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當大批香港印刷廠遷往內地時,「不想靠關係」的蘇永強堅持要留在香港,多付7倍租金和6倍薪金繼續他的事業。結果,行家獲得大量海外訂單,他則承辦行家外判的訂單。不過,蘇永強以「快人一步」的目光自救,令印刷廠在眾多中小企業中突圍而出,由印刷收據變身成上市企業的印刷品「代言人」。
蘇永強是精雅印刷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1980年,他在灣仔舊區租了一間地舖,只有一部手動印刷機,主要業務是印刷單據。今天,他在筲箕灣擁有一座廠房,還設有附屬的翻譯、公關和文件處理等公司,為客戶提供「一條龍」式的印刷服務。可是,今
日風光的背後,原來隱藏着一段辛酸的奮鬥史。
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的印刷及出版業公司數量,由1980年代高峰期有4,700多間,至2013年餘下4,281間。蘇永強說,自從內地於80年代實行經濟改革,逐步對外商開放,香港印刷廠為了減低成本,把廠房遷移內地,逾9成具規模的印刷廠也不例外。蘇永強卻選擇留在香港,自尋出路。
拒跟行家遷廠內地 競爭力大減
「我不想靠關係取得牌照。」蘇永強解釋,印刷廠很多時會印刷題材敏感的印刷品,所以要在內地取得經營牌照並不容易。訪問期間,蘇永強言語間流露他愛「明正言順」和「穩打穩紮」的營商風格,但他當時堅持留港的執著,卻令到印刷廠的競爭力大減。
蘇永強說,當時在內地的廠家,成本比香港低最少30%,內地的技術工人薪金是香港的六分一,廠房租金更是香港的七分一。同行如敵國,遷到內地的行家當時優勢大增,他們接到大量外國訂單,蘇永強則在他們應接不暇時,承接他們外判的工作。
投資印刷機 堅持高質量高回報
「單靠價格去競爭是無止境的,競爭者愈多,價格就愈低,最後既得利益者是美國的end-user(用家)。」蘇永強當時堅信自己留港的決定沒有錯,他認為自己不能以數量取勝,因此選擇走高質量路線。他每次都採取「先輸後贏」策略,多年來在行內率先投資高科技,出產高質素印刷品。
為了投資,公司雖然要延遲向銀行清還債項,但有令人驚喜的回報。1989年,印刷廠購入全新的四色全自動電腦化印刷機,同年,印刷廠取得匯豐控股有限公司年報的印刷權,成為首間成功獲得匯豐年報印刷權的中小企業。蘇永強在1998年把印刷工序數碼化,連入信封都無需經人手。
重視環保 中國首間獲認證
2005年5月,公司經國際林業管理公會嚴格審核,成為中國首間獲公會認證的印刷廠,證明這些印刷品是採用來自可持續發展森林的紙張製成。雖然印刷成本會因此增加5%,要求用環保紙張的客戶不多,但蘇永強深信環保是印刷業的發展方向。
印刷廠現時每年為逾百間上市企業印刷年報,每年營業額約3億元,而且每年以雙位數增長。蘇永強說:「只要定位清晰,八仙過海都可以各顯神通。」
【提提你】除了蘇永強提及的環保外,數碼技術亦是印刷業的新趨勢。例如3D打印技術及數碼印刷等,有意入行的同學可多留意相關資訊。 |
書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