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何美儀:Gap year有價值 內斂男孩 休學變活潑

昔日的「怕醜仔」,如今表現得更有自信,面對升中後更多討論匯報,子翹不再害怕。(圖﹕沈雅詩)
昔日的「怕醜仔」,如今表現得更有自信,面對升中後更多討論匯報,子翹不再害怕。(圖﹕沈雅詩)

【明報專訊】曾休學的趙子翹(子翹),在今個學年重返校園,於大埔一間直資中學念中一。問子翹習慣再過如此規律化的生活嗎?小伙子聳聳肩答道﹕「沒有什麼問題,休學年每天都一樣有時間表,我也要準時起牀、準時出門口,日間跟導師做活動,晚上自己閱讀英文書。」

子翹的媽媽,正是經常在傳媒面前曝光、性格硬朗兼口才了得的TSA關注組召集人何美儀,但子翹卻遺傳不到媽媽的特質,相反,他是一個性格內斂、不善表達的男孩。

何美儀說,當初之所以萌生休學念頭,正是希望讓兒子有時間、有空間去改善及裝備自己,才開始另一個新的學習階段。

「兩年前,陪他去中學面試,當時的子翹很害羞、很怕在人前演說。如是獨個兒以英語面見老師,還可過關,因為他自幼對英語較有信心;但如果要他用廣東話跟其他學生一起小組討論,子翹可以全程沉默,不發一言,那就很『輸蝕』,表現明顯比下去。」

全賴父母支持,這六個小孩才能走出教育制度的框架,享受休學年的精彩生活。
全賴父母支持,這六個小孩才能走出教育制度的框架,享受休學年的精彩生活。

然而,這位開通的媽媽並沒有責怪孩子,因為她知道,子翹弄得如斯田地,全拜不愉快的小學生活所賜。在短短六年的小學生涯,子翹轉過三間學校,不是學校要力追TSA成績,就是功課超多,要每晚做到11時才能上牀休息,導致他有「上學恐懼症」。「當我問他是否想升中前來一個Gap year時,他只問了我一個問題﹕『意思是否不用返學上課?』我說是,他便立即歡呼贊成了!」

最初何美儀和丈夫還未構思好Gap year的地點和形式,曾考慮過送子翹往台灣、澳洲甚至內地短住及念書;後來因為找到五個理念相近的家長,於是夫婦二人決定讓兒子跟其餘五名孩子一起留港休學,並交由一名社工導師帶他們上山下海,進行不一樣的活動體驗。

「除了一星期有一天由我負責教英文之外,其餘所有戶內及戶外活動,家長都共識了不參與,目的是訓練子女獨立。導師在設計活動時,刻意滲入了很多需要解難、協作的元素,讓他們學習怎樣跟別人協商,並在適當時候擔當領袖的角色。」

協作活動 改善表達力

何美儀說,用六萬元替孩子買這些學校經歷不到的回憶和體驗,花得有價值。
何美儀說,用六萬元替孩子買這些學校經歷不到的回憶和體驗,花得有價值。

這段時間,子翹每天都要跟同伴商討,不管是活動前的準備工夫,抑或是活動後的檢討匯報,他每天都要「開金口」,久而久之,自信心增加了,懂得有組織、有條理去表達,而且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分析能力也比從前提升。

一直以來,子翹的學業成績都位處中游位置,不過不失;唯獨中文科特別弱,更視中文作文為「苦差」,每次他拿起筆來,腦裏總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入手,但估不到休學一年,帶來意外的驚喜。

子翹喜孜孜告訴記者﹕「前陣子,老師給我們一個中文作文題目《_______的歷險》,我立即想到寫《我休學年的歷險》,於是抽取了部分經歷寫入文中,很快便完成了;最近,又寫了一篇《一個感恩的故事》,我寫了五百多字,還獲老師稱讚我寫得好,推薦我參加比賽呢!」

眼光擴闊 作文進步驚人

子翹用相片和文字記錄休學年的每項活動,這些點滴,更成為他中文寫作的好題材。
子翹用相片和文字記錄休學年的每項活動,這些點滴,更成為他中文寫作的好題材。

重返校園,子翹突然變得思潮澎湃,不是吃了什麼神丹妙藥,只因休學年確實豐富了他的人生,眼光擴闊了。何美儀笑言﹕「想也想不到,《一個感恩的故事》的寫作靈感,是源自他休學年在大澳參加活動時,和同伴於棚屋底救了一隻受傷被困的貓;子翹把自己代入貓兒的角色,感恩遇上這班友善的孩子。試問如果沒有這一年,他依舊每天返學放學,回家便埋首功課,內裏空洞洞,他有能力寫得出這些文章嗎?」

雖然這個休學體驗,前後花費近六萬元,但這位向來站在教育前線的媽媽認為,以六萬元去替孩子「買」一些學校經歷不到的經驗,絕對值得。

辣媽CEO:選科、夢想、理想

【明報專訊】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個「尖子沒選擇」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因為讀書成績好,即使家庭沒有經濟壓力,完全有條件許可讓他跟着自己的興趣走,偏偏父母大條道理以「將來點搵食」為理由,被迫只能在尖子必讀的醫學法律環球商管三科中選擇。實在真的很諷刺,父母都是專業人士,明明家中從來最不愁不缺的就是衣食,但最擔心的竟然是子女搵唔到食,應該憤怒還是唏噓?

讓孩子做回自己?

最近看到台灣一名諮商心理師第一次參加自己跟進的個案葬禮的文章。個案主角是一個從小到大孝順聽話,一路名列前茅讀資優班的「準醫科生」,令父母很自豪。可惜這名熱愛生命科學的資優生,父母眼中卻只有醫學系。因為父母的堅持,他的成績亦一落千丈,只能入讀私立醫學院,他說會繼續當父母的好孩子,結果最後選擇了燒炭自殺。即使諮商心理師察覺到資優生情緒出現狀况,並有自我傷害的風險,但做父母的堅持兒子一點問題都沒有,很正常,還怪心理醫生多疑生事,最終阻止不了本來有機會避免發生的悲劇。最令人痛心的是兒子留下的遺書,寥寥數字千斤重﹕「親愛的爸媽,這輩子我很努力地當你們的乖兒子,下輩子可不可以讓我做回我自己?」

我很希望所有父母能好好細味細讀,諮商心理師語重心長給身為父母的話﹕

「我們都是一邊長大,一邊遺落某些幼時曾有過的夢想或願望。這些失落,或許是因為能力的限制,環境的不允許,或是經濟方面的不足。帶着這些遺憾往前走,直到有一天,當我們成為『父母』,有些人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曾經有過的夢想有機會實現,並在孩子身上投射我們自己的期待。渾然忘記﹕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我們用來填補遺憾與失落的工具。孩子,更不是我們的『事業』,別把他們當成事業來經營。

別把孩子當成「事業」

尤其是當孩子乖巧、聽話,更容易使我們慣性忽略他們的聲音,而只專注在我們自己身上。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議題得面對,也會有自己的生涯、婚姻與家庭,這些課題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路走來,我們都深刻有感,卻總在面對稚幼的孩子時拋諸腦後。」

想當日我為了要從我的典型虎媽的虎口下逃生,吃盡了苦頭,成功不敢講,但的確成就了一個完全屬於我自己的人生,教我無悔今生。

再為大家講一個勇敢追夢的成功勵志故事。有一位會考六優獲拔尖入讀科大環球商管一級榮譽畢業生,有銀行MT不做,卻忠於自己的興趣,不惜一切重新開始,報考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近日獲頒匯豐香港獎學金及成龍慈善基金獎學金,他是演藝學院二年級學生尹溥程Edwin。他的夢想,是畢業後到外國進修,成為英國城西的音樂劇演員。有志者事竟成,Edwin你一定得!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患雷特氏症 半歲開始發育倒退 堅毅父伴女 邁十步奇蹟

【明報專訊】看着孩子逐漸長大,是父母最高興的事,但如果孩子發育突然倒退,父母又能如何面對呢?罕見疾病雷特氏症(RETT Syndrome)的患者,身心大約在半歲時開始退化,連原本做到的手部動作、眼神接觸,統統都無法再做到。

sen_2016-11-29_a1

5歲半的茵茵是患者之一,爸爸Samuel曾經灰心無助,卻堅持跟女兒做復康訓練。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茵茵前年成功行到十步。Samuel喜出望外,更相信只要不放棄,患病的女兒一樣能快樂成長。

父母都想子女健健康康,茵茵出生時,爸爸Samuel也抱着這個簡單的希望,後來卻發現這願望不易實現,「她出世後頭半年毫無異樣,在母嬰健康院做檢查,紀錄也良好。但到了第7個月,她的行為發展有點停滯,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開始學爬」。

常搓手 不望人 脊柱側彎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療方研究——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由研究雷特氏症成因的學者奪得,他們亦正積極研究治療方法。

到了1歲,原本跟人有眼神接觸的茵茵,突然開始不望人,又出現情緒不穩、搓手的情况,手部力量日漸減弱,「她之前能用手拿起小顆的藍莓來吃,卻已退化至完全拿不到」。女兒發育倒退,焦急的父母帶她四出求醫,有醫生估計是自閉症,也有說可能腦癱,「有次去到醫院,護士問要看哪個專科,我都答不出,根本毫無方向」。由於不知是什麼病,無法對症下藥,病情只有一步步變壞。

直至有相熟護士長建議去遺傳科求診,終於在21個月大時,茵茵確診患有雷特氏症。病人出生時與常人無異,但到半歲左右便發病,身心皆出現退化迹象,包括沒有眼神接觸、欠缺語言能力、脊柱側彎,而且肌肉力量變小,行走和吞嚥也成問題,還有頭圍偏細及常常搓手。

種種徵狀跟茵茵十分脗合,Samuel起初難以接受,「我睡不着,本來對女兒的人生有很多期盼,患了這個病後,她的未來不知會怎樣」。茵茵確診時,家中剛好正準備迎接另一個小生命,太太卻有少許產前抑鬱的迹象,可說承受着雙重壓力,這反而令Samuel決定振作,「我不打起精神,家庭肯定會倒下,我要帶領家人走出困境」。

一方面,雷特氏症患者需要戒口,茵茵的分解和消化食物的功能欠佳,進食後易有過敏反應,如影響睡眠、情緒,甚至引發抽筋,因此要避免吃常見的致敏食物,如蛋、花生、粟米、黃豆等。另一方面,Samuel聽從醫生意見,每晚跟茵茵做45至60分鐘的復康訓練,主要鍛煉下半身力量,例如膝蓋和大腿呈90度的高跪、碌滾筒等,也要扶着她站立和走路。

戒口兼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姊妹同行——茵茵有一個4歲妹妹,二人感情很好,小女兒喜歡接姊姊放學,又會在家中一起做復康訓練。

訓練漸見成果,先是脊柱側彎問題有改善,經過三個月訓練後,茵茵的脊柱已能完全伸直。更讓Samuel感到鼓舞的片段,發生在前年中秋節,「我扶着她,無意中放了手,沒料到她可以自己行到十步左右,這是我從來不敢想像的畫面」。大為感動的Samuel說,即使不能一下子見到很大的進步,但只要每天堅持陪茵茵鍛煉,努力一定不會白費。

言語方面,茵茵現在都未能講出一個字,最多能發出無意思的音節。Samuel沒有苛求,只是間中跟茵茵訓練口肌,志在幫助她吞嚥食物。至於搓手這類小動作,他坦言不打算逼她戒掉,「你今個月叫她不搓手,可能真的會減少,但會有另一個重複動作代替,例如磨牙,所以也算了。既然對身體和日常生活沒有大礙,那就可以了」。

只求女兒開心 小進步已滿足

事實上,醫生曾向他表示,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孩子會慢慢退化至離世為止,但Samuel不同意,「她一邊退化,我一邊幫她做復康訓練,如果能令復康的程度高於退化的速度,計起上來就能達至小進步了」。而且雷特氏症患者到了5歲後,退化速度通常會減慢,他相信復康訓練的功效會更明顯,「我不至於對茵茵抱太高期望,總之她開開心心,沒有併發症就好。如果能做到不再退化,甚至間中有少少進步,便很滿足了」。

遺傳疾病 產檢難查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易延診——林青雲教授表示,雷特氏症與自閉症有很多相似表徵,所以有可能被誤以為是自閉症,延誤確診。

雷特氏症屬於遺傳科疾病,一萬人中會有一人患病,當中超過九成是女性。患者大部分都是因基因突變而致病,產前檢驗亦難以得知,故父母通常毫無心理準備。

今年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包括有美籍黎巴嫩學者、分子與人類及遺傳學教授胡達‧佐格比,以及英國遺傳學教授艾德里安‧伯德。二人於1999年發現,人體內一種叫MECP2的蛋白質失常時,就會令發育功能倒退,導致雷特氏症。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臨牀教授林青雲解釋,MECP2蛋白一旦功能失常,有可能影響腦部運作,導致自閉、智障、雷特氏症等多種疾病,「腦內的神經細胞一個駁一個,把信息傳遞。MECP2失常時,細胞不會死掉,但傳話時卻會出錯,形成混亂」。

未來或有治療藥面世

雷特氏症的徵狀通常在半歲時開始出現,包括不望人、不肯笑;也會出現重複而無意思的動作,如搓手或把手放在嘴邊來回移動,「由於是罕見疾病,要診斷也很困難,到了六七歲才確診也不出奇」。過了幼兒期,患者的自閉徵狀會減少,對外界事物展現出興趣,但可能出現脊柱側彎等較嚴重問題。

雷特氏症目前沒有根治方法,不過林青雲表示,復康訓練對患者有幫助;更重要是外國已有針對雷特氏症的藥物研究,並進入臨牀測試階段,所以患者仍有康復的曙光。

病人支援組織

◆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由雷特氏症患者家長成立的自助組織,目前接觸了20個家庭,提供情緒及康復方面的支持。
電話﹕9129 2857
Facebook專頁﹕香港雷特氏症協會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罕見疾病患者、家屬及專家組成,舉行研討會、電影欣賞等活動,促進患者及家屬交流。
電話﹕2708 9363
網址﹕www.hkard.org

文﹕李樂嘉
圖﹕馮凱鍵、資料圖片

科技園申建500宿位大樓 供初創企業無殼者

【明報專訊】繼本年中獲立法會批准注資擴建,香港科技園公司再有新發展,近日向城規會申請在鄰近科學園入口興建單幢大樓,內裏擬設辦公室及約500個宿位,初步可供科學園培育公司和初創企業中未有本港住宅物業者租住。科技園公司回覆稱,冀藉此推動科研人才互動交流,故不以商業牟利形式營運。

科技園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擬於科學園入口附近一幅約3萬平方呎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興建單幢大樓「創新斗室」,提供約500個宿位,步行至科學園只需5分鐘。(楊柏賢攝)
科技園公司向城規會提交申請,擬於科學園入口附近一幅約3萬平方呎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興建單幢大樓「創新斗室」,提供約500個宿位,步行至科學園只需5分鐘。(楊柏賢攝)

科學園入口 19層樓面18萬呎

科技園公司向城規會申請規劃許可,在位於白石角填海區、鄰近科學園東南面入口一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興建單幢住宿機構「創新斗室」,並附設辦公室。最新上載的城規會文件顯示,「創新斗室」樓高19層,包括2層平台,擬提供500個宿位、共用空間連附設辦公室,佔地約3萬平方呎,總樓面面積超過18萬平方呎,整幢建築由科技園公司全資擁有和管理,宿位分配交由科技園公司特設的評審委員會決定(見表)。

根據立法會文件,截至今年4月底,科學園第一及第二期的租用率均有約九成,超過600間本地、內地和海外的研發公司在園區內營運,員工人數超過1.3萬,當中超過七成直接從事研發工作。科技園公司昨回覆稱,「創新斗室」暫目標於2020年底竣工,主要對象為已進駐科學園的培育公司、初創企業及租用辦公室的伙伴企業,入住者須為科學園生態圈的科研者,日後由「創新斗室」步行到科學園只需5分鐘,預期入住者對往返市區的需要不大。據了解,計劃中的營運模式是提供最少幾個月起的中期住宿。

boss_2016-11-28_a2

非牟利營運 未交代租金水平

科技園公司認為,本港缺乏鄰近科學園的住宿空間,供本地及海外的創科人才以中期形式租用,相信「創新斗室」可補足需要,成為科學園一項重要的輔助設施,吸引更多海外科技人才來港,據顧問所做的交通影響評估報告,「創新斗室」不會對附近交通帶來影響。

被問及租金定價,科技園公司只稱以加強創科人才之間的交流為目標,故不以商業牟利形式營運,但未交代租金水平。

附設辦公室 助人才交流

至於「創新斗室」設計,從城規會申請文件的平面圖可見,1樓除設起居室,亦有健身室、共用空間連附加辦公室、花園。科技園公司回應,為令入住的人才交流,設計會適當地加入附加辦公室,作為研發、培訓、展覽等用途,起居室設計亦較彈性,部分可打通成為較大的協作空間,成為辦公時間以外的另一個交流聚腳點。被問建築成本,及需否再向財委會申請撥款興建,科技園公司稱正探討不同融資方式,以取得發展及可持續性的平衡。

莫乃光﹕無公開諮詢 租津更可取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外來科研人才對住宿有一定需求,但認為計劃未有公開諮詢,亦未在立法會簡介,形容執行程序上「走得太快」,又稱宿位數目未必足夠,反而利用租金津貼解決住宿需求更可取。

公司歡迎 稱助海外招聘

科技園公司計劃建廈提供500個宿位,租金未有交代,但「不會以商業牟利形式營運」,供已進駐科學園的培育公司及初創公司等僱員申請,有初創公司表示歡迎,料有助招聘人才。

指在港難租屋 常要他區合租

本身是培育公司的Xcelom,去年成立新公司Sanomics,Sanomics提供腫瘤科基因檢測服務,並利用科學園的四五千呎實驗室作為檢測基地。 其行政總裁翁錦輝表示,首次聽聞科技園公司計劃提供宿位,他對此表示歡迎。他解釋,不少已進駐科學園的初創或培育公司,都有許多海外或內地職員或研究員,如要在港工作,首要考慮是居住問題,若屬於年資較輕員工,對租屋確有困難,通常與其他人合租,並在大埔、粉嶺、上水等其他新界東地區物色租盤。

附近屋苑呎租27元

他相信若科學園附近能提供宿位及配套設施,一定吸引這批職員租住,亦方便他們上班及營造創科氛圍,對初創公司在外地招聘人才有幫助。

以同區白石角其他私人屋苑為例,據中原網頁資料,鄰近科學園的「逸瓏灣II」,實用面積820呎的低層單位,租金市價約為每月2.2萬元,平均每呎租金27元;至於區內新翠山莊高層實用面積915呎的單位,租金亦介乎2.6萬至2.7萬元。

2016年11月19日

Uber伙「龍耳」聘聽障司機 特製手機App 閃光代聲提示接柯打

【明報專訊】聽障人士面對就業困難,部分只能從事厭惡或後勤工作。慈善機構「龍耳」早前與Uber合作,轉介聽障者做Uber司機,除協助他們擴闊就業選擇外,亦冀透過與聽障者接觸,打破市民成見。

透過「龍耳」轉介,Uber目前有約10名聽障司機。從事維修工程的曾先生自8月底開始,在工餘時間任Uber司機,至今接載逾500名乘客。曾先生3歲時發高燒後嚴重聽障,戴助聽器後可靠觀察口形與乘客溝通。Uber亦為聽障司機設計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召車,畫面會以閃燈代替聲響提示司機;而乘客亦會收到提示,得悉司機是聽障,可利用短訊與司機聯絡,以代替打電話。

Uber聽障司機可選用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傳來訂單,畫面會以閃燈取代響聲提示司機,乘客亦可以短訊與司機聯絡。(黃志東攝)
Uber聽障司機可選用特別的手機應用程式介面,當附近有乘客傳來訂單,畫面會以閃燈取代響聲提示司機,乘客亦可以短訊與司機聯絡。(黃志東攝)

聽障司機上陣 盼破除公眾誤解

曾先生說,起初接載乘客時亦「心大心細」,擔心與乘客溝通出問題,但透過短訊及程式接收訂單,便可免卻誤會。曾先生說,部分乘客得知他是聽障後取消訂單,「起初很不開心,但後來想通了,不應該為了一枝花放棄整個樹林,我要行出這一步」,他希望透過接載不同市民,破除公眾對聽障者的誤解,「有乘客說『咦,你弱聽㗎?你都揸到車,揸得幾唔錯喎』,我都會解釋,我和其他人一樣,有手有腳,只是聽不到」。

「龍耳」中心主任鄺浩然指出,本港約七成聾人從事後勤工作,例如包裝及清潔等,猶如「生產鏈內的一粒螺絲」,令聽障者的潛能大受限制。因此中心透過與Uber合作,為聽障者提供新就業選擇,亦希望增進健聽者及聾人的互相認識,「乘客入面可能很多是僱主,透過5分鐘、10分鐘路程,了解更多聾人的情况,將來聘請員工時不會再覺得與聾人溝通不來而不去聘請他」。

Uber司機載客取酬曾罰停牌

今年初有Uber司機被控「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用途」及「沒有第三者保險而在道路使用車輛」罪,被罰款及停牌。根據《道路交通條例》,任何人駕駛未領有「出租汽車許可證」的私家車,以任何方式「取酬載客」,即屬違法。Uber香港區總經理佘雋知則強調,公司會支持與他們合作的司機,並為他們提供法律支援。

2016年11月23日

合組平台ATUM 攝影記者當自強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ATUM平台,由攝影記者煒豪(左起)、Sam、輝、Karma、Anthony等人成立。(圖:劉焌陶)

【明報專訊】俄羅斯攝影師Sergey Ponomarev去年在希臘的萊斯沃斯島(Lesbos),拍下了載滿難民的小船登岸一刻,相片奪得普立茲攝影獎。早前他應邀來港交流,在一個訪問說:「在現場,我不需要使用連拍功能,也不用拍攝太多張照片,你要自己去決定什麼時刻才是最好的。」正好與本地新聞攝影光怪陸離的生態形成鮮明對比。

無間斷的閃光燈,攝影師比示威者還要多的盛景,多年游走於國際及本地新聞現場的攝影師林亦非試圖解釋:「可能是個競爭,大家覺得元素一定要齊,好不好是其次。大型新聞事件中的分工可能是,今天你專門守住大廈天台,你負責跟住某一個人,太機械性了,外國不會這樣做,你派一個攝記落場,應該由他自己去感受現場,再去找他覺得值得報道的事去影。」

香港新聞現場 不能承受的近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ATUM發起人林亦非過往不少作品也見諸多份西方大報,圖為深圳一條城中村報道。(圖:受訪者提供)

早前他與另外七個獨立攝影記者,組成新聞攝影媒體平台ATUM Images,希望將曾經看過特別圓的外國月亮,也帶到本地的新聞攝影界中,今天邀他們為記者上一課有關新聞攝影的入門,也好從中折射出本地新聞攝影的百態日常。

咖啡室內甫坐下,五個年輕攝影師便七嘴八舌。Sam念電影系出身,輾轉摸上新聞攝影的大門:「你在香港有什麼書?關於攝影記者,你只知道Robert Capa的Slightly out of focus,他的生活就是這樣,拍吓拖,影吓相,就係咁×有型,最尾就係畀個地雷炸×死,如此浪漫的一件事,但你在香港不是。」

戰地攝影記者Robert Capa曾經寫過︰「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靠得不夠近。」在香港,卻是不能承受的「近」,曾聽說有一巴西籍的路透社攝影師來港,嘩然本地攝影師與被拍者之間的距離,新聞人物在千軍萬馬簇擁下,平時用開的24mm廣角鏡立時被廢了武功,要換上14mm。外國和香港有關新聞攝影的操作,不獨體現於焦距之上,還有選圖品味上的鴻溝,Sam憶述:「那時做政治版,老細會強調,人物一定要拍正面四正,不可以有太多奇特動作或表情,因為有時政客會打電話來投訴。」

消失的圖片編輯 「得個頭」的圓圈

和Sam在傳統本地報紙同時入職,同時離職的還有Karma︰「比如陳振聰有張相,哨牙仔,淨係得一棚牙,大眾未必受落,如果圖片編輯沒把關,出不到那張相,大家的視野便停留在陳振聰一定要見到整個樣的方向。」陳振聰「未見其人,先見其牙」相片,在2010年的新聞攝影比賽贏得人物組冠軍。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當年《明報》攝記林振東,憑陳振聰 「未見其人,先見其牙」 相片,於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舉辦 《前線.焦點2010》周年新聞攝影比賽中贏得人物組冠軍。(資料圖片)

圖片編輯是把關人,要平衡大眾的接受程度和相片的美學和新聞性,但在香港的媒體,更多時候是連相關的位置也沒有。五人之中阿輝相對資深,曾經在多份報章雜誌工作︰「比如講攝影主任,可能都是管理同事做什麼assignment,一個提供service的apartment,你派assignment畀我,我就影影影,影完畀記者揀,出哪一張無話事權。」好相有時難免不見天日,畢業之前,煒豪曾在一份本地報章實習︰「見到同事是好有心機影,撳個photobase,你會發覺,嘩好正喎,但到你揭開份報紙,係咩一回事呢?啲相裁到得返個頭,現在報紙好流行那種圓圈排版,大大個老細(受訪者)頭,他們可能沒有想過,張相其實不是那麼一回事,即使一個記者會,攝記也會用好多心機去拍。」九九年時任特首的董建華在記者會上歡迎陳方安生續任政務司長,例行公事的一場記者會,有攝記卻拍得一張二人相對而笑,經射燈投射在牆上的身影卻「背對背」的相片,正好呼應了當時政圈指二人口和心不和的傳言,該相片後來奪得攝影比賽新聞組冠軍。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1999年,攝影記者何耀勤的作品奪得新聞攝影比賽的新聞組冠軍,照片側面演繹了董建華與陳方安生「口和心不和」的傳聞。(資料圖片)

「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其餘四人說自己在本地媒體工作的經驗,Anthony沒有插嘴餘地,他從外國回流,曾在多間通訊社工作,回港不久便和其餘數人同時投身一家新媒體:「係囉我又未做過傳統。」眾人群起揶揄︰「你咪試下囉」、「做唔到㗎喇」、「返唔到轉頭啦」,說畢齊聲大笑。曾經滄海難為水,當時眾人加盟的新媒體,有相對大的空間和自主性,於影像上幾乎完全放手︰「會和每一組的文字編輯去deal,為什麼要出這些相?比如對方要出一個表,要求你放相上去,我們會拗︰你文字可以表達到的,為什麼要用相?如果張相是沒有意義的,你用來做乜?」這一種合作形式,也經歷過一番磨合,曾經試過,對方要求在相上面加字,類似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改圖,他們企硬︰「相就是相,字就是字,加了字就不是一張相。」

「會不慣的,我們便嘗試解釋,相和文字應該排埋一齊來睇,而不是側重一邊。」阿輝名片上寫的是「圖片編輯」,傳統觀念中圖片作為輔助工具,為文字補充和說明,但他認為影像在作為配圖以外,還可以從視覺的方向去講故事,不一定跟足文字的走向,至於兩者如何相互配合,不是貌合神離,便是關鍵︰「所以這也是photo editor的責任,我們要了解個故事,攝影師也有責任要知道個古仔點樣走。」

記者的經驗,大部分時間約訪,攝記大哥在大堆assignment纏身途中抽空趕至,也來不及了解訪問的前因後果,匆匆為受訪者拍下兩三張特寫照,又要再趕赴下一場。「也有機會會這樣,但做了訪問先,不緊要,之後花一日去跟他囉。」Karma以自己早前為一則羅冠聰的專訪拍照為例︰「判刑前那天,他要在一個茶餐廳拍宣傳片,工作人員寫大字報給他念對白,他也背不進,到凌晨兩點幾才完成,回到家已經好累,便會有一些影像可以表達到。(個分別好大?)好大,和你15分鐘前去到叫他影張相,深度完全不同。」做法聽來奢侈,記者不免在問題中加入「資源」兩字,引來一輪熱議︰「其實全世界,根本你講新聞,就已經無資源去做呢樣嘢㗎啦」、「係睇你資源點運用嘅啫」、「通常好多係放咗係一啲……」、「拿我唔知放咗係邊啊……」、「高層度囉……」、「咁係正常嘅(笑)」……

「比如無啦啦叫你去影收市牌、影配相,配相是需要的,但不用那麼多人囉……」阿輝試圖整合眾人意見,旁邊手足又忍不住插嘴︰「攝影比賽嘛,五六個影天氣熱,你去公園,我去海邊,影人著背心。」

以商業工作養活新聞理想

資源運用需要變革,然而本地新聞業經營環境嚴峻,卻是不爭事實,他們早前任職的新媒體近日要縮減預算,眾人不甘心目中對新聞攝影理念的追求就此灰飛煙滅,於是自組公司,改以合約形式和對方合作︰「香港是養活不到一個團隊很專注地做新聞的工作,於是大家想用一個team的形式去接多點工作,養活返大家想追求的那一種東西。」

主事人林亦非說,起初高調成立平台ATUM,是希望以多接商業性質的工作去支撐做新聞的部分,沉澱下來之後,認為更長遠的方向是希望藉着平台,將紀實攝影、新聞攝影帶回社區和公眾之中,開拓和更多不同媒體合作的可能︰「為什麼行業如此差和局限,好大原因是新聞機構的老闆覺得,市民不會看,不介意那個分別,便不會投放資源落去。」改變行業陳舊結構,由公眾的美學教育開始︰「如果由讀者把口或行動表達出來,他真的會買A報不買B報;到時便不會再有理由不投放資源到攝影,由下面改變上面,令整個行業的環境變好。」ATUM的名字源出古埃及神話,是日暮夜臨之際掌握光線的神,他們希望藉着攝影,用光線來說故事,以影像的力量為社會帶來一點改變。

後記:不是影相佬!

問一眾攝記大佬如何看待香港攝影記者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再次引來七嘴八舌︰「師傅囉,喂師傅啊師傅」、「低角度喎記得」、「影相佬囉」、「一定係阻住人嗰個來」。阿輝一錘定音︰「有時個形象是自己做出來的,你不夠好,會同人嘈,明知個地方好高級都著住條短褲衝入去。」外國回流的Anthony看透世事︰「泰王去世,你不要理那邊多熱,全部外國攝記都知道要全黑西裝出席,再拎住支炮。」還是Sam的形容最貼行情,記者會上受訪者遲大到,攝記assignment纏身,難免燥底︰「『喂唔到啊?唔到走㗎喇喎,唔影喇唔影喇。』(攝記)對住個公關講︰『仲唔嚟啊?45分鐘喇,好多嘢做㗎,再唔嚟走喇。』 」

然而眾人認為香港不乏好的攝影師,缺的是讓他們發揮的土壤。業界要自強,文字記者也要爭氣,聽過有記者在Sergey的訪問中,難得有機會訪世界級大師,問題竟是︰「你如何保管自己的器材,不怕被難民偷?」也許文字記者可多花時間了解新聞攝影,身邊不少有心攝記,將沒有被公司選取的心頭好放上社交媒體、開相展,或者,可以由他們開始。

文:梁仲禮
圖:劉焌陶、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蔡曉彤

職訓局增「主題樂園」等5課程

【明報專訊】職業訓練局(VTC)將在下學年增設5個高級文憑課程,當中包括「國際主題樂園及項目管理」和「特殊幼兒照顧及融合教育」,預計每個課程收取30至60名學生。

其餘3個新增高級文憑課程包括:「數據科學及分析」、「航空學」(學習機場營運、飛機系統,培訓地勤及飛機維修人員等),以及「視覺新聞」(培訓專題報道、拍攝紀錄片等從業員)。

職業訓練局下學年將新增5個涵蓋教育、資訊科技、服務及航空業等的高級文憑課程。職業訓練局高級助理執行幹事(教務)余國柱(右)稱,與業界溝通後,發覺該5個新增課程所屬行業,在未來均需大量人手,故職訓局希望適時開設課程,為社會培訓人才。圖左為職訓局副執行幹事鍾志杰。(張嘉雯攝)
職業訓練局下學年將新增5個涵蓋教育、資訊科技、服務及航空業等的高級文憑課程。職業訓練局高級助理執行幹事(教務)余國柱(右)稱,與業界溝通後,發覺該5個新增課程所屬行業,在未來均需大量人手,故職訓局希望適時開設課程,為社會培訓人才。圖左為職訓局副執行幹事鍾志杰。(張嘉雯攝)

曾問業界 悉求才若渴

職訓局總辦事處(教務)高級助理執行幹事余國柱以「國際主題樂園及項目管理」課程為例,指與香港迪士尼、海洋公園及珠三角地區的樂園管理層溝通後,發現業界渴望聘請能管理樂園的通才畢業生,以妥善處理樂園財務及日常管理、餐飲及酒店等各方面。余補充,現時本港只有旅遊或酒店管理課程,期望開設該專門新課程後,學生對主題樂園工作有更專業的了解。

至於推出「特殊幼兒照顧及融合教育」高級文憑課程,余指是配合政府的免費幼稚園教育政策,希望能適時培訓更多幼稚園教師。他又說,畢業生會獲得註冊幼稚園教師的資格,同時亦是社署認可的註冊幼兒工作員。

屬高級文憑 各收30至60人

余國柱解釋,由於新課程要「試水溫」,暫定每個課程學額為30至60人,學生讀畢兩年後,可選擇投身社會或繼續升學。職業訓練局副執行幹事鍾志杰教授則稱,約七成職訓局學生讀畢高級文憑課程後均選擇就業,因此他們在開設課程及設計課程大綱時,主要考慮相關業界及學生個人意見,他指未來若發覺學生傾向繼續升學的話,也會與各大專院校溝通。

職訓局每年除了提供高級文憑課程,亦有學士學位、基礎文憑和職專文憑課程等,下學年職訓局將提供約140個課程共1.7萬個學額,中六生可於本月25日(周五)至明年2月28日到職訓局網站辦理入學申請。

2016年11月23日

暫別課本 見識世界 休學一年 再愛上學

休學一年重返校園,慈慈心情變得輕鬆又期待,明白到上學不止為考試和求分數,而是要學習知識和自我裝備。(圖﹕馮凱鍵)
休學一年重返校園,慈慈心情變得輕鬆又期待,明白到上學不止為考試和求分數,而是要學習知識和自我裝備。(圖﹕馮凱鍵)

【明報專訊】如果孩子上學只覺沉悶,功課做得辛苦,家長可有辦法呢?有一群家長去年大膽嘗試,讓孩子休學一年(Gap year),取而代之的是四出遊歷。別以為這代表荒廢學業,其實他們在家中也有自學溫習,並透過動靜兼備的活動,培養對世界的好奇心。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今年9月,這群孩子已重新背起書包,回校上課。不同的是,他們已經找到學習動機,上學再也不是一門苦差。

「為什麼我要上學呢?」11歲的周孟慈(慈慈)一年前正讀四年級時,常常對這問題感到疑惑。慈慈的成績屬中上,卻對讀書失去動力,提起上學,只想到無止境的功課和考試。於是媽媽Queenie讓她休學一年,這一年,慈慈與五個同樣休學的小學生四處遊歷﹕到長洲訪問店主、入大澳住兩星期、看地下戰壕遺蹟、學剪紙、賣手作……每項活動都令慈慈大開眼界。

開心過後,慈慈今年9月在一間新學校重新上學。Queenie說,休學前跟原校校長談過,可按程序申請升讀五年級,但整整一年沒操卷,令慈慈在入學試失手,不獲原校重收。之後考幾次插班試,成績都跟預期有落差,更難受是要面對別人的誤解,「慈慈聽過有人說,休學過的學生一定不肯讀書,但慈慈一向學業表現不錯,休學不代表讀不成書」。

重返校園 碰釘當試煉

在休學期間去露營,不但要親手搭營、野外煮食,更試過用樹枝趕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休學期間去露營,不但要親手搭營、野外煮食,更試過用樹枝趕牛。(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Queenie沒後悔讓女兒休學,相反,每次找學校時碰釘,她都視作為女兒的學習機會,「過程中她會明白到,不是她想得到的東西,就一定到手」。Queenie也沒有為選校訂下標準,既不堅持找一間成績很好的學校,也不會特別推崇愉快教學,「她入到哪間學校也好,都要調適和嘗試適應,這是她要學的一課。最終她找到一間跟弟弟同區的學校,我也很滿意」。

休學經驗打開話匣子

相比起媽媽,慈慈就沒那麼淡定,對於再次上學,她曾有各種顧慮,最擔心社交問題。其他同學自幼一起學習,作為插班生,能否打入他們的圈子?沒想到正是休學的體驗,有助她結識朋友,「同學聽到我說過去一年沒上學,紛紛說很羨慕,話匣子就這樣打開了。比起休學時只有五個小朋友陪我玩,現在有一大班同學一起,更加快樂」。

另一樣未知數,當然是能否追上學習進度。慈慈憶述她上月迎來

慈慈說,老師對她的休學經歷很有興趣,「視藝老師說我很有型,因為『為什麼要上學?』這問題,通常是大學生才問,我卻讀小學時已想到」。(圖﹕馮凱鍵)
慈慈說,老師對她的休學經歷很有興趣,「視藝老師說我很有型,因為『為什麼要上學?』這問題,通常是大學生才問,我卻讀小學時已想到」。(圖﹕馮凱鍵)

第一次考試,「很久沒有坐定定溫書,五年級又會開始呈分,所以考試前很緊張,夢見考試不及格」。結果她科科及格,中英文科的成績特別理想,中文作文更獲全班最高分。

取得好成績絕非僥倖,其實休學期間,慈慈會自行溫習、閱讀圖書、朗讀文章等。更重要是,自重返校園後,她建立了自動自覺溫書的好習慣,盡量在學校完成功課,待課外活動完結後,便可回家溫書,之後才進行畫畫、看電視等消閒活動。她更叫媽媽買補充練習,讓她考試前做足準備。

由不想讀書到提出要做練習,慈慈的學習動機大大提升,Queenie相信是休學的成效,「我覺得她停一停之後,最大變化是對自己的事着緊了,可能很多休學活動都要她主動探索,培養了自發性。現在她考試失分時,會反思是否溫習不夠,以前她考不好,只會說句『沒辦法』就算」。

活動提升解難能力

休學活動有動有靜,慈慈和朋友們學過剪紙,又做小攤主出售手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休學活動有動有靜,慈慈和朋友們學過剪紙,又做小攤主出售手作。(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聽到媽媽的稱讚,慈慈笑言不太察覺到有這變化,但同意休學提升了自己的解難能力。一次紙皮砌物的活動令她印象最深,她要和其他小朋友合力,用紙皮完成幾項任務,包括砌迷宮、砌屋、造滑梯及設計障礙賽道,「一聽到用紙皮製作,就覺得好新奇,落手落腳後才發現不容易,紙皮本身較軟,很難固定和平衡」。

慈慈積極思考方法,尤其在迷宮的佈局方面,給予了不少意見,「我們砌出的迷宮,別人進去後,真的要花時間找路,不會很輕易去到終點。紙皮製作的滑梯也很成功,有承托力,我可以從上面滑下來」。完成任務固然高興,更大得着是嘗試帶領討論,也思考如何解決困難,「自從回到學校,就少了許多時間玩這類活動,但希望記得這些經驗,長大後有用」。

文﹕李樂嘉、沈雅詩
圖﹕馮凱鍵、沈雅詩、受訪者提供

快餐店洗碗掙提琴學費 一個少年人能承受多少挫折?

story_2016-11-23_a1【明報專訊】經常與朋友分享,撰寫人物專訪就像演員演戲,首先要投入角色,經歷對方的經歷;然後在當中找到感覺去演繹,只不過記者是透過文筆重演。要投入王梓豪這個角色,有點艱難,反差太大。表面履歷:演藝學院音樂系二年級生,主修低音大提琴。除了音樂,亦愛運動,尤其是滑浪,典型陽光男孩。背後經歷:父冷漠,母早逝,中學已要自力更生,通宵打工掙生活費,坎坷過粵語長片的慘情橋段。

訪問在平日的夜晚進行,王梓豪下課後匆匆趕來,時間有點緊迫,因為之後他又要趕着去教琴掙生活費。其實他可以不用那麼匆忙,如果他有個正常的家庭,父母應該可以津貼他一點生活費;但這個世界沒有如果,現實是,他在家中所有生活用品,一個水樽、一支牙刷,都要自己掙錢買。

年幼喪母 父親疏離

故事有點複雜,王梓豪出生於一個基層家庭,媽媽是印尼華僑,遠嫁來港,爸爸在佐敦區做小販,家中除了他,還有一名弟弟。關於父母的愛情故事,他還未來得及探究,媽媽在王梓豪中一時,已因癌症過世,噩夢亦正式開始﹕「從小到大,我一直覺得爸爸偏心弟弟,我做什麼都是錯的,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媽媽在生時,她很疼愛我們,所以不公平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她過世後,爸爸的偏心就非常明顯,每次和弟弟吵架,什麼都要我讓步,連弟弟都經常用言語辱罵我。」

王梓豪很想知道為什麼,但沒有人告訴他答案,他亦顧不了那麼多,因為在媽媽患病至過世的階段,他的學業大受影響,要重讀中一。「也是那一年,我遇上了改變我一生的低音大提琴。當時學校安排了導師到校,示範表演各種樂器,我一看完覺得很有型、很想學,於是回家請求爸爸,讓我參加學校的低音大提琴學習班,他不理我;我真的很想學,所以又自己跑去問大伯、二伯和姑媽,可不可以資助我學習?沒有人同意,可能他們覺得我不是認真的。」

他的堅持,只有學校的音樂老師見到,老師覺得他有天分,暗中幫他繳交了學費。「一年學費二千元,老師見我遲遲未繳交,了解過我的情况後,連續幫我交了三年,我才可以繼續學。」可惜爸爸始終未能認同他的認真,中二時甚至將他向學校借來的低音大提琴搬到垃圾房旁邊,但無損王梓豪學琴的決心。「那時有一種不想被家人『睇死』的心態,他們愈覺得我不行,我愈想做得好。」

班主任拉回正途 恩師啟蒙

效法恩師——現時王梓豪(左)教琴,亦效法恩師陳肇珩(右),對於有經濟困難但很有心的學生,他一樣歡迎。(圖﹕受訪者提供)
效法恩師——現時王梓豪(左)教琴,亦效法恩師陳肇珩(右),對於有經濟困難但很有心的學生,他一樣歡迎。(圖﹕受訪者提供)

只有專心練琴,才能令王梓豪忘卻煩惱。「有時我心想,爸爸對我這麼差,可能我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因為小一時,他曾經偷偷帶過我去驗血,還恐嚇我絕對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最難過的時候,幸好有當時的班主任。「她知道我的家庭背景,每天放學都規定我在學校完成所有功課,同時只准我做兩件事,去團契或者合唱團。當時覺得她很煩,後來回想,如果不是她這樣子要求,我已經不知道變成什麼人。」

他說在團契認識了不同的哥哥、姐姐,有時心情不好,他就會打電話和他們訴心聲。雖然有老師的特別幫助,他最終都因成績不達標,未能在原校升讀中四。「新學校沒有低音大提琴學習班,我在舊校的一位老師介紹我參加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他叫我去那裏,因此認識了我之後的恩師,演藝學院的舊生陳肇珩。」

陳肇珩知道王梓豪熱愛低音大提琴,願意私下教授他,但對於每日只有30元零用的他來講,根本不可能交得起學費。「陳老師已很體諒我的處境,只收取坊間一半價錢,教我的時數還是其他人的一倍。她從來沒有催我交錢,有兩年我甚至無法支付學費,累積拖欠她大約兩萬元,之後才還清。」

餐餐撈麵晚晚捱夜 公餘練琴獲八級

這個時候,他只能靠不停做兼職來支付學費,中四起在快餐店通宵清潔廚房,學完琴就上班,每晚凌晨三四點才回家,醒來就上學。這種非人生活過足兩年,為了慳錢,他一口氣買20包印尼撈麵,每一天的午餐都是撈麵。

體力透支、上學遲大到,學業受影響是必然結果,王梓豪會考只有3分。「放榜後才開始徬徨,試過到琴行全職做售貨員,又讀過毅進,但我知道都不是我想走的路。」在不知道何去何從時,低音大提琴成了他的安慰,他繼續勤奮練琴,花了四年多考獲八級資格;另一樣令他心情平靜的,是運動。「讀毅進時,無意中參加了學校的泳隊,從游泳開始,再接觸到滑浪,每次一到大海,我的心就變得特別平靜,漸漸愛上了滑浪。」

2010年,他獲邀參演香港青年實驗劇團Skywalkers的多媒體音樂劇《向左.向右遇見愛》,第一次有份擔任主角,他邀請了一向疼愛自己的姑媽和表姐一起來觀看。「這套劇是由不同人講自己的故事,我那一部分內容大概是講述我和低音大提琴相遇、愛上,但最終要將琴還給學校,被迫分離。」

音樂劇結束後,二伯問梓豪﹕「那座低音大提琴呢?」他說已還給學校。「買琴要多少錢?」二伯續問,梓豪告訴他要三萬元後,二伯沒有再講什麼,有一天,突然拿了三萬元給他,叫他去買自己的琴。那座琴陪他到現在,依然是他的「戰友」。「二伯因為看完音樂劇覺得很感動,想不到我原來這麼認真。老實講,三萬元對當時的我來講真的很多,所以我很感激二伯。」

揭身世陷抑鬱 好友開解踏上演藝夢

之後王梓豪考到浸會大學音樂系的副學士課程,生命卻在這時又跟他開了另一場玩笑。「我已經盡量只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但弟弟仍然會無理取鬧。有一次我和他吵了起來,爸爸再次偏幫弟弟,我真的覺得忍無可忍,於是衝口問﹕『其實我是否並非你的親生兒子?』」他憶述,當時爸爸和弟弟突然不語,氣氛一下子變得很寂靜。「戲劇化到不得了,他們都沒有回答,我想即是真的啦!難怪弟弟試過罵我是野種。」

滑浪減壓——愛笑的王梓豪,除了音樂,亦熱愛各種不同的運動,例如滑浪。(圖﹕受訪者提供)
滑浪減壓——愛笑的王梓豪,除了音樂,亦熱愛各種不同的運動,例如滑浪。(圖﹕受訪者提供)

這次吵架,為他帶來很大打擊,有大半年的時間,他完全不想見人,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唯一令他堅持下去的依然是低音大提琴。剛好這時演藝學院招生,一心想入演藝的王梓豪,毅然放棄浸會的副學士課程。「我一直夢想考入演藝學院音樂系,像陳肇珩老師一樣,機會一來當然全力以赴,每天早上9點開始練琴,練到晚上約11點,日日如是,持續了約5個月。」

對他來講,已經是毫無退路,所以演藝學院取錄他與否,顯得十分重要。在擔憂前程之際,還要承受家人的譏諷。「他們說讀音樂沒有前途,叫我不如去做紮鐵工人。種種壓力加起來,很辛苦,情緒起伏很大。有一日我問自己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死了是不是就會開心呢?當時我在浸會認識一個同學,對抑鬱症有認識,他見到我的徵狀,建議我去看醫生,但我哪有錢看醫生?幸好他一直開解我,陪我渡過那個低沉時刻。」

王梓豪決定重新振作,積極投入參與音樂教育工作,先後於多間學校任教。最終他獲演藝學院取錄,今年正式完成文憑課程,並在原校升讀銜接學位課程,成為音樂系二年級學生。

問他現時與家人的關係如何?這幾年靠着申請Grant Loan(學生資助貸款)及做兼職過活的他坦言﹕「如果有能力,我很想離開那個不像家的家,可惜現階段還未能做到。」

媽媽從小教導王梓豪,不要做傷人的事,就算在患病最痛苦的時期,仍一如以往鼓勵他,所以他說﹕「寧願人負我,我都不想負人。」他不想再探究自己的身世,「有時回想,我亦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走過那些艱難的日子,但我一直覺得,上天拿走你某些東西,一定會給你另一些東西去彌補,所以我遇到很多不同的貴人﹕中學的班主任、音樂老師、陳肇珩老師、二伯等」。天性樂觀的梓豪說沒有音樂就沒有他,他很希望畢業後能投身專業樂團,效法恩師用音樂教育和幫助下一代。

王梓豪Profile

王梓豪,演藝學院音樂系二年級學生,曾任多個管弦樂團首席及團員,包括香港青年交響樂團、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香港醫學會管弦樂團、浸會大學管弦樂團、香港流行管弦樂團、演藝學院管弦樂團等。2013年隨浸會大學管弦樂團及小提琴大師朱丹到內地多個城市巡迴演出。2015年,被選為亞洲青年交響樂團團員之一,隨團到上海、北京、天津、台灣、日本等地交流。

文﹕黃翠絲
圖﹕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編輯﹕林信君 美術﹕李冰心

辣媽CEO:大T的梨花路

【明報專訊】好友雪美人突然傳來韓國總統朴槿惠醜聞新聞,關我什麼事?原來為了誇讚我家大T。「總統閨密攞着數之一係塞個女入梨花女子大學,大T自己考入去,真係叻叻。」

自己選擇前路更令人高興

有媽媽出書,講述如何從小悉心打造栽培女兒,入哈佛入劍橋的成功路。我不敢高攀,大T讀的梨花女子大學,比不上哈佛劍橋,但這個結果是我做媽媽的發夢都未曾有想過。每次接受訪問講起大T入讀梨大之前的迷失及艱難,我都止不住眼淚。一半是因為心痛憐惜,一半是為她能夠靠自己自立很感觸感動。我真的非常希望各位家長可以放下成見,不是主宰操控,而是陪伴孩子一齊摸索前路。孩子們需要的不是批判,不是比較,不是評分,不是成績,是支持是理解是關懷是信任,是只有父母能給,世上無人無事能及的無止境無條件的愛!

很多人奇怪,我為什麼總是叫大T「肥妹」,認為肥妹這個稱呼很難聽,但我偏偏故意叫,就是要她接受這個花名。我們是大人都未必一定能夠管得住自己的嘴巴,更何况小不更事的孩子?明知阻止不了,倒不如令她坦然接受自己與別不同的身形。教子女,我由教他們自愛開始,絕對不必千萬不要為了討好任何人符合任何所謂俗世眼光,委屈自己,痛苦地活在別人的嘴巴裏目光中。

叫女兒「肥妹」有何問題?

知道大T對讀書的興趣不大,所以我一早表明立場,人生路上有無限可能,讀大學只是其中的一個選擇而已。但即使我如此理性,冷靜又硬淨,明明是個選擇,但就連學校老師都會質問不讀大學她能有什麼前途?大T為此飽受壓力,吃了不少苦頭。但就更加堅定我意志,女兒的一生,不由得一張大學畢業證書去下定義!

大T對音樂節奏有天分我早知,但從未想過她對韓國音樂及男團的熱愛,會開展了她人生美好的新一頁。大T語文能力極強,兩文三語自小流利,所以我很鼓勵她多學不同語言。見她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考不上大學就腳踏實地找工作,既然如此熱中韓國流行文化,就順水推舟提議讓她到韓國讀韓文。我還清楚記得她那欣喜若狂、簡直不能置信的樣子。反問我不是一早講好不會送她出國讀書的嗎?我答是,這是她憑努力earn來的機會。既然決定放手我就放到底,讓她隻身赴韓靠自己。山高皇帝遠,看演唱會未必有錢,但她絕對有條件日日追星,只看她每一期自動交來的成績表成績愈來愈好,我就知她痛下了苦功。

所以她向我提出願不願意供她讀大學的時候,心情複雜得無法用言語去形容。她選了三間大學,其中一間是梨大,講明要是不獲取錄就算。後來我上網一查,才知另外兩間都是名校,可見她對自己的成績很有信心。大T問我要是三間都收,該如何選擇,我答不用選,哪一間先取錄就去哪間,她今年已經是梨大語文系二年級學生。我還有何求?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