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外賣員 講腳力考應變

【明報專訊】「外賣仔 遊歷記」版主自稱「外賣仔」,極度瘦削,「當然啦,你試試每日行10公里啊?」他現於大專院校修讀工程,3年前找兼職,加入新興的外賣專員行業,成為「步兵」,以步行方式送餐。平日上學,周六日上班;學校放假,一周更會上班6天。他人眼中的拚命,外賣仔看得平常:「因為沒事幹。」

南亞師兄指點 成功接第一張單
成年人講求的work-life balance,外賣仔有其實踐方式。大眾吃飯的鐘數,即早上11時至下午2時、晚上6時至9時,屬於他工作的高峰時段,中段成為娛樂時間,閒時相約朋友吃飯,或是玩遊戲機,不過要留意,「工時聽起來不長,實際要留在街上一整天」,未必人人接受到。

開工之初,外賣仔受聘的外賣平台,要求所有人要直接在街頭等候接單。他尚未掌握竅門,如站近熱門外賣食店較易有單,於是幾天呆坐球場。當時公司仍保留底薪制,「最初很開心,沒事幹就有錢收,但要不斷回覆工作App『仍在線嗎?』的問題。呆坐幾天,會想『怎麼辦』,一點也不開心」。首個訂單,全靠南亞裔「師兄」指點,着他到一間泰國餐廳,成功接單,「南亞人都好親切,很願意幫忙。(本地)大人較自私,年輕人亦相對願意分享(經驗)」。

(蔡康琪攝)
(蔡康琪攝)

新界人付現鈔 中環人慣碌卡
作為「新界人」,外賣仔首先選擇遊走中環,全因生意最多,「最多人問我是否需要擅長認路,但我一直只靠Google Maps」,來去匆匆,事後也記不起大廈模樣。蘇豪區匯集城中精緻餐廳,他本來也會打量欣賞,後來逐漸麻木,「裝修來來去去都是這樣」,亦忍不住懷疑食品質素,如經過某間標榜優質即磨咖啡的食店,店舖後巷堆有紙皮,上面印有常供應茶餐廳咖啡豆的品牌標籤。有次送餐到半山豪宅,走了數百級樓梯才到達屋苑,「我站立的位置,與中銀大廈頂部對望」。屋苑守衛森嚴,送餐要去後門。於大堂稍為歇息,保安即質問:「你是什麼人?」階級差別濃濃地包圍他。

對比之下,外賣仔較喜歡送往平民屋苑,住客多數有禮道謝,保安亦主動問他需否飲水,較有人情味。後來他的工作範圍擴散至港九新界,隨訂單多少而流動,「新界人喜歡付現鈔,試過一天收幾千元;中環人多數用信用卡。荃灣路德圍很少訂單,因為住客下樓便買到食物。火炭是工廠區,午膳時間平日好多單,但現在很多人留家工作,變相就無單」。

難避疫廈訂單 靠個人裝備防疫
憑「路在口邊」,加上自身摸索,外賣仔慢慢積累工作心得。「幫我斟爆支水!」他知道哪間餐廳對待外賣員友善、願意提供清水,而且較好喝,「水是帶有果味的」。他會避免走近出單慢的餐廳,以免減少接單次數,影響收入。有時為了省時,他乘的士或Uber,計起來還是有賺。台式飲料店亦非久留之處,「除非你想手跛」,原因是客人多數會下大單,一口氣點多杯飲料,最後落得雙手發軟的下場。

可惜,「大生意」有時避不過。外賣仔有次走入餐廳,員工着他坐在水吧稍等,他本以為餐廳仍在準備食物,豈料員工打開雪櫃,將一支支的啤酒放入紙箱,合共20多支,再遞向他。「客人『好成功』地當了我們是7-11。」他當下有點傻了眼,但只能托着紙箱照送,收貨人是3個半醉的外國人,「慶幸他們還能接到貨,我就『嗱嗱聲』離開」。幸運偶爾亦造訪,就是餐廳距離目的地只有1分鐘,取餐後剛好是綠燈,緊接便有升降機,前後只花30秒,「我就會極興奮」。


客人剩食 召喚「師兄弟」分享
港人出名愛投訴,外賣仔並不怕,「有系統處理」。到達商廈,客人遲遲不接電話,系統的倒數計時器開始啟動。時間一到,他們便可將食物放於保安處、家門或辦公室門口,拍照記錄後離開。有時客人棄單,公司叫外賣員自行處理食物,外賣仔不會為「免費美食」而欣喜,「10多個薄餅,或是全家分量的飯盒,一個人怎樣處理?」他每次都要找鄰近的「師兄弟」以至自己屋苑的保安,一起「解決」食物。

過去大半年社運與疫情,同時考驗人心與制度。2019年底,中環午膳時間出現「快閃」行動,白領走上街頭抗議警暴,警方驅散,場面混亂。外賣仔在附近餐廳收到食物後,聯絡客人告知路面狀况,決定繞路而行,比原定時間遲到達,客人明白事理。現在香港每日更新有接受家居檢疫者居住的大廈名單,網上外賣平台表明不送相關地址,「但微妙之處是,同一個地址,可以有不同寫法。禁得了一個,未必禁到另一個」,名單眾多,外賣員難記得仔細,大家可以做的,只是戴好口罩和眼罩。

雖然工作有接近新冠病毒確診者的風險,但據外賣仔了解,3月每周都有千人往網上外賣平台應徵,很多人來自停工停薪的行業。停工停課雖然增加外賣需求,但外賣員的收入是否一併提高,全憑修行。兼職3年來,他除了練得腳骨力,還有就是學懂理財,「不是時刻都掙到錢」。

外賣仔現時準備考試,暫時從兼職抽身,找了友人頂更,以保留工作,而平台不會過問。「若你在快餐店兼職,『放飛機』好容易;但在這兒,要有交帶」,外賣仔形容:「這一行簡直顛覆本來的兼職制度。」對他來說,外賣員不是一輩子的事業,卻是開眼界的起點。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86期] (2020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