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接連有少年人輕生,引起社會關注。
一直以來,大家對「死亡」十分避忌,不少父母看到青少年尋死新聞,都不想孩子看到,怕他們有樣學樣。但現時上網隨時可接觸自殺消息,根本避無可避。專家教路,父母應直接與子女「講死」,了解他們對死亡的想法,及早預防。
當發現子女輕視死亡,甚至有意輕生,應如何應對?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早前根據死因裁判法庭提供的數據,估計2016年間15至24歲人士的自殺率,約為每10萬人有8.9人,比起2015年每10萬人有8.4人為高;15歲以下的自殺個案,2016年亦較2015年多,由每10萬人有0.2人上升至0.5人。
年輕人自尋短見有增加趨勢,很多家長擔心子女耳濡目染下「有樣學樣」。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指出,本身沒有輕生念頭的人,不會因為講得多死亡,加速尋死念頭;但本身有此意欲的人,看到自尋短見的消息或資訊,容易有同病相憐感覺,產生模仿效應等負面效果。因此家長不妨借機與子女討論死亡,從中了解他們面對的困難,盡早協助他們解決問題,以及培養正面思維。
不過,死亡始終是個敏感話題,家長與子女討論時,要心平氣和,何永雄認為父母應主動與子女談生論死,一旦發現異樣,必須小心處理,不應責罵,也不能逃避。何與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提出五招應對方法。
第一招﹕控制情緒 切勿指摘
有父母聽到子女有輕生念頭時,會感到震怒。何永雄建議家長必須先控制情緒,否則容易愈講愈激動,有家長甚至大動肝火指摘說﹕「有無搞錯!我以前教過你點做。」這令子女不願意繼續對話,為息事寧人,應酬式地說「我無事」;但真正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反而父母錯過了協助他們的機會。如自覺控制不了情緒,不如嘗試找另一家人代為討論,有需要時應找社工協助。
葉兆輝也認同家長與子女討論時,切忌一開始便兇神惡煞地說「你諗都唔好諗呀」,這種指摘式勸諫無助溝通。建議在茶餘飯後,輕鬆地問子女對近期輕生事件的看法,互相討論,從中了解他們是否遇到困難及困擾,並藉此提供協助。因不少有意自尋短見的青少年,思想跌入困局,自以為沒有出路,但事實上只需作出些少改變已可解決問題,例如讀書讀得不開心,轉校或可改善情况。
第二招﹕別太快下判斷
家長得悉子女有輕生意圖時,千萬別太快加以批判。何永雄指出,子女情緒已受困擾,出現負面人生觀,父母說﹕「錯」、「逃避無用」、「死是解決不到問題」等評價,無助他們面對難題。事實上,孩子已飽受困擾,對他們而言,不用面對問題就是解決方法。不少家長更將自己的觀念套在子女身上,例如知道兒子為失戀而傷心,即說「為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不值得」,其實於事無補;家長應嘗試接納及理解兒子為何如此傷痛,耐心聆聽,找出他們面對的困難,理解他們的情緒。
第三招﹕理解痛苦 耐心聆聽
何永雄表示,最重要是先明白子女的傷痛。當一個人面對痛苦時,若獲別人的認同,有助紓緩痛楚;青少年不傾向跟父母傾訴,寧願向朋友訴苦,正是希望找尋認同。所以父母聆聽時要表現出理解他們的難處,但切忌流於表面,例如兒子失戀,別說「我認同你感受,但尋死也無幫助」;應花時間深入了解他的傷痛,可由拍拖經過開始,感受當中的甜蜜與痛苦,其間可說「原來你為了令女朋友開心,花了很多心機」,也可說「無論你有幾痛苦,我願意陪伴你」,令他真正感到被認同及關心,讓他敢訴苦,有助日後溝通。
第四招﹕忌用苦肉計
有家長用苦肉計,向子女強調「你死了我會好傷心」,但何永雄表示,此招不一定有效。有些個案的事主與父母感情好,不忍雙親難過而打消念頭;但如果與父母感情一般,可能有反效果。有個中四男生失戀後,由於沒有關係良好的朋輩傾心事,唯有向母親傾訴。其母一聽,即長篇大論說道理,更直言﹕「你好自私,我養你多年,你無考慮到我會傷心。」但此話令男生更反感,反認為父母自私,不理會他的痛苦,令他傷害更深。幸好最後男生向社工求助,解決情緒困擾。
第五招﹕多溝通建立關係
長遠而言,父母應與子女多溝通,建立良好關係,預防他們有輕生念頭。葉兆輝表示,不少輕生者,雙親忙於工作,未有太多時間關心子女,家庭支援較弱。曾有中學生的母親任職酒樓侍應,父親做看更,二人都工時長,一家人甚少時間相處,當兒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時,便感到求助無門。「好多時家庭成員都互相關心,只是工作太累及欠缺時間表達關懷。」家長縱使再累,也要抽空關心子女的成長。做父母總是很關心子女的成績,但回家後不要第一句就問「考試成績如何」,不妨先問「今日上課開心嗎」,先關心他們後,再問他們成績。
■生命無價
培養正確價值觀
遇上挫敗不尋死
「青少年對死亡不太感到恐懼及陌生,因為他們經常打機,當中不少是打殺的暴力遊戲,經常沉迷在虛擬世界,將死亡潛移默化,自以為理解死亡。」葉兆輝指出,長時間上網會影響精神健康,用多一小時打機,便少了一小時做其他活動,如﹕打波、親子時間,影響親子關係。曾有中學生,因長時間打機,母親屢勸不聽,憤而扔掉遊戲機,兒子大怒下了斷生命。葉鼓勵家長為子女安排各式活動代替打機。
報復或補償 以死為手段
何永雄指出,成年人覺得死亡是重大事件,但他接觸有意輕生的青少年中,不少在遇上困難如失戀及失學時,便輕視生命價值,企圖用死亡達到自己目的,當中可分為四大類別﹕
1. 視作報復
對身邊人或社會有不滿,例如失戀時,以死作報仇
2. 視作補償
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如自責之前對女友不夠好,導致女友離開,希望用生命代表愛意,補償對方
3. 懲罰自己
認為自己有錯,未能原諒自己,用死亡懲罰自己
4. 逃避痛苦
逃避心靈的傷痛
從小讓孩子學習面對挫折
何永雄指出,部分有意輕生個案可能平日少有挫折,一遇上挫折便感到猶如失去生命全部,既然如此,何不及早了結。要青少年擁有珍惜生命的價值觀,並非一朝一夕,應從小開始建立,由小事情中學習面對挫折,父母可從旁鼓勵他們再接再厲。
1. 別輕易放棄,例如玩飛行棋,「輸了,可再來新一局」,別因一次失敗,認定自己是無能
2. 接納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強項及弱項,努力做好本份
3. 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出健康的宣泄情緒方法;不要錯用自殘,甚至自殺宣泄不滿
4. 建立家庭及朋友的支援網絡,就算個人思想正面積極,但總會有失意時候,需要別人扶助,毋須獨自面對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