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名女性獲遠洋船長資格 愛環遊世界海盜怪浪無阻

香港首名考獲遠洋輪船長資格的女士陳嘉敏,遇過海盜,又見過風浪奪命,還是鍾情於大海,盼成為首名遠洋輪船的女船長。

「職業無分性別,但女性在船上要比男性付出更多方可得人尊敬。」香港史上首名考獲遠洋輪船船長資格的女高級船員陳嘉敏嘆道。在大海上,她遇過海盜,亦目睹船員被「怪浪」擊斃,性格外向好動的她,仍毋懼風浪,深信遠洋輪船船員能環遊各地及面對不同挑戰,更決心要真正成為香港首名遠洋輪船女船長。

32歲的陳嘉敏,中七畢業後攻讀海事科技文憑,成為該課程史上首批女學員,由月入$13,000的甲板練習生,爬升至貨運輪船公司的二級遠洋輪高級船員(俗稱大副),月入$50,000。

盼3年內成遠洋船長

陳嘉敏於2012年10月更考獲海事處簽發的一級遠洋輪(甲板部)高級適任證書,成為香港史上首個獲得遠洋輪船船長資格的女性,她對此感到十分自豪,並盼自己的成功能啟發更多女性投身遠洋航運業。她希望累積足夠航海經驗,盼在3年內成為香港首位女遠洋輪船船長。

憂女性帶厄運 曾禁入機房

香港領港會高級引航員羅冠斌船長稱,香港遠洋航運業於2002年前並沒有任何女性,他入行的年代甚至會因為擔心女性會為輪船帶來厄運,而不容許女性進入輪機部(俗稱機房)。直至2000年,職業訓練局海事訓練學院的海事科技文憑課程,才首次招收包括陳嘉敏等4名女學員。雖然其餘3人畢業後決定任職內河航運業,僅得陳嘉敏投身遠洋航運業,但她已經是香港遠洋航運業首名女船員。

一度轉職 感沉悶重操故業

陳嘉敏認為,職業雖無分性別,但與男性相比,她在體能上始終稍遜,剛入行擔任甲板練習生,面對搬運鐵鏈等粗活時,感到非常辛苦,曾為此終日以淚洗臉。遠洋輪海員亦要長時間遠離家人,她於2009年一度感身心疲累,離開了遠洋航運業,轉至經營港澳航線的船公司擔任內河船海員。然而,轉職約1年後,她還是覺得遠洋航運業能環遊各地,亦要每日面對不同挑戰,遠較內河航運業具挑戰性,決定重返故業。

除了澳洲及歐洲等旅遊熱門地,9年海員生涯中,她更曾到訪巴布亞新畿內亞、瓦努阿圖等較冷門地區,其中較難忘是2003年在印尼遇上一班蒙面海盜,幸得具經驗的二副及時察覺,並將船轉向,成功避開海盜;以及於2004年時在墨爾本,船舶出海時遇上「怪浪」直撲甲板,一名船員被當場擊斃。

20131130 ¼Q®g²î¼²¤£©úª« ©ß°_­¼«È87¶Ë ­«¶ËªÌºÃµLô¦w¥þ±a ¹Ï ¯è¦æ´Á¶¡¼²¨ì¡u¤£©úª«Åé¡vªº¤ì¬P¸¹¡A¥¢¨Æ«á¸üþӶ˪̡A¥Ñ©ì²î©ìªð¤WÀô´ä¿D½XÀY¡C (½²¤è¤sÄá) ³ßÆF¬w¹ï¶}¼²²î·N¥~-·N¥~¤ì¬P¸¹³s¦P¶ËªÌ¥Ñ²î©ì©¹«H¼w¤¤¤ß-(½²¤è¤sÄá)
陳嘉敏曾經轉職至港澳航線的船公司擔任內河船海員,後來決定重返遠洋航運業。圖為來往香港及澳門的噴射船。

 

【想一想】

1. 陳嘉敏剛入行時感到非常辛苦,因此轉職,但為甚麼最後她選擇回到遠洋航運業?
2. 假如你是陳嘉敏,在從事自己心儀的工作時遇到困難,你會選擇轉職還是堅持下去?為甚麼?

 

書本樣式

JOB18_A03_book1
JOB18_A03_book2

 

九巴一哥 領萬人上堂學服務

九巴每天在港接載260萬人次,員工超過13,000人,管理這個團隊的九巴董事總經理何達文,認為打工仔要「上位」,必須跳出自己的本科,涉獵更多關於管理的各方面知識。同一道理,他希望九巴車長,認識到工作不是「揸車」這麼簡單,於是8,000名車長在他悉心安排下,上課學甚麼叫做「服務業精神」。

何達文認為管理人員要「上位」,首先要跳出自己本科,多涉獵財務、法律及資訊科技的知識;第二是要對業務發展有遠景。

51歲的何達文,1998年加入九巴,2007年起擔任董事總經理。他早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讀工程,回港後加入太古任管理見習生,有6年時間在太古內地汽水合營公司工作。他指「在香港及中國做汽水業務,做的就是市場推廣」。怎樣幫汽水公司打開內地市場的大門,變成他今天做九巴「一哥」的寶貴經驗。

請顧問公司訓練 親身先試課程

何達文近年很着重提升同事服務顧客的意識。過去兩年,九巴找來顧問公司,訓練1萬名員工,包括8,000名車長,目的是要建立良好的服務文化。何達文說自己也有去上那家顧問公司的課,「就好似擺酒之前要去試食一下」。之後他請顧問公司修訂課堂內容,更切合九巴員工的需要。

車長有「熟客」 獲贈香蕉

20130422 九巴一哥 領萬人上堂學服務 董事總經理何達文 請車長扮演乘客 圖為 何文達小檔案   GRAPHIC  圖表  (明報製圖)「我們要先提升大家的awareness(覺醒),共搞了50場,每場200人,在酒店禮堂找專家來講外界服務業的水平。然後還有小班教學,請他們20多人一班,做角色扮演,請他們扮乘客,嘗試去了解對方的感受。」例如有老人家上車,車長要在怎樣的情況下才開車等。

何達文說其實不少車長已有一班「熟客」。「有車長向我說,有乘客買了香蕉也會請他吃。」何說,經過過去兩年訓練之後,九巴有做乘客意見調查,發現滿意度確有提升。

 

落區拜年搞抽獎 接觸前線增士氣

作為最高管理人,何達文亦有把握機會跟前線同事接觸。「我們每逢過年都有去車廠拜年,年初七及年初八,大清早4時便會去到車廠,一日去茘枝角及屯門,另一日去沙田及九龍灣。要在他們5時出車之前到達。過年其他人放假,車長還要上班,我們去拜年、搞抽獎,他們會很開心。」

他說一年之中,會抽四、五天,趁下午3時交更的時間,走訪不同的站頭,跟早、晚兩更的車長見面,聽他們的意見。「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如何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例如去年我們讓車長的食飯時間由45分鐘,延長至60分鐘,於是要改善休息室的設施,添置電視、雪櫃、微波爐等,讓他們可以不用外出用膳。」

他說九巴車隊一天所行的路程,等同一個普通人90年的行走路程。要做到團隊運作無誤,一是要有好的管理系統,其次就是服務要由心出發。「香港的服務文化過去十多年已大大不同,特別是零售業,現在你不買衫,離開時店員也會多謝你。物業管理員就更加不用說,不再是穿着背心、用尼龍牀頂住個閘口就叫做管理員。我們經營巴士的,也是服務行業。」

工程出身 自學財務法律市場推廣

何達文說自己雖然讀工程,但對財務、法律、資訊科技、人事管理及市場推廣,都有涉獵。除了在港大修讀工商管理碩士之外,其他方面的知識,他都是靠自學。據他的同事說,何達文的法律知識足以讓他修改九巴的法律文件。

除了要知識面夠闊之外,他認為作為管理人,有遠景亦很重要。「我們正在用歐盟第5代的巴士,除了要看第6代之外,更要研究電動巴士了。我們的工程師要掌握電動巴士的操作,不能只做柴油巴士的專家。大家必須要有使命感去創新。」最近落成的屯門公路轉車站,九巴亦引入了預計巴士到站所需時間的顯示屏,這亦是一種創新。「若不好好留意周邊的環境,你看原本在世界佔領導地位的公司,一樣可以被淹沒」。

 

書本樣式

job18_A02_book1
job18_A02_book2

 

母撐追夢 尖子棄高薪揸巴士

26歲尖子梁領彥兒時夢想當巴士司機,放棄高薪厚職,做九巴司機圓夢,月薪約$15,000。
26歲尖子梁領彥兒時夢想當巴士司機,放棄高薪厚職,做九巴司機圓夢,月薪約$15,000。

兒時看似天馬行空的夢想,往往在長大後被遺忘或放棄。26歲已晉身四大會計師行部門經理、月賺數萬元的梁領彥(Gary),昔日是會考9A1B的尖子,2013年,在母親鼓勵下,辭職轉做巴士司機,人工減三分之二,無非要給自己放一個「工作假期」,圓兒時夢。別人笑他太瘋癲,他反駁:「現在我只放棄數萬元人工,再做多十幾年,要放棄的更多!我幸運有條件,有夢就要追,免得後悔!」而梁媽媽的一句「你咁辛苦,唔好做啦,你去揸巴士啦!」,更予他極大支持。

自小愛巴士 當放「工作假期」

「巴士!巴士!」梁領彥自小對巴士情有獨鍾,每次見到巴士總興奮莫名,兩歲已清楚記得巴士上的廣告。巴士每開新路線,他會試坐,看着車長肩負載客責任,他亦渴望當車長,「以前嫲嫲於白田邨居住,最鍾意去『站頭』同巴士司機傾談」。

9A1B生 4年升大行經理

Gary是獨子,父為退休公務員,母親現當文職,生活無憂。他2003年會考取得9A1B,拔尖入讀中大計量金融系,畢業後在四大會計師行任企業財務分析員,打滾4年躍升經理,月薪數萬元,每日在冷氣房協助各大公司收購。雖然他平步青雲做「筍工」,但「揸巴士夢」從未磨滅,只靜待時機。

「我已經近兩星期無見過屋企人,好想停一停」,Gary肩負要職,經常早出晚歸,冬至亦無法回家吃飯。2012年冬至,他拖着疲累身軀回家,已萌生辭工念頭,豈料打開家門,母親竟恍如有讀心術般笑着迎接,「好耐無見你喇!阿仔你咁辛苦,唔好做啦,你去揸巴士啦!」

尖子梁領彥巴士之路

1986年 出生
2003年 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理科班畢業,會考獲9A1B
2004年 經拔尖入讀中大計量金融系
2008年 任職四大會計師行企業財務分析員,不足4年升經理
2012年 報考巴士駕駛執照
2013年 年初辭去經理一職,應徵九巴司機,4月開始駕駛296M線巴士

鼓起勇氣 實現兒時夢想

母親的話似是戲言,原來是默許,Gary鼓起勇氣放棄厚職,放一個「工作假期」,應徵做月入約$15,000的巴士司機。

同事親友笑他太瘋癲,勸他趁後生搏上位,「公司這麼看重你,做多十幾年才做車長吧」、「讀這麼多書去做司機,你傻㗎?辭了職將來可以找回這麼好的工作嗎?」Gary卻毫不猶豫,「這一刻我只是放棄數萬元人工,無家庭負擔、不需要供樓,再做多十幾年,要放棄的更多!」

他於應徵時表明學歷,擔心九巴以為他「玩玩吓」,幸誠意補足,2013年4月初終於獲聘,29日正式工作。當日他穿起熨得筆直的制服,坐上夢寐以求的司機位,駕駛來往坑口港鐵站及康盛花園的296M,回想當時情境,他仍覺「好興奮」,「我終於實現夢想!每日期待見到不同乘客!」

長者客多 直接助人感滿足

Gary每天早上6時開工,這路線特別多長者,他每日要「落手落腳」推輪椅,訪問當日,一個老伯伯持拐杖上車,他一直望着倒後鏡,確保伯伯坐穩才開車。工作忙碌,人工大減是否值得?「這份工可以直接幫到公公婆婆和社會,滿足感很大。」

追夢有時很奢侈,Gary笑言他獲家人支持是幸運兒,「若無錢開飯很難追夢,但如果有條件,應該放膽去試,實現夢想的快樂用錢買不到!」此時此刻,乘客一句「多謝司機」,他已感滿足。

【提提你】

應徵九巴車長的人士須持有第一類別駕駛執照3年或以上,以及駕駛紀錄良好,並要通過面試、駕駛測試和體檢,學歷水平不限。

書本樣式

job18_A01_book1
job18_A01_book2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尋新方式揭露社會實況

陳健敏(Olivia)中學時被老師委派成為校園電視台的「開荒牛」,與另外幾個同學從零開始「孕育」校園電視台。這個任務亦令Olivia對傳媒產生興趣,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從實習經驗中確立自己的目標,希望未來可發掘反映社會現況及大眾真正關心的新聞題材。

開墾校園電視台 埋新聞興趣

陳樹渠紀念中學校園電視台及電台
Olivia當年因為參與校園電視台,培養了對傳媒行業的興趣。

Olivia初中時被老師委派「開發」校園電視台,「我和其他幾個同學成了『開荒牛』,當時可用的器材不多,直至中四、五時,我們才有自己的錄影室,可以製作直播節目,我也有嘗試做主播。」Olivia坦言小學時對新聞行業興趣不大,但中學參與校園電視台的經驗累積,令她對傳媒行業產生興趣,大學選科時便選了新聞傳播。「中學時上課都是教師教、學生聽,少有發揮創意的機會,我希望大學可轉換學習模式。而且我個性頗外向,應該也適合讀新聞傳播吧!」

Olivia還記得當年參加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面試的情形:「教授問我的興趣是什麼,我回答說是打排球,後來我們談到排球運動員一般都是較年輕的,教授要求我即場構思一個活動,向較年長的人推廣排球運動。我後來就知道其實讀此科不止是學跑新聞,也要訓練思維和創意。」

「反抗」教師批評 訓練思維

Olivia入讀前已聽說過此科很吃力,從處理器材、拍攝、剪接等都要親力親為,由於已有心理準備,Olivia認為課程與想像相差不遠。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課程分三大專業範疇,包括新聞編採、廣告與公關及創意媒體與新媒體,現時就讀學院三年級的Olivia對新聞編採最有興趣。她稱創意媒體與新媒體範疇要求相當程度的創意,廣告與公關則比較商業,「反觀新聞編採範疇,我們與教師有更多討論空間。我們可以『反抗』教師的批評,提出自己觀點,如果有道理的話,教師亦會接受」。

行17_A03_pto02
Olivia曾負責不少港聞採訪,包括報道雷曼迷債事主發起的遊行。

學院的學生多數於二年級暑假實習,Olivia選擇了到Now TV新聞部。她坦言原本首選是電台新聞部,因初時對電視新聞採訪興趣不大,但後來決定一試。Olivia實習首3天跟隨現職記者外出採訪,熟習工作程序,到第4天便要獨自採訪一個樓盤發布會。首次獨立工作,Olivia相當緊張,加上那是她不熟悉的題材和工作環境,幸得同場行家和同行攝影師幫忙和「教路」,才順利完成工作。

電視台實習 了解新聞運作

在電視台的3個月實習中,Olivia嘗試過財經、港聞和外電等崗位。她認為不論在哪個崗位,團體合作都是新聞工作重要一環。「當你在外採訪,留守公司的同事已在準備其他資料,在外的記者亦可打電話回公司與同事保持聯絡,互相支援才可做出好新聞。」

確定路向 盼輕鬆發掘文化專題

完成實習後,她仍在NowTV兼職跑新聞,一星期工作兩天。Olivia也會向上司提出採訪對象的建議,例如她有興趣嘗試製作一些偏向文化專題的特輯。畢業後,Olivia希望可以繼續做電視新聞採訪,但她認為現時香港的電視新聞很制度化。「市民習慣了一貫的新聞節目模式,認為報新聞都應該有專業用語、主播都要很嚴肅等等……其實我覺得新聞可以很生活化,例如外國不少新聞台都以較輕鬆的角度去看時事,用語也較貼近生活。報道新聞的方式沒有對錯,我希望可嘗試一些新角度和方式,棄用一些正式用語,如『有關當局』等。」

Olivia認為有意入讀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首先要多留意新聞,嘗試以新聞事件建立自己立場,但不要太偏激,「建立個人立場前不要先入為主,要仔細客觀地分析,了解事件本質」。她又認為性格外向、健談的同學較適合成為記者。

【想一想】

Olivia於中學時參與校園電視台,令她對傳媒工作產生興趣。你在學校參與了甚麼課外活動?這些課外活動有令你對某些行業產生興趣嗎?

【提提你】

一般有關新聞與傳播的課程面試,都會較注重同學的表達和思考能力,建議同學在面試前多留意新聞,建立自己對不同事情的意見和想法。

書本樣式

資深體記黃家倫:和受訪者交朋友 有線記者陳月慧: 關心受訪者情緒

無論任職電視台或報館,記者的工作同樣是進行採訪。《明報》體育版資深記者黃家倫與有線記者陳月慧大談他們與受訪者接觸的心得,亦分享不少當記者的經驗。

黃家倫長時間採訪體育新聞,與不少運動員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們是半個朋友,半個受訪者,如此訪問能更深入、詳盡,往往能發掘出運動員的另一面」。例如他早前訪問倫敦奧運單車女子競輪賽銅牌得主李慧詩,便發掘出她喜愛寫作、打算在40歲前出自傳的故事。

「遇運動員負面新聞 保持中立」

「盡量令自己成為受訪者的朋友」是黃家倫的採訪秘訣,「還有就是當自己是嬰孩,對任何事都好奇,不停發問,問到受訪者覺得煩就會記得你,而不是為『交功課』,像隱形人在一旁抄抄抄」。但「朋友」與「記者」身分也有兩難的時候,遇到相熟運動員涉及負面新聞,他會堅守記者身分,保持報道中立客觀,「但仍會為他們受罰而難過。」

涉及廣泛知識 記者不一定讀傳理

有人認為當記者須修讀大學傳理系,大學翻譯系畢業的黃家倫笑言這只是美麗的誤會,「一組人中,有各種學識的人才能解決不同的問題,新聞報道很多時涉及不同的範疇,如生物、數學、社會學等,若清一色讀新聞出身,便會有很多『死角位』。」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黃家倫印象最深刻的採訪是2010年廣州亞洲運動會,親眼目睹香港單車手黃蘊瑤意外跌下、被尾隨單車輾過再爬起來,最後贏得銀牌的一刻,「她領獎時很激動,我也是!我本就認識她,知道她如何為比賽奮鬥!」

 

有線記者陳月慧: 其實我很膽小

20120830   第15屆校園記者 有線記者陳月慧:其實我很膽小 陳月慧 (右) 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說「星之約會」是十分搶手的活動,每次她報名參加也總是落空。   何美珊、蕭麗雯、古晨燕、劉慧盈攝
陳月慧(右)分享當年做校記時的經歷。

另一位記者陳月慧則自認很膽小。「我最怕打電話約受訪者做訪問。每次打電話前我都要深呼吸,磨磨蹭蹭,不到最後一刻也不會打電話,因為我很膽小。」也許你不會想像到陳月慧曾經如此害怕致電給受訪者。陳月慧現職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也是第3屆《明報》校園記者校記計劃的參加者。她憶述當年參加校記並非自願,只是為了「陪同學」。她笑言昔日自己是個膽小和不愛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當其他校記努力爭取發問時,我只會低頭拚命地抄筆記」。因緣際會下,害羞的她因參加校記計劃的工作坊和採訪活動,初嘗當記者的滋味,更發現自己對記者工作感興趣。陳月慧表示計劃令她了解記者工作,繼而在大學選修傳理系,最後踏上傳媒之路。

關心受訪者情緒

陳月慧指出,當記者要不怕冷、不怕熱、能捱餓和捱眼瞓。除了要有強壯的身體,也要有堅強的心靈,必須懂得處理情緒。她指採訪時少不免會接觸天災人禍,容易觸動情緒;然而報道時須保持中立,因此要學懂收放情緒,才能專業地工作。

她更提醒有志當記者的同學:「要記住,做記者不要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採訪之餘,也要關心受訪者的情緒,這是記者應有的操守。

【提提你】

當記者不一定要在大學修讀新聞系,但必須有熱誠,能分清事實與意見,以及平衡正反意見。

書本樣式

 

有線主播黃穎嘉:錯了也要提起精神

有線電視新聞主播黃穎嘉曾經是明報校園記者計劃的一分子。她憶述當年參加的原因,是緣於心中的正義感,「當時我是一名中六學生,開始思考將來的出路,有感自己愛抱不平,語文和表達能力亦不俗,便毅然踏上傳媒的路」。

後來,黃穎嘉考上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更曾於有線電視實習和當兼職記者,畢業後適逢主播部門有空缺,便鼓起勇氣一試。說起來雖一帆風順,但背後也偶有挫折,「剛剛當主播的時候,真的很緊張,怯場時便會『食螺絲』。當時情緒低落,後來提醒自己錯了也要立即調節心情,提起精神,觀眾不會牢牢記着你的小錯誤」。

認清是非黑白 懂批判思考

要成為一位出色的傳媒工作者,黃穎嘉勉勵大家要多留意時事,培養新聞觸覺,抓緊傳媒角度。但她認為只看新聞並不足夠,必須多角度思考和關心社會,主動發掘身邊的事物。「以早前釣魚島事件為例,主播必須掌握背後的歷史和時、地、人等資料,緊貼每一則新聞,否則你會連登島的人是誰也認不出,亦可能錯過很多最新資訊。」最後,她寄語有興趣從事傳媒工作的年輕人,要好好裝備自己,認清是非黑白,懂批判思考,遇上挫折和低谷也要輕鬆面對,一步步向着目標進發。

黃穎嘉 (中) 與校園記者對話,表示計劃讓她更清楚傳媒理念和新聞道德,更有決心從事傳媒工作。

 

 

【提提你】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提供不同類型培訓,邀請現職採訪主任、圖片編輯等主講工作坊,傳授實戰採訪技巧和攝影心得;他們更可走進報館,直擊報章誕生過程。另外,校園記者有機會到新聞現場進行實習採訪、走訪名人政要、出外交流,大大擴闊視野,讓學生認識傳媒工作及操守。校園記者完成計劃後,可再參加「傳媒teen使」計劃,擔任《明teens’》的實習記者,參與採訪工作。

更多資訊: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明報校園記者計劃

書本樣式

阿懷:街舞讓我重歸正途 化身活動助理

20歲的阿懷,是協青社24小時開放的青少年中心「蒲吧」的活動助理,平時工作多在戶內,也曾跟隨「暴走車」夜出兩次。認識蒲吧前,他常在沙田婚姻註冊處外面練舞,只撿來幾塊紙皮鋪在地上就跳。當時阿懷覺得「街舞就要在街上跳才有文化」,但來到街頭,他們要面對別人的誤解和投訴,甚至被警察驅趕。

從街舞建立自信

阿懷

阿懷坦承入過黑社會,但跳舞後讓他找到許多以前在黑社會得不到的東西,令他決心離開:「入黑社會,只是掩飾自己沒有安全感。跳舞帶給我自信,也讓我認識了很多朋友,給我很多人生意見。」他用跳舞去填滿自己的生活,克制自己不再去接觸黑社會:「就算聽到都當聽不到。」他說這個過程不容易,但只要有決心就能做到。

數年前,阿懷因協青社舉辦的街舞比賽而認識蒲吧,後來成為蒲吧會員,開始在裏面練舞。對於他來說,蒲吧最好的是沒有時間限制,想跳多久就跳多久。後來協青社招攬他成為員工。從此他不僅跳街舞,凡是年輕人喜歡的他都去學。

協青社的社工阿琪稱,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白天的世界不屬於他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遵守成人制定的規則;夜晚卻給了他們自由,成人都入眠後,他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協青社深宵外展隊

讓年輕人培養興趣

協青社深宵外展隊每晚都會出車,尋找在街上流連的青年;逢周五、六更會出動「暴走車」,它由貨車改裝,車身以塗鴉作裝飾,車尾寫着「街頭文化特遣隊」幾個字;車上有電子遊戲機、滑板、卡拉OK等設備,等於把「蒲吧」搬到戶外。

暴走車已跑了七年,當年外展隊在東涌發現一群年輕人因為無聊而在玩蟑螂,暴走車因而誕生,給這些年輕人提供夜間活動。外展隊盡力拉年輕人去學跳舞。他們抱着一個理念,叫「取代文化」。阿琪解釋:「年輕人有一些負面行為,我們不是只跟他們說不要,而是培養他們其他興趣,如跳舞、踩滑板,去取代他們過往的行為。」在他們推動下,街舞場終於熱鬧起來。

阿琪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進入年輕人生命的同時,年輕人也進入自己的生命。」

【知多點】

深宵外展社工負責接觸在晚上流連街頭的「夜青」,了解他們面對的家庭、社交、就業、情緒等個人問題並提供支援,避免他們誤入歧途。深宵外展社工需要於夜間甚至凌晨工作,工作時間與其他日間工作的社工不同。

書本樣式

job16_a03_cap1
job16_a03_cap2

 

 

 

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誕生

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人士基於語言差異,日常處處碰壁,過去甚少少數族裔能當上社工輔導同鄉人。年近30歲的印巴裔青年Jeff及Abbas二人,在港土生土長,同樣面對適應困難,Jeff更曾誤入歧途因偷竊被捕。不過兩人後來決心升學,在明愛專上學校協調下,獲批准以通識科取代傳統屬必修的中文學分,入讀社工系副學士課程,近日終成為首批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Jeff說,盼以自身作「橋樑」,以社工專業協助其他少數族裔在絕望中尋找到出路。

Jeff及Abbas

融樂會研究主任葉皓羚表示,現時社工註冊局無明文規定註冊社工須懂得中文,但他們必須在認可機構修讀社工課程,奈何現時本港課程的入學資格,一般都要求有會考或文憑試中文科成績。直至數年前,明愛專上學校「破格」取錄少數族裔生,決定以課程的通識科取代中文科學分,並獲社工註冊局認可,突破限制。除了上述二人,至今仍有5名少數族裔生就讀社工課程。

另5 少數族裔生明愛讀社工

9歲的Jeff月初取得社工註冊證,是少數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社工,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他說,自小就讀的中小學都並無常規中文課程,語文障礙始終未解,至2002年會考,成績只得2分,自此他經常在尖沙嘴一帶流連生事,2004年曾因偷竊被捕;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經常會「煩」着他,也是Jeff的朋友圈之中,唯一在他被捕時接聽電話與求情的人。自此,Jeff驀然發現「浪費了整整兩年時間」,輾轉到電視台與社福機構工作,至今已在機構當個案工作員5年,主要到重慶大廈協助難民及負責油尖旺區少數族裔外展工作。

礙於語文問題,少數族裔生在港升學有一定困難。

同入讀明愛的31歲Abbas為巴基斯坦裔,也是在入學前開始在社福機構任職。兩人都表示,少數族裔對外展社工的認識不深,加上部分人不諳中英語,無法與社工溝通,懷疑對方會跟其父母、警方等聯絡,故意避開導致難以接觸。Jeff說,即使他在實習期間接觸少數族裔邊青,他們也會有戒心,需要近一星期時間才能建立關係。

稱港欠文化差異教育致忌諱

Jeff 在年少得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圖)協助,找到出路。
Jeff 在年少得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圖)
協助,找到出路。

同樣地,Abbas與本地青年接觸時,對方亦會懷疑他不是社工、不懂廣東話等,甚至到學校舉辦活動,會有學生指他「咁黑、咁大隻」;他認為無論是哪一方,問題都源於本港缺少文化差異教育,才會產生誤會和忌諱,正如他們讀書多年,直至進入明愛才有華人同學「坐喺隔籬位」。

兩人年近30歲才重拾書本,雖說課程盡量以英語授課、有英文筆記,但難免出現中文專有名詞,不懂寫與讀,兩人都要向同學請教,每日放工後仍要上課3-4小時,還要經歷近半年實習。壓力下,二人的堅持最終令他們當上註冊社工,Abbas希望未來可多做政策倡議工作,提高少數族裔對自身權益認知;Jeff期望繼續擔任少數族裔的外展工作,「想好似Fermi(王惠芬)一樣」,協助他們在絕望中尋找出路,但遺憾年少時曾浪費時間,未及令去年患癌離世的母親看到他畢業,唯有把註冊證帶至墳前告知。

【想一想】

1. Jeff年少時曾誤入歧途,為甚麼最後能順利升學成為註冊社工?

2. 在升學路上遇到困難時,你會如何面對?

書本樣式

job16_a02_cap1
job16_a02_cap2

 

 

 

社工懷着同理心 伴受助人抗逆

社工(左)會多與受助人(右)聊天,了解他們的想法,陪伴他們經歷情緒困難時刻。

「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同理心,跟受助人同行,但亦要明白自己的專業角色,不能把受助人當朋友,這是一個頗困難的角色定位。」從事社會工作近10年的余健新說。余健新已逐漸退下火線,成為香港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參與管理工作,但他笑言前線工作確實為社工帶來無法比擬的滿足感。

余健新中學時代一直想從事以專業技能治療或幫助別人的工作,當初希望大學攻讀心理學,但因高考成績未能入讀心儀學科,最後改為攻讀商科。後來他得知香港大學有社會工作學碩士課程,於是在大學畢業後報讀。他說,其實很多大專院校均有開辦類似課程,但聽說港大課程有較多實習機會,於是選擇該課程。

急於應用理論 弄巧反拙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

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參與義務工作汲取經驗。兩年課程中,余健新曾在3個機構實習,各機構的服務對象不同,包括融合教育學生、正在接受感化令的青年及精神病患者。他回憶接觸精神病人的經驗,表示曾因太急進想應用學過的理論,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更弄巧反拙,受助人與他見面4次後沒有再出現。不過,那次失敗沒有令他退縮,他畢業後加入了香港心理衛生會當精神科社工。

很多人不了解社工和臨牀心理學專家的分別,余健新表示,社工的角色偏向陪伴受助人經歷情緒困難時刻,協助他們重新建立社交關係,有時更會陪同受助人覆診,或家訪提供生活上的協助。當然,社工也可提供簡單的臨牀治療,但受助人一些比較複雜或深層次的問題,會交由臨牀心理學專家治療。事實上,社工與臨牀心理學專家、精神科醫生、護理人員、職業治療師的工作環環相扣,緊密合作。

每宗個案都是學習機會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近年情緒病愈來愈普遍,歌星林欣彤亦經
歷過因為失聲而帶來的情緒困擾。

在香港心理衛生會工作近10年,余健新感到港人對精神病和情緒病的認識愈來愈多,主動求助個案也增加。他認為以往大眾對精神病抱「忌諱」態度,但透過近年的公眾教育,加上間中有明星也勇於承認自己有情緒病,令大眾現時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近10年的社會工作經驗中,余健新接觸不少個案的受助人都令他印象深刻。「我記得接觸過一個因吸毒入獄的女子,她有幾名子女,出獄後辛苦經營家庭,雖然面對很多困難如金錢問題,但她憑着堅毅捱過去。這些個案令我有很多反思,而且每次處理個案也是學習機會。」

余健新指出,一般青少年個案受助人年齡約15至25歲,他處理過年紀最小的青少年個案是16歲。他說,香港的青少年因功課考試、家長期望、對自己的要求等而承受不少壓力,一旦變成負面思想,會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余健新提醒青少年要有良好的時間管理,注意均衡生活,例如確保有充足睡眠,「心理和身體健康很重要,一旦受損便很難『返轉頭』。青少年如察覺身體無故出現毛病,例如在考試、交功課日子突然生病、思想負面,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胃口變差等,便要主動求助」。余健新指有時候自身很難察覺有不妥,要靠家人和朋友的觀察和關注。

明白自己的限制

余健新近年退居「幕後」參與管理,希望在前線工作以外接觸更多領域,也希望透過管理層身分,向政府反映政策上的不足。他認為,從事社會工作必須有同理心,而且要open-minded(開明)、思想正面,「更重要是要明白自己的限制,因為社工幫助人之餘,更需要推動受助人在未來『自己幫自己』」。他又說,社工工作量不輕,每周最高工作時數約44小時,有時候需要負責一些額外工作,例如舉辦活動。但他認為「多工作就是多學習」,初入行他就是抱着這個心態。他建議有意成為社工的同學,可多做義工汲取經驗,亦要培養獨立和多角度思維,「而且不要把當社工想成賺大錢的工作」。

【知多點】

社會工作可分為以下不同的服務範疇:

服務範疇 工作內容
長者 關注隱蔽長者問題、支援安老服務等
兒童及青少年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學童、青少年發展及就業輔導等
家庭及社區 協助面對困難的家庭
(如少數族裔、面對暴力的家庭等)
復康 推動殘疾人士就業及無障礙環境等

書本樣式

job16_a01_cap1
job16_a01_cap2

 

 

 

幼兒遊戲小組導師 設計遊戲 因材施教

透過不同遊戲,可提升幼兒的腦部及肌肉發展,亦可建立他們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們寓學習於遊戲。
透過不同遊戲,可提升幼兒的腦部及肌肉發展,亦可
建立他們的社交技巧,讓孩子們寓學習於遊戲。

剝蛋殼可訓練孩子的自主能力、氣球遊戲讓孩子適當地發泄情緒、長繩可以建立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遊戲不單為小朋友帶來歡樂,亦可以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不少家長都想子女贏在起跑線上,正因如此,近年各式各樣的Playgroup(幼兒遊戲小組)應運而生,動或靜的類型都有,市場對導師自然有一定需求。

「勤有功,戲無益」,此話非絕對,對幼兒或兒童來說,只要玩得其所,「戲」也會有所得益。現時不少家長皆會為子女報讀Playgroup,聖雅各福群會延續教育中心幼兒遊戲應用文憑課程導師郭燕玲表示,成年人可透過參加不同的活動,如按摩、看電影,來減壓或抒發感受,幼兒也可藉不同的遊戲來表達或宣泄情緒。

導師發揮才藝 懂兒童心理

Playgroup概念源自外國,主要是為幼兒提拱一個安全的社交環境,讓他們通過群體生活,學習並建立基本社交技巧,為未來的學習生活作好準備,同時亦給家長提供一個場所分享育兒和管教的心得。

20130403 兒童學堂﹕牛津教材 牛津Playgroup 今次牛不過她認為,現時本港部分Playgroup負責人只會購買特定的教材作招徠,欠缺了原創特色,導師即使曾接受訓練,也只懂按教材的教學方法,遇上問題時未必懂得變通。她認為理想的Playgroup應由具備專業知識的導師,因應幼兒的不同需要和教學目的,自行設計遊戲和教材,才能達到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的效果。

郭燕玲表示,幼兒階段對個人成長及發展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要成為Playgroup導師,除了要具備某些才藝外,對幼兒及兒童的心理和人格發展亦要有一定認識,其中0至6歲是幼兒腦部發展重要階段,更不可以忽略。「幼兒腦部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外界不同的刺激影響,如聽覺、視覺及觸覺等,我們要在這個階段提供足夠的刺激讓其腦部健康成長。」

「語文」受歡迎 外籍導師吃香

job15_A05_pto03她指出,透過多元化的互動遊戲,可提升幼兒的認知、行為、社交及情緒等能力,導師同時可與幼兒建立溝通和信任的關係,有需要時亦可透過遊戲給予幼兒適當的輔導。

郭燕玲透露,現時以學習語文為主的Playgroup最受歡迎,其中操流利英語的外籍導師更見吃香,另有gym、情緒、故事形式,甚至面試的Playgroup也有。她建議從業員多學習不同的才藝,擴闊任教的範疇,出路會更廣。

【提提你】

近年坊間開設了不少Playgroup,市場對導師亦有一定需求,吸引部分幼兒教育畢業生入行或轉職。不過,現時Playgroup仍未納入正式的學前教育部分,其工作的專業性始終不及幼師,有意入行的同學要注意。

書本樣式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