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教育﹕港生突圍 大學致告別辭 普林斯頓畢業 好學靠興趣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圖:劉焌陶)
周縉雲精通多種語言,包括法文、拉丁文、德文、古愛爾蘭文等,令她對各國的歷史都能加深認識。(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不少家長拚命催谷孩子,無非想他們殺入名校,贏取一紙亮麗畢業證書,那麼周縉雲(Jin)一定叫他們大跌眼鏡。Jin今年在世界一流學府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畢業,精通多種語言,又活躍於社會服務,令她在芸芸學生中突圍而出,成為致告別辭的代表。

培養出這名精英的,卻是一對「另類父母」,視學業為次要,只求女兒讀得開心,結果反而使她更熱中學習。Jin的成長經歷說明了,移除面前的學業壓力,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才是協助他們成功的秘訣。

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在月初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禮上,周縉雲(Jin)卻把焦點放在一班無名英雄上,「我寫的告別辭,題目是《隱形的英雄》(Our Unsung Heroes)。我們習慣多謝家長、教師,但其實還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例如斟咖啡的員工、清潔工等。只要放慢腳步來認識他們,就會聽到很多特別的故事」。

父母不催谷 轉投新校愉快學習

講得出做得到,大學四年間,Jin不時都跟咖啡店員工聊天,熟絡到約出街吃飯。關心他人的性格,既是天性,也與成長背景有關,「來自一個健全的家庭,家中經濟狀况也不錯,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幸運的,未必人人都是這樣」。

Jin是家中獨生女,父母能全心全意栽培她,卻從沒給她壓力。女兒笑稱父母為另類家長,「爸爸媽媽對讀書十分放鬆,常常跟我講成績是次要,最重要學習得輕鬆和愉快」。這對父母還下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安排女兒轉至當時只是一間剛創校的學校——弘立書院,「當時是創校第一年,只開辦小學一至四年級,我一直讀到中學畢業,是第二屆畢業生」。

父母看中弘立,皆因學校強調不想孩子有學習壓力,「去參觀時,校長講明不希望學生去補習,就是這一點吸引了爸媽,決定幫我轉校」。事實上,Jin一直讀到十年級(相等於中四)才有第一次正式考試,沒有溫書的壓力,反而有空間去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談起Jin的父母,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Dr. Malcolm Pritchard)都印象深刻,「我很佩服他們有一個放鬆的態度,讓小朋友喜歡學習,再發現自己的喜好與潛能。現在很多父母好緊張考試,天天埋首課本,對小朋友的發展是個限制,他們拿到高分,卻難以對社會、世界作出貢獻」。

學校食堂用剩油 首倡回收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圖:劉焌陶)
弘立書院總校長查永茂(右)對Jin(左)寄望甚殷,大讚她有能力、有熱誠,未來無論要走哪一條路,都一定會取得成功。(圖:劉焌陶)

反觀Jin,在校長眼中是個有熱情、有想法的女生,更可貴的是她會將思想化作行動,「這世界有很多聰明的人,想得出創新的東西,卻不肯花心機去實踐,Jin卻會找方法實現出來。這樣的人才有能力改變社會」。

最佳例子就是弘立書院的Green Guardians,這個傳承至今的校內環保組織,正正由Jin一手創立。她在中學時期到了一間生物柴油公司實習,知道食用油經回收後,可用來做汽車燃料,「當時她覺得,學校的食堂用剩許多食用油,為什麼不拿來回收呢?便直接找老師說:學校的環保措施做得不夠好,鼓勵校方去跟食堂承包商商量,又跟其他同學組織起團隊,提醒校方跟進事件」。

憂獄青難投社會 培訓面試技巧

Jin直言,有賴弘立書院是一間新學校,她才夠膽多作行動,「由於學校好新,人數不多,令我凡事更放膽去做,校長、老師也肯聽學生意見,慢慢便訓練出我的領導能力和行動力」。到了普林斯頓大學,這個行動派更能派上用場。Jin起初參加了在囚人士補習計劃,每星期為獄中青少年補習1.5小時,後來她覺得尚未足夠,「他們最大的困難,是出獄後要融入社會,美國沒有配套支援,幫助他們找工作、適應重生的生活」。於是她開展了新計劃,組織起其他補習義工,專為快出獄人士提供8星期培訓課程,教他們寫履歷、模擬面試等。

坐言起行的個性,在學習上也表露無遺,高中時她發現自己對語言和文學有興趣,本來正自學法文的Jin, 十一年級時突然把法文加入為其中一科選修科。處於高中階段,要準備考試升大學,這時才決定讀一個全新的科目,Jin都不諱言有點冒險,「幸好我性格不算太緊張,可能有點見步行步吧,但只想認真享受語言帶來的樂趣」。弘立書院沒有法文課程,總校長便親自出馬,找來富有經驗的兼職法文教師指導Jin。

得到學校鼎力支持,Jin對語言的興趣不斷發酵至今。由於在美國,大學生入學時能任選課程,第三年才申報主修學科,Jin就用了頭兩年的時間,先學拉丁文,再學德文。後來她選擇主修比較文學,專注在語言和文學範疇發展,於是又學了古愛爾蘭文,「不止喜歡語言本身,也對各國的文化、歷史很好奇,學語言有助深入了解」。

入話劇組練法文 不畏與人比較

從無演戲經驗的她,還加入了法文話劇組L’Avant-Scène,四年內合共參與6個演出,既有17世紀劇目,也有20世紀輕鬆喜劇,「一開始好驚,其他同學的法文很流利,他們不是家中都講法文,就是在法語中學讀書」。沒有打退堂鼓,全因目標清晰,「我想多結識講法文的人,以及令自己法文更流利。而每次演出都要背稿,一大篇一大篇地背,使我進步得很快」。

Jin申請入讀時,總校長更親自到美國,了解收生要求,「我每年都去世界各地大學參觀,便安排時間跟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部門見面,打個招呼」。他說,其實當初收錄Jin的,還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等頂尖學府,「不過Jin清楚自己的需要,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科選擇多,又有很強的研究部門,有利她進修多種語言」。

另一個選擇普林斯頓大學的原因是師生關係,Jin做了許多資料蒐集,留意各大學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爸爸建議選校不要按名氣和地點,而是看有沒有可啟發我的老師,以及師生關係是否健康,在學術以外都關心學生」。

立志執教啟發下一代

果然,Jin跟大學教師建立了深厚的關係,經常大談環保和時事議題,「老師教導了我很多,我也着緊他們,有個老師不小心跌倒入院,我每個星期也去探望他」。Jin的未來目標都深受影響,「由小學到大學,都有很多老師為我帶來啟蒙,所以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同樣去啟發下一代,不過未肯定想教中學、大學還是其他」。

在這之前,Jin會先到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進修比較文學博士課程,延續她對語言的熱中和對社會的關懷,「我想學阿拉伯文,現今中東發生很多大事,但我們只能看中、英文的新聞報道。我希望學了阿拉伯文,可以掌握第一手資訊;另外會將在囚人士培訓課程帶到史丹福大學」。

■普林斯頓大學 師生比例高

普林斯頓大學成立於1746年,位於新澤西州,是美國著名的「常春藤聯盟」大學之一,並提供兩個主要的本科課程——文學學士與科學和工程學士。

相對於其他七間盟校,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人數較少,在校學生約有8000人,師生比例高達1:6,在美國的大學裏相當少見,這有助建立緊密師生關係;其中海外學生佔全體學生約5%,主要來自加拿大、中國、新加坡、英國、德國等。

文:李樂嘉
圖:劉焌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