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意見:建立親子關係 愈早愈好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 會到不同學校主持免費講座或劇場,建立學生正確價值觀。(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生命教育中心主任傅佩儀認為,要推廣生命教育,家長的角色十分重要,「我們明白功課及考試繁重,但親子時間是必需品,每天都應該有。學業、事業可以窮一生去追求,然而,建立親子關係的時間很有限。小朋友去到高小,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及生活圈子,那時候才開始『親子』,恐怕太遲了」。

為此,生命教育中心在未來也會重點推行家長教育,傅佩儀說﹕「由去年10月開始,中心展開了一個為期三年的家長培訓服務,主要支援中、小學生的家長,讓他們學習與子女的溝通技巧,並認識自殺先兆。」

生命教育中心於2002年成立,是全港首個預防自殺的教育中心,除培訓「守門人」外,亦到學校主持免費講座及劇場。中心設有生命教育資源閣,內藏超過2000本圖書供公眾人士免費借閱,務求把預防自殺及珍惜生命的信息推廣到社會每一個角落。

傅佩儀透露,現正構思推出一個全新網上平台,用以結集該中心、不同學校及團體的生命教育資源,例如教材套、影片等,給各界交流及使用。

■生命教育中心
地址﹕九龍白田邨瑞田樓3樓1室
電話﹕2319 1269

辣媽CEO:玻璃港孩

【明報專訊】早前獲有線電視邀請做節目,探討「玻璃港孩」問題現象,我才知道港孩現象已經由「殘孩」退步演變成觸碰不得的玻璃。節目中邀請觀眾投票是否認同玻璃港孩的存在?結果超過八成以上都認同。以這個節目的播放時段目標觀眾來說,我敢講,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當中更有不少是為人父母者。如果以社會上一般少數服從多數來做準則,我們是否應該接受玻璃港孩的存在,根本沒有改變的需要?因為節目時間有限制,更要尊重顧及每位嘉賓的發言權及時間,討論話題中,還有幾點我有絕對不一樣的看法,在此好好和大家分析探討。

孩子的定義是指幾多歲的小朋友?我會認為直至小學階段,被稱為孩子很恰當;一旦踏入中學階段,就是青少年,不應被視作孩子看待,不應再獲得孩子的待遇。我指的不是一刀切,明明暑假前還是孩子,不可能暑假後升上中學就馬上成為一個青少年。

生活技能 需不需要學?

的確是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的引導教導,培養他們獨立自理的思考技巧及能力。但在大學都已經幼稚園化的今日,以上所講,真正談何容易?當然綁鞋帶都不是必須要學,因為可以選擇毋須綁鞋帶的鞋;也不需識煮即食麵,我親耳聽過家長說,我家孩子不會吃這種垃圾食物,所以不懂煮有何問題?但究竟什麼是生活技能?一切只要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及考試技能就可以?再講,誰有資格去決定小孩子有什麼需不需要學?我想問大家,在大、中、小學學過的知識,有多少人畢業後出來社會做事做人時,會真正大派用場?但這是否代表這些知識毋須學習呢?對我而言,不可或缺日日用得着的只有乘數表,是否代表我只要小學數學程度就夠用,之後再學就全屬多餘?

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

高中年輕人的自卑,完全缺乏自信,參加什麼歷奇訓練跳幾次海就可以克服建立,看這些訓練五花八門長賣長有,而又竟然可以歷久不衰,就知道大有捧場客。最可憐又可悲的是,捧場客中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初生之犢不畏虎,年輕人沒有包袱,不是應該勇於嘗試,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的嗎?自信是透過考驗磨練,勇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坦然接受失敗,最後靠自己的意志能力克服問題難關,才可慢慢建立起來的。

誰把孩子像貨物般比較?

當然少不了的,是父母的鼓勵關懷,全天候擔當避風港的角色,孩子受傷了,仍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機會及地方。孩子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認定自己樣樣事做不來,更加不如人,這個認定,必定是從過往的比較中得出來的結果。到底是誰把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孩子逼出來像貨物般的比較?歸根究底,打造玻璃港孩的元兇,究竟是誰?見死不救,還要推波助瀾的幫兇又有幾多?是孩子真的不長進不長大,還是從來未曾有空間機會讓他們好好學習自立、自理及長大呢?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中大暑假課程 助中小生研究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每年暑假都為本港、內地及國際學生提供涵蓋學術研究、文化探索、服務社會及實習機會等不同範疇的課程,校方今年暑期課程網站「Summer@CUHK」(www.summer.cuhk.edu.hk)提供課程資料。

導師指導生物醫學研究

今年課程包括為小三至中六資優學生而設的暑期班,冀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加強其學術基礎;亦有為期兩周的高中生課程,讓300名香港、內地及海外於2018年投考大學的學生,於中大學習不同學科。中學生暑期生物醫學研究計劃則讓對生物醫學有濃厚興趣的中四至中六生,在研究導師指導下參與有關癌症、幹細胞、神經系統及血管疾病、生殖與發育、生物信息學等的生物醫學研究。理學院亦會舉辦增潤課程,以培育具有科學天分的中學生。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則舉辦Mars Media火星媒體夏令營,為中三至中六生提供工作坊、學術講座以及多媒體製作訓練班,讓學員反思媒介的影響和限制。

2017年4月25日

科技園飛躍學院招全球初創 首年度料40公司獲培訓

今年科技園公司的「創業培育計劃」破紀錄有68間初創企業「畢業」,其中70歲的DME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創辦人韋明秀(左)近年從美國回流本港創業,以藍牙晶片的應用方案,協助廠家減低無線產品的開發成本。他笑言自己不言休,創業可帶來滿足感。其身旁是同為今年「畢業」公司的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耀輝(中)及Freshlinker Limited聯合創辦人梁澤信(右)。(岑詠欣攝)
今年科技園公司的「創業培育計劃」破紀錄有68間初創企業「畢業」,其中70歲的DME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創辦人韋明秀(左)近年從美國回流本港創業,以藍牙晶片的應用方案,協助廠家減低無線產品的開發成本。他笑言自己不言休,創業可帶來滿足感。其身旁是同為今年「畢業」公司的天開數碼媒體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袁耀輝(中)及Freshlinker Limited聯合創辦人梁澤信(右)。(岑詠欣攝)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園公司近年培育了不少本地初創企業,昨天宣布進一步推出「環球創業飛躍學院」,開放予世界各地創業公司參與,料2017/18年度推出至少4個主題計劃,首輪計劃與內地物聯網孵化平台合作,料每輪計劃招收8至10間公司提供培訓,即首個年度可望有約40間公司受惠。

培訓3個月 獲業界伙伴支援搭路

在各主題計劃的3個月培訓中,入選公司將獲科技園公司及相關業界合作伙伴支援,科技園公司將指導入選公司草擬商業提案、備戰投資路演等,業界合作伙伴則確保入選公司的研發項目可與市場接軌;計劃亦會舉行「演示日」,安排入選公司與投資者會面。

首項計劃主題物聯網 聚焦中國市場

科技園公司科技創業培育計劃主管莫偉軒說,不少本港公司有核心技術,但難以拓展至海外市場,故推出飛躍學院,料2017/18年度推出至少4個主題計劃,包括物聯網、電子商務、機器人技術、環保及潔淨能源技術,每輪招收8至10間公司,其研發項目須解決市場問題及配合市場長遠發展趨勢。他希望首年度先聚焦中國市場,但亦會因應個別公司的發展策略,助他們進入海外市場。

飛躍學院的首項計劃以物聯網為主題,並獲內地物聯網孵化平台「安創空間」作為首個業界合作伙伴,推出「安創——香港科技園IoT加速器」,有9間來自香港及內地的公司入選,各公司人員於培訓期間將到訪安創空間及中國移動位於重慶的辦事處,接受當地專家提供一星期培訓。安創空間行政總裁陳鵬稱,欣賞本港研發技術深入,認為其公司可與本港互補。

另推「電梯募投賽」 1分鐘推介點子

另外,莫偉軒稱科技園公司將於今年11月2日在環球貿易廣場(ICC)天際100舉行「環球電梯募投比賽」,現接受報名,進入比賽的最後100隊初創企業將在乘坐天際100升降機的1分鐘內,向評審推介其創業構思及商業模式,勝出公司可獲12萬美元(約93萬港元)的種子資金。莫偉軒說比賽講求推介須簡潔、清晰及有說服力,把握獲對方垂青的黃金機會。

七旬創業者 研發低成本藍牙晶片

科技園公司昨亦舉行2017年度「創業培育計劃」畢業禮,今年破紀錄有68間公司「畢業」,創業人士介乎18至72歲,當中有70歲長者不言休,從美國回流本港創業,研發藍牙晶片的應用方案,協助廠商減低開發無線產品的成本,可應用於鍵盤、玩具等產品。

70歲的DME Microelectronics Limited創辦人韋明秀(Peter)進駐科學園3年,他從事有關晶片的工作達40多年,過往長時間在美國的相關公司擔任顧問工作,但由於當地研發晶片的成本高昂,故返港創業,「我在港做晶片投放了5000萬元(包括政府、科技園、私人投資者的資助),但同樣工作在美國需花二三千萬美金,是4倍的成本」。

「創業令自己有滿足感」

Peter笑言自己不言休,創業令自己有滿足感,加上看好藍牙技術的前景,故堅持創業,目前已與本地及內地的廠家接洽,希望公司方案能助廠家減低產品開發成本,料產品今年內可推出市場。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勉勵「畢業」的初創公司,指不應為研發未能賺錢就自覺失敗,應以研發項目可改變世界為目標。

2017年4月25日

學太慢 參加活動常被勸退 學障生演話劇受包容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孩子的天空,不分貧富、不分才能,只有尋找玩伴跟新奇事。偏偏活在基層家庭、具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一群小孩,在成人安排的課外活動,往往被誤解、被勸退。今日,一群基層小學生將合力演出舞台劇,其中三成參加的學童為SEN學生,一起踏上舞台,以話劇為貧窮發聲,用行動說明課外活動也可共融協力。

三成演員屬SEN生

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約30名小學生密密「加操」,為這套排練近半年的話劇作最後綵排,當中約三成小演員為SEN學童,讀小四的子慧是其中一員。子慧在近3歲時被評為整體發展遲緩,升小學後被證實為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等特殊學習需要。子慧說話不多,排練時偶有「甩漏」,但仍盡力活演貓頭鷹太太的角色。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約30名基層小學生在今日會在西灣河文娛中心合演反映貧窮問題的話劇,當中約三成小演員均是SEN學童,包括扮演貓頭鷹太太的子慧(後左二)。(劉焌陶攝)

害羞的子慧說,喜歡排練話劇,「因可跟其他人玩」。細心觀察下,不難發現她等待排練時顯得內向被動,但每當有其他小朋友走過來跟她打招呼,她都笑逐顏開,縱使不太懂回應,但會點點頭,運用穿戴的貓頭鷹帽子說「啄你」,望可延續話題。子慧受訪時更細細聲說在排練中已交了兩個朋友。

子慧媽媽說,過去為子慧報名參加團體活動卻不時碰壁,如參加制服團體一個月後,被導師指她「學得太慢」而勸退,令子慧深受打擊;活動又硬要子慧每次填寫報告,令害怕寫字的她更抗拒。子慧媽媽說,不少機構職員更在她查詢時已暗示不歡迎SEN學童。

導演:多溝通也有好發展

在今次話劇活動,子慧媽媽感受到包容,亦觀察到子慧的成長及願意說話,有別過去活動中情緒波動大,例如學棋時會將棋子掃走。是次話劇《兒童不兒 No kidding》導演阿書說,話劇着重合作及信任,經長時間磨練,孩子可以認識及學懂跟不同才能的人相處。他形容子慧雖文靜,但細心,亦會協助別人,而SEN學童只要多點溝通,也會有好的發揮。

搞手:孩子不理身分 照想一齊玩

主辦是次活動的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組織幹事何汝瑛說,小朋友不會理對方是否SEN學生,只想大家一齊玩,而過程中組織都沒有說明誰是SEN學生,更認為課外活動只要花點心思,SEN學生跟一般學生都可一同成長。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說,SEN學童參與主流課外活動,可實踐社交技巧,結交朋友,一般學童亦可學習跟不同能力的人相處,體現社會共融。

張超雄:SEN童非少數 倡納社工基礎課程

讓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子女融入主流,是不少家長的心願,惟合辦是次話劇的「特殊學習需要權益聯會」,其組織幹事賀卓軒表示,家長不時反映SEN子女在課外活動被機構勸退或忽視。他說,不少非牟利機構雖提供興趣班,惟獲得的資助有限,未能「小班教學」,或要花額外資源於SEN學童身上。

促社署設訓練導師基金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SEN學童非少數群體,建議社工註冊局及各大學將SEN相關內容納入社工學位基礎課程,青少年及幼兒服務機構亦應提供相關在職培訓。

他又促請社署及各資助基金,在要求社福機構達到的服務承諾中,考慮SEN學童因素,計算服務人次時按SEN學童人數比例作調整,讓機構有空間改善混合SEN及一般學童的活動。張亦提倡社署成立SEN導師發展基金,推動SEN導師發展。

現時政府針對SEN及貧窮學童家庭所提供的支援,包括社署設攜手扶弱基金,在多方合作下為基層家庭中小學生(包括SEN兒童)提供更多課餘學習及支援項目;教育局亦設學習支援津貼,助普通學校為SEN學童安排合適的訓練或活動。

專家:導師可多示範助領悟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建議活動導師多作動作示範及運用教具,勿只作口頭指令,便能助SEN學童專注及領悟,另分拆步驟成多個小任務,並接受SEN學童未能全部完成,着重建立學童自信。

彭智華亦指出,家長亦應按子女特性參加活動,例如讀寫障礙或過度活躍學童可參與體育活動,自閉症學童則可參加音樂藝術等興趣班。

明報記者 阮秀君
2017年4月23日

安老照顧員獲傑出獎 介紹兒子入行

從事安老服務行業13年的照顧員林慕萍(中),獲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及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頒發「傑出員工獎」,近年她見年輕人甚少入行,便介紹兒子作兼職送飯員,更吸引其朋友一起幫忙;她樂見今年有年輕安老服務前線及專業從業員一同獲獎,旁為今屆最年輕得獎人、21歲保健員游嘉舜(左)和23歲保健員羅天朗(右)。(劉焌陶攝)
從事安老服務行業13年的照顧員林慕萍(中),獲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及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頒發「傑出員工獎」,近年她見年輕人甚少入行,便介紹兒子作兼職送飯員,更吸引其朋友一起幫忙;她樂見今年有年輕安老服務前線及專業從業員一同獲獎,旁為今屆最年輕得獎人、21歲保健員游嘉舜(左)和23歲保健員羅天朗(右)。(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服務照顧員林慕萍加入安老服務行業13年,近年有感行內人手不足,又沒年輕人入行,約一年前「以身作則」,介紹兒子入行任職兼職送飯員,母子齊照顧長者,兒子亦叫來朋友一起做兼職幫手,林女士昨日獲頒為安老服務的傑出員工獎;亦有21歲的年輕女子克服其他的目光入行服務長者,昨獲頒新晉之星獎項。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及香港職業發展服務處為表揚有卓越表現的安老服務前線及專業從業員,昨頒發12個「傑出員工獎」予前線及專業員工,另外一人獲「新晉之星獎」、一人獲「持續進修獎」、二人獲「資深卓越獎」,另有38名安老服務從業員獲「優秀員工獎」。

年初一送飯被婆婆「粗口拜年」

獲頒發「傑出員工獎」的林慕萍,自幼與公公婆婆共住,喜歡與長者為伴,13年前見家中附近機構招聘照顧員專門提供陪診和送飯服務,有感工作意義,毅然一試;她說,擔任照顧員非易事,曾於農曆大年初一上門送飯時,被婆婆「以粗口拜年」,「當時很難受,但跟社工了解後,得悉婆婆因沒家人來拜年而不快」,她於是主動聯絡婆婆的家人,並着他們探訪婆婆,事後婆婆亦向她道歉。

兒子變健談 介紹朋友做兼職

林慕萍近年見行內人手不足,年輕人亦怕與長者相處而不入行,她決定「由自己做起」,約一年前介紹兒子在暑假時兼職送飯,令性格較怕羞的兒子變得健談,「年輕人可能覺得長者煩而不喜歡他們,但當了解他們的故事,就會明白他們」,兒子發現跟長者相處並非想像中困難,更介紹朋友一起任兼職送飯員。林慕萍指出,幾名年輕人為機構增添生氣,亦令長者們十分開心,盼更多年輕人入行。

新晉之星:院友視孫女看待

是次頒獎禮中,年紀最小的得獎者游嘉舜於中六畢業後,曾到醫院任職健康服務助理,感到安老工作別有意義,於是報讀有關課程,一邊讀書,一邊投身這行業。她說,初入行時曾被院友家屬質疑其工作能力,她同時亦要克服「厭惡性」的工作帶給她的困難,如為院友清潔等,但當她發現院友因感到她的用心,「慢慢當我好似孫女一樣看待」,令她更有動力工作,亦希望有心在這行業工作的年輕人不怕辛苦地嘗試。

2017年4月23日

港上季失業率 調整至3.2%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昨天發表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由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3.3%下跌至今年1月至3月的3.2%。就業不足率在該兩段期間則保持不變,維持於1.2%的水平。

就業不足率維持1.2%

失業人數由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的119400人上升至今年1月至3月的125000人,增加約5600人。至於就業不足人數方面,今年1月至3月的數字為49000人,與上季數字相若。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評論最新失業數字時表示,勞工市場仍處於全民就業狀態,並稍為趨緊。經季節調整的失業率微跌0.1個百分點至3.2%,為自2014年第二季後所見的最低水平。就業不足率則維持不變於1.2%,仍為3年低位。蕭偉強指,整體經濟情况踏入2017年後相對良好,多個行業的失業率大致較一年前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受惠於訪港旅遊業繼續改善,1月至3月與消費及旅遊相關的各個行業(即零售、住宿及餐飲服務業)失業率與上一個期間比較及按年均下跌。

2017年4月22日

90後創電競公司 千萬培育打機王 宿舍集訓戰術體能 盼成體育項目

HKES創辦人鍾培生(左一)表示,公司處於「搶灘」階段,爭取與不同市場的用家互動,預計明年可達收支平衡,目前各地員工合共約150人。他支持政府提出探討電競發展,並認為先要在教育、認受性、引起媒體關注的層面着手。(郭慶輝攝)
HKES創辦人鍾培生(左一)表示,公司處於「搶灘」階段,爭取與不同市場的用家互動,預計明年可達收支平衡,目前各地員工合共約150人。他支持政府提出探討電競發展,並認為先要在教育、認受性、引起媒體關注的層面着手。(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今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由數碼港探討本港電子競技發展,創新及科技局預期數碼港今年中向政府提交研究結果及建議,局方認為電競有助推動應用虛擬實景技術等創科發展。近年世界各地的電競發展漸趨成熟,香港亦有公司專注電競,26歲的電競公司創辦人鍾培生每年投放千萬元培育選手,並在台北設訓練宿舍,目標在東南亞市場打響名堂。

靠獎金贊助廣告營運

2013年成立、設立本港首支職業電競隊的香港電子競技有限公司(HKES),其26歲的創辦人鍾培生形容公司運作就如電視台,既做賽事製作及媒體內容,亦有自己的選手、賽評等。他指目前電競產業主要是選手和遊戲開發商能賺錢,其公司則處於「搶灘」階段,爭取與不同用家互動,故除香港,亦先後在台灣、越南設辦公地點,更不排除本年底打入泰國市場,料明年可收支平衡。

初哥每月底薪7000 老手可達3萬

HKES在台北設3000呎宿舍,目前連教練及分析師等約15人入住,訓練除一般團練、個人操作訓練,亦要多做帶氧運動。鍾培生指電競講求戰術、隊員之間的默契、反應及心理質素。(HKES提供)
HKES在台北設3000呎宿舍,目前連教練及分析師等約15人入住,訓練除一般團練、個人操作訓練,亦要多做帶氧運動。鍾培生指電競講求戰術、隊員之間的默契、反應及心理質素。(HKES提供)

本港已有多支職業電競隊,更有女子職業電競隊在本地賽事奪冠。鍾培生指公司有約40名選手,主要來自台港澳區,介乎17至27、28歲,當中有選手本身是中醫碩士生。他指公司依靠賽事獎金、贊助、廣告等作收入來源,一年大約投放過千萬港元培育選手,「其實投放落player(選手)身上一定是burnt(燒錢),會多於他們回饋予公司」。他指選手收入一般除底薪,亦包括獎金、賽事直播和廣告收入的分成,初入行收入或僅7000、8000元,但水準較理想的選手月薪可達兩三萬。

鍾培生表示,由於台港澳區的《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賽事以台灣為比賽基地,故在台北設3000呎宿舍訓練,並設泳池、健身房、瑜伽房等設施,亦有教練、分析師,心理醫生等協助,「(電競)考你對遊戲的認知,講求戰術運用、(隊員)默契、反應、心理質素」。目前連教練及分析師等約有15人入住台北宿舍,鍾培生指訓練過程除包括團練、個人操作訓練,亦要求選手多做帶氧運動,「否則比賽時不能集中」。

曾任職金融業的鍾培生指八九十後是由遊戲帶大,自己屬於最後一代「搵唔到食」的選手,目前因為電競的觀眾群增長,加上社交媒體盛行而成為產業,他最希望電競再進一步變為體育項目,可長遠發展,「目前先要在教育、認受性、引起媒體關注方面着手」。

港年中完成研究 擬辦電競嘉年華

政府今年牽頭探討電競發展,創科局表示本港具備發展電競的條件,包括先進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礎設施、具備舉辦國際性大型比賽的經驗,目前數碼港已展開探討電競產業發展,料本年中向政府提交研究結果及建議。旅發局發言人稱,計劃8月4至6日在中環海濱舉辦暫名為「香港夏日派對」的大型嘉年華會,初步構思包括美食、音樂及電子競技元素,稍後公布詳情。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黃岳永認為,本港有不少表現出色的電競選手,網絡亦足以負荷電競發展,但賽事在網上直播,見過其他地方出現賽事的賠率,擔心演變為另一種賭博,認為政府探討時值得關注。

學生報班練打機:夢想也可當飯食

中五生蔡梓毅(左一)到位於土瓜灣的電子競技學院學習電競,他夢想日後能成為電競選手,將自己喜歡的事變成職業。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站立者)表示,學院開辦首季已達收支平衡,教授的不止是「打機」,更重要是戰術分析和團隊合作。(蘇智鑫攝)
中五生蔡梓毅(左一)到位於土瓜灣的電子競技學院學習電競,他夢想日後能成為電競選手,將自己喜歡的事變成職業。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站立者)表示,學院開辦首季已達收支平衡,教授的不止是「打機」,更重要是戰術分析和團隊合作。(蘇智鑫攝)

隨着「打機」演變為產業,坊間亦有人開辦學院「教打機」,培育新一批電競人才,開業首季已達收支平衡。16歲中五生蔡梓毅約1年前接觸電競,並到位於土瓜灣的電子競技學院上課,他稱夢想當上電競選手,「原來打機可以當飯食,好似幾幸福幾開心,因為可以將鍾意的事變為工作」。

電競學院開業首季已收支平衡

電競業包括不同崗位,例如賽評、寫手、教練、分析師、選手;蔡梓毅指最吸引他還是做選手,上前線比賽,「我覺得不論能否支撐生計,若有機會做選手,我都想做」。他指選手講求反應能力,16歲至23、24歲是選手的「黄金年齡」﹔但選手之路不易走,以最熱門的電競遊戲《英雄聯盟》為例,他指要在數百萬玩家中排首50位,才有機會吸引注目而被發掘為職業選手。他笑言分析個人實力後,或許擔任如賽事「軍師」的分析師較合適,而且沒有年齡限制,「其實投身電競行業已很滿足,因為是唯一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

明年考DSE的蔡梓毅表示現階段電競及讀書兩邊兼顧,他說報讀電子競技學院前跟媽媽商量,對方很驚訝原來打機可以變為電競,「他們(父母)都算支持,見我總是在電腦前看比賽,很好奇為何我這樣喜歡」。

5堂學費1000元

90後的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表示,學院去年底開辦,首季開設6班,共約有60人,大多是如蔡梓毅般介乎14至18歲的年輕人,以5堂為一單元,每單元學費1000元,首季已達收支平衡,預計未來3個月可獲盈餘,並計劃本年底透過比賽為學員總結。他指學院不單「教打機」,亦教授戰術分析和團隊合作,「有些人打得很叻,但不願意跟隊友講自己想法」。

至於家長對電競的取態,朱仲賢表示家長態度良好,學院亦要求學員報讀前先見面,了解其家長取態,「如果家長不支持,會叫家長上來視察」。

韓國領先亞洲 京鳥巢將辦世界賽

《英雄聯盟》是電競比賽中的熱門遊戲之一,全球有不同賽區,圖為2015年的歐洲賽區春季賽事。香港的電競隊則參加台港澳區的賽事,以今年台港澳區的春季季賽為例,賽季冠軍獎金達150萬台幣,即約38萬港元。(網上圖片)
《英雄聯盟》是電競比賽中的熱門遊戲之一,全球有不同賽區,圖為2015年的歐洲賽區春季賽事。香港的電競隊則參加台港澳區的賽事,以今年台港澳區的春季季賽為例,賽季冠軍獎金達150萬台幣,即約38萬港元。(網上圖片)

在亞洲的電競產業市場,韓國的發展可謂數一數二,當地首個專為賽事場地的電競館早於2005年在首爾落成,亦有電視頻道轉播電競賽事,打造遊戲產業成為當地經濟的新支柱。內地發展電競的潛力亦不容忽視,全球熱門遊戲《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LOL)的世界賽今年將在內地舉行,其中決賽將在11月於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上演,共24隊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參賽。

去年決賽達4300萬觀眾

過往「英雄聯盟」的世界賽相當注目,官方資料顯示,去年在洛杉機舉行的決賽的獨立觀看人數(unique viewers)達4300萬,最高同時有1470萬人在線觀看。本港去年8月亦在亞洲博覽館上演「英雄聯盟」的台港澳區職業聯賽夏季季賽總決賽,全場3000座位座無虛席。

對於世界各地掀起電競熱潮,電子競技學院課程總監朱仲賢關注本港的場地問題,指電競比賽要求場地夠大,能「拉到線上網」,「其實(場地)要求並非很特別,外地不少電競比賽在戶外進行,在戶外拉線上網不是想像中般困難」。

明報記者 岑詠欣

科技園艾睿電子合辦創業比賽

圖左起為艾睿電子大中華區銷售副總裁梁淑琴、香港科學園首席科技總監戴紹龍、Indiegogo大中華區戰略規劃主管雕明容合照。
圖左起為艾睿電子大中華區銷售副總裁梁淑琴、香港科學園首席科技總監戴紹龍、Indiegogo大中華區戰略規劃主管雕明容合照。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園屬下的「機械人創作坊」連同艾睿電子及眾籌網站Indiegogo,宣布合辦全新創業比賽SciTech Challenge,於5月至9月分兩階段進行,主題為與機械人技術、人工智能、健康、智能電子或物聯網相關的創新項目。參賽者需於4月底或之前報名。

得獎者可獲電子技術工作間一年會籍

首階段是為期一個月的講座及工作坊,以增進參賽者的創業知識。晉級第二階段的十強,將可在專家指導下,免費使用「艾睿電子技術應用工作間」及科技園的「機械人創作坊」開發產品原型。而冠亞季軍除了分別可得到3萬元、1.5萬元和5000元獎金之外,還可獲「機械人創作坊」及「艾睿電子技術應用工作間」的一年免費會籍,並可以將其產品放上Indiegogo平台進行眾籌。

2017年4月21日

年輕人投身影視夢工場 進修培養創意 助理起步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近年香港電視市場發展風雲色變,開台、收台之聲此起彼落。另一方面,早前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未來會加強培育香港電影業人才,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影視行業相信仍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工作,如何實踐?PA、助理製片、編劇都是適合新人起步的崗位,想裝備入行?就要先了解最新行情。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現時的電視節目可利用互聯網播放,流動性和互動性均大增。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下稱「港專」) 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Jan Sir) 表示,「新一代觀眾看電視節目,不再局限於電視機前,他們可透過各種平台或流動裝置收看,而一些短片形式的節目或更為他們受落。」他引用美國普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的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為 15 分鐘的名人。」以上說話正好反映現時網絡時代的狀况。

「網絡使低成本的製作有機會突圍及被廣泛認識,只要有攝錄機及社交媒體,每人也可成為主角。然而想作品突圍的話,創意仍是必須的。作品不一定以美作標準,但要對市場反應快、與時並進。」

紀實製作易引共鳴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HKBU CIE)「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續說,創意很難教的,但卻可以培養,如通過不同的學習和活動刺激思考。「創意不一定是天馬行空,有時打破定律也可以得到啟發。舉例:在報紙任選兩個不同的人、事或概念,將他們連結一起、拉成關係,也可訓練一個人的創作力。」

他指,當創作意念出現後,其實又是另一挑戰的開始。「意念可以是很抽象的東西,要先將它化成文字,然後再轉換成影像、聲音,同一事物以不同的形態表達。」

近年一些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中,紀實節目 (如鏗鏘集、新聞透視) 排名很高,原因何在?張國文說,「對觀眾來說,紀實製作的題材多圍繞身邊發生的事,反映社會狀况,易使人有共鳴。」

新媒體興起 帶動更多工作機遇

因應互聯網發展迅速,近年市場湧現不少新媒體。Jan Sir指,年輕人思想較創新,對環境轉變的適應能力亦較強,他們面對新媒體的衝擊,有一定優勢。「現時的僱主都希望新人可以盡快上手,要求投身者具備一定行業知識,故宜進修裝備自己再入行。」

不同媒體都需要助理編導/製作助理 (PA)、技術人員等人手,而電影方面也對助理製片、編劇有需求,職責亦各有不同:

助理編導/製作助理 (PA):

Jan Sir 指,PA 可說是長期缺人的職位,主要工作包括執行前期製作如編排拍攝程序;統籌拍攝資源,如場地、演員、服裝、化妝等;協助拍攝工作及記錄有關資料;參與後期製作如剪接、配音等。以一個 12 集的半小時的綜藝節目為例,一般有兩組導演,每組有一名 PA,現時入行起薪約 13,000 元。

「PA 工作不定時,需兼顧很多瑣碎事,故流失率一直很高。如在大台工作,由於員工多,晉升需要較長的時間;網媒或其他媒體,工作環境或較好,不過在大台工作能夠廣結人脈,對日後發展不無幫助。」

助理製片:

張國文指電影行業,一般新人以此職位起步,累積相當經驗可當製片;場記、副導演做起,則可邁向導演之路。政府近年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點 5 步》和《一念無名》便是其中的獲獎電影),資助年輕人拍攝電影,發掘和培育具潛質的電影製作人才,可說是新人入行機會之一。

編劇:

張國文表示,此乃業界另一渴求的職位,「劇本乃一劇之本,是影視項目的根基,要先有故事,才可以安排其他工作。」如想成為編劇,要具事物存好奇心,日常多留意他人及開放自己等。電影的編劇有機會被發掘成導演;電視台的編劇可晉升至編審。

Kevin:進修實現導演夢

(圖由HKBU CIE 提供)
(圖由HKBU CIE 提供)

向來喜歡文化、攝影、音樂的鄭家穎 (Kevin),兩年前考完 DSE 後,看了日本電影《七武士》,引發對修讀電影的興趣,不懂日文的他說,「那次我在沒有字幕,只看畫面和『聽聲』的情况下,看完整套 3 小時的戲,覺得很精彩,而且明白它的內容和想表達的意思。」

Kevin 坦言,十分佩服導演黑澤明的功力,「同一事物,運用不同的運鏡和場面調度技巧,效果高低立見。」他遂選擇了 HKBU CIE 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副學士課程,為自己的興趣和導演夢想出發,他現為二年級學生。

學習過程中,Kevin 最難忘的是在畢業作品中擔任導演一職,由度劇本、搵景、演說,至拍攝,所有過程都要兼顧和參與。「除了要運用學過的知識外,也要學習做協調的工作。當組員有意見時,我會先聆聽,然後分析和決定。透過多接觸、溝通,增加彼此的信任。」他說,這次經驗提升了其決斷力和溝通技巧,是很好的體驗。

計劃再進修 拍攝電影為目標

課程中,導師用不同方法激發同學的創意,使大家擴闊了眼界。現時的他,看電影已不只是為了娛樂,「有時我喜歡從其他角度去欣賞,如社會學、心理學,另外又會留意整套戲的結構、手法和氣氛等。」另參加校方安排的不同交流活動和講座,有機會認識業界人士建立網絡。

完成副學士課程後,Kevin 計劃繼續進修,銜接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目標是成為集編導一身的創作人,拍攝一部與人類情感相關的電影,「一套好的作品,要帶給觀眾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令人看後有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此外,他亦希望參加短片比賽,豐富自己的拍攝經驗。

課程內容多元化 開拓影視進修路

面對媒體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Jan Sir 鼓勵學生要不斷創新求變,除了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外,也要不斷探索及了解網上市場發展,如對 Youtuber 和 Facebook live 有所認知。此外,拍戲是團隊的工作,講求合作性,故具備與人溝通的技巧亦很重要。

其中港專的「電視製作與廣播高級文憑」課程,着重實踐和理論,課程會為學生提供機會體驗實際的工作情况,如推行學生企業模式教學,以商業思維了解行內實際需要。另基於新媒體的拍攝趨勢,課程也會因應加入航拍、VR,及網上直播等元素。過往有約 7 成畢業生投身電視行業擔任製作職位,部分加入網絡電視、網媒或繼續升學。

多接觸不同作品 創作、思路更開闊

至於 HKBU CIE 開辦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副學士課程,則結合歷史、理論與創作,探討電影與電視的製作過程,為有志投身電影電視行業的同學打好基礎。張國文表示,課程旨在培訓全面的電視、電影人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負責不同崗位的工作,增強各方面的實戰經驗。

他鼓勵同學多接觸不同的作品,「不要只觀看某類電影,這樣會令創作和思路受到局限。」他不諱言,過去不少經典電視劇集,都在反映社會現實,值得參考。其中在「電視與香港社會」一科中,導師以用文化研究角度探討香港電視的發展,如何謂「獅子山精神」?劇集《大時代》如何反映當時政局和社會狀况。

他說,副學士學生以升學目標為主,一般有 8 成多的畢業生升讀各院校的相關學位課程,小部分投身職場,從事資料蒐集、編劇等工作。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