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各行各業都講求創意,社會工作也不例外。「第二十六屆優秀社工選舉」的其中兩名得獎者中,包括「好踩得」的新秀社工張栢淳和做好「四得」的優秀社工許少燕,他們都不斷求變,為服務對象開拓既具創意,又夠貼地的服務,例如以單車導賞為主題的戒毒更生服務,以及為 50 歲或以上的中風人士提供社區支援等。兩位獲獎社工如何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
大病過後立志當社工 助受助者改變身分
“運動令我學會堅持,每當我想放棄時,都會提醒自己為何要開始,選擇單車運動,因沿途總有美麗風景,而且由起點到終點都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完成,相信戒毒也是一樣。”
──「新秀社工」得主張栢淳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路德會青欣中心註冊社工/計劃負責人)
進修經歷:公大社會科學榮譽學士→中大社會科學 (社會工作) 碩士
「從來沒試過跟死亡那麼近……」大學二年級時,張栢淳患上腦炎,住了醫院一個月。或許是上天讓他逃出了鬼門關,更加令他明白生命的脆弱,要好好珍惜,同時亦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
走過生死邊緣後,他立志當社工,「我喜歡跟人溝通,希望以自身經歷鼓勵別人,從事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自言成績一般的他,努力完成了學位課程後,再完成社工碩士課程,終如願成為註冊社工 (人稱栢 Sir)。
入行 5 年的他,初期曾從事長者支援服務,後來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戒毒輔導服務範疇,找「對」了服務對象。
栢 Sir 分享,他中學時期也曾迷失過,「雖然我沒接觸過毒品,但試過用不同的方法麻醉自己和逃避現實,這些經驗使我更了解服務對象的需要,能夠易地而處。」他說,大家都知道吸毒不好,那為什麼仍然有人選擇吸毒?「原因或很複雜,但以自身經驗來說,是缺乏別人的愛、包容和接納等。」
放大興趣 減少依賴
為了爭取資源,幫助更多服務對象,栢 Sir 想盡點子開拓不同的服務。喜歡運動和旅遊的他,曾用 9 天完成了 1,100 公里的台灣環島單車遊,過程中他得到啟發,設計了一個以單車導賞為主題的戒毒更生計劃。
「要令受助人戒除對毒品的依賴,最好是用另一種興趣代替,無論是單車、音樂等都可以,將興趣放大,蓋過對毒品的依賴。」栢Sir在所屬機構和禁毒基金的支持下,推出「We-Cycle 單車導賞員訓練」計劃,一方面協助受助人脫離毒海,建立正面生活,另一方面透過帶團在社區宣揚抗毒信息。
向毒品說再見 換人生新身分
訓練戒毒人士成為導賞員,將他們由受助人身分變成服務提供者,同時訓練他們的帶領技巧,以及認識生態旅遊和文化知識。「導賞員在正式出團前要先通過驗尿測試,這也意味着他們要跟毒品說再見,用一個新的身分踏上單車導賞員的工作,為別人提供資訊。」
每次完成單車導賞工作後,他們都會跟團友分享抗毒經歷,「能夠在團友的見證下,正視自己的過去,是一個新開始,曾有團友聽過分享後十分感動,更上前跟導賞員擁抱。」
計劃由 2014 年推行至今,已有接近 100 人參加,當中約 8 成人士成功持續戒毒。栢Sir表示,為進一步使受助人融入社區,新一輪的計劃更加入義工元素,如教授剪髮及提供實習機會,達到助人自助。
栢 Sir 深明,未必每個個案都可播種收成。「只要曾經跟受助人同行,給予過他們尊重和關愛,總算盡我所能……當然我更想的是所有受助者都能走出困局。」
得獎感受:獲得新秀社工獎項,有助我進一步擴闊思維,包括構思多元計劃模式,服務更多不同的對象,以填補服務的縫隙。
工作不言退 樂做「四得」社工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候找我們,能夠跟他們同行,面對生活轉變和提升質素,是我工作最大的滿足感。”
──「優秀社工」得主許少燕 (香港仔坊會社會服務南區長者綜合服務處經理)
進修經歷:城大社會工作學士學位→港大社會科學碩士 (婚姻及家庭治療)
「世上無難事,有心便成事。」這是許少燕 (Anny) 的信念。多年來,她於同一機構的不同服務單位工作過,涉獵的服務對象十分廣泛,如兒童、青少年、家庭、新來港人士、長者等,從前線接觸體會到不同服務對象面對的困難及需要、正規服務的局限等,她會問自己:可以做什麼?有什麼可以做得更好?
尋找新資源 為中風病者增服務
雖已投身社工 20 年,但她仍喜歡參與前線工作。面對人口老化,Anny 深感服務的不足,但她不甘心只停留在提供正規長者服務,於是不斷尋找新資源、構思新的服務計劃。例如就中風病人年輕化現象,她想出了「風中同行」中風復康治療計劃,為 50 歲或以上中風人士提供社區支援。「一般長者服務主要針對 60 歲或以上人士,這個計劃則是幫助未踏入『6』的人士,計劃自 2010 年開展,有一定成效,規模亦得以擴大。」
此外,她又透過與大學的合作,在服務中引入言語治療師、藥劑師等專業人士,其中在「藥到病除」計劃中,由藥劑師和學生上門協助監察長者的用藥情况。另外「智愛同行」計劃,則是幫助有突發需要的長者,獲得快速的日間暫託服務。
播種工作 成果非即時
她憶述,投身社工初期,曾擔任義工導師,當時一名組員的父親自殺,「那時我十分痛心,可惜經驗和能力都不多,只能盡力安慰組員和家人……」事件發生後,她一直覺得自己處理得不好,對當事人有所虧欠。
事隔 10 年後,她重遇該組員,「他成家立室外,更當上社工,最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原來當年我的一番鼓勵說話使他母親振作起來。」此話終讓 Anny 釋懷,而且社工的工作有時只是播種,不會即時有成果,因此我們要懂得配合受助人的步伐,並要做好自己。
「四得」:做得、睇得、寫得、聽得
多年的社工生涯,Anny 以三個階段來劃分:開始時是探索期,認識行業是否適合自己;然後是穩定期,接觸不同服務對象,同時進修碩士課程,裝備自己。現時則踏入發展期,憑着累積多年的工作經驗,努力開拓不同的服務。
她的目標是做一個「四得」的社工。「一是『做得』,懂得靈活運用不同的介入手法,達致助人自助的目標;二是『睇得』,能夠向別人展現社工的專業;三是『寫得』,撰寫好計劃書,以獲取資源開展服務計劃,及記下優質計劃的內容,作薪火相傳;四是『聽得』,要聆聽服務對象、合作持份者的聲音。」
得獎感受:得到機構提名和獲獎對我來說是一個肯定,使我堅持信念。希望日後繼續推展有意義的服務,長遠發展成為正規的資助服務。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