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把社會上不同的事件呈現在市民眼前,予人「好玩」、富挑戰性的感覺。「好玩」背後,新聞工作者要遵守應有的操守和態度,工作內容並不輕鬆。
記者做工不易做 愈危險愈要去採訪
「受訪者一定會接受記者的提問嗎?邀約訪問一定會成功?」不少人對記者工作都有類似問題,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李家文透露,記者工作不易做,一篇訪問稿要多次「碰釘」才能筆中生花。
「有很多人問過我,做訪問遇過最害怕的事是什麼?我說最怕不是在惡劣情况下採訪,而是要安排記者去危險的地方做訪問。」李家文憶述,2009年她在無綫電視擔任助理採訪主任時,遇到新疆烏魯木齊維族人針刺漢人事件,當時她了解訪問的危險,但基於「記者愈危險的地方愈要去(採訪真相)」,內心掙扎下,冒着被針刺的危險,安排記者深入新疆。李家文道:「我們只知道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等,但忘記自己也是『漢人』、記者等多重身分」。她指記者要對自己的「身分」有更深入的了解、視野要開闊,更要留意別人鮮有留意的事,「當人人低頭按電話,你就要留意身邊的事物」。
在李家文眼中,記者要醒目、「一眼關七」,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勤力。她以特首梁振英2012年剛當選後即對記者不聞不問為例,當時有記者直接問他:「是不是做了特首就不答記者問題?」迫使他折返回答。李家文指提問的記者能急中生智,事前準備工夫一定很充足,當受訪者迴避問題時,「便要用(特別的)方法提問」,而且要保持禮貌,「所有的鏡頭都對着他(受訪者),全世界都(可以透過鏡頭)知道他是什麼人」。不過,做記者不同於評論員,只需將事實、事件的真相呈現,再由公眾定奪。
主播舉止要大方 良好語文能力不可少
除了記者,主播亦是新聞界中令人熟悉的職位。無綫電視前記者兼新聞主播方健儀,以自己的經驗解釋成為主播的六大條件—要口齒伶俐、懂得管理情緒、具時事觸覺、語文能力佳、具應變能力,以及舉止端莊大方。
方健儀認為不少人說話都有懶音,如果想成為主播,必須「趁年輕,好好鍛煉一下發音」。她認為主播要有敏銳的時事觸覺,以及出色的語文能力。如方健儀曾負責直播中美元首會面,她需要在直播中即時翻譯胡錦濤及奧巴馬的談話內容,幸好事前做好準備工夫,蒐集了以往中美元首會面經常談及的主題,以及將特定英文名詞先譯成中文,以便直播時讀出,結果順利「過關」。她指這次經歷不但考驗語文能力,「亦考驗自己做好準備工夫的能力」。
控制情緒 隨機應變
主播在報道新聞時會遇到很多突發情况,方健儀表示無論遇到什麼情况,「千萬不要將不快樂或很開心的情緒顯露出來」,要盡量控制情緒。2010年她報道馬尼拉人質事件時,首次在直播中看到屍體,內心雖感到驚慌,「(但)即使驚慌,也不能(在直播中)顯露出來,完成直播工作後,才讓情緒慢慢顯露」。方健儀又提到主播須懂得隨機應變,她以一次親身經歷為例,指主播每逢遇到突發事情,便會以「信號故障」為由,然後冷靜地重複先前的內容,待技術人員解決好問題再繼續直播,這種應變能力要靠累積經驗而來。最後,她說主播不一定需要樣貌標致,只要舉止端莊大方便可,她笑言自己稱不上美女,但也做到主播,相信「每人都可以做到,各位同學也可以做到」。
【提提你】李家文指記者工時長,薪金相對較低,而且在現今社會不算是受人敬重的行業,工作要求卻高。 不過她認為,如能做到幾篇具人情、能鼓勵別人的報道,對記者工作而言已經別具意義。「由小事開始想,想一想當中有否新聞重點。例如一個調查報告,能否從中發現些公眾關心的話題?」她提醒,小事往往可發展成重要報道,不必一開始就想着要報道大型事件或訪問重要人物,「你永不知道有什麼新聞會在身邊發生,由小故事入手,才有機會做到大新聞」。 |
書本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