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總監(智能生活組、軟件與系統技術部)劉文建博士、首席市場總監辦公室高級經理(公共事務)潘良齡表示,香港早已有多個「創業培育計劃」(Incubation Program),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這些創業培育計劃仍有一個限制。
因為它們主要是提供辦公室免租期或租金優惠、租借實驗室、市場推廣、海外考察等資助,以及資助個別營運開支的一半或以下,但培育公司的創辦人卻不可以拿資助來發薪金給自己。而偏偏沒有薪金,就正是部分創業者的主要壓力。尤其是,有一些有意創業的人本來可能已經有一份工作,若要他辭掉工作去全職創業,忽然間變成只有支出而全無收入,他們的顧慮可能會很大。因此,應科院參考過外國一些「加速器」計劃(協助初創企業成長的計劃),再加上自行構思,於去年推出了「應科院創新跑道─創業學人計劃」。
每人每月可獲9000元「獎學金」
這個計劃的定位是「準創業培育計劃」(Pre-Incubation Program),即是說,在創業者已經有研發意念和計劃、但未正式開設公司之前,為他們提供資助及培訓。這計劃是以團隊為申請單位,每個團隊最少為1人,最多為5人。他們需要年滿18歲,擁有香港的合法工作居留權,尚未就申請項目成立公司,亦沒有任何公司的擁有權及管理權。若他們的申請獲得接納的話,這計劃將會每月向每名團隊成員提供9000元的「獎學金」。
驟耳聽來,每月9000元並不算多,但劉文建和潘良齡認為,這可以為這些「準創業者」紓緩到部分經濟和心理壓力。尤其是團隊成員多達5人時,他們在1年間獲得的現金資助合共高達54萬元,這比起現時不少創業培育計劃的每年資助額還要高。
專家提供一對一輔導
而這個計劃的另一個特點,是為每個團隊提供一對一的導師(Mentor)輔導服務。因為應科院本身有很多研究計劃,這些研究計劃的負責人正好為這些準科技創業者提供建議。
此外,應科院本身亦擁有很多專利技術。這些準科技創業者在研發階段時,亦可以看看當中是否有一些專利技術適合他們使用,有助他們節省時間等等。但當然,當他們準備正式推出產品時,就需要和應科院商討授權問題。
但劉文建和潘良齡亦強調,為了小心運用公帑,「創業學人計劃」的「培育期」會比較短。現時暫定最長12個月,參加計劃的團隊就一定要畢業離開。之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正式成立公司、繼續有關項目,以及是否申請其他機構的「創業培育計劃」等等。又或者,團隊接到第一宗生意,亦必須正式成立公司,提早畢業離開。
另外,「創業學人計劃」亦同樣會安排參加團隊考察一些國內成功企業(機票和住宿費用由應科院負責),以及舉辦不同主題的工作坊、講座和培訓班等(多是由應科院或微軟派人主講)。當然,還有一些活動協助參加團隊和潛在的投資者、客戶、供應鏈或業務合作伙伴等配對。其中,最重頭戲的就是每年11月舉行的「應科院產學研合作論壇」。去年這個論壇就吸引了接近500人參加!
可免費借用實驗室
「創業學人計劃」在去年8月17日開始接受申請,經過在各大學招募之後,共有130多人組隊報名。至去年11月,經過幾輪篩選之後,共有6個項目的團隊獲接納,每隊有2至4名成員,合共19人。在同月舉行的「應科院產學研合作論壇」中,他們亦有設立攤位,向論壇的參加者介紹正在研究的項目。
不過,「創業學人計劃」不會為每個團隊提供獨立的辦公室。參加者大多是自行租用工廈單位或者在家中研究。若有需要,參加「創業學人計劃」的團隊可以免費借用應科院的實驗室。此外,計劃亦有為所有團隊提供一個共用的辦公室,但其面積相當有限,只適宜間中借用。若所有參加者都回到這個辦公室,將會非常擠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