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裔生修幼教 授學中文心得

【明報專訊】對於少數族裔來說,若能從小接觸及學習中文,成效便會愈好。有機構與大學合作推出支援非華語兒童教學的幼兒文憑課程,收生對象為非華語學生,除訓練其中文能力外,亦可藉其「過來人」身分,教導非華語幼兒中文。有參與的少數族裔女生希望將來能當幼稚園校長。

少數裔生修幼教 授學中文心得
巴基斯坦裔Khan Atika (左起)、木杏嵐、Sadia Perveen及李思蓮均為本地出生,4人獲「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獎學金,修讀教大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

馬會獎學金助升高級文憑

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2016年推出「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為期5年,涉及金額超過2億元,當中包括支持本地3間大學設計非華語幼兒教材及幼兒文憑課程等,並推出獎學金支持學生修讀高級文憑。教育大學去年推出幼兒文憑課程,教授內容包括幼兒專用中文等,共有28名非華語學生修讀,為期約一年,其間學生會被安排到本地有接收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實習6星期,擔任教學助理,以支援教師教學及非華語學生學習。

馬會慈善事務部主管(青年、教育及培訓、扶貧)應鳳秀指出馬會提兩年共3萬元獎學金,讓在幼兒文憑課程表現突出的學生繼續修讀教大的幼兒教育高級文憑,今年共有5名學生獲得。

其中一名得獎學生木杏嵐為巴基斯坦裔,兩年前文憑試畢業,本地出生的她指自己從小就讀本地學校,身邊的少數族裔不多,「去公園亦是和一群本地人一起玩」,因而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木杏嵐憶述升中時曾擔心中文趕不上進度,向父母要求就讀國際學校,但父母希望她學好中文,堅持要她升讀本地資助中學。

木杏嵐指畢業後未有方向,在朋友介紹下報讀支援非華語學生的幼兒文憑課程,學習幼兒專用英文等。她認為現時因少數族裔人數增加,學生習慣與「同鄉」一起玩耍,變相未能有效學習中文。她希望以自己的經驗,幫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又笑言長遠目標是當幼稚園校長。

教資會撥6學額 欠資源維持水平 中大明年停通識教育師訓學位

【明報專訊】教育局轄下專責小組正檢討通識教育科發展,培訓中學通識科教師的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公布,每年新生學額約10個的中文大學教育學士(通識教育),2019/20學年起不再招生。校方稱,考慮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下學年僅撥6個學額予該課程,受資源所限,難以維持教學水平,故決定停收新生,在學66名學生不受影響。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稱,學校吸納通識教育教師新血的高峰期已過,但是否要即時停止培訓,不可太快下定論。

在學66學生不受影響

中文大學教育學士(通識教育)2009/10學年起開辦,以應付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教師需求,校方昨證實該課程不再招新生。

八大就2019/20至2021/22學年「三年期學術規劃」,早前向教資會提建議,學額2019年9月將「大洗牌」。中大2018年9月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教資會僅撥出6個該科學額,考慮學額資源,難維持優質教學水平,及建立良好的互動學習環境和氣氛,故決定停止招生。校方稱,來自3個學系的55名教學人員有份任教該科,未來他們將會繼續教授「學位教師教育文憑」通識教育課程。

教師會:團隊大致飽和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稱,新高中開始實施時,社會需要大量通識教師,當時多數由校內調配其他科教師兼教,其後有新血加入,目前團隊已大致飽和,但他說「是否去到不需要再做培訓?不可太快下定論」。

關又指出,每校有1至3名教師專教通識科,以全港470多所官津、直資中學計算,全港有1000多名通識科教師;他稱,不少學校都要求通識科教師「專科專教」,但各校人手部署有別,故招聘人數未必及得上中英數等主科。

資深通識教師:削科與學科檢討關係小

教育局「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檢討通識教育科,方向之一為研究其評分機制。資深通識科教師許承恩認為,大學削科與學科檢討關係不大,「就算很多人對通識科有意見,都是說改為合格或不及格,從來沒有說要減課程;有人說要將通識改為選修,但不是最大的聲音」。他認為大學主要考慮到通識教師供求調節。

中大教育學士(通識教育)目前有106名畢業生,大部分投身教育界;浸會大學亦有地理/歷史/社會學及通識教學(雙學位課程),每年收20多名新生。

港大護理一年級生 四成來自副學位 與DSE生競爭 3校6科皆取錄逾1/4

8間資助大學2018/19學年提供5000個高年級銜接學額,副學位畢業生可直入大學三年級,但仍有不少具副學位背景的學生獲取錄讀大學一年級,與文憑試(DSE)考生競逐學額。本報發現,來自3所大學共6科的副學位生佔一年級本地生25%或以上,當中港大護理學187名一年級新生中,就有71人(38%)持副學位學歷。校方解釋,護理學副學位生申請者眾多,獲取錄者平均成績積點(GPA)達3.5以上(滿分為4.0)。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提醒文憑試學生報大學時,除衡量收生成績,亦需留意學科取錄本地生的聯招、非聯招學額分佈。

八大每年有1.5萬個資助學位,DSE考生需與其他非考生競爭入學。這1.5萬學額中,大部分經大學聯招(JUPAS)取錄DSE考生(近年每年約1.3萬);透過非聯招取錄約800名就讀國際預科文憑(IB)、英國普通教育文憑高級程度考試(GCE A level)等海外課程學生,他們集中入讀大學收分較高的醫科、環球商業等「神科」;副學士、高級文憑畢業生,或只完成副學位一年級的學生,亦可經非聯招途徑讀大學一年級。基於收生自主,政府或教資會不就非聯招取錄本地生設限。

港大:護理取錄副學位生GPA逾3.5

本報翻查八大2017/18學年一年級新生入學資料,並向教資會查詢,發現至少3所大學6個學系的副學位學歷錄取人數,佔該科本地生人數25%或以上(見表)。香港大學護理系187名一年級本地生,多達71人具修讀副學士背景。港大指出,護理學錄取的本地副學士同學來自6間院校,平均GPA達3.5以上;而社會工作學39名一年級生,10人具副學士學歷,平均GPA達3.65以上。

教大:配合政府銜接政策

港大稱收生是擇優而錄,參考學生學術及各方面表現,上述兩科副學士背景申請者眾多,與聯招申請人Band A首志願的申請者人數大致相若,而副學士獲取錄的機會稍低於文憑試申請者。翻查聯招資料,2017/18學年有986名DSE考生將港大護理系放Band A(首3志願),約8人爭一位;社會工作學則有279人放Band A,約9人爭一位。

教育大學亦有3課程錄取副學位人數比例多於25%。教大稱以擇優而錄作原則,沒就不同學歷訂收生比例,並為配合政府政策及為副學士生提供銜接機會,會取錄學術成績優良及面試表現出色的副學士生。浸會大學音樂系亦有25%一年級生來自副學位。

學友社:實務科目 看重經驗

吳寶城稱,社工、護理、教育等學科,相對而言看重學生的實務經驗,在大學收生角度,固然想取錄一些有充分準備入讀該科的學生,「學生的公開試成績,亦未必及得上一兩年相關學科經驗,若社工學生讀過輔導,試過實習,均有優勢」。他又稱,課程本身或有其限制,因部分學科需實習及課擔較重,副學士畢業生倘直入3年級,僅得兩年完成課程,或較倉卒;亦有可能是學科的高年級銜接學位不多,令學生流向一年級。

 

辣媽CEO:答讀者

精英的定義

問:Son姐和子女們像姊弟、姊妹。在HR界多年,其實精英定義是什麼?要具備什麼條件及能力?

答:平日和仔女相處,可以無大無細,打成一片。但說到教育,長幼尊卑尊師重道,是非黑白原則底線,我揸到正絕不含糊。精英的定義,不是以贏得什麼獎項或讀過幾多書來定義,是看成果定論。除了成績標青打出名堂,還要有品有德,對行業、對社會有貢獻,才是真精英。

有錢梗係可以去留學啦?

問:有錢的確是「唔使咁在意」嘅,試問入息中位數連兩萬都未到的港人,又怎樣去英國和韓國?自己出來工作,又要做多久才能儲夠錢去外國讀書呢?Retake DSE算啦!

答:如果根本無心向學,不喜歡讀書,重讀一年再考DSE,會考得出好成績嗎?人再窮,都窮不過志窮!再有錢,都買不到心靈富足。如果真的成績好,想到外國讀書,許多獎學金可以申請。本地大企業,就以我認識的九龍倉集團為例,每年舉辦藝術創作比賽,為有志於藝術的得獎同學無條件提供全額學費,資助他們到世界各地任何大學讀藝術。而且亦有很多國家容許大學生半工讀,天下無難事,只難無心人。

問:Son姐,你面對母親時,有無質問她為何漠視你的感受?為何她明明知道,對你的無理要求只會令你不快樂,但她仍一而再地令你不快樂?另外,我也很想知道你為何在她晚年跟她好好相處,我相信感情已空白了N年,為何要融雪破冰,沒這個必要吖,你怕她死後,你會後悔生前沒對她好?怕別人指點,說三道四說你不是孝女?為何?

答:我何止質問,還有指摘,和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是爭吵之後,非但未能化解,仇恨積怨反更深!所以當年我為了逃離母親的操控,不肯屈服,不惜一無所有,靠自己掙錢交學費過活,日子過得確實艱苦。但為了爭氣,為了證明給母親看,不聽她的話,不跟她的劇本,我一樣可以成功,幾辛苦都值得。三姑六婆的說三道四,你認為我會在乎?是人長大了,自己做了母親,尤見她對大小T的愛之深,是我從未見過的她。當年母親的橫蠻一言堂,即使不同意,但可以漸漸理解體諒。當日選擇破冰,是為了父親,為了放過自己。我一直認定我以德報怨,對她已經極好,但自母親四年前突然去世後,我對她的思念之濃,才讓我驚覺,原來我愛她遠比我以為的多!至今每每想起她,我都為其實可以對她再好一點而悔恨不已。慶幸的是,我沒有執迷,否則悔憾終生!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文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