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人稱「老佛爺」的著名設計師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2月中病逝,其別樹一幟的時裝設計理念為人津津樂道。外國的時裝風氣興盛,香港時裝設計行業的現况又如何?新一代又為何有意投身其中?這些問題由職業訓練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時裝及形象設計學系講師潘慧儀及聖母玫瑰書院中六生黃楓雅解答。
家中開製衣廠 立志入行
家中開設製衣廠的黃楓雅,自小已立志成為時裝設計師,「可能受到家人影響,希望有天能創立自己的品牌,或者繼承他們(的事業)」。在高中有選修視覺藝術的黃楓雅,平日也會畫畫,嘗試設計服裝,卻較少像比賽提交的作品般,每個設計細節都詳細思考。她早前參加The Woolmark Company「Wool4School香港2018學生設計比賽」,憑男裝設計獲得高級組冠軍,得獎作品的設計意念,源於想為自己很欣賞的內地男演員劉昊然「度身」設計演出服裝,「當然我無辦法親身量度他的(身材)真實尺寸,不過都有盡量找他的身高資料,希望(衣服)真的是可以『著上身』」。
黃楓雅說,她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參賽,想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認可和評價。得獎設計是她的第三稿,「我特別喜歡不對稱的設計風格,但想着要參加比賽,(設計)還是不宜太天馬行空,一開始的設計較為『正路』。可是一直修改都不滿意,於是決定『豁出去』,做自己喜歡的風格」。黃楓雅最後的定稿運用了具不同功能的羊毛物料,細節的創意贏得評判讚賞。不過,設計演出服裝並非黃楓雅的未來發展路向,「還是想設計日常穿著的服裝,穿了可以在街上走的,男裝女裝都感興趣」。
評判:意念獨特 製作性可穿性高
為了成為時裝設計師,黃楓雅早有準備,閒時會繪畫設計圖;平日逛街也會留意其他品牌的服裝,既是偷師,也在訓練自己的創意思維,「如果換成自己,又會怎樣設計?能不能(設計得)更好?」獲得與時裝設計相關的獎項,給予她很大的鼓勵。有多年時裝設計經驗的潘慧儀是該比賽的評判之一,她認為黃楓雅的作品意念獨特,顏色層次及組合營造出「不對稱」的效果,卻不會顯得突兀。「就中學的程度而言,黃楓雅的設計十分突出,不單有自己特別的想法,製作性和可穿性都很高。」她重看黃楓雅的設計圖,突然驚訝道:「原來模特兒是男生來的!」之後她解釋,黃楓雅的作品獲獎後製成實物,並由真人模特兒穿上、拍攝造型相片,而相中所見模特兒的樣貌較中性,令她一直以為作品是女裝,「不過現在時裝設計的趨勢,也傾向不那麼『男女分明』。其實除了成人,童裝設計也很有市場,近年就特別流行父子或母女裝」。
◆知專講師:港時裝業非式微
網絡助長見識 科技拓闊空間
潘慧儀曾在著名時裝品牌「巴黎世家」(BALENCIAGA)任職時裝設計師,約10年前轉投教育界,培訓年輕一代的時裝設計師。「新一代(讀設計的學生)與我們很不一樣,最主要是網絡發達,他們更容易接觸到時裝設計的資訊。而且科技進步後,許多當年我們不會想到的設計,他們會去試,因為科技令這些設計得以實行。如現在有種『膠水』是可以代替針線縫合衣服的,以往哪有這種技術?」潘慧儀特別提到,新一代時裝設計師環保意識較強,在設計選料上希望帶出環保的信息。「我接觸的學生大多有良好的表達能力,因為香港學生從中小學起就接受presentation(口頭匯報)的訓練。這是優點,不過缺點是他們有時會自信不足。」她笑稱,自己常常會跟學生就作品爭論,「我通常都鼓勵學生要放膽,對自己的作品要有足夠信心。例如我質疑你的作品『可行性』不足,未必能變成實物,但你若堅持(設計)無問題,不如就真的做出實物,證明給我看(是可以的)」。
時裝公司北上設廠 設計部門仍留港
「許多人都認為,香港的時裝行業於1990年代後開始式微。實情並非這樣,反而因為時裝工業在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實力雄厚,而且各間公司十分團結,也致力培訓人才。」潘慧儀補充,雖然許多時裝公司皆北上設廠,但其設計部門仍留守香港,行業在本地的發展前景不俗,內地的時裝品牌也樂於聘請香港的設計師,優勢是靈活度較高。她又以過往的學生為例,指出近年時裝設計師的出路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進大企業,另一類是開設自家品牌,借網絡平台去銷售,反而香港較少中型的時裝公司。」回看自己任職時裝設計師的日子,潘慧儀認為這職業能給予人滿足感,當然亦有其限制,「因為時裝設計師不是藝術家,除了要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顧及市場趨勢」。她最後鼓勵黃楓雅及其他有意投身時裝設計的學生,要成為時裝設計師,作品的美感和設計意念固然十分重要,同時要保持認真、願意學習的態度。
文章刊於:[明路—生涯規劃 第52期](2019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