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行晚拆 開拓公共空間 李民偉帶住摺牀去流浪

job_2018_02_28a1【明報專訊】假設每天平均睡覺八個小時,那麼,人生大概有三分一時間是躺在牀上的,其實很值得大家重視。擁有建築專業背景的李民偉選擇以「牀」為題,進行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跟自己和觀眾,展開一場復一場,既私密又公開的對話。

1970、80年代摺牀招待內地親戚

七十後的李民偉(Tim),香港長大,在一個小康家庭成長。小時候經常做的,是和弟弟到住在深水埗唐樓的外公家玩耍。「最好玩是一班男孩子在樓梯和天台之間東躲西藏,互相追逐捉迷藏。」1970、80年代,數戶人口共居一個單位仍屬平常,一班人在同一空間下生活,吃飯看電視,「朝行晚拆」打地鋪的情景,在他腦海裏留下深刻印象。「而摺牀,則是當時每家每戶用來招待內地親戚的標準配置。」

中六時,成績不錯的Tim,取得助學金往澳洲修讀高中,後又留在當地升讀大學,選修建築。對於何謂設計,他之前沒學過,也沒什麼想法,直至大一時,從一份平面設計功課得到啟發。「那次題目是『fault』,我以『X』這符號形象化拼寫這組詞語,自覺表達出『錯誤』之意,竟然不及格!」老師借他評級「Distinction」的作品參考。「同學設計的,乍看純粹就是一個『fault』字,但仔細看,便會發現它是一個迷宮,還是一個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的迷宮。」

這段小插曲,令Tim明白相比硬件技巧,如何闡述想法更加重要,自己還要學習如何跳脫框架思考。「我認為,好的設計是直接簡單的展示,並能將觀眾拉進作品之中,思考背後的意義。」他習慣在觀賞別人的作品前,盡可能先了解對方的創作背景。

貝聿銘美術館建桃花源

後來,Tim有幸得到2001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青年建築師獎」,當時工作近十年的他得到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在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I.M. Pei)在美國紐約的建築師樓訪學。當時已八十多歲的貝聿銘,跟他分享策劃MIHO美術館的故事。美術館位於日本關西滋賀縣,創立者小山美秀子,是一位老太太。「老太太懂中文,對中國文化頗有認識,原本希望在深山建造一座鐘樓。」貝聿銘向她描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故事裏的漁夫誤入桃花林,遇上隱居之民,看見世外之景。「老太太聽罷甚是喜歡,於是成就了現在的設計。」Tim領悟到,洞悉人心的建築師,懂得跟客戶的心願產生共鳴,能令設計豐富原本的想像,超越建築結構,更深入地感染別人。「一件好作品,需要遇上好客人。如何梳理和表達自己想法,說服對方理解明白,亦很重要和考功夫。」

得到大師的啟蒙,Tim進一步思考空間和人的關係,嘗試將設計從建築延伸至藝術創作。「建築設計具備一定的功能性,比如建造一座圖書館,始終要滿足收藏書籍這個目的;而藝術創作,則容許塑造一個改頭換面、截然不同的成品。」

工作上,Tim有份跟進與香港公共房屋相關的項目,加上小時候對人群使用空間的深刻印象,這些都成為他的靈感來源。「睡覺是項私人行為,而摺牀通常會放置在客廳,家裏的一處公用地方。」他道。「我了解過公屋的建築歷史,50年代香港第一代徙置大廈(Mark I Block),單位面積約11平方米,大概就是五張摺牀攤開的大小。」

自始,「摺牀」成為Tim在藝術創作上的重要元素。「或者是建築師背景吧,我喜歡它的外觀結構,和靈活摺疊組合的特性。」他在旺角上海街買尼龍摺牀,將支架噴色,或把牀面換成帆布,塗上顏色。現時部分作品收藏在火炭的工作室,他指着其中一張,布面印有觀眾曾坐下休息的痕迹。「這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他其中一件作品,是一個用數張摺牀裝嵌而成,類似「搖搖板」的裝置,兩端座位須要同時有人背對坐下,才能保持平衡。「我希望表達出的信息是——即使雙方互不瞅睬、不想溝通,至少仍可平心靜氣地坐下感受對方的存在。」經過近年的社會運動後,Tim希望回歸基本,將摺牀轉化成另一些具功能性的作品,比如是椅子。

Tim還試過「帶住摺牀去流浪」,將作品從室內移至公共空間去探索公共性的議題,在城市各處遊走,留下蹤影。它到過的地方,包括彌敦道、旺角行人專用區、西九海濱長廓、銅鑼灣時代廣場、中環前立法會大樓,甚至遠赴海外,停放在法國巴黎街頭。「這些舉動本身已是行為藝術,而我拍下照片,加上後製效果,又是創作另一種表達模式。」Tim認為,不論是實體地方抑或虛擬網絡,人人皆可自由進出,已是一處公共空間。「在過程中,我觀察不同城市居住的人如何看待和使用公眾地方,同時亦反映他們對自身城市,以及對生活的要求。」

社群參與 深水埗天台化成「空中花園」

藝術更可以是集體創作。2004年牛頭角下邨拆卸重建,Tim機緣巧合跟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和居民一起組織「物以情聚35年」展覽。「那裏是他們數十年來起居生活的地方,很有歸屬感,面對遷拆,或多或少會有抗拒情緒。我們向居民收集舊家具,例如木櫳木箱,然後撰寫物件背後的故事。」Tim負責策展,運用裝置藝術的技巧,在屋邨舉辦舊物展覽。「居民的反應出乎意料的踴躍,最後加開了五六個舖內位來展示。」有機會回顧過往經歷,情感受到尊重,這種極具儀式感的行為,大大安撫居民忐忑不安的情緒。「我也深深感受到,藝術是一種能夠凝聚群聚,推動世界的力量。」

三年後Tim再度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在深水埗一座擠滿居民的舊建築,舉辦「活在西九:開展所能」大型展覽,展期長達一個月。「其中一項活動,是讓參加者實地觀察劏房的真實面貌。」Tim還和一班基層居民,合力將大廈天台化成「空中花園」,以80張摺牀砌成一道厚厚的牆壁,藉以表達公眾對弱勢社群的誤解,期待兩者有機會互動溝通。「居民相當雀躍投入,他們的美感觸覺亦讓我讚歎不已。」他希望這種由藝術創作引發的思考碰撞和交流討論,能夠讓參與者更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更好地使用這片空間。

對展覽質素的執著,讓Tim在藝術創作之外,亦對策展 (curating)產生興趣。「1990年代,策展在香港藝術圈是一門陌生專業。對於作品怎樣展示,藝術家如何跟其他單位溝通互動,大家無甚章法。」回歸之後,他在獨立藝術機構「Para/Site藝術空間」積極推動策展實踐(Curatorial Practice);一方面邀請經驗豐富的資深策展人來港,分享經驗、策劃展覽,另一方面,培養本地藝術家,組織代表團參與海外展覽,包括意大利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我們想透過這個平台,討論一些前瞻的藝術議題,嘗試多些實驗項目。」2012年,Tim成立Public Art Think Tank(公共藝術智庫),希望從政策層面,研究及倡議與公共藝術相關的議題。

在香港,能夠寓興趣於工作是幸運的。工作忙碌的Tim,希望能在負責的公屋工程中融入藝術元素。「我與幾位藝術家合作,將石礦場工廠裏的舊機器和石頭轉化為藝術品,並邀請中學生參與創作裝置藝術,讓他們發揮對未來公共屋邨的想像。」Tim擁有夢想,相信人人都能追尋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而他其中一個夢想,是在有生之年,可以旅居於海明威的第二故鄉——古巴,在海邊寫一本關於香港70後的小說。

■ Profile

李民偉Tim Li

70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建築學士,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博士,「Para/Site藝術空間」顧問。同時具備建築師、藝術家和藝術宣傳者三個身分。曾參展威尼斯藝術雙年展(2003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2006、2010及2014年)。作品「開展所能III」在位於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作永久展出。著作《與床對話》記錄他以「摺牀」為題的創作歷程。

文:陳芷寧

圖:劉峻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淑安

美術/明報美術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免試招生院校增13間 港生報內地理工科 比例倍增

study_2018_02_28_a1【明報專訊】香港學生可參加免試招收計劃報讀內地高等院校。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指出,今年新增13所院校,其中5間為工程類院校,令參加計劃的院校總數增至102間。該中心調查發現,去年報讀理工科的港生比例,較2015年多近倍,認為與內地部分工程學科逐漸獲香港相關資格認可有關。有關計劃明日(3月1日)起接受網上報名。

去年2568文憑試生報 一半取錄

「內地部分高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讓港生免卻港澳台僑聯招試,以文憑試成績直接報考內地院校,惟不包括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6間獨立招生的院校,去年共2568名本地應屆高中畢業生確認報名,最終1295人被錄取,佔確認報名人數的50.4%。

中國教育留學交流(香港)中心主任鞏萬稱,因應港府要求,今年新增13所院校,當中5間屬工程類院校,其餘主要為沿海城市或東北地區等院校,亦包括第一所教育部批准設立而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美合作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提供金融和科學等專業。

該中心曾兩次做調查,每次訪問約200名學生,發現報讀理工科的學生由2015年佔8.4%,增至去年佔21%,升幅逾倍。鞏指2016年起部分內地的工程學系逐漸在港獲認可,高鐵等基建技術亦漸獲肯定,令更多同學有意報讀;同期報讀中醫的比例則由31%跌至18.6%,仍是最多人報讀的科系。

辦理機構:內地工科漸獲港認可

該計劃最低門檻為文憑試中、英、數和通識達3322,但若學生獲校長推薦,則只需於核心科目獲10分而達2222成績。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建議向文憑試獲3322成績的學生提供每年3萬元資助就讀專上學院的自資學士學位,鞏萬說措施無影響往內地讀書的港生人數,維持約1.3萬名。

有興趣報讀者須於明日起至3月20日,登入聯招辦的網頁www.eeagd.edu.cn預先報名,並須於3月10日至29日現場確認,報名費420元。

IVE舊生搞診所智能化 四大集團幫襯 建雲端平台 病歷互通 用App掛號

有IVE畢業生創立醫療科技公司ClinicOne,結合雲端數據技術,為私醫設立電子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將病歷及醫生日程電子化等。圖為公司創辦人譚海杰(右起)和林振偉,以及當年曾鼓勵他們的IVE資訊科技系講師黃俊彥。(高卓怡攝)
有IVE畢業生創立醫療科技公司ClinicOne,結合雲端數據技術,為私醫設立電子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將病歷及醫生日程電子化等。圖為公司創辦人譚海杰(右起)和林振偉,以及當年曾鼓勵他們的IVE資訊科技系講師黃俊彥。(高卓怡攝)

【明報專訊】公營醫院近年積極電子化,但不少私家醫務所仍停留在手寫病歷、護士人手登記執藥的模式。兩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畢業生看準商機,聯同朋友利用雲端科技,開設本地首間為私醫提供一站式電子化服務的初創企業,包括建立數據庫、電子病歷互通、研發手機App讓病人預約看症等。ClinicOne公司創辦人譚海杰說,「這幾年人人將FinTech(金融科技)掛在嘴邊,但我認為Health Tech(醫療科技)也勢不可擋」。

明報記者 高卓怡

譚海杰在IVE修讀雲端系統及數據中心高級文憑課程,3年前畢業,再以優秀成績獲港大取錄,2016年退學創業,成立醫療科技公司ClinicOne(另見稿),全力研發「電子健康管理平台」,以私營醫療機構為服務對象。

減人手操作 免忙中有錯

譚慨嘆私營醫療機構電子化步伐不一,甚至「十年如一日」,有大型醫療集團雖自行研發診症管理系統,將病人病歷儲存在伺服器,但一旦「死server」,數據未有備份,恐難以復原,而技術亦只限同一公司使用,不會普及到其他診所;個別私醫則停留在人手操作,手寫「排版」,護士為病人登記、聽電話預約、執藥,易忙中有錯。「專科醫生在不同診所掛單,不會日日駐診,有病人指定預約個別醫生,護士需翻查醫生日程,逐頁揭,費時失事。」譚說。

服務百診所 病歷50萬個

有見及此,他們着力研發電子健康管理平台,方便醫護工作。譚說,除將病歷電子化,數據會上載雲端外,同一醫療機構轄下診所的病歷亦能互通,系統更會連接各醫療器材,例如X光機,自動傳送病人檢查圖像到電腦系統,方便醫生查閱。另為減輕護士負擔,推出「自助排隊機」,讓病人在診所自行登記取籌,並設「電子顯示屏」顯示輪候籌號等,又將醫生日程表電子化,讓護士快速安排預約(見表)。「醫護可節省行政程序,投放更多心力在病人身上。」現時ClinicOne的平台已有四大型醫療集團和個別私醫購買服務,涉及百間診所,遍及普通科及專科醫生,病歷有50萬個。

開發病人App 視像見醫生

另外,ClinicOne去年10月推出名為Carie的手機應用程式,提升病人看診體驗,毋須在診所「盲等」。程式仍在測試,但已有10萬人次下載,目前程式能讓病人查閱病歷、自行記錄血壓及血糖,預料年內再增功能,「將來病人可預約掛號,更可查看體檢報告,經視頻聽醫生講解」。譚特別強調「病歷隨身」,方便病人到公院及海外求診。

伙龍頭科企 防病歷外泄

被問到病歷牽涉病人私隱,如何確保保安,譚強調病歷互通須先經病人同意,亦只供同一醫療機構的醫生查閱,另公司與微軟及Oracle等雲端龍頭公司合作,是其亞洲唯一醫療科技合作伙伴,團隊亦有專家研發保安技術,以免病人資料外泄。

DJ、「聲優」夢成真 進修入行 讓聲音做主角

電台製作助理 Emmuel 仍記得早前臨時上陣,首次開咪的難忘經驗。
電台製作助理 Emmuel 仍記得早前臨時上陣,首次開咪的難忘經驗。

DJ 與「聲優」都是靠聲音建立事業,其中 DJ 講求的不只是「聲音」,還要有「生活和個人經歷」;至於配音員,懂得運用聲線以外,原來還要兼備戲劇感和細膩度。3 名年輕人都愛「發聲」,透過進修一步步實現「聲」夢,在不同崗位用聲音感動人。

實現 DJ 夢 「賣」生活、個人經歷

「大家好,我係余思行,行仔。」眼前的年輕人是電台新丁 Emmuel。愛聽收音機、興趣廣泛、喜交談的他,中學時已憧憬成為 DJ 。大學畢業後,曾在補習社工作約半年,「當時不想停留在舒適圈,也自問沒什麼可以輸,決定回到最初的夢想……」他報讀了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OUHK LiPACE) 的「廣播節目主持及製作專業證書」課程,課程除提供行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有機會到新城電台實習。

進修讓他明白到做 DJ 並不止「賣聲音」那麼簡單,還要「賣生活、個人經歷」。「原來平日所吸收的資訊,即使是『無聊』新聞,日後也有機會轉化成『有用』素材」。個性開朗、好動的他,則認為自己的賣點是懂得搞氣氛和有親和力。「當面對不同嘉賓或談及各類話題時,要應付自如的同時,也要懂得控制節目節奏,才算是一名成功的 DJ !」

控制節目節奏 實時反應成考驗

考獲優異成績的 Emmuel,不只獲得實習機會,其後更成為電台製作助理,至今已入行 4、5 個月,現主要負責《阿肥與阿比》節目,每日工作包括:實時廣播,安排播放廣告、音樂、節目等。「這是即時面向聽眾的工作,故不能出錯。」他坦言,初時感到很大壓力,但逐漸習慣下來,也感覺到自己在進步。

「除了實時反應,也要有充足的準備,既要清楚節目流程,每次進行節目時也要十分專心,適時安排播出不同時段的聲帶。」另外,他也有份參與節目中一個半小時環節的製作,工作挑戰十足,幸而聽眾反應不俗,滿有成功感呢!

曾因一名節目主持病了,Emmuel 被委派臨時上陣,嘗試了人生第一次開咪。「當日在毫無準備下,要跟另一節目主持討論相關話題,幸好平時有做足功課,最後終能順利完成節目,過程十分難忘。」

電台節目與時並進 不同平台吸納不同聽眾群

新城廣播營業及市場部創作顧問周禮茂 (Thomas) 表示,近年電台節目的發展趨勢要配合不同平台,其中多媒體節目製作是重要的一環,如曾有 DJ 在懸掛颱風時走出直播室採訪,並將短片上載社交平台,跟聽眾互動。「DJ 除了可用聲音吸引別人耳耳朵,也可用其他東西吸引別人眼球。」電台亦在不斷發掘新平台,以接觸更多年輕聽眾。

他不諱言,現今節目製作無可避免要有視像元素,拍攝短片已是大勢所趨,簡單如社交平台直播,進一步可以是有故事性、富動感的短片分享等。「市場十分歡迎新人入行,因為從事媒體行業者要有新思維,才可以貼近甚至帶領大眾潮流,例如近年流行電競,新人可以構想如何做一個與電競相關的節目!」

入行 Tips:製作助理做起 拾級做 DJ

OUHK LiPACE 課程主任陸詠騫表示,有志入行者可透過修讀 OUHK LiPACE 與「新城知訊台」合辦的「廣播節目主持及製作專業證書」課程,在 99 小時的課程裏,學員可以認識本港廣播業的發展、節目的演講、表達技巧和節目製作外,也有機會在校內錄音室及新城電台上課。課程開辦至今約 10 年,每屆有約 2 至 3 個實習機會,畢業生中也不乏已加入了不同電台工作。

Thomas 說,一般 DJ 入行都需要先擔任製作助理角色,慢慢由邊際時段開始練習開咪,最後才可做自己的節目。「DJ 的即時反應十分重要,如數秒dead air已是十分嚴重的事,因此必須懂得隨機應變。」

新晉配音員 掌握感情、鑽研角色

成為「聲優」會否是你的夢想?楊樂瑤和彭梓揚同為配音課程畢業生,二人都是從小開始喜歡看動畫和配音節目。「就像演戲一樣,配音工作可嘗試不同角色,很有滿足感。」只有 22 歲的楊樂瑤,擁有動人的靚聲和天分,雖然聲齡只有數個月,已有機會當上「主角」。

楊樂瑤每次收到劇本後,都會用心鑽研,讓自己投入角色,培養戲劇感。曾聲演韓劇《我的野蠻公主》一角的她分享,「配古裝和時裝劇要注意用字,例如古裝片不會說『即刻』,而是說『馬上』,一些『啲』、『嘢』等字眼也要刪減。」

入行 1 至 2 年的彭梓揚表示,初學配音時,最難是掌握感情、投入角色和對口型。配音員有時要兼任寫稿員工作,負責撰寫配音稿,當他們收到翻譯稿件時,要先「數口」,例如日文「Arigatou」有 4 個口。但當翻譯成中文「多謝」後只得2個口,寫稿員便要加多兩個字音,說成「好多謝你」才可。

走進戲劇世界 用聲音感動人

他說,最難忘的是曾跟聲演《多啦 A 夢》小夫的資深配音員黃鳳英合作,汲取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他分析自己的聲音特色是「細路仔」,因此會演繹年輕人或動漫角色較多,「最想聲演的是《數碼暴龍》主角太一,因它是我心愛的動漫之一。」

每當有朋友認得他聲演的作品,及看到配音作品播出,便是他感到最大的滿足感。「日常會多觀看前輩的作品,以汲取更多經驗。」楊樂瑤則希望能聲演不同年齡層的角色,累積更多不同作品。二人均表示,進修配音課程,最大得着是學會用聲技巧及改掉懶音,當然能夠入行是最開心的。

入行宜先進修掌握發聲、聲線運用技巧

近年大量外語電影、劇集等湧入本地市場,坊間對配音員有一定需求。SG Production 課程導師及資深配音演員翟耀輝 (翟 Sir) 表示,配音員的工作模式分為全職和自由身,現時除 TVB 配音組聘請全職配音員外,其他電視台或機構則大多以「外判」形式,與不同的製作公司合作,由他們聘請自由身的配音員工作。現時行內全職配音員約 90 多人,自由身者約 100 多人。

SG Production 負責人楊耀泰表示,現時本港有約 8 間以提供配音服務為主的製作公司,以其公司為例,會為劇集、電影、廣告、動畫、企業產品、紀錄片等提供配音,聲效及字幕製作等服務。「在各類製作中,以劇集的人手需求最大,其中韓劇的演員較多,一般有 20 至 30 個角色,即使一人分飾兩角的話,一套韓劇也需要 15 名配音員。」

翟 Sir 指,以往場面有多少角色,便同時有多少人一起錄音。但隨着進入數碼年代,現時的配音工作已可分開錄製。此外,近年觀眾喜歡較自然和生活化的演繹方法,配音員也要與時並進,令大眾受落。

入行 Tips:用聲音演戲忌懶音 由一句對白開始

翟Sir表示,有意入行人士,可藉進修入行,以他們的配音課程為例,分初、中、高三個階段,初由粵語拼音、發聲系統起步,再要學習不同情况的聲線運用技巧及演繹模式等。「不同作品各有演繹方法,如戲劇節目,配音員要以情感作主導;戰鬥動漫呢?則講求發聲的力量。」

配音員,說話切忌有懶音、要有戲劇感,以至演戲的細膩度,他們要先熟讀劇本,投入角色,捉緊劇集節奏和主角心情。「初入行的配音員由一句、兩句、一段對白開始,至後來可為一個小角色、一個主角配音,必須要慢慢捱。」他坦言,大部分年輕人也較為急進,欠缺毅力,因此新人入行的流失率較高。另學員當中以年輕人居多,包括一般文職工作者,部分沉着和思考型人士會較喜歡深入鑽研角色。

文:王安娜、夏穎欣 圖:王安娜

港商創電動車手提充電器 成本約專用充電站10%

針對本港電動車充電設施不足問題,羅俊偉(左)的初創公司在生產力促進局協助下,花一年多研發出電動車流動充電器(黑色),希望擴大中速充電網絡。圖右為生產力促進局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潘志健。(郭慶輝攝)
針對本港電動車充電設施不足問題,羅俊偉(左)的初創公司在生產力促進局協助下,花一年多研發出電動車流動充電器(黑色),希望擴大中速充電網絡。圖右為生產力促進局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潘志健。(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針對本港電動車充電站數量不足,有初創企業研發出手提式電動車充電器,供車主租用,停車場只需安裝一個約1000元的充電插座,成本僅為專用充電站約10%,就可為電動車「中速」充電,充電1小時可行駛20公里。該初創企業公司認為,新發明佔用空間大減,只如紙巾盒大小,惟大前提是停車場要為每個車位安裝充電插座,才可對應車主租用的充電器。

中速充電 1小時可行駛20公里

市面的專用充電站,將充電插座及記錄充電資料的裝置結合,體積如一部雙門雪櫃;初創企業HKEVN將記錄充電資料的裝置分拆出來,並縮小成為一個如紙巾盒大小的流動裝置,供車主以月費形式租用,車主手持該流動充電裝置,只要到安裝了該公司開發的充電插座的停車場,即可充電。

紙巾盒大小 車位要有插座

HKEVN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羅俊偉表示,該公司計劃以月租約1000元出租流動充電裝置,每月可充電60小時,之後收費另計;他認為該裝置有如紙巾盒大小,放在車上佔據空間不多,相信車主會接受,又表示充電60小時可供電動車行走1200公里,相信一般駕駛者已夠用。

羅俊偉說,該公司開發的流動充電裝置,將主動權落在車主身上,彈性較大;停車場方面,只需為每個車位安裝一個20安培的插座,即何提供充電服務,成本只是專用充電站約十分之一。不過,他承認停車場必須安裝充電插座,建立起網絡,才有望吸引更多車主採用該公司的充電系統。目前該公司已為尖沙嘴一幢商廈的停車場安裝了該套新開發流動充電系統。

對於有說因香港高速充電站不足,阻礙電動車市場增長,羅偉俊認為,就算增加大量高速充電站,以目前科技水平,電動車長期使用高速充電,會縮短電池壽命,而中速充電亦可在短時間內為車輛續航,因此他認為本港目前應擴大中速充電網絡。一般電動車以中速充電1小時,可行駛18至20公里,約等於由九龍塘至大埔距離。

該系統由2016年8月至去年10月研發成功,為HKEVN提供技術支援的生產力促進局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副總經理潘志健表示,全港約有291個公共充電場地如停車場,轄下有1800多個專用充電站,與1.1萬多部電動車的比例約1︰6,與外國比例 1︰7相若。但香港並非每個車主均居住獨立屋擁有私人充電裝置,故對公眾充電站有較大需要,部分充電站出現排隊情况。潘說新開發的充電設施可有效解決充電設施不足的問題,亦有助電動車普及化。

明報記者 馬耀森

老店小店拓新天 創業者可試水溫 初創App助「電腦盲」開網店

掌舖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吳家嘉認為,新零售即是結合大數據來做營銷,而掌舖App將推出銷售數據統計服務,助小商戶及傳統店舖精準銷售。(李紹昌攝)
掌舖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吳家嘉認為,新零售即是結合大數據來做營銷,而掌舖App將推出銷售數據統計服務,助小商戶及傳統店舖精準銷售。(李紹昌攝)

【明報專訊】時下網購風氣盛行,不少大企業都意識到網上業務的重要,紛紛開設網店,但對老字號、小店及個人用戶來說,建立網站要花費不少時間、人力和物力,因而卻步。初創公司掌舖(Boutir)意識到大眾在開辦網店的困難,便研發了掌舖手機應用程式(App),即使用戶缺乏相關電腦知識,也可使用手機開設網店。

掌舖(Boutir)是讓小商戶及個人用戶快速建立網店的手機App,公司成立於2014年,2015年8月正式推出手機App,掌舖的名字意思是手掌上的店舖,用家只需用手機便能開店及管理店舖。現時掌舖有2.6萬個註冊商戶,提供超過40萬件貨品,當中有不同類型的店舖,包括珠寶、嬰兒用品、寵物用品、健康食品、電子產品、服飾等。

不少初創公司面對最大困難是資金不足。掌舖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吳家嘉表示,他第一間創辦的公司是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公司RedSo,掌舖則是他第二間創辦的公司。在營運掌舖的首兩年,他借助RedSo的資源及錢發展掌舖,「創業前期,除非有天使投資者支持,否則初創公司很難有起動資金」。

另外,RedSo有30多名工程師,在電子商務方面,他們有解讀數據的能力,亦懂得做facebook行銷廣告,有助公司業務發展。2017年初,因掌舖已平衡收支,因此他便把兩間公司分拆。

先免費吸客 後設兩種收費計劃

面世首年,掌舖App以免費方式吸客,至2016年8月才推出付費計劃。現時公司設有3個計劃供用戶選擇,分別是免費試用計劃、入門計劃(月費78元、年費780元)和商務計劃(月費240元、年費2400元)。吳家嘉認為香港人習慣使用免費事物,加上很多人在剛剛創業時,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生意能否賺錢,令公司在推出收費計劃時遇到很大阻礙,新用戶的付費比例只有5%至10%。其後,公司在入門計劃及商務計劃增加更多額外功能,同時幫客人做網上推廣及宣傳。「掌舖App是做生意的工具,如可以幫用戶賺錢,他們不會介意多付一點。」至今,公司有八成收入是來自商戶,個人用戶佔了兩成。

推數據統計服務 助精準銷售

掌舖App的賣點是簡單易用,用戶只需使用手機便能開設網店,即使是缺乏電腦知識的人,也會懂得使用。這令一些傳統老店和地區小店毋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透過掌舖便可建立網店。對於有志創業的年輕人來說,香港的租金昂貴,他們可先在掌舖App「試水溫」經營網店,測試產品是否可行,並適當地調節經營策略。

現時是大數據年代,大企業一般已掌握了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分析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來作更好的宣傳和銷售,惟部分小店負責人因缺乏相關知識,未能受惠於這股潮流。

吳家嘉透露公司下一步會推出銷售數據統計服務,在系統後台自動分析客人的資料和消費模式,例如客人的年齡、性別、興趣等,從中得知他們對什麼產品有興趣、購買貨物的頻密程度及每張訂單的平均金額,並用人工智能(AI)為客人提供銷售建議。吳家嘉說:「由顧客點擊商品開始,到他們完成付款,其間每一個程序都有不少客人流失。」

他稱公司未來推出的銷售數據統計服務,可以針對每一個銷售程序,為商戶提供建議,降低客戶流失率,從而幫助這些公司做精準銷售,同時讓傳統店舖走向電子化,「希望使每一個小商戶都可用到這個技術」。

看準東南亞網購蓬勃 進軍大馬

根據公司去年10月數據,掌舖有七成客戶是香港用戶,一成是美國用戶,其餘的為台灣及東南亞用戶。吳家嘉覺得東南亞的網購市場比香港更蓬勃,而且他們花費更多時間使用社交媒體,懂得如何透過社交渠道來宣傳店舖。他說因為馬來西亞在東南亞國家之中,其支付及物流是比較先進,公司在今年中將拓展馬來西亞業務。

明報記者 鄺月婷

辣媽CEO:虎媽慈母都敗兒

pama_2017_09_12_a1究竟是世界變了?社會變了?還是我們都變了?今時今日,正常原來不正常,平常原來不平常。這個地球真的不再適合孩子居住成長,因為正常父母難求,接受子女平常的父母更難求。究竟有幾多父母接受,我們都只是平凡人?

寫怪獸家長寫到就快心灰意冷。虎母慈母當道,各走極端,容不下正常、平常之道,真正禍延下代。我一向反對體罰,不要說還有父母棒下出孝子這一套,我敢肯定只能出案子。講真,打了又如何?故態復萌,因為根本由頭到尾都不服,跟孩子講拳頭不講道理是最壞的示範;又或者盲目縱容孩子,是非不分驕橫跋扈,孩子稍有不合心不合意,父母動輒覺得罪咎,大發脾氣動手動腳。孩子的乖張易怒暴戾恣睢,都由父母一手造成。

用電單車拖行兒子 狠媽最後點?

早前五歲小孩疑遭虐待至死,其實受害的不止小妹妹,還有她的親哥哥,面對這些事情,會對他的成長造成什麼影響、打擊?我實在無法想像。除了痛心,我不停問自己可以為無辜的孩子們做些什麼。早前有段影片流出,雲南有母親把兒子綁在電單車尾拖行,有途人拍片,亦有人立即上前制止。那又如何?據片段中的疑似母親說:「我已經教育。我已經收拾他兩三天了。」即使影片引起極大迴響,連英國《每日郵報》都有報道,結果還是不了了之。悲劇的造成,都由冷漠開始,冷漠終止。

與此同時,香港有個53歲媽媽,被27歲兒子用鐵鎚襲擊受傷,報警求助並要送院治理。原因?據報道是媽媽被這個仍在進修的長子差遣,前往影印及傳真,但她只記得影印而忘了傳真。回家後被兒子責罵懶惰,初則口角繼而動武,被長子用鐵鎚襲擊。那個媽媽稱自己被打是家常便飯,沒多久前曾被打至胸骨裂胸口紅腫瘀黑。雖然報警求助,但因擔心兒子前途被毁,最終決定不予追究。由於丈夫已於去年過身,次女幼子已經搬走,這個媽媽自言恐怕被打死無人知!不要怪我出言不遜無人性,恐怕這一日不遠矣!

鐵鎚襲母 逆子如何被養成的?

大家同聲指摘的當然是這個27歲的不孝忤逆子,但我想問問大家,這個非一般的不孝子是如何被養成的?膽子是怎樣被練大的?這種性格怎樣和他人相處,如何能在職場生存?縱子行兇,算這種!這個媽媽肯定非常極之愛惜,又百般縱容兒子,但這種只是盲目的溺愛,不是愛,是害。

我是性本善的忠實信徒,孩子生來就是白紙一張,變黑變污只因荼毒污染。父母的天職,除了保護愛護孩子,更要守住孩子的赤子純真善良之心,這些初心,父母不惜一切都要捍衛。孩子需要的是時間,是學習;父母需要的是耐性,是堅持。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網.想.正藉網遊 讓「機青」返現實世界

網.想.正創辦人甄偉業,同時為網絡紅人,社企舉辦多項網絡遊戲相關的活動,以及生涯規劃活動,幫助沉迷網上世界的年輕人從線上回到線下。(蘇智鑫攝)
網.想.正創辦人甄偉業,同時為網絡紅人,社企舉辦多項網絡遊戲相關的活動,以及生涯規劃活動,幫助沉迷網上世界的年輕人從線上回到線下。(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近年,社會對電競行業的討論愈來愈多,覺得打機也可以掙錢,但另一方面,愛打機的青少年則會被批評為浪費時間,不事生產,家長會想盡辦法禁止子女打機,以免影響學業。現職遊戲網絡紅人的甄偉業眼見不少年輕人因沉迷打機,忽略了學業,更不時與家人發生衝突;部分青年人即使有志從事遊戲行業,但不清楚這些工作的內容及要求。這啟發他創立社企「網.想.正」,透過網絡遊戲,把青少年帶回現實世界,以及舉辦多項生涯規劃活動。

社企網.想.正於2015年9月創立,公司名字的意思是網絡、夢想、和正能量。現時,網.想.正團隊共有5人,包括創辦人、1名全職員工及3名兼職員工。網.想.正早前製作了7套職業簡介短片(包括平面設計師、遊戲測試員、Youtuber、IT業務發展經理等),並有舉辦生涯規劃活動、工作坊及講座。此外,公司為社福機構承包大型活動,按照不同機構的需要,來設計活動,從中收取特定費用。由於甄偉業為網絡紅人,令他可以與其他網紅合作,活動費用全免,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參加,機構亦能從中跟進部分個案。

大眾誤解打機 籌辦遇阻滯

公司成立初期,資金是最大的困難,甄偉業表示自己現時仍有全職工作(IT行業),因為這份工作的薪金較高,即使社企沒有太多收入,也能營運下去,「最重要是同事可以出糧,自己出不出糧也沒所謂」。除了資金之外,大眾對打機的刻板印象,也使公司籌辦活動時遇上阻滯,有些人會覺得他一邊教人打機,一邊宣揚正面信息,是自相矛盾。甄偉業說其後他調整了活動的內容,讓年輕人在講座中明白到如果他們有意從事遊戲行業,語言能力也十分重要。倘若他們有機會到台灣從事電競工作或參加比賽,他們要有一定的普通話能力;英文不好的話,便不能承接外國遊戲公司的工作。甄偉業坦言自己開始搞社企時經常想放棄,但因看到年輕人在參加活動後,變得更有自信,令他可以堅持下去。此外,他在去年獲香港青年協會頒發香港青年服務大獎2017,也使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受到大眾認同。

與突破小童群益會合作

網.想.正去年與突破機構合作,合辦MineJordan活動,參加者需要用電腦遊戲Minecraft來在佐敦寶靈街和吳松街(突破中心的位址),重新設計及砌出店舖,參加者必須要親身考察,才能得知佐敦的區內特色,建造令社區得益的小店及設施,把這兩條街道在遊戲上真實地呈現出來。另外,本月中,網.想.正將會為香港小童群益會的「夜貓Online」計劃,建立網絡遊戲平台,讓青少年在玩遊戲的時候,做一些配套活動,例如到指定地點完成任務,這兩項活動都可以令「機迷」返回現實世界。

網站提供工作介紹服務

最近,網.想.正獲得星展基金會「社會企業發展基金」計劃撥款,讓公司得以拓展業務。星展銀行 (香港)執行董事兼集團推廣策略與傳訊部總監朱伊蓮表示,幫助沉迷網上世界的年輕人返回現實,對不少社工及慈善機構來說是十分困難,因為年輕人往往會躲在家中打機,令社工很難接觸到他們。甄偉業作為遊戲網紅,可以與這些年輕人「同聲同氣」,了解他們的想法,籌備活動更加事半功倍。甄偉業透露公司會把這筆款項用於為不同企業拍攝工作簡介影片。儘管很多年輕人有志從事某行業的工作,可是他們會不知道從哪些渠道來取得工作資訊,甚至不太認識工作的內容及就業前景,公司會把影片放上社交網站,讓年輕人了解不同職業。同時,影片亦為這些行業宣傳,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職。此外,社企亦會提供工作介紹服務,協助更多年輕人找工作。

對於電競行業的前景,甄偉業覺得大眾只看到行業風光的一面,「成功的可以賺很多錢,但有很多人位處食物鏈的最底層」,他指年輕人如果想投身遊戲相關工作,他們可以從事遊戲軟件開發、遊戲美術設計和電競旁述員等等工作,「希望他們能真正認識這個行業,知道這個行業的發展空間」。

明報記者 鄺月婷

[社企新天地]

THEi明年開飛機維修學士 爭取民航處認證 冀畢業兩年可考工程師

位於薄扶林道的職訓局國際廚藝學院大樓,外觀設計以鹽晶為概念,外牆雪白,大樓將於今年10月落成啟用。左起﹕職訓局副執行幹事梁任城、主席鍾志平、執行幹事尤曾家麗及國際廚藝學院院長顏淑賢。(黃振豪攝)
位於薄扶林道的職訓局國際廚藝學院大樓,外觀設計以鹽晶為概念,外牆雪白,大樓將於今年10月落成啟用。左起﹕職訓局副執行幹事梁任城、主席鍾志平、執行幹事尤曾家麗及國際廚藝學院院長顏淑賢。(黃振豪攝)

【明報專訊】飛機工程課程近年受歡迎,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計劃在2019/20學年,開辦四年全日制自資飛機維修工程學位課程,正與民航處商討認證,畢業生取得學位再加兩年在職工作,便能參加民航處考核,獲取飛機維修工程師資格。另外,職訓局亦會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青衣分校興建航空及航海工程中心,為高級文憑課程等學生提供模擬飛行系統等實習培訓場地。

學費料10萬一年 正爭取資助

現時職訓局已有開辦飛機維修高級文憑課程。THEi行政副校長陳雲青稱,近年工程類高級文憑課程中,飛機維修最為「搶手」,平均5人爭一學額。他說,THEi計劃於2019/20學年開辦飛機維修工程學位四年制課程,學生可在完成DSE後報讀,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也可銜接3年級,預計學費約10萬元一年,正爭取政府認證資助部分學費,一年級及三年級學額各約30個,視乎屆時報讀情况而定。

陳雲青說,現時一般要有5年在職經驗才符合考取飛機維修工程師資格,而THEi正與民航處商討,讓畢業生可以縮短至工作兩年後便能考牌。

IVE青衣校建航空航海工程中心

職訓局主席鍾志平昨日亦介紹該局新項目。為培訓航海工程、飛機維修及相關航空業人才,政府早前表示支持IVE青衣分校興建航空及航海工程中心。中心將為學生提供實習培訓場地,設備包括模擬飛行系統、飛機及船舶組件及系統、定翼飛機、模擬客機倉、模擬船舶動力艙、飛機及航海工程教育中心及工作室等。

另外,位於薄扶林中華廚藝學院旁的「國際廚藝學院」大樓預計今年10月底啟用。鍾志平說,大樓設施將包括訓練廚房、多用途廚房、研習酒窖、感官科學實驗室等。學院計劃提供多國菜式的廚藝培訓,包括歐洲、地中海、南美洲、中東及亞洲等。他指學院會於2018/19學年新增3個高級文憑課程,包括葡萄酒及飲品商業管理高級文憑、西式包餅及糖藝高級文憑、廚藝科學高級文憑。

需小手肌訓練 學校僅語言治療 小學SEN支援未對症下藥

【明報專訊】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於幼稚園(學前)時期所得的支援較全面,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的報告指出,學童一屆6歲,支援便出現斷層;教育局即使為部分SEN學生向小學提供一定現金資助,但學校提供的資助往往不能對症下藥,如沒有言語障礙的SEN學童卻獲言語治療,SOCO建議將學前支援擴展至12歲。

教育局回覆表示,學習支援津貼是以每所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數目和所需的支援層級為計算基礎,學校可靈活並有策略地調配這項津貼結合其他校本資源,整體運用以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當局人員亦會定期訪校,了解學校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的支援,並向學校提供意見,確保學校善用資源,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教學支援。當局稱,會持續檢視融合教育推行情况及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在需要及可行的情况下改善。

教局﹕學校可靈活調配津貼

本港現時6歲以下的兒童如確診讀寫障礙、發展遲緩、言語障礙等,會由社會福利署負責,即使未輪候到特殊或兼收學位,都可透過社署不同津貼獲得針對治療;如輪候到上述學位,更有專責教師負責跟進。但有家長表示,子女一屆6歲,即使還在幼稚園就讀,支援服務會停止,而升上小學後,所得的支援更不到位。

學校計人頭獲津貼 「大圍」治療

SOCO社會組織幹事黃文杰表示,兒童一滿6歲,便由教育局負責其支援政策,兒童上小學後,如經確診,會獲教育局提供「學習支援津貼」,但該筆津貼直接給學校,由學校決定如何使用,學校會從一大筆津貼安排「大圍」治療,但沒法對症下藥,「SEN分好多種,不是每種都靠一種治療可解決」。

家長小群的兒子患有讀寫障礙、自閉和發展遲緩,兒子於幼稚園時得到適切治療,進步很大,醫生都滿意及早介入的效果;但兒子一入小學便沒有幼稚園時期的支援,頓感徬徨,「好似孤兒仔般」。她又提到,小學的功課輔導班是由大學生擔任兼職導師,不懂教SEN學生,「功課都有答案,給他們照抄」。

促學前SEN支援擴至12歲

阿冰的兒子有過度活躍症、專注力不足和小手肌肉發展遲緩,她理應獲一定金額的津貼,但學校卻沒提供小手肌肉訓練,「老師只說,我們的資源用在言語治療方面,沒有小手肌肉治療」。

黃文杰批評,家長無從得知子女所獲發的津貼數額,即使向學校查詢都不果,指機制欠透明。

黃文杰建議,將對SEN的學前支援延長至小學階段或初小、縮短學齡兒童的SEN評估時間,以及要求教育局加強監察,確保學校向有質素的機構購買服務和安排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