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資助 結出科創成果 應科院「創業學人計劃」 解決最大憂慮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總監(智能生活組、軟件與系統技術部)劉文建博士、首席市場總監辦公室高級經理(公共事務)潘良齡表示,香港早已有多個「創業培育計劃」(Incubation Program),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這些創業培育計劃仍有一個限制。

因為它們主要是提供辦公室免租期或租金優惠、租借實驗室、市場推廣、海外考察等資助,以及資助個別營運開支的一半或以下,但培育公司的創辦人卻不可以拿資助來發薪金給自己。而偏偏沒有薪金,就正是部分創業者的主要壓力。尤其是,有一些有意創業的人本來可能已經有一份工作,若要他辭掉工作去全職創業,忽然間變成只有支出而全無收入,他們的顧慮可能會很大。因此,應科院參考過外國一些「加速器」計劃(協助初創企業成長的計劃),再加上自行構思,於去年推出了「應科院創新跑道─創業學人計劃」。

每人每月可獲9000元「獎學金」

「創業學人」不時都會參加應科院舉辦的考察團,拜訪內地的科技龍頭企業及新創公司。圖為一眾「創業學人」去年到訪騰訊時,與該公司高級產品經理葉莉莎(右一)合照。(攝影 鍾林枝)
「創業學人」不時都會參加應科院舉辦的考察團,拜訪內地的科技龍頭企業及新創公司。圖為一眾「創業學人」去年到訪騰訊時,與該公司高級產品經理葉莉莎(右一)合照。(攝影 鍾林枝)

這個計劃的定位是「準創業培育計劃」(Pre-Incubation Program),即是說,在創業者已經有研發意念和計劃、但未正式開設公司之前,為他們提供資助及培訓。這計劃是以團隊為申請單位,每個團隊最少為1人,最多為5人。他們需要年滿18歲,擁有香港的合法工作居留權,尚未就申請項目成立公司,亦沒有任何公司的擁有權及管理權。若他們的申請獲得接納的話,這計劃將會每月向每名團隊成員提供9000元的「獎學金」。

驟耳聽來,每月9000元並不算多,但劉文建和潘良齡認為,這可以為這些「準創業者」紓緩到部分經濟和心理壓力。尤其是團隊成員多達5人時,他們在1年間獲得的現金資助合共高達54萬元,這比起現時不少創業培育計劃的每年資助額還要高。

專家提供一對一輔導

而這個計劃的另一個特點,是為每個團隊提供一對一的導師(Mentor)輔導服務。因為應科院本身有很多研究計劃,這些研究計劃的負責人正好為這些準科技創業者提供建議。

此外,應科院本身亦擁有很多專利技術。這些準科技創業者在研發階段時,亦可以看看當中是否有一些專利技術適合他們使用,有助他們節省時間等等。但當然,當他們準備正式推出產品時,就需要和應科院商討授權問題。

但劉文建和潘良齡亦強調,為了小心運用公帑,「創業學人計劃」的「培育期」會比較短。現時暫定最長12個月,參加計劃的團隊就一定要畢業離開。之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正式成立公司、繼續有關項目,以及是否申請其他機構的「創業培育計劃」等等。又或者,團隊接到第一宗生意,亦必須正式成立公司,提早畢業離開。

另外,「創業學人計劃」亦同樣會安排參加團隊考察一些國內成功企業(機票和住宿費用由應科院負責),以及舉辦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講座和培訓班等(多是由應科院或微軟派人主講)。當然,還有一些活動協助參加團隊和潛在的投資者、客戶、供應鏈或業務合作伙伴等配對。其中,最重頭戲的就是每年11月舉行的「應科院產學研合作論壇」。去年這個論壇就吸引了接近500人參加!

可免費借用實驗室

「創業學人計劃」在去年8月17日開始接受申請,經過在各大學招募之後,共有130多人組隊報名。至去年11月,經過幾輪篩選之後,共有6個項目的團隊獲接納,每隊有2至4名成員,合共19人。在同月舉行的「應科院產學研合作論壇」中,他們亦有設立攤位,向論壇的參加者介紹正在研究的項目。

不過,「創業學人計劃」不會為每個團隊提供獨立的辦公室。參加者大多是自行租用工廈單位或者在家中研究。若有需要,參加「創業學人計劃」的團隊可以免費借用應科院的實驗室。此外,計劃亦有為所有團隊提供一個共用的辦公室,但其面積相當有限,只適宜間中借用。若所有參加者都回到這個辦公室,將會非常擠迫。

boss_2016-02-29_a2

化妝兼備甲藝技能 待客細心良好溝通 贏 LIKE

喜歡扮靚、熱愛時尚兼有創意的你,不妨考慮加入美容化妝業。此行門檻不高,工作範疇眾多,適合年輕人加入。有業界培訓導師表示,現時一般僱主並非擔心新人對技能和知識的掌握,因大部分已具備相關的證書,而是着重其專業形象和待客態度,工作一定要「有心」,才可得到客人和僱主的 LIKE!

本港近年平均每年的結婚消費百多億元。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下稱「港專」) 國際教育中心美容課程顧問及講師張素勤表示,業界對新娘化妝師人手一直有需求,年輕人投身新娘化妝師行業,既能夠替人扮靚,又可以發揮創意,加上可以有較彈性的工作模式和時間安排。「現時不少新人會到海外拍攝婚紗相,化妝師有機會藉此到其他地區開眼界,寓工作於娛樂。」

新娘化妝師宜兼備多技能

她表示,以往新娘化妝師只需提供化妝服務已可以了,但現時最好懂得多項技能,如髮型設計、美甲等,還要緊貼潮流。新娘化妝師要了解新人的要求,包括預先跟新人試妝;婚禮當日,更要陪伴新娘,良好的溝通技巧不可少,一般每次工作時間逾 10 個小時,需要一定體力應付。

除了新娘化妝師外,化妝師亦可擔任專櫃化妝師、媒體化妝師或特技化妝師等,因應個人興趣而定。以新娘化妝師為例,全日收費約 8,000 至 12,000 元,但有時客源較不穩定;專櫃化妝師月薪約 8,000 至 10,000 元,再另計佣金。至於拍攝海外婚紗相,化妝師平均每日收費約 10,000 元。

甲藝師講求專注和眼力

JOB11要達至外型上的整體美,除了化妝外,美體和甲藝是不可或缺的項目,其中甲藝已成為業界的常規項目,甲藝師主要是幫助客人設計不同花款和造型的指甲,要有創意和潮流觸覺。「現時流行手繪、拼貼、色彩組合配對等,此同時考驗甲藝師的技術、畫工。有時客人會要求做媒體刊載過的款式,從業員要多加留意。」

她不諱言,甲藝師同時講求專注和眼力,「由於甲面微細,甲藝師經常要集中精神和眼力工作,容易出現近視,甚至提早老花等情况。」她指,甲藝師每日可為約 5 至 6 名客人服務,每次美甲過程約 45 至 60 分鐘,較為複雜的約兩小時,入職起薪約 8,000 元,累積足夠經驗及客人後可在美甲店掛單或自設公司。

美體師需熟悉產品和儀器

至於纖體、美體則是美容行業的常青項目,每年都有新產品和儀器推出,從業員要隨時更新行業知識。她指,自從本港發生一些與儀器相關的美容事故後,顧客對人手按摩、自然護理、古療法 (例如泰式按摩)、天然有機產品等服務和產品的需求有所增加。

美體師主要是幫客戶進行纖體、按摩等工作,相對以上範疇,屬較渴求人手的工作,起薪點較高約 10,000 至 12,000 元,晉升機會亦較多,入職半年的月入可達 18,000 至 20,000 元。

進修不同美容業技能 擴闊出路

港專國際教育中心副總監劉錦成表示,該機構開辦的「美容專業文憑」課程,旨在為學員就媒體化妝、花甲甲藝及美體護理等不同美容業職能範疇,配合實踐以提供專業的訓練。課程屬資歷架構第4級課程,涵蓋美容業所需的零售管理及員工督導技巧,藉以提升學員的專業知識水平。

他指,課程共分三部分:化妝、美體、甲藝,以上同為現時業界較缺乏人手的範疇。其中化妝方面,共設 7 個單元,由日妝、晚裝、新娘化妝、特技化妝、舞台化妝至影視化妝,循序漸進地教授學員化妝技巧。美體方面有 6 個單元,包括美白、纖體、儀器操作等。甲藝部分內容包括:基本修甲、手足護理、延甲、水晶啫喱甲等、不同美甲款式如:閃石、噴槍、手繪、貼紙等。

從事美業 要有自我要求

張素勤補充,一般僱主不會太擔心新人的技能和知識方面,因為大部分入行者具備相關的證書,他們較着重的是專業形象,「這始終是一份美業,從業員應有自我要求,能以美的形象示人,才能令客人對產品服務更具信心。另外工作和待客的態度也十分重要,工作要認真投入,對客人要關懷,樂於跟進,這樣可以累積更多熟客。」

她補充,不同公司的護理產品或服務並不相同,「課堂學習以概括性為主,真實情况或有不同,學員在課堂學習了基本知識後,要因應不同產品服務特性多了解,再發揮其特色。」

賞‧想 助本土設計師圓夢

Man(左)、Mike(右)厭倦銀行業界的刻板工作模式,伙拍4位朋友合資成立網上平台「賞‧想(Think of a Style)」,平台結集買賣原創設計品、眾籌及分享平台於一身。(劉焌陶攝)
Man(左)、Mike(右)厭倦銀行業界的刻板工作模式,伙拍4位朋友合資成立網上平台「賞‧想(Think of a Style)」,平台結集買賣原創設計品、眾籌及分享平台於一身。(劉焌陶攝)

香港近年創作風氣盛行,繼不少原創品逐漸得到大眾賞識外,亦愈來愈多人加入如手作等的設計行業,甚至開設工作室,一圓設計師夢想。胡偉倫(Mike)及楊紀文(Man)便加入這個行列,一同放棄於銀行擔任客戶經理的高薪厚職,放棄開設顧問公司的收入,伙拍4位朋友於去年7月成立結集買賣原創設計品、眾籌及分享平台於一身的「賞‧想(Think of a Style)」,正式打入設計界。

驟眼看,Mike與Man應該非常熟悉設計行業,才會毅然捨棄薪高糧準的銀行工作,轉投設計界的大家庭。事實上,當初他們只是厭倦了銀行朝9晚5的規律節奏,「我本身是在一間大銀行工作,後來發現確實不是自己的興趣,便會覺得好辛苦」,Man舉例說,「在一間大公司工作,分工必定很仔細。例如我需要賣什麼,便會有人告訴我怎樣做,然後我跟着實行,與客戶溝通」。其後他倆終於受不住這刻板生活,從銀行跳出來不再做「打工仔」,與4位朋友合資開設顧問公司做老闆。

現存網站平台散亂 大眾難覓設計品

那兩年間,他們主要協助客戶開公司、做生意,甚至幫忙買樓定居香港、或尋找原創、獨特的家品設計、衣著鞋襪等。惟Mike表示,香港大部分網站均很散亂,難以讓大眾集中尋找想要的產品,於是他們便開始親自接觸不同的設計師,「在過程中,漸漸聽到他們的故事及理念,令我們產生興趣。那我們便想,可否做一個平台把所有『好設計』放進去」。經過半年的籌備,賞‧想終於面世,而下月更將開通網上平台,供大眾於線上集中選擇及購買原創設計品。

boss_2016-02-22_a3

設分享平台 宣傳品牌背後故事

boss_2016-02-22_a2與此同時,他們更希望透過賞‧想的分享平台,幫助一班設計師宣傳他們品牌背後的理念和故事。「這件事其實很難做,因為背後故事真的在背後」,Mike續稱,很多設計師不想將其故事變得商業化,但某程度上不商業化是難以生存,唯有將這班設計師的技能、優勝地方轉化成有價值的資產,才能提升大眾對設計品的價值肯定,「至少讓大眾明白為何這些設計品價值50元而非10元。他們(設計師)不是想賺大錢,而是真的來自他們的血汗、理念」。

如今顧問公司基本上已沒有收入,加上相比於在職銀行時的花紅、獎金、醫療等福利,更顯得賞‧想這個投放7位數字、但短期內沒有收入的「項目」有著巨大落差。「我們亦不敢為自己出糧,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衡量彼此的月薪或價值」,Man表示,若要把數計出來,他們應該連最低工資也沒有。幸好家人的體諒,成為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其中已婚的Mike,家中更育有兩名分別3歲及1歲的小朋友。雖然過去的積蓄能讓他一家維繫一段時間,但若非太太幫忙照顧家庭,他也難以安心地繼續堅持下去,「正正因為他們對我的支持,更令我想做些實事」。

為理想 連最低工資也沒有

不過,不少設計師卻未能如他倆般幸運,得到家人支持。Mike稱,很多家長仍會覺得,子女讀了這麼多年書,出來一定要成為專業人士,並投身大公司。否則設計師這一份工作仍然是「玩玩吓」,只能當作興趣。他透露,有設計師寧願每天早上6時裝作起牀上班,晚上從自己的工作室「放工」回家,也不敢向家人表明自己做設計,因深覺仍未走到成功的位置。「我們想改變這種想法。正正因為你們讀了這麼多書,更會有自己的興趣及價值觀。為何不能將自己的興趣變成事業,與工作結合呢?」故Mike鼓勵年輕人,應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應再受固有的模式或想法綑縛,畢竟現今的機會均較以往多。

「硬頸女」四考救護圓夢 克服艱苦訓練 成第三女將

29歲的李芷茵(Jan)經過3年失敗後仍不放棄,終在第4年投考救護員成功,受訓後即投入前線工作,她表明會學以致用,希望在前線救急扶危,亦呼籲巿民勿濫用救護服務。(林俊源攝)
29歲的李芷茵(Jan)經過3年失敗後仍不放棄,終在第4年投考救護員成功,受訓後即投入前線工作,她表明會學以致用,希望在前線救急扶危,亦呼籲巿民勿濫用救護服務。(林俊源攝)

香港雖說男女平等,但有些職業總是男多女少,當中包括體力要求極高的救護員工作。新一屆救護員畢業禮剛舉行,逾百畢業生當中只有一名女性,令全港在前線工作的女救護員增至兩名。身高體能不及男性,就以毅力搭夠,29歲的李芷茵(Jan)為追尋夢想日夜操練,曾連續3年投考失敗,身邊友人都潑冷水,但她屢敗屢戰,終在第4年獲取錄。捱過獨居宿舍的寂寞及殮房解剖的屍臭,穿上制服的她不禁興奮地說:「我終於得咗啦!」

曾做民安隊 睹塌樓救人立志

滿身運動細胞的Jan自小參加不同類型的運動,更是跆拳道黑帶,曾加入民安隊和輔警,立志加入紀律部隊。2010年馬頭圍發生塌樓事故時,她剛巧途經現場,看到不同政府部門合力救人,深受感動,「我都好想過去幫手救人」,遂決心加入救護行列。

根據消防處要求,救護員體能測試標準男女一樣,Jan除了參加講座多認識救護工作外,更積極鍛煉體能,每周到健身室操練3至4次,另跑步4天,風雨不改,但因在考核的不同環節中失誤,連續投考3年都失敗而回。

每周3次健身 跑步4天鍛煉

身邊朋友都認為她成功無望,但是自認「硬頸」的Jan說:「每次失敗係唔開心,但係想到要達成做救護員的目標,就會檢討失敗原因,預備好啲,下次再嚟過。」Jan在第4年終於投考成功,她憶述接獲電話確認的一刻,「開心到唔識形容,即刻通知媽咪話『我得咗啦!』」

進入學堂後,Jan是應屆受訓學生中唯一女性,別人羨慕她有單人宿舍,她卻說:「其他師兄弟同房,除可分擔工作,亦可分享心事,互訴難處。特別是頭一個月,既未習慣學堂生活,又無得返屋企,覺得好孤單同寂寞。」幸她逐漸習慣學堂生活,與師兄弟建立深厚感情,更學會獨立,「以前喺屋企雖然唔係事事有人服侍,但好多生活細節都由父母幫我做,例如打掃咁,喺學堂學識咗後,可以照顧返佢哋」。

學堂訓練不分男女 無優待

學堂內的訓練不分男女,但Jan沒覺得不公,「正式做嘢時,我同其他師兄一樣要抬人救人,唔應該有特別待遇」。她認為女性在救護工作上亦有優勢,例如在實習時,曾有一名女學生因服食過量藥物,送院時情緒激動,Jan握着女生的手安慰鼓勵,令對方漸趨平靜,「傷患對女性較易有安全感,而女性較細心,容易留意到佢哋嘅情緒需要」。

受訓期間要到殮房看剖屍,在充滿屍臭及放滿屍體的環境中,Jan站在最前看着解剖人員一刀一刀剖屍,身旁部分師兄弟「頂唔順」離開殮房,她卻輕鬆地說:「我OK呀!」她指實習時曾見到腹部嚴重受傷、腸臟外露的傷者,自己亦能保時鎮定,「唔太驚,反而諗點做先救到佢」。

旁觀剖屍 膽大勝男兒

受訓近半年,Jan愈來愈喜歡救護工作,她表示就算將來結婚生子,仍想從事救護工作,「消防處對懷孕同事的工作有好多另外安排,如做支援或文職,但若體能許可,就算生產完,都較想返回前線工作」。她笑說目前會盡力做好本分,服務市民。消防處原有3名前線女救護員,其中一名近月轉往訓練學校工作,Jan駐守新界區,另一名女救護員則在港島區工作。

成為救護員近一個月,Jan最想呼籲市民勿濫用救護服務,「救護車不是玩具車,是救人的緊急車輛,每分每秒都好重要,駕駛者聽到救護車聲響,希望可以讓路」。

取錄率1/30 逾半未過體能

根據消防處數字,2013年共有4412人投考救護員,最終取錄128人;而2014年共有4058人投考救護員,取錄143人,平均約30人投考只有1人入選。高級救護主任(社區關係)區兆銘說,近年是公務員退休潮,消防處需要招聘較多救護員應付,而近年投考救護員的大專生亦有上升趨勢。

區兆銘說,超過一半投考者在體能測試中被淘汰,當中包括姿態錯誤及體能未達標,建議投考者可以事前了解投考程序以及要求,提早作出重點鍛煉。

能力傾向筆試淘汰多人

他以Jan為例,她提早半年開始操練,重點訓練自己的弱項。區兆銘呼籲投考者切勿心存僥倖,「無操過好難Pass(及格)」。

除了體能測試之外,區兆銘表示能力傾向筆試亦淘汰很多人,建議申請者事前可以做一些練習,正如投考了4次才成功的Jan,因為她是文科生,不擅長一些理科類的推理題,因此購買一些理科書籍「補底」。

投考者亦可以參加消防處所舉辦的招聘講座或工作坊,了解救護員的工作內容及入職要求。

體育新聞王子伍家謙:一生離不開體育

伍家謙

「家謙,交畀你講體育!」過去在晚間新聞報道中,觀眾不時聽到這句說話,不過自無綫電視新聞部前體育組首席記者伍家謙在2014年尾離職後,觀眾已難再透過熒光幕看到西裝筆挺、有「體育新聞王子」之稱的他報道體育新聞。他坦言未來「一生也離不開體育」,辭任記者,全因想在體育場外多看一點。

伍家謙站在鏡頭前報道體壇新聞逾11年,連同大學時兼職、實習的時間,擔任體育記者足有14年。他採訪過兩屆奧運,多次大型比賽如世界盃、全運會、亞運會,以及無數次NBA、英超、溫布頓等賽事,他笑言「欄王」劉翔也在他面前倒下兩次(北京和倫敦奧運)。體育記者的工作,成為他成長的重要部分,但他認為是時候接受其他挑戰,所以在採訪巴西世界盃後決定辭職。

「輕率」入行 一做逾10年

回想當初入讀新聞系和入行,伍家謙自言「頗為輕率」。伍家謙小時候頑皮又多嘴,曾被教師問:「伍家謙,你只會說話,將來『用把口搵食』嗎?」面對大學選科一度迷惘,他未如其他同學早有明確目標,放榜後接過成績單,用「剔除法」篩走不喜歡的課程,最後剩下的是新聞系,便順理成章報讀。大學時他在《新報》當兼職體育記者,又試過在亞洲電視實習,他笑言自己是「死腦筋」,畢業後認定要繼續擔任體育記者,隨即加入無綫電視新聞部。

港足東亞奪金「吐氣揚眉」 印象最深刻

「我常跟人說,最深刻的(採訪)是2009年東亞運香港足球隊贏日本隊,奪得金牌。」伍家謙多年來認識不少本地球員,球員和他算是共同成長,甚至有看着他們出身的感覺。港隊表現常被外界看淡,伍家謙見他們逐步晉級,在政府資源不足下成功奪魁,令他同有「吐氣揚眉」的感覺。他認為,體育吸引之處在於這種凝聚力和感染力,甚至能讓人增強對國家或地區的身分認同感;體育新聞更因為時刻見證歷史「發生」的一刻,別具意義。

獨家訪劉翔 「辛酸也值得」

而印象深刻但又讓伍家謙頭痛不已的受訪者,就是劉翔。他指劉翔成名後,幾乎每次都要在運動場內外與近百中外傳媒「肉搏」,才獲得採訪機會。他尤其記得2012年倫敦奧運,劉翔再次腳傷,多個中外媒體在倫敦威靈頓醫院門外等候回應,但他遲遲未出現。不少傳媒放棄採訪,只剩伍家謙和另一家本地傳媒堅持守候,最終他們獲得獨家訪問的機會,「連外國傳媒也不能做到(採訪),但我們可以,一切辛酸都是值得」。

對不少人來說,體育新聞與世界大賽畫上等號,但伍家謙認為,運動員背後所受的辛酸及訓練過程,同樣值得社會關注。不過隨着無綫六點半新聞報道取消體育新聞環節,他明白到電視新聞時間始終有限制,開始思考如何讓大眾隨時關注體壇新聞。

「你們上次用心觀看電視新聞報道是多久之前的事?而上次打開手機,瀏覽社交網絡、觀看片段又是多久之前?」伍家謙留意到網絡發展的趨勢,他認為社交網絡興起,令體育新聞和資訊變得更全面、更具體。現在他有參與網上平台的體壇報道,如以主播身分報道東方足球隊賽事、追訪拳壇「神奇小子」曹星如練習情况、台灣籃球學界比賽等。

跳出公仔箱行前一步 發掘更多可能

伍家謙離開電視台後似乎仍離不開運動,不時與朋友組隊參加籃球比賽,他更說「自己一生都離不開體育」。當體育記者成為他一生難忘的經歷,其恩師、已故無綫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體育新聞主播伍晃榮更深深影響其工作態度、做人處世之道,甚至「打呔」方法。伍晃榮曾對伍家謙說:「除非在無可奈何下,否則應該比其他人行前多一步。只要一小步便足夠,因這一小步足以令你比其他人成功。」因此,他決定「行前少少」,離開記者崗位,看看自己除了報道體育新聞,還有什麼可能。

■伍家謙小檔案
無綫電視新聞部前體育組首席記者,2014年尾離職,現為自由工作者。加入傳媒工作十多年,自言深受已故無綫電視新聞部前資深體育新聞主播伍晃榮影響。離職後他嘗試不同界別的工作,如拍攝微電影、廣告等,更希望將當體育記者時的所見所聞結集成書。

理科副學士起步 確立進修及就業方向

讀理科出路較廣? Leo 也因此選擇了理科副學士作為升學階梯,及後更完成環境及職業安全與健康的銜接學位課程,並順利投身電梯公司任職助理安全主任,期望累積若干工作經驗後,能成為註冊安全主任 (RSO)。

當年未能升讀本地大學資助學位的 Leo,入讀香港理工大學 (下稱「理大」) 轄下香港專上學院 (HKCC) 的「理科副學士」課程,希望為日後銜接大學打好基礎。「我中學唸理科,喜愛做實驗,有見有關課程設有多元化的科目,包括我很感興趣的『環境科學』一科,估計能為畢業生帶來較廣的升學選擇,遂入讀此課程。」

透過課程,他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識,如基礎化學及生物學、基本的實驗室技術及安全、微生物學、環境科學、會計原則等相關知識。「以微生物學為例,屬較難掌握的知識,因涉獵拉丁文的細菌名稱,以及細胞的不同層數等。」課堂以外,他亦曾到米埔考察,了解候鳥的棲息地及濕地生態系統。

完成銜接學位課程 以註冊安全主任為目標

Leo 有見數年前職安健從業員的人手需求有上升之勢,遂決定向環境及職安健方面發展,完成副學士課程後,修畢了理大的「環境及職業安全與健康 (榮譽) 理學士學位」課程,一年多前投身電梯公司。

現職助理安全主任的他,主要是協助安全主任促進機構內僱員的職業安全及健康,職務包括:巡查工地、風險評估、籌劃安全訓練,以及向員工和督導人員推廣安全意識等。

電梯行業屬高風險行業之一,他不諱言,在評估風險後,應按評估的優先次序,定立有關措施。舉例:工友於高空工作,佩戴安全帶及加上適當懸掛繩,並繫於適當和穩固的繫穩物,屬於防止人體墮下的措施之一。

入行年資尚短的 Leo,以成為 RSO 為目標。每當他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請教富經驗的同事或上司。「職安健工作涉及人命安全,故投身者需為人細心及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方能做好安全把關工作。」

理科涉獵面廣 副學士打穩基礎

對於欠缺清晰升學及事業目標的年輕人,HKCC 科技學部講師、「理科副學士」課程統籌陳鳳鳴博士指出,該課程尤其適合此類人士修讀。「此課程旨在提供理科的基礎知識,並提供多個專業教育科目,如工科、電腦、食品科學、環境科學等;另設業界講座,參觀化驗所及參與環境考察團。這些都有助學員發掘個人的興趣及了解個人的能力,及對相關行業有多一份了解,相信對他們及早定立升學及就業發展目標均不無幫助。」

她不諱言,過往大部分畢業生都視副學士課程為升讀大學的踏腳石,如銜接或入讀政府資助的學士學位課程,包括護理學、生物科技、職安健、食品科學、環保等相關課程,升學出路廣。

若畢業生選擇投身職場,可考慮從事技術員助理、實驗室助理,以及實驗室儀器、藥物或化學物品營業代表等崗位,起薪點估計約 9,000 元,視乎任職行業而定。陳博士指,如 Leo 般修畢勞工處認可的職安健課程,入職助理安全主任,前景不俗,當累積一定工作經驗,成為 RSO,月薪可達 30,000 元或以上。

物流業走向電子化 優化流程迎難而上

修畢物流、供應鏈管理等課程,可以投身什麼行業?有講師表示,以修畢相關的副學士課程為例,畢業生可考慮加入航空、航務、陸運等運輸行業,還有倉庫業、港口等,平均起薪約 10,000 元。關鍵是由低做起,不要怕辛苦!

物流業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動力,面對鄰近地區的競爭對手在港口、機場方面發展強勁,無疑為本地業界帶來重重的挑戰。香港理工大學轄下香港專上學院 (HKCC) 工商管理學部高級講師麥淦琼博士表示,本港物流業已發展多年,涉及範圍廣泛,海、陸、空運以外,還包括庫存和倉儲管理、採購、貨物安全及保安等不同範疇。

鄰近地區成競爭對手 加強軟硬件配套

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港口和機場,從香港起飛,5 個小時內可到達亞洲大部分城市,難怪多年來一直躋身世界最繁忙貨櫃港之前列,也是全球最繁忙國際航空貨運中心之一。不過,HKCC 工商管理學部講師劉銳業稱,面對鄰近地區如內地港口、機場發展強勁,加上兩岸三通、全球經濟仍然充滿挑戰等因素,香港轉口貿易港的優勢都在逐漸減弱、採購業訂單減少等,令本地業界受到一定影響。

他建議,本地業界若要挽回和強化競爭力,可開拓更多元化的新增及增值服務,如清真物流、紅酒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其中清真物流服務屬新興且極富潛力的服務,它有別於傳統物流服務,在傳統物流的管理和營運過程 (從原材料採購、加工,以至運輸過程) 中,注入了伊斯蘭教的宗教信仰元素,若本地業界能掌握有關宗教信仰的禁忌及規範,將能帶來大量的商機。」

政府推動物流業發展 帶動人手需求

本地物流業就業人數有逾 190,000 人,根據最新公布的施政報告,政府正制定多項措施,發展香港成為航空融資中心,以及繼續爭取與沿線其他民航伙伴商討民航運輸協定,這些有利因素將帶動市場對相關人手需求持續。

物流業着重實務,為培育更多業界新血,HKCC 開辦的「工商業副學士 (物流及供應鏈管理)」課程,着重教授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之餘,亦設有業界講座及參觀物流公司的活動,並讓學員有機會參加師友計劃及在物流公司實習,向物流業資深從業員取經,為日後入行做好充分準備。

行業重實務 良好語言能力佔優

分別擔任上述課程統籌及助理課程統籌的麥博士及劉銳業指,大部分畢業生都視副學士為升讀大學的另一途徑,過往不乏畢業生升讀與國際航運及物流管理、全球供應鏈管理、企業工程兼管理、物流工程兼管理、商科等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

就業方面,畢業生可考慮加入運輸行業 (如航空公司、航務公司、陸運公司等)、倉庫業、港口、製造業及採購業,以及分銷、配送業,起薪平均約 10,000 元。劉銳業以任職機場空運文員為例,需 24 小時輪班,故投身者必須不怕辛苦。此外,投身者具備良好的兩文三語能力之餘,若能掌握多一門語言 (如日語、韓語) 就更為有利,因為客戶來自不同國家。

畢業生更可申請成為香港物流協會附屬會員及香港航運物流協會副會員,並獲香港運輸物流學會豁免部分專業資格考試考卷,麥博士稱,這些不僅有助加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透過參加業界協會活動,也有助建立人脈網絡,或可創造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