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社工 助人工作 各司其職 與受助人同行

輔導員和社工都是擔當同行者的角色,陪伴受助人走過不同的人生路。兩者的工作、角色、發揮的技巧到底有何不同?其中認證輔導師陳思欣透過進修輔導學碩士課程入行,繼而再修讀遊戲治療課程,每一步既是助人,又是自助。

輔導員從心理入手 助跨障礙

一般的輔導範疇中,可分為升學、生涯(就業)、成癮、婚姻及家庭、哀傷輔導等,輔導員的工作是透過不同的輔導技巧,協助受助者了解人生價值觀,面對不同挑戰。

輔導員和社工均為人本工作,部分工作重疊,兩者角色有何不同?馮麗姝以處理成癮個案為例,社工的工作重點在於找外在資源協助個案,如聯絡相關機構,給他們介紹工作、參與各項活動,助他們建立群體聯繫,脫離成癮行為。「社工以實際行動配合工作,即時處理問題。其工作較宏觀,講求外在系統,如社會政策、資源的運用,助人以實際生活需要為先。」

至於輔導員面對同類案件時,則會從心理方面入手,注重為個案尋找成癮來源,協助他們跨過心理障礙和處理以往的傷痛,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才可作深入輔導和解開問題癥結。相對社工,輔導員的工作則較微觀,針對個人成長,運用不同的理論和心理治療方法,去解釋和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

她說,喜歡策動、組織、投身社區工作,與不同人士合作、建立關係等,可考慮投身社工。至於輔導員則更講求耐性、包容、愛心,要感性與理性並重,能給予個案情感上的支持,亦要能抽身,協助分析問題。「他們的內在素質很重要,像是一面鏡子使人提升自我意識。」

先懂得檢視自己再助人

近年,社會問題愈見複雜,本港對輔導員需求上升。為提升從業員的專業質素,HKPCA 於 2009 年推出輔導員認證資格,現時協會的認證輔導師有 122 名,另外認可督導師有 101 名,全部會員有約 1,000 名。要成為本地認證輔導師的基本條件包括持輔導學或相關碩士學位,完成至少 450 小時實習和 100 小時督導的時數。

其中城大的社會科學碩士(輔導學) 課程,內容結合輔導學之理論及實踐,適合有志從事輔導工作者,或從事人本工作者,如護士、教師、人力資源人員等進修,以建立專業知識與技巧,提升工作果效。「不少同學都反映,進修的最大的得益者是他們,因為要先重新檢視和面對自己,才有能力影響別人的生命。」

出路:現時部分學校、大專院校有聘請輔導員,另可在部分非政府機構(多以項目形式聘請)任職或私人執業,時薪約每小時數百至數千元,視乎輔導員的學歷及經驗而定。她補充,現時社署、醫院等並沒有開設輔導員的相關崗位,部分輔導工作由社工兼任,「我們希望爭取開設更多相關的職位,從業員也要持續進修,提升知識和技巧,才可使行業的發展更專業。」

社工須與時並進 長者、復康需人手

在社會工作中,傳統的服務範疇包括家庭、社區發展、復康、兒童及青少年、長者工作等。Clara 表示,就政府近年增加資源在長者和復康範疇,令相關社工人手更見渴求,青少年服務的流動性亦大。

至於新興的服務項目則有社區經濟、房屋問題和城鄉共融等。她說,就社會的變化和新服務的興起,新一代社工若只具備基本知識和技巧,或專注於某範疇,並不足以應付現時的工作所需。「投身者要了解社會不同層面,包括政治、政策,以至法律等,才可以跟不同行業、界別的人士合作。他們要有新視角,如現時很多年輕人喜歡打機、上網,便要懂得以不同方法主動接觸他們。」溝通技巧外,社工還要與受助者同行和抱平等的心態,才能建立信任關係;還要對事物心存好奇,才能抱持探索問題的興趣,幫助有需要人士。

社會環境改變 工作挑戰大

Clara 指,社工的服務對象多是處於低谷的人,如新移民、南亞裔等,「以前這類弱勢社群較易得到社會的同情和理解,但現時在社會分化的前提下,是社工面對的工作挑戰之一。」

根據社會工作者註冊局資料,本港現有註冊社工逾 21,000 人,其中約 35% 的社工持文憑資格,而持學位資格的社工約佔 64%。想成為註冊社工,須修畢該局認可的副學位、學士、碩士學位課程。

對有意投身但公開試成績未符合升大學所需者,Clara 建議,可修讀社會工作高級文憑或副學士課程;以 HKCT 的「社會工作高級文憑」課程為例,申請人可憑毅進文憑、副學士學位先修/文憑等學歷報讀。不過,她不諱言,在職場競爭下,現時不少社工學士學位的畢業生也會應徵社會工作助理職位。

出路:社署、社福機構、非政府機構等社工或相關職位,如社會工作員、合約社會工作幹事、計劃主任、項目經理、社區/地區組織者、個案經理等。

認證輔導師助個案解開心結

陳思欣 (Joyce)
進修經歷:大學社會學本科課程 → 城大社會科學碩士 (輔導學) 課程 → 遊戲治療課程
工作經歷:非政府機構福利工作員 (約 7 年) → 商業機構及學校擔任行政工作 (約 7 年)

「對兒童來說,由於其認知和言語表達未必及成人,如使用一般的輔導技巧較難跟他們溝通。」Joyce 完成輔導學碩士課程後,繼續進修遊戲治療,希望學習運用遊戲作為輔導工具,理解兒童的內心問題。

喜歡與人溝通的 Joyce,現為私人執業的認證輔導師。她工作包括每星期兩天到學校擔任輔導員,接見個案,其學校服務對象為中小學生,大部分是關於情緒、行為、學習困難等問題。其他時間則處理私人個案和行政工作。入職初期,她曾擔心年齡差距關係,跟學生難溝通,沒有共同話題。「經多番嘗試後,發覺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自己出於真心,能夠幫助學生紓緩情緒問題,提升學習動力和改善家人的關係,都是我工作最大滿足感。」

運用遊戲治療 打開學生心窗

她分享,曾有小學生外遊後,上學出現焦慮和恐懼的情緒病,其父母用了很多方法也不得要領,她透過遊戲治療,鼓勵該學生將憂慮的感覺用泥膠表達出來,過程中觀察其情緒、面部表情、反應等,結果發現是源於外遊經歷的不安畫面,她遂跟學生重塑事件經過,終解開其心結。

「遊戲治療中,每種玩具有其獨特作用,兒童可藉此表達各種心理上的需要及盼望,如不倒翁可同時作發泄情緒和建立自信,畫畫和泥膠則可抒發感受等。」入行 6 年以來,曾處理與自殺、自殘有關的個案,不單要面對學生的生與死問題,還要開導家長的情緒,是工作的一大挑戰。

慶幸的是當工作遇到困難時,一直都有 mentor 同行,助 Joyce 分析問題和提供新觀點,工作過程中同時令自己成長。她希望隨着有更多人認識輔導員的工作,有助提高其認受性。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