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 ﹕8種最傷害子女的父母

【明報專訊】做父母的對子女有期望,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很正常。凡事總是雙向的,反過來,子女對父母會有期望同樣很正常,但我未曾見過,有幾多父母會和子女溝通了解一下子女對自己的期望。如何能令子女引以為榮為傲,是父母一輩子都可能修不來的大學問。但即使不懂得如何去愛,最低限度不要傷害,以下8種,傷害最深!

交家傭照顧 有父母等於無

「隱形父母」——孩子沒有拒絕出生的權利,如果因為戰亂疾病人力不可以抵抗的原因,孩子生下來沒有父母,雖然可憐卻是無可奈何的事實;但明明有父有母,有的甚至住在同一屋簷下,偏偏就是見一面都難。家境貧困或富裕無關,自小全程交給親戚祖父母或由家傭照顧,有父母等於無,更加淒涼。

「缺席父母」——香港生活逼人,工作繁忙工時長是事實,但孩子的家長會運動日親子活動旅行,一年能有幾多次?無論怎樣忙,總有年假可以申請吧?怎可能忙得連一次都去不了?怎樣如何講都講不過去吧?子女的成長過程,怎可能少得父母的陪伴?尤其見到其他同學都有父母陪伴,自己孤單隻影,說不出的難受。

起居飲食返學 全盤操控

「極權父母」——極端橫蠻霸道地全盤操控子女,只能跟足父母指示去做,不需要理由解釋,總之起居飲食返學放學每日應該做什麼,跟足父母的時間表及指示去做就是了!膽敢有異議不從,就被罵作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浪費生命青春時間。父母盡全力打擊打壓,誓要子女乖乖聽話俯首稱臣。木偶,不是人做的!

「暴力父母」——暴力不單只是肢體碰撞,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遺禍更深更大。即使被暴力對待的對象不是子女,而子女目睹牽涉其中,一樣驚慌惶恐不可終日。身體上受的傷,旁人可以幫忙止血包紮;心靈上受到的傷害,誰有能力為淌血的心療傷?

沒時間陪伴 金錢作補償

「物質父母」——為給孩子自以為是「最好」的,拚命工作,拚命搵錢,沒有時間陪伴就以金錢物質作補償。父母子女之間只有數字,沒有感情可言。有錢人就把子女養成游手好閒的富二三代,沒錢的就被子女埋怨質問為什麼不是李嘉誠,造成幾多社會家庭慘劇?

「功利父母」——養兒育女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贏要威為自己面上貼金。所以事事樣樣都有交換條件,考第一贏比賽,引來艷羨目光的就是好孩子!如果輸了,就是冇用,不知前世做錯了什麼事得出這樣的孩子。

孩子比不上人 誰的遺傳?

「比較父母」——永遠都是誰家孩子什麼什麼好,講來講去都是自己的子女如何不濟,如何的比不上人,學下邊個同學幾叻幾好?就是不會問自己孩子的DNA何來,究竟是來自誰人的遺傳?最能摧毁打沉子女的父母,算這種!

「爭吵父母」——兩夫妻意見不合經常有,但在子女面前爭吵,相嗌係唔好口,家無寧日會令子女脾氣同樣暴躁,極度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寢食難安,影響的不只是學業,對他們的成長都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楊卓娜:孩子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不做虎媽 換來女兒自律

楊卓娜愛回家 做幸福媽媽(圖︰蘇智鑫)
楊卓娜愛回家 做幸福媽媽(圖︰蘇智鑫)

【明報專訊】從《愛.回家》的「霞姐」到《全職沒女》的「沙蓮娜」,楊卓娜所演的角色愈來愈「入屋」,深受不少觀眾和網民喜愛;現實中,她跟兩個角色一樣對愛情有所憧憬,不同的是,實際上她已是三女之母,除了8歲的么女舒然,還有兩個跟她們相處融洽的繼女舒婷和舒雅,令她演繹「母親」這個真實角色時,感到分外特別和甜蜜。

聽說育有女兒的家庭是最幸福的,因為女兒家最懂撒嬌,又會用甜言蜜語逗爸媽歡喜。說到這一點,楊卓娜絕對認同,因為她的家有三個寶貝女兒﹕繼女舒婷和舒雅,一個剛出來社會工作,一個正準備明年考DSE;和丈夫楊志翹所生的舒然(Jasmine)亦已升上小學,現於直資學校念二年級。卓娜笑言,Jasmine在這個年紀仍然非常樂意付出,例如在母親節仍會做些小手工逗媽媽歡喜,哄得她非常開心。

Jasmine是5月11日生日,跟每年的母親節日期極為接近,還有數天便8歲。她當年更是在母親節翌日出生,絕對是媽媽楊卓娜的「母親節禮物」。
Jasmine是5月11日生日,跟每年的母親節日期極為接近,還有數天便8歲。她當年更是在母親節翌日出生,絕對是媽媽楊卓娜的「母親節禮物」。

提到女兒Jasmine的性格,卓娜指她很聰明又古靈精怪,「因為她突然會用一些大人語氣說話,令我們哭笑不得」。Jasmine是個活潑的孩子,學業成績更從來不用媽媽擔心,剛剛在上學期便考得全班第三名,媽媽更大讚﹕「我個女好乖!」Jasmine在播道書院念書,在老師眼中是好學生,更曾擔任班長。由於上課專心,老師有時候會安排一些不太專心的同學跟她一起坐,小息時又會請她到教員室陪伴未做好功課的同學做功課。平時返學回家做功課、以至測驗和考試,Jasmine都會自己安排溫習,這一方面,卓娜坦言自己算是個「卸責」的媽媽﹕「我不會檢查她的功課和手冊。我跟老師說,如果她做漏了,你可以罰她,因為小朋友要從錯誤中學習。」

不會檢查功課 從錯誤中學習

Jasmine剛升讀小一時,卓娜也有幫忙檢查手冊,但當女兒學懂了,她就開始放手。「其他家長知道我不理,反而會在WhatsApp group提我什麼時候要準備什麼。我覺得做父母,應緊張時就要緊張,要放手時就放手。記得剛升上一年級時,她有一次中文默書只拿到四分,知道『核突』了,以後每次默書前都會努力溫書。」如果有時間,卓娜也會跟Jasmine溫習默書,若要開工的話,就由姊姊們代為幫忙,或者教女兒用電話錄音來溫習。

對於女兒學業,卓娜看來似不理,但其實她認同小朋友要學懂面對壓力。「她幼稚園時的功課都不淺,所以最初我都有想過讓她入讀傳統小學,因為我看到她是應付得來的,也認同人生是需要有一點壓力和挑戰,小朋友也得學會處理情緒,如果家長每次都幫他們完成,他們便會失去學習的過程。」不過,塞翁失馬,Jasmine最後考入很多家長認為是Happy School的播道書院,她覺得女兒讀得很開心,而且也很適合,所以她開始調校自己的心態。「我自己是在傳統中、小學讀書,但後來赴澳洲升讀大學。每個人的學習道路也不一樣,讀書是一條很漫長的路,不一定要死谷才會成功,最重要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班為興趣 不為儲Portfolio

就好像人有我有的興趣班,卓娜只抱着發掘女兒興趣的心態來選擇,並非為了考試和比賽而參加。Jasmine的興趣班只安排在周六,包括繪畫和鋼琴等,最近她又想學溜冰,做媽媽的正計劃讓她參加。為什麼課外活動都留在周六進行呢?原來逢周日是她們的家庭日,一家五口必定會留這一天去玩,他們尤其喜歡戶外活動。「我們不太喜歡逛商場,於是爸爸會駕車帶我們四處去,有時去野餐,有時去行山。有朋友曾經叫我們一同露營,但我自己又怕地方不太乾淨,所以大家先在家中預習一次,有一晚,三父女就用了一個可供六人睡覺的大帳幕在天台扮露營,晚上還在天台燒烤當晚餐,實在太好玩。」

相處之道﹕三姊妹感情好 媽媽「呷醋」

 如果滿分是100分,大女兒舒婷說會給這位媽媽80分。那麼那20分還欠什麼呢?「她常常叫錯我們的名字,會打電話給我找二妹,甚至會把Jasmine喚作狗狗的名字阿金。」舒婷笑說。(圖︰蘇智鑫)

如果滿分是100分,大女兒舒婷說會給這位媽媽80分。那麼那20分還欠什麼呢?「她常常叫錯我們的名字,會打電話給我找二妹,甚至會把Jasmine喚作狗狗的名字阿金。」舒婷笑說。(圖︰蘇智鑫)

說到楊家三姊妹,她們感情非常要好,有時更好到令媽媽呷醋。「有一次二家姐說要帶妹妹去街,我說我想一同去,她們卻不准。」大家姐舒婷笑言所謂去街其實只是外出放狗,這個媽媽所呷的醋真令人哭笑不得。雖然同父異母,但看她們母女們的相處,比一般家庭更要好,很多時活動都是「五人行」,例如這次訪問,舒婷也有一同前來,只是舒雅要準備考試才沒有一同出現。

兩個繼女也喚卓娜作「媽咪」,可是看上去她們卻像姊妹多一點。卓娜說,看到姊姊們這麼疼惜妹妹,其實非常開心,口中所說的呷醋只是說笑而已。「她們一開始就叫我媽咪,其實我也沒有不習慣,因為這是一種認同和接受。除了工作,我已經甚少外出應酬,也可以說是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因為我是由心出發去照顧這個家,平日多是邀請朋友到我們家裏玩,這些她們都會看在眼裏。」

姊妹吵架 媽媽調停教遷就

兩名姊姊平日會協助妹妹做功課和溫習,當然,姊妹間有時候還會吵架,但卓娜一點也不會偏心,「其實她們都是為一些無關痛癢的事而吵架,但家姐往往會讓妹妹,例如玩啤牌時細妹要急着出牌,我就會慢慢解釋何時輪到她,把道理講給她聽」。卓娜自己都是姊姊,她與妹妹楊怡感情要好,小時候當然也有試過吵架,很多時都是由媽媽作「和事老」調停,所以她明白姊妹之間不會有隔夜仇,「如果家姐讓了妹妹,我會請妹妹下次再讓家姐,大家互相遷就最重要」。

充滿正能量

卓娜說女兒的校長常常主動接觸不同年級學生,並加以正面的鼓勵,令學生充滿正能量。她憶述兩星期前將軍澳一宗交通意外,一輛輕型貨車撞倒一個婆婆,幾個播道書院中學生分別上前為婆婆撐傘及披上外衣等候救護車來到,令她深受感動。「學校是一個全人發展的基地,除了追求知識和完善的體能發展,最重要是在孩子身上播下謙卑、忍耐、善良和愛心等種子,這些種子能成就日後更美好的社會。」

文︰顏燕雯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場地提供:如心艾朗酒店

辣媽CEO﹕鰻魚媽媽鏡頭前教女的風波

【明報專訊】因為一次拍片放上網呼籲「媽媽不是佣人」的教養理念,意外引起超過300萬個瀏覽與10萬次以上的分享和讚,鰻魚媽媽成立經營臉書「鰻魚家家酒」,分享五歲女兒「鰻魚」(Maya)教養學習經驗。近日她一則「家人客人大不同?」的短片,在台灣網路上引發激烈討論教養方式的界線。

孩子老練道歉令人不安

片段中鰻魚媽媽說﹕「家人是要互相幫忙的,家人是要分攤家事的。家裏所有的事情,都叫做『家事』;除了將自己份內事情做好外,還要主動做能力範圍內可以完成的工作。」「客人,就是來吃喝玩樂,不用幫忙做家事的人,玩完就會回家。」問女兒分得清楚自己是家人還是客人了嗎?鏡頭對着不斷抽泣的女兒,媽媽再問需不需要機會改變她的行為,女兒邊哭邊答﹕「需要,最後一次機會我一定能做到。」「我知道我要改變,你其他今天沒有罵到我的行為,我知道也要改變。」這些話,出自一個才五歲幼稚園階段的小女孩,成熟老練得令我不忍不安。

有人氣有粉絲,自然就有商演賺錢的機會找上門來,這個媽媽擺明車馬公開歡迎接洽商案合作。台灣有個專欄作者溫朗東說得好,「孩子不是產品,你也不是產品經理」。鰻魚媽媽惹來四方八面攻擊之後,說她會汲取教訓,會反省,但憑她竟然講得出事先是得到女兒的同意才把短片放上網,足以證明她只是希望盡快平息事件講出來的敷衍門面話。

怎相信她有徵詢過女兒的意願及同意?即使有,女兒可敢不同意,又真的會有拒絕的權利?小孩子長得快,父母拍片留下溫馨甜蜜或者頑劣片段留作紀念回憶無可厚非,但有必要公諸於世嗎?如果是有趣得意笑笑小電影之類的,還可說無傷大雅;但做錯事或者不聽教聽話,為求保持人氣刺激點擊率增加收入,置孩子的私隱與尊嚴於不顧,被迫公開對着鏡頭認錯懺悔,讓孩子備受各方品評指點,難堪又尷尬,對她的心智心靈會造成多大多遠的影響?

那個媽媽,視客人為來吃喝玩樂飲飽食醉拍拍屁股走的人,簡直是侮辱客人!要孩子主動幫忙做家務,玩完玩具要主動收拾,只是教最基本的責任,自己有能力做的事不能依賴他人。自己要玩的玩具,玩完就要自己收拾,玩完不收拾,會被視作垃圾拋棄。只要做父母的講得出做得到,所有用品玩具必定乖乖收拾好,我家大小T就是人辦。

孩子獲得尊重 才學懂尊重

這些年,我受訪問的次數不少,當中不乏記者希望可以訪問大小T,或者希望得到我們的家庭近照。我只承諾可以代問,但答不答應不由我,我絕對尊重孩子的決定。即使是小時候的照片,我都先讓他兩個過目,肯定他們接受。一個在獲得尊重的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才會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拆解焦慮.專家:家長敏感度不足難發現 扭計無膽 焦慮症作怪?

【明報專訊】古語有云﹕「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實情是,廿一世紀的小人兒,小至三四歲已經感受到壓力,甚至患上焦慮症!然而,很多家長都誤把小朋友的焦慮徵狀等同「扭計」、「發脾氣」、「無膽」、「懶惰」等偏差行為而沒有求醫。究竟如何識別兒童焦慮症?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呢?

不少求診個案關乎學業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指出,近年多了小學生求診,當中不少也受焦慮症困擾。(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指出,近年多了小學生求診,當中不少也受焦慮症困擾。(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她處理過最年幼的焦慮症患者只有三歲多,男童是因為跟初生弟弟爭寵而出現分離焦慮症,但整體而言,她也察覺到近年小學生的求診個案增多,不少也跟學業有關,惟很少由家長主動提出,「很多時都是學校社工發現學童有些不妥要求家長帶來評估的;有些小朋友則是反覆肚瀉、肚痛、頭暈、嘔吐等,醫生卻找不到病因,於是懷疑屬身心症狀而轉介臨牀心理學家跟進」。

朱嘉麗說,一般家長對兒童焦慮症的敏感度仍然不足,「父母很少意識到子女有焦慮症,往往只是說他們『心散』、『脾氣大』,覺得他們的情緒很難處理,想有專家協助。但當我們深研下去,便發現小朋友原來學習成績欠佳,內心有很多擔心、憂慮,積壓着的情緒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發泄,以致很暴躁」。

要辨別兒童是否有焦慮症,朱嘉麗稱,臨牀心理學家除要求父母填寫問卷,亦會作現場觀察、臨牀觀察,並向學校了解學童的情况,一旦證實孩子真的患有焦慮症,便會展開輔導,有需要時,甚至要配合藥物治療,「由於小朋友的言語表達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多會用玩具、繪畫及情緒卡幫助他們表達感受,以八節為一個療程的話,一般一至兩個療程可見成效。但有些比較嚴重的個案,例如有些小孩焦慮到咬手指、搣手指至皮開肉綻,那就或有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輔以藥物,以放鬆他們的心情」。

醫生:逾半焦慮後天形成 過度保護 遇事易逃避

當孩子的焦慮症狀維持數個月以上,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家長便不能掉以輕心。(資料圖片)
當孩子的焦慮症狀維持數個月以上,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家長便不能掉以輕心。(資料圖片)

小朋友有緊張、恐懼等情緒,是否代表有焦慮症呢?家長們不必過分擔心,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主管陳國齡醫生表示,每個兒童都有害怕的東西,要分辨出孩子是否過度焦慮,不妨從幾方面入手觀察。

首先,家長可留意孩子對什麼事物感到恐懼,再按年齡視乎是否合理,「在幼稚園階段,小朋友怕黑是正常的,但長大後仍然怕黑,就不太尋常了」。另一個例子是分離,幼兒對分離感到擔心,剛開始上學時會大哭、不願離開父母,都是可接受的反應,「如果去到十歲都有這現象,甚至要跟父母同牀睡覺,就是不正常的狀態了」。

當孩子的恐懼與年齡不符時,家長便要留意其焦慮情况的嚴重性,「是否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包括社交、學習、自理、與父母關係等各方面」。生理反應也是重要的表徵,小朋友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憂慮,健康卻會直接受損。孩子經常肚痛、胃口欠佳、睡眠質素低或失眠等,以及做出咬手指等小動作,檢查後卻沒驗出身體有異常情况,則可能是源於焦慮。

觀察症狀持久性

pama_2017-05-10_A3最後,家長要觀察這些症狀的持久性,陳國齡指出,兒童和成人的斷症標準一樣,即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而且維持數個月以上,「但要注意,前提是家庭的管教、家校的支援都正常,仍無法紓解孩子的焦慮,才會診斷為焦慮症」。

焦慮症可細分成不同種類,如泛焦慮症、分離焦慮、社交焦慮(見右表)等,陳國齡表示,過半個案都是後天形成,其中一個常見成因,是被父母過度保護,「例如老師叫孩子做一件事,但孩子感到害怕,父母就容讓他們逃避,跟老師說不做。下次面對同樣挑戰,只會更加驚惶」。

循序漸進克服焦慮

更理想的做法,是循序漸進地讓孩子暴露於焦慮情景,「假設孩子怕公開說話,就先鼓勵他們在座位發言說話,之後走到課室前方發言。過程中,家長要教他們如何應付,如說話時注意什麼技巧,他們才能逐步戰勝焦慮」。

專家意見:建立親子關係 愈早愈好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主任傅佩儀認為,要推廣生命教育,家長的角色十分重要,「我們明白功課及考試繁重,但親子時間是必需品,每天都應該有。學業、事業可以窮一生去追求,然而,建立親子關係的時間很有限。小朋友去到高小,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及生活圈子,那時候才開始『親子』,恐怕太遲了」。

為此,生命教育中心在未來也會重點推行家長教育,傅佩儀說﹕「由去年10月開始,中心展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家長培訓服務,主要支援中、小學生的家長,讓他們學習與子女的溝通技巧,並認識自殺先兆。」

生命教育中心於2002年成立,是全港首個預防自殺的教育中心,除培訓「守門人」外,亦到學校主持免費講座及劇場。中心設有生命教育資源閣,內藏超過2000本圖書供公眾人士免費借閱,務求把預防自殺及珍惜生命的信息推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

傅佩儀透露,現正構思推出一個全新網上平台,用以結集該中心、不同學校及團體的生命教育資源,例如教材套、影片等,給各界交流及使用。

■生命教育中心
地址﹕九龍白田邨瑞田樓3樓1室
電話﹕2319 1269

辣媽CEO:玻璃港孩

【明報專訊】早前獲有線電視邀請做節目,探討「玻璃港孩」問題現象,我才知道港孩現象已經由「殘孩」退步演變成觸碰不得的玻璃。節目中邀請觀眾投票是否認同玻璃港孩的存在?結果超過八成以上都認同。以這個節目的播放時段目標觀眾來說,我敢講,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當中更有不少是為人父母者。如果以社會上一般少數服從多數來做準則,我們是否應該接受玻璃港孩的存在,根本沒有改變的需要?因為節目時間有限制,更要尊重顧及每位嘉賓的發言權及時間,討論話題中,還有幾點我有絕對不一樣的看法,在此好好和大家分析探討。

孩子的定義是指幾多歲的小朋友?我會認為直至小學階段,被稱為孩子很恰當;一旦踏入中學階段,就是青少年,不應被視作孩子看待,不應再獲得孩子的待遇。我指的不是一刀切,明明暑假前還是孩子,不可能暑假後升上中學就馬上成為一個青少年。

生活技能 需不需要學?

的確是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引導教導,培養他們獨立自理的思考技巧及能力。但在大學都已經幼稚園化的今日,以上所講,真正談何容易?當然綁鞋帶都不是必須要學,因為可以選擇毋須綁鞋帶的鞋;也不需識煮即食麵,我親耳聽過家長說,我家孩子不會吃這種垃圾食物,所以不懂煮有何問題?但究竟什麼是生活技能?一切只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及考試技能就可以?再講,誰有資格去決定小孩子有什麼需不需要學?我想問大家,在大、中、小學學過的知識,有多少人畢業後出來社會做事做人時,會真正大派用場?但這是否代表這些知識毋須學習呢?對我而言,不可或缺日日用得着的只有乘數表,是否代表我只要小學數學程度就夠用,之後再學就全屬多餘?

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

高中年輕人的自卑,完全缺乏自信,參加什麼歷奇訓練跳幾次海就可以克服建立,看這些訓練五花八門長賣長有,而又竟然可以歷久不衰,就知道大有捧場客。最可憐又可悲的是,捧場客中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人沒有包袱,不是應該勇於嘗試,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的嗎?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失敗,最後靠自己的意志能力克服問題難關,才可慢慢建立起來的。

誰把孩子像貨物般比較?

當然少不了的,是父母的鼓勵關懷,全天候擔當避風港的角色,孩子受傷了,仍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機會及地方。孩子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認定自己樣樣事做不來,更加不如人,這個認定,必定是從過往的比較中得出來的結果。到底是誰把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孩子逼出來像貨物般的比較?歸根究底,打造玻璃港孩的元兇,究竟是誰?見死不救,還要推波助瀾的幫兇又有幾多?是孩子真的不長進不長大,還是從來未曾有空間機會讓他們好好學習自立、自理及長大呢?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辣媽CEO:合情理的包容

【明報專訊】今日有媽媽post文,批評巴士公司規定嬰兒車必須要摺起的條例,還有巴士司機按條例辦事不近人情。識睇當然睇留言,有一群BB車媽媽群起和應,有投訴巴士司機見媽媽又要收車又要抱BB又要攞銀包嘟卡畀錢手忙腳亂,竟然坐視不理沒有半點同情心;有說擺放輪椅位根本不阻礙地方,質問為什麼不可以;又有說BB車載滿物品根本無法摺起來;更甚者說BB車要摺起,為何輪椅不用?擺明是歧視。有留言者反問為什麼不把BB孭起來,即被媽媽們圍攻,說懷孕之後有腰骨痛,不勝負荷咁話。除了指摘巴士之外,港鐵及乘客一樣對嬰兒車不友善,推着BB車阻礙重重。

香港從來不是一個無障礙城市,講到愛心公德心同理心,簡直要用凋零來形容。希望得到包容,都要合情合理值得被包容。敢問若非身體殘障,誰會希望坐輪椅?會以坐輪椅為樂的我未見過!如果推BB車外出坐交通工具是如此不便,被不友善對待的話,教那些被迫日日面對要坐輪椅者情何以堪?講得出如此刻薄說話的自私媽媽,簡直完全不知所謂!

巴士司機是否真的按本子辦事而完全不會通融?巴士條例寫明只有兩歲以下,有大人陪同不佔座位才免費,請問各位大聲夾惡的媽媽,是否子女一到兩歲就畀錢?巴士通道有幾闊落?嬰兒車打開不收起的話,已經阻礙了非常狹窄的通道,對其他乘客的安全及方便造成影響,原來就無所謂?而且擺放嬰兒車的地方,本來可以多企幾個人,有乘客因此上不了車,那公平嗎?一架巴士才得一個輪椅位,萬一有多過一個媽媽帶着BB及BB車上車,又或者半路中途有輪椅使用者上車,巴士司機該如何安排是好?

當日為大小T買BB車,我只有兩個要求,首要安全,其次是必定要單手搞得掂開關。特意挑選體積不太大的,是為了不會阻礙其他交通道路使用者,盡量減低對其他人可能造成的不便。曾經在繁忙時間坐地鐵,門口擠滿人,偏偏中間是空的,月台服務員開聲叫乘客盡量移後不果,原來是被一家大型BB車霸佔了!更令人氣憤的是,BB車上竟沒有BB,只有堆得滿滿的雜物。類似情况,尤其假日,車廂內,街道上,商場中電梯隨處可見,大家還會見得少嗎?

不只是媽媽辛苦

帶子女出街是我們做媽媽的事,有人幫忙固然是好,但我清楚知道其他人沒有責任義務一定要幫忙。媽媽懷孕腰骨勞損很辛苦,但勞動階層日夜辛勞,全身上下一樣都是痛,即使打工仔日日辦公室坐十幾個鐘,一樣頸梗腰痠背痛,並不是只有媽媽才辛苦。無可否認媽媽的確很偉大,但絕對不是媽媽大晒!

香港人其實只是外冷內熱,需要幫忙的,只要肯開聲,願意伸出援手的大有人在。只是如果抱住「老奉」的態度的話則另當別論。我倒想問問大家,車廂中飲食照計不礙事,為什麼不可以呢又?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順勢教育﹕性格天生vs.後天改造 選校按脾性?靠適應?

乖女太拘謹 國際校領略自由﹕被「改造」後的芷妮,開朗不少,笑容明顯比從前多。(圖﹕蘇智鑫)
乖女太拘謹 國際校領略自由﹕被「改造」後的芷妮,開朗不少,笑容明顯比從前多。(圖﹕蘇智鑫)

【明報專訊】俗語說「三歲定八十」,意指一個人的性格由天注定,一世難改。相信這一套的家長,愛按子女性格選校,讓孩子如魚得水;持相反意見者則認為,性格是培養和鍛練出來,孩子自有辦法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面對挑戰。要世界去遷就你的孩子,還是培養孩子去適應世界?

即將升中的芷妮,知禮守規,學習能力又高,是不少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偏偏母親Claudia卻有另一番看法,「她由小至大也沒有脾氣,我說一,她不會說二,很多朋友都讚她『聽話』。但我就是不喜歡她這樣子,反而希望她多點主見、自我感強一些」。

太乖要學駁嘴 太文靜要動起來

Claudia相信憑後天努力可以改變一個人,於是用盡方法去「改造」芷妮,例如教她「駁嘴」,Claudia笑言﹕「正確來說,是教她如何有禮貌地跟別人理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其實我也辛苦的,每一件事都要花很多唇舌解釋,教她要在適當時候問『點解』,要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

10歲的芷妮過分文靜,亦是媽媽所不能接受,「她在BB時已是懶洋洋、不願動的,到七八個月大,也不願自己捧奶樽,連爬也不想爬。我不想她長大後也是這樣,這種性格一定要改」。

要女兒動,媽媽先要動起來。自言毫無運動細胞的媽媽,為了女兒,堅持每晚飯後陪她打一小時羽毛球,又鼓勵她踏單車、踢足球。「雖然到今天,運動也不是芷妮的強項,但至少讓她發掘到自己也有動態的一面,芷妮也學過跆拳道、耍過詠春的!」

曾看重成績 主動要求買練習

芷妮小一至小三曾在主流學校讀書,父母從來不給她壓力,但她為保全級首五名位置,卻給自己很多枷鎖,「她非常看重分數、成績,哪有孩子會要求媽媽多買補充練習給自己做呢?但她會」。

Claudia想徹徹底底扭轉芷妮的觀念,終於在女兒小三的下學期機會來了,「當時她因意外跌斷右手,被迫休學,兩母女因而多了傾談機會。芷妮不懂說自己有壓力,但她告訴我很喜歡學習,只是不喜歡這樣子上學。」於是Claudia二話不說替女兒退學,芷妮也憑實力考入國際學校。

還以為受慣約束、性格拘謹的芷妮會不習慣,殊不知她以「非常開心」來形容過去一年半的校園生活,「這裏的同學很親切、友善,上堂不再像從前一定要腰板挺直,坐着咕?上堂也可以,小息又可以四處跑,我感覺很開心、自由」。

轉國際校 輕鬆學習

Claudia表示﹕「很多朋友都笑我傻,竟作出如此冒險決定,但其實我是希望芷妮知道,學習可以有很多不同模式,而且我不想她每逢考試便生病和發噩夢。如今她在國際學校,有更多自由探索、跟同學討論的機會,她比我想像中更快融入新生活,所以我也會讓她繼續在國際學校升讀中學。」

文﹕沈雅詩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辣媽CEO﹕回答淨空法師

【明報專訊】上一篇講淨空法師問各位父母的四個問題,連我自己都非常想知道答案,以下就是我絕對的個人答案,如有雷同,實屬難得!

一、為什麼我們生孩子?

主要是為了生命及愛都得以延續,還有希望得到一個三代同堂完整的家庭,父母有機會弄孫為樂,我有機會享受為人母之樂。為人父母者都必須要有準備,總有一日被孩子問何要生他們下來的時候,究竟應該如何作答。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

二、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從懷孕開始,我只求上天給我一個健康的孩子,於願足矣,從未想過更加不曾奢望孩子他日飛黃騰達出類拔萃成龍成鳳,只望孩子健康愉快成長,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用是指不必依賴任何人都能夠自立自理,對社會有所貢獻奉獻,以及有存在價值。每個孩子生來就是與眾不同,獨特的,這正正是他們最可貴之處,做父母的應該因材施教加以栽培。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品格行為如何,他們的孩子就定必如何。

教育是思想心靈的啟發

三、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或者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首要一定是愛的教育,給孩子無條件無盡的愛,令他們懂得如何怎樣無私地愛他人。教育不是讀書識字那麼簡單,教育是思想心靈的啟發,品德品格的培育,自小就要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信守承諾,黑白要分明,道理要講清,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榜樣,不能講一套做一套,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教育的核心,是讓孩子學習做一個勇於承擔、負責任、品格高尚的人。頂天立地,光明磊落,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最缺失的是家教

四、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麼?

第一肯定是家教!現今父母個個工作繁忙,忙得不可開交,把教育的責任一概推在學校及老師們身上。因為資源昂貴又有限,生仔一個起兩個止的情况下,萬千寵愛在一身,父母盲目溺愛縱容,百般遷就,造成孩子目中無人,尊卑不分;其次就是生命教育,生命的價值,活着的意義何在?人的一生追求應該是什麼?目標理想夢想又是什麼?父母都是過來人,明知未來是未知之數,誰都作不了主,深知成功是從無數失敗累積下來的結果,理應對孩子坦白坦誠,失敗並不可怕,害怕失敗才可怕,所以緊記失敗乃成功之母。最要不得的,是父母為了自己面子而堅決要孩子輸不得,害了孩子,苦了學校和老師,造成了幾多悲劇慘劇?

還孩子一個公道

講到底,孩子沒有選擇被誕生與否的權利,孩子的基因遺傳來自父母,是什麼級數質素,做父母的心中有數。必須要對孩子公道,更要還他們一個公道,養育孩子,讓他們成為最好、最出色的自己,就是盡了父母的責任。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遊戲學習﹕動起來! 玩得多學得多

不少Eduplay都要「動手動腳」,能幫助兒童身體肌肉發展。(資料圖片)
不少Eduplay都要「動手動腳」,能幫助兒童身體肌肉發展。(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學習的形式可以很多樣化,不一定要「坐定定」才學得好!近年不少教育專家都推崇「遊戲學習」(Eduplay),透過遊戲,不單可以建構學科知識,更可培育正向價值觀。

何謂Eduplay?香港教育大學「整全成長發展中心」副總監梁智熊說,遊戲大致可分為三種性質,第一種是「自由玩」,就是不帶任何目的的嬉戲;第二種是作為治療工具,例如是遊戲治療;第三種是以學習為目標。而Eduplay正是第三種,即以遊戲活動,達到學習的目的。

層層疊 助ADHD學生背課文

人際互動的遊戲,可培養出兒童的社交、語言發展等能力。(資料圖片)
人際互動的遊戲,可培養出兒童的社交、語言發展等能力。(資料圖片)

梁智熊指出,Eduplay有助建構知識,尤其適用於學前至小學階段兒童,但其實只要設計合宜,中學生亦可使用,「最近我便協助一班患有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初中生溫習中文課文,對他們來說,文章中間段落是最難牢記的,於是,我借助層層疊這遊戲,把要記的句子貼在積木上,每當他們玩完一局,便等於念完那段課文。結果發現,透過遊戲,對提升他們的記憶力有顯著幫助」。

歷險遊戲 修養心性

挪亞方舟的「童話天地尋寶樂」,以歷險遊戲形式滲入正向美德。(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挪亞方舟的「童話天地尋寶樂」,以歷險遊戲形式滲入正向美德。(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Eduplay不單能幫助孩子吸收「硬」知識,在生命教育方面,亦是一項很好的工具。

梁智熊以挪亞方舟的「童話天地尋寶樂」為例,它以歷險遊戲形式滲入著名心理學家Dr. Martin Seligman提出的24個正向心理元素之中的10項美德,包括勇敢、未雨綢繆、不以貌取人、誠實、慷慨、關懷、自信、有責任心、謙虛和堅持,小朋友透過輕鬆愉快的環境,已經接收到信息,「不一定要小朋友坐定定聽我們解釋什麼是謙虛,反之,透過遊戲,小朋友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雖然網上虛擬遊戲也可以成為Eduplay,但梁智熊始終推崇有人際互動的遊戲,「有人際互動,才可培養出兒童的社交、語言發展、自理能力等等,玩得其法,更可以建立自豪感,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而且在追、趕、跑、跳、碰的過程中,也能幫助兒童身體肌肉的發展,這些都是虛擬遊戲不能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