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投身影視夢工場 進修培養創意 助理起步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近年香港電視市場發展風雲色變,開台、收台之聲此起彼落。另一方面,早前施政報告提到,政府未來會加強培育香港電影業人才,提升香港的軟實力。影視行業相信仍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工作,如何實踐?PA、助理製片、編劇都是適合新人起步的崗位,想裝備入行?就要先了解最新行情。

隨着科技的快速發展,現時的電視節目可利用互聯網播放,流動性和互動性均大增。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下稱「港專」) 應用科技學部講師黃浩斌 (Jan Sir) 表示,「新一代觀眾看電視節目,不再局限於電視機前,他們可透過各種平台或流動裝置收看,而一些短片形式的節目或更為他們受落。」他引用美國普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 的話:「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為 15 分鐘的名人。」以上說話正好反映現時網絡時代的狀况。

「網絡使低成本的製作有機會突圍及被廣泛認識,只要有攝錄機及社交媒體,每人也可成為主角。然而想作品突圍的話,創意仍是必須的。作品不一定以美作標準,但要對市場反應快、與時並進。」

紀實製作易引共鳴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 (HKBU CIE)「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專修學科統籌及講師張國文續說,創意很難教的,但卻可以培養,如通過不同的學習和活動刺激思考。「創意不一定是天馬行空,有時打破定律也可以得到啟發。舉例:在報紙任選兩個不同的人、事或概念,將他們連結一起、拉成關係,也可訓練一個人的創作力。」

他指,當創作意念出現後,其實又是另一挑戰的開始。「意念可以是很抽象的東西,要先將它化成文字,然後再轉換成影像、聲音,同一事物以不同的形態表達。」

近年一些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中,紀實節目 (如鏗鏘集、新聞透視) 排名很高,原因何在?張國文說,「對觀眾來說,紀實製作的題材多圍繞身邊發生的事,反映社會狀况,易使人有共鳴。」

新媒體興起 帶動更多工作機遇

因應互聯網發展迅速,近年市場湧現不少新媒體。Jan Sir指,年輕人思想較創新,對環境轉變的適應能力亦較強,他們面對新媒體的衝擊,有一定優勢。「現時的僱主都希望新人可以盡快上手,要求投身者具備一定行業知識,故宜進修裝備自己再入行。」

不同媒體都需要助理編導/製作助理 (PA)、技術人員等人手,而電影方面也對助理製片、編劇有需求,職責亦各有不同:

助理編導/製作助理 (PA):

Jan Sir 指,PA 可說是長期缺人的職位,主要工作包括執行前期製作如編排拍攝程序;統籌拍攝資源,如場地、演員、服裝、化妝等;協助拍攝工作及記錄有關資料;參與後期製作如剪接、配音等。以一個 12 集的半小時的綜藝節目為例,一般有兩組導演,每組有一名 PA,現時入行起薪約 13,000 元。

「PA 工作不定時,需兼顧很多瑣碎事,故流失率一直很高。如在大台工作,由於員工多,晉升需要較長的時間;網媒或其他媒體,工作環境或較好,不過在大台工作能夠廣結人脈,對日後發展不無幫助。」

助理製片:

張國文指電影行業,一般新人以此職位起步,累積相當經驗可當製片;場記、副導演做起,則可邁向導演之路。政府近年推出「首部劇情電影計劃」(《點 5 步》和《一念無名》便是其中的獲獎電影),資助年輕人拍攝電影,發掘和培育具潛質的電影製作人才,可說是新人入行機會之一。

編劇:

張國文表示,此乃業界另一渴求的職位,「劇本乃一劇之本,是影視項目的根基,要先有故事,才可以安排其他工作。」如想成為編劇,要具事物存好奇心,日常多留意他人及開放自己等。電影的編劇有機會被發掘成導演;電視台的編劇可晉升至編審。

Kevin:進修實現導演夢

(圖由HKBU CIE 提供)
(圖由HKBU CIE 提供)

向來喜歡文化、攝影、音樂的鄭家穎 (Kevin),兩年前考完 DSE 後,看了日本電影《七武士》,引發對修讀電影的興趣,不懂日文的他說,「那次我在沒有字幕,只看畫面和『聽聲』的情况下,看完整套 3 小時的戲,覺得很精彩,而且明白它的內容和想表達的意思。」

Kevin 坦言,十分佩服導演黑澤明的功力,「同一事物,運用不同的運鏡和場面調度技巧,效果高低立見。」他遂選擇了 HKBU CIE 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副學士課程,為自己的興趣和導演夢想出發,他現為二年級學生。

學習過程中,Kevin 最難忘的是在畢業作品中擔任導演一職,由度劇本、搵景、演說,至拍攝,所有過程都要兼顧和參與。「除了要運用學過的知識外,也要學習做協調的工作。當組員有意見時,我會先聆聽,然後分析和決定。透過多接觸、溝通,增加彼此的信任。」他說,這次經驗提升了其決斷力和溝通技巧,是很好的體驗。

計劃再進修 拍攝電影為目標

課程中,導師用不同方法激發同學的創意,使大家擴闊了眼界。現時的他,看電影已不只是為了娛樂,「有時我喜歡從其他角度去欣賞,如社會學、心理學,另外又會留意整套戲的結構、手法和氣氛等。」另參加校方安排的不同交流活動和講座,有機會認識業界人士建立網絡。

完成副學士課程後,Kevin 計劃繼續進修,銜接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目標是成為集編導一身的創作人,拍攝一部與人類情感相關的電影,「一套好的作品,要帶給觀眾不同的解讀和切入點,令人看後有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此外,他亦希望參加短片比賽,豐富自己的拍攝經驗。

課程內容多元化 開拓影視進修路

面對媒體及科技不斷推陳出新,Jan Sir 鼓勵學生要不斷創新求變,除了學習課堂上的知識外,也要不斷探索及了解網上市場發展,如對 Youtuber 和 Facebook live 有所認知。此外,拍戲是團隊的工作,講求合作性,故具備與人溝通的技巧亦很重要。

其中港專的「電視製作與廣播高級文憑」課程,着重實踐和理論,課程會為學生提供機會體驗實際的工作情况,如推行學生企業模式教學,以商業思維了解行內實際需要。另基於新媒體的拍攝趨勢,課程也會因應加入航拍、VR,及網上直播等元素。過往有約 7 成畢業生投身電視行業擔任製作職位,部分加入網絡電視、網媒或繼續升學。

多接觸不同作品 創作、思路更開闊

至於 HKBU CIE 開辦的「電影、電視及數碼媒體」副學士課程,則結合歷史、理論與創作,探討電影與電視的製作過程,為有志投身電影電視行業的同學打好基礎。張國文表示,課程旨在培訓全面的電視、電影人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有機會負責不同崗位的工作,增強各方面的實戰經驗。

他鼓勵同學多接觸不同的作品,「不要只觀看某類電影,這樣會令創作和思路受到局限。」他不諱言,過去不少經典電視劇集,都在反映社會現實,值得參考。其中在「電視與香港社會」一科中,導師以用文化研究角度探討香港電視的發展,如何謂「獅子山精神」?劇集《大時代》如何反映當時政局和社會狀况。

他說,副學士學生以升學目標為主,一般有 8 成多的畢業生升讀各院校的相關學位課程,小部分投身職場,從事資料蒐集、編劇等工作。

文:王安娜
圖: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