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訪問當天正值民航處新空管系統問題頻生的日子,立法會議員譚文豪天天見報爆料跟評論,飛機師形象比選舉時更深入民心。在風和日麗的早上,幾個周末都沒有放假的他,帶着一臉倦容來到立法會餐廳,談起一對兩歲半的龍鳳胎成長點滴。他說加入議會後,照顧家庭的時間大幅減少;反而,全職當機師時假期多,寶寶們出生的頭一年由他在夜間主力照料,更笑說湊B難過揸飛機。
「湊兩個真係好辛苦㗎!」譚文豪的一對龍鳳胎於2014年7月出生,當時仍是全職飛機師的他雖然常常出差,但每月有十多天休假,假期晚上都由他來值夜班,讓太太休息。想起那一年多的夜班生涯,雖是疲累,但卻愈說愈興奮,「冲奶粉、餵奶、掃風,還有換片,再?瞓覺」,兩個寶貝不會同時起牀吃夜奶,即使同時醒來,一個成人也處理不了,「四小時一次循環,一個BB是四小時,但兩個BB的話,中間就要餵另一個。兩小時一次,簡單來說,就是整晚也不用睡」。
二人家庭變成了四人家庭,雖然譚家也有家傭幫忙,但帶小孩的工作仍由兩夫婦分擔,「開始時自己處理會小心一點,如果有什麼事情,如小朋友受傷了,都是自己的錯。如果是因為交給其他人而出了問題,我自己會『過唔去』」。
兩個寶 奶樽另有學問
兩個寶寶同時出現,嬰兒用品也要有特別要求,「譬如烚奶樽機,一定要買有烘乾功能的……你想想,一個BB起碼要六個奶樽,兩個的話,就是十二個;有些人會將奶樽放入雪櫃,但你想像十二個奶樽放入雪櫃,還哪有位置放別的東西?」又例如兩個小朋友需要兩款不同的奶樽和奶嘴,以免生病後交叉傳染,「這些東西很細微,但其他人不用想,我們卻要想清楚」。
譚文豪說,帶BB的困難在於他們的「不能預測」,「成人做事,特別是當機師,是很logical(合邏輯)的」,但BB哭鬧沒有邏輯,也未必找到原因,讓人手足無措。「小朋友哭了,為什麼哭呢?是否尿片濕呢?不是濕了,是否肚餓呢?不是肚餓,是否熱呢?」譚文豪說着,語氣有點無奈,「那你為什麼哭呢?從這三大途徑,應該可以找到原因吧……可惜BB不是這樣,他們不能預測,沒有邏輯」。揸飛機還是帶小孩比較困難,他毫不猶豫回應﹕「不用想,一定是帶BB難!」
爭取時間相見 與囝一起洗澡
小朋友日漸成長,現在正讀學前班。以往放假的日子,譚文豪會帶子女去跑啟德郵輪碼頭草地,或到住所附近公園玩滑板車兼溜狗;現在立法會開會時間長,周末亦有不同活動要出席,家庭時間因而大幅減少,唯有把握每一次親子機會。訪問前一天囝囝Ethan不肯洗澡,譚文豪就邀請他跟爸爸一起洗澡。不能天天相見,能坐下來一起聊聊,發現小朋友好像一下子長大了。「(兩個孩子對)動物都好像突然識多了很多,以前只會分豬牛羊,現在已經識樹熊、蜥蜴,我覺得很厲害呢,兩歲半來說,我覺得『算係咁喎』!」
親子時光 不是放棄公義藉口
孩子三歲前樣子天天在變,學習也快。在一對子女成長的黃金階段,轉換工作環境,減少相處時間,值得嗎?譚文豪說:「有些人很消極,讀書期間不想搞太多事,覺得爭取公義,留畀大人搞啦;到讀大學,又說屋企等人養,要快些讀完書出來工作……」如是者,開始工作、儲錢結婚、小朋友出生、直至子女大了,都有不同原因不參與爭取,「我想說的是,你在每一個時機總會找到藉口,不去為自己的信念衝出去」。今天做的,除了為自己的信念,也是為了孩子,「其實我覺得前景灰暗……但我們應否作出一些付出和努力,去保護香港和制度呢﹖我覺得有責任……若到最後,所有方法試過仍然不行的話,我起碼可以跟下一代說,爸爸試過了,不是我不想做,而是真的做不到。希望你原諒我,希望你比爸爸做得更好」。
教育理念﹕不迫子女上興趣班
譚文豪1990年到澳洲升讀中三,中文只有中二程度。早前在立法會誤將「馬首是瞻」讀成了「馬首是『膽』」,引來取笑。訪問期間,他亦屢次用上較少人用的「隨波逐『浪』」,不過其實他挺重視中文的。
一對龍鳳胎現時兩歲半,譚未有接納中產朋友們的勸告選擇國際學校,而是讓孩子入讀一家教會營辦的happy school學前班,為的就是不想他們「不喜歡中文,不喜歡學習中文」。至於小學,他說未做資料蒐集,只希望一對子女於小學階段一起學習,所以會選擇男女校,但到底是官校、直資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則未有定案;只是一再強調,不會因為名氣而選校,亦不會為入學而要孩子報讀沒興趣的興趣班,「我見到有些家長,為了入某一些學校,就學齊『聽都未聽過嘅嘢』,看看怎樣增加入學機會,我覺得有點本末倒置」,他堅決地說,「我不會因為一家學校很有名,就用盡方法去tailor made自己……好像拍拖一樣,明明不是那種人,但想對方喜歡你,就夾硬改變自己,結果通常也無幸福」。
想小朋友有膽發聲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想造就一個怎樣的人,他寄望一對子女願意幫助身邊人,有正義感,能獨立思考,「我每年都做一次機師入職講座,不少人也認為這行業很難入職,但其實某程度上,就要怪香港的教育制度,因為這裏有一種文化要尊敬父母和老師,尊敬到一個點,是老師要求你做就要做」。譚文豪說,「我想我小朋友有膽發聲,見到『唔對路』的事情願意出聲,不是一種為考試而讀書的人,因為老師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完全沒有獨立思考,我不想我的孩子這樣」。
文:譚凱韻
圖:曾憲宗、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