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科技發展迅速,大量初創企業藉網上或手機平台,配對及共享剩餘的產能,但近年不少平台出現整合,如百度出售百度外賣予「餓了麼」、內地電召汽車平台滴滴出行收購Uber 中國,有市場人士質疑,市場最終逐漸走向壟斷,或反映共享經濟已遇上發展瓶頸。惟有業界人士則認為,除了發展模式阻礙,政府取態亦是初創企業能否走出光明大道的重要因素。
有私募基金業界人士認為,不少涉及共享經濟的初創企業,主要是透過配對服務吸收用戶群,因此投資者在評估價值時,能否賺錢大多不是決定因素,但當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否將數據「現金化」甚至取得盈利變得更重要,不少初創往往是在這個階段被吞併或淘汰,當市場只剩下一個壟斷者後便易於生存。
學者:共享平台需重本地化
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表示,GoGoVan是其中一個成功以平台配對、推動共享經濟的企業,不少搬運公司的貨車司機在空餘時期均會利用閒置貨車提供服務予市民。不過,他認為Airbnb及Uber等共享平台,未能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原因是未能做到「本地化」,GoGoVan無論在服務及營運方式均針對香港市場設計,但Airbnb及Uber不論是文化及監管則未能完全配合本土需求及監管,令業務未能在港上軌。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為,GoGoVan不完全屬共享經濟範疇,但配對平台成功的原因只是發展時未有遇太多的法律規管,他表示,Uber、Airbnb和Gobee.bike在開拓業務時均受到政府不同程度的打壓,反映並非配對經濟不可行,而是政府的規管對行業有太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