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部電影的誕生,除了導演、編劇、演員,還靠幕後團隊默默耕耘,其中一個重要崗位是美術指導。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副會長莫少宗形容,美術指導每次接到劇本,便按文字描述、劇情發展和角色背景等,營造電影所需的「世界」,場景、服裝、道具等均要包攬,因此每遇資金緊絀,便首當其衝。他說,香港太細,難借到合適場地,而搭景成本高,例如古裝大製作不可能在港搭建宮廷實景,亦難聘請數百人加入劇組,唯有移師內地。
莫少宗說,不打算在內地上映的電影普遍資金較少,「賣座如《寒戰II》(香港票房)才收6000萬元,很多電影票房不過數百萬,還要扣院線費用,你想像開支要如何緊縮,投資方才不會白做」。資金有限可以變通,但難免影響質素,例如局限了特定拍攝角度,否則「穿崩」。他說,政治環境改變沒有衝擊美術指導,真正挑戰來自科技進步,以往要「通頂」看參考書,現時上網已找到所需資料,但觀眾的視覺經驗亦因此增加,電影場景必須更細緻真實,才可令觀眾和演員有代入感。
他舉例,《寒戰II》的立法會會議廳,其實是到現場觀察後仿製。成本相對低的《衝鋒車》,戲內主角將16座小巴改裝成衝鋒車,畫面出現的設計圖,原來有考慮角色背景,「不能畫得太仔細,要似蠱惑仔畫」;改裝後的「衝鋒車」保留小巴趟門,亦是美術指導的心思,「觀眾未必留意到,車身藍色部分是用電線膠紙貼出來」。
港新血「騎牛搵馬」 拍內地微電影
拍攝場地移師內地,自然聘用當地人,符合成本效益,亦有實際需要,他說:「香港人有想法,但不知當地哪裏多布行、哪裏有河。」崗位有限,香港年輕電影人面對更大競爭,業內尤其剛畢業的新血,或面對開工「時差」,「想入劇組時無戲開,到劇組找他,他可能已等了半年,轉行找到全職」。內地對微電影需求大,為年輕電影人開了扇窗,部分人轉拍這類作品,靜待入劇組機會。
2017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