試方法過程如何殘忍不人道,最緊要的當然是如何不公。家長們質疑一個十幾個月大的BB去面試,除了見個面之外,究竟還試得出什麼?

有報道說一個兩歲多的幼童,去幼兒園被迫單獨入房面試後,出現恐懼症徵狀,做母親說很後悔。於是網路上各家長議論紛紛,聲討園方要求單獨面試的安排,極之憤怒之餘,有提出集體抗議投訴要求所有學校取消面試。

面試致恐懼症 誓聲討幼園?

真好笑又可笑,只是我真的笑不出。要是真的取消面試,收生只靠申請先後次序或抽籤決定,必定引起所有怪獸激憤群起而攻,對整個補習教育界及團體的生態生計都會造成莫大的影響,分分鐘暴動都似。不管大家信不信,我就肯定信!

其實單獨面試不是近日才有的要求,我自問記性好,半世紀前媽媽帶我去幼稚園面試,和校長單對單傾談,她問我圖書中畫的是什麼圖畫,我至今依然記得很清楚。至於大小T兩個,幼稚園面試都有和校長老師單獨傾談,對他們身心未有造成什麼壞影響反效果。有校長講明只是想知道孩子跟人有沒有眼神接觸,會不會哭鬧,其實最正常簡單不過,只想知道孩子是否適應和陌生人相處,是否接受父母親人不在場,從而判斷孩子是否適合開始上學。硬是死心不息的,硬要報考十間八間逼子女去面試的,是誰?

問題癥結在家長

問題癥結從來不在學校或小孩子身上,是完完全全出在家長身上。又不是臨場才知道要單對單面試,如果認為對BB造成壓力,可以不參加。臨場時,BB扭計不願意配合,父母絕對有自由權利選擇當場退出,即時帶走BB。諷刺的是不單止妥協遵從,還要疾言厲色責罵子女冇鬼用,逼他們就範。之所以站出來投訴,只是因為最終沒獲得取錄,否則歡喜還來不及,孩子的意願?真可悲,從來不在父母考慮之列。

坦白講,那些所謂心痛BB為應付考playgroup考nursery要辛苦奔波被折騰的post,擺明虐待兒童,家長們還好意思互相打氣說加油,睇到我眼火爆!如果明知前面是懸崖峭壁,跌下去一定粉身碎骨,我相信天下間所有父母都不會讓子女走近。但就偏偏狠心、忍心親手把年幼子女推入造成永久傷害惡性循環的火坑?出了問題,家長才來後悔,雖然遲了點,但總比不會醒覺好,還有維繫補救的機會。只可惜情况看來愈來愈惡化,怪獸成為了怪獸不自知,苦的慘的是手無寸鐵的孩子!

成了怪獸不自知

寫了親子文章好一段日子,不斷大聲疾呼吶喊死了不少細胞,怪獸情况依然繼續惡化,孩子依然水深火熱,我的無力感很重,寫來還有意義嗎?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開墾共融土壤 溝通無界限 聾健學生栽種無障職場

【明報專訊】青年投身職場,少不免要與人合作,學習融入團隊。但對於弱聽或失聰人士來說,跟普通人打招呼、閒談都成問題,要做到緊密溝通,似乎難上加難。那聾人是否難以立足主流社會?香港星巴克(下稱星巴克)青年發展計劃,就帶出了另一種可能。

健聽的耀麟(左)和弱聽人士嫚芝(右)以往都沒有耕種經驗,今次參加城市學田體驗,不但吸收了耕作知識,更學習到聾健溝通的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健聽的耀麟(左)和弱聽人士嫚芝(右)以往都沒有耕種經驗,今次參加城市學田體驗,不但吸收了耕作知識,更學習到聾健溝通的技巧。(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與計劃的青少年,有的來自主流學校,也有聾人同學,他們一同四出參觀之餘,最特別是要合力耕種。他們出盡辦法,既學手語,又創作身體語言來溝通。結果不單農作物有收成,他們更發現,普通人和聾人之間的溝通界限,絕非牢不可破。

在「青年發展計劃」中,不論出外參觀或落田耕作,主辦方都安排了社工(左)進行手語翻譯,聾人同學要跟上進度,就容易得多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年發展計劃」中,不論出外參觀或落田耕作,主辦方都安排了社工(左)進行手語翻譯,聾人同學要跟上進度,就容易得多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職場訓練 先學共融

每次正式耕作前,組員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手語名字,增加彼此認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次正式耕作前,組員都會互相介紹自己的手語名字,增加彼此認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去年啟動的「青年發展計劃」,本身不是一個共融項目,正如星巴克市場部主管Andrew Hui表示,計劃以培訓職場技巧為主要目標。不過,青年要進入社會工作,除了要有自信和溝通能力外,也需擁有共融的精神,學習與不同人士合作。出於這理念,今年主辦方找來路德會啟聾學校(下稱啟聾學校)合作,邀請了聾人學生加入。

計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有360名主流中學生參加,學寫履歷和模擬見工,再選出30人進入第二階段。他們會聯同15名聾人學生,一起到星巴克門市參觀,聽各個部門的員工分享工作心得,包括店面設計、日常營運等,之後要分組做匯報。參觀門市期間,手語翻譯員會從旁協助,讓聾人學生明白員工的分享。分組匯報也以共融為大前提,故在約6人的小組中,最少要有一名健聽和一名聾人學生,組員要找方法促進溝通,先是互相認識,進而商量匯報內容。

在社工帶領下,健聽和聾人同學會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社工帶領下,健聽和聾人同學會一同玩遊戲。(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表現出色的組別將進入第三和第四階段,分別是到主辦方店舖實習一星期,以及參加「城市學田體驗」。顧名思義,城市學田體驗的參加者,將會在市區內一嘗務農滋味,一連八個周六,他們會到啟聾學校的花園,在農夫指導下栽種農作物。

對於如何跟聾人同學合力耕作,來自主流學校的中六生海耀麟,起初茫無頭緒,更試過鬧出笑話,「我初初見到聾人組員,想表示善意,說一聲『你好』,便做了揮手的動作,怎料在手語的世界裏,這是『再見』的意思」。為免再引起誤會,耀麟以書寫的方式來跟組員交流,但耕作時總不能常常拿起紙筆,於是他將說話速度放慢,方便對方讀唇,又向人請教手語的做法,例如「你好」、「謝謝」等常用字句,也有「你正在這裏做什麼?」等問句,耕種期間不時用得着。

自創手語名字 溝通無障礙

在每次開始種植之前,主辦方都會安排服務聾人的社工,帶領參加者進行破冰活動。一方面,健聽學生和聾人學生會一起玩遊戲,有助他們打成一片;另一方面,社工會教授入門的手語,又試過鼓勵健聽學生為自己名字創作手語,過程中,耀麟也增加了對手語的認知,「原來要創作一個屬於自己名字的手語,是可以從全名中抽任何一個字,再做出其手語動作,我選了個『海』字,用海浪的動作來呈現」。

不過,要完全掌握手語,沒可能在短期內成事,耀麟唯有一邊學習耕種,一邊嘗試與聾人同學交流,「耕種有很多個工序,每組要自行決定如何分工。組裏各人負責什麼步驟呢?在沒有言語輔助下,很難表達清楚」。經歷了少許「雞手鴨腳」的階段後,他自創了交流方式,例如要用咖啡渣製作有機肥料,不懂咖啡渣的手語,便指向咖啡渣,再指向自己,表示由他負責把咖啡渣弄碎。即使不是正規手語,只要組員看得明白,耕種工序就能順利進行。

參加者會嘗試不同的耕作技巧,今次耀麟和嫚芝被編排同一組,他們跟組員合力進行收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參加者會嘗試不同的耕作技巧,今次耀麟和嫚芝被編排同一組,他們跟組員合力進行收割工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合作翻泥插苗建默契

落田耕種之餘,他們也要善用咖啡渣、樹葉等物料,製作肥料。(圖﹕李樂嘉)
落田耕種之餘,他們也要善用咖啡渣、樹葉等物料,製作肥料。(圖﹕李樂嘉)

耀麟表示,耕作要求組員之間必須有互助精神,否則沒可能有收成。以移苗為例,他要把泥土翻鬆,預留一個小洞穴,由組員將幼苗放進泥土裏;雙方的時間要配合得剛剛好,不可分隔過久,以免鬆了的泥土變硬,「學習耕種跟共融,兩者看上去沒什麼關係,但提供了一個契機,我們為了完成目標,一定要想方法配合和建立默契」。

共同由零學起 聽障生添自信

同樣讀中六的梁嫚芝,是來自啟聾學校的弱聽學生,她不是首次參與共融活動,卻覺得學習耕種有特別之處,能拉近和普通青少年的距離,「以前我只學過種花,種其他農作物跟種花不同,很多時需要與人合作。另外,在群體中,我一向很少主動跟人交流,但這次活動分成小組進行,人數不多,降低了溝通的難度」。

在跟人溝通的過程中,嫚芝也曾遇上困難,「我主要靠讀唇來理解對方的說話,但會誤讀一些字詞。最簡單例子是『一』和『七』,口形是一樣的。所以我有時會請對方書寫,或將說話放慢」。 但這點難題無阻她投入耕種,「我喜歡見到農作物成長的過程,而且耕種地點在我的學校,所以我每天回校,都會去澆水和打理農作物」。

以學習耕種推動共融的另一好處,在於大部分參加者都是由零學起。不論主流學校或聾人學校的青少年,平日都甚少接觸耕種,故計劃特意安排在每次學田體驗的頭一小時,農夫都會傳授有關技巧,由播種、施肥的步驟,以至如何製作天然防蟲劑、認識各類害蟲名稱,均會一一介紹。這點也有助聾人學生提升自信,「因為一同起步,又有社工做手語翻譯及PowerPoint輔助,在學習務農知識方面,我們不易落後於普通人」嫚芝說。

在「青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健聽和聾人學生會到星巴克門市參觀,之後分組匯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青年發展計劃」第二階段,健聽和聾人學生會到星巴克門市參觀,之後分組匯報。(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計劃詳情
香港星巴克青年發展計劃
由星巴克伙拍非牟利機構「國際成就計劃」(Junior Achievement,JA)香港部舉辦,由JA聯絡全港多間中學,招募14至18歲的學生參與。計劃由4月開始至12月結束,分四個階段進行,內容包括學習求職技巧、店舖導覽、實習及城市學田體驗,表現優異參加者可晉級下一階段。
網址﹕www.starbucks.com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李樂嘉、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